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如何評價北島生活

如何評價北島生活

發布時間:2022-05-05 17:49:11

① 如何評價北島

北島的散文寫的平實,像一位朋友把故事娓娓道來,沒有大道理,只是在讀完之後會讓人經常想起。只有北島的散文讀起來令人如此舒服。
至於賴以成名的詩歌,是直指人心的詩歌。在國內,情緒多為憤怒,充滿著深情。流浪他鄉之後,寫作更接近於人生的一些困境,孤獨,困惑。
不是評論家,不會評論,只能說很喜歡,讀他的書內心會有化學反應。這就夠了

② 如何評價北島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歷史和現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
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徵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徵,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

③ 北島的太陽城札記如何賞析

太陽城札記》具體寫作年代不詳,大約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此詩頗能代表北島的風格,朦朧晦澀。研究北島者多矣,也有不少評論文字,但大多空泛不切實際,未能幫助讀者欣賞北島的藝術。今試為之解讀,明知是冒險,但或能予讀者些須啟發。果如此,則於願足矣!是為序。
「太陽城」,大概是虛擬的,沒聽說哪座城叫太陽城。「太陽城」即充滿陽光的城。文化大革命中,太陽被賦予了特殊含義,太陽指領袖,「太陽城」大約是領袖居住的北京城。如這樣的理解不錯,則此詩可能寫於一九七六年以前。太陽又指光明和幸福,「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當時的宣傳就是如此。然而十年動亂,全國上下陰雲密布,民不聊生,無光明、幸福可言,則「太陽城」當系反諷。
生命
太陽也上升了
北島等朦朧詩人的詩所以難懂,一個重要原因是詩題與詩句間的聯系比較曲折隱晦,詩題是此,詩句是彼,二者似不相聯屬。這在習慣明晰的詩作的讀者看來,簡直是一種折磨。比如《生命》,題目是「生命」詩句卻扯到太陽,二者之間似無明顯聯系。其實讀者只要稍加思考,便不

④ 北島為什麼要離開祖國去流浪

對北島其人不作評價,其作品大抵是好的。他以朦朧詩成名,其詩句子精煉,雖短短數句,卻像綳得最緊的鼓,一旦讀出來便振聾發聵,直指人心。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回答》

這首詩創作於1976年,代表著朦朧詩的開端,大概是北島最著名的作品了。

有人說北島的詩適合精選和摘抄,因為一首詩里只有幾句是好的。其實他的散文比詩好,他的詩如波瀾壯闊的海嘯,但浪頭只有那麼一陣高,而它的散文就像安靜無言的山丘,潤物細無聲。

這位詩人一直在流浪,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來,流浪之前文字里是憤怒和深情,流浪之後,便只剩人生的困境,多是孤獨和困惑。

今天我們來讀一首他著名的詩。

《一切》

一切都是命運

一切都是煙雲

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開始

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

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

一切語言都是重復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愛情都在心裡

一切往事都在夢中

一切希望都帶著注釋

一切信仰都帶著呻吟

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

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

「生活不是一場悲劇,也不是一場完完全全的喜劇。歡樂與痛苦本來就相依相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一句一句都是時代的迴音。」

作者簡介:

詩人北島,原名趙振開,「北島」是好友芒克替他取的名字,意思是北方的孤島。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五大代表人物之一。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這篇文章到此結束,我們下次再見。

歡迎關注龍爺藝術,或者「寒夜聽風雪」,我們的生活不僅有詩和藝術,還有農葯和砒霜。

⑤ 北島《回答》的評價

北島,原名趙振開,1949年8月2日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湖州,香港中文大學講師。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派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間詩歌刊物《今天》的創辦者,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北島是當代影響最大的中國詩人之一。著有詩集《北島詩歌集》、《太陽城札記》、《北島顧城詩選》、《陌生的海灘》,散文集《失敗之書》和小說《波動》等,代表詩作有《回答》《一切》。
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了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靜的觀察中,發現了「那從蠅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價值的全面崩潰、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他想「通過作品建立一個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北島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為准繩,重新確定人的價值,恢復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審判劊子手;嘲諷怪異和異化的世界,反思歷史和現實;呼喚人性的富貴,尋找「生命的湖」和「紅帆船」。他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清醒的思辨與直覺思維產生的隱喻、象徵意象相結合,是北島詩顯著的藝術特徵,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論式警句,造成了北島詩獨有的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接下來讓我們欣賞他的一首詩《回答》

