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北有什麼民風民俗
東北的民風民俗包括:二人轉,扭秧歌、火盆等
1、二人轉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東北地區人類活動的遺址相當多,舊石器早期遺址遍布遼河、松花江流域,遺址文化類型與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的基本特質完全一致。到了周代,東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經過融和、遷徙,逐漸形成了很多分支。從原始社會(約前170萬年——公元前21世紀)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現代(21世紀);
東北地區,是中國的一個地理文化大區和經濟大區,不是行政區;「東北」一詞,最早發見於《周禮·職方氏》。
B. 東北的風俗有哪些
東北風俗有:火盆,小年祭灶,掃塵,扭秧歌,貼春聯。
1、火盆
火盆是東北民間的一種取暖工具,裡面盛上「小灰」,端到火炕上.頓使滿屋生暖。從前,北方居民室內取暖多靠火炕,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
C. 東北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東北過年習俗:
1、殺年豬
過去殺豬在東北農家算是一件大事。進入臘月,大部分人拆態櫻家都要殺豬,為過年包餃子、做菜准備肉料,民間謂之「殺年豬」。那時候,大多數農家都在院門之側壘砌豬圈養豬,少則可供自給,多則出賣換錢,因此圈裡養著幾口大肥豬被視為家道殷實的標志之一,「肥豬滿圈」也是普通農家的美好願望。
2、掃棚
進入臘月二十三之後,各家各戶都要打掃衛生。家庭主婦們通常先把屋裡的傢具用被單等遮蓋起來,用頭巾或毛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閉孫牆壁上下掃干凈。掃完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用干凈、整潔、亮堂來迎接新年的到來。
3、趕年集,辦年貨
過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統名之日「年貨」。過年之前采購工作稱為「辦年貨」。年貨一般包括鞭炮、對子(春聯)、燈籠、凍梨、凍柿子等。
D. 東北人的生活習慣,急!!!!!!!!!!!!!!
1、東北人用槐信耐腐爛的草與黃土軋碎和泥做成坯,曬干之後壘牆蓋房,在牆外面再抹一層泥。從山林中砍來細木頭截成一人高,將房子和空地圍起來,形成一個院落。這房子夏天耐腐爛,冬天保暖,實用還特舒服。
2、東北人在一塊聚餐吃飯,比美食更重要的必然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輪著喝,喝光再滿,盡醉而止鉛掘輪。冬天天寒地凍,爺們兒幹完一天活,盤腿上炕,燙一壺酒,大口吃肉。
3、「臘月到,蒸豆包,熱氣冒,香味飄。」說的就是東北的粘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雞蛋,色金黃,有粘度,象徵小日子團圓美滿,過年時家家都要蒸上幾鍋。一家做粘豆包,左鄰右舍的女人都來幫忙。
(4)東北農村有哪些生活習慣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東北人生活習慣的影響:
我國東北地區緯度高、氣溫低。散野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是我國比較完整的地域單元,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冬季冰天雪地,漫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凍土廣布、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這里主要生活的少數民族,有滿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
由於地理條件的原因從服飾上,居住偏北的少數民族,由於氣候條件上與青藏高原地區有著相似之處,其服飾上也有就地取材,腳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裝,寬大遮體,以求禦寒的共性。
E. 東北有哪些民風民俗
節日:和全國都一樣,過年吃餃子,放鞭炮,貼春聯,串門什麼的。晚上守歲之後還要吃一次餃子。
飲食:特色————當當當當~~~~酸菜。這個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時候買許多白菜(也有大頭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趕緊,放進缸里,撒上鹽,密封。一直到一個月左右。東北人愛吃燉菜。因為天氣冷。還有人參,鹿茸。這是特色嘛~東北菜量大,味道重。還有蘑菇,野菜。東北人喜歡吃面條,生蔬菜蘸大醬。最喜御孫歡餃子。各種餡的。還有殺豬菜。比如血腸。殺豬菜都要用剛剛殺死的豬做。
生活:用芴嚕草做鋪蓋。既暖和,又可以用來防潮。在晚飯後,老年人喜歡聚集在一起,扭秧歌。還看二人轉。「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東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長春還被評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讓我再想想還有什麼……其實我就是長春人……
飲食方面:吃燉菜,喜辣味(受俄羅斯影響合氣候原因,口味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與朝鮮飲食相似),東北大餃子馳名。
休閑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東北的小品(與南派小品形成我國兩大小品派系,目前東北一派成為主流)。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由東北民歌演變而來的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鎮灶鏈之一。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雖然二人轉偶爾會有些低俗的詞句和動作,但還是有極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的。因此,現代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對二人轉如此評價:她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
二人轉集中辯皮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是在東北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東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種民間文化。在東北,上自七、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孩子,都會唱上幾口,什麼《王二姐思夫》、《西廂記》、《豬八戒背媳婦》、二人轉小帽等。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
二人轉的唱本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充滿生活氣息。最初的二人轉,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藝人在晚間演唱東北民歌小調(俗稱「小秧」),後來,隨著關內居民的增多,加上長期以來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二人轉的內涵。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同時揉進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間小唱逐漸演變而成,因此表演形式與唱腔非常豐富。在民間中流傳著 「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
