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野生動物資源
1.主要鳥類的生態學特徵及經濟價值
青藏高原的鳥類和野生哺乳動物調查工作始於19世紀。1840年以後,許多國家的探險家和科學家先後以各種名義和目的來青藏高原進行考察和採集標本。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對青藏高原的野生動物研究處於空白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先後組織了多次綜合考察隊,對青藏高原地質、地貌、野生動植物等進行了全面調研。1962年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成立後,在青海省內進行了多次區域普查和考察,大大充實了青海省鳥、獸區系資料,較全面地研究了有關區系組成及分布(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從1981年開始,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以及1986~1987年,中、美科學家對青海省三江源及鄰近地區的鳥類、獸類區系、生態行為、地理分布、經濟價值、生存環境和現狀作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王祖祥等,1990;蔡桂全等,1992),基本查明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種類、數量及分布。
研究區常見鳥類的生活習性及經濟價值:
赤麻鴨(Tadorna ferruginea)
別名,黃鴨,是青海省內的主要夏候鳥之一,主要棲息於湖灣、半島、沼澤灘地及小溪邊。赤麻鴨通常上午9時從巢區成對飛往湖灣、多水草的河邊和沼澤地覓食。性機警,人離它約100m即飛起,但不遠離而在空中盤旋並發出粗獷、鳴亮不斷的叫聲,待人離後不多時又回到原地取食,取食時也常成對活動。群體較分散不太密集,往往同斑頭雁在一起活動。該鳥主要取食黃芪的花、莎草種子、嵩草以及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營巢在近水礫石、沙質岩石山洞。6月孵化出幼鳥,幼鳥絨羽黃色雜有褐色,且親鳥帶領4~6 只幼體在水邊覓食。
赤麻鴨雌雄大小及心臟差異極大,心臟約占體重的1.325%。該鳥體形大,肉味鮮美,可與家鴨混群飼養,大量繁殖。絨羽厚而密是很好的防寒保暖填充材料,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價值。
黑頸鶴(Crus nigricollis)
黑頸鶴是青藏高原珍稀鳥類之一,數量極稀少。我國已列為一類保護動物。
黑頸鶴畏人和性怯,人可與其保持150m左右距離。清晨日出時該鳥開始活動,並有鳴叫,聲音短而洪亮。
黑頸鶴主要棲息地為沼澤、灘地和河漫灘。
斑頭雁(Anser indicus)
斑頭雁又名白頭雁、黑紋頭雁、麻鵝等。主要棲息在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島、湖灣、河心島及河邊。這些地方多為沙質、礫石基質,四周成半環水、周圍多為安全的湖灣,生長著豐盛的植物,如嵩草、珠芽蓼及莎草科、藜科等植物。群聚數大小不等,最少4隻,最多可達200多隻。
斑頭雁常與棕頭鷗、鳳頭鵬鶥、赤麻鴨一起活動。平時多集群在距水不遠的湖岸覓食、活動。食物全為植物,主要有藏嵩草、早熟禾、水麥冬的花序及珠芽蓼等植物。
斑頭雁在數量眾多、分布較廣,其羽絨是較好的禦寒保暖填充材料;體大肥厚,肉味可口;卵大且數量較多,富含動物蛋白質;性溫和,易飼養;體態優美,是可供開發利用的野生動物資源和觀賞動物。
棕頭鷗(Larus brunnicephalus)
別名,小海鷗。主要棲息於湖泊的島嶼以及人畜罕至的湖岸半島。這些地方多為沙質、礫石機質,四周環水或半環水,周圍多為湖灣,湖水中有魚類和水生動物等。棕頭鷗在青藏高原湖泊中均可見到。
棕頭鷗於6~7月份為繁殖時期(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1989)。巢址多與斑頭雁在一起。幼鳥可隨親鳥下水游泳。棕頭鷗亦具有群體育幼的習性。其體態優美,可作為觀賞鳥。
