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村收入增速連續11年快於城鎮居民,農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哪些
農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作物收入、養殖業收入、經濟林木種植等收入來源。
2021年2月22日2021年2月22日國家新聞辦發布會中農業部部長表示,農民的收入連續十年都快於城鎮的居民收入,而且農民的人均收入也實現了翻一番的目標。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來源。農民收入連續11年快於城鎮居民收入,這也代表著中國雀含農業生產地邁向了新的一個台階。中國的脫貧攻堅戰也取得了重要的勝利,中國的脫貧人口已經全面摘掉了,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農民收入的持續較快的增長,也使農中國農村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為全民進入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農民的主要收入現在也不只是單一方面,而是多多元化的。主要表現佔了很多的方面。
總體來說,現在的農民生活越來越好,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村裡邊的道路建設的也非常的快,交通方便。致富的前提是道路優先,經濟作物的發展也依賴於道路的暢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全心全意的發展經濟。相信我們的農村在不久的將來經濟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⑵ 「農民收入」具體包括哪幾方面
1、從農村經濟來源分析,農民收入分為工資性、家庭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四個方面的收入。
工資性收入主要是勞務收入;
家庭經營收入主要包括農業生產如種糧、飼養畜禽等的收入;
財產性收入主要是對外投資和財產弊敗租賃等取得的收入,轉移性收入與國家的支農政策等有關。
從全國的情況看,在各種收入來源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所佔比例最大。
2、從目前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的角度,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以下5個部分:
(1)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這是實行家庭承包制後農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穩定的方式。
根據數據統計,2000年農戶家庭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仍占家庭總收入的65.5%,由此可見,這部分以農業種養業為主的收入來源仍是目前農村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基本部分。
(2)家庭在鄉從事非農經營收入:這是隨著中國經濟改革的深化農民收入多樣化的一個新亮點,主要包括農民在家庭農業經營之外進行的諸如工業、商業等第二、第三產業收入。
這是在差大鄉農民的一個重要增收點,也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內容。
(3)外出務工收入:伴隨著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工潮」的出現,改革開放浪潮下,外出務工成了農民獲得農業收入以外收入的新選擇。這是一種工資性收入,2000年全國和東、中、西部地區這項收入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4.7%、14.5%、15.4%、14.2%。
這種收入以其廣闊的增長空間成為了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切入點。而大量外出務工的農民工也成了我國實現城市化、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
(4)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經濟收入曾是改革開放後鄉鎮企業等集體經濟剛剛興起時農民的重要增收來源,但是由於近年來各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都遇到了資金、技術、管理、人才、市場等問題,這種收入的增長逐漸開始乏力。
(5)其他各種收入:包括來自於各種財產投資性的收入、政府財政或支農政策的轉移性收入、租賃變賣財產收入、親友贈送等各種收入。
一、現階段我國農民收入的基本狀況
黨的16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在本世紀頭20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方向。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意味著全民共享、城鄉共進,齊奔富裕之路。
然而,在城市奔小康呈現興旺發達的大好局面的同時,與之相陪襯的卻是農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緩慢,從而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步履蹣跚的尷尬局面。
農村的這種情況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嚴重關注。下面的一些數據是對於這一狀況的有力說明:
2002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476元,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703元,前者僅相當於後者的32%;1997年至2002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每年實際增長僅3.8%。
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實際增長則達到8.6%,前者僅相當於後者的44%
2002年與2001年相比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4.8%,而同期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增長13.4%,前者僅相當於後者的35.8%
由此可見,農民不僅人均收入遠遠低於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長率也遠遠低於市民。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而無良性轉變,那麼農民的收入水平不僅永遠趕不上市民,而且還會進一步被遠遠拋在後面。
二、農民收入現狀探源
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基本根源何在?筆者在此歸納為「三大根源」:
首先,農業生產的基本特點是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產業性根源。在農業中,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是相交織著的,這使得農業生產既可獲得大自然的恩賜,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自然的約束。
其具體表現主要是:農業生產周期長,使得其資金周轉速度較慢;農業生產難以逃避種種自然租慶顫災害侵襲,生產風險相當大;農作物單位面積產品重量大、產值低,保存費用高、風險大;農產品的需求彈性小,變現風險大;農業「無效成本」高(「無效成本」指自然災害成本,農葯與化肥流失成本,農業機具露天、大面積運轉成本與農機具季節性閑置成本等)無法回收。
凡此種種都會使農業生產者處於艱難困苦的境地,古今中外無不如此,而現階段我國尤為突出。例如,有資料顯示:1985年至1992年,我國每百元糧食資金(按不變價格計算)生產的糧食由893公斤下降到570公斤,下降了36%;
到1998年再下降到485公斤,比1985年下降了45.6%。③此種情況豈能不令人憂心忡忡!
