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對仁的認識和如何在生活中踐行

對仁的認識和如何在生活中踐行

發布時間:2023-05-16 14:29:15

① 請談談你對仁的理解及其在當下社會的價值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范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准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

「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系,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

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孟子則對「仁」做了進一步闡述,認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與禽獸的本質區別。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是一個人仁德的開始。」還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現實意義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認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孔子強調內心的價值觀上首先明確對「仁」的態度。孔子對「仁」思想的重視,表明了「仁」的思想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仁」的表達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況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孔子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仁」的境界,決不做違背最高道德准則的事,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

以至於「殺身成仁」成為後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准則;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與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

(1)對仁的認識和如何在生活中踐行擴展閱讀

「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約束。「克己」就是克制、約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講的話就是凈化心靈、發揚正能量。「復禮」什麼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後我們的言行就會符合禮儀,符合自然規則了。這樣就是「仁」的境界。

這個「克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確實很難。我們最需要剋制的,就是我們的妄想雜念,因為我們一切的言行,無論惡的善的,都是因為先有了這個念頭,想法,才會付諸言行,其次才是克制言語行動。

但我們每時每刻,腦海里都有數不清的念頭,此起彼伏。有時候我們想停下來,但你「想停下來」這又是一個念頭,越想停下來,反而就越停不下來,這還是粗念,佛教講的見思煩惱,其他微細的念頭,就更無量無笑梁邊,我們連覺察都覺察不到,就已經有無數個念頭過去了。所以,有時候,還必須從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漸進,才能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念頭,這就是「克殲掘己」。

這氏升核就和佛家講的「戒定慧」三學是一樣的道理,用什麼「克己」呢?那就是「戒」,用戒約束自己,就是「克己」;能夠做到「克己」,那就能生「定」,「定」了以後,那就生「慧」,有了「慧」,你的言行自然也就合乎禮儀,合乎天道規律了,這就是「復禮」。

所以孔子的講的這個「仁」,其實就是佛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的境界。孔子接著闡述這個「仁」的境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一旦大徹大悟後,就會明白,這個世界根本就無我無他,萬物本是一體的,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我們自己,沒有別人,就像我們夢中的境界一樣,裡面的任何情節、人物、環境,其實都我自己。所以一旦大徹大悟後,看任何人都是好的,沒有不好的,都是自己嘛!這就「天下歸仁」了。

② 怎麼理解儒家的仁,結合所學,談談今後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踐行仁

仁愛;相親。仁是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義)、誠(信)、弟(悌)、智(知)、忠、禮、勇、恕、廉、溫、恭、寬、良、恥、讓、敏、惠等項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文化或是文明,都是人類共同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人為地把文化分為東西兩個對立的體系,只看各種文化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不看各種文化之間的對話與交融,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文化偏見。這種文化偏見,已經成為人類文明走向未來的一種精神障礙。



(2)對仁的認識和如何在生活中踐行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會影響在於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系,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的應用於中國的社會國家治理實踐獲得了封建社會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光輝人類發展社會史,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也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

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築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③ 今後在學習生活中 要如何踐行仁者愛人智慧

什麼是人「仁」,仁是一個「人」加個「二」。「二」代表的什麼呢?是辯證法。也就是說「仁」的思想是在教我們如何愛人。
舉個栗子,現在家庭中溺愛孩子很常見。這也是愛的方式。但他並不符合「仁」,因為家長的愛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沒有辯證地站在雙方的角度去施行愛。因此,往往會害了孩子,當孩子長大了,在社會上處處碰壁時,往往會怪罪父母,雙方都不好。這就是「仁」在生活中施行的一個例子。其他方方面面都能用到。

④ 怎樣踐行「仁」這一思想

當代大學生要踐行孔子的仁愛之道要做到踐行,實踐中能夠深化對仁愛之道的理解。

通過正確認識並踐行仁愛之道,把褲渣友握學習規律,就能學有所得。孔子總是鼓勵人多學習,多行動,總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完善自我。

作為當代大學生,社會對其自身修養,學識理論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輩應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應努力做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學習生涯中,博學、審問,在做人處事上,慎思、明辨,在人生道路上,篤行不止。

(4)對仁的認識和如何在生活中踐行擴展閱讀: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象牙塔走向社會的過渡期。是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道德之於個人、之於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准為什麼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遠,又要立足平實。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胡槐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

同時,還得從做好小事、管好梁敏小節開始起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

⑤ 簡要淡淡孔子仁者愛人的現實意義及人之愛人 在當今社會如何踐行

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儒家思想最為重蠢旅要的內容。孔子"仁愛"思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仁",原本指對人親善或持有一種同情心,在孔子那裡被發揮成了一種學說、一種哲學觀。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礎上的家國同構,是在農業文明為主的時代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天下。與這種家天下的譜系結構相平行的精神紐線是孔子的一系列與之相匹配的仁學思想。這個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進而是"入則孝,出則悌",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又一要義、又一個紐結,最後,他提出"泛愛眾",完成了仁學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門敬(悌)兄長,才能把"仁"這種主觀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並且,"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奴隸制國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礎的。最後,孔子為他的仁學思想這根精神紐線畫上了一個中止符,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了"天下歸仁",他又提出一種辦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把它作為"忠恕"之道來行仁。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一種完滿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愛人"的說法,仁的基本含義應該落實到對他人帶則凳的尊重和友愛上面,具體地說,應該承認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確的人化意識和行盯閉為。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倫義務,希望人人盡倫盡職。這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應該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以"愛人"解釋仁,作為仁德的根本標志,他不僅希望以"仁愛"精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以"仁愛"原則來治國安邦。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了。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孔子思想自然是基於對那時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他的仁愛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會如何安定,是怎樣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層面上,孔子的仁愛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從而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體系,以仁來統攝諸德,強調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誠信、寬厚、敏捷等德行作為實現仁德的標志。

⑥ 在曰常生活中,你如何將自己的仁愛精神付諸行動

就是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自己盡力而為,真誠對人。

⑦ 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談談自己如何去踐行孔子的"仁"的理念。(不少於100字)

「仁」是一種內在的情感意志不斷升華所達到的精神境界,是內在的道德意識,而不是外在的社會道德規范。離開了「仁」,社會道德規范就成為徒有的形式,而「仁」的獲得,關鍵是「修己」,「修己」是為仁的前提和決定因素。

⑧ 仁在生活中如何體現

只有主體自己核答困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3
/3
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舉埋」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改念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⑨ 仁的具體實踐要求

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願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麼就會得到「仁」。

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櫻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

二、「仁」的價值內涵.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門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

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

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輪廳普遍適用性和永恆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臘清隱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

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徵,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

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麼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

孔子還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准則的事。

⑩ 在生活中如何實踐儒家「仁」的思想

: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范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並解釋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在回答子張問仁時還說,「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孟子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義聯系起來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准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 人的表現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如以仁為本體
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對人則有愛心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仁」字始見於儒家經典《尚書·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於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閱讀全文

與對仁的認識和如何在生活中踐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