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底動物的資料
海洋食物鏈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從自營性細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開始,經浮游生物、草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的動物,依次形成捕食者與被食者的需求關系。食物鏈的結構和金字塔類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級就比前一級縮小,整個網路是由多種復雜的食物鏈所形成的。 例如最常見的:藻類--小魚、蝦子-鯊魚、鯖魚、金槍魚等 從生命演化論的角度來看,雖然各派學者對生命起源的主張不同,但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母親仍是主流看法。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間有許多小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行星彼此之間會相互撞擊,原始的地球就是在撞擊下產生的一顆火球。地面到處是火山,布滿滾燙熔岩,天空中充滿著從地球內部發出來濃密的水蒸氣,形成地球早期的大氣。 隨著碰撞次數的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逐漸冷卻,表層形成了薄薄的地殼;而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雨,降落在地表上,雨水長期累積在窪處,形成原始的海洋。 為什麼我們相信早期生命是出現在海洋中(其實用「水裡面」更為適合),因為當時的環境,水中比陸地來得友善。陸地的溫度不是冷,就是熱;不是狂風,就是暴雨,變化很大,相較之下,雨水形成的海洋環境顯得十分穩定,非常適合生命的誕生及繁衍。 最早的地球生命大約出現在三十二億年前,這些生命只是最簡單的生命物質,必須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到的單細胞體。經過數十億年不斷地演化,形成了現在各式各樣豐富的生命。 有關地球生物演化過程,可以用 24 小時的時間表加以說明。午夜零時,最初生命剛開始,但是直到晚上九點,生命才爬上了陸地,之前所有的生命都存在於海洋中,顯示在地球歷史上,海洋中生命的豐饒,自古已然。 據估計,現存的物種約為五百萬到五千萬種,但被記載的僅有一百四十六萬種,尚未記載的大多數仍存在於海洋中的未知角落;而全世界生物分類一共有 33 個門,海洋就佔有 32 個門,而其中的 12 個門,只存在於海洋中,陸地上根本找不到。經常親近海洋,就會發現海洋生物的物種的確比陸地上豐富許多。 海洋表面有許多微小的浮游植物、浮游動物;中層海域有回遊的鮪魚、鯖魚、魚參魚;海底層的熱泉區有美麗魚蝦貝介;潮間帶有藤壺、笠貝、海藻;河口紅樹林有幼魚、稚蝦……等。 海洋之所以能夠容納數以百萬種、色彩繽紛,又各具特色的豐富物種,和多達三~六級的海洋食物鏈,與生存空間的廣闊有很大的關聯性。 海洋食物鏈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從自營性細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開始,經浮游生物、草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的動物,依次形成捕食者與被食者的需求關系。食物鏈的結構和金字塔類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級就比前一級縮小,整個網路是由多種復雜的食物鏈所形成的。 浮游植物是食物鏈最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如藻類。在陽光下,浮游植物透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物質中的化學能貯存起來,並供應給第二級的浮游動物(如磷蝦)及其它草食性、雜食性動物攝食。由於大部分的浮游植物是一群小到用肉眼都很難分辨的生物,很不容易瞧出它們的型態,但從衛星照片中所呈現的大片光合作用分布區來看,它們才是海洋中的巨人。 