二人轉最初就來源於地頭文化,過去的東北農村,文化生活很貧乏,在田間地頭,隨意一塊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暢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轉給寂靜的山村帶來了歡樂。那些動作比如扔手絹,轉扇子、互相打情罵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種發泄,一種隨意。東北人生來強壯,過去靠游牧或漁獵生存,放盪不羈的性格使人們可以無所避諱地談性。東北的冬季十分漫長,農民只好坐在炕頭上磨嘴皮子,這時「葷段子」就成了他們插科打諢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轉里就有很多「葷性」,「葷口」,演員在台上口無遮攔率性而為,「葷嗑」、「粉詞」滿天飛,用以吸引觀眾。甚至有人說,二人轉是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一盤「農家菜」,是東北民風民俗的一種體現。如果二人轉沒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轉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農村廣大市場,也不能稱之為二人轉了。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游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游春》等。
原生態的二人轉被稱為「黃色」二人轉,經過改造的二人轉被稱為「綠色」二人轉。但東北人卻認為,二人轉最搶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帶點色的段子在二人轉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羈,又讓初來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紅耳赤之後,心裡暗自叫絕,咧嘴兒會心一笑。一笑之際,徹底放鬆,台下的觀眾在笑聲中顯露了其生活真實的一面,二人轉毫不掩飾它徹底的娛樂精神。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二人化裝成一丑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還有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台上唱戲,稱「拉場戲」;伴奏樂器以二胡、板胡、嗩吶、電子琴為主。
二人轉的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即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唱」為首,高亢紅火,風趣幽默,講究味、調、勁;「說」指說口,多採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以插科打渾為主,機智靈活;「扮」則指扮演人物以形寫神,以假亂真,講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稱奇。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黑虎出山」,「金鼠歸洞」,「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閑季節,邀集成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政府關懷、支持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特別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電聲樂器等也已揉進二人轉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門綜合曲藝形式,表演形式與唱腔也更加豐富了。二人轉的不斷發展完善,充分體現了東北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和與時俱進的創造精神。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級趣味的東西,隨著女演員的不斷增多,男串女裝的現象也已少見了。
F. 東北的風俗
在農村臘八之後人們開始殺豬宰雞,把豬肉切成塊,放在大缸中送到倉房裡凍起來,以備節日期間食用。
過年時,將酸菜、肥肉和血腸放在大鍋亂則敗里燉,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殺豬菜」。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餃子中包上硬幣或者花生、果仁,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福氣多多。
東北地區指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以及內蒙古東四盟構成的區域,簡稱東北。東北,古稱營州、遼東、關外、是中國東北方向國土的統稱。(與東北地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東北地區的三個省級盯跡行政區。東北三嘩顫省分為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地形分布格局是山環水繞,被稱為「白山黑水」之地。
G. 東北地區人們的生活特點
1、東北人愛吃酸菜
東北酸菜是東北地區的一種家常特色食物。採用大白菜腌制而成,極具東北地方特色。酸菜,古稱菹,《周禮》中就有其名。北魏的《齊民要術》,詳細介紹了白菜(古稱菘)等原料腌漬酸菜的多種方法。
2、東北人愛喝酒
中國東北地區在冬季時刻,氣候較寒冷,因此從古至今大部分東北人喜歡喝酒驅寒,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地方名酒。其中有一個為常人所知的白酒--聖元春白酒,該酒製作工藝精良,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聖元春白酒採用高粱泥窖、生態發酵。
3、東北方言
東北方言是東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方言的歷史成因是由當地各民族語言文化相互融合而產生的。東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認知動因,隱含型東北方言和半隱含型東北方言是通過人類的隱喻和轉喻思維得以體現。東北方言常指東北官話,而東北地區則存在多桐亂漏種方言。字面型東北方言也並非其構成因子字面意義的簡單相加,其中蘊涵了人類的認知加工。東北方言多義性符合陪鎮家族相似理論。
4、東北二人轉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盟一市,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東北大火炕
東北大火炕,起源於東北平房,在沒有樓房的條件下,用水泥和土做炕,配以火爐,平時添煤炭入火爐,使得炕本身很熱,故名火炕。東北人睡大炕,一般不像南方人那樣有很嚴格的居室化劃分,全家人擠一鋪炕,甚至客人來了也是擠一鋪炕,這種習俗,在南方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但東北人看來是很正常的事。從炕頭排下來,老人、父母、兒孫,有著年齡輩分與主次之分。
H. 在現在的東北農村生活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假如說你是南方人來東北農村生活的,你可能會有別樣的體驗。
南方地區和東北地區在氣候、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一個南方人到東北農村地區生活一年的體驗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方面。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體驗:
氣候:東北地區冬季寒冷,南方人可能需要適應低溫的環境,需要購買更厚的衣物和防寒用品。同時,夏季東北地區的溫度也會很高,需要注意防暑。
生活習慣:東北人的生活節奏可能會比南方人更加慢,需要適應慢節奏的生活方式。同時,南方人需要注意東北地區的習俗和禮儀,如農村地區可能存在一些習俗、傳統和習慣。
語握談滲言:東北地區的方言可能和南方地區的普通話存在很大的差異,南方人可能需要適應當地的方言和口音。
總的來說,南方人到東北農村地區生活一年的體驗可能會侍寬有很多段脊不同的方面,需要適應當地的氣候、食物、生活習慣和語言,但也可能會獲得新的體驗和經歷。
I. 講講東北有哪些民俗活動吧
東北人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就特別多。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年夜飯後吃凍梨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了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北方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告螞弊樹下,蓋上一層樹葉,經過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物侍可口,果汁充足。凍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裡解凍,年夜飯後吃這襪族種梨能解酒、解油膩。年三十點長壽燈東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