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名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生活是怎樣的
邊緣人格障礙的人典型特點是其內心沖突必須通過人際互動來解決,意思是說他的內心有沖突,但在此時此刻,他覺得他的不痛快就是你帶給他的,於是,他就要跟你吵跟你鬧,或者跟你斗,如果你選擇與他互動,你就把他的問題變成你的問題,你最後就會變成他那個樣子。就像是一個扔一個球過來,你趕緊去接,把它打回去,他又打過來,你又打過去,這樣你就跟他一樣成了運動員,你要是覺得有意義,你就這樣打下去,你要是覺得沒有意義呢我就教你一個方法,當你遇到他放大招的時候,你就顧左右而言他,迴避他帶給你的問題!或者跟他說:覺得你情緒不好,等你冷靜點再說吧!或者用你自己善用的辦法離他遠點!想想畢竟那是他的沖突他的問題!
不要用有些人常用的那句「被瘋狗咬了,難道你還咬回去遲宴模不成?」來支撐自己,因為這話很傷人,畢竟邊緣人格障礙的人之所以會這樣,也是跟持續創傷有關,你就不要製造新的創傷了,容易激怒他,從而傷到自己!人家也不是好惹的。#心理咨詢師有話說# #中國心理師賦能行動#
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麼叫做:邊緣型人格障礙(BPD)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准:
1瘋狂的努力逃避真實或想像中的被拋棄;
2不適當的強烈憤怒,難以控制憤怒的情緒
3強烈的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
4潛在的自我傷害行為或沖動行為
5一再的自殺行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
6害怕孤單,慢性空虛感
7短暫的妄想意念或嚴重脫離真實現實症狀
8 情感 不穩定,明顯反應過度的 情感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人際關系,自我形象, 情感 不穩定以及顯著沖突的普遍心理行為模式:開始於成年前,存在著比較多的影響因素,表現為祥賣以下幾項(或更多)症狀
(消費,性行為,物質濫用,魯莽駕駛,暴飲暴食,脾氣暴躁,說話極端,會自殘,煩躁,容易激怒,斗毆)
典型的邊緣人格患者在親密關系中會出現依賴過度,粘人等性格,他們認為,這是向對方證明自己愛的方式,企圖得到對方的認同和關注,如果身邊的伴侶或是朋友抗拒他們的需求,他們會做出反抗逃避,貶低對方等行為。這源碼緩於他們對親密關系裡的期望值,期待被細心認真對待,但更害怕在親密關系裡被否定,被傷害,所以會放大到害怕親密關系本身,在渴望與害怕的矛盾心態中不斷被折磨[認知失調]
當他們戀愛或婚姻中時,會以某些方式希望控制對方,譬如假裝生病,自殘,抱怨自殺,等,希望引起對方注意並獲得照顧。
自殘是常見的行為,BPD患者主要依靠這種方式來換取愛與關注,彌補過去的 情感 創傷與缺陷。因為在他們的認知想法裡面無法用其他更好的方式去替代這樣不正確的行為方式。
首先,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個很模糊的說法。顧名思義,是介於神經症和精神病之間的診斷,它的存在是有爭議的,有人否認這一障礙的存在,認為其不是人格障礙的亞型。ICD-10、DSM-Ⅳ保有這個診斷,其被描述為是一種人際關系、自我意識和 情感 的不穩定,並有明顯的沖動性的普遍模式,伴有自傷行為,也可出現偶發的精神病性症狀。而《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准第3版》(CCMD-3)中人格障礙沒有這一亞型。
這兩個圖我們第一張 是站在精神病學的分類,來看待邊緣性人格障礙,第二張圖是站在(帶有攻擊的維度)來看待邊緣性人格障礙。
首先,在精神分析的角度,我們看待問題有8個維度,這8個維度,可以找到一個人的人格和早年經歷與現在問題的聯系。我們知道了一個人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就可以做到高度的理解與共情,這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貫穿治療的始末。
