⑴ 我問你,人生分成幾個階段,分別都有什麼能耐一般的普通人
1.人生最初的階段,就是學生階段,大致大學的話22歲。這個階段有啥能耐呢?反正就是學習。學習好就是優秀的。當然提現了幾乎全部能耐。
學習好就重點保護,受大家歡迎。學習不好受恥笑。小學6,初中高中6,大學4。16年學習生涯。
2.第二個階段呢?就是工作生涯,找個工作賺錢啊23歲,有些研究生畢業,25歲,有些博士畢業28歲。反正工作到65歲沒跑了。要是今後延遲到70歲。工作多少年?就算25歲工作到65,持續40年工作生涯。
3.能耐?選擇行業,選擇職位,看自身賺錢能力。這個就大不同,一部分人,選擇公務員,國企,大公司,找到職位,工資高,活的就好。這裡面,關系,能力,文憑,等等都重要。
當然,私企,能力高,貢獻大,關系好,往往工資高。公務員,國企,和領導同時關系好,混的好。
4.當然,這裡面一般,接下來,結婚生子,買車買房也是一段生活。找個好對象,共同搭夥過日子 好的和壞的對象,差別就很大。特別是女生選擇眼光。
這個女性最晚39歲前,男性最晚49歲前要解決。
5.大致中年,當你45歲後,父母70-80歲,就會出各種病痛,需要你照顧,這也是家庭最難過的時候 因為夫妻4個老人要照顧,不是開玩笑的事情。
6.然後就是65-95歲這個退休階段。這個目前,父輩退休工資有,年輕人今後,都是工作不連續,零工化,保障大幅降低。
還需努力,為自己今後保障打算。所以,希望國家能夠富強,這樣老百姓的保障才能真正強大。
⑵ 人生應該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做什麼
第一階段從一歲到二十五歲。這一階段主要為接受教育、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階段,也是知識積累、打基礎的階段,稱為學習人生。第二階段從二十六歲到五十歲。這一階段主要是幹事業的階段,也是一個人創造財富和積累財富的階段,稱為事業人生。第三階段從五十一歲到七十五歲甚至更高年歲,這一階段主要是安度晚年階段,稱為安度人生。一個人應如何來對待人生三個階段呢?在人生的第一階段,應該抓緊時間,努力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和謀生幹事的本領,打好人生的基礎。在人生的第二階段,應該把握時機,勤奮拼搏,努力干出一番事業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積累。在人生的第三階段,則應注意保重身體、以求安然度過晚年。這個階段的人生,一般都已積累了相當的知識、經驗和財富,不用象前兩個階段那樣為學習和事業拼搏了。但由於人體自身的客觀規律所決定,人的身體就象一部機器,經過學習、事業這兩個人生階段幾十年的「運轉」,已經是歲月不饒人、大不如前了,因此需要好好地進行保養了。
⑶ 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現的階段性特徵
人類總是生活於對其比較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幸福美好生活就是比較出來的。
一方面,人們的美好生活、更美好生活是與自己的過去比較而言的。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在一個信息日益公開、透明的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還與「他者」即別人、別的單位、別的行業甚至是別的國家進行比較。
很多時候,人們不是將生活跟自己的過去相比,發現當下生活的「美好」,而是跟他人的生活比,看到自己生活中的「不美好」。馬克思曾經以住房為例對此作出生動的分析:「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
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隨著社會交往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美好生活需要的這種比較特徵愈加強化。
人們能夠更為迅速、清楚地掌握他者的美好生活狀態,美好生活的「歷史水平線」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與此同時,生活中的「不美好」也在這種背景下加倍暴露、凸顯出來,成為不堪忍受的對象。
相關信息
同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進步相伴隨,人們的生活需要也逐步豐富和發展起來。例如,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環境以及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的需要,特別是尊嚴、體面、自由等主觀色彩很濃的需要,還有提升自身文化素質、追求全面發展的需要等日益凸顯。
