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瑤民生活情況如何

瑤民生活情況如何

發布時間:2023-05-31 06:53:36

⑴ 瑤族的習俗特點

1、瑤族的婚俗

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都是適齡男女必說之事。中國傳統,女方嫁給男方,生的子嗣歲隨父親姓,這也成為千百年不變的規定。但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嫁郎嫁女都有一個樣的說法。

2、爬樓

茶山瑤年輕人「爬樓」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

這里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瑤的小夥子為了尋求愛情,至今流行著的「爬樓」風俗,獨具民族風情。茶山瑤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為兩層木樓。

門面和吊樓部分,雕龍刻鳳,塗油抹彩,好似一頂花轎懸掛山中。清靜的吊樓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動的場所。走進吊樓樓的大門,便會發現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這里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

3、嫁女又嫁郎

瑤族自治縣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境內因匯聚著盤瑤、花藍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等5個支系的瑤族而被稱為「世界瑤族之鄉」。

已故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大瑤山的瑤族是全國支系較多,民俗表現最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類研究的兩個民族熱點,其中就有瑤族。世界瑤族研究中心在中國,中國瑤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瑤族群眾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質朴、絢麗多彩的瑤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瑤家婚嫁禮儀,涵蓋了瑤族豐富。盤瑤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後,春節之前,分「嫁女」和「嫁郎」兩種。舉行正式婚禮之前,必須經過擇偶、提親、訂婚等過程。

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親客告辭,男家各送一份「奶頭禮」(亦謂小源禮),即:送岳父母豬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豬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門住一宿,同回後方圓房。

4、瑤族的宗教信仰

瑤族的宗教信仰比較復雜,有些地區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圖騰崇拜佔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區則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對瑤族影響很大,凡屬喪葬一套祭祀儀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進行,只是其中摻雜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內容。

5、舞蹈

瑤族舞蹈多與宗教祭祀有關,其中最著名的是長鼓舞和銅鼓舞。長鼓舞主要流行於盤瑤支系的瑤族地區。

(1)瑤民生活情況如何擴展閱讀:

瑤族的飲食習慣:

瑤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紅薯等為主。日常菜餚有黃豆、飯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利用「鳥盆」捕捉候鳥,腌制為酢,是款待貴客的美味佳餚。

桂北地區的一部分瑤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葉煎湯,佐以生薑、辣椒、食鹽調味,趁勢沖泡炒米、炒豆、米花之類同飲,具有特殊的風味。

瑤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牆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棟三間,中為廳堂,兩側房前部為爐灶或火塘,後部為卧室,屋前屋後,分設洗澡棚或豬牛欄。

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幾個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們以務農為主,實行輪耕,兼營狩獵、捕撈與採集,手工業較發達;聚居區出產優質紅米和葯材。

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卜、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腌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干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愛吃腌制食品。「鳥酢」,是瑤族獨具風味的著名食品,用鳥肉腌制而成。將捕獲的鳥去毛洗凈、晾乾,拌以米粉及食鹽,放入一個小口瓦壇內,用芭蕉葉封住壇口,數日後即可取食。瑤家人常用「鳥酢」來招待貴客。有時,還用這種方法腌制豬、牛、羊肉等。

瑤族人也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

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

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逢清明節時,各家各戶都要做染色花飯吃。

網路-瑤族

⑵ 乳源瑤族民俗綜述

真不捨得給你啊。,。我是花錢買的。。
摘 要:乳源瑤族在其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瑤族習俗文化,具現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瑤族是遷徙頻繁的民族之一,在其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形成瑤族人們勤勞、淳樸、堅忍不拔、頑強生存和熱愛本民族的精神文化。為了保存本民族文化的延續,乳源瑤族在與大自然作斗爭和社會實踐發展當中除瑤族語言成為全國瑤族「四大支系」的瑤語支,並在整個瑤族中分布最廣,與世界各地的許多瑤族語言相通之外,乳源瑤族在婚姻、服飾、喪葬、歌舞等方面還形成了自己民族風俗。這些民族習俗是瑤族文化、歷史發展的反映,也直接反映了瑤族的思想道德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思維准則。

關鍵詞:乳源、瑤族、民俗、文化

乳源瑤族歷史悠久,其主要居住於廣東省北部山區,即現今南嶺山脈一帶的崇山峻嶺之間。瑤族自稱"勉"(讀上聲),屬瑤族三個主要支系中的過山瑤。瑤族的稱呼,以其居住地點和服飾不同而分別稱之為「東邊瑤」與「西邊瑤」。 「東邊瑤」又有「深山瑤」與「淺山瑤」之分。瑤族本身也曾以此互稱。在歷史文獻上,曾以原乳源瑤族婦女戴板於首,稱板瑤。同時亦有以原曲江縣瑤族即今乳源游溪等地的瑤族婦女髻貫竹箭,稱箭瑤。

一、民風道德

瑤族在生產、生活以至婚姻家庭等方面,還殘存著古代原始社會的某些「痕跡」,特別是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純朴的古代遺風,有不少已成為瑤族的傳統美德。

瑤族歷代因散居於深山大嶺之中,基本上靠刀耕火種和輔以狩獵為生。這種生存處境,促使其在生產、生活等方面,世代保持著友愛互助精神,做到一家有事四鄰相幫。獵獲野獸不論男女老幼都平均分配;舉辦婚宴、拜王等喜慶之事,若資財不足,亦可求助於親友。這種借貸不付利息,亦無規定還期(一般借物還物),只要其家境稍寬而略有餘,必會自動償還,若到下一代亦無力支付,則債主也不會登門索取。至於被求助者,事無大小,一經答允,不論困難多大,必定會做到。這改信沒種互助精神,在生產上表現更為突出,如繁重的鏟地、除草等農事,單家獨戶勞動力少,要趕上季節是較難應付的,但只要寄語親友,聞者不論相識與否,不管隆冬或炎夏,必按時抵達工地,有時竟多達百餘人,且來者都自備膳食,主人既不用招待茶水粥飯,亦不要支付分文工錢。這種互助友愛的美德,瑤族世代相傳。

瑤族無論在過去還是今天都熱情好客。無論是瑤族、還是漢族,只要到瑤山作客,主人必以席上珍品--熏肉、豆腐、燒酒等款待。即使是串寨走村的閹雞師傅,也可隨時投宿。若是漢人與瑤民結拜「同年」,只要誠摯相待,其關系則如親屬。若是在瑤山裡幹活或長途跋涉,因離家遠回不去,只要附近有人家,不論主人在不在家或相識與否,都可入內打火做飯,如主人不在家,則食後設法轉告主人,來日奉還。吃者從不食言,亦不會遭到非議責難。瑤民在山上勞動或到漢區趕集時,習慣將衣物、飯包等放在路邊或樹丫上,附一「草結」(用茅草打一結放於物件上)表示物有主人。另外,倘若在野外發現蜂群,但又缺乏工具或無法當即收采,同樣以「結草為記」,亦不會被別人採去。

瑤族對不守信用或詐騙行為是極為鄙視的。在瑤族社會中,路不拾遺的美德隨處可見。

二、姓氏與名字

瑤族的姓氏全是單姓,無復姓。主要姓氏有趙、盤、鄧、李、鄺、馮、王、邵、黃、龐等姓,以趙、盤、鄧三姓居多。名字多是2個字,其中第1個字是坦穗輩分(女性不受此限)。

東邊瑤的名字並不是從小就有,嬰兒出生後,即使男孩,亦要到八九歲才有名字,甚至十多二十歲仍喚乳名為數不少。若是女孩,不僅小時無名字,長大亦無,婚後至死都是被人喚為某某「噢」(瑤語「噢」即妻)。然而,男子出生後,在舉行「度身」時,還要請師爺起一個法名。此名在生時不喚,是備將來死後記入「家先單」的。

孩子出生後的呼喚法:男孩,第一個呼「拉高」,第二個呼「德乃」,第三個呼「德倫」;女孩,第一個喚「拉碑」,第二個喚「妹乃」,第三個喚「"妹倫」。

西邊瑤喜歡用生年的干核納支來起名,即在名字中間嵌一個甲乙丙丁等字,如甲嬌、辛鳳、乙勝、戊秀等,其餘與漢族相仿。

三、服飾

瑤族的服飾,東邊瑤同西邊瑤差異很大。東邊瑤也因居住地區不同,其服飾亦略有不同。

(一)東邊瑤 歷史上,東邊瑤男子蓄發留辮,像清朝的發式,用綉有花紋的藍色或白色的布巾包頭。頭巾打結的方式分額前及腦後兩種。若額前打結,則兩端所余較短,並使之向左右上方挑起,若腦後打結,則兩端所余較長,垂於兩耳之後。頭巾正中之花紋,必露在頭頂偏後一些,戴銀質三角形耳環。衣服多青藍色,上穿短大襟衫,胸前及背後均嵌有一方刺綉的圖案花紋,近似清朝的朝服。下穿寬大的褲,褲長僅及小腿間,扎綁腿。

