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龍對中國人生活有哪些影響

龍對中國人生活有哪些影響

發布時間:2023-05-17 11:57:59

1. 龍的文化影響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
中國龍文化具有鮮明特色。
悠久性。中國龍崇拜歷史在世界上最為久遠。據考古發掘資料,最早的龍形象是在1994年發掘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中發現的,這一遺址中有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在新石器遺址中,還發現了眾多的龍形象。至於玉龍和龍紋就更多。
延續性。龍文化在中國歷久不衰,歷朝歷代延續不斷,可以說是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
多樣性。中國龍文化豐富多樣。龍的形象變化多樣,中國各朝代的龍形象均有所不同。各地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也各不相同,龍的神話傳說豐富多彩,祭龍儀式紛繁復雜。
普遍性。中國大多數民族都崇拜龍,有龍抬頭節習俗,帶有「龍」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國各地。
整合性。自秦漢之後,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這使各地區、各民族本來不同的龍文化得到整合。中國龍文化經過整合,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形成的。先秦時代的乘龍周遊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龍在道教中被認為是「三轎」之一。這里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作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道教里有許真君御龍及建立鎖龍井的著名神話故事,中國各地的鎖龍井故事的作者就是巫師即中國道士所為。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龍生九子:據明人李東陽《懷麓堂集》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性喜音樂,舊時多刻於胡琴頭上。睚眥(yázì):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嘲風(cháofēng):喜好冒險,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蒲牢(púláo):喜歡吼叫,人們常把它安在鍾上。狻猊(suānní):形如獅,喜歡蹲坐。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贔屓(bìxì):似龜,好負重。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狴犴(bì'àn):平生好訟,其形似虎,往往刻於獄門之上。負屓(fùxì):平生好文,常盤繞在石碑碑文頭頂。螭吻(chīwě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作建築物上的吻獸。不過民間傳說中之龍子遠不止上述九位,九乃虛指,以示數量之多;又是陽極之貴數,以示地位尊崇。折射出我中華先人對子孫眾多的期盼、對變異性的破解以及對後天習得的肯定的文化理念。
龍脈:風水學把起伏的山脈稱為龍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尋龍首先應該先尋祖宗父母山脈,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最著名的龍脈為昆侖山和秦嶺。
龍的傳人:所謂龍的傳人,主要意思是說龍之血緣的傳承人,說遠古的先祖是人和龍交合的產物,次要意思是說龍之澤物無畏精神的傳承人。除了漢族,中國百越系的壯侗泰佬撣芒等族傳說因為神農娶洞庭君之龍女為妻而生,苗族始祖之一的蚩尤傳說頭有雙角也是龍,藏族蒙古人和滿族等東北一些少數民族也崇拜龍。
生肖: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對應的地支是辰,所以有辰龍一說。龍與鳳凰、麒麟、玄武一起並稱「四靈」。
元宵節舞龍: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一種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每逢喜慶節日都會舞龍,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舞龍時,龍跟著綉球做各種動,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
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據易經中的說法,這一天之前,雖然已屬春天,但還蟄伏著,稱之為「潛龍在淵」。這一天之後,陽氣上升,春意隱約可見,故曰「見龍在田」。顧名思義,龍出現了,一切都開始嶄露頭角。起初為「龍頭節」,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農業豐收。更為普遍的說法是二月二龍抬頭,所以每個人都要去理發,以沾染「龍」氣,迎取吉利。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端午節賽龍舟:龍舟賽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傳說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含恨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遺體。民間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應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龍鳳呈祥:典出《孔叢子·記問》:「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在中國傳統理念里,龍和鳳代表著吉祥如意,龍鳳一起使用多表示喜慶之事。傳說中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和駙馬蕭史在華山隱居修煉,得道乘龍鳳而去,後來人們為紀念弄玉和蕭史的動人故事,就用「龍鳳呈祥」來形容夫妻間比翼雙飛、恩愛相隨、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貞愛情。 隨著中國人移民海外,中國的龍文化也隨之流傳到世界各地。其實遠在白種人接觸到中國龍文化以前,中國龍已經漂洋過海到日本、東南亞、以至美洲土著人當中。
一兩千年以來,日本農民和漁民就一直祭祀和崇拜龍,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高松冢古墳中有一幅七世紀的壁畫《青龍圖》,其形態與中國龍相差無幾。日本的古建築中,中國漢唐明清時期龍的形態較多見,先秦時期的龍則少見。可見中國龍的藝術是從漢代開始大量傳入日本的。
中國龍文化傳入東南亞要比日本早的多,因而顯得更具原始文化的特性。越南、泰國、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龍鳳藝術,明顯具有中國長江文化系的特徵。龍的頭大,有些像獅子或牛,腹粗,尾大,足小。這種龍的形象在這一地區的建築、服飾、雕刻,以及龍舟、龍舞和龍燈等民俗活動中,隨處可見。長江以南有星羅棋布的江河湖泊。龍舟文化甚為發達。指揮龍舟競渡的銅鼓飾有龍鳳等吉祥動物圖案。東南亞的銅鼓藝術源於中國。滇系和粵系銅鼓藝術的差別也見之於東南亞,成為長江龍鳳文化的地方演變體。從古代文化史的角度看,東南亞龍文化是長江文化系,特別是苗蠻文化向南的伸延。