這些成為衡量生活是否美好的重要因素,而不再是簡單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滿足。這些「軟需求」只有被充分地尊重、理解和滿足,人們的生活水準和生活滿意度才能有明顯的提升,而這又將反過來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與發展。
⑷ 人的一生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什麼
(1)第一階段
嬰兒般的自己,與生俱來的、純真的,對人生是樂觀和自信的,勇敢的,有強烈的探索這個世界和自我實現的願望。
(2)第二階段
家庭、學校教育所賦予自己的標准,生存需要仰賴於父母和社會,比較弱小,不具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和智慧,會學習到許多滿足和保護自己的策略。比如,為了尋求保護和補給,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討好他人,滿足他人的標准和要求;裝可憐、裝可愛,無意識的、習慣性的給自己製造挫折、失敗和痛苦,看起來無能、無助,祈求他人的愛,尋求父母及社會的照顧。
很多父母對孩子採用否定、責備、嘲笑和打罵的教育方式,是在表達自己的焦慮、恐懼,宣洩自己情緒,但也有其積極的意義,如果一個少年兒童過於自信和勇敢,而又不具備足夠的自給自足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智慧,他/她是很難生存下去的。當然,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自卑、膽怯和沒有擔當的人。
比較優秀的父母會在給養和保護孩子的同時,給予孩子適當的信任、肯定和欣賞,並且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單獨去完成一些事情,以培養孩子的能力、智慧以及自信、勇氣和擔當。這樣的孩子一般較少的會感受到自卑、膽怯以及焦慮、恐懼,在心態上更為樂觀、積極和平和,行為上更為積極、主動和有效。
(3)第三階段
已具備了足夠的自給自足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智慧,並且在循序漸進的擺脫父母和社會對自己的干預和影響,尋求自我的獨立和開放。敢於做真實的、與生俱來、純真的自己。這時候,當事人會變得越來越自信、勇敢和有擔當,以及輕松和愉悅。這類人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所看到的自信、樂觀、勇敢、積極、主動、有擔當、輕松、快樂、有能力和智慧、自我滿足感強的人。
心理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因為當事人固結在了第二階段。還是感覺自己很弱小,不具備自給自足、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智慧。繼續採用原來的策略尋求給養和保護。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自卑,不相信自己;膽怯,缺乏勇氣;推卸,不敢承擔責任……具體的心理問題就是:焦慮、恐懼、強迫、抑鬱和矛盾、沖突……
很少有人會固結在第一階段,因為那樣無法生存下去。所以有的當事人告訴他想要做回從前的自己,我會告訴他那是不可能的,正是因為以前他是那樣子的,才會經歷那麼多的挫折和失敗。人是無法回到過去的,只能面向未來,就是完成第三階段。
完成第三階段的也是少數人,大部分的人在從第二階段走向第三階段的過程里。心理咨詢就是幫助已經成年或者正在成年的當事人,逐步脫離第二階段,加快完成第三階段的過程。首先,就是用積極的關注、認真的傾聽、深刻的理解、無條件的接納,給當事人營造一個安全、溫暖、輕松的氛圍,讓當事人可以做回真實的自己,充分的表達自己,被看到、聽到、尊重、理解、接納、認可、支持和欣賞,逐步的成為自己,並獲得做自己的自信和勇氣。然後,和當事人一起逐步發現、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發展出更為成年化的、更為有效的給養和保護自己的策略。促使當事人逐漸的成為一個樂觀的、自信的、有勇氣的、敢於承擔的、積極的、主動的、有能力的、有智慧的人。這樣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當事人不再那麼焦慮、恐懼、抑鬱或自我強迫,以及個人、家庭生活的美滿,事業的成功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⑸ 家庭生命周期:我們要經歷哪些階段
以下為家庭生活的各個階段。
家庭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情感的變化過程及關鍵原則
1、離開家庭成為獨立的成年人——獨自承擔情感和經濟上的責任;
