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沉沒成本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沉沒成本如何影響你的生活

發布時間:2023-05-20 02:06:36

⑴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 會計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已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比如不可收回的錯誤投資。沉沒成本是歷史成本,不會對未來造成影響,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簡單來說,沉沒成本就是你在賭場輸掉的錢,絕不能讓輸錢成為你繼續賭下去的理由。

對於普通人,沉沒成本很難在大腦中迅速清零,過去的投入常常會影響未來的行為,這就是 沉沒成本謬誤 。老人被騙後,連續多次給騙子匯款,就是這個原因。他不想接受自己被騙的事實,只要他一直匯款,騙子繼續安慰他,之前匯過去的錢就不棚型一定是損失。而一旦停止匯款,他的血汗錢就真的損失了。所以,騙子在騙100萬之前,只要先騙到1萬就可以了。

20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合作開發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在研發過程中,他們發現成本驟升,而且風險極大、前景不明,但如果放棄將血本無歸。最終飛機研發出來卻因為不適應市場而被淘汰,英法都蒙受巨大損失。因為這個經典案例,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被稱為「協和謬誤」。

心理學家認為 沉沒成本謬誤 源自於人的 損失厭惡 自我辯解 這兩種心理動機。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對於損失的痛苦要大於得嘩衫到獲得的快樂,人天生對於損失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願意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去餐廳里吃飯,點完菜發現很難吃,但是因為已經花了錢,我們不想承認這個損失就會強迫自己多吃一些,這其實就是 花錢買罪受

」自我辯解「是一種防禦機制。人是非常善於自我保護的動物,比如鏈蘆猜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做事失敗時,人總會找一些理由來為自己辯解、保護自己,防止自己出現不安或不快。常見的「自我辯解」有以下這些形式:

如果處理不當,「沉沒成本謬誤」 有時候常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甚至有人會因此傾家盪產。但如果善於運用,「沉沒成本謬誤」 的心理有時候也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工作學習提供助力。比如我有個朋友想學德語,但自己一直堅持得不好,後來他花大價錢報了一門德語外教課,由於錢已經付出去了,他不想承受浪費這筆錢的損失,最近強迫自己堅持了下來。

在孩子的學習上,「沉沒成本謬誤」也是很有用處的。比如如果孩子不愛學習,你只要好好輔導他一段時間,讓孩子的某一門功課的成績考到高分,讓孩子享受到成績好帶來的各種好處,老師的偏愛,同學的尊重,各種贊揚和獎勵。由於「沉沒成本謬誤」心理的作用,為了維持這種好處,孩子通常會自發努力的學習。

⑵ 生活和工作中的沉沒成本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小實驗:一條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會怎麼辦呢?如果你用一隻手去幫忙,鱷魚就會把你的手也咬住,你越掙扎失去的就越多。

      被鱷魚咬住的那隻腳就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一個經濟性范疇的概念,但是現在已經非常流行應用了除經濟學以外的領域,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處處都有沉沒成本的影子。記得之前讀過羅伯特.西奧迪尼寫的《影響力》,這本書中也提到類似的觀點:人們對於已經付出的努力、金錢和時間會額外珍惜,很多行業就是利用了人們的這個特點,從事商業活動或者職場溝通,他稱之為承諾和一致原理,其實就是經濟學上講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就是在當前時間節點以前,人們為某件事投入的時間、金錢和精力等等。由於沉沒成本的存在,給人們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那麼大家都知道生活、工作中有哪些沉沒成本的情況呢?

(一)生活中的沉沒成本:

買了橡豎張電影票,發現電影不好看,捨不得中途離場,繼續看下去;

買了一本書,看了一半發現不值得一看,捨不得丟棄,繼續看完;

等公交車一直是滿員,想著下一輛會有座位,繼續等待下去,結果還是滿員;

國慶長假到景區一看人滿為患,來都來了,那就排隊等吧,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

和情侶談戀愛,發現對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因為談了很多年,又捨不得放下。

(二)工作中的沉沒成本:

大學畢業好幾年,過去專業知識早就全部消耗殆盡,工作中有更好的方向,卻苦苦不肯轉型;

一個項目已經投資了很多資金和人力進去,因為投入了很多,硬著頭皮也會繼續做下去;

為提升專業技能,買了很多專欄或者付費產品,但是又沒有時間去學習和實踐。

(三)產生沉沒成本的底層原因:

    可以看出,沉沒成本存在於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我們沒有做好足夠的應對和准備,沉沒成本會耗盡我們的各種資源,甚至讓自己陷入泥潭、讓損失無法挽回。那麼首先我們要從底層認知上探究產生沉沒成本的原因。

      沉沒成本的產生,其實是和人性有相當大的關系:

      一是 人們都不希望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所以希望通過更多的投入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誤;

      二是 人們總是對未來抱有一定的幻想和期待,即便現實表明繼續投入下去成功的幾率比較低,人們還是會有賭一把的想法存在;

