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陶行知生活教育學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所謂的生活即教育就是把生活本身當做一種教育來進行,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對象,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教給我們知識。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命題。結合當時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接受教育的社會背景,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而社會即學校的核心在於要求擴大教育的對象、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認為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這樣的話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襪腔橡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於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
3、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即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意義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認為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告旁的唯一出路。
它揭露並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圓笑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因此在答主觀題的時候也可以加入這些觀點作為自己加分亮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生活教育
❷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內容是什麼
1、生活決定教育,教育來源於生活
生活的性質和內容決定了教育的性質和內容。對此,陶行知說:「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所以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從生活出發,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進行教育。
2、教育對生活具有反作用,既能改造生活
教育既然源於生活,便會對生活產生反作用。陶行知認為,教育應當是為生活服務的,應該以促進生活向前向上發展為動力,應該為生活的需要而辦教育。
3、生活和教育共始終
我們每個人有「生」便會「有生活」,有生活即有教育。所以,「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要真正實現「生活即教育」,最重要的就在於使人們養成持續不斷地學習的習慣。正是基於「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後來提出了終身教育的觀念。
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教育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堅決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說的「教育」不是以學校為整體的狹義教育,而是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的廣義教育。
陶行知所說的「生活」是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不是說生活等同於教育,而是說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個過程,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
❸ 教育即生活的含義
一、杜威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這三個命題構成貫穿杜威整個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一)教育與生活經驗緊密相結合
1.「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未來生活的准備。」這是一種經過「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兩個反面的含義:一是要求學校與社會相結合,二是要求學校與兒童的生活相結合。
2.「學校即社會」
這個命題並沒有將學校與社會想混同。杜威所要求的學校生活是一種經過選擇的、凈化了的、理想的社會生活。使學校具有簡化社會生活、純化社會生活、平衡社會社會生活的功能,使每人都有機會不收社會團體的限制,接觸更為廣闊的環境。強調學生在做中學。
(二)「教育即生長」
杜威提出生長論,要求使兒童得到充分的發展,要求建立新興的師生關系,要求尊重兒童,要求教師參與學校的管理。表達了一種新的教育觀和發展觀。教育與生長的目的在於過程自身,生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沒有終極目標,是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兒童個體的充分生長不僅僅是達到社會目的的一個手段和工具,它本身就是民主主義的要求。生長論要求尊重兒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乎兒童心理發展水平的興趣和需要的要求。
(三)「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杜威認為「一切真正的教育從經驗中產生」,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經驗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著教育作用。經驗起作用強調經驗過程中人的主動性,要求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條件與水平,提高兒童參與教育過程的主動性。
(四)民主與教育
教育是為了民主的,同時教育也應是民主的。民主主義不僅為教育提供了一個奮斗目標,而且還對教育提出了民主的要求,杜威認為民主主義本身便是一個教育的原則,一個教育方針和政策。杜威認為教師應是兒童生活成長和經驗的啟發者和誘導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而且也是知識的探究者和創造者。而不是學生的壓迫者。
❹ 在陶行知看來,教育與生活二者的關系是()
【答案】:A
本敬陪題考查考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掌握情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強調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始 終把教育和社會生活聯系起來進行考察,認為「生活教碰稿物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 需的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個過 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生活的需要。「生笑液活即教育」所強調的是教育以生活為中心,所反對的是傳統教育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盡管它在生活與教育的區別和系 統的知識傳授方面有所忽視,但在破除傳統教育 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❺ 教育即生活的含義
教育即生活的含義:
「教育即生活」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著名命題坦禪。若問教育是什麼?我們可以看看杜威先生的思想——「教育是生活的過程, 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
我們借鑒、繼承與發展杜威的教育理念,首先應打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牆」,基於真實情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課程中。學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項目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是真實世界中的難題和挑戰。
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習慣。在課堂上,教師應扮演引路人、指導者、輔助者的角色。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解放學生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❻ 生活就是教育
北京懷柔有一個山區學校九渡河小學,因為是山區,缺少優秀師資,不能像城市學校開設那些鋼琴啊小和讓提琴啊舞蹈啊之類的藝術課程。
似乎這種缺乏教學資源的學校只能上文化課,沒有什麼辦法開設興趣課了。
2020年1月17日,學校來了一位新校長—於海龍。他從村裡喚臘局請來了會剪紙的、做豆腐的、做燈籠的、養蜂的、養魚的、榨油的做飯的等等。
孩子們在學這些的時候,就理局李解了一些科學知識,文化課的內容也被融進來了。生活中的這些尋常事物,蘊含著許多科學現象、文化知識。孩子們又動手又動腦,又興奮又好奇,這種鍛煉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嗎?
類似的課程像:木工課、烘焙課、陶瓷課、手工、養殖、栽培……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即生活。這也正是學習本來應該有的樣子。
陶行知先生早就有這樣的認知和實踐,教育應該回歸本來面目。這樣我們也許會更好認識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❼ 「教育即生活」你這句話你怎麼看
我贊同這句話。
第一,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未來生活的准備。這是一種經過「改造了」的新生活",「教育即生活""有兩個反面的含義:一是困岩要求學校與社會相結合,二是要求學校與兒童的生活相結合。
第二,「教育即生活"還意味著多樣性。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伍蠢的,並不僅僅只有一種模式,一種調子,一種色彩,是多元的。教師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作為自己生活的一種樣式,也就腔尺陪應是多元的。教育即生活。
第三,作為一名未來幼兒教師,我要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眼界,為以後更好的對幼兒進行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❽ 對於「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這句話,你是怎麼理解的
有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都依賴於一些理論性的語言。有的家長會在網路上,找一些所謂的教育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管這個方法,到底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孩子,都會用在教育當中,但事實上,我們真正的教育應該是鬧則要來源於生活。就像有句話所說,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這句話其實是說的非常正確的,因為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過程當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構成部分,可以說是100%的,在這樣子的情況下,教育也是依賴於生活的。
因為很多人他們都知道應該如何去做,但事實上,我們自己親自去實踐的話,會發現好像根本不會。我們每個人都接受,來自家庭,來自學校,甚至是來自社會的教育,但是這些教育與我們的生活,其實是分離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