女子及笄戴平角。結婚後,即戴上一帆船形三角高帽,用豬油與蜜蠟把頭發粘結在一起,並以布包貼之。三角高帽用白布包紮,然後在上面復蓋一條青藍色的綉花巾,此帽日夜皆不能除下。洗頭一次,需時一天,故往往一二個月才梳洗一次。婦女上衣一概用青色的布,長及膝,無領大襟,紐在右邊扣。下身不穿褲,內圍短裙一條,胸前再掛一條長圍裙,然後扎一條腰帶,帶之兩端有彩色絲條垂下。過去婦女都在腰間懸一串銅錢,走路時發出叮叮之聲。上衣背後及胸前長圍裙之正中,各嵌有一方刺綉,大小與男服的圖案基本一樣,扎綁腿。

東邊瑤因居住地域不同,服飾亦稍有差異。如必背、游溪、茶坪和上、下寨的男子包白色頭巾,結在腦後,分成「八」字形,垂於兩肩,扎白色綁腿,穿青藍色上衣。而營坑、東田片的男子包藍色頭巾,結在額前,左右分開,扎藍色綁腿,喜穿白色上衣,外套藍色背褂。營坑婦女戴三角形高帽,有兩枝竹片從臉頰向下延伸,長及頷。

學者稱:「瑤人裝飾,女帽之尖角,像狗之兩耳,其腰間所束之白布巾,必將兩端作三角形,懸於兩股上側,系狗尾之形。又男人之裹頭巾,將兩端懸於兩耳之後,長約五六寸,亦像狗之兩耳。……瑤人相傳,彼之祖先乃一狗頭王,故男婦之裝飾,均取狗之意。」[1]

(二)西邊瑤 男子頭纏藍色頭巾。男女服裝與漢族無大差異,惟婦女頭上戴的不是三角形高帽,而是折疊成很多層的布,或用綉有花紋的藍頭巾包頭。上衣的領邊、袖口、衫腳等處用白藍黑三色鑲嵌。

四、婚姻家庭

瑤族的婚姻家庭,從其傳統習慣看,是族內婚和族外婚混合存在,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戀愛是自由的,除兄弟姐妹等至親者外,同姓可以結婚。未婚男女,若要結為終身伴侶,必須明媒正娶,舉行一定的婚姻儀式,才被社會承認為合法夫妻。東邊瑤與西邊瑤的婚姻亦有不同。

(一)東邊瑤的婚姻習俗

禿噢(瑤語娶妻)有訂婚、過聘禮與迎娶3個階段。訂婚,男女雙方若情投意合,男子即送女子手鐲1隻或刀鞘1個,現代亦有送鋼筆、手錶的。女子回送男子1條綉有花紋的頭巾,即算定情。男女交換禮物約1個月之後,即由男子稟明父母,請媒人向女方求婚,若合意就訂定結婚日期及女子出嫁時送親人數。如果訂婚後,女方悔約,要賠償訂婚時所費的酒菜錢,若是男方悔約則作罷。過聘禮,在訂婚後,請媒人將彩禮聘金送至女家。迎娶,按訂婚時雙方議定的日期,由男方請師爺卜擇吉日,並將此「吉日」通知女家,到時舉行結婚儀式。

招郎 這種婚例在瑤族內部比較普遍。但"招郎"也有兩種慣例,一是男子入贅後,要完全脫離自己父母家庭,跟入贅家姓氏,並改名字,所生子女一律隨母姓;二是男子入贅後,不脫離自己父母家庭,亦不改換姓名,所生子女,第1個隨母姓,第2個隨父姓,其餘類推,若終生只有1個孩子,則兩家有份。後者對岳父母的遺產亦同樣有繼承權。但也有全部子女都隨父姓的。

擔名 這種婚例較為特殊,不須舉行任何婚禮儀式。有些家庭無子,為了傳宗接代,女兒長大後,選擇1個留家,尚未擇配,可任其與自己喜愛的男子交往,懷孕後,父母便在親友中選擇合適的未婚男子「擔名」作名義丈夫。男子在「擔名」期間可與女子同宿,生下子女屬女方,隨母姓,感情好的可長期同居,不好即散。男女雙方均無財物贈送。如女方另找對象結婚,即給男方兩元錢作脫名費便可。目前,這種習俗已基本革除。

馬頭親(又稱「半路親」)男子娶再嫁婦女為妻。婚姻儀式一切從簡,花費不多,故一般貧家的男子,娶「馬頭親」較多。寡婦招郎入門稱「回頭親」。

離婚 過去瑤族離婚手續很簡便,只要雙方同意,即請族中的年長父老作證,拆開或折斷一物各執一半,離婚便告成,此後男婚女嫁各不相干。但有些家庭若是女方提出離婚,必須退回身價銀給男方。如果是男方提出,女方即不用退回任何聘禮。

寡婦或離婚後再嫁的婦女,不受歧視。

婚儀 迎娶之日,男方要派一名吹鼓手,沿途吹嗩吶至女家接新娘,男家在門口擺1台1凳,台上設豆腐1缽,酒1壺。新娘及送親者到時,人人都要飲一口酒和吃一點豆腐。師爺站在送親者及新娘面前喃唱。另一人一手捉雄雞,一手持刀站在門口。師爺唱到最後一句時,捉雞者手起刀落,斬掉雞頭,即丟入內廳中,以卜吉凶。新娘入屋,雙方父母坐於新人面前,各自告誡兒女,要孝順父母翁姑,勤勞生產,儉朴持家,不偷不賭,告誡畢,新郎新娘飲交杯酒,拜親戚長輩,禮畢新娘即入新房。開宴前,復出向賓客敬認親酒,新婚夫妻各由對方的一位長輩帶領,另一人捧1托盤,盛酒1壺杯數只跟隨,長者每教稱呼一位賓客,新人即敬酒1杯。認親完畢,全體嘉賓入席飲宴,猜拳行令,祝酒之聲,通宵達旦。

新婚夫婦,無特殊服裝,男子包頭巾,女戴三角高帽或圓形帽。

婚儀時間共兩天。第1天接待賀喜的賓客,第2天拜堂成親。

女子出嫁,父母只給1個木箱作嫁妝,以盛訂婚時雙方議定的衣物,及存放私己錢(出嫁前的一天,父母及親戚每人給2至3角私己錢)。

出嫁之日,送親者除父母兄弟姐妹全體家人外,親戚亦有派人參加的,故送親人數,少則8至10人,多則24人。出門時,由一及笄而未婚的少女持傘遮蓋新娘,一同步行至男家,中途遇河過橋,新娘要行半屈膝禮,並放下銅錢一枚於橋頭。

全體送嫁者,在男家住一天一夜或兩天兩夜,婚禮結束時,女方的親戚每人要給新郎2至3角鞭炮錢,而男方則按訂婚時議定的豬肉數分贈給送親者,每人約2至3斤。至此婚禮結束,賓客散去。

回門 婚後女子在男家住7天後,即可返回母家。居留期一般3至5天,或8至10天。而男子婚後,當年的(農歷)12月30日,偕妻子第一次到丈人家作客,這稱「轉面」。屆時,女家要派人往男家為新婚夫婦接擔豬肉、雞、酒、糍粑等物,沿途鳴放鞭炮,女方的親戚亦在他們將至時燃放鞭炮迎接。年初一下壇,即新女婿要在村外的社壇廟燃放一串特大的鞭炮,及點燃一對大蠟燭(蠟燭越大越好),並設酒款待女家的親戚,每人1杯,飲者回送豬肉1塊。此後,由女方的親戚各家輪流宴請新婚夫婦,新婚夫婦即給各家親戚回贈酒2斤,豬肉1斤,盆樣大的糍粑2個。居留期長達15天,歸家時,女方的親戚又燃放鞭炮送行,故此禮節花費甚大。不過若男子婚後家境貧寒,也可待妻子生孩子後或生活較好時才履行。

(二)西邊瑤的婚姻習俗

西邊瑤的婚姻習俗,與東邊瑤差異較大的是同姓不能結婚。男女普遍於十四五歲便由父母作主訂下婚約,至十六七歲即行結婚。婚禮儀式及程序與東邊瑤相似,其不同之處是迎娶之日,男家在門前設的「攔門餐」,必須有大量酒菜供女方全體送嫁者飲食至飯飽酒足,還要有剩餘,這是婚禮中最豐盛的一餐。路遠的也有設「半路餐」的,即在半路設席飲宴。「攔門餐」宴罷,即「斬煞」入門。新娘及全體送嫁者入屋後,男家又於屋內設「入門餐」,不過,此餐酒菜較隨便,不拘多少。婚禮結束,送嫁者臨歸前,男方要給"利市"錢,每人1元2角或2元4角,較富者每人給3元6角。若男子入贅,婚禮較簡單,雙方親房齊集女家,隨便吃一餐飯並飲認親酒就算完事。