小魚、蝦子是屬於海洋食物鏈的第二、三級,它們攝食浮游植物或浮游動物。第四、五級則是處在食物鏈金字塔的上層,如鯊魚、鯖魚、金槍魚等。 就生存空間而言,海洋生物比陸地物種幸運多了。地球總表面積是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海洋就佔了 71%,達三億六千一百萬平方公里;而海洋的平均深度是 3,795 公尺,差不多是玉山的高度,在如此遼闊的空間中,海底地形和陸地一樣,有高山、狹谷、火山。從沿岸起,可分為大陸棚、大陸坡、海洋平原、海底山、中洋脊、深淵和海溝。縱使深度不同,壓力相差極大,但是理論上海洋生物只要做好壓力調節,就可以很悠遊地在大海中沉浮、覓食、求偶、繁殖。 還有這個網站是專門關於海底生物的 你可以去看看 http://yzxx.jdjy.cn/hdsj/main/hddw2.htm
2. 燈籠魚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有不少種類具有明顯的晝夜垂直回遊習性,夜間浮游於大洋上表層,這種生態特性,在大洋—深海生態系流營養物質轉遞過程中,起有重要的作用。
燈籠魚科為小型的發光魚類,種類繁多,約有200多種,占燈籠魚種類的一半以上。它們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洋,是典型的浮游動物食性,主要棲息於200—750米水層。
此外,一些夜表性回遊的種類,也是大洋性上層經濟魚類(如金槍魚、蜞鰍、箭旗魚等)和頭足類的攝食對象。因而,它是值得研究和開發的深海魚類資源之一。
分類:
中國常見種有燈籠魚屬中的芒光燈籠魚,體被櫛鱗,臀鰭上方發光器3個,排列略成一直線,體側後部發光器位於脂鰭基的下方。金焰燈籠魚,體被圓鱗,鰓蓋上方有鋸齒狀的突起,體側後部的發光器在脂鰭的前下方。
以上兩種魚類一般體長不超過 100毫米,在中國分布於東海、南海。底燈魚屬中的七星底燈魚在中國是東海沿岸常見的小型魚類,體長20~40毫米。棲息於水深15~40米海區,攝食浮游硅藻和甲殼類。秋冬季為漁汛的旺期。
3. 深海燈籠魚是什麼
頭上有發光器的不叫燈籠魚,叫鮟鱇,而身上有發光器的才叫燈籠魚,燈籠魚目的魚種非常多,主要吃小型脊椎動物及無脊椎動物。他們不可能到陸地,連淺海都到不了就嗝屁了。一般生活在海底800-*****米左右,水底壓強大,陸地壓強小,根本到不了陸地。吃人就更不可能,他們體長估計也就中指這么大,吃個屁。
4. 問一種魚的資料
是鮟鱇魚,中文俗稱的「燈籠魚」,也叫釣魚郎。
圖片:http://ke..com/pic/41/11552013351514913.jpg
英文名:Deep Sea Angler(深海釣魚者)或者Common Black Devil(普通黑魔鬼)
拉丁名:Melanocetus johnsoni
棲息范圍:全世界
它長著的特化脊骨,以及其尖端的一個發光器官,和許多深海魚類一樣,深海鮟鱇就是用這個東西來吸引小魚,它象使用釣魚桿一樣前後擺動這個「誘餌」,並且不斷閃爍,一旦獵物被「誘餌」吸引得足夠近,這位「釣魚者」就用它強有力的大頜一口吞下。
5. 深海魚有哪些
深海魚的品種主要有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魚、馬加魚、紅利魚等十多種。在餐館里見得最多的就是石斑,石斑又包含了芝麻斑、海虎斑、油斑、青斑、東星斑、北太平洋扇貝海下八千米的南極橙鯛、南極紅蝦等等十餘種,這些魚都屬石斑類,但長相相差甚遠。
深海魚分屬十多個科,特徵是口大、眼大,身體某一或某幾部分有發光器。見於大洋深處的硬骨魚綱魚類,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尺)以下。發光器既用於誘捕獵物,也用於引誘配偶。
(5)燈籠魚的生活資料有哪些擴展閱讀
深海魚的營養價值:
深海魚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夠降血脂降膽固醇,對人的心腦血管非常有好處。其中所含的DHA對於人類智力、視力和神經系統都也非常有益。
鱈魚和銀鱈魚都屬於深海魚,但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銀鱈魚的價格是鱈魚的十倍甚至更多。鱈魚的種類有很多,一些不法商販會用油魚來冒充,油魚是專家不建議食用的。
6. 燈籠魚可生活在多少度的水中
終於應該是種熱帶魚吧,他應該生活在30度左右的水裡邊,最起碼得二十七八度吧!
