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斑蛙是幾級保護動物
黑斑蛙 黑斑蛙屬於三級保護動物,水陸兩棲生活,常棲息於稻田、池溏、湖澤、水溝內
B. 青蛙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青蛙的生活習性
1、溫度青蛙是變溫動物,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改變。在自然條件下,青蛙生長適宜溫度為20-30℃,最適溫度為25-28℃。當冬季溫度降至10℃以下時,攝食與活動逐步減弱;降到5℃以下時,即鑽入洞穴或池底淤泥中冬眠。
次年早春溫度回升時結束冬眠。水溫超過32℃級以上時,活動明顯減弱;溫度超過35℃會導致青蛙陸續死亡。
2、濕度濕度是青蛙生存、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蛙類的皮膚沒有保護體內水蒸發的組織結構,只靠皮膚腺體分泌的粘液來包吃體表的濕度顯然是不夠的。因此,蛙的棲息環境既要有水的池塘,還要有雜草叢生、溫暖潮濕的環境。
濕度和溫度還有密切的關系,溫度越高要求濕度越高,否則溫度高環境乾燥,水分蒸發快對蛙生長、生存都不利。
3、光照青蛙晝伏夜出,怕陽光直射,但趨弱光,平時喜歡在向陽、有陰的草叢中棲息。光照對蛙體新陳代謝、生長、繁殖均有促進作用,如長期在黑暗處生活,其生殖腺難以發育成熟,甚至停止產卵和排精。
(2)黑斑蛙的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青蛙的好處:
1、吞食害蟲
青蛙是雜食性動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只佔食譜的7%左右;動物性食物約占食譜的93%。從解剖的60隻青蛙中發現,在動物性食物中,被吞食的動物涉及四門、四綱、十目、三十多個科。
一隻青蛙一天可捕食70個蟲子,一年可消滅害蟲15 000隻。因此,青蛙是一種對農業有益的動物,應提倡保護。
2、醫用價值
青蛙不僅吃害蟲,還有可能幫我們抗流感。美國和印度研究人員18日說,他們發現一些青蛙的皮膚黏液中有一種成分,有望用來殺滅H1型流感病毒。
C. 黑斑蛙是什麼生態系統
黑斑蛙屬於濕地(湖泊)生態系統。
黑斑蛙體長約7-8厘米,雄者略小。頭部略呈三角形,長略大於寬。口闊,吻鈍圓,吻棱不顯,口內鋤骨齒2小團,左右不相交虛春;近吻端有小圓形鼻孔2個。眼球大且突出,眼間距小,周圍有圓形鼓膜,且大而明顯。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幾只或幾十隻棲息在一起,在繁殖季禪豎節,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靜水中抱對、產卵。白天常躲藏在沼澤、池塘、稻田等差襲耐水域的雜草、水草中,黃昏後、夜間出來活動、捕食。
D. 黑斑蛙養殖要選在水源充足且水質較好的地方,是因為什麼
黑斑蛙是一種常見的兩棲動物,在我國分布廣泛。黑斑蛙對農作物無害,因為它們以害蟲為食。此外,它本身也可以用作葯物,身體的許多部位都可以用作葯物。對於愛吃的人核返顫來說,黑斑蛙也是一種非常美味的食材。黑斑蛙肉質鮮嫩,營養豐富,目前我國對黑斑蛙的需求量很大。野生黑斑蛙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不能直接捕殺。因此,人工養殖市場逐漸形成。
黑斑蛙的養殖管理方法:成長習慣黑斑蛙喜歡群居生活,常成群棲息在池塘、水溝和河邊的草地和稻田裡,捕食昆蟲,兩棲生活,在繁殖期,成群聚集在稻田裡,在池塘里的靜水中擁抱,產卵。白天常躲在草地、池塘或稻田裡,黃昏後,晚上外出活動,打獵。當溫度下降到10攝氏度以下時,青蛙就會在水中或土壤中挖洞冬眠。
春天(長江流域3月初),蛙類通常在4月至7月繁殖。雌蛙一次可產34個卵,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時間為12天。蝌蚪是雜食性的,能吃植物和動物的食物。蝌蚪長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變形。蝌蚪蛻變成幼蛙後,以節肢類昆蟲為主,如鞘翅目、雙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鱗翅目等,也少量食螺、蝦、鯉魚、泥鰍科等。
E. 猞猁,揚子鱷、疣鼻天鵝、鸕鶿\黑斑蛙、鰻鱺各生活在什麼生態系統(不止一個)
猞猁,森林生態系統。揚子鱷,疣鼻天鵝,鸕鶿,黑斑蛙,濕地(湖泊)態系統。
每一種生物都要從周圍的環境中吸取空氣、水分、陽光、熱量和營養物質。生物生長、繁育和活動過程中又不斷向周圍的環境釋放和排泄各種物質,死亡後的殘體也復歸環境。所有生物都依照這個規律生活在一個生態系統中。
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如一滴湖水、培養著細菌的平皿、小溝、小池、花叢、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羅地球上一切生態系統的生物圈。
(5)黑斑蛙的生活在哪裡擴展閱讀:
揚子鱷善掘洞為巢,常築巢於水庫堤壩處,常會造成水庫泄漏,帶來一定的危害,但對於一些板結的土壤則會起到疏鬆的作用,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其廢棄洞穴常為其它動物所利用。揚子鱷為肉食性種類,處於食物鏈頂級,對於維持食物鏈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揚子鱷以魚、蝦、軟體動物及昆蟲為食。
揚子鱷是中生代時期殘留下來的古老的爬行動物。據研究,鱷類的骨骼與恐龍類的骨骼有著很大的相似性,體表都被有排列整齊的鱗甲,說明鱷類與恐龍類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因此,研究揚子鱷對研究恐龍類的起源與演化及中生代爬行動物時代的情況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子鱷
F. 黑斑蛙的生活習性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幾只或幾十隻棲息在一起。在繁殖季節,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靜水中抱對、產碧游運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澤、池塘、稻田等水域的雜草、水草中,黃昏後、夜間出來活動、捕食。 一般11月開始冬眠,鑽入向陽的坡地或離水域不遠耐裂的砂質土壤中,深約10-17厘米,在東北寒冷地區黑斑蛙可鑽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蟄。
蝌蚪期為雜食性,植物性、動物性食物都能攝食。蝌蚪孵出後,主要靠吸收卵黃囊營養維持生命,3-4天後開始攝食水中的單細胞藻類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變態成幼蛙後,因為蛙眼的結構特點,決定了成體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動的食物。食物以節肢動物昆蟲綱最多,如鞘翅目、雙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鱗翅目等,還悔梁吞食少量的螺類、蝦類及脊椎動物中的鯉科、鰍科小魚及小蛙、小石龍子等。捕食時,黑斑蛙先蹲伏不動,發現捕食對象時,微調一下身體的方向,靠近捕食對象時迅猛地撲過去,將食物用舌捲入口中,整個吞咽磨哪進腹中。吞咽時眼睛收縮,幫助把食物壓入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