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上山下鄉生活一般多久

上山下鄉生活一般多久

發布時間:2023-05-22 22:00:53

① 知青下鄉時你在農村那裡待了多少年回城的

我是六九年下鄉插隊,年僅十五歲。在一個偏壁荒涼僅六戶缺悉拆人家的小山村。在那裡幹了六年,七五年招工回城!!!

當時一個勞動日幾分錢,干一年連自已也無法養活,沒水沒電,春荒時曾和老鄉們出門乞討渡日。六年的時間里地里埸里的農活都會干,吃水要到山下挑。插隊的苐三年在知青的幫助下給山村通了電,解決了吃水的問題,記得通電合閘那天鄉親們跟過年一樣特別高興!!!

六年的知青生活永遠難忘,回城後只要有時間總會抽空回山村看看,忘不了那裡的父老鄉親!!!

知青一代人伏棗一生不易,年少時上山下鄉,年過半百又趕上減員下崗。如今都已步入老年,兄弟姐妹們切行切珍惜。

謹此祝福倖存的兄弟姐妹們晚年幸福安康!!!

六九屆插隊知青

我是68年11月5號下的鄉,說是高中一斗,但也是有其名無其實,中學畢業考高中,文革開始,直到結束,復課鬧革命,上課才兩個月號召知識青年下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在教育,這是我青春的轉拆點,作為在校生,當然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到農村去,到邊彊去,到一切能大有作為的地方去,由此,告別了父母,告別了學校,安排到了離縣城四公里的公社,在安插在各大隊各生產隊插隊落戶,當了一名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當時同分一個生產隊的有八個同學,四男四女,也不感寂莫,甚至還有點新鮮,集體住宿,集體勞作,白天還好過,最害怕的是晚上,那鼠大哥就來和你湊熱鬧,樑上地下,上竄下跳,駭得你膽戰心驚,生怕它不知哪時一不留意踩虛爪爪落到你頭上身上,搗得你一夜無眠,好在冬天公社組織宣傳隊各大隊,各小隊宣傳毛澤東思想,在加又和兄弟公社聯盟,初下鄉的那二月基本是在公社度過,變相躲避了鼠傢伙的騷擾,誰都對那可惡可恨的東西敬而遠之,我們女生最後是談鼠色變,怕死了,七零年招工,通過我姨父一番運作,我老母親把壓箱底的二床真絲被面作代價,幫助他女兒出了農村,進了工礦,參加了工作,我人生又迎來了青春的笫二個轉拆,當初告別父母,這次告別的是鄉鄰好友,把下鄉用的鋪籠悵被,生活用具,鋤頭鐮刀一律通通送給了鄉鄰,帶走的是二年中和隊上好姐妹們的合影留念,那畢競是我二年知青的記念,也告別了那片山山水水,最後揮淚踏上了新的征程,直至成家生子,直至養兒育女成人,直至退休至今,幾十年過去了,閑下來也憶憶舊,人生不易,走過了多少山頭,唱過了多少歌,現在再也回不陸橋去那過去激情燃燒的年代,回不去那青春激昂的歲月,時代巨變,歲月變遷,老了愛念舊,空閑時和當年的同隊知友們回訪當年下鄉的老隊,尋覓故人,己物是人非,山川未變人已變,知青點一打聽故友,逝的逝,搬遷的搬遷,留下的一群小青年麻將桌前態度好,笑問客從何處來,莫非你們是避暑客,歡迎來到小山村,風景多多,照顧多多,保證讓你流連忘返,老阿姨們,這里就是您們的第二故鄉,小青年們客氣招覽話說了一蘿筐,只有這句說對了,這里本就是我們的笫二故鄉,不是嗎?

