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在實踐中堅持群眾觀點,做到以人為本。
1、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按照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必須相信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虛心向群眾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當前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有兒女讀書問題、住房問題、就醫 問題、低保問題,物價問題、貧富不均問題、腐敗問題等。3、在實踐中,我黨制定了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免除農業稅,減免農村中小學學雜費,推廣農村公 費醫療,穩定高校學雜費,加大大學生助學金覆蓋面和額度,穩定銷房價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擴大城鄉低保戶范圍並提高其標准,提高務工工資標准,保證農民 工工資發放;平抑物價,解決民生問題,加大懲治腐敗力度等,都是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4、作為大學生,必須樹立群眾觀點,自覺地依靠群眾, 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確立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貳』 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在實踐中堅持群眾觀點,做到以人為本
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二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工作,不斷增強人大工作的實效。三要發揮人大工作的特點和優勢,堅持民主集中制,嚴格依法按程序辦事,集體決定問題。要堅持走群眾路線,以人為本,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堅持以人為本,需要領導者改變領導理念,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正為群眾做實事!
『叄』 如何理解以人為本怎樣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
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里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是把人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本原、本體,把人的發展視為發展的本質、目的、動力和標志的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發展觀念。具體內涵是:
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本質。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標志是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在生產方式兩個方面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核心因素都是人。從第一塊打制石器的誕生,到製造航天飛船,都是人的素質提高的結果。人創造了工具,改變了勞動對象,反過來工具和勞動對象也改變了人,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體現是人的發展。
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的。一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都是圍繞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需求,而提供充足的物質產品和精神服務,換句話說,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滿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那麼生產力發展的內在動力又是什麼呢?顯然是人類永不滿足的需求。生產力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人征服自然、滿足自身需求的主觀努力的結果。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因而生產力的發展也是無止境的。
人的發展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標志。判斷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根本標志是社會生產方式,而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從動因到結果反映的都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所以檢驗社會生產方式是否獲得了發展,是正發展還是負發展,關鍵是看人的素質是否提高、人際關系是否升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否和諧。
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不是最終的目的,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終極目標,才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准則和標准。因此,必須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肆』 如何在實踐中堅持群眾觀點,做到以人為本
堅持群眾觀點,其內涵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其價值觀,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其工作態度,就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 用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問題;其工作原則和方法,就是「領導者的責任就在於通過有力的宣傳、組織工作,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並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能不能把群眾動員起來,使群眾活躍起來、積極起來,並把群眾科學地組織起來,投入到各項事業中去,最終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是對領導素質的綜合考驗。 群眾路線為我們黨的事業、為國家的獨立富強,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的中國革命實踐證明,如果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用自己的力量解決自己的問題,那麼,我們的任何工作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反之則會事倍功半。當前,對於構建和諧社會而言更是如此。 首先,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而群眾路線則是達成這個目標之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因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去共同努力,否則,單憑小部分社會成員,是難以建成和諧社會的。 其次,和諧社會的價值內容就是最廣大人民的幸福,而把人民群眾動員起來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建設和諧社會的事業之中,這本身就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內容。或者說,如果人民群眾的能動性被有效地調動起來、發揮出來、並創造出應有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這整個過程中讓人民群眾享受到他們的勞動成果固然是他們的幸福,但這個「創造過程」本身———能動本能的發揮和釋放過程也是「人民幸福」的題中之義。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用群眾路線的視角來考察現實,就會發現很多不「和諧」的地方,例如:一些科學已經證實的重要結論,無法迅速傳遞給大眾,一些半真半假、三真七假甚至全然虛假的說法,卻通過某種傳播形式塞進了人們的大腦。既然某種傳播形式能夠灌輸「私利」,那麼,我們也應當有能力去讓這種傳播形式去灌輸科學。可是,我們為什麼沒能這樣做呢?根本原因也許在於:我們缺乏群眾路線的理念,沒有切實地、真正地花大力氣去動員群眾、發動群眾,沒有把那些有助於人民幸福的科學深入到人民群眾的內心深處。以保護環境為例,既然環境是人破壞的,那麼,也只能依靠人去保護和修復。如果我們動用各種社會力量,通過廣播、電視、立法等各種手段,完全可以使環保意識和觀念深入人心,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環保氛圍,比單純地花費很多的金錢、構建專門的組織要有效得多!如城市垃圾,一種解決思路,是把重點放在垃圾的專業化處理上;另一種解決思路則是,在加強垃圾專業化處理的同時,徹底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讓他們每個人從自我做起,少「製造」垃圾,按規定處理垃圾。則恐怕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我們在工作中能學哲學,用哲學,堅持把群眾路線當作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線,那麼,我們的執政思路、執政理念、社會運 作等很多方面,必然會有一個煥然一新的面貌,我們的工作就會好做得多;困擾我們的很多不和諧難題,即使不能迎刃而解,也必然會有大的突破。所以說,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
『伍』 結合實際工作,談一談如何做到以人為本
摘要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科學理解、正確堅持以人為本這個核心。
『陸』 如何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直接解釋是以人為「根本"。嚴格意義上說,以人為本是人力資源管理的范疇,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管理應該是什麼樣的?