《回答》
作者: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北島的《回答》標志著「朦朧詩」時代的開始.詩中展現了悲憤之極的冷峻,以堅定的口吻表達了對暴力世界的懷疑.詩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的現實,對矛盾重重、險惡叢生的社會發出了憤怒的質疑,並庄嚴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詩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滿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語意曲折的象徵、隱喻、比喻等,使詩作既明快、曉暢,又含蘊豐厚,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作品開篇以悖論式警句斥責了是非顛倒的荒謬時代,「鍍金」揭示虛假,「彎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鮮明的對照.第二節中「冰凌」暗指人們心靈的陰影,情緒上順承第一節.第三節渲染了普羅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詩人以此自居,表現了新時代詩人個體的覺悟和對自身肩負的責任毫不猶豫的擔當.第四節「我——不——相——信!」的破折號加重了語氣,表現了無畏的挑戰者形象,末兩句中作者從歷史的維度來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第五節的排比句表現了否定和懷疑精神.第六節前兩句對苦難的態度,抒發承擔未來重託的英雄情懷,末兩句,傳達出對未來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從歷史與未來中捕捉到希望和轉機,顯示了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強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是與已逝的一個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書」.詩歌總體特徵上可以概括為象徵詩.北島在20世紀80年代初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影響,他通過所傾心的意象的接組和疊加,撞擊和轉換,通過所謂的超越時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將一個理想的藝術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民族文化傳統、時代的哲學氛圍、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為他詩歌的主題.他的詩歌基本上是由兩組對立因素構成的象徵意境,他用這些象徵性詩歌形象再真實不過地傳達出了一個充滿壓抑感的生活氛圍,也表現了重壓之下,生存意願和發展要求仍然存在著的人對苦難現實的心理反叛.
藝術手段上,象徵、隱喻的運用迫於環境險惡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現出比照性的描寫.在他的筆下,政治的黑暗猶如漆黑的無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縛好比四處張開的網,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覺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圍的孤獨的島嶼.通過象徵、暗示,詩人的主觀境界過渡到了詩的世界.象徵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在北島的詩里被普遍運用,表明了詩人豐富的再造性想像力.
由於心裡感受的真實的外象化,北島的詩歌染上了一層陰冷的色彩,給人以冷峻凄愴的感覺.北島詩歌陰悒的冷峻雖不是象徵主義的直接感染,但他卻從生命感受這共同層次上驗證了現代藝術的本質.(一米樂)

作者:詩之源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4ab7d3630e05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⑥ 北島的生活現狀

2004年出版散文集《失敗之書》

2004年在《收獲》雜志寫過一個《世紀金鏈》的專欄。

2005年出版散文集《時間的玫瑰》,集結了他在《收獲》發表的專欄文章。

-------------------------------------------------------------
(2004-10-28 09:29:27)

【金陵晚報報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上世紀八十年代北島火熱程度曾經不亞於港台歌星,其鋒銳的詩句彷彿洞穿了整個世界。上世紀90年代初,北島去了海外生活,在人們即將淡忘他的作品和名字時,他以一本《失敗之書》散文集,讓人們再拾回憶。昨日,記者輾轉反復,終於與正在國外旅途中的北島取得聯系,北島在訪問中首次披露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寫散文成了當務之急

「失敗之書博大精深/每一刻都是捷徑/我得以穿過東方的意義/回家,關上死亡之門」——久別的北島第一次在內地出版散文集,就以自己曾經的詩作為名,命名為《失敗之書》。《失敗之書》填補了北島在國內出版散文的空白,短短一周,首印3萬冊已銷售一空。但有評論稱該書是「(北島)生活的墮落」,對此,北島出語驚人,「寫詩寫久了總被人家斜眼,寫散文似乎才讓我得到寬恕。」

