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生活中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

生活中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

發布時間:2022-03-03 13:26:16

① 過程和結果哪個最重要

過程和結果誰更重要,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且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一切都視乎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受。身邊的朋友們每次聊起這個話題,也往往是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誰說的都有道理,最後卻又誰也說服不了誰。
??過程指的是事情進行或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而結果指的是在一定階段,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最後狀態。這兩者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沒有結果,過程也就失去了意義。然而,人們總是要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人為地把它們割裂開來,並一定要分出個孰高孰低來。
??僅僅是從事物的發展來看,也許過程更為重要,過程決定結果。然而,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反過來,結果也可以影響過程。在進行某一項事情之前,人們會先考慮這件事情可能的結果,然後才能決定取捨和進行的程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整個過程中,結果才是真正的占據主導地位。
??年輕人思想單純,沒有經歷過更多的挫折,也就沒有更多的負擔。在他們的眼裡,沒有什麼是永恆和不可或缺的,即使如愛情如此美好的感情,也只是抱著只要曾經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的心態,專心享受愛情帶來的美好感受。就如同看一場過程極其沉悶的體育比賽,即使最後贏了,也不能給人帶來快感和滿足。
??對年輕人來說,因為年輕,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跌倒了還可以從頭再來。正因為如此,他們更在意過程所帶來的感受,至於結果,則從不過於強求。何況,沒有美好的過程做鋪墊,再好的結果也會黯然失色。
??只有遭受過連番挫折的人,才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無不都是圍繞著結果進行,沒有結果,過程就變得虛無縹緲,無所依靠,從而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也和看體育比賽一樣,即使過程再美,最後的結果卻是輸了,那麼,比賽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
??對於一個在人生道路上摸爬滾打了多年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結果更重要。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經歷了太多,得失已瞭然於胸,任何的過程已經不能激起心底的波瀾。沒有結果,一切的過程都不過是白費功夫,讓人徒增傷感。
??人對生活的認識需要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很長,也可能很短,視乎個人的經歷和體驗。但最終的結果,都會從幻想中回歸現實。在結果不能盡如人意的時候,我們可以安慰自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畢竟我們經歷過。但無論如何,人最終還是靠結果來證明自己。
??注重結果不是走向現實,而是人生積累的必然趨勢。只知道享受過程,到頭來可能什麼也得不到,雖然收獲了心情,但生活畢竟是現實的,心情固然可以影響我們的精神生活,卻未必能夠讓我們的物質生活更豐富,而精神在現實的生活中絕對不是萬能的。
??追求事業的成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沒有對未來的期盼,沒有對結果的預期,我們不可能有那樣的耐心和毅力,去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虛耗自己的時間和未來。年輕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經歷了太多的挫折後,我們開始對結果耿耿於懷。
??追求愛情的甜蜜是一個幸福的過程,缺少了對未來的嚮往,沒有對結果的期待,我們不可能還如此的執著和沉醉,去為了一段不可預知的感情揮霍自己的感情和精力。遇到真愛的時候,誰都希望有一個美麗的結局,我們未必能夠如此灑脫,告訴自己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看重過程甚於結果的人,至少還擁有一顆年輕的心,在一切都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就應該好好地享受過程帶來的樂趣。而對於更注重結果的人,因為對人生有了實際的追求,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無論是重視過程還是結果,都只是人的心態在某個階段的反映。
??享受奮斗的過程,珍惜努力的結果。說到底,最重要的既不是過程,也不是結果,而是我們心底的感受。只要感覺美好,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是我們應該好好享受和擁有的。

② 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

我覺得過程和結果比起來過程會更為重要的,你在中間努力付出的結果怎樣你都會覺得心安理得,而不會有任何的不安心,記得之前自己在高中的時候因為自己學習不太好然後特別擔心自己最後不能考個好學校,然後這個老師對自己說你最好在中間過程努力不出來然後對自己有個交代就好,最後自己一直這樣告訴自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自己卻因此而考到了一個更好的成績,所以現在自己更看重過程。

③ 過程和結果到底哪個更重要

1、從近期的市場調整想到的

近期以創業板為首的市場調整,造成了前期漲幅較高的很多個股的大幅下殺。今年以來,國內的疫情,海外的疫情都造成了市場的短暫大幅下殺,但以這次的調整時間最長。不同的是,這次的調整,我反而最為淡定,因為資產比上半年的調整又上了一個台階。雖然結果是好的,但距離年內的最高點也還是有不小的跌幅。

3、總結

做事正確的姿勢應該是認清本質,確立自己的能力圈,找到正確的過程和結果,享受過程,期待結果!

應該在享受過程的過程中,讓結果盡量可控,這才是考驗一個人的智慧所在。

④ 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作文


求甚解才有進步

其實,對於方式和依據的苛求不僅是某些職業的准則,在很多情況下,追求過程本身也讓我們生活得更有意義和品質。往大了說,是這種求甚解的態度使人類的認知水平不斷進步,往小了說,對於過程的計較也使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樂趣。

就拿科學研究來說,獲得正確結論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嚴密的實驗設計和嚴格的操作規范之上。而回顧科學發展歷程,後人也總是通過不斷細化和推敲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斷解決過程中的疑點和未盡事宜,才使得科學和人類走到了今天。

比如,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他認為,行星繞太陽運轉的軌道是橢圓。但這也只是開普勒根據前人的觀測數據總結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說,這個結論正確與否還很難說,因為它的論證過程並不明晰。後來,牛頓用數學論證了行星的運行軌道的確是橢圓,使論證過程更加清晰准確,只有這樣,他才能以開普勒定律為基礎,進一步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過程很多時候也比結果更有意義。比如,看懸疑劇的樂趣在於了解事件發展的經過,神探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通過線索找出真凶。結果如何雖然重要,但這中間推理的過程才是精髓所在,否則電視劇拍兩集就夠了——草草開頭,匆匆大結局;比如坐計程車,如果司機把你順利送達目的地,卻繞了大半個城市,你依然會覺得他喪失職業道德;再比如一對熱戀的情侶,男女雙方總是會不厭其煩地問:你喜歡我什麼?即使他們都篤定對方的真心,但依然覺得自己討人歡心的理由很重要。否則,他喜歡她溫柔時的樣子,她卻以為他喜歡自己張揚的個性,不小心過分「揚短避長」,那才真是陰差陽錯,得不償失。


(本文源自大科技*網路新說016年第3期文章)