2、通過婚姻聯結的家庭(新婚夫婦)——對新家庭的承諾與投入;
3、生兒育女和為人家長——迎接新生命進入家庭;
4、有青少年的家庭——家庭邊界更加靈活,包括子女獨立及祖輩的衰老;
5、中年家庭——接受家庭成員的多次變更;
6、晚年家庭——接受成為(外)祖父母的角色轉變。
·離開家庭成為獨立的成年人是家庭生命周期的第一階段,它包括走出家庭(launching),即青少年走向成年並離開原生家庭的過程。在一個成功的走出家庭的過程中,青年人在離開原生家庭的同時並不會完全切斷與原生家庭的紐帶或是為了逃避而尋求替代的情感慰藉。與父母完全斷裂往往不能解決情感問題。走出家庭,青年人開始形成自己的人和目標,發展自己的個性,並在與另一個人組建新的家庭之前使自己變得更加獨立。這也是一個決定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情感何去何從的過程,最終,他們會帶走一些,留下一些,也會自己再創造一些。
青年人不用再被強制要求遵從家長的期望,他們將試著通過成人的方式與家長交流。但這樣的過程需要相互的尊重,需要彼此接受與接納。
·新婚夫婦是家庭生命周期的第二階段。婚姻往往被認為是來自兩個家庭的兩個獨立個體的結合。事實上,它是兩個家庭系統的結合,並由此產生和發展出一個新的系統。這個階段不但包括一個新的婚姻體系的產生,還包括與婚姻有關的家庭與朋友關系的重新組織。性別角色的改變、不同文化背景的結合、家庭成員間的物理距離,都使得夫妻雙方對於他們自身關系的定義變得更加困難。一些家庭婚姻專家認為,婚姻對於女性和男性而言是不同的,因此有時我們需要說「她的婚姻」或者「他的婚姻」。在美國社會,女性對婚姻的熱情高於男性,對婚姻前景的預期也更加積極。
·生兒育女和為人家長是家庭生命周期的第三階段。進入這個階段,成年人向上移動一代,並擔起照顧下一代的責任。要順利度過這一階段,需要成年人付出時間來了解家長的角色,並願意去適應兒童的成長和發展。這個階段的夫婦在責任的分配和承擔方面可能發生爭執,也可以拒絕或無法成為一個有能力的家長。
·有青少年的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第四階段。青少年往往會急於尋求獨立與發展自身個性。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能需要10到15年。這個時候,溫順的兒童可能變成逆反的青少年,與之對應,家庭要麼利用權威迫使他們服從自己的觀點,要麼變得更加隨意,給予青少年過度的自由。兩者都不是好的策略,最好是採用靈活變通的方法來處理。
·中年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第五階段。這是子女離巢、聯系代際關系以及適應中年變化的時期。直到我們的上一代,絕大多數的家庭往往為了撫養子女而耗盡時間。但因為目前的低出生率和高壽命趨勢,家長往往在退休前20年就可以擺脫孩子的困擾,開始有時間享受自己的自由時光。
·晚年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第六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退休將改變夫婦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夫婦適應這種變化。他們中的大多數又開始扮演一個新的角色——(外)祖父母。
一些批評家認為,家庭生命周期分階段的觀點會產生誤導。他們認為家庭歷程並不能簡單劃分為某些清晰定義的階段,也不一定完全符合這樣的順序。他們進一步提出,與階段有關的那些變數才是應該重點關注的對象。比如,有些人青少年時就生養小孩,有的40多歲時才生養,而也有一部分是婚外生子。所以進入生兒育女的時間與年齡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弱。此外,還有很多復合家庭(比如第一次婚姻的孩子和再婚的孩子),而這些家庭往往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形成的。
⑹ 健康生活方式養成需要經過那些階段
一、營養
多樣化的飲食是保證人體必需的五大營養要素蛋白質、維生素、澱粉、脂肪、礦物質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但僅僅多樣化還不夠,飲食還要合理化,要多吃蔬菜、水果、粗糧等綠色食品,少吃肉;多喝茶,少喝甜飲料。
《黃帝內經。素問》載:「五穀為養、五菜為充」,蔬菜水果類含各種維生素、無機鹽、大量纖維素、果膠等,其在人體內的最終代謝物呈鹼性的,稱其為鹼性食物,而魚、肉等食物含硫、磷較多,在人體內的最終代謝物呈酸性,稱其為酸性食物,健康的生命是需要鹼性,所以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吃肉要多吃魚肉,魚肉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為肉類的10倍,能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冠心病等。
