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看懂詩經的人生活如何

看懂詩經的人生活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28 02:42:46

⑴ 學詩經的好處

一、可以興

詩的第一個好處就是興起詩人的志向,詩人借著詩,可以把他的志向說出來;詩也可以興起人民的志向,因為它反映民聲,了解民心所在。周朝時采詩官會到民間去采民謠,采詩官的等級和素養都非常高,懂得如何看民風,如何采詩,他所採回來的詩,上交太師,讓朝廷可以知道民情、調和陰陽,把風氣帶往淳厚;還有另一種興,就是說在彼、可是意在此,比如借著蟋蟀講人、借著蜜蜂講人,這也是興,是一種說話的藝術。其實詩的作法除了興還有賦跟比,「賦」就是直接陳述,「比」是類比,此處孔子雖然只說詩可以興,也連帶出「賦」和「比」。



二、可以觀

詩的第二個好處是觀民風,民風的厚薄,可以借著詩來觀。民風厚就代表政治成功,民風薄代表政治失敗,所以可以藉此看政治得失。

三、可以群

把眾人的志向和合一統叫做群,因為詩是講大家的心聲,所以能夠讓大家合群。像《雪廬詩文集》裡面,老人每每借著事情來述說心志時,其實都是反映當時大眾的心聲。



四、可以怨

民怨記在詩里,國君從詩歌中就可以知道民怨之所在,用政治、教化去化解民怨。杜甫的《蜀相》,表面上是贊嘆武侯,其實心中寄託的是,如果唐朝有諸葛亮這樣的重臣,今天江山不會這樣的凄慘,老百姓不會這樣地流離失所,可見國家的大臣有多麼地重要!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以詩抒怨,還能避免禍害,叫做「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所以,雖然「怨」,可是他是不會尖酸刻薄,只是點到為止,合乎禮制,但是又能夠讓人反省。詩人有怨,是因為王道不行,是天子不能以身作則,不用人才團隊,不推廣德教,以前季札到魯國聽了《小雅》,就知道周朝的王道已經開始在衰敗了。

歷史上齊威王原本只知享受,諸侯都來侵佔他的土地,很多人勸他,他都聽不下去。只有淳於髡善於比喻:「都城有一隻大鳥,這一隻鳥落於庭中,三年不飛。大王您知道這是哪一種鳥嗎?」齊威王立刻知道淳於髡意在言外,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淳於髡一句話就讓他振作起來,勵精圖強!這種智慧地勸諫法,就是孔子說的」可以怨」。

五、可以厚五倫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就是厚五倫。「邇」就是近的意思,近的地方可以事父,這就是孝道;遠的地方可以事君,這叫做忠。懂得怎麼盡孝、怎麼盡忠,在家庭裡面知道謀造家庭的和諧,在國家裡面能夠謀造國家的和諧,他是家庭的人才、是國家的幹才。

詩是憑借著甚麼樣的內涵來敦厚五倫呢?

過去閔子騫在最緊急的狀況下,一句:「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就把瀕臨破碎的家庭關系重新和合起來。《禮記.經解》裡面說,詩教的效果是溫柔敦厚,詩不直言所以溫柔,很多人說話沒有溫柔的訓練,所說出來的話就很容易傷人。為什麼會溫柔?因為敦厚,就是能替別人著想,所以就算對方有過錯,說話都不會直接傷害對方。《常禮舉要》處世篇說:「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就是教導我們講話要懂得委曲婉轉。

溫柔敦厚是用真情去感人,詩歌感動人的力量就在情,而政治裡面要講究和諧,所以對於辦政治有很大的功效。中國人稱辦政治的領導為父母官,各級領導一直到天子都是父母官,在其管轄的范圍內,就像一個家庭的家長那樣領導百姓,都是替對方著想,都是講究付出而不是要求回報。

六、可以增知識

「多識(zhì)於鳥獸草木之名」,「識」就是記得住。在《詩經》裡面,提到「鳥」有三十九種,「獸」有六十七種,「草」有一百一十三種,「木」有七十五種,還有「魚」二十種,「蟲」二十九種。因為當時是農業社會,其實都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里,所以詩歌就借著大自然來說人事,來說政治的得失,來說民風的厚薄,來吐露牢騷,來諷刺上級,或者是來對政治歌功頌德,對仁君聖主緬懷,都是借著「鳥獸草木」的特性來說,這樣的手法也廣見於詩經以外的詩作。

