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內外生活最大差異是什麼
長期生活在中國,忙碌的工作,很少有時間出去遊玩,有機會出國遊玩或者生活是非常好的事情。我媽媽就是長期生活在美國洛杉磯這座城市的,城市文化風景特別美,住在這里心情也非常好,美國人民都非常友善,國內國外的生活在本質上是有一定差異的,在美國生病是不需要花錢的,而在中國沒有足夠的醫葯費醫生是不會給你看病的,醫療這方面中國做得真的不夠好。
在美國,同性不能一起跳舞,這是公認的社交禮儀之一,國外有很多規矩,正如在中國也有很多規矩,中國人打招呼不像外國友人那樣,會臉貼臉表示友誼,中國普通朋友也只說一句「hi」,這是兩國文化差異之處,有機會可以出國旅遊看看。
② 現在國內在物質和生活等方面和發達國家差距在哪呀
1,社會秩序差得太多了。開車不遵守交規,不排隊不禮讓。這邊高峰的時候也會遇到車上人很多,但是司機會示意乘客只下不上,等車的人即使趕時間也會自覺等下一班車。
2,城市設施,大體上還可以吧,不過中國人人多,很多公共設施永遠滿足不了需求,比如公廁建設,到現在國內的大部分廁所都是不提供衛生紙的。
3,中國大中城市在消費上已經和國外沒有什麼大區別,只是在消費文化上有區別而已。
4,環境狀況差得太多太多了,還是跟咱們人多有關系,我覺得人本身就是可以改變環境的, 好比這屋裡就一個人,再開暖風也總覺得冷清,要是一屋子人,暖氣不開都覺得熱。還有就是咱們的工業污染太嚴重了,就為了賺錢,或者根本就沒有環保意識。
5,教育! 這里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主流媒體的教育。學校教育,在中國,城市為了考學而教育,農村為了實施義務教育而籌錢;家庭大部分都在為了滿足於金錢和物質上的享受而奮斗;社會整天都是娛樂花邊新聞和網路新聞。。。。沒有多少老師和家長,和社會真正關心素質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政治課不算)!
年輕人不關心貧困,不關心環境問題,不懂得基本禮儀,倒是整天都在討論流行品牌,討論流行文化倒也不可怕,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穿著不整潔就在其實這些會決定一個社會的發展趨勢,日後成為家長,還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教育。
這邊的小孩很多都在學校和家長的帶領下參加社會活動,比如為鄰居募捐啊,為癌症協會義賣啊,不過其中有些是在教會的帶動下的,有時候我覺得這邊慈善活動跟教會還是有不少關系。
說到底,中國經歷了近100年的戰亂,現在才發展了幾十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聽說幾百年前清朝有使者來美國,見到中國人每天都洗澡感到很詫異,紛紛效仿。所以現在中國也應該多效仿些好的,或者說把原來的好東西再
③ 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我國的生活方式有什麼不同
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樣的,那麼究竟其根源在哪裡呢?其根源主要還是在兩種文化的差異上,一種是屬於西方社會的文化,一種是屬於東方社會的文化,這兩種文化在很大層面是不一樣的,文化的力量就在於它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任何事物,在這里我根據讀閱讀許先生的文章,認為美國人與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比較要從認識文化開始,另外還要探討的是文化中的什麼影響了兩個民族生活方式,在這里僅從自我、人格和家庭教養方式來進行簡單的探討。
美國人與中國人若按地域區分,是西方與東方之分,若按種族來分,是白種人與黃種人之分,然而要比較這兩個國家的生活方式則不能夠籠統的簡單來概括,與其說是生活方式的比較還不如是說兩個民族的文化的比較,我們知道事物都是處在矛盾之中的,矛盾著的事物又都是相互排斥相互包容的,我想這種矛盾中的中西文化正是當今文化的一致性趨向。
研究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選取的工具不應該是放大鏡,而應該是顯微鏡,因為在這兩個偉大的民族帷幕後活動著的不是無形的和不可名狀的大眾,而是具有明確價值、責任和思想的人們,雖然在理智上各異但是卻都懂得悲哀、勝利和奉獻的人們,令我們關心的我想並不是對他們彼此形成鮮明的多民族歷史、習俗、政府形式或經濟制度的描述,盡管在我們通向理解美國人和中國人的旅程中這些和其他某些因素會作為我們的路標幫助我們回答這樣的問題,即:在這兩種人之間造成這些如此豐富多彩,如此尖銳明顯和如此眾說紛紜的差異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徐良光曾給過我們一些啟示,在這里筆者想要挑選自認為比較重要的方面來闡述美國人與中國人這兩種人的生活方式為什麼會有如此打的差異。
