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改革開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
1、信息傳遞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通信技術迅猛發展,從固定電話到移動手機,從語音通話到視頻聊天,人們的聯系告別了「家書抵萬金」的時代。
2、家電的改變
過去家家戶戶沒有一件電器,如今太陽能路燈在村裡徹夜通明,液晶電視的屏幕越來越大,家家戶戶接上了寬頻網路,看上了APTV。
3、衣著服飾的改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服裝也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變得絢麗多彩。如今,人們的衣著早已不再顏色單調、款式單一,服裝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個性化,製作強調工藝化,面料趨高檔化。
(1)生活有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斐然,通過這個大改革、大開放,實現了三個偉大的轉折:
1、第一個偉大轉折就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2、第二個偉大轉折是從封閉半封閉的社會向全面開放的社會轉變。
3、第三個偉大轉折是人民的生活從溫飽轉向基本小康的社會轉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❷ 你覺得近幾年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 「食」
在「食」的方面,從最初的「添飽肚子」到現在的「食不厭精」。食品消費向
講營養、講風味、講方便等方面轉變。市場、商店、飯店裡各種各樣的食品數不勝數,水果、蔬菜、海鮮已經不再有季節性,隨時隨地你都可以挑選到自己喜歡的食品。糕點、牛奶及奶製品的消費佔全部食品消費的比重直線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費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逢年過節全市各個大小飯店全部爆滿。 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的消費習慣、消費觀念在逐步改變,食物消費注重結構的調整,注重講究營養。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長28.3%,年均增長5.12%。從家鄉變化調查報告的格式範文來看主要表現為主食消費比重下降,農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費308元,占食品消費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個百分點,各種營養較豐富的副食類消費增加,如:2000年肉及製品人均消費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長87.59%;水產品人均消費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長77.77%;水果類食品人均消費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長36.84%。
二、「衣」
在「衣」的方面,從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藍海洋」「綠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繽紛,衣著的變化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著裝上的花費往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消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消費水平勾勒出一條上升的曲線。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三大件」發生了幾次變化,從最初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到「彩電、冰箱、洗衣機」再到「汽車、住房、裝修」,消費也經歷了「百元——千元——萬元再到十萬元」的發展。
過去農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現在農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講究服裝面料、款式、和品牌。過去的布鞋、膠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167元,比2012年增長70.42%,年均增長11.21%。其中人均服裝支出118元,比2012年增長118.54%,年均增長16.93%;購買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鞋帽襪類支出40元,與2012年的32元相比,增長了25.11%。
三、「住」
在「住」的方面,原來大片的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樓大廈。
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寬敞,而如今,住房達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為數不少。而且室內的裝修、傢具和家居用品也與早年不可同日語。而且隨著舊城區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將會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2000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309元,比2012年增長70.73%,年均增長11.33%;年末住房面積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長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樓房面積26.6平方米,增長40.71%,年均增長7.13%,佔住房總面積的73.12%。鋼筋混凝土面積20.5平方米,增長49.64%,年均增長8.44%;磚木結構面積15.9平方米,增長5.33%,年均增長1.10%。現在農村一幢幢新房處處可見,它們不僅外觀新穎漂亮,而且室內裝璜考究、設施齊全、美觀舒適,改變了原來基本不裝修、室內沒擺設的狀況。
四、「行」