北島最初寫散文的時間其實很早,早在1996年,在美國的北島應當地一家電台《作家手記》專欄之約,寫些關於海外的生活的散文。開始,北島是屬於玩票性質,純屬玩玩,沒當回事。直到1997年北島被老闆炒了魷魚,寫散文就成了當務之急。

我的書是一種沉淪

北島笑言:「真得感謝我當時的老闆,沒有她,我大概不會另起爐灶。」此後的兩年,北島基本上是靠賣文為生,最多一年寫過50篇,差不多每周一篇。當寫到第六篇散文《艾倫·金斯堡》時,北島得到了李陀的贊許,使自己為之一振。隨後北島的散文越寫越順。

在國外的生活中,北島搬了7國15次家,還遭遇過被老闆炒魷魚不得不賣散文的「失敗之路」。不復犀利的北島承認,漂泊異鄉的無奈和艱辛讓自己平和了很多,「在一個追求物質化全球化的完美之夜裡,我的書是一種沉淪,一種墮落,在其中留下了對完美之夜顯得多餘的動作與陰影。」

不懂詩歌的是「窮人」

有人說,北島出國之後就沒有寫出什麼驚世之作來,因為脫離母語環境,不熟悉當下生活,心態浮躁,根本就寫不出優秀的詩歌來。北島表示不想評價自己的詩歌,反而強烈抨擊了詩歌的「無用武之地」,「人們需要的是英雄、美女、暴發戶和明星。詩歌卻成了出版社的毒葯。詩歌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是語言得以承接延續的密碼。如果連這一點意識都沒有的話,那才是真正的窮人。」

北島這幾年主要靠教書維生,教美國學生寫詩,但他並沒有忘記繼續創作詩歌,北島為自己澄清說,「詩人其實一輩子都在寫一首詩」。現在他寫的詩正是未出國前的詩的延續,只不過因為忙著寫專欄,擠給詩歌的時間變少罷了。

北島感謝了這些年的漂泊,使他脫離浮躁,讓生命真正沉潛下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也賦予了北島面對詩歌日漸式微的勇氣,他只是淡淡地遺憾,「寫詩寫久了,詩人和語言的關系變得緊張,就象琴弦越擰越緊,一斷,詩人就瘋了。寫散文對詩人是一種平衡。一般說來,詩人寫散文不怎麼費勁,就象細木工釘個板條箱一樣。時代並沒有拋棄詩歌,八十年代是詩歌發揮特殊作用地非常時期,我們不應該為此產生錯覺。」實習生 楊陽 金陵晚報記者 賀沂沂
------------------------------------------------------------
北島答記者問實錄

新華網 ( 2003-03-04 15:29:40 ) 稿件來源: 詩歌報

文/老槍

·詩歌正成為一種大腦游戲,和心靈無關

記者:前不久,你獲得阿格那國際詩歌獎(International Poetry Argana Award),也是你的詩歌第一次翻譯成阿拉伯語,據我所知,中國詩歌被翻譯成阿拉伯語的很少,請談一下這個獎的情況。

北島:這個獎是由摩洛哥詩歌之家,即卡薩布蘭卡國際詩歌節的組織者頒發的。詩歌節從96年開始辦,每兩年一次。今年是他們首次設獎,以後隨詩歌節一起,每兩年頒發一次。Argana是一種只在摩洛哥才有的樹,乍看像橄欖樹。

記者:他們為什麼選中你?

北島:我也不知道。按授獎詞的說法是頒給其獨創性得到國際公認的詩人。我想一個詩歌獎除了是對詩人創作的肯定外,主要是強調詩歌在當今世界中的作用。如果詩人只是得點名得點錢,沒什麼意義。在這個充滿暴力的時代,詩歌可以傳遞另一種信息。帕斯說過,詩歌是除了宗教和革命以外的第三種聲音。宗教和革命都充滿暴力色彩,而詩歌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可以拆除種族文化之間的樊籬。

記者:你得了不少國際獎,怎麼看待這些獎?