「以人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其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以人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的指導思想。
(2)以人為本的管理活動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展開。
(3)以人為本的管理致力於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以人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提高企業知識生產力的重要條件。企業的知識生產力指企業利用其知識資源創造財富的能力,是適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業中人與其他要素良好關系的必要條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
『柒』 什麼是以人為本怎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
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怎樣才能做到以人為本?
1減少員工對於被解僱的懼怕
2謹慎的僱傭(先樹立企業文化)
3建立自我管理機制
4依據表現給與報酬
5大量的培訓
6建立集體觀
7樹立信任
希望能幫助你
『捌』 如何堅持以人為本
(1)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為本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增長,是人的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
(2) 要以人為中心,維護人的尊嚴,尊重和保護人權,是以人為本的尺度。以人為本必須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 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是以人為本的要求。以人為本在強調以人為中心的同時,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質的問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
(4) 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是以人為本的保證。堅持以人為本,謀求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創造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人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環境,是人的發展的條件。
(5)依靠人民群眾,使最大多數的人成為社會發展成果的支配者與享用者,是以人為本的目的。
『玖』 怎樣堅持以人為本(很急)
以人為本的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機制:
1、激勵機制。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管理者應能找准員工的真正需要,並將滿足員工需要的措施與組織目標的實現有效的結合起來。
2、壓力機制。包括競爭壓力和目標責任壓力。競爭經常使人面臨挑戰,使人有一種危機感;正是這種危機感和挑戰,會使人產生一種拼搏向前的力量。目標責任制在於使人有明確的奮斗方向和責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職責。
3、約束機制。包括制度規范和倫理道德規范。制度是一種有形的約束,倫理道德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制度指企業的法規使人的行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應當做什麼,如何去做並怎樣做對。是一種強制約束。倫理道德是自我約束和社會輿論約束。
發展要義
「堅持以人為本」,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新發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會三個部分構成的,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
『拾』 請結合自身實際,如何理解以人為本,怎樣做到以人為本
人類社會,當然是人的因素第一.而所謂人類社會,其實也就是人這種動物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總和而已.其發展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當然不可能離開人的必然性生理需要,不可能變得與人的需要無關.所以,有了這樣生理結構的人,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也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規律.所以,必須以人的需要,人的合理和諧生活,人的幸福平等自由等等,總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社會制度形式等如所謂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形式等任何其他因素為中心考慮,安排,設計人類社會中的一切規章,制度,規劃和發展等等問題,這就是"以人為本"!也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所永遠不可逾越的最根本規律.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以人為本"思想是我們黨摒棄了舊哲學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和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缺陷,借鑒國際經驗教訓,針對當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種片面的,不科學的.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發展觀而提出來的.
就我們國家而言黨中央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里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在中國歷史上,"人"和"民"有時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當代,作為一種哲學價值觀,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對於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講人與物,人與神的關系,而民本則是講人與人的關系.民是相對於官而言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集中.
在我們國家,"以人為本",就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但它和歷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為從性質上說,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它來自人民群眾,植根於人民群眾,服務於人民群眾,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黨同人民群眾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完全不同於舊中國君同民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我們講民,是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自覺地做人民的公僕,堅決克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反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命令主義.對於我們黨來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我在從學校管理方面來談一談,校園中的"以人為本":
學校管理中的"以人為本",其中的"人"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而這里的人應該指的是一個方面,一種利益,因此,這里的"以人為本"完整的敘述應為"以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本".那麼,在具體的工作中,就應圍繞這個"本"做文章.