⑵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這部作品對人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引言:詩經是中國歷史上的第1部詩歌總集,總共有詩歌305篇。不少網友們在上學的階段,都會學過詩經中的部分詩歌。作為中國的第1部詩歌總集詩經,那這部作品對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影響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傢具體的分析一下。

詩經也是人們用來教育後人的教育素材,因為詩經是周王朝以來,由盛到衰這些年間,中國社會風貌的一個形象反映。尤其是詩經中的精華,更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所以就更能真實地描繪社會的風貌,也更能反映人們的願望和需求以及生活。而且其中的一些手法也是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對後世創作一些詩歌也產生比較深遠的印象。

⑶ 詩經對於當代生活的意義

詩經是如意的五經之一,詩經。鍾,體現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以思維想像方式,在世間當中處處都能體現出儒家的思想體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所運基本的價值觀思想,一,中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的態度,通過對世界的學習,退,促進當代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更深,深刻的理解,能夠更深刻地了解到中華民族的精神與靈魂。

⑷ 論述題:從《詩經》看古代人民生活。

自耕農為主 衣食足而知秉禮 統治階級的支持率肯定比如今高 如今陷入瀕危的野生動物在當時還都活的挺滋潤
沒完整的看過詩經```````````那段時間的東西只讀過幾遍春秋和東周列國志 只記得春秋和戰國中前期砍架的時候各國還奉行著排著隊沖 打散對方隊伍就ok 能不傷人就不傷 能不殺就不殺 打到對方首都門口 只要對方誠懇的口頭認錯就ok 臨走捎點鳥毛,豬皮,土豆,瓜果梨桃啥的土特產,就算是戰利品 比八國聯軍搶完燒完還訛詐幾億銀子強多了

⑸ 從詩經中看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 能從中找出一些具體例子嗎

如果從詩經的角度看,古代人們的生活似乎很浪漫,但是絕對是很簡單,有點田園隱世的感覺。
說浪漫,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整個一篇,描寫男子對美女的追求如何的唯美而不猥瑣,他的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之"都比較含蓄和綿綿情意。不像現在的社會「搭訕不成,回家意淫」
說簡單,比如「碩鼠」篇(是詩經的吧,不太記得了),碩鼠碩鼠,勿食我黍。說明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吃的是簡單的糧食,家裡也沒有什麼傢具來放東西,更沒有什麼對付老鼠的工具和葯物。
說田園,比如「蒹葭」,蒹葭xx(原文不記得了),在水一方,所描寫的景色都是有山有水有石頭,有大河,有美女,有樹有草有花。反正景色還是很不錯的。
我只是隨便舉例,原文也不記得了,自己對著原文體會下,應該有那麼點意思的哦~~

⑹ 《詩經》是如何表現古代生活的,你喜歡詩經嗎

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詳細的記錄並還原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日常,今天分享其中的10首詩詞,一起來感受下古人的生活情調。

⑺ 看詩經有什麼用

當你讀到「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你讀的是詩中主人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永無終竭的懷念之情,閃爍著一種追求愛的永恆的光輝。

當你讀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你讀的是詩中主人公在戍邊的征戰生活中對逝去歲月的感慨,對親人的深切想念,對狄戎進犯的仇視與憤慨以及對長年累月無休止的戰爭的不滿。

當你讀到「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你讀的是詩中主人公描繪了百姓不堪重負,強烈地控訴統治者的「碩鼠」行為;詩中的樂土雖屬虛幻,但卻無疑給苦難中的百姓帶來了希望和力量,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和嚮往。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騷客借詩歌傳達自己的生平遭遇和個人志向,時間會流逝,記憶會消退,但是詩歌會永存,它能對抗遺忘。

你今天看了一場雨,你覺得很美,可它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是,當你用詩的形式,把它寫下來後,這場雨就永遠在你餘生的書桌上下著。也正因為詩能對抗遺忘,人類的記憶中那些最美好的東西,也借著詩得以薪火相傳,代代延續,且不斷地在後世人的心裡,發酵出新的靈感和啟迪。

⑻ 《詩經》它反映了什麼時期百姓的生活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的詩歌,共311篇。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大致內容包括: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⑼ 詩經對現代生活的意義

1.但書中所記何事何人?自又雲:「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則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並使其泯滅也。(《紅樓夢》)

