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4位頂級哲學家,教你如何在平凡生活中,活出幸福的人生
當我們無法理解這個世界存在的方式,以及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時,哲學就成了我們的救贖。
或者說藉助哲學視角,打開了我們的眼睛。
存在與未知的神秘感,賺足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所有一切探究的好奇心。
《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是由日本作家白取春彥和翼劍制歷經兩年時間完成,汲取了十二位哲學家的核心思想,讓人從不同的側面檢視人生。
01
跟著蘇格拉底檢視「認識自己」
蘇格拉底說過:「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生命於我們是最大的人為事件。「知己」,是內向 探索 的本能,而後才是向外,開闊視野,增加閱歷。
蘇格拉底作為一位活躍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也是 歷史 上最具實質影響力的一位。
他提倡的「無知之知」,即「知道自己無知的知識」,對後人影響至深。
有一段關於這個「無知之知」的哲學故事源頭的記敘。
有一天,蘇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去神殿占卜:「蘇格拉底是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占卜結果顯示:「對!他是最有智慧的人。」
這位朋友很高興地去跟蘇格拉底說,但是蘇格拉底很疑惑,因為他覺得自己挺無知的,怎麼會是最有智慧的人呢?
於是他開始去拜訪許多當時以豐富知識與辯才的人士,然而這些人都被他問倒了。
最後他得出一個結論:
「原山段鍵來神之所以認為我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為我至少知道自己的無知,而其它人連這個都不知道。」
這是一個饒有深味的哲學故事。
「無知之知」並非知道自己什麼都不知道,而是知道自己某些東西不知道的智慧。
是啊,有誰會覺得自己無知呢?
我們都是容易當局者迷,難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只有通過觀察外界、增加知識領域,才能警醒自己,減少誤判。
作者依據蘇格拉底這一「無知之知」,從認識「無知」、到生活、工作,甚至戀愛、理財上的無知 一一闡述。
通過「無知之知」的智慧向內自省,盡可能地從更多方面認識自己,再去了解、甚至化解無知之懼,進一步打開人生視野,挖掘更多無知之識。
02
跟著亞里士多德檢視「幸福」
在思考人生幸福這個問題上,亞里士多德主張「幸福人生,不假外求」。
「流行」的事物,向來新鮮、 時尚 ,緊貼近時代的腳步,從服飾、 美食 、輕奢主義的精緻到資產財富的步步追逐;人們追求的多是一種可以讓人感到開心的外在事物。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直不斷追求可以讓自己開心的東西,就可以獲得幸福人生?
我們來看書中的這樣一段描述:
「如果有人送你一個百元的禮物,你會很高興嗎?多數人不會!
但如果是一個生活在貧苦家庭的小孩,他可能會非常開心。」
隨著生活的富裕,快樂的標准也會提高,最後,禮物本身便不再產生快樂。如果有那麼一點點的話,也頂多是讓沒有的人羨慕一下的樂趣。
所以作者說:「這樣的樂趣是空洞的,不是那種滿盈的喜悅,無法讓人感受到幸福。」
不排除金錢對追求幸福存在的價值,但它也只是其中一個相對較小的外在因素,無法決定更多。
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已經逗巧清楚地否定,金錢是帶來幸福的主要因素。從某種層面上,金錢更多的是欲性力量對人的作用。
然而,如今人們常常本末倒置,追求金錢,而忽視幸福,最後只能被其牽制,甚至通往不幸。