其次,人地比例失調,是我國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資源性根源。由於50年代在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失誤,造成人口過剩——尤其是農村人口過剩更加嚴重;
與此同時我國土地資源相對不足,造成農村人地比、勞地比嚴重過高(即單位面積土地承載的人口和勞動力數量過大),從而人均、勞均的土地產品和農業收入難以提高。
第三,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高速發展經濟、高速發展工業等城市產業而忽視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經濟戰略和相應的經濟政策,是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政策性根源。
其具體表現主要是:全面大力發展工業及為工業服務的的交通、建築、采礦等等經濟部門,而相對地輕視農業部門;國家充分提供面向城市、市民的公共產品,保障職工、市民基本生活、教育、醫療、養老等等方面的需要,而極少向農村、農民提供相應的公共產品,使得農民基本上只能自力更生;
長期以來,國家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形式,從農民手中提取了大量的純收入,用於支持城市和工業建設;從信貸資金上來看,本來缺乏資金的農村卻存在著資金流出,而資金富裕的城市卻存在著資金流入;在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情況下,國家卻依然堅持向農民徵收農業稅等,無異於雪上加霜。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嚴重滯後,導致城鄉差距擴大即農民貧困。這種說法是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本末倒置的。
實際上,城市化的滯後只不過是現階段中國農民數量大的原因,而不是農民貧困的原因。如果按這種觀點行事,則我國依然應當大力推行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政策,那麼,農民現狀的改善豈非遙遙無期么?
總之,除了農業生產本身的特點和中國人均土地資源不足之外,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基本原因在於政策,即在政策上向城市傾斜而犧牲農業、農村和農民。
三、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的意義和途徑
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需要。——長期以來的種種制度安排,都是以犧牲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利益為代價,以保障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以明顯的對於農民的不公平為代價以換取國民經濟效率和市民的高福祉。
顯然,應當改變為:公平對待農民,保障農民福利,停止不公平的制度安排。它又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只有在城鄉並肩奔小康的條件下,才能切實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據此,我們顯然應當針對以上所述農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三大根源」,全面大力促進農民的減負增收:
第一,針對農業的產業性特點,進行特殊的支持。主要包括:加強信貸支農,進一步解決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資金困難;推行農業生產、儲存保險制度,克服相關風險;
強化科技支農,弱化農業產業特點對於農業的不利影響;對於農業生產進行直接的貨幣補貼,以彌補其他舉措的不足。
以上種種舉措,都只能弱化農業的產業特點,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它。直接的貨幣補貼包括出口價格補貼(如當農產品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價格而難以出口時,國家給予價格補貼)、生產資料價格補貼(即出售價格低於出廠價格)、耕地面積補貼(如歐美發達國家目前都按耕地面積對於農民進行貨幣補貼;目前在我國也已開始實行。)