2.主要哺乳動物的生態學特徵既經濟價值
西藏野驢(Equus kiang)
別名,亞洲野驢、野馬。西藏野驢是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高寒荒漠草原動物,對高原嚴寒缺氧、乾旱少雨的自然條件有較好的適應,為高寒草原、荒漠地帶有蹄類優勢種之一。該動物體形小於野馬而酷似騾。體背深棕色、赤色或暗紅褐色。唇、腹及四肢內側呈白色或淺灰白色。棲息在海拔4500~5100m之間,因其棲息地通常地勢高、氣候嚴寒,人類在該環境中的生產活動相對較弱,使西藏野驢的棲息地得以較好地保存,亦是其種群繁盛的主要原因。已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西藏野驢常集群活動,群的大小由數頭至數十頭乃至一二百頭不等,但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野驢群行活動秩序井然,常以縱隊行進,行動路線頗為固定,形成明顯的獸徑。受驚時奔跑迅速,可達60km/h。西藏野驢食譜很廣,以莎草、苔草、針茅、岌岌草、白草、野蔥、嵩草和多種高寒荒漠植物為主。
野氂牛(Poephagus mutus)
野氂牛又名野牛,為世界性珍獸,是惟一生活在高寒荒漠地帶的牛類,對嚴寒缺氧的自然條件具有特殊的適應,為青藏高原特有種。
過去,該動物在研究區分布區較為廣泛,但由於非法捕獵,致使分布區日漸縮小。據調查以往在柴達木盆地以南,青藏公路以東的范圍內,野氂牛的活動相當普遍,但至今已為數不多。該動物一般棲息於海拔4500m以上的高原山地,以海拔4500~5000m之間最為常見。棲居於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地帶。終年活動於人跡罕至的高山峻嶺、山間盆地等環境中。其體形大,站立時略顯前高後低。
野氂牛喜集群生活,除個別牡獸有時獨居生活外,一般總是雌雄老幼混群活動,集群少則數頭,多則數十頭至數百頭不等。在冬季野氂牛集群的數量大於夏季。覓食通常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為主。
由於人類經濟開發和牧業發展對草場的侵佔,迫使野氂牛分布區逐漸退縮,對其資源增長造成極大的威脅。目前,野氂牛仍有一定種群的數量,但由於肉、皮、毛等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故常被獵殺。已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
別名,藏黃羊、西藏黃羊、黃羊、小羚羊,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的有蹄類代表動物之一,為青藏高原的特有種和優勢種。藏原羚在研究區主要棲息於高山草原、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原草原等開闊地帶。棲息地的植被型有以禾本科羊茅為主的草原和以蓼科植物為主的荒漠草原。分布於海拔4500~5100m。
藏原羚喜集群活動,每群少至2隻,大至30餘只不等,較少單獨活動。視、聽覺極為發達,機警靈敏,行動輕捷迅速,速度超過40km/h。藏原羚常在清晨或傍晚進食,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為食。
喜馬拉雅旱獺(Marmota himalayana)
別名,哈拉、曲娃(藏名譯音)。體重4000~9000g,最大者可達10000g,體長500~600mm。體背沙黃褐色並雜以輕微的黑色。喜馬拉雅旱獺為青藏高原特有種,研究區內幾乎各地均有分布。該動物廣見於高原草原、高寒草甸、草甸草原以及灌叢草原帶,棲居海拔3000~5200m,喜在靠近水源、草本植物豐盛的山地陽坡及高山平原上居住。
早獺是群棲性動物,一般數個家族形成一個群聚。其挖掘能力強,洞穴分為主洞和臨時洞,而主洞又分冬眠洞和夏居洞。其取食以苔草、禾本科草類和委陵萊的莖葉為主。
