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國時期戰火連連,普通百姓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戰爭是和平年代的鋪墊,但是戰爭時期的老百姓卻不是那麼的幸福,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大多數都是不幸的,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出現起義,老百姓是最受苦的代表,那麼,在三國時期,普宴數渣通百姓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總的來講邊境百姓就沒有不折騰的,晉吳之時,巴郡百姓厭惡徭役,生男孩自己弄死,王浚為保存男丁生存率實施生男孩而免徭役的政策。三國邊境靠政策晌悄或掠奪來爭奪人口屬於經常性行為,詳見諸葛亮、陸遜、孫韶、羊祜等人傳記。
活下來的辦法就是忍著唄,要不然就得死!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那就是男丁成年之後就充當勞動力,甚至是兵源。看三國演義里總是看到曹劉孫的故事而心血澎湃,那是帝王將相家,跟我們無瓜(剛學的新詞),我們看到的是人家的紛爭,不是我們這樣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故事裡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這樣的,還是可以的!
⑵ 三國時期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很多人可能都很羨慕古代的時期,尤其是戰亂的年代,大家熟悉的曹操、劉備、孫權等,不都是在亂世當中出現的大人物,他們建功立業,成就自己和天下的人生,實在是令人羨慕不已。或許很多人都會心存幻想,如果是自己某一天穿越回到了三國時期,又會做出怎樣的事情來呢?實際上這很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真實的三國到底是怎樣的呢?
中國的歷史典籍和通俗文學一般比較重視王侯將相、謀文伐武,對於真實的民間疾苦往往都是一筆帶過,現如今的影視劇也繼承了這種傳統,畢竟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遠沒有徵戰沙場有吸引力。三國是中國民間藝術很重要的一個題材,拜《三國演義》所賜,再加上說書藝人的加工,每個人都對三顧茅廬、火燒赤壁、草船借箭這些典故耳熟能詳。印象中那一百多年是個英雄輩出、熱火朝天的時代,但事實上,如果你真的穿越到那個時候,就會發現三國比集中營好不了多少。
首先你穿越過去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一年之內被殺掉,三國時期是中國人口死亡比例最高的年代,幾乎是十室九空、千里不見人煙。殺你的人最有可能是黃巾軍、官軍、諸侯軍、土匪、流民、強盜,總而言之是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如果你住在城市裡,這個城市的最高長官三天兩頭的更換,每次換主子,都會來那麼一場屠殺和掠奪。要是在農村裡就更慘了,每天都有人到村裡拉壯丁、搶糧食,就算能保住一條小命,遲早也會被餓死。要麼跟著一起去當兵,輾轉全國各地,不知道在什麼地方就襪歲馬革裹屍了,要麼就逃荒,往東北烏桓方向或者是長江以南的蠻荒之地。
當時的男青年幾乎只有當兵一條路,如果你是西南人,蜀國二十個人當中就一個兵,那基本上已經是全民皆兵的地步。關羽鎮守荊州,斬龐德、淹七軍,諸葛亮六齣辯核祁山、七擒孟獲,聽著熱血沸騰,可這些是以當兵的做炮灰為前提的。如果你是魏國人,情況也一樣,別看那些文臣武將一個個建功立業、登堂入室,可那些都是實力強勁的世家大族,小老百姓根本就沒那個機會,除了當兵送死之外,能夠在老家安安心心的種地就已經很不錯了。如果你是吳國人,那恭喜你逃荒成功,因為絕大多是吳國人都是中原逃荒而來的,到這里雖然能吃飽飯,但是日子一樣不好過,因為吳國是世家封建制,極高的稅收一層加一層,底層的老百姓三天能吃一頓飽飯已經很不錯了。
如果你是個女的,那就得看長得怎麼樣了,那時候的戶籍制度在女孩的介紹上,專告灶睜門有一項是標注長相的,基本分為四等:美、順眼、一般、丑。長得好看的姑娘還沒成年的,就會被官府提前預定,然後作為賞賜或者犒勞分給大家族或者功臣。比如曹操賞賜關羽的二十名美女,你以為是哪裡來的,就是從戶籍登記表裡挑出來的,還有著名的大喬、小喬,就是孫策和周瑜哥倆到了一個地方,聽說姐倆長得不錯,於是就給分了,壓根就沒有什麼狗屁愛情,也沒有什麼琴瑟和鳴的童話。長得漂亮的尚且如此,那些長得丑的就更別說了,一個姑娘不比一麻袋高粱貴多少。
再說說那些不當兵、不入戶、不屯田的屁民,這些人就是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基本上只有一條活路,那就是給人家當傭人、當佃農。如果你穿越過去馬上就找一個當地有名有姓的大戶人家,進去給人家當牛做馬,或許暫時能夠保住小命,但那日子基本就跟當奴隸差不多。三國時代農業產量非常低,土地里種出的糧食除了滿足主人奢侈的生活之外,絕大部分還得上交以滿足戰爭需要,自己能留下的少之又少。三國時期戰亂不斷,每隔一兩年就有大戰,前線死的人不說,但就是這么多糧食誰也消耗不起。