⑤ 過程和結果哪個更重要

愛情總是想像比現實美麗,相逢如是,告別亦如是。我們以為愛得很深、很深...來日歲月,會讓你知道,它不過很淺、很淺...最深最重的愛,必須和時日一起成長。因為愛情的緣故,兩個陌生人可以突然熟絡到睡在同一張床上。然而,相同的兩個人,在分手時卻說,我覺得你越來越陌生。
愛情將兩個人由陌生變成熟悉,又由熟悉變成陌生。愛情正是一個將一對陌生人變成情侶,又將一對情侶變成陌生人的游戲。
相信愛情可以令一個人改變,是年輕的好處,也是年輕的悲哀。浪子永遠是浪子。令男人改變的,也許是上帝的愛或者佛祖的慈悲,但絕對不會是女人。
最不宜結婚的是浪子,最適宜結婚的也是浪子。往往不是女人改變一個浪子,而是女人在浪子想改變的時候剛好出現。
男人的一生,不過對女人做兩件事:超乎她想像的好和超乎她想像的壞。女人用他的好來原諒他的壞。如果有一天他們不能在一起,不是他太壞,而是她太好。
我們一生之中,要牢記和要忘記的東西一樣多。記憶存在細胞里,在身體裡面,與肉體永不分離,要摧毀它,等於玉石俱焚。然而,有些事情必須忘記,忘記痛苦,忘記最愛的人對你的傷害,只好如此。
時間會讓你了解愛情,時間能夠證明愛情,也能夠把愛推翻。沒有一種悲傷是不能被時間減輕的。
如果時間不可以令你忘記那些不該記住的人,我們失去的歲月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所有的悲哀、痛苦、失敗都是假的,那該多好?可惜,世上有很多假情假義,自己的痛苦、失敗、悲哀,卻偏偏總是真的。
他縱有千個優點,但他不愛你,這是一個你永遠無法說服自己去接受的缺點。一個人最大的缺點不是自私、多情、野蠻、任性,而是偏執地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
暗戀是一種自毀,是一種偉大的犧牲。暗戀,甚至不需要對象,我們不過站在河邊,看著自己的倒影自憐,卻以為自己正愛著別人。
愛情和情歌一樣,最高境界是餘音裊裊。最凄美的不是報仇雪恨,而是遺憾。最好的愛情,必然有遺憾。那遺憾化作餘音裊裊,長留心上。最凄美的愛,不必呼天搶地,只是相顧無言。
失望,有時候,也是一種幸福。因為有所期待,才會失望。遺憾,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還有令你遺憾的事情。追尋愛情,然後發現,愛,從來就是一件千回百轉的事。
最浪漫的愛是得不到的。最浪漫的情話,是當哪個已經跟你分了手的人打電話來問:「你好嗎?」你稀鬆平常地回答:「我很好。」而其實你還愛著他,你一點也不好。
男人偽裝堅強,只是害怕被女人發現他軟弱。女人偽裝幸福,只是害怕被男人發現她傷心。
愛情,有時候,是一件令人沉淪的事情,所謂理智和決心,不過是可笑的自我安慰的說話。
愛情從來都是一種束縛,追求愛情並不等於追求自由。自由可貴,我們用這最寶貴的東西換取愛情。
因為愛一個人,明知會失去自由,也甘願作出承諾。
諾言是用來跟一切的變幻抗衡。變幻原是永恆,我們唯有用永恆的諾言制約世事的變幻。不能永恆的,便不是諾言。諾言是很貴的,如果你尊重自己的人格。
愛是有安全感,又沒有安全感。愛是一種震撼,也是一種無力感。愛是誘惑,也惟有愛能給你力量抗拒誘惑。愛是忠誠,可是愛也會令你背叛。
一個人負心,或許是因為他的記憶力不好。他忘記了,所以他能夠負心;不是因為他負心,所以他忘記了。以前種種,他並非完全忘記,但他記憶力太差了,往事已經不再深刻,很快就被新的記憶取代,只記得新人的歡笑,忘記舊人的笑臉。
愛和懷念是兩回事。男人忘不了舊情人,必然是他在過去的歲月里,曾經傷害她,那一次的過失,他無法彌補。當明知不可挽回,唯一補償的方法就是懷念,同時也用對她的懷念來懲罰自己。自以為是的深刻不過是自欺欺人的說話。
懂愛的女人通常輸得很慘。愛情本來就是殘忍的,勝者為王。
感情可以轉帳,婚姻可以隨時凍結,激情可以透支,愛情善價而沽。是的,在這細小的都市裡,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今天的長相廝守,只是盡力而為而已。最安全和最合時宜的方式,還是和自己廝守。
一個錢幣最美麗的狀態,不是靜止,而是當它像陀螺一樣轉動的時候,沒人知道,即將轉出來的那一面,是快樂或痛苦,是愛還是恨。快樂和痛苦,愛和恨,總是不停糾纏。
所謂緣分,也和發明一樣吧,都是源於偶然。愛情也是一種發明,需要不斷改良。只是,這種發明跟其他發明不一樣,它沒有專利權,隨時會給人搶走。
愈害怕失去的人,愈容易失去。愈想得到,就愈要放手。放手是很難的,但是別無選擇。
世上有很多東西是可以挽回的,比如良知,比如體重。但不可挽回的東西更多,譬如舊夢,譬如歲月,譬如對一個人的感覺。放棄一個很愛你的人並不痛苦,放棄一個你很愛的人才是痛苦。
食物可以有標簽,說明「請在此之前食用」。女人不是食物,青春是有期限的,忍耐也是有期限的,請在期限期滿之前好好愛她,好好照顧她,因為她是逾時不候的。
萬物有時,懷抱有時,愛情也有時序。愛情有生、老、病、死。愛情總在不知不覺間過期。有一天,我們把它拿出來,才知道它最鮮活的日子已經永遠過去。
愛情中最傷感的時刻是後期的冷淡,一個曾經愛過你的人,忽然離你很遠,咫尺之隔,卻是天涯。曾經轟轟烈烈,曾經千回百轉,曾經沾沾自喜,曾經柔腸寸斷。到了最後,最悲哀的分手竟然是悄無聲息。
有相逢就有別離,可是每個人都害怕別離。大家都知道,最後一次的別離就是死亡。我們口裡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心裡卻捨不得喝掉手中的酒,還想再唱一支歌,再唱一支歌。你可不可以不走?~~~~~~~~~~~~~~~~~~~~~~~~~~~~~~~~~~~~~~~~~~~~~~~~~~~~~~~~~~

⑥ 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

身處的位置和站立的角度不同,對過程和結果重要性的理解也不相同。個人以為,凡是要麼去做、要麼不去做,要去做了,就必須盡最大努力去做結果。這就需要凡事必先經過縝密的思考、細致的流程設計,然後一步一步的去完成他,途中遇到困難,盡最大努力去解決,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一種結果。這既是對工作的百分百負責,更是對自己的百分百負責。而對於一些倡導重在參與、不為結果為過程、在過程中我也能感受到快樂、吸取了經驗跟教訓等等諸如此類的言行,竊以為,這就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態度,也是給自己推諉扯皮尋找理由,或者說是一種為自己失敗而去找的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態度決定一切,什麼樣的態度決定什麼樣的行動,什麼樣的行動成就什麼樣的結果,如果常抱有這種消極不負責的態度,對任何結果不負責,只注重過程,那麼最終就會沒有任何結果,永遠都是一事無成。

