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生活方式的分類有哪些

生活方式的分類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4-27 08:38:48

⑴ 什麼是生活方式

什麼是生活方式

什麼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狹義指個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動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閑暇時間的利用等。現在我來給大家介紹什麼是生活方式,我們又應該怎麼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

什麼是生活方式1

生活方式指人們在某種價值觀念指導下,各種生活活動的形式,包括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

(l)按生活主體的層面進行分類:這是一種以生活方式的實踐主體為標準的分類方法。可分為社會(不同社會制度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如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群體(如民族生活方式、某一階級、階層的生活方式)、個人(如內向型與外向型,奮發型與頹廢型,自立型與依附型,進步的與守舊的)的生活方式。

(2)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領域進行分類:可劃分為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餘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

(3)按生活社區進行分類:可分為城市生活。農村生活、學區生活、游牧生活。林區生活、漁船生活、商業區生活方式等。

(4)按氣候環境進行分類:如寒帶人的、熱帶人的、地中海人的、西藏高原人的生活方式等。

(5)按經濟狀況進行分類:可分為富有階層、中產階層、貧困階層的生活方式;也可按地區劃分,如中國可分為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活方式;也可按國家劃分為經濟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方式等。

什麼是生活方式2

七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1、常喝水

平時喝水少,等到口渴了才想起來喝水的人特別多。口渴這是身體缺水的表現,這時候才想起來喝水已經晚了,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了。一天之中應該常喝水,成年人每天至少要保證2000毫升的水,最好早上起來喝一杯,可以激起腸胃運作,排泄體內毒素。

2、飲食要規律

暴飲暴食,不吃早餐,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對腸胃損害極大。食物在體內大概停留四五個小時,就會感覺到飢餓,這說明胃已經排空,胃粘膜會被胃液進行自我消化,時間長了容易引起胃潰瘍、胃炎。飲食規律,營養均衡這是確保腸胃健康的首要因素。

3、保持體重

保持體重不僅僅是為了良好的形象,更是為了身體健康。缺乏運動,營養過剩會導致肥胖,而體重超標還會引發各種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堅持運動,合理飲食,控制體重,身體會更健康。

4、每天泡腳

泡腳是養生很普遍的方式之一,腳底的穴位有很多,用熱水泡腳可以打開穴位,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加速代謝,讓經絡通暢,還能消除百病。特別是從事服務性質的工作人員,站立一天,泡個腳會放鬆很多。

5、切勿憋大小便

有尿液、大便憋著不排出,這對身體健康特別不利。大小便在體內長時間停留,會導致便秘、膀胱過度充盈、毒物質反吸收。有尿意、便意一定要及時排出,特別是早上的晨尿和晨便,按時排泄可以減少痔瘡、便秘以及大腸癌的發病幾率。

什麼是生活方式3

正確的'生活方式

運動是人們鍛煉身體,強健體魄的好方法。

每天運動的人會顯得更年輕。身體循環好,代謝體內垃圾毒素快,細胞更有活力。運動還可以使大腦保持活躍,避免老年痴呆的出現。研究表明,每天堅持運動的人,長壽幾率會高出其他人4倍

1.緩解便秘:

經常便秘的人,日常多喝水,能得到很多緩解,水不僅有較強的溶解能力,而且還有非常重要的稀釋功能,喝的時候大口大口的喝,動作快一些,這樣喝進去的水可以盡快的到達結腸,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

2.排毒養顏作用:

如果不主動飲水,到口渴時再飲水,就會發生失水,可使皮膚變得乾燥,皺紋增多, 起床及時飲水,可通過促進排尿,把毒素排出體外, 如果沒有足夠的水,毒素就會淤積在我們體內難以有效的排出,容易在臉上長痘痘或是引發其他皮膚問題。

3.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

水分攝入過少會導致血液濃縮,黏稠度增高,容易誘發腦血栓的形成。早晨起床後馬上喝杯溫開水,有利於把頭天晚餐吃進體內的氯化鈉很快排出體外。平時飲水多、愛喝茶的人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發病率就低。

多吃蔬菜能夠預防癌症,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蔬菜中含有的維生素C、維生素E都可以阻止致癌物質在體內合成。蔬菜中所含的酮類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多吃蔬菜能夠預防心臟病的發生。蔬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卜素、番茄紅素和微量元素等都可以對心臟病預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早睡早起

1、精力旺盛而不衰。

研究發現,早起者通常起床更快,而且頭腦更靈活,能夠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較高的工作和學習中,也不容易疲勞,精力更旺盛,工作效率更高。

2、容光煥發沒黑眼圈。

長期早睡早起,首先新陳代謝順暢,皮膚會變得更好,黑眼圈也會變淡。同樣每天睡7小時,你看看那些熬夜黨,蒼老寫在臉上…

3.早起的人做事更有條理,提前准備,很少手忙腳亂,因而性格更加開朗,疾患不纏身。而愛熬夜的人則更容易患抑鬱症,精神欠佳是必然。

不要吃過冷食物

不論男女吃太多的冷東西,都對身體不好,女性特別是在生理期。女孩子平時吃太多冷飲的話,容易造成宮寒的現象,嚴重還會影響生育的,建議最好還是少吃,平時注意多喝點熱水,飲食注意增加營養。