我們北京日壇中學、朝陽中學、雅寶路中學和呼家樓中學共計20名同學是69屆初中畢業後,遠赴黑龍江富裕縣富路公社富路大隊插隊落戶的。

在「文革」期間上山下鄉的知青群體中,有一個入不了「老三屆」主流、被邊緣化的一屆,也是文革中最特殊的知青群體,這就是69屆初中畢業生。當66年「文革」爆發時,我們還是小學6年級的學生。67年復課後,我們進了中學,不到2年的時間,就開始了大規模的上山下鄉。

1969年8月,當上山下鄉的大潮再次席捲北京每個家庭的時候,我們20人與北京13萬應屆畢業生一樣,即將奔赴黑龍江、內蒙或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經歷了北京知青在山西、陝西插隊窘況的1969年,去兵團屯墾戍邊與到農村插隊落戶,成了當時學生和家長們心中天壤之別的選擇。

然而,當時只有16歲的我們,卻出乎家人、學校和同學的意料,逆勢而動,做出了去富裕縣插隊落戶的決定。於是,當年黑龍江省嫩江地區在京計劃接收2萬名插隊知青的任務,以千分之一的比例,最終在我們20個「69」屆初中畢業生的身上劃上了句號。

「上山下鄉,插隊落戶」,這段「運動」現在飽受非議,眾說紛紜,甚至今天的人們也已懶得再去關注發生在「文革」期間的這個「副產品」。但對我們來說,這段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真實經歷其實早就在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中劃上了句號,盡管它很苦很苦,很難很難,當然,也並不是那麼的完美。以至於現在回想起來,我們這些親身參與過的人仍會情不自禁地唏噓和嘆息,甚至不願再投入到回憶的漩渦中。好在,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至今還在,還可以見證那段 歷史 ,還可以並不驕傲地向我們的孩子說:我,曾經當過知青。

偶爾靜夜輾轉反側時,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多少會回憶起這段雖不值得誇耀、但也並非不堪回首的歲月。它對我們來說,可能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痕跡,更可能是一道已經癒合的傷疤。但不管如何,它都將永遠深藏在我們心底的深處。

當烙痕慢慢銷蝕、傷口漸漸撫平的時候,便會發現我們也曾經有過的美好。我們的年輕、我們的天真、我們的芳華,我們對美好的追求,我們對初心的秉持,我們也有辛勤付出和收獲成果的喜悅;有過羞澀傻傻的感情,有過真摯熱忱的友情;有過對第二故鄉山山水水的眷戀,也有過對那裡父老鄉親的牽掛……總之,這些美好的東西,都不會因對上山下鄉運動的否定而泯滅,它將永存於我們的心中。因為,它畢竟是我們這些曾經當過知青的人的一段 歷史 !

我是老三屆的下鄉知青,六八年十二月響應毛主席上山下鄉的號召下鄉到本縣的農村。八個人一組,三男五女。七0年七月我們組就有三個人被貧下中農推薦參加工作。



在農村生活近二年,對我一生有意義。讓我懂得糧食來之不易,要節約糧食。當時我們下鄉的生產隊,日工分十分。工資是二角三分錢。到我們離開時還有餘糧錢六十餘元。

短短的知青生活對我一生都發生了重要影響。他使我懂得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奮斗。不靠天,不靠地,關鍵時刻靠自己?對生活充滿希望,充滿自信,一直到退休,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恩知青生活的磨煉,感恩時代的發展。感謝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

我是個老三屆,一九六六年初中畢業,已經做好了考高中的准備,由於六月份文化革命運動席捲全國,學校完全處於停課停召狀態。只好又在學校蹲了兩年,直到一九六八年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再教育」的偉大號召。才於十月六日和全國知青一樣滿懷熱望,滿懷理想來燕山長城腳下一個叫小堡子的小山村插隊落戶。

後來我們家響應政府號召「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裡吃閑飯!「也下鄉了。我轉點到了我們家下鄉所在地。

在廣闊天地里,一干就是十年。一九七八年七月份,我以特困老青年的身份抽調回城,又開始了新的生活。

十年在 歷史 長河中,像流星一樣瞬間而過,但留給我的卻是終生不滅的印跡,它有成為我不舍的寶貴財富!

祝願所有的知青朋友們安康長壽,幸福每一天!