幸福不假外求,只有搭建美好的內在,減少盲目的追尋,用美好的燃櫻內在德性來編織心情的保護網,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幸福。
03
跟著休謨檢視「自我」
大哲學家康德說:「休謨敲醒了我獨斷的美夢。」
「獨斷」是指對某些我們已知的觀念與想法過於武斷,從而掩蓋了事物的另一面。
在開篇,作者講述了一個久居於群山之中的少年,突然有一天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文中描述:
「費盡千辛萬苦,跨過一座高過一座的小山,最後終於抵達大山山頂。放眼望去,無邊無界。」
原來村莊只是世界的一個小小角落。這打破了他原先的認知、以及所有想像之外的事物。
這個時刻,原本的世界圖像崩解,少年的內心感到極大的震憾。
這種感覺,想必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也曾在某刻降臨過,那是一種視界瞬間打開,獲得自由的光輝一般。
休謨繼承的是亞里士多德的重視感官經驗,並以此作為知識起源的傳統。
他主張所有知識都源自於感官經驗,也正是這樣的一個預設,開啟了休謨的深度「自我」懷疑之路。
聯想到生活中、感情中,原來我們所痴迷、執著的自我,很可能也只是一種錯覺。
或許,只有放下自我,才有機會擁抱自由。
04
跟著叔本華檢視「孤獨」
在生活中,我們都會有感到不安的時候,覺得現實和我們期望的往往昰不一樣的。
這正是「變動」帶給我們的不協調與不安感。
叔本華「一切都在變化中」的世界觀,正是以此為主題而展開的思考。
我們受「意志」的驅動,成為慾念的份子,時常會有為沖動正名而找出各種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但結果常常是:順應了「意志」行動,我們會感到痛苦;而若不順應「意志」行動,還是會讓人感到痛苦。
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們要如何擺脫某種「意志」驅駛的沖動呢?
叔本華在一百多年前就給出了答案:孤獨是最佳的解葯。
正如白取春彥所說:「要遠離世界上喧囂,以自身的意願,背對這個世界。」
其實人類走到今天,孤獨已無可避免,它早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分子,哪怕你身處繁華。
但孤獨並不等同寂寞,而是一種真正的內在自我顯現,使這短暫的生命趨向於自我。
05
結語
哲學的世界總是充滿著智慧之光,猶如鑰匙打開迷茫者的心門。
而這些曾在星空下被仰望的名字,使世界猶如一座繁茂林立的思想寶庫,供後來者們汲取智慧的陽光。
《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共十二章節:前六節由翼劍制所著述,以人生經驗為例,談到哲學給予我們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助臂之力。
後六節由白取春彥所著,他強調的主題是如何跳脫出 社會 框架,活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
一生漫長,總有溝溝壑壑的不平羈絆,唯有先和自己做朋友,才有可能過好這一生。
共勉!
作者:簡y,精讀讀友會會員,從簡約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⑵ 什麼是生活 ,生活是怎麼解釋
生活是生存使活命、指恤養活人、指為生存發展而進行各種活動、為生存發展而進行各種活動的經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況境況、生長、指家產,生計、活兒、工作、生活費用、指用品,器物。美事美好的時光。筆的別稱。出自《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
生活可以解釋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為、學習、工作、休閑、社交、娛樂等。生活是比生存更高層面的一種狀態。
(2)哲學家如何理解生活擴展閱讀:
生活真正的意義
