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楊萬里
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授贛州司戶,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勉勵教誨。孝宗即位後,張浚入相,即薦萬里為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後改知奉新縣。乾道六年(1170)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舉廣明衫輪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為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為吏部員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十四年(1187),遷秘書少監。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為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紹熙元年(1190),為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萬里以為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只領祠祿,等於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開僖二年(1206),因痛恨韓胄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謚「文節」。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書」、「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詆投降之誤激信,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他為官清正廉潔,盡力不擾百姓,當時的詩人徐璣稱贊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江東轉運副使任滿之後,應有餘錢萬緡,但他均棄於官庫,一錢不取而歸。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為官也不斤斤營求升遷,在作京官時就隨時准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准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於卧室,又戒家人不許買一物,怕去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後來賦閑家居的十五年中,還是韓胄柄政之時,韓新建南園,請他作一篇「記」,許以高官相酬,萬里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以止數事,可以想見其為人。詩人葛天民誇他「脊樑如鐵心如石」(見《南宋群賢小集.葛無懷小集》),並非謚美之辭。
楊萬里是南宋傑出的詩人,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各,稱「南宋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後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盡焚其力作詩篇千餘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闢蹊徑。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作道路:「余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庭堅)陳(師道)籬下休安腳,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干近詩》之三)正因為他不隨人腳跟、傍人籬下,敢於別轉一路,推陳出新,終於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號為「誠齋體」。對當時詩壇風氣的轉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麗的鴻篇巨制;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隨手拈來,卻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辭諺語,沖口而來」(蔣鴻翮《寒塘詩話》),給人純朴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釘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脫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
楊萬里現存的詩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寫自己的愛國感情及對時政的關懷。特別是他充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第一次橫渡江、淮,去北方迎塌前接金使,親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淪於金人手中,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邊界,兩岸的骨肉鄉親,不能自由往來,心中有無限感慨,寫下了不少愛國的詩篇,如:「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初入淮河》)他路經鎮江金山時,看到風景如畫的金山的亭台變成了專門招待金使烹茶的場所,憤慨地寫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霽曉登金山》)的詩句,深深地鞭撻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過揚子江》、《讀罪己詔》、《故少師張魏公輓詞》、《虞丞相輓詞》、《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師墳庵》等詩章,或寄託家國之思,或呼籲抗戰復國,或歌頌抗敵捐軀的將領,或諷刺賣國投敵的權奸,都是萬里的名篇。
他也有一些詩作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表達了他對民生的關心及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如《憫農》、《觀稼》、《農家嘆》、《秋雨嘆》、《憫旱》、《竹枝歌》、《插秧歌》等,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但上兩類作品數量並不很多。
楊萬里現存的詩篇,大部分是吟詠江風山月的寫景抒情之作和應酬之作。這部分,作品有的題材過於細碎,缺乏高度的藝術概括,流於粗率淺俗。但他也有不少抒情寫景的小詩,由於觀察細致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如「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閑居初夏午睡起》)「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臬渡》)「春回雨點溪聲里,人醉梅花竹影中。」(《除夕》)均寫得圓轉自然,清新活潑,極有思致,和那些專門描摹風雲月露的詩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楊萬里一生寫作極為勤奮,相傳有詩二萬余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
⑵ 關於農家田園生活的詩句(古詩詞中關於描寫鄉村田園生活的詩句集合)
1、絕句二首(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2、竹里館(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3、過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4、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5、歸園田居 其一(陶淵明)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椋,桃李羅堂前。6、田園言懷(李白) 賈誼三年謫,班超萬里侯。
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7、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8、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9、鄉村四月(翁卷運拿)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10、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11、游山西村(陸游) 莫笑鍵隱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2、秋中雨田園即事(耿湋) 漠漠重雲暗,蕭蕭密雨垂。
為霖淹古道,積日滿荒陂。 五稼何時獲,孤村幾戶炊。
亂流發通圃,腐葉著秋枝。 暮爨新樵濕,晨漁舊浦移。
空餘去年菊,花發在東籬。13、辛夷塢(王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自落。14、淇上田園即事(王維)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
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 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
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15、歸嵩山作(王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16、崔濮陽兄季重前山興(山西去亦對維門)(王維) 秋色有佳興,況君池上閑。
悠悠西林下,自識門前山。 千里橫黛色,數峰出雲間。
17、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18、終南山(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19、田園作①(孟浩然)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20、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王維) 危徑幾萬轉,數里將三休。
回環見徒侶,隱映隔林丘。 颯颯松上雨,潺潺石中稿悄廳流。
靜言深溪里,長嘯高山頭。21、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烏鳥投林過客稀,前山煙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葉,獨自編闌鴨陣歸。22、春中田園作(王維) 屋中春鳩鳴,樹邊杏花白。
持斧伐遠楊,荷鋤覘泉脈。 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
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23、渭川田家(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24、新晴野(一作晚)望(王維) 新晴原野曠。 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 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閑人。 傾家事南畝。
25、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26、青溪(王維)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27、歸園田居其二(陶淵明)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拔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8、終南別業(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29、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30、新涼(徐磯)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 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里啼。