        三是 人們趨於感性思考多於理性思考,特別是管理者,不希望自己的決策和威望受到質疑和動搖,就會不斷的讓項目繼續保留下來。

(四)如何避免沉沒成本

(1)理性思考

        對於沉沒成本,我們需要理扮兆性思考,做好充分的論證,把各種因素考慮全面,特別是對於未來的預期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判斷,不能活在過去的價值、影響和影子裡面,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

(2)懂得斷舍離

        山下英子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做《斷舍離》,告訴我們有舍有得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心態、一個人的眼光問題,我們要懂得阻斷、懂得舍棄、懂得隔離,斷舍離的生活方式對於我們規避風險具有很好的幫助。

(3)及時止損

        很多時候,我們陷入沉沒成本的陷阱,並不是我們看不到繼續投入的風險,而是因為心不甘。比如我們講那些迷戀賭博的人,一旦上了賭桌就很難下來了,明明已經輸得很慘了,還是要繼續堵下去,總幻想著能夠翻盤,結果越多越輸、甚至傾家盪產。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制止這樣的行為,當從梁缺大事各種股市投資、風險投資、商業投資的時候,都需要我們具備這樣的意識。

(4)換一個視角

        對於已經投入的金錢、人力和時間,我們有時候需要靜下心來,多問幾個為什麼和如果,從其他的角度來分析已經產生的沉沒成本,將會有更好的選擇和判斷。比如問自己「如果我不知道我對此已經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和投入多少資金,如果讓我們來做決策,我會怎麼決定呢?」等等。

(5)抓住關鍵

        我們在決策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時候往往容易將很多因素都考慮進去,最後導致無法下定決心,給自己的決策帶來很多的不確定性,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做減法,把一些非主要因素剔除,而有時候這個沉沒成本就很可能部署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需要你去剔除的。

(五)如何用好沉沒成本

      用於商業上:免費送的優惠券,改成10元錢買一張限期使用的59元的優惠券,就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於交友上:比如同學聚會,一般很難湊齊,可以約大家微信群裡面一人交上100元錢作為AA制的餐費,這樣來的人就容易齊一些;

      用於個人上:為了讓自己養成某一個習慣,比如健身,可以去買一張很貴包年的健身卡,這樣逼著自己因為不想舍棄金錢,而堅持下去養成習慣。

        所以說,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之分,在不同的場合、條件、環境下,我們要用好沉沒成本或者有效規避沉沒成本,使沉沒成本朝著對我們有利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最好的沉沒成本應對法則。同時要理解的是沉沒成本是過去的、已經發生的,我們要抬頭看路,有長遠的眼光,要看到未來的機會成本,要更加理性的做出決策,從而選擇出更優的方案和更美好的預期。

⑶ 沉沒成本謬論是如何讓你變得愚蠢的

沉沒成本謬論是如何讓你變得愚蠢的

沉沒成本謬論是如何讓你變得愚蠢的,對於自己的無知來說愚蠢就是造就的主要。那麼對於沉沒成本的謬論來說你了解的有多少,對於自身的影響時什麼,那麼下面介紹沉沒成本謬論是如何讓你變得愚蠢的。

沉沒成本謬論是如何讓你變得愚蠢的1

這是一種什麼謬論?

在經濟學中,沉沒成本是指任何已經支付且無法收回的過去成本。例如,一個企業可能在新硬體上投資了100萬美元。這筆錢現在已經沒有了,無法收回,所以知旅它不應該再出現在企業的決策過程之中。

或者,假設你買了一張音樂會的票。活動當天,你感冒了。即使你病了,你還是決定去聽音樂會,否則「你就會浪費你的錢」。

在這里,你只是相信了沉沒成本謬論。

當然,你已經把錢花了。但是你不能把它拿回來。如果你不打算去音樂會,並玩得開心點,那麼只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糟。

你多久會落入沉沒成本謬誤的陷阱?

不幸的是,非常多。

如果你花點時間,你可能會想到各種各樣的情況,你會因為沉沒成本謬論而做出非理性的決定。

為了幫助你了解這是多麼普遍,喊猛友這里有一些示例。

1、「我還是繼續吃吧,畢竟我已經買了這么多好吃的。」

我自己就經常這樣做。可以說我們大部分人都經常這么做。如果我們去一家餐館,比如說燒烤,雖然我們吃了大部分食物後就覺得飽了,但我們還是會強迫自己吃剩下的,因為這樣就不會「浪費」了。

但事實上,沒人會在我們之後吃那些食物。它也不會被回收或施捨給其他人。它只是簡單的被扔掉了。

所以如果我們覺得已經不舒服了,我們就不應該吃那些食物的。這就是一筆沉沒成本,而我只有在吃得更多的情況下才會輸。

2、「我還是繼續看這部糟糕的電影吧,畢竟我已經看了一個小時了。」

或者讀一本你已經讀了100頁的爛書,或者在騰訊視頻上繼續看一部已經沒什麼意思的電視劇,等等。

不管你已經在什麼媒體上投入了多少時間,這都不重要。如果你不喜歡這部電影,你就可以選擇立刻退出。

有一次,我犯了個錯誤,在該吃晚飯的時候還呆在劇院里看著糟糕的表演,因為我已經看了一個小時,也花了錢了,盡管我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不對。但情況並沒有好轉,我仍舊在那裡浪費了更多的時間。

3、「我還不如繼續去學我花錢買來的糟糕/無用的課程。」

如果你參加一個俱樂部或參加一個學習班來學習一項新技能,即使你不喜歡它,你也會覺得有必要繼續學習。

畢竟,你付了2000元的報名費,而且你已經參加了8節課中的3節,所以你最好完成,對吧?