7. 求大量深海魚資料..
台灣過去對於魚類的研究著重於珊瑚礁魚類及其沿近海經濟性魚類的分類和其生物學相關之調查,反觀在深海魚的採集及研究方面較為欠缺,主要是因為沒有可以採集深海魚類的船隻及網具只有在一些可拖到600-700公尺的底拖漁船的下雜漁獲中發現若干。中研院動物所乃增購了長達一萬公尺的鋼纜,並在法國MUSORSTOM之指導下裝在海洋一號研究船上可使底拖網具(beam trawl及otter trawl)作業達到海底數千公尺深。此外我們也自行設計製作了中層網(IKMT),使深海生物的研究不再只局限在底棲性魚類的採集,在過去一年五次的航次中總共捕獲到深海魚類多達150種以上,包括有:鼠尾鱈科、巨口魚科、褶胸魚科、軟骨魚綱、深海鮟鱇亞目、….等。本次展覽除了針對以上四個大類群作個別介紹外,其他各式各樣長相奇特的深海魚我們共挑選了18個科,在此亦作一綜合性的介紹。
科 名: Nemichthyidae 線鰻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吻部極端延長,成熟雄魚下顎較上顎短且無法閉合。 眼大體長具胸鰭,背鰭、臀鰭及尾鰭相連在一起。Labrichthys與Avocettina此兩屬的脊椎骨數在170-220間;而Nemichthys此屬脊椎骨數超過750節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9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俗稱線鰻是因體長如鰻一般細長,卻又比鰻的體型細,如線般細細長長故而稱之
科 名: Ophidiidae 鼬䲁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背鰭較臀鰭長或與臀鰭等長,肛門及臀鰭位於胸鰭末端下方。具鱗,許多種類鰓蓋上有棘。最大的種類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希氏軟鼬䲁)可以長至2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47屬218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7種。此科的分布極廣,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發現其蹤跡,在深海的種類甚至眼睛退化至全無或只剩皮瓣痕跡,外型變化眾多但皆為底棲性魚類,屬於廣布性的一科
科 名: Trachichthyidae 燧鯛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具眶蝶骨,腹鰭 1硬棘,軟條 6-7;背鰭硬棘3-8,軟條10-19;臀鰭硬棘 2-3 ,軟條8-12。腹部鱗具鱗脊。種間的鱗差異頗大,部分種類具有發光器,最大可長至55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8屬44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3屬3種。此科的魚分布深度由100m-1500m。在某些地區(如澳洲)此科的其中一種具有相當的魚類資源,為重要的漁獲對象,一次捕獲量甚至達到數百公噸,但在台灣地區目前僅捕獲到體型較小的種類,對於其魚類資源仍有待開發
科 名: Synaphobranchidae 合鰓鰻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鰓孔位在身體下方介於胸鰭之前,少數幾種胸鰭退化。脊椎骨數110-20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屬30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4屬8種。合鰓鰻顧名思意鰭兩邊的鰓孔雖然是分開,但鰓外部的皮瓣相連接,像兩個鰓合在一起而稱之
科 名: Neoscopelidae 新燈籠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體側扁,上顎骨細長且由三塊軟骨組合而成,不具眼下骨。 臀鰭起點遠離背鰭。部分種類具有發光器。大多為圓鱗而Solivomer此屬為櫛鱗,而Scopelengys 此屬不具鰾,其他皆有鰾。脊椎骨數29-35節最大可至30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6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3種。此科的魚與燈籠魚科的魚極為相似,兩者大多都具有發光器,而此科的魚較大且體色偏紅,可與燈籠魚科作一區別。
科 名: Myctophidae 燈籠魚科
地理分布: 全世界
深度分布: 中層及深海底棲
特 徵: 脂鰭是由一盤狀軟骨支撐,具眼下骨。臀鰭起點在背鰭下方或略後。頭部及身體具有整排或幾組的發光器,僅一種不具。多數為圓鱗而其中四種為櫛鱗,皆具鰾,脊椎骨數28-45。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1屬22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5屬17種。此科魚種類頗多,但體型偏小約為5cm左右,為海洋中其他肉食性魚類重要的捕食對象。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其具有每日垂直遷移的情形,遷移距離甚至超過數百公尺,豐度分布日間最多在300至1200 m間;而夜晚最多在10至100 m。
