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蛇生活在什麼環境
蛇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古埂土牆、墓洞當中。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盤踞在洞中睡覺,一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地保持體力。在風和日麗的天氣,也會出來曬太陽和進食。待到春暖花開,蛇醒後開始外出覓食,並脫掉原來的外衣。眼鏡蛇常蛇能耐高溫,對低溫的承受能力較差,喜歡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區的灌木叢或竹林里,山坡墳堆、山腳水旁、溪水魚塘邊、田間、住宅附近。
⑵ 蛇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
蛇一般生活在隱蔽條件好、陰暗潮濕、食物豐富的地方。
如灌木叢中、草叢或山地森林、樹上、水池、溝邊,有的蛇還可因追逐食物如家鼠、雞而進入雞場或家舍中。各種蛇對生活環境也有不同的適應,例如鑽穴蛇蛇體粗短,頭呈楔形,便於鑽穴入洞;樹棲蛇蛇體苗條,輕盈可過細樹枝;而海蛇尾扁如槳,以利擊水前進。
最令人吃驚的是,蛇無足不但與運動無礙,反而使它動作更加靈活,一些蛇能在灌木叢中或在坎坷不平的地方爬行如飛。
⑶ 蛇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1、蛇的行走千姿百態,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構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肛孔為界。
2、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後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幹部呈長筒狀。
3、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為肺。
4、蛇類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蛇類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
5、蛇類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1、蛇的個體差異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島的馬丁尼亞、巴貝多等島上的盲蛇,是世界上最短的無毒蛇,只有9厘米長,最長不過11.94厘米。
2、最大的毒蛇是眼鏡王蛇,最長達5米多。分布在東南亞、印尼和菲律賓一帶的蟒蛇,一般都超過5米,最長的可達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則更大,體重200公斤左右。
⑷ 蛇生活在哪裡
蛇的棲息環境因種類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棲息的環境多種多樣。有的生活於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樹上,又有生活在水中的蛇。但是大多數蛇類都進行地面生活。
蛇是一種體溫隨氣溫而變的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產生和維持恆定的體溫。蛇類活動的最適溫度是20-30℃,在這適宜范圍內蛇的生長速度也隨氣溫上升而直線上升。空氣濕度對蛇類也有很大影響,一般以50-70%為宜。蛇的活動與外界溫度、濕度、光線以及食物密切相關。在這些外界環境條件的作用下,出現了明顯的季節性和晝夜性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