當然不是。如果你覺得你沒有從中得到任何東西,那就離開吧。把你花的錢和時間一筆勾銷,省下其他五節課的時間。不要再浪費你的時間了。

4、「我應該繼續和這個人約會,因為我已經在他身上投入了太多太多。」

不幸的是,這在生活中太普遍了。

如果你在一段感情中投入了很多感情,那麼分手就會很有挑戰性。這適用於任何一種關系,不僅僅是愛情。也許你的一個好朋友不再對你有積極的影響。但多年的情感投資讓斷絕關系變得非常不舒服,而你可能不得不這樣做。

那麼,我怎樣才能解脫自己呢?

我們成為沉沒成本謬誤的受害者,是因為我們在情感上投入了金錢、時間或其他資源。要想從基於沉沒成本的糟糕決策中解脫出來,最重要的一步是認識到邏輯謬誤。簡單地意識到這一點就可以極大地幫助你在未來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通過閱讀本文,你就已經邁出了巨大的第一步。

但如果這還不夠,我建議你寫一份利弊清單。如果繼續做某件事的唯一好處是讓你對自己所做的情感投資感覺更好,那麼顯然你應該朝另一個方向走。

不管這種謬論有多普遍,大多數時候你都能很容易地看穿它。不要讓它讓你做出愚蠢的舉動。

沉沒成本謬論是如何讓你變得愚蠢的2

沉沒成本在感情上,多表現為對分手結果的態度,挽回到最後,很多人已經分不清楚想讓感情延續,到底是因為愛,還是因為不甘心。

這種連自己都沒想好要不要挽回的人,最好先停下來思考,分清自己的心意。該考慮的不是過往投入的感情的多少,而是未來,你是否還堅定選擇找個人。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復合的路上,或許可以反過來利用沉沒成本,給挽回助力。

談沉沒成本,繞不開的四個字是我們身邊經常都能聽到的:來都來了。

買了票電影看到一半,實在無聊得要睡著,但來都來了,票也沒法退,強打鄭槐精神看完吧。

去旅行,景點里有收費項目你不太感興趣,但來都來了,還是去玩吧。

餐廳點了幾個菜,送上來時發現每一道都星星點點灑滿了你最討厭的香菜,來都來了,不吃也浪費,趕緊吃完走人吧。

來都來了這四個字是有魔力的,就算你再怎麼不滿,想想投入的沉沒成本,無奈之下選擇妥協接受。

現在你有沒有靈光一閃,想到該怎麼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

想不到也沒關系,我再給你舉個例子。

香港迪士尼很多人去過吧,除了單次票以外,其實還有年卡的,憑年卡可以在一年以內無限次入園。

想想是不是很心動?我很多朋友就付諸行動了,紛紛都辦起了年卡。在沒辦卡之前,他們可能幾年不會想到去一次,現在有事沒事就往那跑。其中有朋友也慫恿我一起,說玩那麼多遍太值了。

我笑說是啊,老闆都得虧掉褲子了。

迪士尼真的那麼傻嗎,賣單次票好好的,非要搞個年卡出來,賺的更少了?

當然不是。入園總會消費吧,還會給園內帶來人氣,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而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每多一個人來遊玩,迪士尼為此付出的邊際成本,可以說是無限趨近於零的——反正你來不來,他總得開門營業不是。

再來。現在很多電商購物網站,都有推出自家的會員體系,是要你花錢買的。比如大陸的京東網就有plus會員,一年100多,購物有打折優惠。

那麼在你成為付費會員後,以後買東西,是不是也會優先去他們家看看?甚至有的人會覺得不買就虧了,多買點,才能把會員費「賺」回來。

這就是人們普遍對沉沒成本表現出的態度。本質上,既然是沉沒成本,說明已經過去並且收不回來,那我們就不應該去考慮它,只考慮當下是否需要,不管是去游樂場,還是上網買東西。

但這只是美好的幻想,因為在我們實際生活面對各種決策時,人很難做到絕對的理性,我們的決策總是受到過去的影響,尤其是沉沒成本的左右。

商家深諳其中道理,所以利用小恩小惠去勾引你為之投入,之後就坐等收成,而你不停地陷入卻樂在其中而不自知。

回到挽回上,我們是不是也能像商家一樣,利用沉沒成本,去引導前任對我們投入?