在生活中遭受不幸的人會覺得人生沒有意義,而即便那些成功者也時常會迷茫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要探討的不是價值觀是什麼,而是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什麼。顯然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不允許涉及宗教的,這將是一個迷人的問題。
其實這是一個不可說的哲學問題,任何直面這個問題的答案都難以服眾,我們只能繞個彎子,我只告訴你人性的原理和規律,然後由你親自去找到符合你情景的答案。
⑶ 哲學家所談的並不是他自己怎樣生活,而是應當怎樣生活
成為哲學家,應該具備兩個條件,第一,關懷整個人類的命運,對宇宙人生的真諦懷有極大興趣;第二,能夠勤奮學習傳統哲學,有較穎悟的天賦. 做一名哲學家,未必需要多少錢財來做保證.看看歷史上的哲學家就可以了,他們有富翁,有平民,甚至還有奴隸. 哲學家的貢獻就像厚土大地,可以一代代地滋養人類的靈魂和思想.企業家的貢獻就像雨露,降在哪裡,就在哪裡解決當時的飢渴. 真正強烈的愛好,金錢和生活只能對它產生影響,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撼動.一個喜歡書法到痴迷的人,買不起筆墨紙張,撿根小木棍在土地上寫字也能有朝一日成為書法家,特別喜歡哲學的人,得到一本哲學書,就可以讀到、悟出比擁有一屋子書的人所得到的更深的道理. 繼續與樓主探討. 哲學家,嚴格說不是一種職業.樓主似乎試圖把哲學家當作一種職業,既可以得到無上的精神愉悅,又可以養家糊口孝悌忠義,這是不現實的.哲學家,可以是富翁,也可以是一貧如洗的,可以是納蔽汪給後世留下永遠的理論的,也可以是不為人知被埋沒的.不為人知卻有高深哲學修養的人,也是哲學家,不能因為他的哲學不為世人所知、不為統治階級理解和應用就否認他是哲學家.哲學是探討宇宙和人以及人類的真諦的一項事業,哲學家未必是以哲學來掙飯吃的,歷史上的老子不是哲學家嗎?他的職業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莊子不是哲學家嗎?莊子當過漆園小吏.孔子不是哲學家嗎?孔子當過類似於國務院副洞仔總理一樣的官僚.哲學不是職業,以哲學為職業的,未必能成為哲學家.加上這個「家」字,就一定要有自己特出的成就才行. 其實,人的一生有很多富裕時間,不信你去看看,很多人在打麻將,很多人在鬥地主.他們百無聊賴,一定是覺得打麻將、鬥地主比研讀哲學書籍、思考哲學問題更有意思,也就說明他們對哲學興趣小於對打麻將鬥地主的興趣.人的興趣各個不同,有的還喜歡釣魚,有的喜歡古董,有的喜歡美食,有的孜孜不倦地追求美色,有的對財富情有獨鍾,富了想更富.如果一個人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又捨不得放棄任何一個,那麼到頭來無非是興趣廣泛,哪方面都不厲害.所謂有舍才有得,我既要孝敬父母,又要封妻蔭子,又要官運亨通,又要八面玲瓏,還對哲學念念不忘,這想法太多了.讀歷史讓人睿智,歷史上的並漏那些大哲學家,他們的父母都因為沒人贍養凍餓而死了嗎?他們都因為成了哲學家而都沒有飯吃了嗎?他們懼怕過相當哲學家而又沒成功的後果嗎?想當哲學家,一個是要有對哲學本身的極大興趣,再一個是要有比較穎悟的心.至於怎麼才能當,最好是了解歷史.去詳細地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大哲學家的生平吧!做一個哲學愛好者或許要容易多了,也可以輕松地照顧全面,如果想成「家」,就不那麼容易了,不管是哲學家,還是其他的什麼家,諸如藝術家、發明家等等,只要成了「家」,就意味著在這一方面已經超凡脫俗,達到極高境界,而要做出超常的成就,就一定需要有超常的付出,在某個領域成「家」並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得失心過重,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障礙.無怨無悔地付出,才是真正的興趣和愛,如果像做買賣一樣實現盤算好得失進退,那很難讓一個人在某個領域成「家」.