北島:首先,作家不會因為得獎不高興,這當然是種榮譽。但榮譽也可能是個圈套,自己可別往裡鑽。寫作不因為得獎而變得重要,也不因為不得獎而變得不重要。

記者:也包括諾貝爾獎?因為你曾是中國呼聲最高的候選人。

北島:對。諾貝爾獎只不過是18個人選出來的一個獎,獎金多點,名聲大些,它只代表18個人的看法,而且被種種因素所左右。諾貝爾獎的重要性也許是對非商業化文學的推崇,至少每年有一天讓人們注意到文學的存在,但隨後商業化對獲獎者的利用,也多少消解了它的意義。對中國人來說,這是個百年情結,所以有中國人得獎挺好,讓大家解了這個結。

記者:你在摩洛哥的受獎發言中提到,「詩歌正在成為中產階級的飯後甜點,是種大腦游戲,和心靈無關。」我對這句話印象深刻。

北島:從50年代末至今,美國大批詩人進入大學教寫作,詩人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生活有了保障,漸漸變成中產階級的一部分,想像力變得貧乏蒼白。對於學生來說,寫作本來需要原始沖動,是反對權威的,現在他們得緊跟隨教授才行,寫詩變成了個生產過程,好像詩是可以製造出來的,詩人也是可以被製造的。由於這種誤導,產生了眾多平庸的詩人,因為沒什麼好寫的,大家開始講故事。現在美國詩歌主流叫做敘事性詩歌(Narrative Poetry),那甚至也不是故事,只是些日常瑣事,絮絮叨叨,跟北京街頭老大媽聊天沒什麼區別。

記者:你不喜歡關注生活細節、來自日常生活題材的詩歌,對嗎?

北島:不一定在於寫什麼,而是在於怎麼寫。生活細節也好,宏大題材也好,很多東西都可以入詩。但詩得有激情和想像力,得有說不清的力量和讓人暈眩的東西。
現在國內的一些詩人也在寫類似的「敘事性詩歌」,這些詩人里包括以前的「第三代」和現在的所謂「第四代」。
中國的詩歌現狀和美國的還是不太一樣。一方面,中國詩歌的這種傾向,多少也和中產階級化的社會轉型有關;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影響的焦慮」,即第三代詩歌要避開「今天派」的影響,另尋出路。美國詩歌專業化後,有點像我們的作協,對創作沒好處。雖然美國詩歌中有不同聲音,比如「垮掉一代」、「黑山派」和「紐約詩派」,但其主流詩歌是非常保守的。

記者:評價一下第三代詩人。

北島:第三代中有不少出色的詩人。不像我們那樣,他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還有,作為文化革命後成長的一代,他們沒有我們這代人的歷史負擔。他們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嘗試,比如試圖建立和中國古代文體的對話關系,比如張?的「鏡中」,柏樺的「在清朝」、「蘇州記事一年」,都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作品。我在美國大學用這些詩作教材。

記者:你對第三代的描述,讓我想起第三代們關於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界定和爭議。

北島:在我看來,這種爭論沒什麼意義,是詩人之間爭奪話語權的結果。你說柏樺是民間的還是知識分子的?很難界定。我不想讓這個話題進入今天的談話。依我看,大家先把詩寫好了再說。
80年代的中國,很多人寫詩,詩人地位很高,現在少有人讀詩,承認自己是詩人會被笑話。前段時間成都的一些人,大概想復興詩歌,把詩貼在公共汽車上,讓它們滿街跑。我一直在想,詩和社會之間,怎樣的關系才算和諧。
帕斯說過,讀詩的人數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人在讀。中國的知識分子圈裡,還是有人在讀詩,這就很重要。中國走了兩個極端。八十年代初,詩歌過熱,一是正好處於話語轉變期,年輕人找到了自我表達的方式;二是由於錯覺,以為人人都可以當詩人。到現在倒好,沒人讀詩了,很多詩人放棄寫作。這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商業化敗了詩歌的火,因為商業化更急功近利。詩歌本來就是邊緣化的東西。和八十年代初的熱鬧相比,也許目前詩歌的處境更真實。

記者:怎麼評價國內的詩歌現狀?