那麼前文中已經提到與其說是兩個民族間生活方式的比較還不如說是兩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既然講到文化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闡述對於文化一詞的界定。文化這一術語有一個復雜度歷史和變化不定的意域,它已搜卜經成世液穗為英語世界中最具歧義的術語之一,英國文化學者雷蒙德.威廉斯認為文化這一術語主要在三個相對的獨立意義上被使用:藝術及藝術活動、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一種發展的過程。他在《文化與社會》一書中認為文化不應等同於以高雅藝術為代表的高級文化,文化從根本意義上說是」整體的生活方式」,由此把文化的含義從狹義的「高級精神」引申為人類學上的「整體的生活方式」。
既然我們說文化是一種整體的生活方式,那麼這種生活方式則並不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區域環境會形成不同的「整體的生活方式」,當然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這種生活方式是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發生沖突與融埋做合的舞台,這些集團試圖定義世界並把這種自己的理解強加於世界。這種事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趨向,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在其形成並發生影響的過程之中都會形成一個統一的模式,被英國學者稱之為「定型化」,這種定型化就是逐漸形成的同意一的模式,這種模式通過排他的實踐把自己封閉起來,把其他文化排除出去,從而維持一種既定的秩序。顯而易見的是中國與美國人就是在這種排他中逐漸形成的。這種定型化的文化又會在不同的領域影響著一個民族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宗教、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因此說我們研究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其根本是要了解齊文化底蘊,了解了文化那麼再來了解為什麼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就容易的多了。限於篇幅筆者在這里介紹一下影響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基本的有原因。
美國人與中國人關於「自我」的理解
我們剛剛僅僅從宏觀上說文化影響了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那麼究竟是怎麼影響的,如何影響,從哪些方面影響的呢?中國學者楊中芳認為美國人與中國人講的自我是有差異的,這種自我的差異影響到美國人與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應該是「自我」的含義上的差異,美國人講求的自我往往是真實意義上的自我,而中國人眼中的自我則要比美國人寬泛的多,中國人的自我不但包含個體我,還包含形形色色的社會我。美國人對自我的理解還有一點比較突出,就是美國人往往都側重於對自己的獨立意識,中國人則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繫上來理解自我,在中國人眼中,沒有與其他人的交往就不存在自我。原因很簡單,就是汪鳳炎在《中國文化心理學》所說的中國人是一個本為關系社會。那麼筆者認為正是對於這種對於自我在含義的理解上的差異使得兩個民族的人民在處事與社交上形成一些有目共睹的差異,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美國人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獨立意識,中國孩子則是在一種社會關系中成長,依賴性比較強,獨立性比較差,這樣我們也可以認為美國人大多是場獨立性人格,而中國人則大多數是場依存性人格。
其次是美國人與中國人自我結構上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秉承儒家思想,孔夫子推行「仁」,孟子推崇「人性本善論」,因此在中國人「我」的觀念中就很少會體現本我的思想,而超我則是占據大部空間。中國人是在這樣一種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我觀念,而美國人則深受基督教原罪說的影響,人們都相信「人性本惡」,這樣來看美國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分配則是比較均衡的,但是美國人的自我又或多或少會占據上風形成美國物慾橫流的享樂主義,筆者認為弗洛伊德的的性沖動的原始動力說的這種快樂原則還是比較適合解釋美國人的這種生活方式的。美國人與中國人的這種關於「我」的結構上的差異在不斷積累中最終定型化為一個民族的典型的民族個性。