二、運動
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科技在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使人們運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加之工作壓力增大,生活節奏變快,許多人已經處在亞健康狀態,表現為精神不振、渾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憂郁、頭暈心慌,擺脫亞健康狀況、重返健康的最好辦法就是選擇有氧運動,如:小跑、快走、爬山、打太極拳、騎自行車等。
三、睡眠
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質量不高,所導致的身心疲憊、內分泌紊亂、不是加強營養、堅持有氧運動所能彌補的,人在睡眠時,體內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生長激素才開始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在黎明前分泌,生長激素入睡後即開始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促進體內糖的代謝與肌肉發育的功能,生長激素既可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也能使中老年人延緩衰老,熬夜會使人的這種機體節律紊亂,出現失眠多夢、食慾減退、煩躁易怒等症狀和注意力分散、思維能力下降、反應遲純的現象。
四、心情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變化多、工作節奏快、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心理上的壓抑、憤怒、緊張、憂郁會破壞人體免疫力,導致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肝病、腫瘤的發生,加速人體的衰老。
為了減輕心理壓力,不被生活瑣事所纏身和不被層出不窮的各種信息所迷惑,個人必須保持堅定不移的內心宗旨,同時又必須具有高度的心理靈活性和應變性,能接受新事物而又有所出新,能平靜地面對成功和失敗,情緒上而不大喜大悲,眼睛看綠色的東西最舒服,同樣綠色的心情對健康最有益,七色中紅色代表激烈,藍色代表冷靜,綠色居中代表平衡,綠色的心情就是平衡的心情,平衡的心情既不欣喜過旺又不悲傷致極,波動起伏小對健康最有益。
一個人心理平衡,情緒良好,心理健康就有了可靠的保證,心理健康,人體免疫力增加,身體健康自然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五、習慣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句話從健康的角度來理解,就是說:保持健康要從點滴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個人衛生習慣,下決心戒除不良習慣。
知曉一些保健知識當然必要,但光知道不行,還要結合自身特點,付諸行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愛抽煙的人恐怕對抽煙的危害不會一無所知,貪吃的人想必對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病因也略知一二,但為什麼會明知故犯呢?就是因為開始沒養成好習慣,壞習慣乘虛而入,這時再來培養好習慣,就備感艱難。
健康是一項長期投資,它的收益率要靠好的習慣來保障,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培養好的習慣時,尤為如此,但一定要挺過開頭關,堅持下去,讓好的習慣成為日常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到那時就會體會到其樂無窮的滋味,更重要的是您擁有了最寶貴的財富:健康
⑺ 人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去度過~~~
【人生一百問】一生可分為幾個階段
實際說來,人類的生命不該被劃分為童年、青年、老年,那樣不夠科學,因為人每隔七年,就會有一個新的時期,一個新的階段會展開。
一至七歲: 以自我為中心
在頭七年的時期中,小孩子以自己為中心,他儼然是這世界的中心,全家人都圍繞著他打轉,任何他所需要的都會馬上被滿足,不然的話他就會鬧脾氣。他就像個國王一樣,一個真正的國王。爸爸、媽媽都是他的僕人,全家人都為他而存在。當然對於更大的世界他也是做如是想,月亮為他升起,太陽也為他升起,四季為他交替,有七年的時間,小孩完完全全地以他自己為中心,他是個絕對的自我主義者。你去問心理學家,他們會說小孩在那七年的期間,都是處在令自己很滿足的狀態中,他不需要別的事情,不需要別人,他經驗到的是完整。