⑶ 三國時天天打戰,那麼當時普通人生活怎麼樣
很多人都吵慶很羨慕古代的生活,覺得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無壓力。難道真的是像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嗎?如果生活在燦爛的年代,尤其是三國時期。普通人的生活真的是很好嗎?大家熟悉了曹操,劉備孫權等,都是亂世當中出現的大人物,他們建功立業成就自己和天下的人生,實在是令人羨慕不已,但是我們要知道那隻是少數人。
中國的歷史典籍和通俗文學一般都比較注重王侯將相的描寫,對於真實的民間疾苦往往都是一筆帶過的。所以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能人。現在的影視劇也繼承了這一傳統,畢竟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遠沒有徵戰沙場有吸引力,三國是中國民間藝術最重要的一個題材。
再者就是最底層的老百姓基本上只有一條活路,那就是給人當傭人,去大戶人家當牛做馬,那日子基本就跟當奴隸沒有什麼差別了。現在想想還是現在的和平年代生活美好。我們要懂得好好珍惜。
⑷ 三國時期的民間百姓,都愛吃哪些食物
公元220年,東吳滅亡。隨後開啟三國爭霸時期。
魏蜀吳是三國時期主要的國家,為了擴大勢力,三方時常發動戰爭。戰爭無論大小,都會造成局勢的緊張,百姓的流離失所,更會造成經濟的停滯發展。當時的主要社會現狀就是普通百姓生活凄苦,大片土地無人耕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居無定所,食不飽腹,為了活下去,就必須要有吃的來填飽肚子。那麼三國時期的民間百姓,都吃什麼食物呢?
戰爭最頻繁的地區,人們生活是最凄苦的,好多人沒有吃的,只能靠吃草根樹皮來維持生命,甚至,為了活命,還有吃人肉的,想想也是凄慘。
普通有地能耕種的地區,南方濕熱,降水多,人們可以種植水稻,大米便是他們的主食,北方相對乾旱,人們種植小米。但是那時候人們純粹靠天收,糧食產量較低,除了要交稅,還要賣一部分拿來生活,飯桌上也就只能喝粥。古代講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了節省糧食,三國時期,人們大部分都是一天兩餐。
三國時期雖然戰亂,但是人們還是在不斷的更新著他們的食譜。
⑸ 三國初的民生狀況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分裂和滾迅戰亂都直接導致大量人口消滅和伴隨的巨大物質財富的毀滅,
三國時期是更是中國人口的一個低谷。資料庫中,我們了解到公元157年東漢人口達五千六
百多萬,大動亂後公元260-28O年,魏、蜀、吳三國人口可能總數才七百六十餘萬,不及
原來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認為三國時人口雖然銳減,但應該不會低於1000萬,因為有很
多「部曲」是不計入官方人口統計的。
史書公認僅曹操破徐州一次坑殺江淮難民就達數萬口,竟至"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將李隺、郭汜攻破長安,"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
,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兩年間數十萬戶人聚居的繁華地區竟然所剩無幾,一片
荒涼。少帝劉協逃出長安後,住處是以荊棘編的門戶,宮女缺衣食,許多餓死途中。隨駕
官員出門打柴,往往倒斃在路邊。袁紹軍隊在河北,有時靠桑椹供食。袁術軍認在江淮,
不得不以蚌蛤充飢。更有甚者,孔融曾為人吃人製造理論根據。他說吃不認識的人,就好
比吃猩猩吃鸚鵡。程昱向曹操提供的軍糧中就夾有不少人肉乾。全國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以下是一段漢朝人口綜述:
兩漢時期漢代的人口調查皆為戶數和口數並列。口賦(算錢)是國家的主要
收入,戶賦則指定為列侯、封君的收入。《漢書·地理大數此志》記畢遲載了西漢末元始二年103郡國
戶口數總共為戶1235.6490萬,口5 767.140 1萬。如以秦嶺淮水為南北界線,北方人口占
4/5弱,南方人口佔1/5強。如以漢武帝時所置14個監察區來劃分,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
過5百萬的有司隸和豫、冀、兗、青、徐五州,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大致相當今陝西關中
平原和黃河下游的冀、豫、魯和皖、蘇的淮河以北地區。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關中平
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長安附近,密度約達到每平方公里千人,為全國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
東平原地區,除了魯中山地、膠東半島和濱海地區外,人口密度估計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