⑦ 過程與結果那個更重要

改革: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市場的結果之一,是將這個社會分成了有財產的人和沒有財產的人兩類。這樣的結果有人滿意,有人不滿意,但無論是滿意或者不滿意的人都接受了這樣的結果,其中的道理在於大家接受財富分配的過程。這個過程叫做市場。

除了市場過程,財富分配還有其他途徑,但其他的過程引致的不滿不僅在於結果,同時也在過程。

薛兆峰曾經非常有把握地說:「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爭論應該適可而止,「落實」比「如何落實」重要,而最終採取的方式也只能大致合理,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皆大歡喜」 [1]。他顯然說錯了。唯一可以確定的,對於市場的存在而言,應該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如何落實」比「落實」要重要百倍。人類一直都有很多分配財富的方式,市場方式之所以取代了這些方式,原因就在於其過程,在於其過程的形式公平。市場的結果不可能皆大歡喜,但市場的過程必須大家接受,必須十分合理。哪些「私人」得到了國有財產,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如何得到這些財產的。這是市場經濟的最基本原理,經濟學家不爭論這個問題是經濟學家的失職。

薛兆峰清楚:「從「公有」到「民有」,至今沒有一條清晰、便捷、確定、安全的道路可循」,但他卻沒有看到,所謂不清晰、不便捷、不確定、不安全,全部來自不公平。改制不存在形式公平的過程,這是改制的致命傷。中國人所說的公平,其實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正義(justice),一個是均等(equity)。不可能皆大歡喜的公平是指後者,必須大家接受的公平是指前者,不可以混淆起來說。改制不可能做到平均分配,但改制必須做到交易公平,這就是所謂的程序正義。

市場的效率與市場的程序正義之間,哪一個更重要?薛兆峰恐怕是本末倒置了。市場的全部效率,都來自公平交易的過程之中,沒有了過程的正義,市場的效率從何而來?教科書中說,市場的效率來自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訴求,這並不完全。計劃經濟時,利益最大化也是每個人的訴求,但那時沒有效率。市場的本質,是自發的公平交易,市場進化幾千年,沒有人知道它有什麼效率,人們追求的是公平交易。發現市場機制有效率,那是後來的事,效率只是市場的副產品。有關市場效率的哲學告訴我們,公平交易本身就是目的,沒有任何偉大的目的足以令我們放棄公平交易,哪怕這個目的是效率。效率是由「看不見的手」來完成的,我們看得見的,只有公平交易。國企改制,存在公平交易嗎?

薛兆峰說,改革的方式「大致合理」就夠了。然而,市場從來不接受「大致合理」的「方式」。薛兆峰又說:「其中一個『大致合理』的原則是:誰為企業帶來較大的收益,誰就應該分得較大的股權」。他似乎解決了一個問題,卻產生了一個更大的問題:誰來判斷「誰為企業帶來較大的收益」?這是一個永無盡頭的鏈條,市場之所以有效率,就是因為市場中不存在這樣的鏈條,市場原則非常簡單:出多少錢有多大股份。不幸的是,這個市場原則無法用於國企改制,因為國企之所以需要改制,就是因為國企不可交易[2]。這就是我反復強調的國企改制的不可能。

與此相關的是,「善待企業家」是一個偽命題,這個理論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大致合理」的問題。然而,市場從不「善待」任何生產要素,任何關於企業家貢獻的說辭都沒有意義。市場並不是根據要素的貢獻來定價的,一百年多前,經濟學家發現了市場的這個秘密,成為經濟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幾十年前,經濟學還發現了市場的另一個秘密,企業之所以成為市場中的一個獨立單位,原因之一是無法區分企業內部的要素貢獻。「企業家」當然是企業的一部分,他們的貢獻與其他要素的貢獻無法區分。發現這個秘密的,稱為產權理論,或制度經濟學,薛兆峰據說是這方面的專家。

當年關於「姓社姓資」的爭論可以適可而止,甚至可以擱置爭論,因為那是意識形態爭論。國有資產屬全國人民所有到底是一個法律概念還是個文字游戲,這也需要爭論,但爭論似乎也可以擱置,(擱置的理由本來應該由法學家給出。國企改制這樣一個涉及法律基本概念---財產權利的問題,法學理論集體失語,真是奇觀。)但「轉讓權應該落實到誰的手上」這個爭論卻無法「適可而止」,有關此類的爭論根本無法擱置,因為這是權利歸屬之爭。人類為財產權利爭了幾千年,還從來沒有人建議擱置這種爭論。制度經濟學認為,解決這種財產權利爭議最好的方法是市場或者法律。作為制度經濟學家的薛兆峰卻出了一個損招:他以為,將國企盡快送出去,就可以避免改制引發的交易成本[3]。如果這樣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那麼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途徑應該是獨裁,制度經濟學幾十年,全部白忙活了。

正是關於財產權利的爭執,構成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只能通過制度安排來降低,別無他法。經濟學家經過近20年的尋找、設計、試點、總結,在律師及會計師的幫助下,玩了那麼多法律及財務的游戲,仍然沒有找到「清晰、便捷、確定、安全的」國企改制途徑,與當年的幾個老農民將手印一按,就可以在全國迅速推廣開來相比,這一事實本身就告訴我們,國企改制存在內生缺陷。產權界定雖好,但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的產權是無法界定的,其原因也只有一個,其交易成本過高。

薛兆峰其實非常清楚,改制的困難在於改制的程序,他只是不清楚,改製程序比改制的結果更重要。所以想出了一個霹靂手段。薛兆峰知道,當前有關國企改制的爭論,就是改制引發的交易成本,他只是忘記了,交易成本是關於財產權利的爭議,不是無理取鬧。薛兆峰看清了國企的問題在於國有資產沒有轉讓權[4],卻忽略了一個簡單的邏輯:這樣的財產權利,如何可以轉讓給私人所有?

