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地流轉後,失去土地的農民該怎麼辦
農民需要自謀出路。
土地是農民生存的根本,如果農民失去了土地,那麼他們就沒辦法依靠土地衛生,他們就得想辦法另謀出路。失去土地的農民一般可以有以下這些出路:
開小商店。有些農民比較有經商頭腦,或者他們在城鎮裡面有相應的店面,如果有相應的條件,他們就可以開一些小商店,例如在農村裡面開一些便利店,或者在鎮上賣蔬菜或者專門承包農村宴席等。生活當中就有不少人靠在城鎮賣菜賺了不少錢,甚至還在城市買了商品房。總之,失去土地的農民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賺錢,這樣才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
『貳』 土地被徵收了農民以後生活怎麼辦
如果是合法的住宿的話,農民會得到一定的補償,當然有些時候這種補償可能不足以維持以後的生活,但是我們要看到城市中的居民很多都沒有土地的,他們也正常生存,並不是說農民失去土地後就一定不能生存,我們要看到,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僅代表個人觀點。
『叄』 農民把地流轉出去,要依靠什麼去生活呢
對於廣大農民朋友來說,2017年自己最擔心三件事。第一件,糧價能否回升。第二件,外出務工能不能找到工作崗位。第三件就是如果土地流轉,自己的土地能夠流轉多少錢?自己以後將要靠什麼生活?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老農認為,不會太多,但是也不會太少。南北地區補償金額不同。南方地區一畝補貼多於北方。好了,具體說說吧,舉個例子,老農曾經三年前把一畝地租給其他人種,租期15年,補貼7500元。看似給的不多,但是對於農民來說,比自己種地強的太多。所以說,具體補多少,各地政策不一,但是總會是你自己經營收入的一半左右。
當然這也只是老農自己的一些經驗總結,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見諒,批評指正!
謝謝您的觀看和支持,記得點個 贊哦和轉發。多多關注
『肆』 農民失去了土地,靠什麼生活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數以千萬計的農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徵用。他們在得到微薄的一次性徵地補償費用,並在較短的時間內用完之後,許多人成了「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三無」農民,導致了不少地方失地農民群體上訪事件的頻繁發生,給正常的黨群關系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極大隱患。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雖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若不從法律、制度和實踐層面上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和發展問題,我們所實現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就會嚴重偏離黨的最高宗旨,就會與黨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嚴重背離。這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而且會危及社會穩定和我們黨的執政基礎。為此,這一問題應進一步引起我國各級政府的密切關注並從根本上採取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一、我國失地農民規模及社會保障現狀
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嚴重缺位或不到位的歷史條件下,土地是農民生存和發展之本。多年以來,隨著我國無數城區(鎮)的迅速擴張,工業園區、開發區遍地開花,高速公路等交通網路縱橫延伸,在帶來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大量土地由耕地轉換為非耕地。據有關資料顯示,從建國之初的1949年到1983年,我國耕地轉非耕地達10億畝,同期新墾耕地8.1億畝,凈減耕地1.9億畝。在前述10億畝土地中,約有5億畝耕地因城市擴張而變為非耕地。另據來自國土資源部及農業部等部門的資料表明,1994年至2004年間,我國耕地面積從19.51億畝銳減到18.37億畝,凈減少1.14億畝。截止2004年底,我國各地新建開發區6015個,佔地面積達5300多萬畝;高速公路達8.5萬公里,佔地450萬畝。目前我國失地農民總量高達4000多萬人,每年仍以200多萬人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8000多萬人。
在黨中央、國務院大政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在認真貫徹「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落實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在一定程度和較大范圍使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得到了緩解。但從總體上看,由於受政策法規滯後及多方面條件的限制,以及一些地方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因素影響,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現狀仍不容樂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就業問題突出。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還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在國有企業為失地農民安排就業崗位,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國有企業改制的不斷深入,國家通過行政手段為失地農民在企業安排就業崗位,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國有企業改制的不斷深入,國家通過行政手段為失地農民在企業安排就業崗位的渠道越來越狹窄直至消失。同時受城鎮下崗職工及外來打工者的沖擊,就業崗位競爭愈來愈激烈,失地農民尋找就業崗位愈來愈難。加上失地農民整體素質偏低,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從農業向二、三產業的角色和技能轉換,擇業渠道更為受限。
