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垂直類生活產品——into產品分析
一、目的
作為對於自己初次產品經驗的總結,為into app提供一定優化建議,並排出需求表的優先順序建議
二、市場分析
1)娛樂方式市場
目前城市人人面臨的問題,不再是稀缺和低效,而是效率提升過後的快節奏、浮躁和焦慮並行的生活狀態。工具的升級,使現代人特別是城市人越來越不需要熟人關系的協作,孤獨感正在前所未有地加強。
這種背景下,消滅無聊緩解焦慮殺時間的」娛樂」會是一個重點,「省時間」省出來的碎片化時間,終歸會浪費在美好而快樂的事情上。目前在娛樂市場上存在以下兩種主流娛氏橋樂模式:
①「游戲+社交」:這也是17年的娛樂熱點。代表案例有王者榮耀、狼人殺、派派。事實上16年的球球大作戰、蛇蛇爭霸、陰陽師,已經出現過這樣的趨勢。它的模式是在某個區間內成為爆點,吸引大量流量和日活,但是游戲模式的缺點在於具有明顯的潮流性和周期性,一種游戲流行了半年至兩年以後就進入平台期,或是被一個更好玩的游戲奪走流量。
②另一種娛樂方式則是內容平台的崛起,如愛奇藝、今日頭條、喜馬拉雅、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多媒體等。由於用戶群體需求差異,各個垂直領域開始精細劃分。這一類產品的特點是只聚焦一個垂類領域,深度解決特定用戶對專業性內容的獲取需求。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信息不對稱的訴求已經被滿足,我們逐漸進入一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再也沒有用戶說獲取不到什麼信息,更多的是信息太多,如何看到用戶真正想看的信息,是這個時代的內容產品的主要發展方向。
而into所處的市場就是城市玩樂類的垂直市場,這一塊主要針對城市中產階級,為他們提供特定領域的玩樂建議。目前這類城市玩樂的垂直領域目前處於藍海市場,目前處於多家同時競爭的情況,在用戶佔有上並沒有哪家處於絕對優勢。
2)中產階級市場發展
以85後-95後為代表的這一代因為從小接觸互聯網的這一代年輕人似乎變得越來越宅,大多願意在線上交流,娛樂方式匱乏。其實並不是不想出去玩,而是對他們對娛樂活動有了更高的追求。而目前市場上已存在的大眾點評、美團等生活類產品等提供的傳統娛樂已經無法滿足這類人群的需要,從17年年初線上狼人殺爆火的情況已經可以看出這類人群對新型娛樂方式的需求。他們需要的是更有趣、更新鮮、更酷、更好玩的活動,因此有符合他們口味的城市玩樂推薦對他們來說有天然的吸引力。
並且隨著85-95這代人由於與老一輩消費觀念的不同,願意追求高質量的生活並為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物買單,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在5-10年內,由於他們在社會上的成長和經濟埋迅實力的增加,這代人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中產階級市場。
三、競品分析
目前從本地生活內容的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主推美食內容的app,針對人群更加細分,針對高端消費市場。例如ENJOY、Yhouse
2.主推票務內容的app,針對特定青少年人群,提供更多有意思的活動。例如彎核此走起、周末去哪兒、懶人周末、松果生活
3.提供生活類綜合內容的app,內容覆蓋面生活各個細節,內容上強調全面。例如大眾點評、58同城等