2.「一切沒有被說出來的,註定要消失。」(日本詩人小林一茶的俳句)縱觀二十世紀的人類歷史,會驚訝地發現,每一個歷史事件或人物都值得被寫成史詩、悲劇或抒情詩。可他們都消逝了,只留下淡淡的痕跡。可以說,即使是最有魄力、最熱血、最果決的人,與僅僅是描述初升之月的幾句精雕細琢的話相比,也只能勉強被稱作影子罷了。 (米沃什《路邊狗·語言的力量》)
然而作者對於寫詩並非沒有懷疑,他時而感到文字「是一條天鵝絨,當你掀開這層華麗的外表,就會發現裡面什麼都沒有」,時而感到「詩是一種令人羞恥的東西,寫詩就如同被扒光衣服在公眾面前展示身體缺陷」。他說詩人不正常,不陽剛,因為有黑暗的糾結與恐懼,才有了創作的沖動,用作品來抵償自己的軟弱。這位見證了二十世紀的瘋狂和荒謬的詩人,審視並刮擦著內心的污垢,如約伯一樣,用詩歌在深淵呼喊。對詩人來說,寫詩是荒謬的,但不寫詩更其荒謬,在「目標」一節,詩人寫道:
「當我寫作時,光明的一面就展露出來,當我停下筆,黑暗的一面出現了。所以我必須寫作,為的是防止自己墮落。」寫詩成為一種無名的需要,為秩序,為節奏,為形式,藉以對抗混亂與虛無。「一切沒有被說出來的,註定要消失」,寫詩作為見證,給記憶中的人們提供安身之所,雖然詩人深知「要留下一個人何其困難,因為我們的屋門敞開,門上沒有鑰匙,無形的客人隨意出入。」 (《路邊狗·詩藝》)
——《路邊狗》(切斯瓦夫·米沃什著 趙瑋婷譯)2016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3.詩中真實才是真正真實。花之實物若不入詩不能成為真正真實。真實有二義:一為世俗之真實,一為詩之真實。且平常所謂真實多為由見而來,見亦由肉眼,所見非真正真實,是浮淺的見,如黑板上字,一擦即去。只有詩人所見是真正真實。如「月黑殺人地,風高放火天」。在詩法上、文學上是真的真實,轉「無常」為「不滅」。
世上都是無常,都是滅,而詩是不滅,能與天地造化爭一日之短長。萬物皆有壞,而詩是不壞。俗曰「真花暫落,畫樹常春」。然畫亦有壞,詩寫出來不壞。太白已死,其詩亦非手寫,集亦非唐本,而詩仍在,即是不滅,是常。縱無文字而其詩意仍在人心。
佛所謂「常」是不滅,人無思想等於不存在。(顧隨《駝庵詩話》)

4.卡爾波普爾將世界分為三個不同但相互作用的世界。
首先是世界1是由物質客體、石頭河星球、植物和動物、輻射線和其他形式的物理能量構成 的;
其次是世界2,有內心的或心理的世界,我們的痛苦與愉快的感覺,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決定、我們的知覺與我們的觀察的世界。從人類的觀點或從道德觀點來看,世界2非常重要。
而世界3則是人類是心靈的產物,如科學猜想或理論依據數學建構;歌曲和交響樂;繪畫與雕塑;地圖,建築物的設計圖、發動機的設計圖,或者汽車飛機的設計圖,甚至計算機的程序,這些地圖設計圖及程序是以理論或猜想為基礎,如同書籍一樣,是世界3的客體的體現。
我們的心靈,既創造了這個世界,有被它創造。(卡爾·波普爾)

5.山谷雲:「天下清景,不擇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誠哉是言!抑豈獨清景而已,一切境界,無不為詩人設。世無詩人,即無此種境界。夫境界之呈於吾心而見於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詩人之秘妙也。
境界有二:有詩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詩人之境界,惟詩人能感之而能寫之,故讀其詩者,亦高舉遠慕,有遺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淺焉。若夫悲歡離合、羈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詩人能寫之。故其入於人者至深,而行於世也尤廣。先生之詞,屬於第二種為多。(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

6.寫作不是再現而是追尋現實,並要求替代現實。
詞即物,即人,即神,即詞本身。這便是存在本身的原本狀態。存在清脆的命名拋擲出存在物和宇宙圖景,那兒沒有命名,那兒便是一片渾沌黑暗。為我們點亮世界的母語是我們生存的源泉。但母語在給我們足夠活下去的光亮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作為人的最危險本質——我們對我們自身的覺悟。(張棗《詩人與母語》)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魯迅)