北島:我在國外待的時間太久了,沒資格說三道四。總的印象是中國的詩歌處於低潮,這和中國新詩的災難性歷史以及脆弱特質有關,也和突如其來的商業化壓力有關。所謂低潮高潮必須有參照系。我的參照系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那是世界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產生了很多大師。那時的戰爭、離別、痛苦,為詩歌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在我看來,詩歌是一種苦難的藝術。自50年代後,詩歌在世界范圍內開始走下坡路。這並非意味著苦難不復存在,而是人們不願再正視它,越來越繁榮的電視等聲像媒體,正迎合甚至創造了這種心理。文字退居次要地位。這不僅僅是中國詩歌的問題。
那像我們這些喜歡讀詩、又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不是很悲觀?
你可以往後看,讀上個世紀那些大師的作品。閱讀沒有時間性。我就從來不鼓勵我的學生讀美國當代詩歌,離他們的現實太近,是有害的,很容易重蹈復轍。

記者:你向學生推薦哪些詩人?

北島:俄國的曼傑斯塔姆(Mandelstam),英國的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德國的特拉克爾(Georg Trakl)和鮑爾.策蘭(Paul Celan),西班牙的洛爾迦(Garcia Lorca)和瓦耶霍(Cesar Vallejo)等,讀這些大師的作品才知道詩的高度在哪裡。我不認為詩歌總是在進步,某一時期它會產生巨大的倒退。

·語言上的忠誠和文化上的反叛,是寫作的動力之一

記者:剛開始寫詩時,誰對你的影響最大?

北島:郭路生,也就是食指。那是70年春,我和幾個朋友到頤和園劃船,一個朋友站在船頭朗誦食指的詩,對我的震動很大。那個春天我開始寫詩。之前都寫舊體詩。

記者:「我的一生是輾轉飄零的枯葉/我的未來是抽不出鋒芒的青稞」是這首詩吧?你的「朗誦記」里提到過。

北島:對。我被他詩中的那種迷惘與苦悶深深觸動了,那正是我和我的朋友們以至一代人的心境。毫無疑問,他是自60年代以來中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人。

記者:你怎麼看自己早期的詩歌?

北島:現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會覺得慚愧,我對那類的詩基本持否定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官方話語的一種回聲。那時候我們的寫作和革命詩歌關系密切,多是高音調的,用很大的詞,帶有語言的暴力傾向。我們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沒法不受影響,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作中反省,設法擺脫那種話語的影響。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是一輩子的事。

記者:你現在的詩和出國前的詩有什麼不同?

北島:我沒有覺得有什麼斷裂,語言經驗上是一致的。如果說變化,可能現在的詩更往裡走,更想探討自己內心歷程,更復雜,更難懂。有時朗誦會上碰到中國聽眾,他們說更喜歡我早期的詩。我能感到和讀者的距離在拉大。

記者:介不介意這種距離?

北島:不介意。

記者:在心裡有沒有秘密讀者?

北島:有。詩一直都是寫給秘密讀者的,這可以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想像出的某個人。

記者:現在寫詩的速度是怎樣的?

北島:我在有意放慢速度。過去這十來年,寫得太多了,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自我重復。

記者:遠離母語,遠離熟悉的環境,對寫作有影響嗎?

北島:我不同意關於「文化的根」的說法。從年輕時代開始,我們吸取的營養就是來自不同文化的,那時寫的詩就受西方詩歌的影響。作為作家,確實有文化認同的問題,而中文寫作本身就確定了你的身份---你是中國詩人。像哈金用英文寫作,他就是美國作家。在語言上的忠誠和在文化上的反叛,會形成一種緊張關系,這又恰恰是寫作的動力之一。

記者:中篇小說<<波動>>是74年寫的吧?

北島:初稿是74年,改了三稿,79年定稿,81年在《長江文藝》上發的。

記者:為什麼沒繼續寫小說?

北島:後來寫過一些短篇。停止寫小說有幾個原因,一是那時沒怎麼看過小說,膽大,敢寫。到了70年代末開始,大量翻譯作品出來,我一下子被震住了,覺得差距太大,乾脆放棄。

記者:以後還會寫小說嗎?