首先是心理發育,心理治療就是極力修通來訪者早年的心理發育不良。任何的心理問題,基本成因要不是早年的發育不良,要不是內心需要和現實的沖突。當然過度滿足也會引起心理發育的不良。
這些心理發育不良所留下的痕跡在人格與 情感 表達和思維方式就可以表現出來,並且被看到。其中邊緣性人格障礙理論上多半是在6到18個月的心理發育不良,這個階段符合弗洛伊德性心理理論的肛欲期,馬勒的分離個體化理論。請注意我說的關鍵詞——多半,也就是有可能,有可能的意思也就是完全沒有可能。其表現:1、思維特徵:非黑即白。他們總是很快的把一個人理想化,然後發現理想化無法實現,即刻表達攻擊性。他們的腦子里木有灰色地帶,一個人要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要不是垃圾。沒有第三個可能。2、 情感 特徵:因為其其思維特徵是非黑即白的,所以他們的 情感 也是非黑即白的。要不是絕對的愉悅與滿足,要不是絕對的憤怒與仇恨。而且他們他們可以很輕松實現兩者隨意切換。正是因為如此,和他們相處很難,理解他們更難,和他們建立長久的關系與親密關系更是難上加難。3、行為方式:因為如此,他們的行為方式與言談舉止。總是表演性的的,誇大的。他們一刀切的歸因方式和 情感 體驗,決定了他們的現實檢驗能力比較差,他們常常分不清真正現實和他們所認為的現實。並且他們常常把兩個混為一談,是自己和周圍的人深受其害。他們太相信我認為......不接受任何和他們想法不一致的現象和說法。4、應對焦慮與抑鬱的方式:他們的焦慮與抑鬱體驗多半表現在與重要人物的分離上,要不是毀滅性的焦慮,即離開你,我該怎麼活。或者是憤怒與攻擊的表達。離開我,你不得好死。
其次是防禦機制。所謂的防禦機制就是應對危險保護自己的方法,在精神分析的的框架里,每一個人格障礙,都有幾種固定的防禦機制。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防禦機制:1、投射,即他認為什麼是什麼。什麼就是什麼。2、投射性認同,和我待在一起,我認為什麼是什麼,什麼就是什麼,如果和我想的不一樣,請以我想的為判斷標准。3、理想化,發現有的人和事會給自己帶來好處,不假思索與評判的全部吸收,並把這個事情的好處和這個人的優點無限放大。他自己深信不疑。4、貶低,當發現真的不一樣,會馬上否認這個事情和這個人所有的好處與優點,並且投注攻擊與仇恨。5、攻擊與仇恨 這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寫進人格的主體和防禦機制。我們後邊在寫關系模式,會做一說明。
接著是認同取向。這一塊我們可能需要講好多,因為所有的問題都和認同去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篇幅和精力,我這里只寫出最主要的。所謂的認同。就是你會情不自禁的像誰和不像誰,極力的模仿誰,或者排斥誰,盡力的靠近誰或者。疏遠誰。
認同發生在我們兒童期的6到18個月。我們按照早年爸爸媽媽的性格和打交道的模式由最初的全盤接受到最後的選擇性吸入。
一般邊緣型人格障礙發生在一個人在6到18個月,缺少客體的恆常性。就是6到10個月爸媽不在身邊或者木有相當於爸媽的人在身邊照料。他不知道模仿誰。走進誰。或者這一階段孩子的照料者經常發生變化,如1月在爸爸媽媽家。2月份在爺爺奶奶家。3月份在外公外婆家....等等,這一個階段孩子的照料者不停在變化,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無法建立長久的親密關系的主要原因。
第四個是 情感 評估。 情感 的評估就是判斷以上三個,對一個人的具體的影響,而不是按照書里說的給人看病,心理咨詢的診斷與治療必須考慮到來訪者。因為了解來訪者,比任何技術都管用。
第五個是關系的評估,所謂的關系就是一個人形成的這樣的心理發育,這樣的認同,這樣的防禦,這樣的人,她如何和周圍的人打交道的。
我們看到邊緣性人格障礙1、人格特徵是非黑即白的,常伴隨著會毀滅性的抑鬱與焦慮,而且和重要的人物分離有關。2、生活方式常常是自我為中心的,3是不能建立長久的人際關系與親密關系的。4、生活的主題多半是理想化。貶低。憤怒和攻擊。
其他的診斷在治療過程判斷治療效果中有用。這里就不說了。
那如何治療邊緣性人格障礙?