離婚 若離婚時只有一個孩子,要由雙方父母商議歸哪方所有,如歸女方,則由女方補回男方50元至100元即成。

瑤族的婚姻傳統習慣,西邊瑤與東邊瑤歷來不互相婚配,而西邊瑤卻允許與漢族聯婚,不過僅限於「招郎入舍」,瑤女嫁到漢區就極為罕見,東邊瑤與漢人則完全不通婚嫁。當前,瑤漢族可通婚,結婚、離婚均按《婚姻法》規定履行手續。

五、民間信仰

瑤族歷史上有以盤王為中心的祖宗崇拜。「瑤人認其祖先為盤古,其所敬祀之盤王神,則不僅代表盤古,真是代表一切祖先的靈魂。」 [2]大凡婚喪二事,年節喜慶,以及拜王度身,都要拜祭盤王。他們迷信和崇敬的鬼神分為兩大類:一是他們最畏懼和憎恨的,認為能致人生病或死亡的魔鬼;二是他們認為能驅鬼怪,消災禍的神仙。這兩類鬼神,可在瑤族一些的經書(亦稱「瑤書」)里找到,敬奉的如「玉皇大帝」、「元始天尊」、「道德真君」、「北極世尊」、「張道教、召二郎、召三郎」等,是能驅妖除邪治瘟的神仙。張道教,「瑤書」里稱他能「行符敕水服邪精」,似是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瑤族最憎恨的魔鬼有:閻羅王、日落大將、扶筆先生、點部先生,都是司生死權的催命鬼,還有溺死鬼、棺材精、流浪鬼、含葯鬼(即服毒自殺)、吊頸鬼、行病大王等十多種。這些魔鬼,又都是道教中道士作法驅除的對象。「瑤人心裡沒有比瘟疫或疾病死亡的事情更為恐怖,所以時刻需要那些能驅殺瘟疫的人神來作他們精神上的保護者。」[3]這是瑤族在生存抗爭中處於無助狀態下尋求精神解脫的一種形式,並無較高的宗教理想。他們還信仰「萬物有靈」,舉凡老樹古藤,山石鳥獸,橋頭田邊,牛欄豬舍等,都可成為膜拜的偶象,認為每一自然事物,都給予一專司之神,這是原始崇拜的遺傳。

(一)拜王 拜王又稱還盤王願。這緣於當年過海遇險,向盤王許願顯靈,「十二姓板瑤過到岸邊,大齊商量,得處安居,慢酬謝盤皇神恩。三個翁分開,一捻(支)下南海;一念(支)下交趾;一念(支)下廣東道韶州府樂昌縣安居。又開田地,耕種很好,各人立宅安居。又謝恩他(盤皇)有靈神,十二姓才抬香爐,各人分開,敬奉盤皇翁。」[4]以後,為祈求祖先與神靈的庇護,使人壽年豐,六畜興旺,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一般以一家為主,約請親房數戶聯合舉辦,或一家單獨舉行。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拜王活動,共一個香爐的親房最快亦要3年才舉行一次,不過,大的村寨每年都有人舉行拜王。舉行「拜王」時大都遍請親友參加,結束時送客,主人則給每位親友豬肉2至3塊,每塊約二三兩重。准備舉行拜王的人家,必須在年初約請好師爺2人,「歌姆」(專司唱瑤經的婦女)1人,炊事若幹人(事主物色好人選,用竹殼包些食鹽,前往其家置於廚房中,就算約定,不必徵求本人同意,瑤民稱之「鹽信」),典女3至4人(未婚的青年女子,在第3晚表演結婚飲酒、拜堂成親等節目)。男的則不預請,屆時現場選拉未婚男子。舉行儀式的日子,一般在冬閑期間,事前請師爺占卦,選擇黃道吉日開壇,到時約請全村老幼參加,吃喝熱鬧3天3夜,不需齋戒。拜王一次約需費用數百元,豬肉數百斤。

此外還有拜「半路王」、「千年王」等。半路王又稱半路堂,相傳是瑤族十二姓兄弟在渡海遷徙時,有六姓覆船沉沒海中,其餘六姓起願,求神保佑平安,船抵岸上沙灘後便要還願,故傳說為「魚子起願,芒鼠還願」。拜半路王以村為單位,各家獻物捐資合辦,在村外找一社壇廟之類的地方設壇舉行,壇前放一條整豬,大小不拘,豬身貼滿糍粑,上插紙花十二朵,代表十二姓兄弟,師爺不用請,由村中的師爺自動來承擔請神跳王的職責,歡宴兩天兩夜。

千年王是規模最大的一種拜王,幾個村寨聯合集資合辦。而且必定要找齊趙、盤、鄧、李、黃、馮6姓才能舉行,選擇一適中的村子設壇,形式與拜半路王大同小異。但場面較大,人物眾多,僅師爺就達七八人,還必須有一個在法力上最有權威者才能開壇。因耗財甚多,過去約30年舉行一次,近代已無舉行此種儀式。

(二)度身 度身又稱「打幡」。「『度身'為瑤族一種極大典禮,或稱之曰『大登科',意謂『度身'之人,其知識本領皆因之增進,能為村人所重視,為村長者亦皆必曾『度身'。死後,其靈魂可登天堂,亦以天堂為極樂處也。」[1]度身瑤族婦女死後稱「娘」。儀式以一家或聯合同祖宗的親房數戶一起舉行,遍請親戚朋友熱鬧7天7夜。受邀的客人需帶豬肉、米、酒等食物,數量不拘。外來參觀或協助者,亦可得一飽。度身儀式有一定的例規,要打醮7晝夜。度身之人須齋戒4天4夜,到第5天才准開葷。期間度身之人有「上刀山」、「開天門」的儀式,並對其傳授戒律,告誡孝順行善。

(三)掛燈 掛燈取法名,是單家獨辦的一種時間短、儀式簡、花錢少而取得法名的儀式,因現場要設七盞油燈,故名掛燈。舉辦人家請2至3個師爺,在神龕前為取法名者舉行「掛燈」儀式定法名。同時要請取法名者的兄輩或舅輩做證人。一般經過二三個小時儀式便結束。儀式結束後主家要請師爺、證人吃一頓飯,給師爺豬肉3斤,證人豬頭1隻即可。「掛燈」取法名可在拜王或度身時舉行。

六、喪葬

在瑤族中,人死後停屍床上,用濕毛巾給死者拭頭臉及四肢,然後整理穿戴之服飾(富者有壽衣,貧者只穿日常衣服)入殮,無其它陪葬品。治喪時請師爺2至6人做喪堂(死者生前已度身的做2天,未度身的做1天),子女兒媳頭包白布,以示戴孝,並守靈1天,第2天出殯。

出殯時,棺不用木杠,由十餘人將棺抬至肩上,徐徐而行,一個師爺助手撒谷棺上,一女子撐傘遮棺頭,(死者無女由子代,無子則孫代,若死者絕嗣,其至親者可代),直至墓地。

啟行時,兩個師爺為先導,手執木斧棍棒,且行且擊。抬棺至墓地,放入墓穴後,掩土;也有不掩土,用杉樹皮蓋在棺面上即返。

歸家後,師爺作法事,其名目有:拜四方、跳神、勸酒、接神、驅鬼、送神等。每一節目結束,均燒紙錢法牒,全部功課完畢後,所有紙灰,悉用一塊白布包起。此時師爺及其助手即將米缸、瓦碗和灰包,一並擔至墓穴邊上,一人將蓋棺的杉樹皮揭去,一人以鋤撬棺蓋的下端,一人把灰包丟入棺中,隨以土埋之。葬畢,米缸置於墳之東邊,碗全數堆放缸旁,並將出殯時導路之木斧二把,木棍四條,插於墳旁。一師爺喃呢咒語,吹角,燒紙錢畢,即返。歸家舉行送神禮,同時將廳內所掛之榜文、白紙條等全扯下燒掉,撤去紙馬神像,孝子亦把頭上白布除下,喪堂儀式至此結束。

第7天為迎七喪禮,在晚上舉行,師爺坐在桌旁喃呢多時,之後誦讀「家先單」一遍,喪葬儀式全部結束。

孝子在一個月內不得理發,當年不得在家門口貼紅紙及對聯。

三四年後,即行撿骨入缸遷葬,至多不得超過5年。

孕婦難產及因烈性傳染病而死亡的,其屍體抬至野外,用12捆柴架起棺材火化。若是被殺害或死因不明的,在案情尚未查清之前,則停屍不葬。

目前,不良的喪葬陋習已被擯棄。

七、節日

(一)東邊瑤的傳統節日有:

1、春節 此節的活動時間較長,從舊歲的12月24日小年夜各村打銅鑼起,一直到初四日的下半夜才停止。從小年夜到年三十晚各家每晚要祀祖先,同房同宗的可以聯合舉行,焚香燒紙錢,祀畢全家才進晚餐。年初二、三、四這3天,東田、大寮下、洋碰、烏石下、散坑等各村的成年人,尤其是未婚青年,都穿著新衣,趕赴各鄉習慣的集中地玩樂,不管路程有多遠,都依時抵達目的地。有三五成群的,有一雙一對的,有談天說笑或遊玩嬉戲的,有對唱山歌或傾訴心事的,總之是盡情地歡樂。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即可以男跟女回家或就近於親戚處住宿。

送懶日。年初五為送懶日。是日天剛朦朦亮,家主即在屋裡灑掃清潔,並要念咒語。掃畢,垃圾盛於糞箕,然後以一支筷子串豬肉、糍粑各一塊,插於其上,送出屋外,隨手關閉屋門,將垃圾倒於路旁焚化,還燃香放鞭炮。

2、送神節 正月初六至初十日為「送神節」。以豬肉、豆腐、酒等陳列於眾廳里,焚香點燭燒紙錢,請師爺將「回家過年的祖宗家先送回陰間」,年節即告結束。年初七不出門探親,外出探親者初八日不能回家,是謂「七不去,八不回」。

3、禾必節 二月初一為禾必(麻雀)節,又叫封鳥嘴。是日要以糍粑粘白紙條於小棍上,遍插田基,以驅趕飛鳥,使農作物免受其害,不用祭神。

4、清明節 修墳頭掃墓,以糯米糍粑、豬肉及活雞,擺在墳前,焚香點燭燒紙錢祭祖。若掃公共祖墳,則請師爺作法事,占卦以辨吉凶,祭畢返家會餐。

5、鬼節 七月十五日為「鬼節」。用白紙剪成衣裳狀,擺在三叉路口,殺雞取血淋之,隨之火化,以祭四方的「無主孤魂」。但東坪及必背的瑤民無此祭法,只做竹葉糍粑,在家裡或眾廳內祀祖宗「家先」。

6、嘗新節 十月初一是嘗新節,俗稱十月朝。祭家先慶豐收,是日用糍粑喂牛,並粘牛角、牛腰、牛尾等處。十五日以後,為「放野牛」,不用人看管,任其自出自歸,若到晚不歸,便上山尋找。牛吃了莊稼,牛主不須負責。但瑤山霜期早,一般此時已冬收完畢。

東坪這邊的瑤民,因接近漢區,亦有慶端午節和中秋節的。

(二)西邊瑤的節日

與漢族的節日大致相同,正月年初一,十五元宵,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十一月冬至,均為大的節。

八、藝術

(一)刺綉 瑤族的刺綉多用於服飾上,如衣服、頭巾,婦女的腰帶、圍裙,小孩的帽子,都綉有各式各樣的鮮艷奪目的圖案。瑤族的傳統習慣,頭巾是年輕女子婚姻戀愛時送給情人的一件寶貴禮物,所以瑤族姑娘多數在十一二歲開始學刺綉,中、青年婦女隨身帶針線包上山勞動,一有空即取出針線包精心刺綉,這種習慣代代相傳。配有刺綉圖案的服飾:

1、包頭巾 有白色和京青色布料兩種。長2米,寬30.5厘米的正方形,兩端綉寬3厘米的花紋。正方形的每一排有獸形紋,四角上有字紋或花蕊紋,兩端是菊花紋、梔子花紋、獸形紋、人形紋配合成一條帶狀圖案。

2、腰帶 布料、花紋與頭巾相同,不同的是腰帶多有有綉正中部位的花紋。男女所用腰帶相同。

3、上衣 刺綉正方形圖案。男裝綉胸前一塊,邊長約10厘米正方形,後背一塊,邊長20—25厘米的正方形。女人上衣只綉後背幅,花紋大小和男人完全相同。上衣刺綉的圖案由獸形紋、花蕊紋、人形紋、方塊紋、梔子花紋構成,男女上衣花紋有多少不同,布局完全一樣。

4、女子帽子 披在帽子頂的一塊布綉,長約30厘米,寬約50—60厘米。是用上述花紋和三角形花紋綉在長形的布上。小孩的帽子只綉帽邊、帽頂。

5、圍裙 綉在圍裙中心,長約10厘米,寬約3—4厘米的變形壽字紋、人形紋及帶狀紋組成的圖案。

(二)刺綉的類型

1、自然形態的模擬。有四腳獸類(瑤民解釋為鹿)和人兩種。

2、幾何形態的演變。有橫直線和對角形演變的正方形、直角三角形、齒狀形、城堞形等幾種。

3、由外族傳人的有植物的菊花、梔子花紋以及壽字紋。

刺綉的方法:配合刺綉,用紅、綠、黃、白、黑五種色線配綉,並以紅、黃兩種為主體色,配色有嚴格的規定,獸形紋、人形紋限定是用黑色或白色刺綉,其他色線概不入選。選用的布料有兩種:一種是白棉布,一種是深藍色的京青布,根據布料的底色選用不同顏色的色線刺綉,故各式圖案的花紋明朗奪目、美觀,別具一格。

九、音樂、舞蹈

瑤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創造了具有獨特形式、內容和風格的民間音樂和舞蹈。瑤族通過這些音樂、舞蹈及用方案歌頌歷史,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歡樂、疾苦、願望等。

(一)音樂

1、樂器 瑤族樂器種類較少,一般為吹奏、打擊樂器。吹奏樂器有嗩吶、牛角和海螺。打擊樂器有長鼓、銅鑼、鐃鈸等。嗩吶。瑤語叫「番席」,其結構與漢族的相似,但體部有直和彎的兩種類型。

2、牛角 瑤語叫「嗯姜」或「嗯果」,吹時發出嗚嗚聲音,一般用作發信號。

3、海螺 瑤語叫「火落」,在天然海螺的頂尖開孔製成,一般作伴奏和發信號使用。

4、長鼓 又稱小番鼓,瑤語叫「打濁」,用圓木製成,長約78—80厘米,兩頭粗中間細,製作時在兩頭挖出一淺洞,外蒙牛皮,歌舞時,隨著節拍,一端擊一下,交錯進行。

5、銅鑼 瑤語叫「冬落」,直徑約30—40厘米,鑼的邊緣有兩個孔,用繩吊起,用木槌敲打。

6、鐃鈸 瑤語叫「落別」,鐃鈸形狀與現漢族的相同,大的直徑約30厘米,只用來演奏,小的直徑為10—20厘米,跳舞進使用,邊擊邊舞。

(二)舞蹈

瑤族的舞蹈具有古樸、簡單、節奏感強等特點,動作變化少,隨著音樂節奏一蹲一起,每一個動作都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分,如此反復多次。這種傳統舞蹈主要有:

1銅鼓舞(又稱拜王舞或跳王舞)由8個男子或男女各半組成,其中兩人右手執銅鈴,左手執鐃王鞭,中間一人身穿舞服,手執銅鈴,其餘的四人手執鐃鈸,圍圈蹲跳耕山、種土動作,慶祝糧食豐收,表示生活越過越好。

2、草席舞(又稱打火堂)每當山寨舉辦大事時,主寨客廳內掛滿祖先的畫像,掛起12盞油燈,由3個手執草席的男子邊跳邊唱草席歌。

3、打馬兵舞 由3男3女組成,先由一男子手執銅鈴站中央,其他人圍繞著他歡快起舞,接著男女手拉手圍成圈,時而上下跳躍,時而來迴旋轉並高聲吹叫,氣氛熱烈,表示對祖先恩賜的感激之情,每年收獲之後,「十月朝」各村瑤民都聚集在一起,縱情歌舞,慶祝豐收,感謝祖先。

4、鐃鈸舞 又稱串逗舞,由4個男子手執鐃鈸,圍繞方桌對歌邊舞,時而面朝桌子,時而而朝外,每逢節日,為紀念祖先,人們會打起鐃鈸,跳起舞來。

⑶ 真正的古村落,南崗千年瑤寨,帶你見識廣東最美的古村落


⑷ 瑤山瑤族鄉 [廣西大瑤山瑤族的民間神話與風俗民情]