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條人口比較密集的帶狀地區。東西向的是自京兆(長安)—河南(雒
陽)—陳留—濟陰(定陶)—山陽—東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
—潁川—汝南。這種分布顯然與交通路線有關。長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
和太湖平原,這無疑是由優越的自然環境所促成的。
西漢末年的戰亂,中原人士開始向長江流域遷徙,更遠的還到了嶺南地區。同時南方經
濟進一步得到開發,人口顯著增加。據《後漢書·郡國志》所載永和五年(140)的版籍,
全國有戶933.6665萬,口4789.2413萬。秦嶺淮河以北人口佔3/5,以南佔2/5。戶數超過百
萬,口數超5百萬的有豫、荊、揚、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餘3州均在長江流域,其戶數占
全國的42.2%,口數佔全國的37.26%。可見經過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顯著變化
。與西漢末年人口相比,揚州增加了1/4,荊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顯著的南
陽郡(南陽盆地),人口從194萬(尾數不計)增至244萬,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資、瀟
水流域)從14萬增至100萬,長沙郡(湘、資水中下游流域)從23萬增至105萬,豫章郡(
今江西省)從35萬增至166萬,巴郡(四川東部)從70萬增至108萬。可見南方人口的增加
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還由於原來中原王朝勢力不及的地區深入開發的結果。而黃河流域
除了少數幾個郡國外,人口普遍減少。而根據各處收集到的材料,人口數如下:
公元105年 (東漢永興元年)5325
公元122年 (東漢延光四年)4869
公元140年 (東漢永和五年)4915
公元156年 (東漢永壽二年)5649萬
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了長期分裂和戰亂時期。黃河流域屢經兵燹,關中地區經董卓
之亂,「長安城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洛陽附近,無辜而死者
不可勝計」。從洛陽至彭城(今徐州)的黃淮平原上,經曹操和陶謙之間戰爭,「墟邑無
復行人」。除了戰爭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三輔、南陽人民多
遷往益州。徐州一帶人民多避亂江東。江淮之間十餘萬戶皆渡江而東,「江西遂虛,合肥
以南惟有皖城」。還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遠徙交州。在蜀漢、東吳政權內任職的不少是
黃河流域遷來的士大夫。此外,還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遼東,甚至去鮮卑境內。如
東漢末劉虞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後漢書·劉虞傳
》)。
三國鼎立局面穩定後,遷往遼東的往往復歸故土,而遷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來。以後魏
蜀吳三家為了充實各自統治區內的實力,利用政治手段強迫人民遷居其統治中心的周圍。
如建安末曹操討張魯,進入巴東、巴西郡(今川東),勸誘當地人民8萬余口遷至鄴、洛陽
;繼而曹既平張魯,遷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三輔。曹丕建都洛陽,徒冀州5萬戶士家以
實河南。魏滅蜀後將蜀人3萬家遷往洛陽和關中。東吳孫權在建安年間連續西征盤居在長江
中游的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遷至江東。劉備入蜀帶去了大批荊州人士,以後幾
次北伐南征,也遷民於成都平原。此外,東漢末年,北方烏桓、鮮卑逐漸入居中原,散布
於沿邊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萬余落。東吳征服山越後,也將越人從山區遷至平
原,總數約有10餘萬人。
經三國時期屢年戰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字是相當高的。所以據西晉太康初年
(3世紀80年代)的戶籍,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黃河流域仍佔56.72%,長江流域占
34%。黃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約佔全國人口的32.12%。全國郡級人口分布第一位是
河南郡,即曹魏政權首都洛陽的所在地,有11萬戶,以下依次為與河南郡接界的河內郡、