當我們熟悉了邊緣型人格障礙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就有了治療的方案。
歸根結底,一般邊緣型人格障礙發生在一個人在6到18個月,缺少客體的恆常性。就是6到10個月爸媽不在身邊或者木有相當於爸媽的人在身邊照料。他不知道模仿誰。走進誰。或者這一階段孩子的照料者經常發生變化,如1月在爸爸媽媽家。2月份在爺爺奶奶家。3月份在外公外婆家....等等,這一個階段孩子的照料者不停在變化,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病人飽受痛苦的主要原因。
那麼,在談治療方案之前,我們先說說,治療邊緣性人格障礙對病人和心理治療師的要求:這個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不是任何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病人都可以被治癒,不是任何一個心理治療師或者心理咨詢師都可以治療邊緣型人格障礙。
首先是對病人的要求:
所以我們就知道了,治療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所需要的時間,比任何問題都要長,一般是以年為單位。一般3年小成。5年有可見性收獲。
1、足夠的痛苦,飽受痛苦的折磨。在大街上隨便一個人如果你仔細的做出人格診斷預評估,都有可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但是有的是需要治療的,有的是不需要治療的。只有飽受生活中各種關系和人事的痛苦,或者經歷絕望。這樣的人是需要的心理咨詢的。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願意接受心理咨詢。就動機而言,所需要的動力幾乎和痛苦一樣多。只有經歷接近死亡與絕望的人,才需要應對死亡與絕望。只有經歷死亡與絕望,才可以看到死亡與絕望後面治癒的種子。
2、時間與金錢就邊緣型人格障礙病人而言,他可能需要在心理治療與咨詢所投入的錢和時間精力也是用萬元為單位計算。
3、治療的過程是伴隨著痛苦的,早年你所經歷的所有的痛苦與絕望都會重新出現,並且被體驗,如果你在做心理咨詢中很開心,你可能找錯了人。
4、治療效果,前面說了就動機而言,所需要的動力幾乎和痛苦一樣多。只有經歷接近死亡與絕望的人,才需要應對死亡與絕望。只有經歷死亡與絕望,才可以看到死亡與絕望後面治癒的種子。治療效果也是一樣的,你不要妄想,經過幾年的咨詢,你就可以徹底擺脫疾病對你的影響,早年的經歷木有辦法改變,你現在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木辦法改變,心理咨詢的效果體現在在;1、你經過心理咨詢,你可以理解你所面臨的痛苦是必然的,你可以承受,可以堅強的活下去,面對生活的苦難與磨難,你可以直面慘淡的人生/2、也許經過長時間的心理咨詢,你會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情感 體驗,看待被人與世界的視角。但是不代表你改變了這些不會遇到生活的苦難。
5、心理治療師也會犯錯,而且犯的錯幾乎和你犯的錯一樣多。我的意思是,因為有反移情。所以你的心理咨詢師不如你想的完美,接受他的不完美。是你獲得治療的第一步。
6、邊緣型人格障礙很多是以焦慮症,抑鬱症、恐懼症出現。如果你木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只解決抑鬱焦慮。畢竟心理咨詢的目的,不是完了你是一個神人,十全十美,而是可以帶著痛苦倔強的活下去。
其次,是對治療師的要求:
1、心理治療師必須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並且在理論中,能做出對邊緣型人格障礙 解讀。如果他做不到,你找錯了人,你想想,一個都說不清楚的,你相信他可以做的明白。
理論是指路燈,技術是兩條腿。遇到說無章勝有招的,趕緊跑。心理咨詢師中,總有一些人認為他們隨便看幾本書,就可以和學了10年,一直從事一線的心理工作者,劃等於號。
2、他必須對來訪者有足夠的興趣。不會用自己的經歷和感覺對來訪者劃手劃腳,橫加指責。她永遠對你充滿好奇。他會承認自己的無能感,無力感。並且願意和你討論背後的原因。他必須是共情的。全神貫注的陪伴者。
3、他有能力分清楚心理咨詢中的發生的。是來自於心理治療師本身還是來訪者。當他發現是來自於來訪者,可以做到容器。是來自治療師,他會和你討論。他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被擊起的行為反應。
4、他可以告訴你咨詢的進程何所遇到困難。
5、他可以做出個案概念化,並且請你討論。
6、他可以和你一起商量治療目標和咨詢中的技術與方法,而不是他擅長什麼用什麼。你要小心他擅長飛刀,實在木有方法,用飛刀扎你,因為他擅長啊,他不管你適不適合。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他具有第1個 情感 上的一個表現,就是發脾氣,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第2個就是他在性格方面有缺陷,就是他缺乏和人相互之間的交流,相互之間的關懷,相互之間的諒解。