瑤族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上百萬,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湖南、雲南等地區,從事山地農業。廣西大瑤山位於廣西中部偏東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延伸到象州、蒙山、平南等八個縣境,是桂江與柳江的分水嶺。大瑤山上聚居了世界上最多的瑤族人口,其獨特的信仰、習俗、文化和服飾,形成了五彩繽紛的獨特瑤族風情。當地的瑤族民間神話多彩多樣,直接或含蓄地表達了當地瑤民的愛憎情感,表現其風俗民情,也探知其與外部環境的接觸與認識。可以說,這些淵源流傳的民間傳說便是大瑤山瑤族的一部史詩,記載了他們祖孫世代的生活。
盤古與女媧為瑤族的創始父母神,是最為著名的瑤族神話人物。 相傳其二人為親兄妹,是大洪水災難中唯一存活的人類。 兄妹倆為了繁衍生息而結為夫婦,誕下瑤族子子孫孫。伏羲與女媧的這種“姊妹婚”可稱得上是瑤族婚姻制度的根源。除此之外,部分瑤族群落中流傳著的大差密陀羅女神(即創始女神)的傳說顯示出瑤族內部母系家族力量仍然強大,維護母系氏族的利益也是人生重要之事。因此,女兒即使出嫁到夫家脫離了本來的家族,外孫女也要與孫子通婚以保證御罩“肥水不流外人田”。甚至連舅侄通婚,外祖父與外孫女結婚的在今天看來是**的事情也時有出現。當然,如此近親通婚的行為極不利於瑤族社會的發展,其弊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近親通婚不利於優生優育。根據1982年的一個統計數據顯示,平山大隊木柄瑤中畸形、白痴、低能的人合計40人,占木柄瑤人口的11%。更重要的是,這11%的人口不僅生產力低下且生活不能自理,這樣的現象在一個貧困的山村中絕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他們不僅給家庭造成了嚴重負擔,自己的人生也不能正常發展。第二點:綁縛性的婚姻使男方與女方都不能自由地選擇配偶,處在弱勢的女方有時更是被限制人身自由。八十年代的瑤族文學中就著重突出了“姊妹婚”對女性的迫害。例如在《哦,古老的巴地寨》一書中,白褲瑤的第一個女大學生呢子剛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就被逼迫嫁給表哥頂債;而善良的表哥為了讓表妹繼續讀大學,頂住了家裡的壓力,娶了一位沒文化的妻子。另外也有記錄顯示,導致部分瑤族地區中學女子輟學率高的原因就是被家族逼迫嫁人頂債,而結婚對象將近半成都是表兄。而這部分受過教育的婦女因不能接受與現代化的知識理念相反的近親結婚,生活鬱郁寡歡。
除了瑤族內部的婚姻,當地瑤民與其它民族之間的關系也表現在神話中。大瑤山滾拆皮居住著漢、壯、瑤三個民族,彼此聯系深刻。漢壯二族對瑤族的影響從《孤兒與仙女》、《會唱歌的狸貓》(又名《東新立甲》)、《錯鳥》以及《劉三姐》幾個故事中便可窺知一二。《孤兒與仙女》中男女主角身份類似於董永與七仙女,但不同的是董永是孝子而非孤兒。在我看來,孤兒這個在瑤族神話中時常出現的形象深刻體現了瑤族本身永不停息的遷徙,無根無著落的特點。更甚的是,由於大瑤山瑤民生活困窘難堪且在大山上生存條件艱苦,暴風雨等可能導致泥石流而平日在進行“刀耕火種”時一不小心就可能有生命危險,家庭中父死母亡可能不是不尋常的事。孤兒與孝子的區別意味著瑤族社會與漢族社會的差異。由此可知,瑤族雖移居至漢族之地,但仍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特點。《會唱歌的狸貓》中出現了類似《田螺姑娘》的情節。《錯鳥》並沒有涉及漢族傳說,而是描述了一個關於漢族兒郎入贅瑤家的故事。招郎入贅在瑤家十分很平常,入贅的男兒在家中不受歧視,享受與妻子的平等待遇。招郎入贅的情況一般有以下幾種:女方家族人丁稀缺而缺乏勞動力,女方家族全是女兒因此需要留下一個繼承家業,男方家庭貧苦無法支付娶媳婦的婚嫁費用,男方家庭男丁富裕而有剩餘勞動力。由於大瑤山上漢族人口較少,與瑤族通婚是很常見的事。再者,漢族在大瑤山實為“少數民族”,生活條件與經濟狀況普遍不及瑤族,漢族兒郎入贅至瑤族的例子不勝枚舉。同時要提到的是,居住於大瑤山邊緣者普遍為漢族,少數的瑤族習慣了漢族的語言文字,其子孫後代則被漢族同化。以上列舉的神話都是與漢族有關,而《劉三姐》則是與壯族有關。雖然劉三姐被稱為瑤族的歌仙,但她初始於壯族傳說,而非瑤族。劉三姐是壯族傳說中的重要人物,壯族的三月三歌節便是為紀念她而來。由於大瑤山上也居住著壯族且兩族人民通婚頻繁,壯族的歌仙也成了大瑤山瑤民們的歌仙。在三族和諧相處的同時,矛盾也間歇不斷地發生。許多大瑤山瑤族傳說中都有提到壯族地主剝削瑤族貧苦農民,或是漢族女婿入贅瑤家後忘恩負義謀財害命之事。實際上,歷史上兩種惡劣事件皆有發生。其中一例有:平南鵬化張春如,於1934年進入黃鉗,奪占陳盤姓瑤族祖遺水田,雙方打官司長達7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我搜集的資料中沒有出現瑤族族內各分支不和的資料,但據史料記載,二者皆有發生。例如,清朝時龍華花籃瑤與容洞茶山瑤之間發生的爭山事件;再例如,象州百丈圩附近抱村壯族曾意欲奪取黃桑花籃瑤兩處山場田地。
大瑤山瑤族人民的信仰及生活深受宗教影響,這點在其民族傳說中也可得到驗證。瑤族是堅定的多神論者,其起源神話分為兩種:一是密陀羅開或盤瓠開天闢地創造人類,二是伏羲女媧兩兄妹誕下人類;時至今日,瑤族人民仍然視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祭祀盤瓠的節日)為一年內重要的節日,並在這一天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除了各個創世神、社神、土地神、山神、雷神、龍王、甚至谷種,都是瑤族重視並崇拜的神靈。以上形象在創世神話、《社王》、《會唱歌的狸貓》等故事中皆有提到。這些故事中,除了發洪水淹沒世界的雷神和勾上魚餌需要人類救治的龍王,其他神靈皆為神通廣大的正面角色。由此我們也可探知,瑤族人民對於與生產有關的神靈(包括社神,土地神,山神,谷種等)尤其崇拜,而對帶有統治階級意味的雷神和龍王則並不是那麼敬仰。這樣的現象八成與瑤族內部山主與山丁的對立立場有關。瑤族的山主佔有大片土地,而山丁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稅才可租得賴以生存的耕地、屋子、柴山、水源。但是,即使這些“統治地位的”神靈對待普通瑤民十分苛刻,或是水淹瑤寨或是吃人,瑤民在堅決反抗的同時仍對他們存有敬畏之心,除了瑤族本土宗教外,佛道兩教也對瑤族影響頗深。羅漢與佛祖等神話形象皆在民間故事中出現過;雖出現次數不比本土仙靈頻繁,但也可探知其創造奇跡的本能及在人民心中重要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因果報應”這一思想頻繁地出現在故事中,如:《會唱歌的狸貓》中孤兒與其龍女雖殺死的是驕奢淫逸的昏君,卻仍因“殺人”而被“報應”,最終在一年內因病而死;又如在《天有眼》中,因行凶殺人而奪得金銀發家致富的船夫最終合家出海遭遇風暴而亡故。雖然,“因果報應”這一思想在瑤族中可能並非起源於佛教,而是本民族固有的思想文化。但是其與佛教思想相切合,也有會是佛教在瑤族中易被人接受且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除了佛教,道教也是瑤族的重要宗教之一。在其傳說中,有山主要求地理先生看風水的,有玉皇封社王的,有七仙女助孤兒的,也有在陳宏謀的傳說中玉皇慧眼識珠選舉賢才的。道教在當地中影響深遠,許多重要的傳統習俗都與之相關。例如,做為瑤族男子人生三大事的度戒,世俗的意義是該男子的社會角色和地位的轉變,宗教上的意義則是師男死後將位列仙籍,靈魂可以進入神仙世界,象徵著道教境界的升華。