拒絕不良夜宵

常吃夜宵,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腸胃「休息」,而且大多是夜宵都是多油、多鹽的食物,更容易引發腸道疾病。

夜宵中過多的蛋白質會使身體里的鈣含量大量降低,一般通過尿液排出去,提高了患尿路結石的可能性。同時由於鈣量的流失,容易誘發少兒佝僂病、青少年近視弱視、老年人骨質疏鬆。

不僅如此,由於夜間腸胃功能相對更弱,蛋白質不能被完全吸收而停留在腸道中的話容易產生氨、吲哚、硫化氫等物質,刺激腸壁,誘發癌症;如果還加上酒精的刺激,還會影響誘發肝臟類疾病。

⑵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結合自己的實際

1.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和體育活動兩個方面。

飲食 方面要做到「三低一高」:低鹽、低糖、低膽固醇、高蛋 白質,每餐不要吃得過飽,限鹽補鉀。適當多吃豆製品、 蔬菜、水果、海產品等可消除高血壓病危險因素影響的食 品。

業余時間要多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消除肥胖 症。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增加腦卒中的危險性,如運動減 少、不合理飲食、膽固醇攝人過高、高鹽飲食和應急狀態 如精神緊張等。

運動鍛煉是理想的減肥、降血壓、降血脂 辦法。老年人應避免劇烈的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以防止 血壓的突然升高而引起腦出血。

生活要有規律性,要勞逸 結合,保持大便通暢。 心情要舒暢,情緒要樂觀,避免情 緒緊張,適當休息,精神放鬆,過度的興奮與悲傷都可能 誘發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另外我們要指出的是,預防腦卒中不僅僅是老年人的事,而應從幼年開始,因為動 脈硬化的改變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多,研究發現20歲左右 的人,約1/3發生動脈硬化樣改變。 主要原因是幼兒食品中 脂肪及糖的含量過高,易於肥胖。

因此,從幼年開始就要 注意飲食結構,加強身體鍛煉。
如何建立起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力,是幸福快樂的基礎,是國家文明的標志,是社會和諧的象徵。

然而,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在帶給人們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與吸煙、酗酒、缺乏體力活動、膳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等也成為影響我們健康素質的大敵。 面對不斷增加的生活方式病,葯物、手術、醫院、醫生的作為受到限制,惟一可行的是每個人都從自己做起,摒棄不良習慣,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關愛生命,定期體檢。

下面是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衡謹會盯攔手辦公室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和諧我生活,健康中國人」為主題,共同發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一、追求健康,學習健康,管理健康,把投資健康作為最大回報,將「我行動、我健康、我快樂」作為行動准則。 二、樹立健康新形象。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不吸煙,不酗酒,公共場所不喧嘩,保持公共秩序,禮貌謙讓,塑造健康、向上的國民形象。 三、合理搭配膳食結構,規律用餐,保持營養平衡,維持健康體重。

四、少靜多動,適度量力,不拘形式,貴在堅持。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自信樂觀,喜怒有度,靜心處事,誠心待人。

六、營造綠色家園,創造整潔、寧靜、美好、健康的生活環境。 七、以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反對、 *** 不科學和偽科學信息。

八、將每年的9月1日作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不斷強化健康意識,長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什麼還要定期體檢呢?民眾健康管理專家表示:任何疾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身體的內因及環境的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了疾病的發生,所以,在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定期做健康檢查,便於我們隨時掌握自己身體的狀況,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檔案,如果有病症,通過體檢就能提早發現並及時採取對策,在疾病的早期進行預防和治療,有效降低疾病凱嫌的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

健康體檢的目的就是讓機體的每個器官都和和諧相處,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健康、促進健康,呵護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讓我們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健康,更美好。

民眾體檢中心祝願:人人擁有健康的心態、健壯的體魄,擁有幸福生活!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哪些內容?
主要包括精神的追求,心態的調整,情感的交流,以及日常習慣的培養,等等.所謂精神追求,就是要明確人生的目標,樹立堅強的信念,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什麼樣的生活.所謂心態的調整,就是要善於即時調整失衡的心理狀態,要正確看待得失,學會寬容.所謂情感的交流,就是要有一份自己十分珍惜的感情和愛情,心累了,身體倦了,可以沐浴其中消疲解乏.所謂日常習慣的培養就不贅言了,只要是你喜歡的又不違背科學的,都可以堅持,但千萬不要一味講科學而讓自己處處受約束.總之,調制健康的生活,不要拘於方式,就如同調制一杯雞尾酒,只要飲之可口舒心,什麼方式都無所謂.。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獲得健康、減少疾病的最簡便易行、最經濟有效的途徑。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的內容很多,主要有以下 6個方面:(1) 合理安排膳食。合理安排膳食包括健康的飲食和良好的 飲食習慣兩大方面。

健康的飲食是指膳食中應該富有人體必需的營養,同時還要避免或減少攝入不利於健康的成分。 良好的飲食 習慣包括按時進餐、堅持吃早餐、睡前不飽食、咀嚼充分、吃飯時不 分心、保持良好的進食心情和氣氛等。