東吳舊都建業所在地的丹陽郡、今冀南與魯接界的陽平郡、蜀漢舊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
戶數都在5萬以上。可見是由三國時代人口遷移的結果。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數計算,當年蜀約九十四萬口,魏則有四百四十
三萬口,蜀魏的比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吳的人口數計算,吳約二百三十萬口,
若假設前述魏蜀人口不變(因史料考證欠缺,略以三國人口零成長為前提),吳魏比為為
百分之五十六。三國時期總人口約767萬,與上述之值並無太大出入。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
國別 戶數(萬) 人口數(萬)
蜀 28 94
吳 52.3 230
魏 103 443.28
合 183.3 767.28
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表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3萬戶,230
萬人,,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三從兩點變化得知蜀國每戶大約有3.
4口人,;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四通過比較三國人
口統計,得知三國中魏國人口最多,吳國其次,蜀國最少。三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得知魏
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當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也是最具
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
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
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
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0
萬兵的話,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比例要達多少?還要
不要發展生產?歷史上(正史)的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此時孫吳有兵23萬(
230萬人口)。曹魏有兵50萬(443萬人口)。魏蜀實力相差懸殊,正史上諸葛亮六齣祁山
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余。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拖
起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禦
兵力在20萬左右。(曹真一路近10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0萬。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
{個人意見}諸葛的北伐,所謂「統一中原,恢復漢室」實際上已經是個口號而已,其
自己也知道。真正出兵的目的,在壟。此時荊州已經失守,按其所謂隆中對的戰略意圖最
後一絲希望也已消失。取壟在戰略態勢上有所改善,不至困向一隅,坐以待斃而已!歷史
只相信實力,無論是財力、物立、人力,蜀漢已是遠遠落後於其他兩方,只能寄希望於孫
氏聯盟才能得以苟延殘喘。但是無疑,統一的重任他們是沒份的。
史書上記載的三國著名大戰實際兵力如下:
官渡之戰,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袁紹"眾十餘萬";
火燒新野,認為曹仁兵力至多8千人(無史書記載)。
赤壁之戰,曹操十五六萬,孫權五萬,劉備一兩萬.<<三國志>>記載詳細。
夷陵之戰,陸遜統率的吳國抗蜀軍:兵力5萬。(《資治通鑒》、《三國志吳主傳》、
《陸遜傳》均有記載);蜀軍的總兵力在7.2萬左右(不包括趙雲軍),其中在夷陵地區作
戰的有5.9萬人。戰敗後,劉備退回永安有2.3萬兵防守。
六齣祁山,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
⑹ 三國時期老百姓生活的怎麼樣
生活在現在的人還真是沒法想像古代戰亂時期有多麼的慘,但是只要讀一邊三國志,就會發現其中簡簡單單的「民大飢」、「人相食」、「盡屠之」幾個字後面全是普通老百姓的血淚史。
要是各位讀者能夠穿越三國,功成名就不敢說,就是能活下來的幾率,也實在太低了,看看曹操寫的這首詩就知道。
蒿里行--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⑺ 三國時期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簡單來說,三國時代就是一個人吃人的時代!