⑸ 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的民俗風情有哪些

富川縣瑤族的風俗傳說,大多與當地人的生產勞動、生活習慣、文化生活有關,都充滿了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與節日歌圩有關的風俗傳說 富川瑤族自治縣歷史悠久,勤勞勇敢、聰明智慧的富川瑤漢人民的先民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而這種文化藝術就形成了今天的節日歌圩,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1、盤王節。富川瑤胞的節日很多,除了與漢族的節日相同的之外,最盛大的節日是「還盤王願」,又稱「盤王節」。盤王(盤瓠)被瑤族人公認為統稱始祖由來已久,關於盤王的傳說幾乎家喻戶曉。相傳古代有個平王,養有一隻身上有二十四道花紋的龍犬,名叫「盤瓠」,(又稱「彩狗」).有一年,鄰國高王發兵征發平王的國土,平王出榜招賢抗敵,盤瓠揭榜率兵出征,咬死高王。凱旋後平王封他為盤王,並踐行諾言,將最美麗的三公主嫁給他。新婚之夜,彩狗變成一個魁梧健壯的男子,公主大喜。婚後公主為盤王生下六男六女,平王賜給外孫們每人一姓(即盤、奉、包、沈、唐、黃、李、廖、鄧、任、趙、周),這便是瑤族最早的十二姓。 盤王不貪富貴享樂,安於耕獵勞作,將家人帶進深山開墾耕織,教導子女自力更生。後來,在一次打獵中,盤王被一隻受傷的大山羊撞下懸崖,與大山羊同歸於盡。三公主命子女們剝下羊皮蒙在長鼓上,狠狠打擊以報父仇。此後每年的這一天,瑤胞們便匯聚一起擊鼓吹笙載歌載舞紀念盤王,久而久之就演變為今天的「還盤王願」。為敬奉盤王橘世,瑤胞們每三年還一次小願、每六年還一次中願、每十二年還一次大願,時間少則三晝夜、多則七晝夜。節目有打排板、全村聚餐、熱鬧非常;一部分瑤胞如富川縣蓮山鎮的「民家人」,還要抬出盤王塑像出遊;也有的村寨習慣放大花炮、吹蘆笙、跳蘆笙舞、長鼓舞。如富川縣新華鄉的所有村寨都有這種習俗。 2、歌圩。富川縣瑤族的歌圩與盤王節之類的慶典活動是密不可分的。由於受楚地文化的影響,在一些節日活動中,瑤民青年男女都喜歡唱歌、對歌。全縣境內主要流傳的民歌有過山瑤的「過山聲」、「仙拜歌」;平地瑤的「依拉咧」、「哭嫁歌」;梧州話敬伍缺瑤民的「蝴蝶歌」,男女答歌相配、歌詞內容非常豐富、曲調優美動聽。其主要形式: 一是會歌堂。會歌堂一般是某一村舉行「會期」或男女結婚吃花誕鬧洞房之夜,大家圍坐起來唱歌、打油茶、互相對唱通宵達旦。唱到難舍難分時,男女互換禮物,表示建立感情和相愛。 二是趕歌圩。趕歌圩是青年男女以唱歌戀情的一種形式。凡是節日或者「會期」唱歌,稱之為擺歌堂亮辯。青年男女唱歌唱到情投意合時就互相介紹情況,並約定下次歌圩相見,趕歌圩就此結束。富川縣境內的瑤族人有以歌為茶的優良習俗,因此,富川「擺歌堂」、「趕歌圩」盛行不衰。這些傳說處處體現出富川瑤民敬奉祖先、崇拜祖先的傳統美德,也是對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主、嚮往美好愛情的贊頌。(二)與日常習俗有關的傳說 日常習俗包括飲食服裝、婚喪娶嫁等活動。傳說常在細節上解釋其來歷,尤其是飲食著裝、婚俗,在富川瑤民中有著動人的傳說。 1、飲食。富川瑤民尤喜喝油茶,特別是富陽鎮勞溪山、洋溪一帶的過山瑤,每天三餐之前均要先打油茶喝,因為山瑤們居住深山,氣候寒冷,即使夏天,晚上睡覺都要蓋棉被,而油茶的製作配料中有姜蔥等驅寒物品,所以油茶能驅除山瘴濕氣振奮精神,驅除疲勞。久而久之,就留下了先打油茶喝的習俗。若有客人來,即使是素不相識,也以油茶盛情款待。習慣一喝就是三碗,所謂「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表現了富川瑤民熱情好客的傳統風尚。而城北鎮大源山中的山瑤,日常生活中更是與油茶密不可分。他們除了待客、在家喝油茶外,外出做工帶的飲料也是油茶。邀請客人到家去吃飯,他們不說去吃飯,而是說「去我家喝油茶」若不懂得這些習俗的人還真的以為只是去喝油茶,往往吃飽了飯才去,結果到了瑤民家見到滿桌佳餚才知原委,有的也因此弄出很多笑話。次類事情往往發生在一些下鄉的幹部、外地人身上。從這些風俗上也反映了瑤民們對油茶的鍾愛。 2、著裝。富川瑤民著裝以藍黑色為主。男裝對胸開口布扣、女裝左側開口布扣。城北鎮西嶺山上的過山瑤,習慣穿一種衣服叫做「狗尾衫」。其前襟長至膝下,兩端精心縫制若狗尾,穿著時兩端在胸前交叉,系於腰後,「狗尾」自然下垂。這種服飾傳說與瑤族人崇拜「盤瓠」有關。史載盤瓠「其毛五彩」、「狗頭人身」。古代南蠻及其後裔皆模仿盤瓠的形狀及顏色製作衣物,瑤族人至今仍穿五色服、狗尾衫、戴狗頭帽,就是以示不忘祖先。 3、婚俗。人類的婚姻史在發展過程中,排除了有血緣關系的男女間的婚姻,而富川瑤民們的婚姻形式有兩種:一是「招郎」、一是「嫁女」。「招郎」是富川瑤民們中普遍存在的風俗,尤其突出的城北鎮西嶺山上的過山瑤,據說過山瑤民居住深山,山中多豺狼虎豹,而身強力壯的青壯年男子大都具有一些簡單的捕獲野獸的本領,因此過山瑤民大都喜歡生女孩,長大後,女孩招郎以增加家中勞力。而過山瑤女子在家中向來享有較高的地位,她們一般也不出嫁,而是招本民族的男子上門,平地瑤至今也保持「招郎」的習俗,一般是在只有女孩沒有男孩的存在。「嫁女」其形式與漢族的形式差不多,在此不多說。(三)、與宗教習俗有關的傳說 我國各地區各兄弟民族,按各自的歷史習慣、信仰不同的宗教,因此富川瑤民們也有不同的宗教習俗,概括起來有兩類:一類是原始宗教習俗、一類是現代宗教習俗。 原始宗教習俗是指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習俗傳說。富川瑤族人民對祖先很是尊敬,習慣在進餐前先念祖先幾輩的名字,表示祖先先償後子孫輩們才能食用,這樣祖先才能保佑全家無病無災、幸福安康。逢年過節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祭拜祖先。而城北鎮城北街一帶有「喝豬湯」的習俗。傳說城北街黃姓人家的祖先在一年除夕正准備吃年夜飯時,桌上只有少量的豬肉及雞肉卻被狗叼走持掉,只剩下一碗湯及一塊雞屁股。無奈之餘只好讓老人掉吃雞屁股,其餘人分喝掉肉湯。後來就演變成了「喝豬湯」及敬奉老人雞屁股的習俗,至今流傳,當然食物已不止是「湯」了。如今在城北街一帶,無論是出嫁的女兒還是分家另過的兒子,年節時都要把雞屁股送回家孝敬老人。這一風俗習慣充分體現了瑤族人獨特的民族色彩,也體現了瑤民們尊敬老人及友愛互敬的風尚。