(2) 堅持適當運動。生命需要運動,過少或過量運動都不利 於健康。

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狀況和環境選擇適當的運動種類。運動形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 之以恆。

最簡單的運動是快步走,每天快步走路3公里,或做其他 運動30分鍾以上(如爬樓梯)。運動的強度以運動時的心率達到170減去年齡這個數為宜,例如一個50歲的人運動時能夠使心率 達到120次就比較合適。

最好能夠保持心率加快、身體發熱狀態 達15分鍾以上。 (3) 改變不良行為。

① 吸煙不僅浪費金錢,影響環境,而且與高血壓、慢性支氣管 炎、冠心病、癌症等多種疾病有直接關系,嚴重危害健康。吸煙是人類最不健康行為之一。

② 長期大量飲酒會損害人體的肝臟、腎臟、神經和血管系統。 酒後駕駛是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負責任的行為。

③ 毒品(海洛因、大麻、冰毒、 *** 等)麻醉人的神經,危害 極大,所有的人都應該遠離毒品。④ 保持忠貞的愛情,遵守性道德。

賣淫、嫖娼是傳播性病、艾 滋病、肝炎的高危險行為。⑤ 無規律的生活習慣會擾亂人體的生命節律,降低人體的免 疫力,使疾病發生率增高,對健康極為不利。

因此,應該起居定時,按時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睡前不喝茶或咖啡,進食不過飽。

心 情平靜,避免焦慮或激動,不做劇烈運動。⑥ 工作有張有弛,不過度緊張和長期勞累。

⑦ 娛樂有度,不放縱,如不看通宵電影、電視,不打通宵麻將, 聽音樂音量不過大。⑧ 不喝生水或不清潔的水;不吃不潔或腐敗變質的食物。

⑨ 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踐踏草坪,不毀壞樹木,杜絕浪 費現象。⑩ 接觸有毒害物質和在危險環境工作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章 並採取自我保護措施。

(4) 保持平和心態。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讓自己的 思想跟上客觀環境的變化,不斷變換角色,調整心態。

要能夠正確對待自己、正確看待他人、正確看待社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以 適應社會環境的需要。要樹立適當的人生追求目標,控制自己的 慾望。

請切記:幸福感完全是個人的心理感受——知足者常樂!(5) 自覺保護環境。人類的生存環境對健康十分重要,每個 人都要遵守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如節約資源(水、電、煤、煤氣和天然氣、紙張、汽油、木料等);不污染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分類回收垃圾、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慎用洗滌劑等),為保護環境 貢獻力量(植樹造林、保護綠地、保護野生動物等)。

(6) 學習健康知識。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懂得健康知 識,它是不斷調整自己行為的指南。

在新知識與信息層出不窮的今天,健康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只有不斷學習新的健康知識, *** 各種錯誤信息的影響,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健康。
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是在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人類的行為生活方式影響著人類的健康與壽命,所以應自覺、主動、積極地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1、心胸豁達 情緒樂觀

2、勞逸結合 堅持鍛煉

3、不吸煙 不酗酒

4、家庭和諧 適應環境3、生活規律 善用閑暇

5、與人為善 自尊自重4、營養適當 防止肥胖

6、愛好清潔 注意安全 .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標准

食得快:進食時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飯而不挑剔食物,這證明內臟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時,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覺輕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種良好的感覺,說明胃腸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表示頭腦清楚,思維敏捷,中氣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動自如、轉變敏捷。證明精力充沛旺盛。

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具有坦盪胸懷與達觀心境。

良好的處世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

對事物的變遷能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能保持對社會外環境與機體內環境的平衡。

良好的人際關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⑶ 生活方式有哪些呢

生活方式包括勞動生活、消費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活動方式。

生活方式狹義指個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動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閑暇時間的利用等。廣義指人們一切生活活動的典型方式和特徵的總和。

生活方式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生產方式不僅是生活必需資料的生產和人們肉體存在的再生產,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

1、在繁忙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忽視早餐的重要性,一個晚上睡眠過後機體需要補充能量。按時吃早餐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可以及時補充身體的能量,讓身體機能正常發揮。

2、很多人喜歡吃垃圾食品,不僅讓身體變得肥胖,還會引發其它疾病。比如經常吃燒烤火鍋的人可能會有痔瘡等疾病,因此垃圾類食品要少吃。

3、睡眠對人體修復很重要,如果長期缺少睡眠,不僅會使精神狀態欠佳,還會使身體免疫力下降。

4、生活中會遇到一些煩心事,不良情緒會讓身體發生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態能夠提升生活質量。

5、積極的進行適量的體育運動,可以讓身體的肌肉得到鍛煉,還能促進大腦釋放令人開心的化學物質。既能控制體重,又能夠增強自信心。

⑷ 少數民族有哪些獨特的生活方式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

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

「仙人柱」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桿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

「仙人柱」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卧,但有嚴格的規定。

「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後面的樹桿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土家族:

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

(4)生活方式的分類有哪些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基本分類:

1.按主體的層面不同可劃分為社會、群體和個人三大類型的生活方式。社會生活方式是該社會全體成員生活模式的總體特徵。人類歷史上出現的不同社會生活方式類型有原始社會生活方式、奴隸社會生活方式、封建社會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主義社會生活方式等。