(一)樹立"以師為本"的管理思想.
在學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師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學校管理應該"教師第一",在"以人為本"中樹立"以教師為本"的管理思想.這是學校在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樹立"以師為本"的思想,其實質就是要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以師為本"就是要讓教師在學校事務中體現出主人翁的地位,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參與學校的管理.這一方面可以激發其主人翁意識和工作責任感,激發其主動精神和創造意識,提高教師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於教職工參與學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與可信度,增強認同,使全體教職工對學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歸屬感,使學校與教職工形成一個整體,使每個教職工明確到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學校事業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提高教職工的自豪感,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重視人文精神教育,創建"以人為本"的學校育人環境
寬松的學校教育環境可使人的興趣,性格,能力等各個因素得到較好的發展,創新性,獨立性,學習性等高層次的素質也會得以加強.在學校教育管理中滲透民主平等,集體合作,團隊精神,規則意識等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的准則,有助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教育關系的發展.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上充分體現"人文"精神的設計,使學校的每一處地方都發揮育人功能,使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強自我,教育的意識.
(三)更新觀念,創建全新的用人機制
傳統的用人機制,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思維方式,對老師和學生以"管"的方式來管理.這往往形成了僵化的思維模式,僵化的教師關系以及僵化的師生關系,難以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創建全新的用人機制,建立包括校長競聘制,全員聘任制,教師待崗制在內的一整套人事制度,通過層層聘任,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等措施,形成競爭上崗,優化組合,職責清楚,各負其責的用人機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用人原則上,不論親屬資歷,唯德才而用.這樣就增強了全體教師的危機感,責任感,使命感,激發了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助於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實施.
(四)建立規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以"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指導,不斷完善學校的教育教學原理,建立全面性,規范性,操作性強的學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設上,加強"情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通過定期的情感溝通,政治學習,思想交流,廣泛聯系群眾,縮短領導和群眾的心理距離,密切干群關系.在學校管理運行機制上,實行操作性強的,人性化的"嚴"制度,"軟"管理,嚴寬結合,情理相濟,注重工作效果,以教師和學生為本,從而形成一種融洽,和諧,愉悅,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和育人壞境,以形成教職員工講奉獻,比成績,爭先進的良好風氣.
(五)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愛因斯坦指出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學校要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一個良好的氛圍,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和學生平等地交往,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學習,生活動態,在教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興趣,同時要創設民主,平等,參與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引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對學生要坦誠相待,熱情關懷,形成師生共同成長的新型師生關系.
營造一個互相尊重的環境,這是充分發揮學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條件.在現代管理中,關心,愛護員工是最起碼的要求,但僅有關心愛護還是遠遠不夠的,現代管理中越來越強調對員工的尊重."士為知己者死"這充分強調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強大.學校管理者必須要學會尊重,尊重教師的人格,尊重教師的工作,尊重教師的合理需要.在學校管理中,學校領導要努力營造一個尊重的環境這樣一來,學校中的教師就可以懷著一種快樂的心情為學校工作,從上而下的成員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實現學校的自動化管理.
創建多元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是單向度的或雙向度的,而多元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是以學校,家庭,社會,課堂及其他隱性或顯性教育教學壞境的多元互動為基礎的.它是在經歷了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特別是當前正在全國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借鑒當前西方知識經濟背景下教育重構,學校重構的思想創建起來的.它以學生為主體,使其懂得自我發展,學會學習,創造,自我評價;它以情感為紐帶,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諧團結,協調合作的人際關系;它尊重每一位學生,使具有各種差異的個體得到整體提高;它強調"以學生為本"的學校建設,課堂建設和新型師生關系的建設,把學生的發展權真正還給學生.
總之,"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要達到"沒有管理的管理",這既體現了新世紀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互動教育的需要,又是新世紀教育管理的主要思想之一.管理模式由治到不治,由管到不管是需要經歷一個發展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高自覺性,積極性,互動性,達到默契,最終促進學校教育和管理的發展,提高工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