⑹ 瑤族的獨特風俗習慣

瑤族風俗習慣
瑤族服飾豐富多采,不同地區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裝主要用深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一般束腰帶,南丹縣「白褲瑤」男子則喜歡著長及膝蓋的綉邊白褲;婦女一般著無領大襟上衣,以帶束腰,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著後長前短的過膝長農,在顯眼處綉以彩色花邊,現年輕人平時多著漢裝,只在慶典時換上民族裝。婦女頭飾式樣繁多,風格別致,常戴耳環、手鐲、銀牌等銀飾,乘上彩色絲帶,大瑤山部分婦女頭上戴的弧形大銀釵,重量達1斤左右,從瑤族婦女的頭飾就可區分少女、未婚婦女、已婚婦女及屬於哪個瑤族支系。
飲食:瑤族飲食以大米、玉米、紅薯、芋頭為主,部分地區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瑤族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並作為待客上品,有的則腌制熏豬肉、熏牛肉等風味獨特的食品。
居住:瑤族住房為竹木材料,一般一棟三間,長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欄式樓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瑤族未婚青年男女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慶典、集會和農閑走村竄寨,通過對歌或其他途徑建立感情,互贈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須經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成婚。瑤族招婿現象較為普遍,一般不與族外通婚,隨著經濟發展,與外界判首交往逐漸密切,族外婚也開始增多。
喪葬:農村瑤族喪葬以土葬為主,有部分地區和支系實行火葬、崖葬、掛葬。
禁忌:婦女生產滿月前不喜歡外人來訪;婚嫁日期不能選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對歌時不能坐在同一張凳子;在婦女面前不能說粗口;堂屋內不許吐痰;男人忌諱坐在碗櫥前面。輩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稱,忌諱「姐夫」、「妹夫」等稱呼
瑤族人民豐富多採的生活習俗,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瑤族人民居住條件、生活環境、歷史遭遇、衛生條件、生活方式、生產發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的反映,是瑤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居家習俗
大山區瑤族住房多為「茅寮」,四壁用小木條紮成,俗稱「千個柱頭下地」。上蓋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為一棟三間,名曰「三間堂」。正屋兩側多用杉條另闢兩間,俗名「披杉」。東間堆放雜物或作畜圈、廁所;西間作伙房、洗澡間。瑤族習慣洗熱水澡,不論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種「吊樓」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勢坡度用樹木支架起來,上面居人,下面放東西,俗稱「瑤家吊腳樓」。現在,「茅寮」式房屋逐漸減少。
丘陵地區的瑤族,住房多磚木結構,上蓋青瓦、二層窗戶形式的「三間堂」樓房。樓上雖有窗戶,較矮,不住人,用作儲存室。中堂開大門,兩側有側門。
生產習俗
進入大山區的瑤族,當時因地廣人稀,實行插標佔地,刀耕火種,「種了這山種那山」。後隨著人口增多,封建統治勢力逐漸向大山區深入,瑤民的土地逐漸被侵佔,為了生計,被迫借土耕種。借土的條件:「種樹還山」。即瑤民在借種的土地上,播種作物時,要為「山主」種上林木;在護理作物時,要結合護理林木,待林木成長,土地不能再種作物時,才把土地和林木交還「山主」,再到別處借土耕種。造林,習慣「插條」和林糧間作。
糧食作物以玉米、紅薯、旱禾、小米、喬麥、山芋為主,間種油桐、棕片、茶葉、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質和燒墾的草木灰。生產工具主要是鋤頭鐮刀、斧頭,輔以竹木工具。運輸主要靠人力背、挑。背簍是瑤民最習慣用的運載工具。勞動形式,以戶為單位,男女同勞動,需要請幫工時,被請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型沖櫻忙,都得去幫助。墾植大片山場,則採取按戶或按勞動力入股,秋後按股分紅的方式進行集體勞動。
打獵是大山區瑤族人民的生產內容之一卜叢。主要是打野豬,只要發現野豬危害作物,就集體進行圍獵,直至捕獲或趕走為止。圍獵時1~2人帶獵犬覓蹤,其餘人守卡。捕獲野獸的分配既使是背著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個人捕獵,主要是放套繩和裝弩。
婚戀習俗
婚前交友 歷來,瑤家青年男女,交友戀愛,比較自由。在生產勞動,趕圩作客,節日聚會中,多以歌聲為媒介,表達愛戀之情。一經雙方同意,即可互相往來,父母不加干涉。這種行為,男方稱為「交客姑」,女方稱為「帶後生」。到正式結婚時,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則必須備一籃子禮物(糖食及梳妝用品),送給女友,名曰「拿籃子」。女方備一包袱,內裝雲頭鞋、帶子等,作為回贈,叫做「丟包袱」。
在大山區,盤、趙兩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為異姓通婚。但瑤漢一般不許通婚,民國時期,稍有松動。解放後,民族交往日多,團結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開。
婚姻形式 主要是「贅婿」(即招郎),瑤語叫「糾千」。男到女家落戶,通常要寫「贅書」,內容為贅後男子的義務和權利、子女承祀、財產繼承等條款。入贅者一般要改名換姓,按女家排輩,也有少數夫妻換姓的。贅婿還有另外兩種形式,一種叫「兩邊走」,男方仍用原來姓名,夫妻共同照顧雙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個隨母姓,第二個承父姓,以此類推;另一種叫「明招暗討」,這種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裡無勞力,一旦上述條件改變,男則攜婦歸家,所生子女隨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瑤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隨父姓。
結婚儀式 男到女家入贅的,婚事由女家操辦,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樂半路相迎,晚間舉行拜堂儀式,並遍接親友(有的不請自來),「坐歌堂」通宵達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負出門,然後,本村姑娘陪送打傘步行到男家,舉行拜堂儀式,接受親友祝賀。
離婚與再嫁(贅) 嶺東高山瑤,婦女地位較高,婚後雙方共同勞動,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離婚。一般請村寨老人「喝茶」,提出離婚原因,經調解無效,就「判」離婚。夫妻拿一節竹筒到山上,一刀劈為兩半,各執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贅男子,如違反「贅書」條約,女即可「休夫」,財產全部歸女方。寡婦再嫁不受限制,但嚴禁兄終弟繼、姐去妹繼的婚姻結合。解放後,瑤族人民按「婚姻法」規定辦理手續。
哭嫁 姑娘出嫁前,遍接至親好友及村中姐妹,來家聚會,連續兩晚,頭晚茶點相待,夜晚設酒宴。宴後齊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語逗樂,「坐歌堂」。新娘則按輩份依次向親友「哭嫁」,親友贈送「紅包」。
打新郎 婚後三日,新郎回門到岳家,女方村中婦女,相約而至,爭打新郎,以示今後不可虐待新婦。有的村寨,則是婚後第一個春節,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鑼打鼓(有時還要耍龍舞獅),向新郎祝賀,新郎則回贈「紅包」,這也叫打新郎。後來逐漸演變成全村婦女小孩索取「喜彩」錢,否則,便不罷休,有時弄得新郎大為尷尬。
喪葬習俗
瑤族都實行土葬,老人垂危時,便為之梳頭、淋浴、穿壽衣,親屬守侯「送終」。死後移置廳堂(男左女右),全家舉哀,子女前往親友報哀,擇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請師公做「道場」。家貧者則一碗水為之「開路」。死者若是師公,則要請同等水平的師公念咒,將屍體用紅布捆在坐凳樓梯上,法事完後才入棺。
出殯時,師公只引送到門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瑤不講究什麼「風水」寶地,只要在離住房不遠的山腳,選上一地,即行安葬。
現在,瑤族已經實行殯葬改革,喪葬辦法開始試行火葬。

⑺ 瑤族的民族歷史】

瑤族

身著民族服裝的紅瑤婦女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為2637421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黑尤蒙」、「拉珈」等。因為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的差異,又有「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藍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等稱謂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瑤族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區。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瑤族人口數為2637421。人。瑤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支系比較復雜,各地差別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話。通用漢語或壯語。歷史上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1982年中央民族學院語言研究所苗瑤語教研室盤承乾、鄧方貴、劉保元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根據1957年12月,國務院討論通過的《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案設計字母的五項原則》,設計了一套瑤族勉語的文字方案(草案)。美國等一些國家的瑤族,在1983年也以拉丁字母形式創造了瑤文。但與我國的瑤文字母略有些不同,於是在1984年4月底5月初,美國、泰國瑤族曾經派了一個代表團來華,與我國瑤語文工作者商討統一瑤文字母問題,並取得了一致意見。現在中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泰國等有不少瑤族會使用統一的瑤文互相通信往來,進行文化交流。於是瑤文已成為世界性的瑤族(勉語)文字了。但瑤文還處於試驗階段,還有待於普及和推廣。 瑤族語言屬漢藏團稿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苗等族接觸,各地瑤族一般又兼通漢語,部分兼通壯語和苗語。

瑤族居住地區多為亞熱帶,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 風景秀麗。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 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 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

關於瑤族的來源,說法不一,或認為源於「山越」,或以為源於「五溪蠻」,或認為瑤族來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數人認為瑤族與古代的「荊蠻」、「長沙武陵蠻」等在族源上有淵源關系。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後,採取遷「謫戍」民於邊疆民族地區的政策,從中原派大批漢人進入長沙、武陵蠻地區,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這些地區生產的發展。西漢時,武陵蠻地區的蠻人按丁計稅,到了後漢仍對蠻族徵收「徭稅」。永和元年(136),由於「徭稅」過處重,包括瑤族先民在內的武陵蠻紛紛起義。

南北朝時,瑤族先民已分布到「東連壽春(今安徽壽縣),西通上洛(今陝西商縣一帶),北接汝潁(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一時期瑤漢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瑤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廣東、廣西境內,史稱莫徭蠻。莫徭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宋王朝對瑤族地區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瑤族地區在土官或土酋的統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 在瑤族的歷史上,有一次重要的遷徙。元朝時期,官員派人前來征稅,當地瑤民熱情款待,以至官員忘了回衙,衙門誤以為瑤民殺了前來征稅的官員,故派兵前來剿殺,瑤民被迫遷徙分轉各地,臨前將牛角分成十二節由十二姓掌管,相約千年之後在回故地。

元、明、清時期,瑤族的分布已遍及廣西、廣東以及湖南西南部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展較快的地區已接近漢族地區的水平,而偏遠地區的瑤族「隨溪谷群處」,甚至不從事農耕,以獵山獸為生者,一部分尚處於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由於封建王朝剝削、征剿屠殺,明末清初,部分瑤族逃至越、老、泰等國邊境。至20世紀70年代,在越、老、泰等國的部分瑤族分別遷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國居住。