2.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領域,可劃分為勞動生活方式、消費生活方式、閑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

3.按不同的社區,可分為城市生活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兩大類。在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占很大比重,城市生活方式是絕大多數居民人口的生活方式;發展中國家的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農村生活方式仍占優勢。

4.按時代特徵,可分為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傳統社會生活方式。

5.按主要經濟形式,可分為自然經濟生活方式、商品經濟生活方式。

⑸ 大學的生活有哪幾種類型

剛上大學的學生,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此時此刻該干什麼。


⑹ 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1、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2、不追求過度的時尚
3、拒絕使用珍貴動植物製品
4、使用節約型水具
5、拒絕過分包裝
6、支持可循環使用的產品
7、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8、一水多用
9、隨手關閉水龍頭
10、消費肉類要適度
11、節約糧食
12、雙面使用紙張
13、垃圾盡量分類入箱
14、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15、提倡步行,騎單車,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綠色生活】
以通過倡導居民使用綠色產品,倡導民眾參與綠色志願服務,引導民眾樹立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人們在充分享受綠色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履行好應盡的可持續發展責任的方法,實現廣大人民按自然、環保、節儉、健康的方式生活。
【綠色革命】
狹義的綠色革命是指發生在印度的「綠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開始了靠先進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的「綠色革命」的第一次試驗,結果糧食總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農業發生了巨變。廣義的綠色革命是指在生態學與環境科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人類適應環境,與環境協同發展、與諧共進所創造的一切文化與活動。

⑺ 生活方式的方式包括哪些

這些文字是概念廣義:生活方式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這些方式可以理解為就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與社會條件下,各個民族、階級和社會群體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社會化了一項重要內容,決定了個體社會化的性質、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層和不同職業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於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又會反作用於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總之,生活方式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因此,社會生活方式是通過一個人的思想意識與心理結構的形成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和對社會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即世界觀的基本傾向。 狹義:即生物生活的方式。指要求一定的棲息場所、棲息方式,活動類型等的行為(behaviour)以及營養的種類、攝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repro- ction)等所有的生活習性的總合。各種生物種間常具有特有的生活方式,諸如自由生活、附著生活、寄生生活、浮游生活、集群生活等,每表現出一定的類型。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並不完全一樣,通常在發育階段的表現常是特殊的。所謂種的生活方式實際是指整個生活史的生活方式的總體形式。

⑻ vals生活方式有哪幾種

VALS生活方式有八種。

vals將消費人群歸納為由消費動機(水平)與資源(垂直)所劃分的8個心理類型。VALS系統全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系統,是由美國斯坦福國際研究院創立的一種觀察理解人們生存狀態的方式,通過人的態度、需求、慾望、信仰和人口統計學特徵來觀察並綜合描述人們。這套1978年創立的系統現在被廣泛認同和引用。

詳細信息:

vals中消費者購買產品和服務並尋求實現他們的個性偏好而且給生活以形式、實質和滿足的體驗。個人的主要動機決定了什麼是讓他或她採取行動的對於自身或外界有意義的核心內容,消費者被三種主要動機之一所激發:理想、成就、自我表現。

以理想為主要動機的消費者屬於被知識或原則所引導,以巧岩成就為裂寬衫主要動機的消費者是尋求由產品或服務來對別人顯示肆腔自己的成功;以自我表現為主要動機的消費者渴望社會或身體的行動、變化或危險。

⑼ 什麼是社會生活方式包括哪些方面

所謂社會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生產力是指人類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包括如下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尤其是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後兩者即所謂生產資料。其中,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標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同時產生的,也即是說,只要一種生產力一經形成,必定有一種生產關系同時形成。這是因為,生產力的形成以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為前提。而要讓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由誰支配;二是在第一個問題已經明確的條件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以一種怎樣的方式結合起來。前者即生產資料所有制,後者即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姑且命名為「勞動方式」。這兩個問題一旦解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便順利地完成結合,生產力也就立即形成了。另一方面,盡管這兩個問題從表面上看去反映的是人與物的關系,但從本質上看,它們所反映的恰恰是人與人的關系。因而這兩個問題一旦解決,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中的相互關系也即生產關系也就立即形成了。所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同時產生的。

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西周晚期已經出現鐵器,到春秋時期,其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這表明社會生產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為什麼新的、與之相應的生產關系並沒有同時產生,仍停留在原有的生產關繫上,而直到戰國時期才出現新的、與之相應的生產關系呢?這是因為生產力雖然和生產關系同時產生,但並不是說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同步質變。生產力水平可能發生質的提高,具體表現在勞動者素質提高了、生產工具改進了、勞動對象范圍擴大了。但這時,生產資料很可能仍歸原先的社會集團所有,勞動者與生產資料還是以同樣的方式結合起來,也即是說,生產關系可能也可以不發生改變。比如說,工業革命使得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並沒有改變,反而更加鞏固。反過來,生產力水平可能沒有發生質的提高,但生產關系可能也可以發生改變。比如說,17世紀,生產力水平仍處於鐵器和人、畜、自然力動力時代,但英國卻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一種生產關系容納的生產力釋放完畢之時,生產關系便發生質變,但很可能這時的生產力並沒有發生質變。也即是說,並非一定要等到生產力發生質變時,它才發展到原有生產關系容納不下的地步,生產力自身量的積累也完全可以突破原有生產關系的范圍。反過來,生產力發生了質變,它也很可能沒有達到突破原有生產關系范圍的地步,因為這種生產關系還可以容納得下更多的生產力。有時,恰恰是新生產關系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從而促使生產力發生質變或加速這一過程。總之,生產力的質變不決定生產關系的質變,二者是不同步的。這是已為歷史證明了的鐵的結論。