在「行」的方面,從「自行車王國」進入「汽車社會」,是我鎮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顯著標志。近兩年來,我鎮的私家車數量急劇上升,道路的狹窄成了極待解決的問題。鎮政府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對我鎮東都路、珠光大街、陽湖大街等進行了改造,使我們的城鎮更加美麗,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我鎮的發展。 近幾年以來,各級政府加大了為民辦實事的力度,使農村交通、通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城鄉路網四通八達,為農民使用現代化交通、通訊工具「鋪平了道路」。 中小型車幾乎每家都有,手機,座機家家戶戶都有2台以上,網路普及。2000年人均交通、通訊消費支出240元,比2012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0.61%,交通、通訊成為近幾年農村居民生活消費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其中,家鄉變化調查報告的格式範文中表示,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長43.8%,年均增長7.52%;通訊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長3.2倍,年均增長33.23%。2000年底每百戶農戶擁有摩托車42輛,行動電話75部,電話61部。
❸ 新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
新時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1、衣:由穿暖到個性化。近30年來,城鄉居民消費生活變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裝。不僅衣著數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著質量明顯提高,服裝功能也由過去的單純遮體禦寒演進為體現個性化的審美意識與塑造自我形象。人們的衣著原料和質地提高,成衣率也不斷提高,購買原布自己動手做衣服的數量減少。
2、食:由吃得飽到吃得好。這一變化,首先表現在糧食消費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為吃飽而發愁。而在糧食消費內部構成中,對玉米、高粱、紅薯等粗糧消費明顯下降,而對大米、小麥等精細糧消費上升。在主食消費比重下降的同時,副食特別是動物性食品消費的比重明顯提高,在對原糧消費相對下降的同時,對加工食品特別是風味、療效、方便食品的消費上升。
3、住:由擁擠到舒適寬敞。住房的質量和配套性也不斷提高。人均住房面積中,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住房面積佔81%,住房質量不斷提高。
4、行:由閉塞受限到舒適快捷。隨著各種運輸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交通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地鐵通車里程不斷延伸,計程車隨叫隨到。這些都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條件,使居民的生活比過去舒適和快捷。
5、用:由物資緊缺到琳琅滿目。城鄉居民的用品消費,呈現出以非耐用消費品為主向以耐用消費品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資料為主向彩電、冰箱、空調、微機等發展和享受資料為主,以功能單一、低檔用品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檔用品為主轉化的趨勢。同時,城鄉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顯加快,經歷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轉換過程。
6、通訊:由鴻雁傳書到人遠天涯近。無論走到國內哪個大中城市,電話可以直撥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日常生活、醫療保健、文化教育等其他指標來看,我國目前許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指標已經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已經達到和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❹ 人民生活的變遷(建國以來)都有哪些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❺ 生活的變化有哪些
1、「衣」
在「衣」的方面,從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藍海洋」「綠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繽紛,衣著的變化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著裝上的花費往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消費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消費水平勾勒出一條上升的曲線。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三大件」發生了幾次變化,從最初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到「彩電、冰箱、洗衣機」再到「汽車、住房、裝修」,消費也經歷了「百元——千元——萬元再到十萬元」的發展。
2、「食」
在「食」的方面,從最初的「添飽肚子」到現在的「食不厭精」。食品消費向講營養、講風味、講方便等方面轉變。市場、商店、飯店裡各種各樣的食品數不勝數,水果、蔬菜、海鮮已經不再有季節性,隨時隨地你都可以挑選到自己喜歡的食品。糕點、牛奶及奶製品的消費佔全部食品消費的比重直線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費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逢年過節全市各個大小飯店全部爆滿。
3、「住」
在「住」的方面,原來大片的平房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樓大廈。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寬敞,而如今,住房達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為數不少。而且室內的裝修、傢具和家居用品也與早年不可同日語。而且隨著舊城區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將會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❻ 十八大以來我們的生活有哪些變化
摘要 18大以來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寫回答