科 名: Alepocephalidae 黑頭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齒小而鰓耙多且長。鰓蓋骨鰭條數5-13. 許多種生活在超過1000m的水層。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7屬9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3種。此科的特徵在於頭部與身體的顏色不同,較為常見的種類即是頭部呈現黑色俗稱油魚的黑頭魚。
科 名: Rondeletiidae 紅口仿鯨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頭部箱型,皮膚表面光滑。側線是由14-26組垂直的感覺孔組合而成。尾部軟骨3塊,脊椎骨數 24-27。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屬2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此科不具鱗片,側線感覺孔呈現縱向排列為其特徵。
科 名: Moridae 稚鱈科
地理分布: 全世界
深度分布: 底棲
特 徵: 背鰭一或二少數為三,臀鰭一或二。下顎須有或無,若具齒齒細微。 鰾與耳石相連以收集聲音。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屬87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3屬5種。此科為底棲性魚類,分布由淺海至2500m皆有分布。此科的魚腹面常具有發光器,而呈現黑色。
科 名: Diretmidae 銀眼鯛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無側線,背鰭及臀鰭不具棘。背鰭軟條24,臀鰭19-22軟條。腹部具鱗脊。脊椎骨數20-32,最長可達37cm。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4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
科 名: Eurypharyngidae 寬咽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鰓孔小,與吻端距離長於與肛門的距離。鰓條骨數5,內臟游離骨數6。口非常大,齒小,胸鰭亦不明顯。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屬1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背部具有發光器,無垂直遷移的現象。
科 名: Halosauridae 海蜥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前上頷骨及頷骨具齒,背鰭在肛門前,且具9-13軟條無硬棘。凹陷狀的側線延伸整個身體,而鱗片較大的側線孔在身體兩側,約為30個側線鱗數。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1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Ipnopidae 爐眼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眼小或退化成盤狀。無幽門垂,背鰭軟條8-16,臀鰭軟條7-19,胸鰭軟條9-24 。鰓條骨數8-17,脊椎骨數44-80,Bathypterois此屬中18種具有延
長之胸鰭、腹鰭與尾鰭 。
其 他: 全世界共有6屬29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底棲性魚類,會利用延長的腹鰭及尾鰭站立在海底,而呈現三角形,故另有俗名稱之為三角魚。
科 名: Melamphaidae 孔頭魚科
地理分布: 除地中海及北極海外其他海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背鰭具有1-3個小棘,胸鰭1硬棘,6-8軟條。尾鰭前端具 3-4 棘. 具圓鱗,鱗大但易脫落。無側線或只有1-2個側線孔,脊椎骨數24-31。
其 他: 全世界共有18屬87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眼部具有眶蝶骨,
科 名: Notacanthidae 背棘魚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側線隆起在兩側,鱗小,每列至少50個以上。一些種類的腹鰭具有3個似硬棘的鰭條。以底棲性動物為食(如多毛類及腔腸動物),亦以浮游性甲殼類為食。雌性的數量大過於雄性數量,較大的狹首形幼魚可能歸屬於此科。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10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Cetomimidae 仿鯨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表皮不具鱗,眼小或退化成痕跡。鰓耙3或4,無發光器,僅在肛門周圍,背鰭及臀鰭底部具凹陷的組織。脊椎骨數38-59。生時體表顏色褐色或橘紅色。
其 他: 全世界共有9屬20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屬1種。