雖然生產力的質變不決定生產關系的質變,但我們卻經常聽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樣的命題。那麼,何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呢?這是指生產力水平決定生產關系性質。馬克思有一句名言:「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有些人教條式的理解這句話,因而鬧不懂,為何手推磨就一定要產生封建生產關系,而蒸汽磨就一定要產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呢?我們說,手推磨或蒸汽磨既是一種具體的生產力,又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標志。這句話是要表明生產力水平對生產關系性質的決定作用,而決不是說具體的生產力是具體的生產關系的函數或反函數。溫度達到零攝氏度時,水就由固態轉化為液態;溫度達到一百攝氏度時,水就由液態轉化為氣態。水的溫度決定水的狀態。但決不是說,具體的溫度是具體的狀態的函數或反函數。因為顯然,倘若我們不採用攝氏溫標,而採用熱力學溫標的話,那麼上述規律就變為:溫度達到273開爾文時,水就由固態轉化為液態;溫度達到373開爾文時,水就由液態轉化為氣態。無論是零攝氏度還是273開爾文,都是一定溫度的具體量,是一定水平的具體標志,它們的具體數值與水的狀態沒有必然聯系。

既然如此,那麼生產力水平又是如何決定生產關系性質的呢?這需要結合經濟史資料進行具體分析。也即是說,在不同歷史時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同的,無法就這個問題給出一個超歷史的回答。

在具體分析之前,很有必要先搞清楚「生產關系」這個范疇的真實內涵。對於生產力的要素和結構,人們往往沒有太多疑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准確地說出生產關系的要素和結構的。生產關繫到底具有哪些要素?這些要素之間是什麼關系?它們誰又是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傳統理論將生產資料所有製作為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照此推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應該是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所有制。但是,我們又經常聽到或看到一個截然相反的觀點,即認為僱傭勞動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所以,很多書籍在談到現代資本主義的變化時,總忘不了說一句:「但是,現代資本主義雖然發生了某些變化,它們的本質依然沒有改變。」而得出這個結論的最主要依據就是僱傭勞動制度沒有任何改變。這就讓我們困惑了,難道生產資料資本家所有制和僱傭勞動制度是同義語嗎?恐怕不能輕易下這個結論吧?

但是,上述矛盾也給了我們一個如何解決生產關系的要素問題的啟示。據此,我認為,生產關系若從狹義上定義,是指人們在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再生產環節中的相互關系。從廣義上說,它還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和勞動方式(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其中,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方式集中表現為剝削制度。按照一般觀點,在人類經歷的三個私有制社會中,所有制和勞動方式(剝削制度)的演變過程依次是:奴隸主所有制和奴隸佔有制、封建主義所有制和土地出租制、資本家所有制和僱傭勞動制。

生產關系的這三個要素之間是什麼關系呢,尤其是所有制和勞動方式之間是什麼關系呢?它們二者誰又是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呢?我們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為例來做一番歷史考察。在這之前,我想首先說明一點,即我所考察的內容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歷史上的出現,而不是它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結構的主體在歷史上被確立下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如何起源的呢?根據歷史資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從小商品生產者中分離出的商人階層,定期向小生產者收購生產品,並運到市場去銷售,這種商人成了包買主」。由於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的作用,小生產者中必有一部分人因經營不善而缺乏資金,因而他們「為了購置必要的生產資料,往往必須求助於包買主」。這樣,包買主在收購他們的產品的同時,「貸給他們現金、工具、原料等」。於是,小生產者開始喪失經濟獨立性,逐漸與包買主形成依賴關系,出現了新型的「小生產者」,「即為包買主生產商品,領取『報酬』的雇傭工人」。另一方面,價值規律的作用也導致一部分小生產者富裕起來,他們積累了較多資金,擴大了生產規模,因而開始僱傭他人(工人)進行生產,成為了手工工場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由此產生。