❼ 疫情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有哪些
1、網路與渠道更快「下沉」
「網路」與「渠道」下沉已經是近年中國互聯網領域的重要趨勢。受制於疫情後物理「隔離」等帶來的影響,三四五線地區的居民、特別較多農村地區的居民活動可能被迫轉到線上,發端於中部湖北武漢的疫情將強化這一趨勢。
2、服務「上網」: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在線活動方式加速崛起
較多企業在春節後復工為了避免現場辦公帶來的傳染風險而採取了遠程辦公的方式,視頻會議、網路電話會議、在線辦公等需求暴增。學校的推遲開學也加大了對在線教育、輔導類的需求。對直接到醫院就醫產生交叉感染的擔心可能使得很多患者開始嘗試在線問診、網路購葯及遠程診斷。
3、自動化需求強化
給定當前中國世界工廠地位,本次疫情帶來的用工中斷也使得部分依賴中國的全球供應鏈受到一定影響,減少對人工依賴的生產線自動化趨勢可能會受疫情驅動而進一步強化。
4、醫療公共衛生系統投入短板將得到重視
疫情顯示了中國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人口大聚居帶來的公共實施需求方面還存在預判和准備不足,醫療基礎設施領域投入和衛生系統現代化可能提速。
(7)生活有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疫情個人防護注意事項:
1、合理安排出行
倡導市民群眾就地過節,堅持非必要、不出行,減少人員流動;如必須出行需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形勢,服從當地疫情防控要求,錯峰出行、做好防護。無特殊情況,不要前往中高風險地區及所在的相關地區,不要跨境出行。
2、避免聚餐活動
倡導健康、簡約的生活方式,節日期間盡量不扎堆、不聚集,盡量避免前往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提倡家庭聚餐聚會控制在10人以下。嚴控各類節慶、團拜、展銷等大型活動,能不舉辦的一律不辦,能用線上方式的不搞現場活動,必須舉辦的要減少頻次、縮小規模。
3、注意飲食衛生
請在正規的超市或市場選購冷鏈食品,不採購沒有明確來源信息的食品,盡量避免手部直接接觸冷凍食品。儲存和加工食物時,砧板、菜刀、餐具等生熟分開、及時清洗。
❽ 生活上的變化有什麼
其實,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比如:四季輪回,景色各異;小娃娃不斷長大、青絲變白發;潮起潮落;新東西變舊;水發木耳變大、爆米花膨脹、氣球吹氣升空......不勝枚舉。
生活是指人類生存過程中的各項活動的總和,范疇較廣,一般指為幸福的意義而存在。生活實際上是對人生的一種詮釋。生活包括人類在社會中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日常活動和心理影射。
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價值的體現,實現我們的夢想,帶著我們一起走進先進科學社會,懂得生活的樂趣。
生活也是體現人類所有的日常活動和經歷的總和。
廣義上指人的各種活動,包括日常生活行動、學習、工作、休閑、社交、娛樂等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以及玩味生活。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付出努力。
❾ 新生活「八大怪」,新時代國人生活發展有了哪些變化
人們在悶了大半年之後,終於在今年國慶中,開啟各自的長假旅遊模式,放鬆壓抑沉悶的心情。而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人們的各種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總結起來,就是新生活的“八大怪“。接下來,就來詳細解說一下”八大怪“背後的生活變化。
一、“開車不加油”、“帶娃又帶房“,蘊含著出行方式所發生的變化。車輛運行所需的能源,若是按照以前的方式,那就是傳統的石油、汽油。但是這樣的能源是有限的,而全球的汽車擁有量在逐年增加,總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要想可持續發展,那就需要更換一種更加綠色環保的能源。所以就有了這樣一種以電源代替石油的方式。
所謂“開車不加油”,並不是說車輛什麼都不需要,自己就可以在馬路上跑,而是開車從加油變成了充電的方式。新能源汽車變成了一種大眾化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時代國人環保意識的提升。
❿ 談一談現在人的生活(衣食住行)與以前變化有哪些
衣:自宋朝開始人們的服飾就開始有了較大明顯的變化,人們從開始的簡潔奢侈之風盛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服裝更是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款式,各種花色 。
食:在改革開放前人們的生活還不太富裕,只求吃飽;後來人們講究味道鮮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也不僅僅只停留在講究味道上,而更加註重美食給人帶來的感受,一道完美的菜品必須色香味俱全,給人一種全新的享受。
住: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舊民居。
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的,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
行:人們的行路方式隨著人們的發明創造也逐步發生變化。18世紀英國便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把人們邁向了蒸汽時代。蒸汽船、火車、汽車等的發明更是給人們帶來了交通便利。如今的交通是高鐵、飛機等便捷的交通工具。
衣食住行變化的原因
由於中西方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學東漸局面。在這一過程中,「隨著條約口岸的開放」,西方人的社會生活方式作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漸次傳入中國。
國人開始接受這些「新的生活方式』)並由此在中國形成了「西俗東漸」的現象,晚清時期的城市華人社會生活方式開始了西俗化。
衣食住行,是反映一個民族或國家社會生活方式最為直接的窗口。而中國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歷程也是首先從這里開始的。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服飾被認為是禮制大防,它的變化常常與更改正朔聯系在一起,足見其重要性。
在最初,中國人認為短衣窄袖不倫不類。但是,曾經崇尚寬袍大袖的國人很快就認識到西式服裝簡潔、靈活、方便的特點。中國最早接受西式服裝的當屬廣東沿海地區和開放口岸的一些買辦和經常同洋人有生意往來的商人,他們最早模仿洋人們的穿著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