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熊貓生活習性吃什麼

熊貓生活習性吃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23 20:04:25

『壹』 大熊貓的飲食習慣是什麼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有時也吃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周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飢餓的威脅。

『貳』 大熊貓平時吃什麼

大熊貓平時吃竹子。

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佔一半以上,而且佔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

一隻體重100千克的成年大熊貓,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時,吃掉10-18千克的竹葉和竹稈,或者30-38千克的新鮮竹筍,同時排出10多千克糞便,才能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



大熊貓進食方法

大熊貓每天需要花費將近一半的時間來進食。大熊貓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性,與肉食類動物相似,如相對較短的消化道、鋒利的犬齒、單室胃,沒有盲腸以及相對鋒利的爪和較發達的肉墊。

在慢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以高纖維竹為主食,並演化一些適應以竹為生的結構特點,如咬肌、齒冠齒突發達,前爪除有五趾外還演變出一偽拇指組成對握結構以便於握竹。

大熊貓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手腳並用地收集、准備食物和進食。它們並不在乎它們在什麼地方——坐著、平躺、側倚——它們只是不停的剝竹竿,吃竹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熊貓


『叄』 大熊貓的飲食習慣有哪些

大熊貓的食性是其最為奇特和有趣的習性之一,因為它幾乎完全靠吃竹子為生,在野外自然採食的50多種植物中,竹類就佔一半以上,而且佔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歡吃的有大箭竹、華西箭竹等7種。

它的前掌上的5個帶爪的趾是並生的,此外還有一個第六指,即從腕骨上長出一個強大的籽骨,起著「大拇指」的作用,這個「大拇指」可以與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東西、爬樹等。

但它卻還保留著食肉動物的那種較為簡單的消化道,沒有食草動物所具有的專門用於儲存食物的復雜的胃和巨大的盲腸,腸胃中也沒有用於把植物中的纖維素發酵成能吸收的營養物質的共生細菌或纖毛蟲。

為了獲得所需的營養,唯一的辦法就是快吃快拉、隨吃隨拉。一隻體重100千克的成年大熊貓,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時,吃掉10-18千克的竹葉和竹稈,或者30-38千克的新鮮竹筍,同時排出10 多千克糞便,才能維持新陳代謝的平衡。

大熊貓每天需要花費將近一半的時間來進食。大熊貓的消化道保留了祖先的特性,與肉食類動物相似,如相對較短的消化道、鋒利的犬齒、單室胃,沒有盲腸以及相對鋒利的爪和較發達的肉墊。

在慢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以高纖維竹為主食,並演化一些適應以竹為生的結構特點,如咬肌、齒冠齒突發達,前爪除有五趾外還演變出一偽拇指組成對握結構以便於握竹。

大熊貓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手腳並用地收集、准備食物和進食。它們並不在乎它們在什麼地方——坐著、平躺、側倚——它們只是不停的剝竹竿,吃竹葉。大熊貓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時候也可能是一些野花,藤蔓,野草,蜂蜜,甚至是一些肉。

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每天至少飲水一次,有的地方雖然食物很豐富,缺了水,也難以找到大熊貓的身影。

到了冬季,當高山流水被冰凍結以後,有的大熊貓也可能因為留戀自己家園的隱蔽條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長途跋涉,沿溝而下,到谷中去飲水,然後返回家園。

大熊貓取水總是求近舍遠,日復一日地走出一條明顯的飲水路徑。它們到了溪邊,以舔吸的方式飲水,若溪水結薄冰或被砂礫填沒,則用前掌將冰擊碎或用爪挖一個大約25×20厘米的淺坑舔飲。大熊貓以竹類為主要食物,而竹類卻難以消化、吸收。

由此,使大熊貓的能量攝入受到極大的限制,它的一切活動都必須考慮到盡量多地攝入能量,盡量少地消耗能量。

隨著氣候和食物分布的變化,大熊貓有垂直遷移習性,夏季上移高山、攆筍覓食,秋冬高山積雪則下移到中低山地區。

大熊貓對竹類的消化利用率較低,食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短,因而採取大量進食、快速排出的方式,來獲得足夠能量以滿足其需求。根據不同季節大熊貓採食竹子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採食量大致如下:竹筍23-40千克;竹葉10-18千克;竹稈17千克。

大熊貓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這表現在它們優良的採食策略上。它們不但選擇區域內營養價值最好的竹子種類,而且還優先選擇營養價值最高的部位。採食的順序為竹筍,嫩竹,竹稈。

繁殖

大熊貓在4~8歲時性成熟,生育年齡可達20歲。交配季節為每年3~5月,雄性通過氣味尋找雌性位置,當有多個雄性爭奪一隻雌性交配權時會變得極具侵略性。

熊貓的交配時間很短,從30秒~5分鍾不等,雄性會多次交配以確保成功受精。大熊貓繁殖期為8~9月,妊娠期90-184天,平均135天。

雌性每次產下1~2隻幼崽,重85~142克,但野外通常只成活一隻。幼崽約50~60天後睜眼,75~80天後能夠爬行,7~9個月可以少量進食竹子,但仍以母乳為主要食物來源,與母親一同生活約18月~2年後離開。

大熊貓常在冷杉的大樹洞里生育,一胎產一子,有時產兩子,懷孕時體貌無明顯變化。出生的大熊貓幼子只有一二兩重,呈粉紅色,與成年熊貓形態差別很大。

由於熊貓以竹子為食,每天需要長時間進食來保證熱量的供給,在育幼期母熊貓也要離開幼熊2-4個小時外出覓食。1990年代,研究人員尚不了解熊貓習性,看到母熊貓遠離幼崽而遲遲不歸,就推斷幼仔遭到遺棄。

要收養這些被「遺棄」的幼仔進行人工飼養。後對野生熊貓繁殖行為長期的觀察推翻了這種觀點,母熊貓長時間離巢是需要吃夠足夠的竹子來分泌乳汁來哺育後代。

人工飼養的熊貓脫離野外環境,自然發情率低。野外大熊貓成年後表現出繁殖行為的比例是100%,而到2000年為止圈養大熊貓只有26%,為它的人工繁殖帶來困難。1990年代以後,大熊貓的人工繁殖已經完善,多採用人工授精的方式。

亦有部分動物園採用讓熊貓觀看熊貓交配影片的方式。

此外,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出現了一胎三子,即三胞胎的情況,但成活率較低;例如1999年四川卧龍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及2013年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熊貓三胞胎最終都僅成活一隻,目前只有2014年7月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出生的熊貓三胞胎全部成活。

2015年4月7日,中國大陸網站熊貓頻道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直播了人工養殖區內的雌性大熊貓「林冰」與雄性大熊貓「武崗」的交配全過程,但科研人員表示自然交配失敗了。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大熊貓

閱讀全文

與熊貓生活習性吃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