美洲古印地安人接受中國龍文化要比東南亞更要早得多。考古學家發現,早在7000年以前到哥倫布時期,中國龍藝術就傳入美洲,和當地土著人文化結合,成為奧爾梅克、瑪雅、阿斯特克、印加等部落龍文化的基幹。興起於公元前1000年(相當中國歷史的商末周初)的奧爾梅克文化被認為是印地安文化的搖籃。奧爾梅克文化中有兩種原始龍:鼉龍和螭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大龍和小龍。與商周時期中國龍的本源相似。印地安人神話傳說中,火龍和水龍分別代表南北二神。而中國古代神話中,北方水神是水龍公工,南方火神是火龍祝融。考古學家把古印地安人的龍身體各部分分解分別於中國龍體各部位比較後驚奇地發現,瑪雅文化的龍與黃河文化,和以及松遼文化的龍極為相似,印加文化的龍幾乎是華南文化和巴蜀文化龍的翻版。在美洲的金字塔和其他祭壇廟宇上也飾有的龍的形象,說明古印地安人和中國人一樣地崇拜龍文化。其實龍文化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中國龍文化在美洲的傳播,佐證了中華人種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東渡美洲,並帶去燦爛中華文明的歷史事實。 龍為文化本源。《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易》之源,則可追溯至龍書。《易》中,主卦為乾、坤二卦。乾卦之中,《易·乾·爻辭》則按六爻之順序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長的普遍規律,以龍成長於水中為喻,提煉、總結出成長為遨遊天地之成功者的六個人生階段。如初九:潛龍,勿用。指人生初期,象徵人生的學習階段。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指龍之羽翼初豐,象徵人生的實習階段。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指閱歷經驗均已具備,象徵人生的創業階段。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指人生已達到德才兼備,象徵人生的成功階段。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指龍騰出江河,飛離陸地,象徵人生追求與成就已到極致。上九:亢龍有悔,揭示出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鐵律。《易·坤·爻辭》,則是對處於從屬地位者成長階段之歸納、提煉與詮釋。其最後階段之上六,則有「戰龍於野,其血玄黃」之句,意為陰盛之極,從屬者轉變為主導者,難度很大,代價亦大,要有充分的心理與應變准備。
民間層面,龍的影響更大,以龍為姓分布甚廣;龍王廟遍布神州,地名中多有以龍為名;動物中有地龍、變色龍等;植物中之龍眼、龍膽等。鄉間廟會舞龍燈,江南水鄉賽龍舟,皆源遠流長。
龍是正義化身,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為懷念小白龍的恩德,民間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傳統的春節,也於此日正式結束。龍可代表英雄。龍之形象幾乎活躍於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多姿多彩的龍文化中,從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精神。
創新精神。龍文化歷久不衰,與古代中國人的創新精神分不開。龍文化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主要是通過內部創新完成的。觀察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龍藝術形態,從無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可看出龍形象是經過不斷創新而形成的。
綜合精神。龍的形象是古代中國人綜合了走獸、飛禽、水中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優長而形成的。龍文化的綜合性還表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龍不斷吸收外來的優秀藝術元素,從而使其形象更為完美。比如,唐宋時期龍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獅子的形象,頭圓而豐滿,腦後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增加了龍的權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龍文化豐富多彩,與古代中國人的包容精神分不開。中國龍文化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來自印度的龍王信仰的沖擊,但中國人並沒有將其拒之門外,而是包容與改造,形成了中國化的龍王,豐富了中國龍文化的內涵。
進取精神。從古代中國人描述的龍形象來看,龍具有很強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十分廣闊,能上九天,能潛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的。這些都是古代龍開拓進取精神的表現。
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與儒教、道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於任何一種宗教。
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這其中確實既有糟粕,也有精華。歷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龍崇拜,如祭龍求雨、祭龍求子、祭龍求平安和「真龍天子」等觀念,應予以拋棄。但藝術性和民間性的龍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如舞龍燈、賽龍舟等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在當代,還應當發揮龍文化的凝聚作用。龍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過程幾乎是同步的。在歷史上,無論朝代怎樣更迭,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海內外華人均以「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因此,在宣傳和弘揚龍文化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 龍
生於東方
雲游於地天之間
載大德大仁
承於水至於心
此心
乃萬物之心
助陰陽
相擁而不斥
相搏而不交惡
吾為道為心
往古來今
智者知其而智
小人曉其而非人
眾人未知玄
眾口相傳已為虛

2. 中國龍文化的龍的影響

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的象徵,遠古人們認為應當有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在中國文化中,龍或中國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龍對中國人生活有哪些影響擴展閱讀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閱讀全文

與龍對中國人生活有哪些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