第三是美國人與中國人無我與重我的差異。我們知道中國文化的形成基礎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法家思想,儒家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仁」,到家的典型特點就是「無為」,發家的典型特點就是「法治」,在這樣幾種思潮的影響下那麼中國人的我也就難免帶上這樣一種烙印,這就是無我,小我,順從,仁義,和為貴,這樣一種思想,這樣一種思想就要求中國人必須要與他人處於一種合理的共存的關系中這才是正確的,換句話說這樣一種思想就是要求壓抑自我,這就影響了中國人世代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這種忽視個我,推崇社會我的做法勢必造成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應該是內斂的,應該是順從的缺乏反抗的。與此相反美國人因為從小就開始培養獨立意識,個體我是最重要的,這樣也就形成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形成美國人各具不同的張揚的性格,形成不同於中國人的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因此,這種對於我的重視程度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兩個迥異的民族性格,並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美國人與中國人的人格差異
普通心理學認為人格就是個性,但實際上人格的含義較廣,它是以人的性格為核心,包括先天素質,受到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等心理的、社會的影響,並逐步形成的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習慣和性格等心理特徵的總和。因此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也同樣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決定性格的因子說到底我們還是要回到文化學中來探討,就因為人格中的性格是受後天影響相當大的,所以文化對於人的性格的影響也應該成為這兩個民族的民族性格形成的決定因素。
首先我們是「性善論」與「性惡論」。中國的傳統文化主張的是做人要「仁義禮智信」,這種主張一方面使得注重道德教育的中國人非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這也正是這樣在另一方面也使中國人的本我嚴重流失,社會我嚴重膨脹造成一種社會的畸形人格,它否認本我的價值,沒能給本我一個應有的地位將其打入冷宮,使得中國人的理想人格的養成缺乏內在動力這才造成今天中國社會的呼籲個人的個性培養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吧一個教育問題更是把一個文化轉型的問題。而美國社會不同的是,他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宗教信仰是其人格組成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基於對宗教的信仰美國人的心靈比中國人純凈的多,但他們相信的「性惡論」就給了本我定的地位使得個性可以自由發展不受約束,形成一種中國人所缺失的獨立意識。
其次是美國人與中國人的群里人格與個體人格。在中國這樣一個關系本為的社會中更多的是關注群體或社會的人格,輕視、壓抑個體的人格,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的這種「集體人」與中國是一個關系本為的國家是直接相關的,中國的社會就是一個龐大的關系網路,中國人的這種網路是的社會交往方式形成了特定情境下的群體個性,在中國評判一件事情往往是以群體性格來作為標準的,而美國則是輕視社會我,將個人看成是獨立的存在,這樣便形成一種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個體自我。相比較之下中國人在生活中更多的是依賴群體,因此就產生一種「群體崇拜現象」。筆者認為這種群體崇拜就是這種社會我的原型。在這種情境下就會壓一個我,推崇社會我,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這種人格差異的根源就在於美國人與中國人早已定型化的民族文化,這才是社會根源,因此我們也可以說美國人和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就是美國人和中國人兩個民族人格差異的表現。
美國人與中國人的家庭
