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鱉蟲棲息在什麼環境為什麼會晝伏夜出
野生地鱉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腐殖質較厚的土壤中。如雞、鴨、鵝棚下,牲畜圈周圍,廚房、灶腳的鬆土層中,入土深度可達0.5~0.6米。米廠、油坊、糧倉、柴堆草垛、枯樹腐根和垃圾堆等處也是地鱉蟲的棲息場所。入冬以後,地鱉蟲尋找溫暖環境,在柴堆、灶腳處較為多見。在人工養殖時,白天潛伏在淺土裡,夜晚出來覓食交尾。若是環境黑暗,白天也出來活動。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地鱉蟲和其他野生昆蟲一樣喜陰暗、怕陽光,有晝伏夜出生活習性。
⑵ 土元是什麼
土元屬鱉蠊科昆蟲葯用小動物。別名地鱉蟲、地烏龜、簸箕蟲、土鱉、土鱉蟲、蟄蟲等。現代中醫葯典稱"土鱉蟲",性寒,有微毒。具有化淤止血,消腫止痛,通絡理傷,接筋續骨等功效,是理血傷科要葯。主治關節炎,腰腿跌打損傷,閉徑等症。現代醫學證明對白血病,癌症等也有一定療效。與土元配全的中成葯達到200多種。 土元的生活習性: 地鱉蟲是一種重要的葯用昆蟲,生活於陰暗、潮濕、腐殖質豐富的鬆土中,怕陽光,白天潛伏,夜晚活動,生長最適溫度28~30℃,低於0℃或高於38℃會引起成蟲和若蟲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動,進入休眠期。 土鱉蟲完成一個世代,需要經過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雄蟲從若蟲到長出翅膀,約需8個月,雌蟲無翅,成熟約需9~11個月。雄蟲交尾後5~7天死亡。雌蟲交尾後一周即可產卵,且一次交尾終生產卵。 土元的食物品種來源: 土元為雜食性昆蟲,取食特點中喜食新鮮的食物,最喜吃麩皮、米糠,其次為玉米面、碎雜糧、花生餅、豆粕、雜魚、肉及各種青草菜葉、瓜果皮、雞、牛糞等粗料。如用青草等飼料單喂生長慢,全價料可用72%麥麩、玉米面20%、豆餅5%、動物性飼料3%(熟喂)。喂時要用開水燙,另加30%~40%青菜或瓜果類。用全價飼料飼養5~6個月,個體可長成成蟲。 土元形體構造 土元母體成蟲體長約3.4厘米,寬2厘米。身體呈橢圓形,一些土元背部灰竭色,一些土元背部呈白色,上下扁平,胸部棕紅色,頭小隱於前胸,有觸角一對,復眼一對較發達。咀嚼式口器,背上有橫節,覆瓦狀排列,胸部有足3對,翅2對,較發達。前翅革質,後翅膜質半透明,折疊於背部,有短距離飛行能力,由上 向下飛行可達5~6米,有尾須一對。土元經雌雄交配後產下卵塊,形似稻穀。較稻穀大 1~1.5倍,長一厘米左右,顏色棕紅。卵塊表面有縱紋。每個縱紋有幼蟲一個,雙行排列,一個卵塊內含有8~16個幼蟲不等。 土元養殖-如何控制溫、濕度調節溫濕度,可用以下幾種方法解決: (1)加溫:當飼養環境中達不到所需溫度時,可用火爐等增高室內溫度,增加坑、池的局部溫度。(2)降溫:夏季坑、池中的溫度如超出了地鱉蟲的適宜溫度,可採用室內地面灑水,加強室內及坑、池中通風,安裝抽、排風扇,或在坑、池中增加水盆、冰盤。氣溫持續偏高,發現有死蟲現象時,應及時過篩,將老齡若蟲或部分成蟲篩出,經處理後作為葯用,以降低坑、池中的蟲口密度,並減少投食量。 (3)增濕:飼養場地或坑、池中的濕度低於15%時,應採用噴霧、地面灑水的方法,放置吸水後蒸發面大的物品,如將吸水軟泡抹板,棉纖維織品,浸濕後的衣、被等懸掛在坑、池角落,使其散濕。 (4)降濕:坑、池中的濕度超過30%時,應及時採取降濕措施,如打開門窗和排風扇,加強通風。如室外大氣濕度過高,持續不下時,則應在坑、池中的角落處放置氯化鈣木盒、生石灰箱,以達到局部降濕的目的。葯用價值 土元分布於我國南北方廣大地區;冀地鱉葯用名稱大土元,分布於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金邊地鱉葯用名稱金邊土元,分布於我國黃河以南,特別是東南沿海各省市。 據《本草綱目》記載土元是一味傳統的中葯材,是一種名貴的涼性中葯,味咸、寒,有毒,可逐瘀、破積、通絡、理傷,是治療閉經、產後瘀血腹痛、跌打損傷等功效;另外,真地鱉的抗凝血、抗缺氧作用應用於現代臨床醫學上,治療冠心病、高血壓、風濕筋骨痛等疾病,對白血病、急性乙型肝炎、腦梗塞、惡性腫瘤等也有很高的治療效果。中成葯中的跌打丸、治傷散、七厘散、消腫膏、白葯、人參鱉甲蟲、追風丸、除傷消、中華地鱉膠囊、中華地鱉酒、通心絡膠囊、腦塞通、葯痛片、葯痛寧、跌打鎮痛膏等與土元配伍的中成葯達200 多種。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昆蟲食品逐漸走俏,土元含高蛋白、低脂肪、能防止多種病症,有良好的食用價值,並制土元滋補酒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