4.主推生活探索內容類的app,內容覆蓋吃喝玩樂等多方面,不過沒有生活綜合類那麼多品類的生活信息。因為它針對年輕用戶,產品內容更加精選與集中。例如into、MARS、鮮城、新媒體(公眾號、微博)等。
由於into屬於生活探索類app,本文會首先從細分領域與綜合領域的角度,把into與大眾點評做一個對比分析。然後在生活探索領域里,對新媒體、into、mars和做一個對比分析。
a.大眾點評與into其他對比:
功能對比
1)提供商戶信息:
大眾提供全面的商家服務、位置、口味、環境、菜品詳情等客觀性信息
Into提供介紹性的商戶信息,突出商戶的突出特點,每個商戶信息都有專屬的商店介紹標題,內容更有針對性
2)內容範圍
大眾積極擴大本地生活服務品類,從餐飲切入到電影、酒店、周邊游、購物、結婚、學習培訓、親子等細分領域,強調生活內容的全面性
into更著重於幾個大類分類的精細選擇。比如吃就單獨分出來了餐廳、咖啡、茶館、甜品等大類。而餐廳分類下更有日本料理、韓國料理、南亞料理、西亞料理、中南美料理、早午餐、輕食、創意融合等細分分類
3)點評功能:
點評功能是大眾的核心。大眾將點評用戶劃分為消費性用戶和貢獻型用戶。消費性用戶是以大眾點評為工具,每次出門消費前都打開app搜索信息以作輔助判斷的用戶,他們消費的是大眾點評的內容,而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在店鋪內的物質和服務消費。這類用戶,依靠優質的內容來吸引,而優質的內容主要來源於貢獻型用戶。因此貢獻型用戶是大眾的運營重心。大眾為貢獻型用戶提供了4個相對獨立的成長體系,並在出口為他們提供優質的福利,比較積極的VIP會員,平均2-3周可以吃到一次霸王餐。
商戶提供福利,用戶來體驗,然後點評,獲取分值之後提高獲得福利的幾率,出口和入口之間無縫連接成一個完美閉環。商戶提高了人氣,平台積累了內容,用戶獲得了快樂。
Into對評價處於放飛的狀態,讓用戶自由評論,沒有福利提供,因而積極性欠缺,店鋪後用戶點評較少,且帶圖的精品點評也不多。
4)大眾從線上的商家信息介紹,到使用去店消費過程中的訂座、推薦菜信息、優惠買單功能,串聯了用戶的整個使用。從用戶端信息展示到商家交易端實現閉環。
而目前into要搶占的是用戶信息展示的這個入口,不參與商家交易端。利用現在大眾點評的用戶點評和整個使用流程做輔助,慢慢帶給用戶以信任感,讓他們發現into推薦的卻是就是優質的內容,搶佔用戶流量的入口。後期隨著工具化屬性的進一步完善,進一步獲取大眾點評閉環上的用戶。
b.新媒體、into、Mars對比
上文提到過into要搶占的是信息展示的入口,但是這個入口除了垂直領域的生活探索類app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競品,那就是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新媒體占據了用戶信息內容的很大一部分市場。
新媒體的運營者一般為個體或某個小團隊,通常是基於某個大型內容平台上自由發揮,但是由於平台功能的有限性,往往尋找某些內容的信息時極為不便。
比如說你關注了好幾個美食公眾號,某天偶爾看到了一個好吃的館子,周末了你想去這個館子拔草,想把那個店找出來。你得分別找好幾個平台的歷史記錄,看半天才看到這條內容。或者你更加機智,看到的時候就直接截圖,通過店名、內容和地址這幾個信息截圖保存在手機里,但是截圖沒幾個店內容就亂的不行,用起來也不方便。
這就是新媒體內容的弊端,工具化屬性不強,功能使用性弱。這也就是生活探索類產品需要強化的點——工具化屬性明確。
所以接下來我將會從工具化屬性的角度來分析mars和into
工具化屬性的內容有:
1)用戶評論:提供其他用戶的評論,減少決策成本