⑷ 尼采:一個人知道為什麼而活,他便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fourteen
文|今夜 情感
一提到「哲學」兩個字的時候,很多人嗤之以鼻,覺得那是一個空洞的詞。
覺得哲學和生活毫無關聯,生活需要的是實打實的技巧,而哲學只是空洞的觀念。
這一個理解也對,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了「哲學」,用另外一種角度來看,「哲學」卻是我們人生離不開的一個思想。
「哲學」做不出來麵包,但是能讓麵包更加香甜。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哲學家去坐船,哲學家問船夫:「你知道哲學是怎麼回事嗎?」
船夫說:「我不知道。」
哲學家惋惜著搖搖頭說:「那麼你就失去了50%的生命。」
過了一會兒,突然起了風浪,船翻了。
在水裡面,船夫問哲學家:「你會游泳嗎?」
哲學家說:「不會。」
船夫說:「那你就失去了所有的生命。」
哲學不是實際的技巧,但是哲學是指引我們走向光明的方式。
當一個人真正看透生活的時候,他才能更好的去生活。
同樣是活著,有的人能活得更通透,不會被表象所束縛和模糊,而有的人則只限於那些錯誤的思維之中。
而哲學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的就是那些迷惑的思維,能引導一個人走向光明,走向正確的人生。
有一群囚徒,他們與生俱來,世世代代都住在一個黑暗的山洞裡面,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像囚犯一樣被鎖在固定的地方。
他們只能直視前方,他們的背後有一堆篝火,而他們的人生的左右光亮,都是靠這一團火給他們照亮的。他們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這個世界具體的呈現,在他們的認知裡面,那一團火就是唯一的光亮。
就好像井底之蛙一樣,青蛙坐在井裡面,他永遠不知道跳出井口,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青蛙總以為井面就是最大的地,頭頂的井口就是最大的天。
這一群囚徒也正是如此,他們居住在黑暗的生活中,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他從來沒有覺得不適應,也沒有感到束縛。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里,不知道還有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一個人擺脫了身上的鐵鏈,他覺得應該走其他的路,但是他的同伴沒有答應,他慢慢的和隊伍迷失了。
他摸索著走了一段路之後,突然他的眼睛發現了一絲光亮,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於是就尋著光亮慢慢的往前走。
當他走到洞口的時候,他的眼睛非常的難受,因為他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強亮的光。
後來他走在洞口,被人發現了,很多人以為他是迷路的人,就把他從山洞裡面路拉了出來,這個時候他徹底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他看到的世界眼花繚亂眼,他的眼睛非常痛,因為和之前的火光相比,外面的世界讓他睜不開眼睛。
後來適應了幾天,他能直視太陽,能直視所有的花花草草,這樣他有不一樣的收獲。
後來他想起來自己的同伴還在洞裡面,就非常可憐他的同伴,他是非常有智慧的,希望能夠把所有的同伴解救出來,讓他們也看看這個外面的世界。
於是他義無反顧的回到了洞裡面,可是當他重新返回黑暗的時候,已經有一些不適應那裡的生活,因為那裡太暗了,一團火光根本照不清自己的臉,也看不清別人。
但是當他回去和那些同伴敘述自己走出山洞的境遇時,很多人都嘲笑他,覺得他瘋了。
同伴就認為: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那樣的現象呢,怎麼會有比火光還要亮的地方呢?
其實人生也是如此,而哲學就是外面更大的天地,光線更好的世界,而很多人則陷於洞穴之中。
他們什麼也看不到,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生存環境之外的世界,即便是有人把這個世界的真實狀態告訴他們,他們也不會相信,甚至覺得這個人瘋了。
而哲學,就是帶我們看透世間黑暗的一束光,當你相信這一束光的時候,並且逐漸的適應這一束光,你才能生活的更好,才能夠擺脫人性之中的黑暗一面,迎來最正確的生活方式,也是讓自己感覺到最舒服的。
但是很多人始終無法相信有這樣一個世界存在,所以拒絕接受。
很多人對於哲學嗤之以鼻,覺得實用性就是最好的一個方式,但是從來沒有意識到,當你跳出狹隘思維,了解不一樣的世界,你可以欣賞外界的所有風景。
當你處在黑暗之中的時候,你只能靠自己的感官肢體去感受這個世界,即便是有火光的一一些光亮,一切也顯得那麼微弱和於事無補。
而這一切,都需要靠哲學這一個物體來承載,讓你見識到不一樣的光亮。
⑸ 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性地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去把握人類世界,指出了人類的生命活動是用實踐的方式去創造有意義的「生活」活動,而不單純是動物式的無意義的「生存」活動漏銷。
【摘要】
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矛盾是人類存在的一對根本性矛盾,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類的「生活」方式同動物式的「生存」方式區別開來。文章將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涵,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二者的相互關系以及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的轉變與出路。
【關鍵詞】
生存;生活;馬克思主義;異化
哲學不是超乎於人類世圓搜行界之外的遐想,它總是深切地關注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大都對人類社會生活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忱,他們苦苦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尋找著人們生活的意義及價值。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是一種最為矛盾性的存在,人類既與其他物種一樣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又是能夠自我意識、自我改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類特殊性的區別於其他生物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涵
「生存」,是指動物(包括人)本能地無意識地去適應環境來維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純粹性的自然反映。古希臘先哲柏拉圖曾對其門徒說:「人就是沒有羽毛的兩條腿動物。」強調了人的動物性與自然屬性。近代法國哲學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機器》中提出:「人歸根結底卻是一些動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人的身體是一架鍾表,不過這是一架巨大的極其精細、極其巧妙的鍾表。心臟是什麼?心臟是發條,神經是游絲,關節是齒輪,人的慾望、快樂、愛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機械規律支配的;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多幾個齒輪,多幾根彈簧而已。」指出了人的動物性和機械性。我國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也說道:「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表明了人與動物一樣也具有生理層面的自然反映。動物式的「生存」活動是沒有意識的生命適應行為,它們依據與生俱來的本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動物可以說是一種「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