我是1975年7月17日響應號召,上山下鄉當知青。那一年我剛18歲,高中畢業。其實兩天前即15號,戶口就轉入我下鄉的人民公社了,並寫了《上山下鄉申請書》,由住校「工宣隊」親自把我送到插隊落戶的大隊,從此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知青歲月。

剛下鄉時借住在農戶家,心裡不禁一陣竊喜:不用做飯啦,不說衣來伸手,起碼飯來張口吧。但第二天一早醒來麻煩事就來了,所謂廁所就是在豬舍旁放兩個木板,用破爛的麻布口袋圍上,如廁前後應發出聲響暗示,以避免尷尬。

農戶家共6個女兒,最大16歲最小2歲,如廁太難太難了。慢慢我起早到附近解決,數月後生產隊在曬壩旁,新建了我的獨門獨戶小草屋,「一室一廳」方便極了。小草屋旁有一條小溪,溪水隨著後山變化時而清澈時而渾濁,但對我淘米洗衣十分方便。

在這黃鶴村共勞動生活了1132天,歷練也好蹉跎也罷都得忍。1977年那年運氣真好,居然被評上了先進知青,並出席縣革委會和縣知青辦先進知青表彰大會,1978年8月被一國企相中,那一年21歲。

其實在農戶家裡與6個小姐妹相處融觸,一聲聲「知青哥哥」親切自然,6姐妹的天真純朴至今印象很深,大叔大媽的處事哲學也讓我受益匪淺,值得尊敬和回憶紀念。

沒想到12年後又一個早春二月,我居然帶著另一種使命,奇跡般地重返了我當年上山下鄉的人民公社(已改為鄉人民政府,掛職下派),曾經村莊里的裊裊炊煙、屋前流趟的小溪和鄉親們純朴,以及那片黑土地的芳香依然原汁原味,曾經的自留地田坎上開著無數不知名的小草小花,似在歡迎它昔日的主人,此刻值得珍惜回憶的實在太多太多,但留在我腦海里並深深打上烙印的,依然是歲月里那些寒冷夜晚呼呼而來的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我是1968年11月下鄉,由於出身的原因,一干就是十年,中間沒有一次選調的機會1978年病退回城

五十年多前的那場「知識青年下鄉」運動,是一場亘古未有的人類空前的大遷移。五十多年前,我們老三屆的學生背井離鄉,到農村插隊落戶。現在回憶起來,正是五十多年前的那段殘酷的人生經歷,奠定了我們一生道路的基礎。

人到老年最容易回憶往事,許多的往事如過眼煙雲,在記憶中消逝。唯獨那段知青經歷總在我們的腦海中縈繞,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歲月。五十多年前我們曾沖動過,興奮過,失望過,詛咒過。五十多年來我們曾試圖將那段心酸的 歷史 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但心中始終無法抹掉那一絲雋永的眷念。它是一段酷虐而誠摯的歲月。那是一段人生的無味,艱辛,失落與沮喪。但真正留在記憶中的卻是劫難過後的成熟穩重。知青的故事有可能會隨著我們的離去而被人們淡忘。但對於那一代帶著「知青」烙印的人,卻是一個伴隨一生的記憶。五十多年過去了,我們已生華發,兒孫繞膝,容顏滄桑。但我們內心被時代定格為「知青」的情結卻永遠無法改變,那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部分也就是知青情結。知青情結讓我們那一代人骨子裡滲透著一份獨特的閱歷。

從苦難中走過的人,心中難免有些連歲月都難以撫平的創傷,一些老知青至今不願動筆,就因為實在不願意揭開心裡那已痊癒的傷口。許多知青經過思考再三,才坐下來記述那些苦澀的日子。在這些記述中許多文字伴隨著當年的風和雨,情和思,血和淚。發自多年深藏在心底的悲傷和悔恨。

知青的 歷史 只能由知青自己來寫,正是知青這一代人的青春磨礪,一代人的年少輕狂,一代人的悲哀與喜悅,一代人沖動與激情,一代人的失落與思索,一代人的堅定與沉著。經過多年的沉澱與過濾,才釀成了一部部經典的知青 歷史 文學。讓我們把這段經永久的收藏。

我73年下鄉插隊知青,整整在農村下地幹了五年農活,好多農活都會幹了而且乾的很好。77年高考回城的。現在回想起那五年的農村生活,有痛苦、有心酸、更多是無耐。但那五年的艱苦生活,又磨煉了我吃苦耐勞、堅韌不撥、奮勇擔當的精神毅力,這種精神將陪伴我終生。

