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詩人喜歡隱居的地方有那些啊
幽幽谷,絕情谷,天仙谷,十萬大山之中
B. 古代有那些詩人在襄陽隱居
襄陽具有2800年建城史,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唐代的襄陽為山南道治所(後為山南東道),政治地位崇高,經濟發達,文化燦爛!涌現了一大批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政裂搭治家!全唐詩里所收錄的唐朝湖北籍詩人中幾乎全是襄陽人!他們不僅是襄樊人的驕傲,更是為湖北的歷史文化增添了濃妝重沫的一筆!
孟浩然,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漢族,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審言虧氏(約645-708),字必簡,漢族,中國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皮日休,字襲美,一字逸少,生於公元834至839年間,卒於公元902年以後。嘗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學家、散文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今湖北天門人(《北夢瑣言》),漢族。咸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後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後不知所蹤。詩文兼有奇朴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晚唐文學家皮日休, 孟浩然也曾幽居鹿門山,吟詠山水自得其趣;……因此,世稱「鹿門高士傲帝王」。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歷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杜位,唐朝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大詩人、詩聖杜甫之侄。至德年間,杜位與杜甫同在尚書嚴武府中當參謀
杜易簡(公元?年至六七三年左右)字不詳,襄州襄陽人。生年不詳,約卒於唐高宗咸享末年。九歲能屬文。長博學,為姨兄岑文本所器。第進士,補渭南尉。咸亨初,歷殿中侍御史。嘗道遇吏部尚書李敬玄不避,敬玄召為考功員外郎屈之易簡上書言敬玄罪。敬玄曰:「襄陽兒輕薄乃爾」!因奏易簡險躁,貶為開州司馬。易簡著有文集二十卷,《新唐書志及舊唐書本傳》及御史台雜注五卷,並傳於世。
朱放(約公元七七三年前後在世)字長通,襄州南陽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代宗大歷中前後在世。初居漢水濱,後以避歲饉遷隱剡溪、鏡湖間。與女詩人李冶,上人皎然,皆有交情。大歷中,辟為江銷源散西節度參謀。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詔舉「韜晦奇才」,下聘禮,拜左拾遺,辭不就。放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鮑防(722--790),唐詩人。字子慎。襄陽(治今湖北襄樊)人。天寶十二載(753)登進士第,授太子正字。大歷初為浙東節度使薛兼訓從事,官尚書郎。五年(770)入朝為職方員外郎。累遷至河東節度使。德宗朝,歷京畿、福建、江西觀察使、禮部侍郎、京兆尹等職,以工部尚書致仕。在浙東時,為越州詩壇盟主,與嚴維等聯唱,編為《大歷年浙東聯唱集》二卷,與謝良輔全稱「鮑謝」。
襄陽人(今屬湖北),又名張五。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前後在世。先天元年(712)舉進士,仕為樂城令,開元中謫為東城尉。又曾官晉陵尉。初,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為死生交,詩篇唱答頗多。復值亂離,流寓江表。後竟棄官歸舊業以終。子容為詩興趣高遠。
席豫 字建侯,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徙家河南。進士及第,天寶(七四二至至七五六)初官至禮部尚書。謚曰文。性謹,雖與子弟書疏及吏曹簿領,未嘗草書。《舊唐書本傳》當時文士所稱,有詩集傳於世。
C. 中國歷史上哪個省份的出現的詩人最多
說到詩人,大家一定會想到唐詩三百首,可見唐朝是十分注重文人的年代。而在歷史上出過詩人最多的省份是河南。比如非常有名氣就是杜甫、韓愈、李商隱和元稹。這些人的作品和名字都讓人印象深刻,絲毫不亞於帝王將相。
據說在唐朝的時候,河南詩人的總數量達到了275,佔了百分之十六,而作為國都的洛陽出了78個詩人。光看這數據就讓人嘆為觀止。想必這些人之中渣檔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和李白並肩被稱為大李杜的杜甫,現在語文教科書上都是杜甫的畫像和他生平最出色的詩詞。唐朝也是歷史上文化底蘊的先流。
D. 熟悉古代詩人生活背景簡介的進
李白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賀知章評李白,李白亦自詡)。漢族,唐朝詩人,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靜寧縣),一說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4歲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散核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一說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碰岩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李白不願應試作官,但詩名遠播,詩歌在當時已經唱響天下,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可歷史上沒有韓荊州對於李白的回復,直到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杜甫《飲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奇句。在當時封建王朝復雜歷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氣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笑掘御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一說喝醉了酒,在水中撈月亮而死。