喜馬拉雅旱獺是一種益害兼有的動物,其毛皮、肉及油脂均可利用,是一項重要的毛皮資源,但因其挖掘活動,嚴重破壞草地植被,啃食大量牧草,又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媒介昆蟲的宿主動物,危及人類和家畜的健康。因此,必須通過合理的獵捕來控制其種群數量,達到化害為益的目的。
高原鼢鼠(Myospalax leyi)
別名,瞎老鼠、瞎老。體重200~300g,體長160~180mm,體形粗壯,眼小,鼻墊呈三葉形,前足指爪發達,適應地下挖掘活動。除研究區西北部外,其餘地區均有分布。該動物棲息於海拔4500~5300m的草原、高寒草原及高寒草甸等生境中。
高原鼢鼠營獨居生活,以植物的地下根、莖為食。在其種群密度較高的地區,草地植被破壞極為嚴重。但高原鼢鼠亦是狐、狼等的捕食對象,在食物鏈中具有重要作用。
B. 這是什麼鳥
赤麻鴨
赤麻鴨(學名:Tadorna ferruginea)又名黃鴨、黃鳧、瀆鳧、紅雁。棲息於開闊草原、湖泊、農田等環境中,以各種穀物、昆蟲、甲殼動物、蛙、蝦、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營巢,每窩產卵6~10枚,卵橢圓形,淡黃色,雌鳥負責備茄坦孵卵。
編輯摘要
赤麻鴨 - 形態特徵
赤麻鴨赤麻鴨雄鳥頭頂納旦棕白色;頦、喉、前頸及頸側淡棕黃色;下頸基部在繁殖季節有一窄的黑色領環;胸、上背及兩肩均赤黃褐色,下背稍淡,腰羽棕褐色,具暗褐色蟲蠹狀斑;尾和尾上覆羽黑色;翅上覆羽白色,微沾棕色;小翼羽及初級飛羽黑褐色,次級飛羽外側輝綠色,形成鮮明的綠色翼鏡。三級飛羽外側三枚外側棕褐色。下體棕黃褐色,其中以上胸和下腹以及尾下覆羽最深;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雌鳥羽色和雄鳥相似,但體色稍淡,頭頂和頭側幾白色,頸基無黑色領環。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稍暗些,微沾灰褐色,特別是頭部和上體。
虹膜暗褐色,嘴和跗跖黑色。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1000—1656克,雌性969—1689克,體長雄性516—670毫米;雌性5lO一680毫米;嘴峰雄性42—50毫米;雌性36一46毫米;翅雄性350—390毫米,雌性312—380毫米;尾雄性115—165毫米,雌性115一165毫米;跗跖雄性54一63毫米,雌性50一58毫米。
赤麻鴨 - 分布范圍 赤麻鴨分布圖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
中國廣泛繁殖於東北、西北及至青藏高原海拔4600m處,長江以南越冬。數量較多。
赤麻鴨 - 生活習性
赤麻鴨赤麻鴨棲息於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澤、沙灘、農田和平原疏林等各類生境中,特別是仿桐平原上的湖泊地帶最喜歡棲息。主要在內陸淡水生活;有時也見於海邊沙灘上和鹹水湖區。在遠離水域的開闊草原上也見有棲息。繁殖期成對生活、非繁殖期則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時也集成數十、甚致近百隻的大群。性機警,很遠見人就飛。
赤麻鴨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芽、種子、農作物幼苗,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甲殼動物、軟體動物、蝦、水蛭、蚯蚓、小蛙和小魚等動物性食物。覓食多在黃昏和清晨,有時白天也覓食,特別是秋冬季節,常見幾只至20多隻的小群在河流兩岸耕地上覓食散落的穀粒,也在水邊淺水處和水面覓食。
赤麻鴨是遷徙性鳥類。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當繁殖地的冰雪剛開始融化時就成群從越冬地遷往繁殖地。1O月末至11月初又成群從繁殖地遷往越冬地。遷徙多呈家族群或由家族群集成更大的群體遷飛。常常邊飛邊鳴。多呈直線或橫排隊列飛行前進。沿途不斷停息和覓食。在停息地常常集成數十甚至近百隻的更大群體。
赤麻鴨 - 生育繁殖