就目前情況來說,mars的評論活躍度明顯好於into,而mars對用戶評論進行福利性的運營,為什麼into的評論使用情況會那麼糟,我認為是一些用戶體驗細節上的設計不合理:
①評論入口:
into的評論入口是附在所有評論的下面一個不起眼的矩形文字輸入框,不注意看的話很容易被用戶忽略。想突出某項功能就要強化它的UI,mars的入口就體現了這個原則。只要進入詳情頁,評論圖標會一直懸浮在商戶詳情和用戶評論頁面上,給用戶以充分的刺激
建議UI上做優化,評論圖標懸浮,分享圖標並列到收藏、去過的那一列圖標上
②用戶評論頁面:
into在在商戶詳情的評論是只能看到用戶的評論(圖1),是看不到贊和評論情況的,如果想要和用戶進行互動,必須點擊評論進入評論頁面(圖2),才能看到相關信息
這一步強烈消弱了用戶之間互動的積極性,與mars的評論圖(圖4)一對比就可以看到用戶之間的氛圍不同。
建議把贊和評論信息放出來,在下端做不隱藏處理,有多少評論放多少評論。我知道原來做縮進的考慮是圖3下方的「收錄在專題」和「附近商戶推薦模塊」的考慮,建議這兩塊
的內容放在地址、價格和電話內容上方,並且附近商戶做橫向滑動顯示,節省空間。
2)搜索:
搜索功能是與新媒體差異化體驗的重要功能,因為一般的新媒體上的搜索是無法對整篇文章的單個內容收藏。搜索功能是app獨有的優勢,能夠對信息作出高效的整合與展現。但是現在的into、mars在這一塊上都沒有做好。
①搜索范圍
可以看到,into和mars里含金量極高的專題內容以及特色的優惠內容都沒有搜索功能,這一點是很欠缺的,減少了二次曝光的一個大入口。
②搜索頁面
在搜索頁面上,mars由於UI的原因,搜索頁的信息展示保留了首頁一般信息展示的方式,用戶從搜索頁面上根本無法直接快速獲取商店價格、介紹、信息。而相反,into搜索顯示既有偏重,又能夠展示搜索內容。這是into工具化實用性超越mars的一個重大方面。
建議:立即完善專題搜索、模糊搜索和優惠搜索等內容,把這個有優勢的工具化功能完善。
3)收藏:
收藏的重要性在於這是用戶從獲取信息到轉化為出行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而且相對於新媒體,功能性方面與搜索相似,在於可以不考慮整個媒體內容,方便對單個內容進行操作。
收藏里的內容很多,比如into里就有單店、專題、活動等多方面數據。mars上有地點、商圈、專題、活動和線路等內容,比into還雜。但是在收藏的信息整合方面,mars卻做的更好。
為什麼說mars做得更好,是因為尋找信息的路徑更短。我們的UI目前是直接展示在個人中心的列表欄,mars則是都集成到了我的收藏里,在我的收藏下方以菜單欄的形式展示各個模塊。而用戶對於收藏內容類別,其實是模糊的,甚至有的用戶分不清動態與商戶內容的區別。因為在尋找自己收藏內容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重復的進入、跳出,這個過程是嚴重損害用戶體驗的。
特別是我們目前收藏頁面的一個大bug:只能顯示顯示當前城市的收藏內容。如果切換了一個城市,則其他城市的收藏內容無法顯示。由於現在的推動力度加大了,早上會推送旅遊城市的內容,用戶查看以後如果收藏,再點擊返回,但這時回到的是本地生活內容。用戶這時已經對兩個城市之間的切換就感到困惑了,這時到了收藏夾里還找不到原來的收藏內容,簡直一臉懵逼
建議:
①收藏夾增加城市分類列表,在這里切換不同城市的數據。
②收藏的單店、專題和動態內容都移動至「我的收藏里」,以導航欄的形式切換
4)特色工具分析
作為基於位置定位的產品,mars和into都有著相應的特色功能。但是就目前來說,由於細節設計的問題,兩個功能的實用性並不高,哪個產品能跟注重場景和用戶體驗,對特色功能進行優化改進,能跟有利於用戶留存。