第3個這種人就是以自己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看得非常的重要,所以他就是在生活中要想得到的東西,一定要自己得到,如果不得到的話他就會議自殘 ,情緒激動,或者是自殺的方式來控制家裡的親人或者是自己的愛人。第4點這種這種人從小可能就是在缺乏親情,缺乏親人的照顧之下長大的孩子,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得到的愛,所以他們不知道愛他們,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黑暗的。
第5點,這種人他們不會關心別人,因為他們心裡沒有愛他們,他們的內心是空虛的,是孤獨的,而且他們的內心是無助和恐怖交加在一起,第6點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性格的方面的缺陷,所以他反而表現出來就是我周圍的人都要愛他,周圍的人都要關心他,周圍的人都要看重他,如果周圍的人對他稍加有點不好的情緒反應,或者是對他產生了相反的意願。他就會以各種方式來折磨對方,想控制對方,然後達到佔有對方的目的,甚至我佔有不到對方了,我就把對方消滅掉,就是這種想法。
如果遇到這種人,快速的離開這種人,這種人難以教養,也難以改正了,更加難以調教。所以要遠離這種人就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情緒忽上忽下,一個人呆著會有空虛感,與人相處內心會有很多不愉快,所以朋友不是很多。
身邊也有類似的人。基本上,過著非常態的生活。我的這幾個人格障礙者,都在服葯。所以,日常表現都比較木訥。一旦停止吃葯,可能就會有不正常的舉動。
這種人生活的很孤獨,融不進 社會 ,基本上對於我們來說這種人很可悲。
邊緣型人格障礙簡稱BPD,主要是情緒,人際交往,自我形象,行為等不穩定,且容易沖動,治療難度極大
在生活中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第一,不穩定的人際關系。他們在生活中缺乏自我認知,經常再我是誰,我干什麼,我要去哪等問題間思維徘徊,處於自我矛盾中
第二,不穩定的情緒。邊緣性人格患者感受的 情感 要比其他人更深刻更超過,他們的情緒會再三重復,變化極快。
第三,不穩定的自我意象。邊緣人格患者人際關系不穩定,常常有依賴,粘人,理想化的性格,一旦伴侶或朋友開始抗拒他們的需求,他們會變得極端,開始逃避,貶抑……
第四,明顯的沖動性。
不請自來,我是心理醫生楊白勞。從專業的角度來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BPD),基本特徵是一種人際關系、自我形象和 情感 的不穩定以及顯著沖動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
從性格方面,BPD的患者會有如下四個常見的特徵:
情感 非常敏感: 也就是說可能同一件事情,別的人並不會體驗到情緒,但是BPD的患者會很容易體驗到情緒。可以這么說,他們 情感 的門檻很低。
情感 非常強烈: 同樣的例子,當兩個人都是因為某一件事情而傷心的時候,BPD的患者的傷心要強烈得很多。也就是說,他們一旦體驗 情感 , 情感 的強度很高。
情感 持續很久: 當因為某一件事情,兩個人同時體驗到了強烈的情緒,可能過了一個小時沒有BPD的人就平靜了下來,但是BPD的患者可能一天以後依然體驗者強烈的情緒。
容易沖動: 當BPD患者體驗到強烈 情感 時, 情感 一般會令我們想做出某些行為,比如說生氣的時候想發脾氣,傷心的時候想傷害自己,焦慮的時候想逃避,一般人可以保持理智、不去按情緒行事,但是BPD患者會非常容易按照情緒做出沖動的選擇和行為。
並不是應激事件本身引起了邊緣型人格障礙,而是創傷事件發生後,個體處理他的方式、個體氣質、年齡、情境、個體應對方式對照顧者負性反應的強化等多種因素,共同決定了邊緣型的核心圖式和核心認知。這些圖式包括:「我是壞孩子」、「沒有人會喜歡我」、「我一個人做不了」等。
究竟是否患有這種人格障礙,還需要綜合考慮症狀的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一些特別的事件發生,或者是否有服葯情況等。有任何問題可以私信我!
一天吃五頓飯。一頓飯吃三斤掛面。兩斤豬肉。一斤大白菜。外加10個饅頭
② 簡單說下,什麼叫邊緣人
邊緣人(marginal man)生活在某社會行業或職業的邊緣,或徘徊於兩種文化之間。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Lewin)首先提出這一概念。他認為社會性變動的概念也適用於個人社會心理的變化。社會地位的改變能使個人的心理特徵和行為特徵發生改變。當一個人從一個工作環境轉到另一個工作環境時,老習慣還沒有養成,又要去適應新的態改工作環境,歸屬感極不穩定,容易緊張、失落、過分謹慎、自卑和不敢自作主張,抑制自己的天性。這種人就是處帆羨判於兩個群體的邊緣人,他們對兩個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他們的行為表現很特殊。地位變化,城鄉轉移等都會造就邊緣人。邊緣人的產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在整個過渡期間對每個人的行為都有特別的影響。
植根於市民心中的戶籍歧視觀念及遷徙限制制度不真派粗正廢除,農民工就依然是城市的邊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