首先要准備的是一點誘餌,試著讓他多在你身上投入。這里還可以插入個小技巧是,讓對方體會到「失去」的感覺。

比如剛才所說的京東會員,不是就有試用嗎?先讓你得到,等你習慣後,再迅速抽離,你就會感覺到失去,然後付費。

所以對我們來說,一定要警惕那些標榜「免費」的事物,背後很可能就是個坑。

再舉個例子。追女生的時候,試試每天給她送一束花,帶上卡片,告訴她這是第幾天。然後這個數字只到99,第100天的時候,突然不再送了。

她會因此而懷念過去的感覺從而倒追你嗎?未必,但你起碼通過這件事讓她感覺到了失去,而這種感覺,就有可能會轉化為她對你的好奇和關注,換句話說就是,投入。

等你做到能讓對方投入後,再讓他習慣投入,形成正循環。之後你會發現,挽回這件事在不知不覺中就形成了攻守交換,你根本不用做什麼,對方就會主動來挽回你。

當然整個過程未必會那麼順利,但利用沉沒成本的不理智心理是有效的,並且任何人都無法去徹底克服,哪怕他明知道這是甜蜜的陷阱,也會心甘情願地跳進去。

⑷ 一分鍾看懂生活中的沉沒成本效應

說到經濟學,你的反應一定是,晦澀難懂的概念,還有復雜的公式。甚至你還會認為,生活與經濟學毫無關系。可是今天要寫到的,沉沒純螞成本效應,在生活中卻,處處有它的身影。

什麼是沉沒成本效應?它其實是一種避免浪費的願景。

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一種現象。父母總是捨不得,倒掉剩飯、剩菜,無論你告訴他們多少次,剩飯菜吃了不好、油湯不健康。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做法。

這是從小到大,最習以為常的,沉沒成本效應。飯菜已經剩下,該花掉的錢、以及製作的精力,已經使用掉了。都知道剩飯菜不好,可是當你付出成本後,你的決策就改變了。為了不產生浪費,就吃掉吧,對身體有害這點,就暫時先不考慮吧擾鎮!

沉沒成本效應,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其實它在男女交往時,也並不少見。

針對女性的毒雞湯「檢驗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就看他舍不捨得,為你花錢、為你花時間」。「要想要一個男人,離不開你,就要懂得向他提要求」……

類似此類言論,網上大把,雖說它太過片面,可是這是,實實在在的經濟學知識。當一個人付出越多,他所做的決策,也就越受,之前付出的影響。

這可不就是,你得到的越多,他反而越難離開你嗎?

男人、女人們,為了讓你們的關系,更加緊密,多多向你們的另一半,提要求吧!

既然沉沒成本效應,是經濟學理論,那它在生意、投資領域更是常見了。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老闆,投做李埋資一個項目,虧損後,心裡可能已經明白,這個項目難以成功。但是他做出的決定,卻往往相反,甚至可能還會加大投資,直至完全失敗。

這是因為,提前中斷項目,意味著主動認清,金錢的浪費、決策的失誤。

這就是在投資領域的,沉沒成本效應,付出的成本,總是能影響你,做出客觀的決策。

在賭博上的回本心裡,我認為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效應。

就此收手,意味著賭博虧損,結果既定。而繼續賭博,則還有收回成本,甚至盈利的可能。可是大量經濟學數據,都告訴我們,用以已付出的成本,影響決策,只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所以,如果你曾經賭博過,無論輸贏,都請立刻停止。實事告訴我們,賭博大概率是輸的。

你看這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沉沒成本效應。尊重客觀事實,別讓它成為,影響你決策的「牛鼻子」。

讓現在的決策,看向未來;將過去的付出,就在過去。

⑸ 生活中要用好「沉沒成本」

「 沉沒成本 」是一個經濟學名詞,主要意思是說付出之後不會產生收益的山吵備成本。

可在逗毀生活中,我們卻往往在「沉沒成本」上努力的事例卻屢見不鮮。舉個例子來說,吃自助餐,付出的餐費就是沉沒成本。吃自助餐的目的就是為吃自己喜歡吃的,並且吃飽。但因為付了自助餐費而努力去吃,大大超自己的食量,從而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失,就既不明智也不聰明。

沉沒成本也常常用於付出努力後,果斷放棄之前的努力,重新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如果因為自己曾經付出過,就繼續在錯誤的事情上和方向上斷續努力,不僅不利於以後的發展,還會造成金錢和時間上損失的進一步擴大。

泰戈爾曾經說過:「 假如你因為失去了太陽和月亮而哭泣的話那麼你將失去星星 」(If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所以,朋友們,不要為打翻牛奶而哭泣,不要為過去而流淚,因為那樣會與事無補。希望大家在工作和碰旁生活中多一些剛強果敢,少一些猶豫不決,這樣我們才能開始一段新的征程,見識不一樣的風景,收獲不一樣的成功。

⑹ 沉沒成本,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當我們在決定要不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往往有兩個決定因素:

一是,判斷做這件事有沒有好處,也就是能不能做,值不值得做;二是,參考過去在這件事上的投入。

通常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被第二種情緒所裹挾。

說的直接一點,就是會很在意已經付出的部分,如果已經投入了很多,那麼即便理智上判斷這件事不值得再做,但結果往往還是會去做。

比如說,花了188元點了盤菜,結果很不好吃,難以下咽,不少人這時候會怎麼做呢?