將不可轉讓的國有資產轉讓給私人所有,國企改制的實質內容無非如此。薛兆峰要回答「現在究竟有沒有一條能讓官員和企業家朝著產權明晰的彼岸放心通行的高速公路?」的問題,就必須回答如何將沒有產權所有人的財產合法轉讓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產權理論告訴我們,不僅現在沒有這樣一條高速公路,而且永遠都不會有這樣一條高速公路。科斯說,沒有通過市場進行的權利調整,將面臨無休無止的訴訟。科斯還說,這種訴訟就是交易成本;由於這種訴訟的可能存在,會使權利調整在一開始就無法進行。根據科斯的說法,改制可以在中國進行到今天,全都托法制不健全之福。

有的人以為,在有的地方,改制的程序還是不錯的,這些不錯的改制,無非是用了拍賣的程序,用了市場交易的手段[5]。他們忘記了,國有企業正是被他們自己定義為不可交易:如果存在針對國企產權的交易方式,還要改製做什麼[6]?。所以說,已有的改制,不可能存在程序正義。不存在程序正義,卻用霹靂手段強行將財產權利分配給了某些私人所有,這就是國企改制。在已經改制的地方,效率似乎不錯[7],但經濟學家忘記了還有一個成本沒有計算:關於這些財產分配的爭議。不許爭議不等於不存在爭議,爭議的聲音被壓抑也不等於不存在爭議,郎咸平一顆小火種,這爭議一下就爆發出來。如果爭議不可以用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那麼它就只能以意識形態的形式表現出來。經濟學家曾經建議,通過法律途徑降低社會爭議的交易成本,甚至有人建議,建立法律追溯制度,降低侵吞國有資產的可能性[8]。這些經濟學家竟然不清楚,法律的正義完全來自程序的正義,法律並不裁判權利的分配結果是否公平,法律僅僅裁判權利的轉移過程是否公平。國有企業的「所有人缺位」,它的財產權利轉移不可能得到了合法的授權,任何國企改制過程就不可能在形式上合法。這就是科斯所說的,「權利調整」根本就不應該開始。

制度經濟學提供了一個工具,使經濟學家可以看清國有企業的弊病。但制度經濟學同時提供了國有企業改制之難的解釋:權利調整雖然可能提高效率,但權利調整本身的交易成本可以使這種效率提高永遠都無法實現。這不是我的推論,而幾乎是科斯的原話。科斯似乎預見了國企改制的麻煩。制度經濟學無法用來改制,因為它只有解釋經濟現象的功能,沒有其他的功能。產權理論可以幾乎完美的解釋為什麼國有企業存在那麼多的毛病,但產權理論同時也解釋了,要改變客體的產權不清晰狀態,有時候我們根本做不到。

薛兆峰說:「只有幫助建設這條高速公路的才是好貓」[9]。薛兆峰先定義了國有企業沒有財產轉讓權,卻要請大家幫忙,將不可轉讓的國企轉讓給私人,這實在強人所難了。皇帝沒有衣服,叫人說什麼?

市場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我們的祖先並不知道公平交易會產生效率,他們只知道,哪怕是要得到一根蔥,也應該公平交易。國有資產那麼大一筆財產,當然應該公平交易。正是無數的公平交易,構成了我們所說的市場。我們不需要知道改制有什麼「長遠利益」或者「根本利益」,我們只需要知道改制必須程序正義。接受市場就必須接受一個基本原理:過程比結果重要百倍。

從程序設置看過程和結果

在大千世界裡,不論是自然的運動,社會的運動,還是人類的思維運動,無處不存在著程序。

可以這么說,人們的一切努力和奮斗都在尋求一種程序,一種適應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運動的程序。

——趙振宇

今天我要和同學們講的是有關程序設置的一些論題,我用了一個「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的標題,著重要說明的是程序設置在一些決策和組織運動過程中的重要性。來之前就聽到大家要我多舉例子,我想這個應該沒有問題。由於這個課題的研究還需要深入,今天的講座就權當「拋磚引玉」了。

程序設置其實不僅是學界提出的新課題,在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中,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特別是程序化的建設,也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個新課題,一項新任務。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第一次使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提法,並把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談到政治體制改革時,報告特別強調「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論及這一問題時的提法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黨的十六大報告將「法律化」改為「規范化」,使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更加的廣泛性。而「程序化」的增加,則說明我們黨在民主政治的建設中,不僅注意結果,更關注運動的過程,而且,只有關注過程的科學性,才能保證結果的科學性。

世界上的事是復雜的,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程序要求。就比如去年比較流行的一本保健醫生談保健的書,可能在座的各位的父母都讀過,去年學校發給教授們幾乎人手一冊。這本書有一個關於減肥的訣竅,想減肥的同學們聽好了,作者洪昭光醫生說,要想減肥,就餐時必須先喝湯再吃飯,因為先喝湯可以給人一種飽的感覺,再吃飯自然就會少了許多,這就是程序的一種運用嘛。大家想一想,如果弄反了,先吃飯再喝湯那不越變越胖!你看看這個吃飯的過程也是有講究的。

程序實際上是一個時空概念。一般來說它有兩用,作名詞時,講的是事物運動的排列順序,表現為一種相對靜止狀態;作動詞時,講的是為達到某種狀態而進行的運動過程。這種過程因不同的要求而有不同的程序,比如按時間的先後(如先來後到)或按年齡的大小(如尊老愛幼)或按緊急的程度(如輕重緩急)或按數量的要求(如大小多少)等依次排列的工作或運動步驟。

在大千世界裡,不論是自然的運動,社會的運動,還是人類的思維運動,無處不存在著程序。可以這么說,人們的一切努力和奮斗都在尋求一種程序,一種適應自然、社會和人的思維運動的程序;一切成功者的表現都在於不斷地克服來自自身和外部的干擾或破壞,調適各種程序,使之系統運動趨於一種整體上的和諧完美。有件事情大家可能都聽說了,香港著名藝人張國榮跳樓自殺,一段時間娛樂記者忙得不亦樂乎。張國榮為什麼要自殺,聽說有一個原因是拍電影中了邪,我不太相信這個說法,但張國榮死的那個時候他的精神肯定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說神經系統的排列程序出了毛病。人的內部程序出錯輕則減不了肥,重則威脅生命,看看程序設置是多麼的重要。

我們再把問題說得寬泛點。大自然和人類社會是由不同的程序體系將各種因素組合在一起的。人的存在就是如何認識它,把握它,駕馭它。美術家把玩的是赤橙黃綠青藍紫;音樂家吟唱的是嘟、來、咪、發、梭、拉、西;政治家考慮的是民主、自由、戰爭、和平、改革、發展——高明的美術家能調成彩練舞當空;出色的音樂家能譜寫華章傳千古;成功的政治家能力挽狂瀾運籌帷幄富國強民。這一切都離不開程序,離不開對各種不同事物程序的認識、運用和調適。

我們現在常講的決策程序,它就包括發現問題、確定目標、價值准則、擬定方案、分析評估、方案選擇、試驗實證、普遍實施等8個程序階段,還有調查研究等一系列的決策技術內容。這樣的程序要求是為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20世紀80年代初期,不少地方就提出「三不決策」,即不認真調查研究不決策,不經過專家論證不決策,不制訂兩個以上的可行性方案不決策。在決策過程中增設了這個「三不」程序,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領導拍板的正確性,而且也可以保證老百姓參與到決策的過程中來,增強決策的民主性。但是,現在看來不夠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武漢「國際會展中心」?去過的同學覺得那幢建築漂亮嗎?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很難找出一座建築物讓所有的老百姓都喜歡。我現在要說的是會展中心的誕生過程是不太妥當的。當時有關部門在報紙上刊登了「國際會展中心」的6個模型圖片供讀者投票選擇。這個方法理論上是非常民主的,但我們從報紙可以看到6個模型照片的大小和排列是經過有意安排的,1號、2號模型照片不僅大而且放在突出的位置,而其他照片相比要小且放在後面。這種版面語言的引導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不出所料,10多天後結果出來了:1號模型以超過80%的投票當選,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會展中心就是1號模型的樣子。而且,什麼樣的問題該由老百姓去決定,用什麼方式去決定,僅憑一張圖片能夠對一座涉及城市形象的建築物作出判斷么,這些問題都需要研究。