mars主打路線功能(圖1、圖2):用戶可以查看其他用戶的路線流程,根據別人的流程進行選擇感興趣的地點進行查看。圖1是路線圖的展現形式,點擊某個路線進入後,是圖2的展現形式。大多數用戶出於嘗鮮心理會試用,但目前最新的一條路線內容時間已經是2017年5月了。
它目前的不足點在於:路線信息與商戶內容的結合過於生硬,圖1和圖2放上來的地圖並看不懂它具體去了哪,並且圖2要查看內容還必須二次點擊,跳轉去第二個頁面,那我要這個地圖做什麼,還不如直接看專題
into主打附近頁功能(圖3、圖4),用戶打開這個頁面就可以顯示附近的頁面,並可以分類查看美食、玩樂、酒吧和文娛的內容,如圖3。打開地圖可以直接看所有頁面的商戶信息以及他們的位置。
它目前的不足點在於:圖3的定位功能不準,這是致命的點,圖4的UI有問題,看起來不舒服,有用信息提供的太少。期待這次地圖頁改版後的效果。
四、用戶分析
實際用戶:
(數據來自網路數據)
into用戶大部分集中在江浙滬,沿海城市等較為發達的城市,其中在上海了大部分用戶量。這些城市的吃喝玩樂資源豐富且用戶的消費觀念與之相符。
(數據來自網路數據)
into用戶女性用戶比例高達88.73%,比例大大超出互聯網平均比例44.1%。一般來說,女性用戶多的情況在電商類的女性化平台較為常見,但是into是一個中性化的平台,男生加入也並不覺得尷尬。在社交領域內,優質女性用戶多本身是一個吸引男性用戶的點。因此我們得好好發揮女性用戶這個優勢
目標用戶:25-35歲有一定經濟能力、有審美追求的用戶
年齡:
into的用戶大部分集中在21-25年齡段和26-30兩個年齡段內,但是兩個年齡段內的用戶群有著不同的用戶特點:
21-25歲的用戶大部分屬於學生和剛出來工作1-2年的職場新人,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消費能力有限,但是這部分年輕人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探索城市內新鮮好玩的地方有極大的興趣。雖然他們並不是我們的目標用戶,但是在將來的5-10年內,隨著他們年齡成長和收入上的成長,將轉化為我們的主要用戶,所以在產品設計時必須適當滿足這一部分用戶的需求,並把他們轉化為活躍用戶。需求:對於身在大城市他們來說,可以玩的地方太多,如何找到有趣且好玩的地方成為了他們的剛需,因此我們的內容對他們來說天然有極大吸引力。但是他們經濟條件有限,因此我們應該更加完善用戶評價,減低他們的決策風險,讓他們拿著into去探店的轉化率更高。
25-30歲的用戶大部分屬於有一定收入的上班族,他們有一定審美追求,並在經濟負擔能力范圍內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因此對餐廳、娛樂方式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需求:1)由於對城市已經有了一定了解與積累,所以他們的需求更偏重於新店、新品,以及一些原來從沒接觸過的完全新鮮的事物。2)由於工作的原因,這部分用戶的社交圈子非常有限。如果有不尷尬的線下活動,這會是抓人的一個點。
五、個人建議
綜合上面的分析,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建議:
1)搜索拓展
搜索功能是與新媒體差異化體驗的重要功能,因為一般的新媒體上的搜索是無法對整篇文章的單個內容收藏。搜索功能是app獨有的優勢,能夠對信息作出高效的整合與展現。但是現在的into、mars在這一塊上都沒有做好。同時在搜索內容展現形式上來說,競品mars在這一塊並沒有優勢,建議立即完善專題搜索、模糊搜索和優惠搜索等內容,把這個有優勢的工具化功能完善。
2)構建用戶成長體系