如前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前爛成立前的瑤族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大部分瑤族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林副業,小部分瑤族地區則以林業為主,兼營農副業。瑤族地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手工業、商業和林副業生產雖有一定的發展,但一般作為家庭副業而存在。瑤族社會基本上已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階段。在瑤、壯、漢、傣等族交錯雜居地區,田地、山林等主要生產資料大部分掌握在外族地主手中,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復雜。雲南部分瑤族山區則長期處在傣族土司的統治之下,瑤族農民對領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系。慧或漏個別瑤族地區保留有少量的原始氏族殘余,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這類地區土地佔有關系的特點是:大部分土地被漢、壯族地主所佔有,瑤族地主極少,瑤族勞動人民和漢、壯族勞動人民一起受著漢、壯族地主的壓迫剝削。此外,還有小部分土地歸村有和社有,共同使用,如廣西南丹瑤寨的所謂「油鍋地」、「油鍋田」就是。「油鍋」,即指用鍋吃飯的一個父系家族。每一個父系家族內包括幾個或十幾個小家庭,油鍋成員彼此間有互相幫助的義務,有共同遵守的習慣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瑤族地區還保留有「瑤老制」和「石牌制」的社會組織形式。瑤老和石牌頭人一般由德高望重、辦事公道、經驗豐富的老人擔任。這些頭人由群眾選舉產生或在辦事過程中自然形成而則由群眾公認。大凡維持社會秩序、組織生產、安排宗教活動、組織群眾抵禦外來侵擾等,都由瑤老或石牌頭人負責。建國前,廣西金秀瑤族居民把社會公認的習慣法鐫刻在石牌或木板上,凡有違背者,石牌頭人有權予以追究或處罰,嚴重擾亂社會治安並引起群眾公憤的,石牌頭人有權給予嚴厲處分以至處以死刑。隨著瑤族地區的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以及國民黨統治勢力逐漸深入瑤族地區,有些瑤老和石牌頭人接受國民黨政府的委任,利用手中握有的權勢製造事端,擴大糾紛,敲詐錢財,從中漁利,使原來具有原始民主性質的社會組織形式日益蛻變。

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政府根據瑤族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措施進行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及各種封建特權,瑤族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在瑤族人民聚居或其他民族雜居的地區,共建立了以瑤族為主或有瑤族參加的自治縣12個,即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雲南河口瑤族自治縣、以及廣西龍勝、防城、隆林各族自治縣、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此外,在瑤族人民的小片聚居區還分別建立了200多個民族鄉。瑤族幹部隊伍也隨之成長。

幾十年來,瑤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在國家的大力支援下,瑤族人民治山治水,植樹造林,攔河築壩,鑿山開洞,興修水利,發展交通,使瑤山的經濟穩定增長。富川瑤族自治縣是廣西商品糧和烤煙基地之一。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近兩億元。廣東連南、乳源的瑤族利用廣東對外開放的優勢,積極開展橫向聯合,發展對外貿易,大上「三來一補」項目,近幾年其經濟有了巨大變化。金秀、江華縣瑤山的森林資源異常豐富,這里的瑤族人民不僅為國家提供了大量建設用木材,還提供了不少橡膠、八角、香菇、木耳等林產品和亞熱帶植物產品。瑤族人民的生活有了顯著提高,過去那種「刀耕火種在上坡,收入不滿小半籮,山竽野菜度日子,火堆蓑衣當被窩」的悲慘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一些地方開辦的瑤族小學、瑤族中學和瑤族班有聲有色,瑤族涌現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瑤族的文化教育事業得到了很大發展,昔日「只聞雞犬叫,不聞讀書聲」的日子遠去了。如今的瑤山交通、通訊、郵電事業、廣播電視事業也有了很大發展。瑤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共同繁榮事業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瑤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

瑤族在遠古時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話傳說。先秦古籍《山海經》就有盤瓠神話的原始記錄。除盤瓠神話外,反映本民族遠古社會生活的神話,還有《盤古開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謠在其文化藝術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遠流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講述天地萬物起源的創世歌;記述民族歷史的古歌;表現勞動生活的狩獵歌和農事季節歌;愛情歌;祭祀用的樂神歌;贊頌反抗斗爭的革命斗爭歌等等。其中的《盤王歌》歌詞長達3000多行,歌名多至數十種,為瑤族人民的偉大藝術珍品。此外,還有史詩般優美的傳說、故事、寓言、童話、笑話、謎語、諺語……。有的述說歷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頌反抗壓迫的起義斗爭;有的揭露封建剝削的殘酷;有的歌頌愛情堅貞;有的描述民族風物等等,展示了瑤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社會生活,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瑤族音樂、舞蹈與其民間歌謠一樣,起源於勞動與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長鼓舞、銅鼓舞,系祭祀盤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間盛行的舞蹈還有獅舞、草龍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師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數十種。《盤王歌》有24種曲牌,唱腔相當復雜。民間流傳的生產歌、酒歌,曲調平緩而喜悅;苦歌、哀歌曲調悲痛深沉;情歌歡快動人。現在,瑤族的長鼓舞、銅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瑤族的工藝美術有印染、挑花、刺綉、織錦、竹編、雕刻、繪畫、打造等,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其中尤以蠟染、挑花出名。

瑤族早在唐、宋時期開始,學慣用漢字記錄本民族的歷史,編纂各種典籍。迄今各地瑤族民間散藏著的大量瑤族歷史典籍,包括著名的歷史文獻《過山榜》和數量眾多的宗教經書、歌本、家譜等等,就是瑤族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貢獻。《過山榜》是研究瑤族歷史的寶貴資料。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縣瑤寨男子喜著綉邊白褲;廣東連南瑤族男子喜留發髻,插以雉毛裝飾,並以紅布帕包頭。婦女喜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裝的領口、袖口、胸襟、腰帶、裙邊飾以色彩斑斕的挑花、刺綉,鮮艷奪目。瑤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喜愛以銀簪、銀花、銀串珠、弧形銀板等配以彩色絲帶做頭飾,風格別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婦女從頭飾上就可以區別。

瑤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紅薯等為主。日常菜餚有黃豆、飯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利用「鳥盆」捕捉候鳥,腌制為酢,是款待貴客的美味佳餚。桂北地區的一部分瑤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葉煎湯,佐以生薑、辣椒、食鹽調味,趁勢沖泡炒米、炒豆、米花之類同飲,具有特殊的風味。瑤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牆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棟三間,中為廳堂,兩側房前部為爐灶或火塘,後部為卧室,屋前屋後,分設洗澡棚或豬牛欄。

瑤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招贅習俗較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集會和農閑串村走寨的機會,通過唱歌形式,尋找配偶,雙方合意,即互相贈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徵求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結婚的。
瑤族的喪葬因地區和支系不同而異。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過去興岩葬,現行土葬。「拉珈支」瑤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嬰兒行掛葬。連南八排瑤人死後,行屍體綁於椅子上。出殯時,抬轎似地將屍體抬至墓穴入棺,人們稱為「游屍葬」。

瑤族的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春節、達努節、中元節、社王節、清明節等,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廣西都安瑤族的達努節比較隆重,相傳是紀念先人反抗土司斗爭的節日。盤王節,俗稱「跳盤王」、「還盤王願」。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時為農歷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戶、數戶或一村進行。主要儀式由師公跳神祈禱,唱盤王歌,跳長鼓舞,禱告盤王(盤瓠)保佑賜福。盤王節,一般是自稱「勉支」的瑤族的節日,十分隆重。

(還有相關方面的, 請看 http://ke..com/view/5106.htm)

⑻ 清朝實行的山田升科政策,為何會引發了湘南瑤民大暴動

瑤民大都居住在湖南省南部,這里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他們長期過著不服徭役也不納稅的生活,因此倒昌模賀也長期安安靜靜的生活沒有出過什麼大的問題,直到清朝實行山田生科政策引起大批瑤民抗議、起義。

然而他們的這種行為引來了官兵的追捕,他們再也沒有逃避的機會。於是趙金龍帶領自己的兄弟和民眾正式起義,起義驚動了鄰邊鄉鎮的民眾。趙金龍的起義軍很就從幾百人到了幾千人,他們越戰越勇兵分三路後還順利會師,然而這時山裡有了瘟疫。這時又無法再往廣州,他們不得不退守鄉鎮。然而即使是這樣的苛刻條件下他們還是再次突破了清軍的合圍,然而也因此實力打傷。此後他們只能跟清軍進行更為艱難的巷戰,最後彈盡糧絕領袖趙金龍也中彈而亡。

閱讀全文

與瑤民生活情況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