很可能會逼著自己繼續吃,因為已經投世頌攜入188元進去了,雖然繼續吃,身體難受,但不吃心裡更難受,太浪費了。

這裡面其實就涉及到一個叫「沉沒成本」的概念。

所謂沉沒成本,就是指已經投入但不可能再拿回來的支出,比如時間、金錢、 情感 、精力等等。

而一個人對「沉沒成本」的態度,往往會決定他有著怎樣的人生。



01

沉沒成本,可能在拖垮你的人生

我曾在文章里講過一個女讀者的故事,她之前的男友有家暴傾向,可能有躁怒症,非常容易動怒,動不動就會打她,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但即便被打住進了醫院,遍體鱗傷,無法見人,她仍沒有離開這個男人,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不甘心,她認為自己在這段感情里付出了太多,當初為了在一起,她放棄了高薪的工作,離開了熟悉的城市,跟著他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打拚,現在就這么離開了,實在不甘心。

同時,也捨不得這段感情,畢竟兩個人在一起也有幾年時間了,最好的青春年華都耗在這段感情上。

其實大道理誰都懂,都知道這種愛家暴的男人應該要盡快遠離。但從當事人的角度講,做出離開的決定,還是比較艱難的。

最大的阻礙,就是這個「沉沒成本」。正如她自己所言,我為這段感情付出了這么多,結果卻是這樣的結局,太不甘心了。

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過得不好,生命有出現很多的不幸,其實就在於他對待「沉沒成本」的態度太過於偏執,難以放下。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類似於這樣的例子很多。

經營著一家店,雖月月虧損,生意慘淡,但考慮到前期已經投入了那麼多錢進去,心裡實在不甘,所以仍苦苦支撐。


進入一家公司多年,以目前的情況看,雖然明知道自己升職加薪是沒什麼希望了,但考慮到這些年的付出,仍不願就此轉身離開。

... ...

我時常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到底是什麼在制約、拖垮我們的人生?

執行力、努力程度、情商、乃至家境等等,這些確實都是因素,但我認為真正拖垮我們的是選擇。

人這一生其實就是選擇的結果,正確的選擇做得越多,人生就越幸福,越有意義,反之亦然!

而決定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或者說阻礙我們做出理智判斷和決定的,就是沉沒成本。太過於在意沉沒成本,就難以做出正確、理智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講,沉沒成本可能正在拖垮你的人生,所以需慎重和警醒。


02

放下沉沒成本,是一種大智慧

電影《狼圖騰》里的一段台詞:

當地人會在草原上放捕獸夾來捕捉野獸,但卻很少能捕捉到狼。並不是因為搜伏狼有多聰明,而是因為狼在落網時,會選擇咬斷腿來逃生。 而其他野獸被捕卻只是嚎叫、浪費力氣掙脫,最終成為獵人的盤中餐。

斷臂求生,這雖然是不少動物的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技能。但如果細究起來,這其實就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放下沉沒成本

前面已經介紹過「沉沒成本」這個概念的定義,是指已經投入但不可能再拿回來的支出。

我們應該認識到,在這個概念里,重要的其實不是投入了多少,而是不可能再拿回來了。

這才是重點,也是我為什麼說放下沉沒成本是一種大智慧的原因。在很多事情上,如果能及時將損失止住,那麼這已經就是勝利和成功了。

對此,我有三點小感悟。

1. 開弓是有回頭箭的

我們經常說,開弓沒有回頭箭。意思是,既然已經開始做了,就要一直做下去。

實際上,開弓是有回頭箭的,只要在中途拿擋板擋一下就好了。雖然不能讓箭回到原始位置,但至少可以讓它停下來。

人生中的很多事都是如此,並不是做了就不可以停下來的。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停不下來,只是源於內櫻手心的一種執念,而並非真的不可以停下來。


而且,從利弊得失的角度講,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堅持的。

理智判斷,理性思考,該堅持堅持,不該堅持果斷叫停,我們需要有這樣的智慧和胸懷。

2. 適合自己需求才是最好的

一個很多人可能會關心的話題:如何減少沉沒成本的支出呢?

答案是:除了及時止損之外,就是要根據實際需求做決定。

說得再直接一點,就是如果不是很需要的投入,那就不要投入。

這思維與我們之前提到的「斷舍離」是相似的,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一切以是否真的需要為衡量標准。

只在有需求的事情上投入,這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簡潔高效。

3. 放下過去,才能擁有未來

那位不幸遭遇家暴的女讀者,她想獲得新生,重新開始一段旅程,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再考慮自己付出了多少,果斷地遠離過去,和過往說再見。

人生就是這樣的,我們只有放下過去,才能立足當下,才能擁有未來。

往事如煙,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就讓它隨風飄散了吧,已經沉沒的就沉沒了吧,不要再沉溺於其中了。

如果一直在過去的人和事上走不出來,糾纏不清,放不下,這其實會進一步加大沉沒成本的支出,很不劃算。

切記,別讓這種不理智拖垮你的人生!