(二)養老出現「真空」。在農民擁有土地的情況下,凡能勞動的老年人,都可以通過勞動獲得生存之所需;即使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子女也可以憑借對土地的耕作承擔起「養老」的責任來;即使無子女,也可享受國家分散或集中供養的「五保戶」待遇。而當失去土地之後,這些老年人則完全失去了生活中的原有保障,即使尚有部分勞動能力,也會因其年齡、體質、技能及文化素質等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完全處於失業狀態,昔日傳統的子女養老方式也因土地資源的永久性喪失而土崩瓦解。加之許多地方、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受財政實力所限,又沒有把失地農民養老納入城鎮社保管理體系,從而使失地農民養老出現「真空」。
(三)基本生活缺乏保障。在徵用農民土地的過程中,我國各地政府普遍採取了貨幣化一次性安置。這樣雖然極大地減輕了各級政府和用地單位的工作量和給失地農民安置就業崗位等所帶來的沉重壓力,失地農民基於眼前利益考慮也易於接受。但事實上這極為有限的征地補償及安置補助費根本無法解決絕大多數失地農民失地後的長遠生計問題。土地是農民最穩定、最安全的就業崗位,失地後他們昔日所熟練的農業生產技能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尋找新的就業崗位的過程中,又無法與城鎮居民及其他就業群體展開競爭,待征地補償及安置補助費「坐吃山空」之後,他們中未被納入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的絕大多數人都陷入了生活無著的窘境。
(四)醫療保障被邊緣化。隨著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范圍的不斷擴大,近年來不少地方農民就醫難問題得到了初步緩解。即使沒有推行試點的地方,農民還可以通過對農作物的再生產,而造就對未來生活的希望。而失地農民在被轉為城市居民之後,多數已不再享受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優惠政策,而傳統的城市低保、養老和醫療保險體系又大多未延伸到失地農民。這就在客觀上造成大量失地農民失地後又失醫保,在醫療保障方面被嚴重邊緣化。他們所得到的數萬元失地補償或補助費,僅能夠維持數年的基本生活,加上目前不斷上漲的醫療費用,他們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當其從賣地款中拿出一部分錢來看病保命的時候,往往是病未看好,吃飯又成了問題,因而使其由失地農民跨入城市貧民的行列。
(五)安居工程滯後。房屋和土地是農民一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財產。當失地農民在失地同時又失去房屋的情況下,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便成了窮得只剩下兜里的「賣地錢」的無業遊民了。他們或租房居住,或被臨時安排在條件較差的集中場所里,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憂慮。他們中有的人雖然利用征地補償費購買或自建了新居,但不少人卻因此幾乎花光了所有積蓄,有的甚至債台高築。有的地方雖然為失地農民建造了安居工程,卻因樓房價格相對其有限的補償費來說,遠遠超出了失地農民的支付能力,因而很少有人問津。
(六)子女求學受影響。子女的未來是所有為人父母者最牽掛的大事,因此也成了失地農民最大的心頭之患。在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困境中,他們憑借所得的征地補償費供子女上小學及初中尚可,但上高中及高等教育便力不從心。過低的征地補償費及社會保障機制的缺位,不僅影響了失地農民的自身發展,而且也嚴重影響到他們子女的未來發展問題。
『伍』 以前如果失業了老家還有地種,可隨著城鎮化地都沒了,該怎麼辦
以前如果失業了老家還有地種,可隨著城鎮化地都沒了,該怎麼辦?
第三:城市化帶動農村向城市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現在國家的政策是好的,有很多途徑可以就業。無論你在哪裡失業,這都是暫時的。只要你有一雙勤勞的手和一顆善良的心,就會有辦法開車到山前,總會有適合你的工作。
對於農民來說,他們不需要住在高層建築中。他們更喜歡在農村生活得更好。因此,農村城鎮化應該考慮到農村農民的利益,而不是盲目地推動它。城市化的主要目的是使農民能夠享受農村地區的城市生活。
『陸』 土地流轉的動向,失去土地的農民怎麼生活
靠收取土地租金
農民一般是說有自己種植面積土地的人民,現在國家正在實施提高農民社會福利待遇大力提倡推進城市化,也就是說把農民從以往靠種地為生的日子裡面解肢薯灶救出來,把土地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讓土地產生更高的效益,租給一些企事業團體,這樣農民就可以靠收取土地的租金來過好自己的生活,現在農村老百姓基本都有參與新農合醫保、社保等,所以靠這些可以說是比以前種地為生的日子更幸福,這也是我們國家努力實現小康社會的一個必經之路。
其次讓農民變成城市市民,城市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手旦。讓農民也分享城市發展的各種好處是國家的長期政策,那麼現在有兩種農民:一種是取得城市戶口的農民,他們已經是城市市民的一部分,那麼他們就可以在城市工作,靠工資生活。另外一種是任舊生活在農村的農民,他們可以種地靠農作物為生,或者出租他們的土地給別人,靠租金生活。再說國家鼓勵農民參加社保,他們還可以將來吃社保,所以國家基本把這些問題都考慮好了。現在的新農村建設也歷扮就是為了農民生活得更富裕幸福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