因此我們在決策的時候不僅要做到上面說的「三不決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程序設置和運作的科學化、公開化和合法化等問題。

程序設置的科學化

所謂程序的科學化,就是要求程序的設置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律性,人們按此辦理能夠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召開會議有它的程序。會前必須要讓與會者知道: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會議嗎?你是否知道本次會議的目的?你是否拿到了會議議程?你的任務是什麼,做了准備嗎?你知道要把會議結果向誰傳達,怎麼傳達等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還對各種會議的召開、出席人數、會議時間、表決的方法及每位代表的發言次數和發言時間等都作專門性的規定。這些規定,都是著眼於給會議注入科學程序,以保證會議的有序與高效。

選擇大批優秀人才走上各級領導崗位是一件大事,為此,中央專門制定了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工作條例。在這個條例中,有關於任用條件、民主推薦、考察、醞釀、討論決定、交流迴避等項規定和程序。僅在民主推薦中就有以下的程序:制定推薦工作方案,公布推薦職務、任職條件、推薦范圍和有關要求;採取召開推薦會、個別談話、填寫推薦表等方式進行推薦;由同級黨委或者上級黨委組織部門匯總推薦情況;向上級黨委匯報推薦情況,等等。為了保證程序的嚴肅性,該條例還制定了紀律和監督條款,對違反該規定和程序的,要予以批評和組織處分。

重視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是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一個新的有力的表現。調查研究、徵求意見在先,集體討論、修改定論在後,定量數據在先,定性評判在後,議論紛紛在先,擇善而從在後。正是有了這樣的程序安排,才保證了我們黨和國家政策的最優化水準。

前幾年南方某市曾舉行過一次選美比賽,引起了一場風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評選的程序和規則欠科學是關鍵所在。本次大賽沒有採用一般通行的100分制打分(而且要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而是根據評委自己的判斷,將選手按1—10的順序排列分別計分,總得分最少者成績最佳,其餘以此類推。此方法很簡單,卻釀成了一個致命的缺憾——個別評委的意見可能將大多數人的意見予以否定。如某選手有8位評委同意他為第一名,有2位評委則將其列為最後一名,該選手得分8分+20分,計28分。另一選手有5位評委同意他為第二名,5位評委同意他為第三名,該選手的得分是10分+15分,計25分。結果呢,大多數評委都同意第一名的選手,就因為兩位評委的不同意見而排在後一位大家都認為稍差一些的選手的後面。

程序不科學,再高明的人也難作出正確的判斷;程序不科學,看似民主的行動,也難產生有效的決策。這里我講講羅爾斯在《正義論》提到的怎樣做到「分粥理論」,這個例子很好的說明了程序科學的基本原理對結果科學的保證作用:一群人希望平均分粥,在沒有精確的計量方法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科學的程序保證,則無論選擇由誰來分粥都會有利己之嫌。而如果規定大家輪流負責分粥,且分粥的人最後拿粥這種方法,則無論多麼自私的人,為了使自己所得粥不比別人少,他都會努力把粥分得盡可能均勻。

由於程序的不科學或人們不按科學的程序去辦事而帶來損失和造成不好影響的事在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時有發生。而且,如果程序設計得不科學,越是參與性強、透明度高,其造成的不良影響面就越廣;如果程序安排得不科學,越是動用了法制的力量,越有強制性的害處,因為不科學行為可以在法制的保護下大搖大擺地引人們入歧途。重視和加強程序的科學性,已經和必將促進我們各方面的工作向著有序高效的目標發展。

程序設置的科學性,其一,要把握好程序制定的價值前提。所謂價值前提,說的是該項程序設定的目的、目標是什麼,它是否符合我們當前的情況。程序是為決策和其他一切工作服務的,設計者只有明白了該項工作的意義和這項程序設置的作用,才可能設計出符合要求的程序來;其二,要把握好程序制定的事實前提。所謂事實前提,說的是制定該項程序需要的科學手段。不同的程序需要有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手段需要有不同的科學知識。設計者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科學素養,又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去設計程序,這樣的程序才符合實際的要求。

程序設置的公開化

程序的公開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現在有不少地方選拔領導幹部,在群眾推薦組織考察以後,還通過新聞媒體公示,以聽取更多人的意見。組織部門根據聽取的意見來決定該同志是否任命。有的科學成果評獎也採取公示制,即將申報作品項目和內容提要在專門性的雜志或新聞媒體上公示,如在三個月內沒有異議,才決定是否授獎和授予何種獎勵。上海大學為防止學術腐敗,公開發行博士生論文,讓社會各界均可以參與評審;媒體向社會公開各類專家人選的選拔范圍、對象、條件、名額、程序和監督辦法。而且把經過組織審核、專家評議入圍的人選名單公示15天,建立接待制度,廣泛接受社會監督。

「公開、公平、公正」是人們孜孜以求的民主權利,它體現在人們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其他一切日常生活中。而「公開」,則是人們實現民主權利的首要前提。人們不僅要求公開結果,而且要求公開過程,即對實現結果的每個程序都需要有所了解。這正如一個古老的英國諺語所說:「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能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對此,美國程序理論研究學者邁克爾·貝勒斯作過這樣的論述,他認為,裁判者的偏袒可分為實際的偏袒和表面的偏袒,對於後一種也應在程序設計時予以避免。如裁判者在解決爭端問題時,不得與爭端的任何一方進行單方面的接觸。之所以要如此設計,是因為人們有時很難判定裁判者的不當行為是否會導致裁判結果的不公正,也很難判斷表面的偏袒是否會轉化為實際的偏袒。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設計一種對一切表面上偏袒的行為均加以禁止的程序,才能防止所有可能出現的偏袒行為。

程序公開化,是對人們公民權利的一種維護和尊重。我們常講要建立一個民主法制國家,它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人民有知情權,即對一些關乎國家大事的知曉,對影響自己生活(生活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的了解。知情權是公民權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那些涉及國家和集體機密、個人隱私和某些特殊的程序不能公開外,公民有權了解一切他們應該知道和希望知道的活動程序。知情愈細愈廣,表明我們國家的民主程度愈高,這是一件好事情。同時,知情是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大眾事務的首要前提,只有知情了,才能參與管理參與討論,這是他們主人翁地位的充分體現。一項事務,只有大家都知道了,都來參與了,這項事務才能辦得更好。公民的這種知情權和參與權有的是通過大眾傳媒直接實現的,有的則是通過人民代表或其他形式來代替行使的。不論哪一種,公民都不僅需要了解結果,同時要了解結果產生的程序。