科 名: Setarchidae 囊頭鮋亞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棲
特 徵: 鮋科的魚背鰭具硬棘11-13,有些具有毒性,而此亞科的特徵在於側線是連續的凹槽,體披圓鱗,下眼眶脊不明顯。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鮋科下的亞科,而淺海的鮋科及俗稱的石狗公或石頭魚,其肉質鮮美是高經濟價值的魚類,但深海的鮋科賣相及肉質皆不佳,故無經濟價值。
科 名: Bothidae 鮃科
地理分布: 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底棲性
特 徵: 大多種類兩隻眼睛在左側身體。鰭不具硬棘,背鰭起點在眼上方或前方。 背鰭和臀鰭接不與尾鰭相連接,肛門在盲側。卵黃具一個小油球,多數種類具經濟價值。
其 他: 全世界共有21屬154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12屬27種。此科魚類的分布很廣,為淺海地區重要的魚類資源之一。但在深海的種類肉質較軟,易腐爛不易保存,因此食用的價值不高。
8. 誰知道魚的詳細資料
魚
yú
(1)〈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魚形。本義:一種水生脊椎動物。
完全水生並在水中呼吸的有頭冷血脊椎動物,包括圓口類、板鰓類和具有軟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鰓水生脊椎動物 [fish]
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說文》
豚魚吉。——《易•中孚》
魚木精。——《論衡•指瑞》
魚十有五。——《儀禮•特牲禮》
魚網之設。——《詩•邶風•新台》
鮮魚曰脡祭。——《禮記•曲禮》
魚上冰,獺祭魚。——《呂氏春秋》
白魚躍入王舟中。——《史記•周本記》
(2) 又如:魚鯇冠兒(女道士戴的魚腦骨似的尖形帽子);魚鱗冊(「魚鱗圖冊」的簡稱。官府為征派賦役而編造的土地薄冊);魚爛(像魚鱗那樣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魚軒(用魚皮裝飾的一種車輛,為貴婦乘用);魚膾(切得很細的魚肉。特指生食的魚片);魚市(批售魚類的市場);魚質龍文(外貌似龍,而實質為魚。比喻虛有其表);魚米(魚類和米糧);魚秧(比魚苗稍大的小魚);魚魚雅雅(形容威儀整肅的樣子。因為魚貫行,鴉飛成陣)
(3) 某些像魚的水生動物 [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
魚甲煙聚,貝胄星羅。——《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
(4) 又如:魚甲(鯊魚皮鎧甲);魚須(鯊魚的須);鯨魚;鱷魚;甲魚;鯢魚
(5) 兩眼白色的馬 [horse with white eyes]
(6) 中醫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後方的掌(或跖)骨處有明顯肌肉隆起,狀如魚腹的部位 [fish]
大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靈樞經》
(7) 唐代作為符信用的銅魚符 [copper-fish tally]。如:魚契(魚形的符信);魚符(意同魚契)
(8) 古代木製成魚形的信函 [wooden-fish box]。如:魚素(書信);魚書(書信);魚沉雁杳(比喻音信斷絕);魚腸尺素(指書信);魚鴻(代指送信人);魚幅(書信);魚封(書信)
(9) 姓氏。載於北宋編撰之《百家姓》,排第327位,郡望為雁門郡。
▲ yú
〈動〉
(1) 「漁」的古字。打魚,捕魚 [fish]
以佃以魚。——《易•系辭下》
公將如棠觀魚者。——《左傳•隱公五年》
拋掉一官如糞壤,好隨魚舸此中間。——宋• 孔武仲《自實豐倉歸》
(2) 又如:魚罟(魚網);魚戶(捕漁之家);魚船(釣魚或捕魚的船隻);魚釣(釣魚);魚榔(捕魚時用來驚魚入網的木棒);魚舸(漁船。又作「魚舲」);魚罩(捕魚竹罩)。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歷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五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歷程進程中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飛躍,出現了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而導致動物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於三億余年前,在整個悠久歷史過程中,曾經生存過大量的魚類,早已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亡絕滅,今天生存在地球上的魚類,僅僅是後來出現、演化而來的極小的一部分種類。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種,給以名稱,通常所說的「魚」包括水中的所有動物,因而把許多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均冠以魚名,把鯨、海豹、大鯢(娃娃魚)、烏賊、魷魚、章魚、海星、海蜇、海綿、文昌魚等與魚類混為一談。到底那些水生動物才是真正的「魚」,對於「魚」的劃分,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的定義。