作者簡介:哈叔,青年暢銷書作家,2019年新作《破局-超越同齡人的思考與行動指南》現已在各大電商平台上架。擅長用 歷史 解構職場,文字接地氣,簡練精闢,深受當代年輕職場人的的喜歡。

⑺ 經濟學中的「沉沒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麼叫沉沒成本?通俗來講,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戶關系,花了很多時間和代價去維護客戶,比如拜訪、請客吃飯、送禮,結果突然這個客戶公司破產了,那麼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這些投入,已經發生了,也追不回來了,這就是沉沒成本。

具體來說,很多人創業想去開奶茶店,開店需要投資,其中一部分投資用來裝修,另一部分投資用來購買機器、原材料等。當這家店關門的時候,機器轉讓賣給同行,成本就能收回來一部分,而裝修店面的錢,如果轉讓時沒人願意出錢補償你,那麼所有的裝修錢就都打水漂了,這就是沉沒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像得到,為什麼很多製造業企業全都聚集在一起,因為這樣大家互相之間可以周轉,初期買設備不用買新的,不用投入50萬,沒准35萬就能把廠開起來,倒閉之後沒准30萬又能把設備賣給同行,沉沒成本非常低。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原因。我們今天在講沉沒成本,所以只在這里點了一下而已。

書本上講機會成本,目的是要告訴我們,沉沒成本是一種過去的、無法挽回的東西,既然已經過去,就別再糾結。

還是以開奶茶店舉例,你投資的奶茶店如果倒閉,至少有30萬打水漂。現在這家店經營得不好,你想找個網紅來店裡試吃宣傳。面對這個決策,如果你腦子里想的是,店倒閉要虧30萬,現在趕快放手一搏,萬一能救活也不至於虧損這么多。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沒成本的影響,因為在這個決策面前,無論你做還是不做,沉沒成本都是已經發生過的,無法收回來的。無論是否找網紅來宣傳,30萬都一樣收不回來。既然怎麼決策都一樣,那這個信息對你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你就不應該把它納入考慮范圍,否則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繞進去。

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用機會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慮每個選項將要失去什麼,這種「將要」代表著未來。沉沒成本則是我們已經失去了哪些,這種「已經」是指過去,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我們沒必要盯著過去看。

我們生活中買東西,總會遇到買錯的時候,尤其是女生喜歡逛街買衣服,買回來發現穿不了,然後又捨不得扔,只好在衣櫃里掛著,這個就是沉沒成本在影響你。那我再追問一句,假設你有一個東西是花1萬元買回來的,你用不了,轉賣只能轉出去2000元,是否要轉賣呢?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你們開始有想法了。

20世紀,英、法兩國有段時間聯合研發飛機,研發到一半的時候,波音的新型飛機先一步研發成功。經過對比,這種飛機即便研發出來,運營成本也要遠高於波音新型飛機,所以大概率不會有人願意買,很明顯這個項目應該趕快停掉。但是,因為飛機已經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億,大家不願意就這么退出,於是繼續追加研發經費,繼續開發,終於做出了新飛機。結果,新飛機真的沒人買,後面追加的錢全都打了水漂。

沉沒成本在家庭關系、戀愛關系、人際關系當中,也喊大有比較大的影響。很多人處在一種不健康的人際關系當中嘩畢,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給了另一半,但只要這個關系是你不喜歡的,無論你做什麼,你都無法追回這失去的5年,所以在決定你未來時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學里,有一個叫「賭徒效應」的名詞,說的是一個賭徒連輸幾把後,很容易輸急眼,開始加大賭注,想要翻盤。這其實也是沉沒成本,一樣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誦的內容,其中有一句話:「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多麼有哲理啊!這就在告訴我們,不要糾結沉沒成本。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對沉沒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這還不夠,我希望大家再回憶一下,生活中你鄭蘆豎遇到過哪些沉沒成本的現象?你還能總結出哪些規律來?

在我學過經濟學很多年後,漸漸有了以下這些感悟。

第一點,普通人容易忽視機會成本,並容易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如果要給這個現象做一個命名的話,我要叫它「沉沒成本第一定律」。

舉一個例子,假設你有一個房子想要對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種情況是,有個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講條件。你一聽,不想出租了,然後房子就隨之閑置一個月。

另一種情況,房子3000元租掉了,結果過了沒多久,租客沒交房租逃跑了。

兩種情況,想像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種情況時,都會很坦然地說,無所謂,空著就空著。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時候,絕對是氣得直拍大腿,這個人,欠我3000元。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但實質上損失是一樣的,都是3000元。前一種是損失了機會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讓機會成本損失了。經濟學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個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視它,你就不會遭受損失。而後一種是沉沒成本,每個人都能看到沉沒成本,並且大部分人都在糾結沉沒成本。經濟學想要告訴你的是,這個東西已經打水漂了,已經找不回來了,已經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這樣,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響。

第二點,為什麼人們更容易忽視機會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沒成本呢?我覺得這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點。人就是喜歡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不願意承認錯誤。這條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沒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棄了機會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話解釋這種損失-我願意,用你管,空著不賺錢我也願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難用自己願意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承認自已當初眼瞎。然而我們就是不願意承認錯誤,所以才會如此痛苦。

賭徒效應的例子也是一樣,如果賠了大筆錢之後收手離開,豈不是證明自己錯了嗎?只能繼續賭下去,萬一贏回來翻盤了,不就沒事兒了嗎?