程序設置的合法化

程序的合法化可以最大程度地維護人的尊嚴、保障人的人格與自由權利。所以,有人打比方說,實體錯誤只是把一個東西稱錯了,而程序錯誤則是把稱桿上的定盤星定錯了,稱什麼東西都不準。據統計,1998年1月至10月底,全國各級法院共復審案件411萬件,其中實體錯誤的有12045件,占錯案的15%左右,而程序錯誤的則有73143件,占錯案的85%左右。所以,就我國目前司法不公的問題看,首要的不是實體不公正,也不是制度不正義,而是程序不合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程序合法化問題是我國當前司法界的一個重要問題。

司法程序是司法活動中的「游戲規則」,是執法者實現司法公正的基本途徑。司法公正是一個完整體,它包括實體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但是,長期以來,在我們的現行體制中,在某些法官的頭腦里,還存在著「重實體,輕程序」的思想和表現,其結果,司法程序制度未能貫徹始終,司法實體的公正也就會大打折扣。為什麼有的人的案件可以不「當庭宣判」,而要拖很長很長的時間?為什麼有的人犯了法,不直接由司法部門去處理,而要先由有關部門處理後再「移交」出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應該是實體的平等,即同罪同罰;同時,又是程序的平等,即嫌疑人在接受法律的審判的過程中,其時間限度、其環節順序都應該是一樣的。在某種意義上說,程序上的平等比實體上的平等更重要,因為,程序的不平等可能引起實體即結果的不平等;結果是否平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使人們有不同的評價,而程序的不平等一下子就使人感覺到了。問題當然並不只是表現在司法界,在我們的經濟社會生活中這樣的問題也不少。不少「交學費」的原因是決策失誤,而決策失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又在於決策程序的科學性沒有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證。

今年初,某省一位市長的選舉成了全國的一大新聞,許多媒體作了報道。該市市長候選人在市人大換屆選舉中,第一次沒有過半數落選了。但經過他事後到每個代表團進行「動情演講」,在第二次選舉中當選了。要知道,根據有關規定,如果這種一對一選舉沒有選上者可根據工作需要由黨的組織部門另行安排工作。但那個市長卻硬要進行本來不存在的第二次選舉。如果說第二次的選舉反映了民意,那麼第一次的投票又作何解釋呢?聽說這個市長在市民中口碑不錯。但這不是一個感情問題,也不是一個道德問題,這是一個法律的程序問題。因此該市的這次選舉遭到質疑也是正常的。這個事件告訴我們,決策不僅要求科學,而且要求合法。這種合法性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決策內容的合法,即一項決策是否在法律允許的許可權范圍內,是否違反法律的規定;二是決策程序的合法,即決策過程中是否履行了公示(廣大公眾評議或由他們的代表審議)、聽證(允許利害關系人作合法性反對)、審查和批准程序。如地方政府對重大事項的決策,既應當向上級政府和中央政府報批,又應當向本級人大報告,由其討論決定。有的還需交給廣大民眾討論,聽聽他們的意見。但是,現在的狀況是對上報告的多,報本級人大討論的少,拿出來交給老百姓議論的就更少了。由於少了這樣一些程序,「交學費」的現象就會不斷地出現,給人民給社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上面分別從程序設置的科學化、公開化和合法化三個維度著眼,除此,還可考慮從藝術性、有效性和可持續發展等量度考慮程序的設置。這里我還要講一點程序和規律之間的關系問題。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是不能製造規律的,人們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按照規律辦事。在人類、自然和社會的好多領域,程序是人們設置的,但這種設置也必須符合這一類的規律要求。可以這么說,規律決定程序,程序反映規律,只有對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把握,才能更好地設置程序。我們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並不是說只關注過程,而不考慮結果,這就像農民種田工人做工一樣,哪有隻管幹活不問產品數量質量的?我們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是想表達這樣一種理念,在我們的運動過程中,如果忘記或輕視了對程序的關注,就可能出現不利結果的局面;如果關注和重視對程序的設置和運作,就可能會收獲好的或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如果我們的結果出了問題,不妨從程序上找找原因。當然,程序也不是萬能的。人們設置程序時具有主觀性,這就難免保證它的科學性和完備性;人們在執行程序時,又有了主觀性,又可能因不同人的不同理解

⑧ 在學習工作中,過程和結果,哪一個會更重要呢

生活中,其實過程比結果重要,有些時候結果是不能把控的 只要過程中努力了,你想要的結果幾率要大很多 如果過程不努力,想要結果的幾率就少很多。所以過程比結果重要。

⑨ 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

如果可能,當然過程要美好,結果也要圓滿。最理想的狀態。
如果非要二選一。
那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一般來說,娛樂性的東西看重過程,開心就好;與自身切身利益相關的就要更關注結果。