先看史書記載:
漢末,黃巾賊起,天下飢荒,人民相食。——《董昭傳》
時人飢,相漁食。勛調谷稟之,先出家糧以率眾,存活者千餘人。——《後漢書·蓋勛傳》
法令苛酷,愛憎淫刑,更相被誣,冤死者千數。百姓嗷嗷,道路以目。——《董卓傳》
李傕等放兵略長安老少,殺之悉盡,死者狼籍。——《李傕傳》
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李)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李傕傳》
興平元年,自四月不雨,至於秋七月,谷一斛值錢五十萬,長安中人相食。——《資治通鑒》
初平四年,太祖征(陶)謙,攻拔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萬數,水為之不流。——《武帝紀》
後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滎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彎迅,縱兵鈔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司馬)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飢,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諸弟,不為衰世解業。——《司馬朗傳》
太祖引軍還與布戰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是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布東屯山陽。——《呂布傳》
世語曰: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是歲谷一斛五十餘萬錢,人相食,乃罷吏兵新募者。陶謙死,劉備代之。——《武帝紀》
魏書曰: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給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蕭條。
建安二年夏,太祖軍乘氏,大飢人相食。——《荀彧傳》
英雄記曰:(劉)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降布。
(袁術)以九江太守為淮南尹。置公卿,祠南北郊。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袁術傳》
會霖雨三十餘日,遼水暴長,運自遼口徑至城下。雨霽,起土山、脩櫓,為發石連弩射城中。(公孫)淵窘急。糧盡,相食,死者甚多。——《公孫淵傳》
(赤烏)三年春正月,詔曰:「蓋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頃者以來,民多征役,歲又水旱,年穀有損,而吏或不良,侵奪民時,以致飢困。自今以來,督軍郡守,其謹察非法,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者,舉正以聞。」夏四月,大赦,詔諸郡縣治城郭,起譙樓,穿塹發渠,以備盜賊。冬十一月,民飢,詔開倉廩以賑貧窮。——《孫權傳》
天災之後有人禍,再看看屠城:
單看曹吉利的:
屠徐州:(初平四年)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軍從泗南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屠雍丘:(興平二年)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
屠彭城:(建安三年)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
再看孫家的:
是歲(孫權)舉攻(李)術於皖城。術閉門自守,求救於曹公。曹公不救。糧食乏盡,婦女或丸泥而之。遂屠其城,梟術首,徙其部曲三萬餘人。
乃密與瑾立計,令瑾督舟船,遜悉上兵馬,以向襄陽城。敵素憚遜,遽還赴城。瑾便引船出,遜徐整部伍,張拓聲勢,步趨船,敵不敢幹。軍到白圍,託言住獵,潛遣將軍周峻、張梁等擊江夏新市、安陸、石陽,石陽市盛,峻等奄至,人皆捐物入城。城門噎不得關,敵乃自斫殺己民,然後得闔。斬首獲生,凡千餘人。
臣松之以為遜慮孫權以退,魏得專力於桐鬧納己,既能張拓形勢,使敵不敢犯,方舟順流,無復怵惕矣,何為復潛遣諸將,奄襲小縣,致令市人駭奔,自相傷害?俘馘千人,未足損魏,徒使無辜之民橫罹荼酷,與諸葛渭濱之師,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違,失律之凶宜應,其祚無三世,及孫而滅,豈此之餘殃哉!
這就是為啥我粉季漢而不粉曹魏和東吳的原因,別說大耳朵要收買人心才不屠城的(就算是演戲,人家大耳朵對百姓局沒仁義人家也算是演了一輩子),更別說大耳朵沒實力屠城(屠個城池才需要幾千人?),人家是真心打著光復漢室的旗號去做人做事的。
最後看看文學記載:
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機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豈復惜性命,不堪其詈罵。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蔡琰《悲憤詩》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吉利《蒿里行》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七哀詩》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將功成萬骨枯,所謂英雄的時代,就是一個百姓遭受生離死別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