「生活」,是指人類有意識地認識自我與世界、改造自我與世界以及能動地從事物質生產的生命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生活」是人類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同動物的存在是相區別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曾用神話的方式說明了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根本特徵是在於人類擁有技術和智慧,他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該命題雖帶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素,但卻肯定了人的思維的能動性,有別於動物的本能式反映。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還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別,即「人是理性的動物。」動物是沒有理性的,它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出於本能的感性,人類自身雖並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卻可以能動地發揮著自己的理性,憑借自己的意識和意志去「生活」。人類特有的「生活」活動是有意識的生命創造行為,人類依據自己的意識與理性從事著社會實踐活動,認識與改造著自己和世界,因此人類可以說是一種「自覺性」、「自為性」的存在。人類的生命是「生存」與「生活」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為的雙重存在。人類既服從著宇宙的規律、以大自然所賦予的本能去適應自然,又以後天發展起來橘嘩的意識在實踐中去實現著理想、改造著世界、刷新著歷史。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的主題從宇宙本體轉向了人類世界,它尋求著把握人類世界的根據,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性地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去把握人類世界,指出了人類的`生命活動是用實踐的方式去創造有意義的「生活」活動,而不單純是動物式的無意義的「生存」活動。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代表霍布斯認為人是一種「自然物體」,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這種本性不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慾」(如自我保存、趨利避害等);以費爾巴哈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義流派雖強調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強調的卻是抽象的人、非現實的人。馬克思批評這些舊唯物主義只是從純客觀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是「見物不見人」的、忽視人的主體地位的觀點。正如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開篇所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摒棄了前人觀點中的錯誤因子,開創性地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和人類世界都需要從實踐活動中去理解和把握。實踐活動使人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把自然對象成為客體,使之成為「屬人的自然」;另外,人類還通過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創造有意識、有目的的「生活」方式。
首先,「生存」與「生活」是相互聯系的,人類生命活動同樣具有「生存」的層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礎。我國春秋時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強調了本能生存需求對高層次道德意識的基礎性作用。無獨有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其次,「生存」與「生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而實踐則使人類的生命活動從「生存」上升到了「生活」。動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命活動,而人類卻能按照雙重尺度去改變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固有的尺度」。因此,動物式的「生存」是適應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種族復制,是非歷史性的存在,而人類「生活」則是通過自我意識用實踐改變世界的歷史性的存在。
三、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
有意識的、能動的生命活動把動物單一化的「生存」模式與人類特有的「生活」方式區分開來,然而伴隨著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人的能動性卻遭到了異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處於一種被壓抑的甚至非人的狀態之中。馬克思認為,人的異化是人類通過勞動所得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支配人的一種社會現象。而後的法蘭克福學派知名哲學家馬爾庫塞也曾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單向度的人」,認為在當代工業社會的極權下,人們喪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當代工業社會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分工和生存競爭下,人類不同程度的被「擴大了的生產力」所制約,喪失了其區別於動物的自由自覺性,人類的種種能動性與創造性得不到機會激發或生成,其生命活動也逐漸淪為了同動物一般的單一機械式的「生存」。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提出人要在滿足了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礎之上,才能去實現較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我國哲學家馮友蘭則把人的精神分為了四個境界,認為人在超越了本能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之後,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今,在社會巨大競爭和強制分工的壓力下,人類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異己力量的控制,許多人的低層次需求和境界尚得不到滿足,其創造性和能動性無法被激發出來,陷入了只「生存」、不「生活」的僵局。因此,人類必須消除人的異化狀態,擺脫異己力量的奴役,達到馬恩設想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最終脫離動物界的「|生存」世界,進入人類的「生活」世界。
參考文獻:
[1]孫正聿.哲學通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2]傅佩榮.哲學與人生[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11月.