在我當交易員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個現象:越是心高氣傲、自尊心比較強的男交易員,越容易犯賭徒效應的錯誤。他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會出現巨額的虧損,原因就是出現了一筆虧損之後,往往急於翻盤,結果越虧越多。

所以要想開,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誰這一輩子不會做點錯事呢?錯了再改,沒什麼大不了的。改了再錯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夠嘗試著去接受自己的錯誤,接受生活中的失誤和不如意,達到一種淡定的狀態,那麼即便沒學過經濟學,也能比較少受沉沒成本的影響。

第三點,當我們了解了前面兩個原理時,我們就可以用沉沒成本去影響別人,改變別人的判斷,這也是「沉沒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時候事無巨細,隨叫隨到,但鞍前馬後地服務女神好幾年,最終人家也不理你,這種男生在網上被嘲諷叫作「舔狗」。學完這一節我們會知道,不斷付出這種行為,得到的是沉沒成本。這種沉沒成本導致他很難放棄,陷了進去,他很可能最終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這樣追求,究竟是真的愛女神,還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很有可能是因為捨不得沉沒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說這就是為了愛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響自己,你要想改變對方,那麼就需要讓對方付出,讓對方增加沉沒成本。當你鞍前馬後了一段時間後,趕快趁機讓對方幫你做一些細微的事兒,比如讓對方幫忙擰瓶蓋等。想要改變態度,索取會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聽到一個老江湖談自己的人生感悟。這個人說,自已一生之中幫助過很多人,也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那麼誰才是自己最親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為那些受到過自己幫助的人,會更願意把自己當朋友,結果當自己遇到事之後,發現曾經受過自己幫助的人,基本都求不著,而那些曾經幫過自己的人,基本都還會願意再次幫助自己。我當時聽完這個感悟,頓時覺得,這不就是沉沒成本嗎?

⑻ 沉沒成本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是指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

為了一個行動或者目標,你付出了大量時間、精力,情緒、金錢,如果結束這個行動付出了沉沒成本,如果再懷疑,就相當於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難以自我否定的,總會找種種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

因此,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旅轎橡,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具體表現就是:總是在腦海里拆旁幻想「萬一呢?」

明尼蘇達大學的神經科學博士 Brian Sweis 及團隊設計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老鼠的沉沒成本,並且給這個實驗取了一個名字叫「餐廳探險」:

具體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個設置了四個「鼠食餐廳」的迷宮里,不同的「鼠食餐廳」位於迷宮不同的位置,老鼠在這四個餐廳里分別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這四種食物中的一種。

在迷宮里,每一個餐廳都分為進食區和候餐區兩個區域,老鼠首次進入某個餐廳時,可以在進食區吃到這個餐廳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點點,吃完以後就沒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獲得食物,就需要進入候餐區等上一段時間,然後食物才會掉落在進食區。

當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廳候餐區等待食物掉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選擇放棄等待,轉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廳覓食,但不管去了哪個餐廳,老鼠都必須在該餐廳的候餐區老老實實等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到好吃的。

實驗過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鍾 的時間在四個餐廳里排隊候餐、吃飯。因此,時間的合理分配對於老鼠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這個實驗中,在候餐區已經等待的時間也就是老鼠的沉沒成本。而選擇繼續等待還是放棄等待轉而去別的餐廳,就是老鼠在沉沒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決策。

實驗結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區等待的時間越長,它就越不會改變自己的決定 。也就是說,老鼠在同一候餐區繼續等待下去的意願會受到已等待時間,也就是沉沒成本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上面這段話不太好懂,正常,因為這個實驗本身就很繞。總之,結論是: 不僅是人類,老鼠也會有沉沒成本效應。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這個實驗,文獻傳送門在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

不具備高度理性思維的老鼠會向沉沒成本低頭,這不難理解。可是,作為具有豐富生活經驗和復雜思維的我們,明明知道沉沒成本是不理智的,可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禁錮於沉沒成本之中,作出相對不那麼明智的決策呢?