我是74年下鄉的,鋤地,薅草,趕大車都干過,最累不過插稻秧,一天下來累斷腰,真心感慨農村百姓的不易。76年從下鄉的知青點參軍入伍。農村生活造就了能吃苦耐勞,盡管有各種的不適應,但農村老鄉們質朴的關心照顧還是很暖心的,感謝兩年的插隊生活。要特別說明的是,所謂知青不過是一些名不符實的初高中畢業生(老三屆除外),這是特殊年代的無奈產物,對知青來說,是一段不可磨滅的經歷。

我知青下鄉在農村勞動了三年半四年頭,當年是個新建知青青年點共有一百知青,五十五個男生四十五名女生。父親公司投資十萬元錢,後來又追加三十萬元成立一個制磚廠,由公社出讓一座黃土高坡。

我們到達目的地時荒無人煙,一片狼藉連棵樹都沒有。只有十幾位老貧農在一位書記帶領下歡迎我們的到來。由於當年知青都有購買木材指標,買回圓木開始建板加泥的房子。經過一個月的堅苦勞動有了一個擋風遮雨的地方,過去下雨時就讓大雨沖刷著我們的身體,書記說這是緞練我們的思想觀念,紮根農村的考驗。由於制磚機器沒有購買到來,就自己動手製成磚坯建個土磚窖燒成紅磚。自己建築房子和賣給公司掙錢,累的知青們苦不堪言。

第二年在公司的幫助下設備安裝調試成功,又建成了一座四十多米高的煙囪和轉窖已經可以成批的生產紅磚。由於生產的需要又補充了百名知青,這樣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生產能力。我本人被選到基建工程隊學習瓦工活計,基本就在基建隊幹活。

轉眼之間幾十年已經過去了,回想起來那些曾經的往事也算一種人生的經歷。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終生難忘。

② 你是否有過下鄉插隊的經歷下鄉插隊了幾年

1976年3月,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1979年月結束知青生活。

三年半的上山下鄉,知青生涯使我記憶猶新,終身難忘。

快樂和悲哀共存,失望和希望同行!

插隊幾年無所謂,關鍵是響應黨的號召、聽毛主席的話,參與在其中,幻想、汗水、淚水、留在了那個時代,在國家的記憶里,有我們的一份子,「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國家發展中,我們也算一塊基石。

1974年4月(74年1月,高中畢業,年僅17歲),我加入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股 歷史 洪流,畢攜在廣闊天地鍛煉了4年。

回想起我那知青歲月,就像山澗的泉水,把往事像泉石般沖洗得晶瑩剔透,使我難以忘懷。

知青四年,時光漫長而單調:插秧、收割;種地,收獲。

我每天從黎明的薄霧走進荒草萋萋的田埂,收工時,月牙,已悄悄地掛在了天際。

艱苦的勞作,單調的生活,前途的無望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並一直困惑著我。

這一切似乎沒有邊際,青春充滿著迷茫,又顯得那麼的無助。

命運從來不同情弱者。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我每天抽出兩個小時在煤油燈下學習,以填補自己知識的不足。

1977年恢復高考,我終於迎來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時刻。

1968年一個龐大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席捲全中國一盤棋沒人敢違抗是國家的需要服從唯一,計劃運作安排從上至下包括當時的人民公社,都設有知青辦,是專職負責知青事務的權力機構,負責人對知青而言權力至高無上。

我扦隊的這大隊在全公社是中等偏下的生產經濟水平,低哇處田多地少,因此安排知青較多除了省城十幾人還有下面小城鎮七八人,就這公社而言是集聚知青最多的地方,因為知青人來不久我們就結成了同盟,雖然語音不同但有共同語言同呼吸共命運,知青就是一家人。

夲人第一年插隊落戶毫無危機感,因為是政策罩著還沒斷奶,吃住都在落的這戶國家給矛補助,自己只出工跟著農民練身手出工,生產勞做是糧棉油集體工,以十分計工而每個勞動日工價約參角錢左右,不要小看對現代人就是天方夜潭講故事玩,但那歲月毫無辦法的人都是很在乎的。