第二,針對人口多土地少的特點,繼續嚴控人口,嚴控土地的「農轉非」;同時,適當控制節勞型產業、行業,大力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在城鄉勞動力大大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應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勞動生產率,擴大勞動力的就業率、部分就業率、參勞率和參勞日。總之,要使農村剩餘勞動力盡可能在城鄉非農領域中分得一杯羹。
此外,組織農業勞動力的餘缺調劑,也具有一定義意。例如,河南與新疆有組織、有計劃地合作,在新疆摘棉時節,從河南雇請大批勞動力組成支援大軍,由當地幹部帶隊,合理地分配到產棉縣、鄉、村。
這樣既滿足了新疆摘棉的需要,又使河南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了收入,而且避免了農民工的盲目流動而造成的種種混亂。諸如此類的活動,都值得給予重視。
第三,從整體上調整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經濟政策。其具體內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包括:大力加強服務於農村的各種基礎設施(如交通、水利、教育、醫療、文化等等),以便提高農業生產力,提高農民生活;
力求早日逐步實行城鄉平等的社會保障政策(如義務教育、低保、醫保、養老等等),使得農民逐步與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實行普遍減負的稅費制度,全面減輕農民的稅費負擔。
全面減輕農民的稅費負擔,乃是農民減負增收問題的重中之重。其理由非常簡單:農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於市民而各種稅費負擔卻大大高於市民,而且在就就業、社保等方面也不能與市民享有同等待遇,顯然大大有失公平。
具體地說,首先要全面取消農業稅。其理由是,農業屬於弱質產業、高無效成本產業,理應在財政上予以普遍扶持,而取消農業稅便是最普遍、最實惠的扶持。
取消農業稅與取消農業特產稅相比較,後者具有鼓勵農民進一步發展農業特產的作用,其著眼點是效率;而前者則具有普遍提高農民收入的作用,其著眼點是公平。而且,取消農業稅對於從事農業特產生產的農民來說,也同樣具有鼓勵作用。
據測算,我國農民的農業稅負擔大約相當於每公頃100—150美元;而美國對農民的耕地面積補貼大約每公頃100—150美元。那麼,與美國相比較,中國農民相當於每公頃增加了200—300美元的負擔。⑨由此可見,即使從取消農業特產稅做起,也應當盡早進一步逐漸全面取消農業稅。
現在,全世界發達國家和較發達國家中,依然保留農業稅的已經是罕見的了;在城市已經日益富裕而農業、農村、農民依然相當貧困的條件下,繼續保留農業稅已經是越來越難以站得住腳了。
其次,要全面取消稅收性質的「鄉統籌」。鄉級政府的一切經費,均應由國家財政支付。——這樣也有利於鄉政府精簡機構,提高工作效率。
至於農村集體經濟提留公積金、公益金、管理費等,只要不轉變為「鄉統籌」,其性質就與農民對國家的負擔無關;其具體項目、金額等等就應當在國家指導下,在農村集體經濟內部通過民主程序決定,而不必由國家進行不必要的干預。
四、全面大力推進農民減負增收的條件
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意味著要從國家的財政收入中撥出較大的份額用於農村,減少主要使城市受惠的財政支出的份額;意味著,在經歷了多年的「以鄉補城」的歷程之後,實行「以城補鄉」的新戰略。實行此種變革,也意味著由城市、工業對於農村、農業進行反哺。
一般認為,進行這樣的反哺是需要條件的。據韓永文研究,從美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的情況來看,大體上當人均GDP達到800~100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中農業大約佔20~26%,農業就業人數佔全社會的比重大約為40%—45%,便意味著具備了條件。
據此,中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便已經基本具備了條件。現在我國的經濟實力已經更加雄厚,反哺農業、農村更是不成問題了。⑩一種觀點認為,只有當農村人口減少到只佔全國人口的10%的時候,才有可能由國家對於農業和農村予以補貼。
這意味著,我國農民在今後的幾十年內依然要繼續苦苦掙紮下去而看不到城鄉平等、共同富裕的曙光。從而,此種觀點是非常難以令人接受的。
