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讓傳統節日走進現代生活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上,應注重對傳統節日所有權的保護。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被定為法定節假日,促進了旅遊市場的快速增長,傳統節慶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產品的結合也備受遊客歡迎。春節期間,各式各樣的廟會吸引人們走出家門觀賞演出、購買年貨、祈福祭拜,表薯如州達對新年的希冀。
中秋佳節的詩會、賞月、放燈等活動,表達對闔家團圓的美好希望;清明節人們除了祭祀先人外,也會踏青插柳,體驗鄉野之樂。在節慶活動中,祭祀儀式、巡遊、餐飲、祈禱字元、慶典爆竹、戲劇舞蹈、雕刻繪畫等形式,都可以轉化為供遊客參與體驗的文化旅遊項目。
讓遊客在參與節日娛樂活動過程中提升旅遊體驗,近距離體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自然遺產的了解橡哪與認同。專家指出,文化是旅遊的靈魂,遊客對旅遊項目體驗性、文化內涵體驗的要求不斷提高。
節慶活動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契合了遊客對文化旅遊產品的需求。在旅遊產業提質升級、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進程中,更應挖掘好節慶文化的「寶藏」,為旅遊產品注入更加豐富的內涵。
在不少地方,傳統節慶文化與當地的非遺文化、民俗文化深度融合,讓地方特色文化更生動地展現出來。剛剛過去的端午節,除了最為人們所熟悉的祭屈原、賽龍舟、吃粽子等傳統活動,北方一些地區,還保留著踏柳吟詩、射箭、打馬球等當地流傳的節日活動。
體現了北方民族文化的鮮明特色。中秋節,除了多數地方的祭月、賞月、拜月活動,有的地方掛燈籠、猜燈謎、舞草龍,在北京傳統里,拜兔兒爺是最有特色的中秋習俗,部分地方還有「走橋」的習俗。
在我國廣闊的地域上,多樣化的民族文化更是賦予了民族節慶更豐富多彩的內容,成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在雲南,數蔽彝族有火把節、插花節、賽裝節,白族有三月街節、開海節、繞三靈,傣族有潑水節、送龍節,多元民族的特點讓雲南的節慶文化格外異彩紛呈。
隨著當地旅遊發展和節慶文化宣傳,這些活動形成了不小的影響力。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少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千百年的傳承中,這些節日成為當地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需要加強挖掘、整理、普及和傳承。
讓民俗文創產品走進現代生活
當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創面臨著形式單一、同質化等問題,旅遊市場的熱度讓商家重消費、輕文化,包裝豪華的月餅、粽子或景區售賣的低端、相似的紀念品遮蓋了應有的文化價值。人們的審美需求、文化素養不斷提高,對民俗文創產品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這為民俗文創產品的深度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
節日等民俗文化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俗節日飲食、節慶儀式、節慶物品的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凝聚著先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智慧。人們的生活方式已與古代農耕時期大不相同,傳統節日的文化語境發生改變。
要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就要尋找其與當代社會的結合點,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將節慶文化融入人們的現代生活。這也更需要通過靈活新穎的表現形式,創造更多人們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文創產品,努力打造我國的民俗文創產品品牌。
❷ 如何讓傳統藝術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近年來,國潮文化的興起滋養了傳統藝術的土壤,越來越多的國人,特別是青年群體開始關注傳統文化、走進傳統文化。穿梭於大街小巷,經常會看到身著漢服出行的年輕人。一首首具有鮮明民族古典風格的歌曲正通過網路悄然走紅,一個個國潮品牌更是成為消費時代的新寵。如今,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已經成為了當下最顯著的社會現象。
國民文化的自信離不開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在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雜志發表了題為《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文章,從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傳承與創新的角度,指明了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的方向與路徑,增強了堅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強大自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文化動力。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轉中,傳統藝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美學積淀打動過無數人。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曾經燦爛的傳統文化在青年人當中一度被貼上了復古守舊的歷史標簽。究其根源就在於當代年輕人不能接受其刻板、無趣,沒有現代元素的表達方式。河南電視台節的「水下飛天」、「端午奇妙游」等節目,在堅守傳統文化、藝術本體的前提下融入時代審美和價值,顛覆了人們肆迅對傳統文化的固有認知,在年輕群體中迅速走紅破圈首雹信。這就充分證明了傳統文化並非曲高和寡,一旦遇到大眾喜愛的表現形式,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放眼當下,00後已逐步邁入職場,90後開始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由他們組成的新生代用戶群體追求個性化、注重生活品質、強調文化歸屬感、喜歡劃分興趣圈層。傳統文化想者輪要更好的觸達年輕群體,藉助互聯網平台的數字化宣傳技術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以深受青年人關注的成人素質教育平台大鵬教育為例,該平台以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滿足青年人渴望從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的迫切需求,利用數字化課程和直播互動等多媒體方式,為傳統藝術的表達注入時代新活力。
在大鵬教育看來,傳統文化曾經在青年群體中的弱勢除了內容表達缺乏新意外,更重要的是缺少具備時代屬性的傳播渠道和表達方式。以國畫、書法為例,傳統的學習和傳播方式多依賴於個體的口傳親授,形式單一且傳播力相當有限。年輕人感知不到藝術的魅力,因此很難吸引他們關注。線上直播、互動等形式的出現打破了時空限制,真正實現了讓藝術的美感觸手可及。妙筆生花、實時互動、即時教學,不僅延展了傳統藝術的舞台,更以其互動性、趣味性,拉近了年輕人與傳統藝術的距離。
❸ 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把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合
讓傳統文化融入時代潮流,需要我們站在時代高度,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注重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展現出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時代文明的更迭、生活方式的革新,傳統文化受到來自自身與外界雙向的生存壓力。一直以來被奉為優秀傳統文化精粹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模範,亟須新的表達方式和發展模式,更近距離地貼近當今觀眾,捕捉新的目光。
(3)如何讓傳統融入時尚生活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只有緊緊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為傳統文化尋找到轉化發展的表達方式,才能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注入強大力量和不竭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