7.那時候如果夏天尚未經提煉,
讓它凝成香露鎖在玻璃瓶里,
美和美的流澤將一起被截斷,
美,和美的記憶都無人再提起:
但提煉過的花,縱和冬天抗衡,
只失掉顏色,卻永遠吐著清芬。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之五)

8.安娜並沒有象吉娣所渴望的那樣穿紫色衣裳,卻穿了一件黑絲絨的敞胸連衫裙,露出她那象老象牙雕成的豐滿的肩膀和胸脯,以及圓圓的胳膊和短小的手。她整件衣裳都鑲滿威尼斯花邊。她的頭上,在她天然的烏黑頭發中間插著一束小小的紫羅蘭,而在釘有白色花邊的黑腰帶上也插著同樣的花束。她的發式並沒有什麼引人注目的地方。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老從後頸和鬢腳里露出來的一圈圈倔強的卷發,這使她更加嫵媚動人。在她那彷彿象牙雕成的健美脖子上掛著一串珍珠。(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1部第22章)

二、我思故我在/我說故我在

9.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生命的歷程,一種內心的敘述——他的連續性,它的意義,正是我們的生命所在。也許可以這樣說,我們每個人都在建構並經歷一種「敘述」,這種敘述就是我們,就是我們的身份。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敘述,它不斷地、無意識地被我們構建,通過我們的構建,在我們的心裡構建——它通過我們的直覺來構建,通過我們的感情來構建,通過我們的思想來構建,通過我們的行為來構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銅鼓我們的話語來構建,通過我們的口頭敘述來構建。在生物學上,在生理學上,我們差異不大;而在歷史上,作為敘述——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奧利弗·薩克斯《錯將妻子當帽子》第130頁)

10.文學教會我們如何更好地留意生活;我們在生活中付出實踐;又反過來能更好地讀懂文學中的細節;再反過來讓我們能更好地去生活。如此往復。(詹姆斯·伍德《小說的機杼》)

11.生活模仿藝術遠甚於藝術模仿生活。這不僅僅是由於生活的模仿本能,而且是因為以下這個事實:生活的自覺目標是尋求表達,而藝術給它提供了某些美妙的形式,通過這些形式,生活便可以展現自己的潛能。這是一種從未被提出過的理論,但是它很有成效,並在藝術史上投下了一束新光。由此可以推出的必然結論是,外在的自然也在模仿藝術。她能向我們展示的惟一印象就是那些我們已從詩歌 或繪畫中得到的印象。這是自然的魅力之謎, 也解釋了自然的弱點。(《謊言的衰朽》)
王爾德通過對比莎士比亞、巴爾扎克、左拉等現實主義色彩很重的作家們的作品,指出生活只是一種映像,藝術才是真實的,「生活模仿藝術遠甚於藝術模仿生活」。王爾德的這些觀點並非聳人聽聞,亦不是說藝術應該脫離生活,而是在藝術史上率先指出了創作技巧的重要性。
傑出的藝術家創造出新的典型,生活就試著去模仿它。
語言,它是思想的母親,不是思想的孩子。
藝術在自身中而不是在自身之外發現了她自己的完美。
每一顆心靈就像是一支武器,被彈葯般的慾望一直填塞到槍口。(奧斯卡·王爾德《謊言的衰落》)

12.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僅僅知道事物。
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化,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什克洛夫斯基《作為技巧的藝術》)
詩人里爾克在獻給情人的《安魂曲》中也說過:
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
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
語言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但許多詞句在夜以繼日的操勞當中,漸漸磨去了光彩寶色,成了死珠子魚眼睛。

三、不學詩,無以言

13.閱讀就是了解別人的生活,反過來關照自己的生活。

14.當你能夠感覺你願意感覺的東西,能夠說出你所感覺的東西的時候
亞里士多德曾說:「快樂主要來自靈魂的善。」
德謨克利特認為:「使人快樂的不是體力,也不是金錢,而是正義和多才。」
當你能夠感覺你願意感覺的東西,能夠說出你所感覺到的東西的時候,這是非常幸福的時候。(塔西倫)