[3]張志偉.西方哲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4]李培湘.人的哲學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5]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6]陳立影.回歸生活世界理論研究[J].世紀橋,2010年第17期.
[7]曙光.建構面向21世紀的生存哲學[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8]梁永藝.馬克思的人的異化思想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年10月.
;⑹ 哲學對生活的意義
問題一:學習哲學對於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 有很大的意義
首先,哲學是討論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學科,這里的世界指除了本我以外的一切。
根據各個理論體系的不同,所得到的結論也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
就是,所有的結論都不是真相,或許有些更接近於真相吧,但是永遠都沒有辦法達到。
聽起來似乎不是個好消息,但其實恰恰相反,這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因為我們人類的行為模式根本不是服務於真相的,而是服務於我們的意識關於世界的演繹
同樣的客觀存在,每個人的個體差異都會對其形成不同的演繹。
而在生活中基於不同的演繹所衍生出來的行為都是會創造到不同的成果的。
哲學的發展給了我們越來越多的關於世界演繹的討論
也就越來越多的給嘩我們透過不同演繹所衍生行動的機會
進而我們有越來越多的成果可能被創造到。
所以哲學的應用價值就是:透過發展人類關於世界的演繹體系,從而給出我們更多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的選擇,從而找到並選擇最有價值,最行得通的方式去創造我們想要的成果。
注意,我這里說的不是最正確的,而是最有價值和最行的通的。哲學理論沒有對錯之分。
當我們的哲學層次提升以後,我們可以更中立地看待我們和世界的關系,和他人的關系,和環境的關系,從而找到途徑。
而且哲學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領悟出來的,理論體系可以學習,但是真正能為你創造價值的一定是你關於哲學的領悟。重要的不是懂多少哲學理論,重要的是具有哲學觀。
我說的有點嗦,但是希望你能明白~~~盡力了,呵呵~~
問題二:學習哲學對於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 加油...