不難看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根源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存在。不論這些小生產者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如何分化,其中必定有一部分人掌握著生產資料。也即是說,生產資料所有制從一開始就是明確的。在這個前提下,掌握生產資料的小生產者就開始對在商品競爭中被「淘汰」的另一部分小生產者或其他喪失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進行剝削,而這種剝削不再採取出租生產資料並收取租金的方式,而是演變為了僱傭勞動制度。顯然,所有制的確立是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產生的前提,但二者並不構成因果關系。有人會以這樣的論證來反駁我的觀點,說如你所言,生產資料資本家所有制無疑是歷史鏈條中第一個被確定下來的環節。隨之產生了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社會集團即資本家,並相應產生了與這個集團在經濟利益上對立的社會集團即雇傭工人。兩大社會集團一經形成,他們的相互關系以及剝削方式就確定了。這個論證有兩個問題:一是它仍然只能說明所有制的產生在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的產生之前,而無法得出二者存在因果關系的結論;二是它偷換了概念。我說的是所有制是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產生的前提,而不是說資本家所有制是資本主義勞動方式產生的前提。事實上,在所有制確立的情況下,生產資料所有者對勞動者的剝削方式還是未知的。而正是由於他採用了僱傭勞動制這樣一種剝削方式,他的社會身份才由一般小生產者變為了資本家。也僅僅是到這時,這種所有制才獲得了自己的新形式,即資本家所有制。同樣是土地所有者,他可以採用土地出租的方式剝削勞動者,也可以採用僱傭勞動的方式剝削勞動者,甚至採用奴隸佔有的方式也未嘗不可啊。雖然採用何種剝削方式是由其他客觀因素決定,而並不是任由土地所有者隨心所欲的,但其決定因素決不是土地所有制。相反,歷史的事實恰恰是當他們採用了一種剝削方式後,他們才由一般的土地所有者變為相應的剝削者,這種土地所有制也才獲得了相應的形式。

生產資料所有制除了可以從形式上分類外,還可以從性質上簡單劃分為公有制和私有制;同樣地,勞動方式也可以從性質上劃分為非剝削方式和剝削方式。我們已經知道,勞動方式形式決定所有制形式。那麼,所有制性質和勞動方式性質之間是什麼關系呢?不難看出,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方式的性質必然是非剝削的;在私有制條件下,勞動方式的性質必然是剝削的。因為,公有制意味著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而剝削意味著一部分社會成員擁有生產資料,而另一部分社會成員沒有生產資料,否則,剝削便無從產生。因而,公有制與剝削完全矛盾。所以,可以得出結論:所有制性質決定勞動方式性質。

那麼,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究竟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還是勞動方式呢?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很多人會舉出這樣的例證:在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資本家就在生產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工人處於被支配地位;在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勞動者之間就是互助合作關系。但是,在地主佔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下,地主也處於支配地位,農奴也處於被支配地位。總之,在私有制條件下,在生產的物質條件和人身條件分離的情況下,物質條件所有者必定處於支配地位,人身條件所有者必定處於被支配地位。換言之,社會成員之間的這種分裂以及由此決定的相互關系與採取何種私有制形式無關。有人立刻會說,那不一樣。在資本家所有制的條件下,這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雙方是資本家和工人;而在封建主義所有制的條件下,這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雙方則是地主和農奴。這是人們在生產環節中的兩種不同的關系。這很好解釋,這些人所說的不過是狹義生產關系形式,它當然是由所有制形式決定的。但正如我前面指出的,所有制形式本身又是由勞動方式形式決定的。事實上,同樣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為什麼一會兒關系雙方是資本家和工人,一會兒又是地主和農奴了呢?他們的身份是從哪來的呢?並不是從所有制形式中來,而恰恰是從勞動方式形式中來的。勞動方式形式決定了他們的身份並最終使得勞動方式本身的前提——所有制獲得了自己的形式。上述例證雖然似乎表明了一定的因果關系,但它非但不能說明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反而恰恰證明了所有制性質決定勞動方式性質並進而決定狹義生產關系性質(支配與被支配或互助合作)的道理。

有人也許還會有這樣的疑問: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東方社會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土地歸國家所有,而農村公社共同佔有和使用土地。也即是說,這樣的社會是不存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難道說這些東方國家都沒有剝削嗎?這就涉及到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問題了。如果這些國家的土地公有制真的意味著土地歸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話,那麼就不可能存在一部分社會成員剝削另一部分社會成員的情況。但問題是,這些國家的所謂「公有制」採取了國有制的形式。國家是總地主,是土地的最高的和唯一的所有者。這就產生了兩個結果:一是在社會基層組織——農村公社中,社員之間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剝削關系;二是國家作為唯一所有者理所當然地剝削沒有任何生產資料而只能從國家手裡獲得土地佔有權和使用權的公社從而是每個公社社員。國家並不是全體社會成員的集合,也不是全體社會成員的自治組織,而是一個從社會中分離出來並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權力機構。因而,國有制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全民所有制,並且還不是集體所有制,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自然人的聯合體——的所有制。國家在依靠生產資料的壟斷剝削公社成員後,就將榨取的剩餘勞動分配給其代表的統治階級成員,其中包括自身屬於公社成員的村社村長等人。因而這些社會基層組織的管理者也以獲得薪俸的形式分享了剝削所得即無償佔有了他人勞動成果。事實上,國有制本身就意味著對公有制的背叛。因為公有制是民主制上層建築的天然基礎,而國有制的主體——國家卻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可以斷定,國有制是在私有制和公有制之外的一種新性質的所有制,它決定了勞動方式的性質將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剝削方式。