⑩ 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

這些是我自己總結的,有點亂,不好意思~~ 結果更重要.因為即便過程再精彩,然而你失敗了,那你就是個失敗者.比如考試,你很用功,但你的成績沒有達到錄取線,你就不會被錄取.沒有人會在乎你是否用功,也不會因你用功就破格錄取你.
我們都說,不要在乎結果,最重要的是過程.
其實,有時候,結果比過程更重要,比如說高考!很多時候,我都是抱著求勝心理去做事情.也許這些事情並不需要分出勝負,亦或者輸贏也並不十分重要,淡然處之就好.甚至,我也知道,世上大多事如此,但固執的認為結果比過程重要.只要有個好結果,不就什麼都不重要了么.重在參與只是失敗者為自己找的冠冕堂皇的托詞,社會可只看你的結果
如果過程真的重要,那會有什麼「黑色七月」,只用短短數個小時,宣判一個學子十年的寒窗苦讀?
如果過程重要,那麼年底考核的幾個分數,就會決定一個工人,一年辛勞工作嗎?
有人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總覺得這是自欺欺人,也許是辛苦努力而毫無收獲的自我安慰,再如,的奧運會上,我想所有的運動員都付出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辛苦,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最終的榮譽與輝煌.沒有一個比較完美的結果,會使所有的過程更加的充滿無奈.
我們努力的過程是為什麼呢?不是為了一紙文憑,為了能夠找到更好的單位或在原單位擁有更強的實力嗎?而且這個結果也不單指是文憑結果,我們在努力的過程是指學習中的方法、樂趣、和是否順利,而是否學到知識也是這個過程的結果之一,所以我說,文憑與知識都是學習過程的結果,所以結果更重要.
我們承認過程重要,然而一切過程都指向結果,為結果服務.
預期的結果指引著過程.正如黑格爾所言:「假如一個人的人生之舟不知駛向何方,那麼它的航行將會是痛苦並徒勞的.」
根據《漢語大辭典》的解釋:
過程,指事物發展的中間狀態.
結果,是一定階段,事物發展的最後狀態
雖然人們說重在參與,但我個人認為那隻是失敗者體面的借口而以.人們也說沒有過程何來結果,但是,在當今這個任何事情都講究實際的社會,看的都是結果.
每當我們要面對一次挑戰時,家長和老師總會對我們說:「不要怕,只要盡力就行了……」意思就是要盡最大的努力,說明過程是重要的;但是,有了一次挑戰,就說明有了一次成功的機會,我們應當把握住,如果我們沒有取得成功,那些「我已經盡力了」還有用嗎?
「重在參與」,我們參與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成功嗎?僅僅是為了鍛煉自己嗎?如果是為了鍛煉自己,那麼,在鍛煉中取得成功,不是更好嗎?多麼好的一個機會,如果荒廢掉了,豈不是很可惜?
就像升學考試前老師對我們說的:「不管你平時學習多麼的好,多麼的優秀,最後一次是最關鍵的,升入初中時,別人就看你最後一次的成績.如果你考砸了,你沒什麼話可說的……」
但是,總有人會反駁我的,如果,我們確實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還是沒有取得成功那怎麼辦?
那隻能後悔.
過程、結果……過程、結果……
到底那個更重要?
相比之下,還是結果最重要……結果決定一切,結果不是好的,你有苦說不出……過程又決定結果,為了好的結果,還是需要努力的過程,而努力的過程就為了有更好的結果,不是嗎?
過程和結果,我們不管過程,只要好的結果……所以,為了好的結果,我們一起把過程,用努力裝飾起來吧……
過程固然美麗,但是我認為還是結果更重要.也許美好的過程不一定有好的結果,那樣過程只不過變成一種回憶罷了.
舉個例子:掙錢的過程重要呢還是真的掙到錢這個結果重要呢?
結果,永遠是結果更重要,過程的卑鄙會被時間逐漸沖淡,只有結果永遠留存
比賽常常會說:重在參與,但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會拚命去爭奪冠軍呢?可見結果還是很重要的!
聽完對方辯友的立論,我有三點質疑.其一,對方辯友說過程決定結果,那就是有什麼樣的過程就該有什麼樣的結果.然而悲劇英雄卻是有好的過程卻沒有好的結果.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其二,對方辯友剛才說,在過程中能自我實現.我們來想一下,已經自我實現了是不是結果呢?其三,對方辯友一直在論證好的過程比壞的過程重要,但這能用來否認結果更重要嗎?
為了得到正確的結果,我們先來明確概念,
根據《漢語大辭典》的解釋,
過程,指事物發展的中間狀態.
結果,是一定階段,事物發展的最後狀態
從辯題中可以看出,自我實現既不是結果,也不是過程,而是蘊涵在其中的價值光輝.
既然它是價值體現,所以便不難得出判斷的標准,那就是看誰是自我實現價值的導引,誰是自我實現價值的集中體現.
下面我將從需求滿足、價值導印和價值體現三個層面來闡述我的觀點.
自我實現,來自於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理論中的最高層,它要求自我價值得到完整體現.既然是需求就要得到滿足.這種滿足不僅是過程中的付出,更需要的是結果中價值的體現和精神的收獲.因此自我實現這一需求理論本身就蘊涵著結果重於過程的種子.
其次再看價值導引.我們說人區別與動物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有預見力,人的行為有目的性.馬克思告訴我們,勞動的結果在勞動過程開始前就存在於人的觀念中,並主宰著人的行為.或許你們會說那不是結果.沒錯,但是它是結果通過人的預見力而產生的作用,結果是它的動力源泉.而過程,則是為了將對結果的預期轉化為現實而產生.由此可見,結果是人的自我實現價值的導引.
最後來看價值體現.在人自我實現的體系中,結果是過程中價值的檢驗和經驗的總結.過程之中各種因素紛繁復雜,自我實現的價值往往被掩蓋被沖淡.而結果正是自我實現價值的凝結和對過程的評判,是自我實現價值的集中體現.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結果是自我實現價值的導引,是自我實現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對這種最高層次心理需求的滿足.因此人的自我實現,結果比過程更重要.
我們承認過程重要,然而一切過程都指向結果,為結果服務.
預期的結果指引著過程.正如黑格爾所言:「假如一個人的人生之舟不知駛向何方,那麼它的航行將會是痛苦並徒勞的.」
結果是暗夜中的白晝之光.他是強者的支柱,弱者的力量.我們之所以甘願歷經磨難,苦於打拚是因為預想明天的幸福,能安慰今天的不幸,為了未來的快樂,可以忍受現今的苦楚!也正是因為我們對於結果的孜孜以求,過程才被賦予了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我痛苦與崎嶇的山路,但只有登上顛峰才能睥睨群雄.社會不會憐憫脆弱的眼淚,做出功績才能禱祭蒼生,報效祖國,那就讓最後的終結為這個時代命名!
秦檜和岳飛為什麼會有不同的人生歷程呢,不正是因為對結果的不同追求嗎?我方認為自我實現結果重於過程.人的自我實現是指個人發揮的潛能貢獻社會之人,它既是過程,但更是結果.
人是理性中人,一位哲人曾說:最蹩腳的建築師也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並且主宰著人的行為.這是因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勞動的結果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存在於人的觀念之中.人之所以和動物不同,就是人對結果的孜孜以求,它使人生超越本能,賦予人生以理性主義的精神,積極人世的情懷和百折不撓的意志.《春秋左氏傳》告訴我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名.立功,立德,立名皆為人生之三不朽,而立名正是最後的追求的結果.人的生死有重於泰山,有輕與鴻毛.我認為如果做出了社會貢獻,那就是頂天立地的人,追求的結果不同直接導致了一個人死的榮耀或死的無恥.
所以說如果不通過結果來衡量事物,那麼你如何來判斷你的過程究竟是正義的,還是反動的;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有價值的,還是無價值的.因此結果是事物的最後終結,是事物最終的完美體現,所以我方一致認為結果重於過程!
所謂結果,即事情在一定階段的最終狀態,事情在任何程序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況,都可以歸結為結果.而過程即事情進行或事物發展所經過的程序是完全為結果服務的.