簡言之,加速對於農業、農村的支持,全面大力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已經具備條件,勢在必行;其關鍵在於追根溯源,加強認識,轉換政策!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四項措施,即「要穩定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面」、「拓寬農業增收新渠道」、「賦予農民的更多財產權利」、「要推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以保質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實現「兩個高於」的目標,即農民收入的增幅高於GDP、高於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
1、穩定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面,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韓長賦部長在發布會上所提出的提質增效、節本增效、規模增效均是當前增效的三個主要內容。
就提質增效來說,最關鍵的是當產品進入市場後要真正做到優質優效,優質的農產品要賣出好的價錢來,從而真正轉變傳統的以產量論英雄的觀點,把優質、綠色、生態、安全的農產品生產擺在第一位,將「三品一標」農產品作為品牌農業的重要內容。
2、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要創新發展「新農產品」。新農產品包括實物農產品、服務農產品、體驗農產品。
單靠農產品實物交易是不容易直接增收的,通過提高農產品服務附加值可以增加農產品價格,鄉村旅遊和休閑農業產業的發展可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
另外,我國農村各種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的創新也有助於推動新農村的建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3、賦予農民的更多財產權利,從制度上保護和提高農民利益。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確權量化到戶、到人,盤活農村資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從而實現農民「資產變收入」的目的。
目前農村土地「三權分立」的確權改革,即「集體的土地所有權、農戶的承包權、實際經營者的經營權三權分開」,
一是堅持了農村資產集體所有制不變;
二是保護了全體農村居民的利益,實現了農村資產變收入;
三是調動了經營者的積極性。
4、推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精準扶貧十大工程包括:幹部駐村幫扶、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遊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龍頭企業帶動10個方面的內容,其中電商扶貧,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用信息科技來實現扶貧、脫貧。
具體形式有:
(1)為你(貧困戶)買,100元的錢買回200元的東西;
(2)為你(貧困戶)賣,幫助貧困戶把優質農產品賣出去,避免滯銷和積壓現象出現,給貧困戶帶來收入;
(3)產業扶貧,通過電商產業來實現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4)網上精準募捐,對一些貧困戶出現突發性的問題,如突如其來的大病、子女上學等困難,實行網上定向募捐、吸引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也不失一種新方式。
隨著經濟的轉型,GDP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再到趨緩增長,城市居民在結構優化基礎上的收入增幅趨緩,農民的收入需要穩步增長,或由增長到發展,從而提升農民獲得感。
⑶ 農村的老人家沒有一毛錢的收入,靠什麼維持生計呢
有些農村老年人沒有一毛錢的收入。他們靠什麼生活?主要靠孩子的補貼和國家對老年人養老生活的補貼。反正最重要的是孩子。
我以我奶奶為例。她的老人從小就很痛苦。她一生中充分發揮了勤奮這個詞。她快70歲了。她每天都在世界各地工作,做莊稼 玉米、豆 、花生、種菜。她使用經營的作物,如花生和豆子,去市場賣錢。而且,我奶奶養了自己的牛,牛每年都會生小牛。小牛可以賣錢。我不得不佩服我的祖母。這樣,她每年可以存一萬多元。她完全以這種自給自足的方式生存,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換食物。她經常教我們不做就不吃!所以無論你在哪裡,你都應該勤奮。我奶奶很棒!