15.梅里美創造了卡門,讓卡門進入了語言,讓這個嘴裡叼著玫瑰、手裡搖著響板、腰帶上插著短劍的吉卜賽女人,像經過格拉納達和馬拉加的崗哨一樣輕易溜過了國界,登上了德國、俄國、中國的舞台,從此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自由」。她面對死亡的輕率,喚醒了我們每個人都潛藏著的嘲笑死神的念頭,「像藝術中一切偉大人物,她既是我們的鏡子,也是我們的夢想。」「在他們虛擬的存在中,我們察覺到自身的特徵」——
沒有這些人物,我們內在的過去將是裝滿無言死者的墓穴。從荷馬和柏拉圖魂牽夢繞的蘇格拉底,一直到我們時代普魯 斯特筆下的夏呂斯男爵和喬伊斯筆下的布盧姆,我們一直在從虛構中獲取現實的路標。在不滅的幽靈與活著的人之間的對話, 給予了我們語詞共鳴的力量。藝術家最高的成就是完成永恆生命的奇跡。只有在那時,他才會意識到苛刻的慾望為了超越短暫的人生而不得不忍受。盡管每個時期的藝術、詩歌或小說都會創造出無數的人物,但只有少數才迸射出優雅的火花,才能夠跳過從短暫的實存到永恆的幽影之間的鴻 溝。卡門就是其中之一。(《梅里美》)

16.凜冽倦玄冬,負暄嗜飛閣。
羲和流德澤,顓頊愧倚薄。
毛發具自和,肌膚潛沃若。
太陽信深仁,衰氣欻有托。
欹傾煩注眼,容易收病腳……
冷酷隆冬里,流落夔州的老杜正偎著西閣的牆根曬太陽。只覺得陽光帶來的暖意周流全身,有如深仁厚澤,於是,身上毛發輕和多了,肌膚也潤澤起來了,老衰之氣一下子有了依託。但眼睛注視著陽光一久也會煩亂,就想起來走走,先是腳病走不穩,後來也就便捷了。你看,老杜以抽象之物的「德澤」「深仁」來比擬具象的太陽,真是意外的貼切!熱分子的傳遞是「流」通的,引起的變化是「潛」在的,這感受又多麼親切、真切!(江弱水《為詩一辯》)

17.讀書是一件耗神的事兒。記住抽象的符號對大腦來說,絕非易事。因此,大腦需要外部世界的信息來作為錨點輔助記憶。記憶大師常用的技巧之一,就是將抽象的詞形象化,通過具體物質錨點幫助記憶。
閱讀紙質書的過程中,指尖的觸感、手指翻頁的擺動幅度、手掌承受的重量,都起到了類似錨點的作用,幫助我們記憶。紙質書與閱讀的記憶同在,其作用類似於某種氣味突然勾起了一段回憶,一個玩具讓你想起了小時候的快樂時光。
而閱讀電子書,無論你是在讀大部頭的哲學書,還是在讀輕松的言情小說或者刺激的恐怖小說,指尖的觸感、手指翻頁的擺動幅度、手掌承受的重量都是一樣一樣的。你擁有的完全是對文字的抽象記憶。
有科技專家把閱讀電子書比喻成盲人穿過一條繁忙的街道。幾乎沒有現實世界的參照物,盲人只能憑借「心眼」來回憶路上哪裡有障礙、哪裡有台階,其難度系數比視力正常的人穿越街道——即紙質書讀者——要大得多。

⑽ 讀《詩經》,感覺古人的感情,生活,比現在人更真實,情更真。我就理解這些,還有其他的含義嗎

對於每一個讀到先秦文字的讀者來說,孔子和《詩經》是這一時代文學的重要符號。《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賦予了我國文化的源頭的美譽。從某種意義上說,《詩經》甚至可以與西方人的《聖經》相媲美。而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孔子與《詩經》已不是那個時代的文學符號問題,它們都已上升到了中國的文化層面,承載著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個中國社會文明進程。

傳統的東西是一種永恆的東西。傳統是歷史長期的積淀,是一個民族寶貴經驗的結晶,是一筆十分豐厚的資源,是轉型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創造的基礎。所謂的文化傳承,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和繼承。如果說《詩經》和《周易》代表了前一個時代,而戰國勃起的諸子百家哲學與散文代表了後一個時代。孔子恰恰處在這兩個時代的轉折時期。孔子對於《詩經》「述而不作」的做法,進一步說明孔子晚年對《詩經》的整理只是刪定。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覺地,部分地繼承,運用先代的情感表達方式,吸取《詩經》各種美學價值,同時卻也在愈來愈理性將《詩經》進行切割,分類,從中尋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並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闡釋《詩經》。孔子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對《詩經》,這部中國文化的源頭進行了自覺與不自覺傳播和繼承。