如果你還不太了解「沉沒成本」,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介紹

如果你已經知道「沉沒成本」是個啥了,接下來這一段可以跳過

「定義」: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了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因素的干擾,對於先前付出了投資的事情有更強的忠誠度和繼續投資的意願。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時了這隊伍才前進了一小半,旁邊那個收銀員動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邊排著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剛排的半小時隊不就浪費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實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適,可是我倆從初中到現在已經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給他了。天下烏鴉一般黑,要不還是湊合著過吧…」

對於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沉沒成本效應,主帆蔽要存在以下三種主流解釋:

前景理論

根據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人們在心中對於損失和收益是存在一個參照點的,他們會根據這個參照點去評估自己的損失和收益 ,如果最終選擇的結果在參照點以上,那麼人們就會認為這是一個盈利的結果,反之則是發生了虧損。

其次,人們對於損失表現出的厭惡要比獲得收益時感受到的愉悅情緒強烈得多。損失100元和獲得100元收益對於人們來說,前者誘發的情緒更強。也就是說,人們對於損失更加敏感。 根據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心理評估,可以建立一個價值函數,在這個價值函數中,不管是收益還是損失,都存在一種邊際價值遞減的效應。

對於損失的情況來說,這種邊際價值遞減指的是,當已經發生了損失時,進一步的損失對人們的心理量不會再造成巨大波動。而對於損失的挽回過程,則可以大大減少先前損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極情緒。

因此, 在發生了沉沒成本後,如果停止投資,則意味著這一事件的最終結果為發生虧損,而如果繼續投資,則意味著還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當發生了沉沒成本時,人們願意冒險去繼續投資,從而也就產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2. 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之前對自我的一貫認知 (一般是積極且正面的) 產生了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會讓個體產生不適的緊張情緒。而 我們為了克服這種心理緊張,往往會選擇改變自己的行為或者改變自己的看法和態度。

有研究者提出,認知—失調理論可以用於解釋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他們認為, 當人們對某項選擇進行了金錢、時間、努力上的投資後,會對該項投資存在一種心理預期上的收益,而沉沒成本的發生則和這種收益性預期背道而馳。

因此, 人們為了維持先前投資將會獲取收益的心理預期,往往就會選擇堅持對該項投資進行投入。

此外,人們也希望對外展示一個 前後一致的決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對先前決策的投資,就意味著承認了當時決策的失敗,意味著自己先前投入的資源是無用的、白費的,而如果繼續投資,則可以贏得他人尊敬。而贏得他人的尊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彌補先前虧損帶來的心理喪失感。以上這些都會帶來更大的沉沒成本效應。

3. 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指的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 (尤其是經濟結果) 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Thaler 提出,個體會建立心理賬戶 (mental accounts) 來追蹤某項交易,並且先前的損失會使得他們追求收益的動機變得更強,從而平衡其心理賬戶對於此次交易的預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買了一張 NBA 球賽門票,那麼你就會建立起一個心理賬戶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虧損 400 元,也可以理解為負債 400 元。只有當你去看了這場球賽,讓這 400 元發生它的使用價值,這 400 元的虧損才會從你的心理賬戶消失。否則,你就會認為自己虧損了400 元,產生消極情緒。

因此,如果在球賽當天下了百年難遇大暴雨, 比起免費得到門票的人,花了 400 元購買門票的人更願意冒著大暴雨去看球賽, 也就是發生了沉沒成本效應。

那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 。因為年輕人對於消極信息的關注多於積極信息,未來的可能收益或許只能給年輕人帶來一點點樂趣,但他們卻非常在意過去的損失,也就是沉沒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沒成本所影響。而老年人,則更多地關注著積極的信息,他們 更少去關注那些已經過去的壞事情或是損失,而更在意當下的情緒體驗,從而也就更少發生沉沒成本效應了。

因此,為了減少沉沒成本效應的發生,我們能做的,或許是:

少去關注過去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時此刻以及未來的獲益上。

多根據當下的反饋和未來的預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決策。

做到這一點這當然很難啦。

不然就不會有題主的這個問題啦。(/∇\*)

⑼ 太過糾結「沉沒成本」,只會讓你煩不勝煩。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比如我們逛街看中了一件價值不菲的大衣。你試穿了一下也覺得不並做枯錯,但是沒有你穿的尺碼。

店員說如果真的喜歡胡者,可以交個幾百塊錢的押金幫你拿貨。絕洞

你頭腦一熱,也就爽快的答應了。

但是回家之後,你仔細想了一下,覺得一件衣服幾千塊錢太貴了。覺得不值得,何況買了這件大衣,家裡還沒有與之相配的裙子和鞋子……還有你的手頭因為消費過高變得有些拮據。

頓時當初試穿大衣時的美好心情瞬間盪然無存,你的心裡變得患得患失的。

但是沒辦法,商家是不會退定金的。衣服你只能拿著。

看了《貧窮的本質》,我才知道這樣的消費方式叫做「沉沒成本」。單純的經濟理性表明,費用一旦支付或「沉沒」,將不會對使用產生任何影響。

然而,很多人常常表示,經濟理性把這一點搞錯了。實際上,存在著一種「心理沉沒成本」——人們更有可能會利用他們為之支付很多錢的東西。

確實,如果人們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決策。

這樣看來,我們購物還是得理性消費。一旦成本沉沒了,就再也撈不回來了,而你的內心只是無盡的不甘。

但是太過糾結「沉沒成本」,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煩燥,而對改變現狀是起不到一丁點作用。

既然如此,還是從源頭抓起吧!盡量避免生活中「沉沒成本」事件的發生才是王道。

閱讀全文

與沉沒成本如何影響你的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