二千幾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紀元前427——347)對魚類所下的定義是:「這一類(魚類)是由完全無知無覺的東西造出來的。變形之主以為在這一類中給予純潔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為它們是各種罪惡的後代,而存在著不潔之心。變形之主把它們投入水中,使它們通過深厚的污泥,來呼吸那神妙而純潔的空氣。這就是魚和牡蠣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動物,作為有了莫大的無知之罪而得到的處罰,被遙遠地分離開來了」。柏拉圖的觀點充滿了神創論。由於近代科學的發展,早已徹底否定了這種觀點。
我國漢代初期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其中魚包括了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等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
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林奈(1707——1778)創立了現代分類學,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統》一書中,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6綱。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誕生了系統分類學。從此,魚類的定義及包含范圍也就確定下來。
究竟那些動物屬於「魚」?現代分類學家給「魚」下的定義是:終生生活在水裡、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脊椎動物。魚類包括園口綱、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等三大類群、世界上已知魚類約有26000多種,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約占脊椎動物總數的48.1%.它們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里,淡水魚約有8600餘種。我國現有魚類近3千種,其中淡水魚約1000種左右。
在我國沿海近岸淺水區的粗砂中生活著一種體形細長,長不超過50毫米,兩端尖、半透明的小「魚」,其學名為「文昌魚」,它的外形雖是魚,但它並不屬於魚類,文昌魚的體背側雖具脊索,但無脊柱的構造,體內無骨骼,無明顯的頭,心臟未形成。文昌魚近似魚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有脊索、神經管和鰓裂,在分類學上處於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中間過渡類群——原索動物的全索類,也稱無頭類。
哪些魚有特異功能?
【會發聲的魚】康吉鯉會發出「吠」音;電鯰的叫聲猶如貓怒;箱魨能發出犬叫聲;魴鰓的叫聲有時像豬叫,有時像呻吟,有時像鼾聲;海馬會發出打鼓似的單調音。石首魚類以善叫而聞名,其聲音像輾軋聲、打鼓聲、蜂雀的飛翔聲、貓叫聲和呼哨聲,其叫聲在生殖期間特別常見,目的是為了集群。
【會發電的魚】
會發電的魚 有些魚類的身體都能發電,它們放出的電壓,竟比我們生活用電的電壓大好幾倍。具有發電能力的魚約有500種之多,如電鱔、電鯰、電鰻、長吻魚等。
各種發電的魚,它們發出的電流強弱和電壓高低都不同。電鰩身體又扁又園,帶著一條長長的尾巴,活像一把團扇。生活在非洲尼羅河的電鯰,身體只有1米長,卻能發出350伏的高壓電。
【會發光的魚】有些魚類發光,例如我國東南沿海的帶魚和龍頭魚是由身上附著的發光細菌所發出的光,而更多的魚類發光則是由魚本身的發光器官所發出的光。
燭光魚其腹部和腹側有多行發光器,猶如一排排的蠟燭,故名燭光魚深海的光頭魚頭部背面扁平,被一對很大的發光器所覆蓋,該大型發光器可能就起視覺的作用。
【會爬樹的魚】攀鱸棲息於靜止、水流緩慢、淤泥多的水體。當水體乾涸或環境不適時,常依靠擺動鰓蓋、胸鰭、翻身等辦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潛伏於淤泥中。攀鱸的鰓上器非常發達,能呼吸空氣,故離水較長時間而不死,當水體缺氧、離水、或在稍濕潤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較長時間。攀鱸以小魚、小蝦、浮游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為了捕食空中昆蟲,常依靠頭部發達的棘、鰓蓋、胸鰭等器官攀爬上岸邊樹叢。
【會飛的魚】燕鰩魚 體長而扁圓、略呈梭形。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400~1500克。背部頗寬,兩側較平至尾部漸變細,腹面甚狹。頭短,吻短,眼大,口小。牙細,上下頜成狹帶狀。背鰭一個於體的後部與臀鰭相對。胸鰭特長且寬大,可達臀鰭末端;腹鰭大,後位,可達臀鰭末端。兩鰭伸展如同蜻蜓翅膀。
魚有鰓,可以在水中呼吸,魚有鰾,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可是,有人說生活在水中的魚也會溺死,這是真的嗎?