同時,文學進程,從來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維,及社會歷史的發展相聯系的。文藝的發展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它與當時的歷史階段相適應,是這一時期民族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的感性顯現。《詩經》是西周、春秋時處於孕育、形成中的中華民族的社會和精神風貌的結晶,是這一時期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意識等種種社會條件交匯的產物。孔子正是順應了當時社會大流的價值取向,建立儒家學派的思想體系。

中華文化的生命特徵,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體現為「仁」。中華文化以仁為根本精神。仁,將宇宙人生融為一體。以孔子為代表儒家倡導仁和禮的統一思想,被李達五在了四個層面的深刻的闡明:

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親師」為核心的血緣倫理基礎;

第二, 以持中、保守、內向、剋制、忍讓,即「溫良恭儉讓」為標準的心理基礎;

第三, 以忠孝節義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友愛互助的人道主義精神;

第四, 以「修身齊家治天下」為人生追求目標的個體人格。(1)

孔子所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2)的說法,實際上是講「仁」本身就是為了釋「禮」。學禮,懂禮,行禮,護禮,就是儒家君子的責任與風度。儒家「仁」的本質就是維護等級之禮,法規之禮,人際之禮,為人之禮。這種在春秋戰國的社會生活大變動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實際上是以君王意識,家長意識為構建核心,形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標准。這樣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體現了先進的封建生產力的需求,從而能夠很快地發展為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為後代封建君王所提倡與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詩經》不僅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同時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

孔子說:「依於仁,游於藝」(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創造詩歌的生命。以這個觀點去看《詩經》,無論是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的《生民》、《大明》,反映勞動生活的《七月》、《豐年》,描寫愛情婚姻的《關雎》、《衛風·氓》,以戰爭徭役為題材的《採薇》、《王風·君子於役》,還是反映上層社會歡樂、和諧的燕饗詩《小雅·鹿鳴》、《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詩《盪》、《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願望為根底,都是要「經夫婦,成孝敬,美人倫」,以達到孔子所倡導的藝術標准,即「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4)的政治標准。

如《碩鼠》里,對於那個不勞而獲的統治者,早已經忍無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將去汝,適彼樂土」的消極選擇。君權的思想在統攝著他的思想,在無奈的壓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從自身的出發,另尋一塊修身養性的樂土,正應驗了:詩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詩經》一些作品贊美貴族階層的才德容儀,頌揚溫文爾雅、謙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擊失德違禮之輩不如:「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5)這本身就在強調仁禮統一的道德修養標准,即體現了「詩可以觀」的社會認識作用。再如《採薇》、《出車》、《六月》等,堪稱中國邊塞詩的源頭,寫戰爭,迴避刀光劍影,恐怖血腥,其主要意義就是迴避戰爭,表現出對戰爭的厭棄,對和平統一的渴望,正體現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大一統思想。如《秦風·無衣》里所描繪的戰爭前的情景,就要求大敵當前,所有的臣民都應該「修我戈矛,與子同仇」(6)。

如果說,《採薇》等通過興、觀而有「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微微怨悱的話,那麼《秦風·無衣》則可以看成是教育群臣民,號召臣民同仇敵愾的「群」。孔子所謂的「詩三百,一言蔽之,思無邪」的論述,即無邪就是要合理。禮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規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則下,詩歌觀念取向和詩歌創作的原則,就是要體現仁的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

正因為孔子與《詩經》有這么一種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關系,《詩經》才具有了經典意義。但是這才只是開始。《詩經》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被作為官方的一種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在重視之後,就會把孔子所說的話,孔子所用的教材、各種文獻經典化、神聖化。這個神聖化、經典化的過程就是上一講張隆溪教授所說的「闡釋」。《詩經》是當時的人所寫的詩,和我們現代人所寫的詩並沒有不同,但是要經典化,就必須把《詩經》的作品從普通的文學作品提升到儒學經典的地位。這個過程就是把一般人寫的詩變成經典的過程。在經典化過程中,人們對「詩」的闡釋就附加了許多並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內容。也可以講,在《詩經》經典化的過程中,講了不少歪理。

所以要正確地看待孔子與《詩經》的關系,把握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需要將兩者置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才能最終得出兩者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它們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符號,是現代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依據。同時,它們的關系必將隨著歷史的發展,呈現新的價值內涵,就有待於我們今人去挖掘,從中吸取對我們現代化建設有意義的道德、思想方面的文化。

閱讀全文

與看懂詩經的人生活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