赤麻鴨赤麻鴨二齡時性成熟。通常一年繁殖一次,偶爾有二年繁殖二次的。這或許是第一窩繁殖未成功的補償性窩。繁殖期4—6月。通常繁殖在開闊的平原,但在西藏也發現在5700米的高山上繁殖的。配對的結合一般較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進行。交配前雌鴨頸部向前伸直,頭低向地面,並發出「嗄嗄」叫聲,來回在雄鴨周圍走動;雄鴨此時也伸長脖子走向雌鴨,隨後銜住雌鴨肩羽,上到雌鴨背上進行交配。
營巢於開闊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動物廢棄洞穴和墓穴中;也營巢於山間和湖泊島嶼上的土洞和石穴中。在新疆也見營巢於草原荒漠地上洞穴和胡楊樹洞內。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絨羽構成。窩卵數6一12枚,多為8一10枚。每天產卵一枚。卵的大小為64一69×45一47毫米,重74—85克;形狀為橢圓形,顏色為淡黃色,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險時則高聲鳴叫以示警,有時雄鳥還飛向入侵者做出攻擊姿式進行恐嚇。離巢時用絨羽將卵蓋住,然後才隨雄鳥一起外出覓食。覓食結束後雄鳥又伴隨雌鳥飛回巢中,然後才離開雌鳥棲息於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一30天。5月初即有雛鳥孵出。在東北雛鳥孵出的時間稍晚,最早見於5月末至6月初。雛鳥早成性。孵出後即長滿了絨羽,並會游泳和潛水。[1][2]
赤麻鴨 - 物種現狀
赤麻鴨赤麻鴨在中國的種群數量曾經是相當豐富的。赤麻鴨在中國北部冬季和遷徙期間是最為豐富的,在長江下游地區也極為普遍和常見,是中國主要產業鳥類之一。但近幾十年來,由於過度狩獵和生境被破壞,致使種群數量日趨減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赤麻鴨的越冬種群數量僅為2834隻,印度9995隻,尼泊爾2398隻,巴基斯坦3982隻,緬甸1959隻,其他亞洲國家幾乎沒見到或很少見到。在歐洲和北非,種群數量亦迅速減少,歐洲不足50對,北非1970年調查為1000對,摩洛哥50對左右。目前世界總的種群數量約3萬只。
赤麻鴨 - 物種保護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
C. 青海湖鳥島上的鳥是什麼鳥啊
青海湖鳥島上的鳥有斑頭雁、魚鷗、棕頸鷗。鳥島,因島上棲息數以十萬計的候鳥而得名。它們真實的名字,西邊小島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島;東邊的大島叫海西皮。海西山地形似駝峰,這里是斑頭雁、魚鷗、棕頸鷗的世襲領地。
每年春天,斑頭雁、魚鷗、棕頸鷗等一起來到這里,在島上各佔一方,築巢壘窩,全島布滿鳥巢。到了產卵季節,島上的鳥蛋一窩連一窩,密密麻麻數也數不清,所以,人們又把這里也稱為蛋島,平時所說的鳥島也主要是指這里。
(3)赤麻鴨在哪裡生活擴展閱讀
斑頭雁棲息環境: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鹹水湖,也選擇淡水湖和開闊而多沼澤地帶。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澤地。
高原鳥類,生活在高原濕地湖泊亦見於耕地,遷徙和繁殖時結成小群,可見與棕頭鷗混群繁殖,亦見與黑頸鶴、赤麻鴨等鳥類混群,常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拉薩市郊,該物種常結群活動於當地居民的房前屋後,甚至與人們飼養的家禽混群活動。
斑頭雁是非常適應高原生活的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會飛越珠峰,為此它可以承受僅有海平面上30%的氧氣濃度,這主要是因為與其他鳥類相比,他們體內的紅血球與氧結合的速度要快。
據研究,它們的血紅蛋白的α亞基發生變異,導致他們的血紅蛋白可以迅速地與氧結合,這是對高原生活地一種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