我想,在坐的各位同學每天起早貪黑奔波於教室和家兩點之間,為的不就是掌握豐富知識,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獲得升學的機會這些結果嗎?
第一、有思維的動物,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意識的作用下完成的.所以人做事情總是為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目的的實現與否就是我們最為關注的,也就是事情的結果,如果沒有結果,過程也就沒有實際意義了.
第二、事情由原因引起,經過過程,到結果,以此順序發展著,而人們看待的都是結果,往往有很多事情,達到同一個結果 可以經過完全不同的過程,而人們卻說這是同一件事情,因為人們看待的是唯一的結果,而並非唯一的過程,我想你們不可否認,我們是在不斷地積累和運用前人探索總結出來的各種輝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以及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並且結合當前的科學技術,一步步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而無論是前人的成就、經驗、教訓還是那些被利用的科學技術都是人類工作的結果,所以足以看出,人類工作的結果遠比他們工作的過程重要的多.
第三、過程是無法表現出作用的,而事情所產生的所有作用都是結果表現出來的.
辦事情結果比過程更重要,原因如下:
第一:結果可以發揮過程發揮不出的作用.古人利用鑽木取火,是鑽木這個過程重要還是火重要呢?顯而易見,或可以照明、取暖、燒烤食物,火的利用使人類文明向前邁了一大步,或的重要作用是鑽木這段過程所無法代替的,更淺顯一點,我們種一棵蘋果樹,只有結出果實才能夠達到我們的目的,滿足我們的餓需要,而蘋果樹的生長過程對我們所起作用並不大.這就是說 結果所起的作用比過程所起作用更大.
第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為得到一貫結果,只有得到結果,才能體現出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所在,例如我們吃飯,我們是為了吃飽才去吃,而並不是為了吃而吃.這就是說吃飽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只有吃飽了才能體現我們吃飯的意義.我們生病時需要打針吃葯,打針吃葯為的就是把病治好,在這里,治好病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治好病才能使我們免受病痛折磨,治好病才能體現我們打針吃葯的意義.
第三、結果和過程相比,人們更重視結果,前不久召開的第十六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選舉產生了新一代領導人,多達數千人的隊伍參加了投票,這個過程可謂十分漫長,我們坐在電視機前對這個過程絲毫不感興趣,而急切想知道的是選舉結果.不就是因為結果比過程更重要嗎?我們對待學習亦如此,學習的結果是學到知識,所以無論我們學習的過程是頭懸梁錐刺骨,還是將大量時間花在玩耍上,只要學到知識取得成就,同樣都是好學生.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而 不是那些認為過程最重要整天抱著書卻啃不出知識的書獃子.因為人們重視的是你是否學到知識而並非你學習的過程是如何刻苦.
做事情結果比過程更重要,這是每一個人所必備的常識,而做事情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那時不敢面對現實,不會正視結果的失敗者的自我安慰.
一、如果一個人認為辦事情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那麼世界大戰,中國八年抗戰有必要結束嗎?一直打下去或再打幾年不是更好嗎?但是,如果一直打下去的話請設想一下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將會怎樣,地球將怎樣,整個人類將回怎樣?這是不言而喻的.
二、一個人辦事情是為了獲得一個結果不是為了過程去做著件事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的,中國加入WTO,中國足球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北京申奧成功,中國人民苦哭等待了這么多年不就是為了這么一個結果嗎?難道他們會更重視那個苦苦煎熬的過程嗎?也正是這個結果才體現出中國日趨強大,正向著發達國家的方向發展,如果僅靠那個漫長等待過程怎能讓世界知道中國發展了!中國強大了!
三、我們學習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成材這個結果的驅使之下我們又怎會十年寒窗,不如在家玩耍活的痛快,而十年寒窗這個過程正是為成才服務的.
四、過程也並不能說明什麼.即使過程十分出色,結果不好,那過程也是惘然.例如八十年代初中國男籃曾有一位球員被美國人NBA亞特蘭大鷹隊看中,可見他的過程是多麼的成功,但由於在一場比賽中,他小腿不慎粉碎性骨折,也因此NBA籃球最高殿堂將他拒之門外,世界籃球將他遺忘,這難道不能證明結果比過程更重要嗎?
假如對方一直認為做事情過程比結果重要的話,那麼請問:吃飯重要還是吃飽吃好重要,打針吃葯重要還是治好康復重要,學習重要還是學會學通重要呢?
結果是指在一定階段,事物發展所達到的狀態,而過程是指事物進行或發展所經過的程序,籃球賽前挑選上場選手,要的是選出來的最佳配合這一結果,而並不是選取的先後程序,由此可見,做事情結果比過程更重要.
首先,人是有思維,有意識的,人的行為是受意識控制的,人們做事情,無論好壞,難易,都有一個預期目的,而目的即是想要達到的結果,如果沒能達到目的,過程的意義也要大打折扣了,所以結果比過程更有意義.在農業上,有一種農葯叫1059 ,若不是他最後一次的成功,那前1058次探索試驗過程就不會為後人所銘記.
其次,做事情結果比過程更有影響,這在歷史上就有很多的例證.斯托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生活在黑奴制繁盛的社會中,這位夫人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黑奴深表同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對黑奴的接觸,寫出了《湯姆叔叔的小屋》一書,這本書深深影響了美國歷史,世界的歷史.當時正值美國南北戰爭,在這決定美國統一的歷史關鍵時刻,《湯姆叔叔的小屋》比任何軍令和政府文件產生的作用都更有力.後來這部小說漂洋過海,風暴般地影響了拉丁美洲的黑奴的解放.甚至促使了早期中國先進人士的覺醒,總之它深刻影響了世界,我們可以設想,若沒有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她辛勤勞動的這一結果,她一個柔弱女子,為黑奴而戰的過程,如今有誰能記起她對後世的影響呢?
結果比過程更有作用,沃森和克里克經過研究,發現揭示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應用他們的結果,我們可以解釋DNA精確復制轉錄,以及內部各鹼基的數量關系等許多問題.而他們研究的過程能起到結果的作用嗎?
結果比過程更有意義,更有影響,作用也更大,所以做事情,結果比過程更重要.
例子:
1:一個律師他打官司如果不是為了幫當事人討個說法這一結果,難道是為了感受論辯的快感嗎?
2:一個醫生他畢生的追求如果不是治癒患者,救死扶傷這一結果,難道是為了體味庖丁解牛,游刃有餘的樂趣嗎?
3:一個消防員如果不是為了撲滅大火才在火海中穿梭難道是為了感受撲火過程中的驚險和刺激嗎?
4:你考大學,就一句我參與了、我努力了,然後就不去關注結果,可能么?人們最後看的不還是結果?
5:你參加工作之後,你的上司給你安排了一項任務,你去做了,結果很糟糕,難道上司不會炒你魷魚?
6:如果不通過結果來衡量,那麼你怎樣判斷你的過程正確與否,有無價值.
7:有人說沒有好化肥就種不出好大米.
大米和化肥誰更重要一看便知,但是如果沒有大米呢,化肥又有什麼用,你還不是餓肚子,所以大米最終還是比化肥更重要啊,同樣的道理,過程就是為了最後的結果而奮斗的.

閱讀全文

與生活中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