七至十四歲: 以同性情誼為重
七年之後,會有一個突破發生,小孩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更實在地說,他離開了那個軌道,也就是他偏離了原本的中心,開始轉向其它人,別人變成很重要——朋友、同學……這時候他不再對自己那麼有興趣,他的興趣在於別人,在那個更大的世界,他步上了一個探險,去發現別人是什麼,一趟探尋之旅於焉展開。
在第七年之後,這小孩變得很會問問題,什麼東西他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他成了不折不扣的懷疑論者,由於他無所不在的問題,這個小討厭把父、母親搞得都快煩死了。他的興致在於別人,在於這世界裡的所有一切,為什麼樹木是綠色的?為什麼神創造了世界?為什麼這個是這樣?他愈來愈像是哲學家——詢問、質疑,對任何事情都堅持要追根究底。
他會把一隻蝴蝶殺死看看里頭有什麼∶把玩具弄壞,只是想知道玩具的原理;摔壞一隻鍾,只為了發現它是如何滴嗒作響的,裡面究竟有什麼?他對別人感到興趣,不過這個別人指的是同性,對女生他沒有興趣,如果其它男生對女生感興趣,他會認為他們是娘娘腔。女生們對男主也沒興趣,如果某個女生喜歡跟男生玩在一起,她會被認為是男孩子氣,那是不正常的、有毛病的。
精神分析師與心理學家稱這第二個階段是同性戀的階段。
十四至二十一歲: 性蓬勃發展
在十四年之後,第三道門打開了。男生不再對男生感興趣,女生也不再對女生感興趣,他們對彼此友善,但已不再興致勃勃。這就是在七歲到十四歲之間建立的友誼會最深刻的原因,因為頭腦在那時是同性戀(so)的,生命中那般的友誼在以後不可能再發生,那些朋友是一輩子緊緊相系的朋友。你會對其它的朋友很友善,不過那都是泛泛之交,不像七歲到十四歲之間所發生的友誼那樣深切。
然而,在十四歲之後,男生不再對男生感到興趣,如果一切如常地進行,如果他沒有卡在某個地方,他會開始對女生有興趣,現在他是異性戀。不單是對別人有興趣,而且是真正對「另一個人」有興趣。因為看男生喜歡男生時,這男生成許是「別人」,但他仍是一個男生,就像他自己一樣,並不是真正的別人。當男生對女生感興趣時,這時的他是真正對異性有興趣,這是真正的別人∶當女生開始對男生感到有興趣時,世界就此展開。
第十四年是個大關卡,性的部分成熟了,一個人開始從性的角度想事情,在幻想開始頻繁出現於夢境中,這男孩成了偉大的情聖唐磺,開始會調情,開始寫詩、談戀愛,他正進入這個世界中。
二十一至二十八歲: 追逐成功與物質的野心
到了二十一歲,假如一切進行得順利,小孩沒有被社會(so)強迫去做不自然的事,到了二十一歲時,小孩對野心的興趣會開始變得比愛還要多。他想要勞斯萊斯,想要豪宅,他想成為成功人士,當另一個洛克菲勒,或是一國的首相。他的野心變得很大,對未來(so)充滿渴望,他所有注意力全放在如何才能成功,如何與人競爭,如何在掙扎中求勝。
現在他不只是進入自然的世界,他還進入人類的物質世界,進入一個瘋狂的世界,對他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物質。他整個朝向都是世俗一面的--金錢、權力聲望。
二十八至三十五歲: 追求舒適與安全
假如一切進行得正確,當然事情從未正確無誤地進行過,我現在所講的是絕對自然的成長情況。到了二十八歲的年紀,一個人怎麼樣都已經不想再過冒險的生活。從二十一歲到二十八歲,他去冒險,等到了二十八歲,他就會開始意識到所有的慾望是無法被滿足的,他比較能了解要滿足許多欲求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是傻子的話,你可以去追逐這些慾望,但聰明的人在二十八歲會進入另一道門。人們對於安全與舒適的興趣開始大於冒險與野心,他們開始定下來,嬉皮士的生活結束於二十八歲的時候。
二十八歲是嬉皮結束的年紀,革命家已經不再鬧革命,他們開始定下來,要找一種舒適的生活,銀行里有些存款,他們不再想當洛克菲勒,那個渴求已經不在了。他們要有一個舒適的小窩可以住,銀行里有些錢,讓他們覺得安全,至少他們可以永遠擁有這么一些東西。二十八歲的人會開始買保險,他們開始定下來,流浪者已經不再是流浪者了。他買了房子,開始定居、過起文明的生活來。
文明(civilization)這個字是從civis而來的,也就是公民(citizen)的意思。現在他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不再流浪,不再漂泊。他不會再去加德滿都或去果阿海灘(Goa),他哪都不去。一切結束,他到處晃夠了,也知道得夠多了,此時他要定下來休息一下。
三十五至四十二歲: 傳統的擁護者
三十五歲的時候,一個人生命的能量會到達一個頂峰,這個圓圈已經完成一半了,能量從此處開始走下坡,這時候的他不只是對安全與舒適有興趣,他還成了保守派分子,他非但不想有任何改革,現在他還反對改革,反對一切的改變,他只支持安定。他不願有任何的改革,只想呆在安定的狀態里,因為現在他已經定下來了,如果有任何一點變動的話,一切又會被揚起,所以現在他反對改革與反叛,他正式變成體制里的一部分了。