E. 為什麼古代詩人大多出自南方,而不是東北
1、先秦兩漢時期
教育軸線顯然位於黃河中下游。 該地區的教育名人占統計總數的89%。 其中,山東和河南以其教育而聞名,占總數的50%。 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只有三個人。 在這個時期,大多數家庭,如孔,孟,隋和莫,以及他們的私立學校都住在北方。
例如,孔子主要在魯和他的旅行中教授黃河流域的陳,曹,宋,鄭,蔡等國。 墨子是在宋代,他經營私立學校等。 在漢代,董仲舒等學者提倡儒家思想達到「排他性」的地位。
作為儒家經典的主流,現代中國研究代表董仲舒,中國古代經典的代表馬戎和鄭玄都是北方人。 邢泰雪與京都長安的吳靜博士無疑進一步加強了北方的教育軸心。
2、隋唐時期。
位於長江下游的浙江和江蘇教育專家此時大大增加,約有64位教帶皮行育名人。 江浙一帶有15人佔24%,整個長江流域增加到19%,珠江流域有30人。 與以往相比,教育名人的分布不同,分布在12個省,自治區,黃河,長江和珠江。
雖然黃河流域的教育優勢已經減弱,但仍然處於領先地位。 這與隋唐領土的擴張和大面積經濟文化的繁榮密切相關。
3、宋金時期。
初步的統計教育名人有86人,以長江為界,從北到南恰好有43人。 在前一個時期的基礎上,北方歷史悠久,處於平衡狀態。 南宋建於江南,北方戰爭頻繁,各方財政資源受到破壞。 這已經發生了變化,教育與南北之間的平衡是不可避免的。
當時蓬勃發展的科學教育表現最為明顯。 四派代表的地理分布只是北方和南方。 周學軒(湖南)代表,朱雪(福建)代表,羅雪(洛陽)代表。 學術代表張在(陝西)。
4、元明時期。
教育界名人76人,北部16人,南部21%,南部60人,佔79%。 南方的優勢已經建立。 這一時期的教育軸線已經轉移到長江以南。 在元代,北方人才從南方枯萎,南方由於地處偏僻,限制有限而繁榮昌盛。
如著名的蘇蜀教學方法,明代王守仁,王朔和李煒出現在反傳統的外表,以及利瑪竇為代表的浙西浙江風格,以及徐光啟,李等眾多知識分子。顧炎武,黃宗羲等科學,教育家和啟蒙思想家都來自南方。
5、清朝時期。
初步統計73人,其中北方10人,南方人佔14%,南部63人,佔86%,教育軸的情況在南方較為突出。 大量的教育工作者,如王夫之(湖南),戴震(安徽),龔自珍(浙江),林則徐(福建),威遠(湖南)和香港(廣東)、長江流域及其南部,南方教育的絕對優勢得以確立。
(5)古代詩人都生活在哪些地方擴展閱讀:
古詩詞發表流傳的方法:
1、歌謠傳唱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某先民有感而發,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這就是「發表」一首詩。大家覺得表達了心中的情感,於是輾轉傳唱。
周王朝派出的采詩官到民間搜集歌謠,就把這首歌輯錄了下來。到秦代,正式成立「樂府」機構,漢承秦制,並把樂府配樂稱之為「歌詩」,因此流傳了下來。
2、卿士獻詩
士大夫對艱危時事極端憂慮,出於關心統治秩序的安定,於是寫成詩向最高統治者進獻,以引起注意,如《大雅》、《小雅》中的詩歌。當然也有人歌功頌德,統治者認為可以用來示後人,也就留了下來。
3、牆壁題詩
詩人興之所至,援筆疾書於牆壁,詩於是被廣為傳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駱賓王《在獄詠蟬》、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等。
4、蠢嘩寄贈即詩
親友將遠行,濤人設宴餞行,臨別贈詩寄情。如曹植《贈白馬王彪》、崔顥《贈王威古》、高適《別董大》、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等。
5、示才呈詩
詩人干謁求仕,向當權者呈上詩作,顯露自己的才華,渴望被重用。如孟浩然《送丁大風進士赴舉呈張九齡》、《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希望政治抱負得以施展,但苦於「欲濟無舟楫」,所以先後呈上兩首詩以求得到張丞相的援引。駱賓王《詠懷古意上裴侍郎》、李白《玉真公主館苦雨》等都有這種目的。
6、即席賦詩
詩人落拓使氣,稍作思索,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仿若天成,令在場的人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感,如曹植的《七步詩》、王勃的《滕王閣詩》,鄭握余谷的《席上贈歌者》等。據聞孟浩然在皇帝面前口吟「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曾使皇帝惱怒,孟浩然也因此與仕途無緣。
7、題畫之詩
詩人在繪畫作品上題詩,畫旁有詩,詩旁有畫,詩畫相映相趣,是以畫以詩名,詩以畫傳。如黃庭堅的《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蘇軾的《書王主薄所畫折技》、楊萬里的《題劉高士看雲圖》等。
8、分題賦詩
古人聚會,分得什麼題目,就以規定的題目寫一首詩,即所謂的「賦得」。韋應物在一次聚會上分得了「暮雨」,於是寫了《賦得暮雨送李曹》。又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還有「分韻賦詩」,例如若抽得「咸」韻,就一定以此為韻腳寫詩,才符合規則。
9、朝官應酬
杜甫、岑參、王維都寫過同題詩《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寫了《早朝大明宮》,記述自己見皇帝李亨一事,得意之餘便以此示同列,同列不得不敷衍應酬。
此類詩大多歌功頌德,委蛇恭維,虛情假意,不過用典繁麗,對仗工穩,聲律和諧,藝術形式頗有可取之處,這正好為官僚士大夫提供了一種文字游戲。宋初楊億等十幾人的《西昆酬唱集》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10、唱和之詩
雖然說也可算作應酬詩,但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如杜審言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等。
11、應命作詩
如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聖制,天子所作的詩。應制,應天子之命作詩。又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賞牡丹,特命李白製作新曲,李白就寫了《清平樂三首》。
12、書信之作
書信的內容用詩體去表達,這種古典的浪漫於今恐怕已經成了絕唱,但古人卻是常事。如王維《同崔傅答賢弟》,陳子昂《答洛陽主人》。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抒情委婉,態度不亢不卑;
朱慶余的《閨意獻張水部》,問的卻是自己「高考」考得怎麼樣,比喻別致;自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