結論就是:第一,所有制是某種形式的勞動方式產生的前提條件或基礎,但二者並無因果關系;第二,某種形式的勞動方式形成後,便產生相應形式的所有制和狹義生產關系。勞動方式形式決定所有制形式並進而決定狹義生產關系形式;第三,所有制性質決定勞動方式性質並進而決定狹義生產關系性質;第四,生產資料所有制本身是生產關系的前提條件或基礎。從形式上看,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不是生產資料所有制,而是勞動方式;從性質上看,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又主要體現為生產資料所有制。由於區分不同生產關系的標準是它們各自形式上的差異,因而我認為,勞動方式是較所有制更能體現生產關系的本質或核心的要素。

在廓清了生產關系的組成要素和內部結構之後,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生產力是如何決定生產關系的?在前面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起源時,我們曾經談到這種生產關系產生的根源是小商品生產者的存在。那麼,毫無疑問,生產力的發展要導致這種生產關系的產生,必定要先導致小商品生產者的產生。也即是說,生產力是通過一系列中間因素而作用於生產關系的。不難看出,小商品生產者產生的條件是私有制的存在和商品交換的產生與發展。而這兩個條件又源於社會分工的擴大。社會分工表明勞動專業化,它導致個體勞動的出現。在這種勞動方式下,生產工具實際上已經歸於勞動者個人所有,私有制由此萌芽。另一方面,社會分工的擴大使得自給自足愈發不可能,交換便隨之發展起來。當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產生貨幣。貨幣逐漸成為社會財富的象徵,有了它,便可以方便地交換任何商品。這時,就出現了專門為獲取貨幣而進行的生產即專門的商品生產。於是,從原先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者中分化出了小商品生產者。從上述分析來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起源是生產力通過社會分工這一中介而作用於生產關系的結果。

實際上,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都始於社會分工的擴大所導致的新生產關系的產生。在第一次社會轉型中,社會分工的擴大「一方面使人們能夠生產出略多於維持勞動力所必需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和個體家庭成員每日的勞動量。吸收新的勞動力已成為一項迫切需要,於是俘虜不再被殺掉,他們變成了奴隸。」同時,社會分工的擴大還導致了私有制的產生,從而加劇了社會階級分化。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剝削制度,即通過對奴隸本身的佔有來佔有其全部剩餘勞動和一部分必要勞動的剝削制度——奴隸佔有制便誕生了。在這里,勞動者第一次和生產資料發生分離,勞動方式也第一次表現為了剝削制度。在第二次社會轉型中,社會分工的擴大導致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奴隸的價格變得昂貴起來。因而使用奴隸勞動的成本提高,變得無利可圖了。這時,奴隸主覺得最好的經營方式莫過於讓勞動者「自願」為自己勞動,而不需要通過在奴隸市場上購買奴隸來增加勞動力。而要想讓勞動者「自願」為自己勞動,就必須給予勞動者一些「好處」。比如,不能再像對待奴隸那樣侵犯勞動者的必要勞動,要讓勞動者在一定程度上獲取自己的勞動成果,以及給予勞動者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等。於是,隸農制便開始出現並逐漸流行開來。

生產力要通過社會分工作用於生產關系,它首先要作用於社會分工本身。這一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呢?根據「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這一原理,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這一過程可能是通過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的擴大來實現的。由於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標志是生產工具,所以,這一推測實際上是表明了生產工具的進步導致了社會分工的擴大。乍一看,很有點像是這么回事。生產工具進步了,出現了新型生產工具,勞動變得復雜化和專門化了,社會分工便很自然地隨之擴大了。但是,新型生產工具並不一定是新出現的生產部門所使用的生產工具,事實上,這種新型生產工具大量地表現為原有生產部門的生產工具的升級換代。這種情況下,勞動並不會專門化,社會分工的擴大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我認為,上述推測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論證過程有問題。社會分工源於勞動專門化,而勞動專門化的根源不像通常想像的那樣在於生產工具的專門化,而是在於勞動對象的專門化。是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導致新生產工具和新生產部門的出現,從而導致社會分工的擴大。也即是說,新生產部門的出現首先是由於出現了新的勞動對象。為了在勞動中作用於這個新的勞動對象,我們必須使用符合這個勞動對象性質和特徵的新型生產工具。二者的結合導致了一個新生產部門的出現。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本身表明生產力水平的發展,但若由此得出「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導致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的結論也是不適宜的。因為這無異於成了「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導致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的同義反復。從歷史上看,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是通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實現的。而人類之所以要進行這兩項活動決不單純是出於所謂「探索慾望」,而是現實需要。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現實需要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知道,人類的慾望雖然具有無限性,但在一定時期內,在既有慾望沒有滿足的情況下,是不會產生下一個慾望的。所以,一個新需求產生的條件必然是既有需求已經很好地得到了滿足。而這意味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且歸根結底賴於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我們不妨舉一個例子。生產力水平的發展滿足了人類將竹簡、絹綢、羊皮作為書寫材料的需求,也催生出了人類尋求更便捷的書寫材料的慾望。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開始了科技試驗,經過艱辛探索,發明了造紙術。造紙術的發明意味著勞動對象范圍的擴大和新生產部門的出現,從而意味著手工業部門內部的社會分工的擴大。在造紙部門誕生以後,人類便再次利用科學技術改進生產工具,實現造紙部門生產工具的升級換代。這又更多、更快、更好地滿足了人類的慾望,也同時催生出了新的慾望,比如對不耗費木材、盡量節約資源的書寫材料的需求。於是又在更高一層次上展開新一輪循環。據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分工擴大的最終根源;二是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擴大——生產力發展」這一無限螺旋上升的循環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生產力要通過科學技術作用於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又要通過科學技術作用於生產力。科學技術本身雖然不是生產力,至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力,但它在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了。