哲學
哲學傳統包括了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的研究。這些學科試圖回答對於世界起源,知識如何獲得,以及善惡等觀念的問題。基本上,哲學的基本方法是運用理性對於這些問題提出論證。但是,哲學的實際范疇與定義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哲學是什麼?」在哲學傳統之中是充滿分歧與倍受爭議的。
哲學(philosophy)是從希臘字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轉變而來,意思為「愛好智慧」,或是比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哲學是難以被定義的,因為有眾多分歧的觀念都被視作為哲學。皮爾金哲學辭典中定義哲學為「有關思想,行為,與實在中最基本與普遍的概念。」皮爾金網路中提到哲學與科學的差別在於,哲學問題的答案不能僅由經驗證據來得到。無論如何,這些觀點都被牛津哲學辭典所挑戰:「二十世紀晚期...偏向於將哲學思考視為對於任何一種智識探索的最好實踐」。的確,許多早期哲學家在自然哲學方面的觀察最後都形成了現代科學對於眾多課題上重要的基礎。
另外,哲學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種特別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學的歷史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道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學的討論范疇,他們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至今依然。某些現代哲學家認為,直到今日的哲學理論依舊只是在為他們三人做注腳而已,仍離不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換言之慧沖即使數千年後,我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們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我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哲」一詞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即西方近世「哲學家」,「思想家」之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前掘殲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
19世紀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借用古漢語譯作「哲學」,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漸漸通行。在西方,哲學一詞通常用來說明一個人對生活的某種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學」)和基本原則(例如價值觀、思想、行為)。而在學術上的哲學,則是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理性根據的質疑、反思,並試圖對這些基本原則進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學的范圍涵蓋所有的知識層面。它一直是人類最抽象的知識研究。對哲學一詞的介紹最初來自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散辯拉斯。
哲學的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必須要注意的是,這三門主要學科並非壁壘分明,事實上在許多方面他們互相覆蓋到彼此的領域,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形而上學主張不可能忽略知識論的理論基礎。同樣的的知識理論就是在架構主體與形而上學事實之間的關系。而道德的實踐往往與道德真理的存在與否和我們怎麼去了解它息息相關。哲學的困難在於,一個完整的理論通常必須在形而上學與知識論都有良好的說服力。多數的哲學家不是只有專精一個領域,或是是他在形而上學領域的主張很具說服力,知......>>
問題三:學習哲學能給生活帶來什麼實用的好處? 學習哲學可以使人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為什麼巴=基斯坦有那麼多人體=炸彈,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讓他們大無畏的為信仰而死。換作是你我,肯定不會去的,這就是精神力量的作用。
當然,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換言之,鍥而不舍、勇往直前等精神品質也是可以通過這些得到的。而這些品質正是成功的關鍵。
再退一步,功利一點地唬,看似你會給別人更高深的感覺。中國人喜歡看似高深的人。
(唉,說了這么多,我在說什麼呀?!)
如果連哲學也變成了功利的東西......難以想像!你想學就學吧,別勉強自己。
Philosophia(哲學)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人創造的術語。希臘語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兩部分構成的動賓片語,philein是動詞,指愛和追求,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哲學)按其本義而言,乃是指愛智慧、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本段摘自網路)
⑺ 生活中的哲學修煉,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哲學的生活
我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哲學的生活,因為哲學源於生活,生活是哲學的源泉,沒有生活就沒有哲學,當哲學離開了生活,那就是無源之水,是沒有辦法做到源源不絕的哲學想法。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思考或思考幸福生活的意義,才會思考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活這樣的哲學問題。
哲學,自人類文明之初就誕生了的知識,如果能為今天的每個人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在我看來,就是敬畏精神的體現。哲學不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思維方式,在人生價值的形成過程中,在人們的頭腦中顯現出來,這恰恰體現了人的價值和尊嚴,但在哲學家的眼中,這種呈現未必有意義,甚至可能是虛假的。
⑻ 哲學家的生活
哲學家都會追尋終極真理,他們不斷地否定自己和否定其它的人,所以哲學家以所有人為敵,因此哲學家的生活是非常痛苦的。
哲學家是真正的思想家,他們的生活主要是學習和思索,因此哲學家必須避免各種各樣的誘惑,內心是非常痛苦的,生活是非常單調的。
哲學家的老手思想更深入,真正的朋友就更少,能夠在一起交流和辯論的人,曲高和寡是絕大多數都會使用的成語,但是很少人有哲學家內心的孤獨。
哲學家的快樂在於獲得真理快感,哲學家於滿足於教育子民,哲學家的理想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轉變成人類的文明,死亡厲仍然影瞎碰響著世界。
有個哲學家說:我生來就與別人不同,我的一生就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敵人,我的使命就是評價一切過程。朋友,你有這樣的勇氣嗎?你有這樣的魄力嗎?侍神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