陸游《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寸。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
范成大《晚春田園雜興(其三)》
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
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關於鄉村田園生活的詩句
春花秋百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版《春望})
綠遍山原白滿州,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翁卷宋《鄉村四月》)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殘雲收夏暑,新權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歸園田居》五首 陶淵明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詩人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別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謚靖節。
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寫作背景】 晉義熙二年,亦即淵明辭去彭澤令後的次年,詩人寫下了《歸園田居》五首著名詩篇.這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詞,迎新我的頌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變化,它所表現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不僅為歷來研究陶淵明的學者所重視,也使廣大陶詩愛好者為之傾倒. 【賞鑒】 《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十三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檐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十三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詩人彷彿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 鄉間的生活是簡朴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朴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飢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里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
1、《歸園田居·其三》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批著月光才回家。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願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2、《過山農家》唐代: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譯文:當我走過橫跨山溪上的木板橋時,有淙淙的泉聲伴隨著我;來到農家門前,太陽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雞在咯咯鳴叫,像是在歡迎來客。山農陪伴我參觀焙茶,深表歉意地說,不要嗔怪被煙熏了;到打穀場上,山農為天晴可以打穀而欣喜不禁。
3、《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唐代:李白
澀灘鳴嘈嘈,兩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側足不容舠。
漁子與舟人,撐折萬張篙。
譯文:澀灘的流水嘈嘈不休,兩岸山上到處跑著猿猴。陵陽溪水捲起的浪花如白雪,巨石側立在水中不能穿過小舟。船夫和漁人,一年裡恐怕要撐折一萬支船篙在這里頭。
4、《鄉村四月》宋代: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譯文: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杜鵑一聲聲啼叫在如煙如霧的蒙蒙細雨中。鄉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時候,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5、《農家》唐代:顏仁郁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譯文:半夜裡就喊起孩子們,趁著天剛破曉,趕緊到田裡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著犁在田裡艱難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幾乎拖不動犁具了。一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竟說田裡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6、《夏日田園雜興·其七》宋代: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譯文:白天在田裡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線,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務勞動。小孩子雖然不會耕田織布,也在那桑樹陰下學著種瓜。
幾處閑田。____翁卷☉《鄉村四月》3
開荒南野際。____陸游☉《觀村童戲溪上》1
童孫未解供耕織。____王維☉《渭川田家》4
三冬暫就儒生學,相見語依依。____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9
一簾鳩外雨,也傍桑陰學種瓜。____張炎☉《渡江雲·山陰久客一再逢春回憶西杭渺然愁思》1
十里西疇熟稻香,千耦還從父老耕,子規聲里雨如煙。____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其七》5
綠遍山原白滿川,隔水動春鋤,槿花籬落竹絲長田夫荷鋤至,守拙歸園田
1、《游山西村》
【作者】陸游 【朝代】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白話翻譯: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朴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後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2、《鄉村四月》
【作者】翁卷 【朝代】宋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白話翻譯:
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裡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
天空中煙雨蒙蒙,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月到了,沒有人閑著,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村居》
【作者】高鼎 【朝代】清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白話翻譯:
農歷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
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
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裡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4、《村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白話翻譯: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
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5、《溪居即事》
【作者】崔道融 【朝代】唐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白話翻譯:
籬笆外面不知是誰家沒有系好船隻。春潮上漲小船被吹進了釣魚灣。
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興,突然發現有船進灣來了,以為是村裡來了客人,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門打開。
過故人庄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月夜 / 夜月
作者: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歸園田居·其三
作者: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
作者: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⑶ 孟浩然的生平事跡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
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3)農家生活哪個作家寫的好擴展閱讀:
孟浩然的故事:
家居一段時日後,孟浩然於次年前往吳越。他在吳越停留了三年,見到了老友張子榮。期間寫了數首思鄉之作,如「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鄉思重相催」等。
表達出欲回不得回的無奈。不得回鄉是為了求仕的各種拜會,而非為江南山水所絆。這些拜會中,最重要的一項是結交天台山道士。
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馬承禎從高宗、則天時就深受重視,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為師。天台山是司馬承禎的主要道場。孟浩然在天台山流連期間。
司馬承禎雖已被玄宗召去洛陽、在王屋山建陽台觀並修行,但他與天台山舊觀不會斷掉聯系。與天台山司馬道士的門徒、道友交往,不失為迂迴之策。
也許這段時間的交遊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鄉,與李白相識,稍作休整後動身前往長安。在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奔波往返,停留五年,雖結交張九齡、張說等政要。
與王昌齡、王維等成了好友,佳作廣為傳頌,「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眾人欽服,卻仍未金榜題名。733年從洛陽直奔吳越,與崔國輔相聚,並相約隔年春天再聚於江南。
短暫停留後,孟浩然返鄉。735年春,依約三下江東去見崔國輔,路過江夏時,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可惜崔國輔已經應詔離開江南,盯段山孟浩然留有「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之句。命運總是這樣作弄孟浩然。他的兩次赴京(東西二都)、三次下吳越。
博取了盛名,燃飢與同期一批詩人訂交,換來的現實卻是骨感的。然而,孟浩然並未氣餒。在襄樊時,他仍一如既往地熱心結交經過之官員、文凱中人。
「檢點孟浩然集,現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贈、酬答、送別、留別、宴會、登高懷人等用於應酬、交遊之作」。737年夏天,張九齡被貶至荊州任長史。
孟浩然應邀去作張九齡的幕賓。一年多之後,他離開荊州返家。張九齡雖被貶,但政治聲望仍在,孟浩然是抱著極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賬下的,有詩「寄語朝廷當世人,何時重見長安道」為證。
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擔了一次赴揚州的公出。在張九齡身邊,也只是陪同觀獵、游覽、祠祭,無國事可商。張九齡是政治家,他明白進退尺度。
不可能在荊州大張旗鼓地有什麼作為,孟浩然卻不懂,張九齡的韜光養晦加重了他的絕望。絕望之後,辭歸襄樊。一年後背上生瘡,初愈便接待了來訪的王昌齡,因食海鮮病發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