第二年住進了國家的安置房芧草屋,還配有豬欄屋菜地生產生活與當地農民沒有兩樣,起早摸黑田裡地頭就是工作的去處。尤以雙搶近二十天的搶收搶插磨人,又是熬在痛疼難忍的烈日,早起摸黑不勞沒得,因此拼著干為了生存收獲。1971年我被抽去參加三線建設是空軍地勤,大批的人農民工原定時間一年後就地轉正進廠招工,一個絕好的脫農機會卻被當年很奇葩的政治事件打亂取消,時間只有半年多,我們這批人含淚告別打道回府又回到原藉。

當我再回到昔日的茅草屋時,這大隊的大部分知青都被招工,沒有希望的也己離開投親靠友另謀出路。人無絕人之路正當孤苦伶叮深感悲凄之時,這大隊又來了三十多名省城的男女知青,安置在一個糊田隊集體宿舍統一開餐,因為先兩年的知青史本人也能吃苦,公社知青辦安排我到此地當組長。我會拉二胡還有其它樂器乒乓球也打得好,懂生產也會玩和那幫年輕人都合的來,在這里整整又是二年,爾後被招生,先後六年又念念不舍含著淚告別,二個貼心人送行離開這傷心之地。

八年的農場生活,只有過來人能體會,糧食有時吃玉米又吃不飽,菜有時是籽麻抄牛肉,(老茄子)平時是玻璃湯(鹽水湯),在山上工作要注意毒蛇,地蜂等,(我們另一單位一個重慶女知青因被地蜂而螫死)再加上由於我們地處邊境地地而經常受蔣軍殘部干擾,(特別有次晚上我們幾個知青在我屋門囗有說有講突然離我們一百多米的小山森林裡打冷槍,把幾個女知青全跑到屋裡。等我們連長帶一部分有戰斗經驗的人(大多支越轉業人員)去圍擋,結果狗屁,早就溜了。(不過他們一般不傷知青及當地老百姓)。

我相信大多知青對往事只能回憶。把自己青春獻給廣闊天地,現在老了也無語了。

我是1953年4月出生人,1966年7月小學畢業,舉世聞名的文化大革命就此開始,十年浩劫給中國每個老百姓帶來災難。

因家庭成份,1969年3月底隨母下放農村,那一年我16歲,一起去的有三姐和小妹。

母親年近50歲,在家主持家務,我們學干農活掙工分,一年下來還欠生產隊錢,交錢才能換回口糧。我父親有工資,生活上不成問題。

成年後轉為知青,日曬手猛伏雨淋,堅持勞作,因個頭小,一日值工分七分,干一些婦女活知唯兒。

在農村幹了八年,在漫長的日子裡,肯定有招工,參軍,考學機會,都因家庭成份而被拉下,政審不過關。

幸好有知青大返城政策,我於1978年年底被招工,進了一家企,脫離苦海,過上幸福生活。

1979年9月,母親和小妹也返城了,三姐1973年當了工農兵大學生早就走了,動盪不安的日子又平靜下來了。

上山下鄉八年,我的體會:荒費學業,浪費青春,得不償失。

我於一九七九年初秋進入農業隊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進入冬季後隨隊參加林場的冬季採伐任務,主要的工作是打枝和砍枕木以及揀規格材。

一九八零年春天,我們小隊被分配到離林場二十多里地的一個小山村參加農業生產,這個小山村是我們林場的青年點,當時這個青年點正面臨解散,我們小隊二十餘人在那裡干到秋收完,然後便撤回了。

現在的年輕人大概想像不出我們當時所面臨的狀況,這個小山村當時有十幾戶人家,都是從關內來的農民,而且還有我的山東老鄉。

在我們小隊去之前,這個青年點還是很紅火的,有苗圃,有蔬菜大棚,還有很多耕地,還有一個商店,等我們去的時侯只剩下一個七五屆的老大哥在那看管著那個小商店,其餘的老知青們全撤了。

當時的小村子沒有電,青年點有一台小發電機,我們忙碌一天後就用發電機發一會電,我們吃的基本都是自己種的莊稼和蔬菜,條件非常艱苦,老知青們撤走時青年點還有一頭大肥豬,每當我們想宰掉吃肉時,這頭豬就會事先逃了出去,幾次下來後我們也就打消念頭了,好在隊員中有人會做大豆腐,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就用自己種的大豆做起了大豆腐。