目前我們的短板就是用戶活躍度太低,(我們的活躍度太低了,只有1%)這是因為用戶的參與感不夠,用戶沒有養成參與into的習慣,只是單方面接受信息,而很少對我們給予反饋。典型反映是商家下得到的用戶評論過少。
唯一一個例外是每次的into福利下評論特別活躍,而每次into福利的獲獎規則並沒有對產品數據提升起到很大作用(目前規則是隨機抽取,參與福利下的話題討論,按照討論的質量選取),這樣只會讓into福利這個頁面的
目前我們需要做的事是,把into福利的獲獎規則轉換為提升用戶參與度的行為,具體做法就是引入一套積分評價體系。比如說,活動日期是8月21日,into福利的上線時間是8月12日,贏取規則是:在8月16日12:00點前,個人積分最高的前10位用戶將贏取into福利。
在into福利頁面下,用戶可以直接看到彼此之間的等級(不同積分對應不同等級)。獲獎規則對老用戶傾斜,能直接讓老用戶產生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並且into獲獎規則里的截止日期限定,還能讓用戶產生緊迫感,在工作日多打開into看內容(周末的日活高出15%左右),從而提高日活。個人成長體系的刺激下+細節UI改進,用戶評論情況會得到明顯改善。
更重要的是通過into福利建立用戶成長體系,構建一個邏輯合理,同時符合目前運營需求得用戶成長體系。比如舉報商戶票價信息錯誤/商戶關門可增加200積分,比如社區用戶互動次數達到10次得到300積分,比如評論分享3張圖片可增加10積分,比如挑選為精品評論可增加50積分,比如海外城市評論可增加30積分,可增加100積分等。
既然我們沒有那麼多運營活動,就從into福利這個點開始拉活。必須活躍度上去了商戶轉化率才會高。日活高,轉化率高這些硬數據在那裡後期的media kit才能拿下更好的價錢。
3)收藏體系的整合
收藏的重要性在於這是用戶從獲取信息到轉化為出行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而且相對於新媒體,功能性方面與搜索相似,在於可以不考慮整個媒體內容,方便對單個內容進行操作。
收藏里的內容很多,比如into里就有單店、專題、活動等多方面數據。目前是into的收藏內容是直接展示在個人中心的列表欄,而用戶對於收藏內容類別,其實是模糊的,甚至有的用戶分不清動態與商戶內容的區別。因為在尋找自己收藏內容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重復的進入、跳出,這個過程是嚴重損害用戶體驗的。
特別是我們目前收藏頁面的一個大bug:只能顯示顯示當前城市的收藏內容。如果切換了一個城市,則其他城市的收藏內容無法顯示。由於現在的推動力度加大了,早上會推送旅遊城市的內容,用戶查看以後如果收藏,再點擊返回,但這時回到的是本地生活內容。用戶這時已經對兩個城市之間的切換就感到困惑了,這時到了收藏夾里還找不到原來的收藏內容,簡直一臉懵逼
建議:①收藏夾增加城市分類列表,在這里切換不同城市的數據。
②收藏的單店、專題和動態內容都移動至「我的收藏里」,以導航欄的形式切換
4)繼續改進內容紊亂
①福利的內容混亂
專題里有福利,新店裡有福利,優惠里還有折扣,會造成用戶極大的困惑,頁不知道究竟哪裡有福利,應該怎樣查看。
建議:統一集中在優惠頁面,放長文章福利、新店福利和優惠里的折扣信息。而優惠里新品和活動的內容刪掉或是在優惠界面頂部插入兩個入口。
②提升專題的查看效率
目前專題在內容里的含金量是極高的,但是這些內容並沒有作為主打信息有效地呈現,目前用戶要找某個特定榜單和特定玩法還得翻很久。
建議:在專題頭部放三個分類的入口:榜單、X小時玩法、推薦,增加這些高價值文章的曝光
5)社區展示形式修改:
現狀:目前的社區的使用形式只是用戶單方面記錄,去過into推薦的某些地方,這些內容或許發到朋友圈不合適於是放在into上,單純作為個人打卡的記錄。但是作為使用者,卻很少查看其他用戶的內容。這個典型反映就是用戶內容下評論條數過少,用戶之間互動過少。
建議:社區動態不按照話題分類,社區頁直接用時間軸的形式展示所有用戶的動態。
6)內容的持續提高
探店團隊在探店時仔細核實商戶信息,包括試營業時間、票價情況,並能向商戶聲明如果停業,記得反饋信息這些細節,同時在UI上增加報錯功能,增強用戶體驗
『貳』 頭條號生活領域創作者寫哪些題材才是垂直領域的
生活領域可以寫的太多太多,諸如:家庭、婚姻、休閑、宗教、愛情、學習、工作、帶孩子、橘旅美食、聚會等等,只要是你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東西,基雹彎本上源伍悶都可以說是生活領域。
『叄』 生活領域內容該如何保持創作垂直度求指教
你好,我是生活領域創作者,很高興為你回答問題。生活領域內容該如何保持垂直度,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既然是生活,那范圍比較廣泛,比如自己吃喝拉撒睡都屬於生活,工作,旅遊度假,戶外休閑,這都屬於生活氛圍的。
2.小的方面來說,比如工作,你要垂直就要天天發布你工作上得事情,而不是今天在上班明天又去旅遊度假了。後台你跑去,KTV唱歌了,大後天你又去爬山了。攔辯這樣讓大家看後你作品很亂,不知道你到底是做什麼的。
3.在生活領域垂直,目的是讓粉絲朋友更好的記住你,喜歡你得人和你的作品,這樣才有吸引力。垂直的意義說白了就是把工作細分化,比如工地幹活分工一樣,大工就專業干大工的活,小工就專業干小工的活,技術員就干技術員的事,不可能讓項目經理跑到工地搬磚一個道理,對吧。
4.不管怎麼樣垂直,一定要發布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感受,而不是無中生有,道聽途說,比如在發,生活氛圍的事情,你突然發布新聞之類鎮前的事情,除非你有新聞記者這些證件認證對吧,否則平台都不會收錄的,要切合自己身邊生活,實際發生的事情,自己真實感受,這樣也能讓大家更多了解自己。展示自己在這個生活領域的創作力度,從而平台能夠更好的推薦自己的作品。自己也能更好的在平台發展。
總而言御衡清之,就是找到那個生活中最小的圈子罷了,持續發布作品。希望能幫助到你,謝謝!這也是本人的個人觀點。
『肆』 自媒體生活領域都包含什麼內容,如何提高自己的垂直度
「生活」這個范圍比較大,吃喝拉撒睡都是生活,陽春白雪是生活,下里巴人也是生活。在生活領域做出垂直內容確實比較讓人撓頭。講吃喝吧,跑到美食領域去了,講社交吧,跑到情感領域去了,講工作吧,跑到職場領域去了,什麼都說吧,跑搞笑領域去了。
我認為,「生活領域」的核心是「生活氣息」,就是發生在咱們老百姓身行畢上的事,就是接地氣兒。生活的事覆蓋了很多領域發生的事,但是描述的側重點不同。
同樣是寫美食,美食領域的側重點是這個美食的做法,但如果從生活領域的角度來寫,就可以從製作這頓美食發生的趣事,或者誰來做飯,誰來洗碗這些生活場景來表述。又如講工作,在工作領域的角度來寫,可能會寫怎麼跟上下級搞好關系,提升職業技能,怎麼升職加薪之類的世坦。那麼從生活領域的角度來寫,就可以寫同事之間發生的矛盾,或者拜訪客戶遇到的尷尬是尷尬事,又或者目前在疫情期檔返芹間在家辦公的麻煩事。
總而言之,寫生活領域的文章要生活氣息比較濃,避免寫成專業文章,使用的語言詞彙也要比較生活化,盡量少用生僻專業的詞語。文章的類型大多數要以敘述為主,議論為次,避免誇張取寵,要讓人覺得真實可信,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