首先要說的是從外部特徵上看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家庭結構是不同的,這其中也可以體現出一些民族的性格在裡面,比如美國人的家庭通常有一個小院子組成,周圍是很矮的籬笆圍起來的,而且大多數美國家庭是沒有圍牆的,從外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房子裡面,中國的家庭則是家家戶戶一個大院,一個高大的牆,一個堅固的大門,從外邊是看不到房子的任何東西的,醉倒看到的是房子的頂部,如果用心理學的投射來理解的話,這裡面反映了中國人與美國人生活方式上的開放程度是相差很大的。再看房子內部的布局,美國家庭沒一個房間都是有門的,中國傳統家庭則是一個房子只有一個門,各個房間時相同的。用投射我們也可以看出美國人的私人空間使很多的,也是很注意個人的私人空間,生活中的人權意識要比中國的大家庭高的多。無論從家庭的外部結構還是從家庭的內部結構的比較我們都能看的出來,美國人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樣的,這是兩種不同文化下的產物。
其次是美國人與中國人家庭教養方式的差異。就中國和美國家庭教養的目的而言,兩者有著相同之處,那就是教子成人、教子成才。然而在具體方式方法上 ,由於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中國和美國家庭教養卻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家庭教養方式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因素,是在父母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並發展的,這種互動的結果不僅從父母對孩子的生存和身體健康離不開父母和成人長時間的精心護理、照料。與此同時,他又開始了由生物個體向社會個體轉變的社會化過程,這意味著兒童需要不斷學習知識、技能,逐漸掌握社會規范,最終適應社會生活,這一切同樣離不開父母和成人的引導、教育。在培養孩子成材的問題上,中國的家長普遍地存在著智能中心主義傾向,而美國的家長更注重孩子天性的自由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子女的養護上,美國人與中國人做法上的區別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中國家長對孩子包辦代替, 照顧得無微不至;而美國家長則更加註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訓練。其二,中國的家長重生理,輕心理;而美國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要。這種家庭教養方式上的差別不僅會影響到兒童早期的社會經驗,形成特定的人格還會影響到兒童今後的發展,形成與社會相適應的人格特質,並長期影響直至一生。這種影響我們說應該還是兩種文化背景下的產物。
④ 定居國外要比國內生活好嗎
未必。
移民,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一種生活方式,如今其已經成了大部分人都能夠做出的選擇。
在國內,肯定也有很多人都嚮往過國外的生活。畢竟人人都有著一份好奇心,因為這份好奇心,所以總會對未知的生活充滿期待和嚮往。
相關信息
而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種說法,曾經也影響了一部分國人的內心。這也成了讓那部分國人走出國門,遠走海外去移民他鄉的一個重要緣由。
但是其實也有很多移民國外的人,在國外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卻回到了國內,理由是他們覺得國外的生活甚至還比不上國內。
⑤ 國內國外生活方式不同,留學大學生該如何做好自我調整
現在這個世界發展的非常快,出國留學已經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了,可是對於即將出國留學的你,你是否有過擔心?因為國外的生活環境和人文情懷和我們的國內是相差很大的,興許你在國內適應好了環境,但是你到國外往往卻不那麼適應,那作為一個要出國留學的留學生來講,我們該怎麼樣到國外進行自我調整?
其次就是關於國外的風俗人情,國內我相信大家都熟悉,如果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首先第一點一定要了解。地方的風俗人情,有的時候在國內看似很正常的事情,在那裡就是不可思議的,比如在日本,很少人在陽台上或者外邊晾衣服。在國內你會看到很多人都在陽台上晾衣服,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在日本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如果你幹了,很有可能出一些問題,所以最好先了解當地的風俗。
⑥ 在日常生活水平上,中國與歐美民眾還有哪些差距
中國還不夠發達,還不夠富裕,但無需妄自菲薄,在傳統生活便利性方面,勤勞肯乾的中國人為國民提供了真正365*24的生活服務,只要你有需求,就會有人來提供相應的服務,而且服務質量和價格都不錯!在互聯網生活方面,依賴中國「世界工廠」的物品產出能力,依託世界領先的電子商務購物網站,快捷方便支付體系和發達的全物流配送體系,似乎我們更應該問,歐美國家和中國還有那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