這是正常的,除非是哪出問題了,否則一個人不可能做一輩子的嬉皮。那是一個階段,能經歷過的話很好,但若停在那裡就不大妙了,因為那表示你卡在某個階段中。
在七歲到十四歲之間當同性戀是不錯的,不過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都是同性戀的話,那等於他並沒有成長,他沒有長大成人,他必須接觸女人,那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異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唯有透過異性,你才得以懂得另外一面: 沖突、痛苦與極樂--狂悲與狂喜兩者,這是個訓練,一個必要的訓練。
到了三十五歲的時候,一個人終究得變成世俗世界的一部分,開始相信傳統、相信歷史、吠檀多(so)(Vedas)、可蘭經、聖經,而且完全反對改變,因為隨便一個改變都代表著你個人的生活將會受到干擾,你現在承擔不起損失。你不可能會支持改革,因為你要保護自己,你會支持法律、法院和政府,你不再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你會擁護政府和法規。
四十二至四十九歲: 渴望宗教與靈性
到了四十二歲時,各式的心理與精神上的疾病會突然一起出籠,因為此時生命正在走下坡,能量朝死亡逐漸靠近。
在生命的初始,你的能量開始流動,你愈來愈有活力、生命力,你愈來愈有勁。而現在正好相反,你一天比一天脆弱,只不過你的習慣仍不變,三十五歲之前你都能吃得飽飽的,如果現在你還是照這種吃法的話,你會開始發胖。
這時候的你並不需要太多食物,以前你會需要,但是現在不需要,因為生命正朝死亡前進,你不用再吃那麼多。假如你們象以前那般填飽你的肚子,你會有各式的疾病產生:高血壓、心臟病、失眠和各式潰瘍,這些大致都發生在四十二歲左右,這是最危險的年紀,你開始掉頭發、長白頭發,生命正轉向死亡。宗教在人接近四十二歲時第一次變得重要,你以前或許曾稍微涉獵一些宗教,現在宗教對你來說首次變成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宗教與死亡有很深的關系,死亡這時候正在靠近,生平頭一次你有了對宗教的渴望。
五十六至六十三歲: 擺脫社會的羈絆
在五十六歲的時候又會有一個革命性的轉折。這時單單朝喜馬拉雅山看是不夠的,一個人必須真的去旅行,真的出走一番。生命正朝向終點,死亡正逐漸靠近。四十九歲的人變得對異性沒有興趣,而五十六歲的人會對別人、對社會上那一套、對社團活動都不再有興致,五十六歲的人應該退出所有的扶輪社或獅子會,這些東西現在看起來既愚蠢又幼稚。
六十三至七十歲: 回歸孩子似的純真
六十三歲的你再度變成小孩,注意力全都在自己身上。這就是靜心,靠近你的內在,彷彿一切都散落,只剩你存在一般,你又變成一個孩子。當然,這時的你已被生命本身所豐富,你很成熟,富有見地與智能,你再次回歸純真,你開始在內視,時間只剩七年了,你得為死亡做准備,你得准備好死去。
要為死亡做什麼准備?帶著慶祝的心情正是為死亡做准備,能以愉悅的態度迎接它,就是為死亡做准備。神賦予你一個機會去學習,去活出你自己,而你已經學會了,此時你會想休息,此時你會想回到那最終極的家。過去的一切只不過是暫時棲身,你遊走於一塊陌生的土地,跟一些陌生的人住在一起,你愛著陌生人,並且學到許多事情,現在時辰已到:王子已回到他自己的王國。
六十三歲是一個人完全將自己封鎖在自己裡面的年紀,所有的能量只是不斷向內、向內、轉向內在。你成了一個能量圈,沒有游移到其它地方去,不再讀書,話也變得不多,愈來愈安靜,變得只是跟自己在一起,跟周遭的一切不再有牽連,能量慢慢消退中。
七十歲時你已准備好了,如果你一直循著這個自然的模式,就在你死前,在你死前九個月,你會開始意識到死亡的降臨。正如一個嬰兒需在母親的子宮里經歷九個月一樣,你要一模一樣重演同樣的循環,在死亡來臨前九個月,你會開始意識到,這時你又再一次進入子宮,只是這個子宮不再是在母親里,它在你的裡面。
⑻ 人生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1、信任與不信任(0-1歲)階段:
這個時期,軟弱的嬰兒完全依賴成人照顧,若嬰兒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則會對周圍的人產生信任感,逐漸形成「希望」的品質;而如果他們得不到關心和照顧,就會覺得世界不可靠,形成害怕、懷疑的心理。
2、自主與羞怯(1-3歲)階段:
這個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如果父母支持孩子去探索世界、積極地去解決問題,兒童就會形成自我控制的品質;相反,如果照料者對孩子的行為諸多控制,不讓他們從行動中獲得成就感,孩子就會產生羞恥感和自我疑慮。
3、主動與內疚(3-5歲)階段:
學前期的孩子有了創造性思維,開始會規劃未來。如果父母肯定孩子的想像,兒童就會獲得主動性;若父母常常譏笑孩子的天真想法,兒童就會感到內疚、自卑。
4、勤奮與自卑(5-12歲)階段:
在學習期的兒童,如果可以從學習活動中產生勤奮感,他們以後就會滿懷信心地投入到社會工作當中去;如果兒童不能發展出勤奮,則會對自己缺乏信心,覺得自己無能。
5、同一性與角色混亂(12-20歲)階段:
青春期的少年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我是誰」。如果孩子能在這個階段認清自己,產生清晰的角色認同,有很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那麼他們就會形成同一感,把握住「真正的自我」。相反,如果孩子不能將自我與社會要求統一起來,就會出現角色混亂,對周遭產生對立、反叛的消極態度。
6、親密與孤獨(20-24歲)階段:
在成年早期,有牢固同一性的人能發展出親密關系,培養出愛的品質;而角色混亂的人則無法建立友好人際關系,選擇離群索居,產生孤獨感。
7、繁殖與停滯(25-65歲)階段:
這是人成為父母、建立家庭和事業的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過得充實且幸福,人們就會試圖把這些美好傳遞給下一代和其他人,於是形成關心他人的品質;如果在這個階段過得並不如意,人就會「專注自我」,不在乎別人的困難和痛苦,變得自私自利。
8、自我整合與失望(65歲以後):
到了老年期,人開始回顧自己的一生。若前面七個階段都順利度過,老人會覺得自己活得完整而充實,會懷著感激向人間告別;而過去生活挫折不斷的人,則對人生抱有遺憾,甚至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⑼ 人生階段劃分五階段有哪些
人生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幼兒期(成長期)0~6歲:這個階段是人從嬰兒生長到幼兒,主要是長身體的時候。
二、求知期6~20歲:這個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為以後的工作打好基礎。
三、創業期(牛馬期)20~60:此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你做牛做馬的工作,為生活為家庭為自己整天奔波忙碌,你一生的財富和成敗都在此一舉。
四、享受期60~75歲:這一時期你已經退休了或者是不用出去工作掙錢了,再也不用去辛辛苦苦打拚勞碌,自然是該到你舒舒服服地享受的時候了。
五、等待期75歲以上。
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你滿心期待著未來的某個快樂,未必理智認知到了它是短暫的而不會持久。人的本質是痛苦,快樂只是曇花一現。
我們誕生在這個世界是被迫的,這是最糟糕的事實。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是:生命的長度無須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快樂的需要而去自主選擇。
人們總愛追問人生的意義,其實人生本無所謂意義,因為:存在先於本質,先有存在,然後才有對這個存在是什麼的描述(即本質),意義也屬於描述的內容。
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道德底線,只是誘惑不夠。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經受得住集體的道德審判。我們要學會寬容,像諒解自己一樣諒解別人。
⑽ 人的一生可分為多少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生活都有哪些呢
人生可以分為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出生到上學前。這個階段看起來沒做什麼事情,但其實是人生里很重要的學習的階段。學習說話,學習言行舉止,學習生活技能。所有的學習都是潛移默化的,沒有人強迫你,也沒有人刻意教你,你在無意識中接收了附近的知識,成長起來。這個階段的生活,相對以後的人生,是輕松的,有人疼,沒有壓力,可以盡情瘋。
你要做一個好妻子/丈夫,好父母,好子女,好員工/老闆,同時,你還要擔任起社會責任,做一個合格的公民。經濟壓力會越來越大,家庭壓力也是。也許你會經歷伴侶出軌的婚變,孩子的各種事情,父母生病去世,已經你自己的身體健康問題。
在這個階段,你一定要撐住。
到了第四階段,就是你退休後的生活了,一直到你入土為安。退休後,領點微薄的退休金,靠著子女或者保險養老,希望你有一個讓你自己滿意的退休生活。也許你會經歷老伴的去世,你會幫你的子女帶小孩。你是生活悠閑愜意了好多,但你的身體也差了很多,經常生病。
最後,你帶著病痛,離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