雖然這聽起來很荒謬,但卻是事實。魚鰾是魚游泳時的「救生圈」,它可以通過充氣和放氣來調節魚體的比重。這樣,魚在游動時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動,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穩定狀態。不過,當魚下沉到一定水深(即「臨界深度」)後,外界巨大的壓力會使它無法再凋節鰾的體積。這時,它受到的浮力小於自身的重力,於是就不由自主地向水底沉去,再也浮不起來了,並最終因無法呼吸而溺死。雖然,魚還可以通過擺動鰭和尾往上浮,可是如果沉得太深的話,這樣做也無濟於事。
另一方面,生活在深海的魚類,由於它們的骨骼能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它們可以在深水中自由地生活。如果我們把生活在深海中的魚快速弄到「臨界深度」以上,由於它身體內部的壓力無法與外界較小的壓力達到平衡,因此它就會不斷地「膨脹」直至浮到水面上。有時,它甚至會把內臟吐出來,「炸裂」而死。
魚鰭的作用
背鰭: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
胸鰭和腹鰭: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
尾鰭:決定運動方向,若失去,魚不會轉彎。
臀鰭:協調其它各鰭,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體輕微搖晃。
魚鰭還有感知水流的作用,故不能失去。
九肚魚:
九肚魚的學名叫龍頭魚,屬狗母魚科,又名狗母魚、蝦潺、豆腐魚、狗吐魚、狗奶、水龍魚等。為何又將龍頭魚稱為九肚魚呢?說起來還頗有點意思。把龍頭魚稱為狗母魚(或狗吐魚)是廣東師傅的常見叫法,或許是由於飲食行業上稱狗母魚、狗吐魚太難聽的緣故,再加之廣東話中「狗」的發音很容易被人們誤認為「九」,「母」、「吐」,又與「肚」的發音相近,於是廚房裡的師傅便將其稱之為「九肚魚」了,而九禿魚、九兔魚等叫法則是在九肚魚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誤傳而來。
九肚魚體長而側扁,一般約為15~26厘米,重約75~150克。頭大,眼小,口裂頗大,兩頜牙密生,牙細而尖銳。魚體柔軟,大部分光滑無鱗,唯側線上有一行較大的鱗直抵尾叉,頭及背面線為棕色,腹部為乳白色,背鰭1個,僅有鰭條而無鰭棘,背鰭後有一小脂鰭,胸鰭和腹鰭發達,約等長。尾鰭三叉形,中葉較短。九肚魚主要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國的南海、東海和黃海南部均有出產,其中以浙江省的溫州、台州和舟山近海以及福建沿海產量較多,其漁獲期以春季為主。九肚魚屬「見光死」魚類,捕撈離海後上岸便死,還因其體內含水分較多,不易貯存,所以以前多加工成鹽干製品,即「龍頭烤」。
9. 世上有燈籠魚嗎
有的。其實燈籠魚的學名是鮟鱇,是一種在深海里生活的魚,以頭前亮光的部位來吸引小魚來捕食,而這亮光的部位因像燈籠而被稱為燈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