留下看商店的那位老知青姓關,家中排行第二,我們都叫一聲二哥,二哥人很好,但命運對其不公,他當年曾經考上大學,但最終卻被林場領導家的孩子頂替了,在二哥守店的那一年的時間中,這個小商店成為我們的樂園,眾所周知,當時物資非常短缺,店裡進的是一塊零二分的散裝白酒,還有一些不知多少年的餅干,偶爾進幾個紅燒肉及午餐肉罐頭基本被我們幾個男隊友承包了,每天收工回來喝酒吹牛幾乎成了我們唯一的 娛樂 活動。

關於勞動的事沒有必要多講了,參加過青年點的人都很清楚,樵夫在此著重談的是當時的伙食,毫不誇張的講,當時的伙食真的是缺鹽少油味道寡淡,但當時的條件就是這樣,誰也沒有辦法,我們曾經為了吃一頓肉專門去抓過蛇,東北林區有一種名叫土球子的蝮蛇和一種叫松花的無毒蛇,這都是我們當時的美味,我也曾經和我的隊長上山下過套子,幻想著抓只狍子或野豬改善一下生活,但因沒有經驗,最終以失敗告終。

雖然我在青年點只生活了一年,但那段經歷至今難以忘懷,所有的辛酸苦辣快樂與憂愁都成為了我人生道路上最珍貴的財富。

八零年秋返回林場後,我們被分散打入小集體,從事林場以及農業隊的各項勞動,一直到八三年九月,我正式成為一名林業工人,這才告別了農業生產,時光荏苒,一晃四十年過去了,想到這里不由得感慨萬千……

我下鄉有四年,是第一批全部拉下鄉插隊的。當時還是一個稚嫩的孩子。四年的下鄉插隊,給我留下了一段憂傷的記憶,一段刻骨鉻心的痛。切身體會到農村的貧困,各種不便,心中的無奈無處訴說。現在回憶那段,真的是生生的痛

我1968年10月上山下鄉到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大河北插隊。早晨跟著太陽起,伴著月亮歸。吃的苦,挨的累,一年整收入26,6元。還好有了回家的路費錢。那是我沒有缺勤的收入。在農村受益匪淺,鍛煉了我。看清世界,也看清一部分人居心叵測。我1971年4月到小三線兵工廠。現在退休了。現在聽到知青歌曲,當年知青情景還會在眼前,眼睛總是有淚水。蹉跎歲月一生的烙印。

我74年下鄉知青,下鄉插隊2年。

③ 中國知青上山下鄉的年限是多少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1968年開始到1978年結束。共十年,雖然以前的1958和1963年,也有知識青年到農村或邊疆去接受鍛煉,但那時都叫支邊青年或回鄉青年,如豫劇《朝陽溝》里描寫的銀環和拴保一樣。文革結束後,知青開始大批返城,但中央並沒有正式發文件結束,只是悄悄地停止了下鄉安排。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作用

知青下鄉對於農村的教育普及合作醫療建立鄉鎮企業建立都起到決定作用。無數城市青年接觸中國廣大農村地區迷補了課本上所學知識塌散擴大知識伏爛面為今後發展提供了平台。緩解了城鎮青年就業危業加強了工農聯盟基礎是消滅三大差別重要舉措。凈化了個人思想深知農民不易勞動缺衫漏艱苦為自身增加才幹。

④ 知青上山下鄉,他們在那邊的勞動時間是多久,一天幾點到幾點一個月有沒有休息

我記得姐姐70年下鄉後個每天和當握扒灶地農民作息時間一樣,農忙時天不亮就此宴下地干段扮話,天黑回去,正常是早7點一晚6點,中午有吃飯時間一二小時不固定,每月有1一2天休息也是各地政策不同,希望能幫到你。

⑤ 知青下鄉一般多久

不一定。按照當時的政策,要紮根農村一輩子。但是大睜晌部分人都是通過各種關系,三四年或五六年就回城了。也有一小部分在農村一輩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開的內容。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管理,坦伏加強互聯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建設,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平台與政務服務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開在線辦理水平。
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對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讓早攜開工作進行監督,並提出批評和建議。

⑥ 知青下鄉是什麼時候

60年代。(那個年代青年鍛煉身心的一種方式,自願進行)

閱讀全文

與上山下鄉生活一般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