生產力的發展不但會導致新生產關系的產生,還會通過代表新生產關系的階級的革命活動將這種生產關系提升到社會經濟結構的主體地位。政治革命的本質是生產關系革命。拿資產階級革命來說,它的本質就是要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主體地位。但是,資產階級為實現這一目的而採取的革命形式依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有人認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實質內容是土地革命,是要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具體來說,就是要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農民土地私有制。但是,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理由何在呢?據他們說是因為地主佔有大量土地,而廣大農民無地、少地,因而生產力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可是即使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農民土地私有制,在允許土地買賣的條件下,土地所有權還是會自發的集中,也即經過一段時間後,仍然會產生少數人佔有土地、而大多數人沒有土地的情況,這又怎麼辦呢?事實上,根據我們前述的結論,封建土地所有制並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本質,真正本質的東西是租佃制。資產階級革命既然要達到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地位的目的,就勢必要廢除封建生產關系,或至少使這種生產關系在社會經濟結構中降至次要地位。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變租佃制為僱傭勞動制。資產階級沒有任何理由反對土地集中,他們反對的僅僅是封建性質的租佃制。

可是從歷史上看,某些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確實存在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問題。這如何解釋呢?我認為原因如下: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社會分工的擴大並進而導致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於是在手工業部門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可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要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統治地位,就必須使這種生產關系滲透到農業中。由於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完成這個任務的難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英國,社會人口大多數是自耕農,因而通過土地買賣條件下的土地所有權的自發集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很輕易地就滲透到了農業中。那些在經濟競爭中獲勝,掌握了大量土地並開始僱傭他人勞動的自耕農就變為了農業資本家。一些貴族地主也隨之採取僱傭勞動的剝削方式,或將土地出租給農業資本家,轉而收取資本主義地租,他們成了新貴族。這就決定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兩個特點:一是革命主要將不採取土地革命的形式;二是革命不可能進行得很徹底。而在法國,社會人口大多數是佃農。土地兼並主要是通過官僚地主和貴族地主收購破產農民或沒落貴族的土地完成的,因而大多數情況下,地主階級仍然會沿用租佃制的方式剝削佃農,而沒有必要採取新的剝削方式。要打破這種局面,使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滲透到農業中,必須先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農民土地私有制,做到耕者有其田。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也即土地所有權的重新分配過程。這個過程結束後,佃農便都變為了自耕農,這樣,通過土地所有權的再次自發集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便可順利地滲透到農業中了。因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也就必然具有了不同於英國的兩個特點:一是革命的實質內容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是革命的關鍵。誰解決了這個問題,誰就是革命的領導者,誰就會獲得占社會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因而就能奪取並掌握政權;二是革命決無妥協的可能,它是一定要進行到底的,並且一定要採取急風暴雨式的大規模階級斗爭的形式。所以,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在個體小生產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中,資產階級革命無須採取土地革命的形式;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中,資產階級革命必須以土地革命為根本任務。但是,盡管這兩種類型的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所採取的形式不同,它們的農業部門卻最終都會發生土地所有權集中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農民階級將因為被改造為農業工人而徹底消滅。這雖然不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卻是資產階級革命所導致的必然結果之一,因而可以作為我們判斷一個國家的革命的性質是否是資產階級革命以及這場革命是否成功的標志。

不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農業部門的滲透是發生在革命前還是革命後,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這種滲透以土地自由買賣為前提條件。但是,土地買賣並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決定因素。相反,從歷史上看,一個國家土地買賣若是進行得過早,會對這個國家產生致命的影響。中國是一個典型例證。在中國,由於允許土地買賣,所以當生產力水平提高,出現除補償必要勞動和供地主揮霍享樂以外的剩餘產品時,人們往往不會將這部分剩餘用於其他生產部門的投資,而是再用來購買土地,將土地當作最好的「生息手段」。同資本積累一樣,這實際上是一個地租地產化的過程。這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中國由於沒有新的產業投資而阻滯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成長;二是土地買賣不可避免地導致土地兼並現象嚴重,從而加劇了階級矛盾,引發農民起義,推翻舊王朝再重新建設,因而永遠是一個只有量變、不見質變的國家。封建制度「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長期延續。而歐洲正是由於不存在土地買賣,因而便利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手工業部門的出現。當這個萌芽成長到一定階段後,轉而允許土地買賣,又從而便利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向農業部門的滲透,也從而確立了這種生產關系的統治地位。歐洲「後發優勢」的全部秘密就在這里。

社會生產方式是全部歷史的基礎,因而生產方式理論也就成為了唯物史觀的基礎。以這個理論為基本參照系去觀察社會現象,我們就把握住了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生活方式的分類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