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活中語言學的現象有哪些
語言現象的本質是一種現象,是一種人類活動的特殊現象。在當今社會,隨著經濟文化政治各個方面的發展,語言也必然有一定的發展,在這發展過程出現的新語言文化的現象。
舉例分析:
1、多音字,就是一種語言現象,背,bèi是人體後面從肩到腰的部分,避開,離開,違反,偏僻等意思時念bèi。bēi,人用背馱(tuó)東西,引申為負擔。背黑鍋(喻受冤枉代人受過)。背包袱(喻有沉重的思想負擔或經濟負擔)。
再比如古代漢語中的倒裝句也是一種語言現象,如「孔子雲:何陋之有?」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網路的普及,又出現了很多新的語言現象,如雷人、給」、斑竹、神馬都是浮雲等。
(1)生活中的語法現象是什麼擴展閱讀:
其他語言現象:
1、語言僵化
這是二語習得中常見的現象。探究僵化的原因對於理解語言習得的內在過程具有重要意義。藉助二語習得的相關理論,從年齡、社會文化環境、母語干擾和反饋性質四個方面分析了造成語言僵化的原因。
2、語言遷移是指在母語影響下對第二語言的習得,包括語音、詞彙、語法和語義等語言的影響。語言遷移還包括語言以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思維方式、文化傳統、社會歷史等。
3、語言僵化是指在第二語言和外語教學過程中,不正確的語言特徵成為一個人說或寫語言的方式中不可改變的一部分的過程。
Ⅱ 生活中的語言現象
生活中那些有趣的語言現象
北京話的兒化音具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因為這是一種名詞構詞法,在北京話中,語氣上輕松隨意的 ,但是絕對不能用於嚴肅場合,所以代表皇權的天安門、午門、崇文門、宣武門等等都不能帶「兒」,而民間的東便門兒、西便門兒就沒有如此的限制。
粵語中保留了部分古漢語發音的特點,入聲的韻尾-p、-t、-k和鼻音韻尾m的保留使得粵語在翻譯時不需要和普通話一樣用額外的字表示韻尾,如普通話中的「貝克漢姆」在粵語中被翻譯為「碧咸」,但入聲的保留也養成了廣東人念英文時吞掉詞尾輔音的習慣,比如將friend念做frien。
東北話和河南話長期在農村和拿殘疾人開涮的熒幕作品中出現,造成了刻板印象和地域歧視,人們如果對某件事存在偏見和預期,即使說普通話也會從表達方式中流露出來,當人們描述自己的好事或者外人的壞事時,會習慣性地用更加誇張的語言來描述。
外企腔是語言學中「省力原則」的體現,外企員工通常處於多語言環境中,通用的英文成為公司文件和工作交流中最常用的語言之一,因為行業內的一些通用英文詞彙在漢語中未必有貼切的解釋,直接使用就成了交流工作時最省力的方式。
-
生活中語言現象的形成原因
形成語言現象的原因包括歷史、地理、文化、人為等,也可能是同時具有多方面的因素。與南京路、西藏路等地名類似,番(pan1)禺路也是年輕的上海在快速發展中借用的地名,之所以廣州的番禺到了上海成了番(fan1)禺是因為廣州保留了番(pan1)禺這個更古老的發音。
而番(fan1)則是在唐宋之後才出現的,番茄、番薯這些在明清才進入漢語的東西,就都念作了fan1,對於上海人來說,番禺路這個普通的地名,就約定俗成地被念做更常用的fan1了。
剪刀石頭布在各地的叫法千差萬別,而與其相近的游戲劃拳在各地卻是幾乎一樣的叫法,這是因為劃拳在漢代已經出現,像玉米、小麥這樣的詞語一樣作為漢語核心詞彙被沿用了下來,而可能是在明朝之後才出現的剪刀石頭布則是因為各地的方言被分化形成cei4丁殼、猜冬猜等不同稱呼,而玉米也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苞米、玉蜀黍等。
簡化字其實是省力原則的體現,其實在《簡化字方案》提出之前,歷朝人民已經發明了去掉復雜筆畫、只保留輪廓的簡化字,有研究表明,只保留大致輪廓,筆畫的缺失並不影響漢字的辨認。
省力原則還借用英文縮略詞,《現代漢語詞典》收錄GDP、USB等英文縮略詞曾經引起爭議,相對於反對者認為其影響漢語的純潔性,其實這些英文縮略詞正是省力原則的充分體現。
-
語言現象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的影響
同樣的語言現象,可能會同時引起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口音有很大的弊端,由於母語中缺乏某些音素,四川人分不清楚n和l,歐美人分不清漢語音調,日韓人則難以念出f和th,但是差異化的音素是可以通過練習來克服的,而差異細微的發音卻能出賣掉自己。
其實除了特殊行業外,語言只需要達到足以溝通的標准即可,容忍不標準的口音,是社會對待語言多樣性的氣度,除此之外,口音各異的方言形成了各地的文化認同,特定語境中,口音可以加強表達效果,以至於大量的影視作品中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