⑷ 生活在深山裡的人靠什麼收入
一般住在深山裡面的人大多都只能靠務農,養牲畜等來維持生活。
我奶奶那一代都是農民,從小我就住在奶奶家,跟奶奶生活的那些年裡面,我漸漸的明白了,我奶奶的收入就是靠種一些蔬菜,等到蔬菜都成熟的時候,奶奶就會整理好蔬菜第二天凌晨四五點的時候就背著蔬菜去集市上,早早地佔好一個攤位,擺放好蔬菜,就等著趕集的人過來買。基本上一天的生日收入差不多一百元左右, 有些時候還沒有一百元。
除了賣自己種的蔬菜,還有就是賣稻穀。當時奶奶體力還是比較好的時候,就種了很多的稻穀,等到收稻穀,曬好,就會聯系專門收稻穀的人,來家裡面,稱好需要賣的重量,然後給錢。收成好的話,基本上一年賣稻穀的收入就差不多上千元。
還有就是比較常見的養牲畜賺錢。住在深山裡的人,他們就會養很多的雞,很多的鴨,而這些散養的雞和鴨往往會比那些在大工廠里養的雞和鴨還要營養,雖然雖然說在超市裡面這種散養的雞和鴨很貴,但是如果是村民自己賣的話,那麼價格其實跟大工廠里養的雞和鴨差不多的。
還會養的牲畜就是豬,大家都知道,一般過年的話就會殺豬,那麼這個時候在年前的話很多人他家裡面是沒有豬的,但是他想自己有一頭豬,自己可以吃還能做臘肉,他們就會去養豬的那些農民或者村民的家裡面去買養好豬,這樣的話一頭豬的收入大概都是好幾千塊錢,其實也算是住在深山裡面的農民村民的一個收入。
最後我想說,其實住在深山裡面的人,他的生活花銷是沒有住在城市裡面的人花的那麼多,因此他在鄉下的務農,養牲畜,能夠保證他的一個基本的生活水平的。
當然如果家裡面有小孩,他未來要讀書呀,或者說他要在城市發展的話,那麼一般住在深山裡面的人當中的年輕人就會去大城市裡面去打工,那麼其實也算是另一份收入。
在大山裡能有什麼收λ?我就是生活在大山裡,前兩天剛出來。別的地方我不知道,我這里自己種水稻玉米。莊稼上是沒任何收入的,不虧就行。
在農閑時可以上山去弄一些草葯賣,這些草葯類有時價低的可憐,絕不是像那些網上吵的那樣貴。五倍子,今年乾的才八塊一斤,有時一天只能採到一兩斤。而且常年的採挖,野生的草葯已逐漸少起來,有的近於滅絕。像重樓,天門冬,白芨等已經快滅絕了。有時侯在山上跑一天,也就能賣十幾抉錢而已。
住在大山裡,什麼靠山吃山已過時了,現在靠山是沒辦法吃山了。
養牛養豬。悲哀的是自家養的自家卻吃不起。只能賣掉換錢支撐日常費用。
生活在深山裡的人靠什麼收入?
只有真正生活在深山裡的人才深有體會,我八零後生活在農村,我住的地方是山區但不屬於深山。深山大都交通不便現在還處於原始狀態至今沒有開發我們這的一個深山區,一路都是大山,這個村座落在山頂的盡頭。聽當地的老人說是嘉慶時代逃荒飯這里組建了個村莊,現在山上就住著四位老人年輕的都搬出去了。山上沒有水源,吃水都是下雨流的水聚到旱井裡面。在當地也沒什麼收入平常就種點蔬菜去山上摘點野果,拋點草葯換點零花錢。主食都是他們的子女定期往山上送。
大山的外面就要好點了,交通好點去大山外面也方便,現在幾乎都是空村沒人居住。都是一些老人在家種點生活必須品,山上有核桃,山楂,柿子,還有七桃這些都可以換錢,掙不了什麼大錢也就是個零花錢。
我講的是我們這的深山區目前的生活環境,我也住在農村現在條件就好多了,喝的是地下水干凈甘甜,現在種地的不多了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農民什麼時候都發不了財能顧住家庭勉強度日吧。
生活在山裡的人,都是老人或者殘疾人,五保戶,年輕人都出門打工了,無非就是種點葯材,養點土蜂蜜,種糧食,養幾只羊
⑸ 農民不種地以後,他們收入來源都有哪些呢
如今走入鄉村,大夥兒會看到有很多閑置地沒人種,在村裡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那麼農民不種地之後,他們收益來源都有哪些呢?下邊就來給各位講下吧。農民不種地之後,他們收益來源都有哪些呢?
5、快遞
鄉村中的快遞一直比較落伍,農民要想取快遞還必須到鎮子,路程非常漫長,很多人不太想要。當今來看,褲芹耐有一些農民會斬獲周邊農村的快遞服務,那樣盈利也是非常好的。
6、養豬
因遭受非疫情情的危害,銷售市場上的豬肉比較急缺,它的價位也漲到30多元一斤。2021年的活豬依然欠缺,因此許多農民也逐漸養豬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