北島:不會。詩人和小說家是兩種動物,其思路體力節奏以及獵物都不一樣。也許寫散文是我在詩歌與小說之間的一種妥協。

記者:我讀了你的散文集《藍房子》和《午夜之門》,很喜歡,風格和你的詩完全不同,你傳遞信息的方式非常幽默。是用隨筆的方式講故事。我更願意叫它們隨筆,散文聽起來有點抒情,而你的文章不抒情,像一些針尖,干凈利落地劃過皮膚。為什麼開始寫散文?

北島:最初是偶然的。當時和老闆關系不好,把在大學教書的飯碗給丟了,只好靠寫專欄養家糊口。慢慢體會到其中的好處,寫散文對我是一種放鬆,寫詩久了,和語言的關系緊張,像琴弦越擰越緊。另外,詩歌所能表達的畢竟有限,比如對日常生活以及對人與事的記錄是無能為力的。

·沒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靜

記者:你的《搬家記》描述了在歐洲的4年裡,換了7個國家,搬遷15次,我從中讀到的是你的苦悶和無奈。當時靠什麼力量扛過來的?

北島:我們這些作家當年被批判也好被贊揚也好,反正一夜成名,備受矚目。突然有一天醒來,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這種巨大的反差,會特別受不了。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關。慢慢的,心變得平靜了,一切從頭開始--作一個普通人,學會自己生活,學會在異國他鄉用自己的母語寫作。那是重新修行的過程,通過寫作來修行並重新認識生活,認識自己。

記者:有沒有絕望的時候?

北島:當然有。我喝酒的習慣就是那時養成的,在北歐喝很多威斯忌,有時覺得這晚過不下去了,非把自己灌醉才行。第二天醒來,鬆口氣--總算又熬過了一夜。

記者:這種狀態持續了多久?

北島:頭兩三年。加上北歐氣候不好,冷,天黑得早。

記者:到處游歷、搬家,一直帶在身邊的,最珍愛的東西是什麼?

北島:中文。這是唯一不能丟的行李。

記者:你交遊很廣,結識了許多詩人和作家,說說這種交遊的感受。

北島:游歷其實從最初寫詩就開始了。先是串門,在北京胡同串來串去,然後串到白洋淀,甚至更遠的地方。從85年起變成了世界范圍的游歷,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詩人和作家。我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再屬於某個特定的民族和文化,游歷久了,變得身份不明。這些人和自己及其他的語言文化都拉開了距離,游離在中間地帶,這種現象實際上在改變世界文化的景觀。這次到摩洛哥開會,我順便去看望一個住在摩洛哥的西班牙最有名的小說家胡安.高蒂薩羅(Juan Goytisolo),今年春天,我們一起去了巴勒斯坦。他覺得住在摩洛哥,和西班牙的距離正好,足夠他觀察國內的一切,又不必介入國內的糾紛。他經常在西班牙的報紙上談國際政治和社會問題。我作為一個流浪者,因為不屬於任何文化圈,就有一種說話的特權。比如巴以沖突,我明確站在巴方,公開譴責以色列當局。在參加國際作家議會代表團聲援巴勒斯坦的訪問活動中,我更切身體會到巴勒斯坦人所受的苦難。但歐洲和美國的大部分知識分子在巴以問題上保持沉默,這和猶太人在歐洲的歷史有關。那是個禁區。而葡萄牙小說家薩爾馬戈(Saramago)挑戰了這一禁區,他就受到很大的壓力。

記者:相對而言,你覺得哪裡最適合詩人生存和創作?

北島:哪兒都不適合詩人生存。如果不談詩人,作為移民,在美國生活要容易些,歐洲比美國排外得多。美國雖有很多問題,但好處也多。比如,像我這樣的英文水平,居然能混到美國大學教英文寫作,這在歐洲是想都不敢想的。
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曾說,生活在美國的好處是,他不必向給他錢的人道謝,詩人和學者都是乞丐,但他們把乞討的苦差推給了校長。
但問題是,詩歌和學者因為不用親自乞討,也就失去了乞丐的敬業精神,用不著流浪,有吃有喝的,轉而成了施主,傳教授業,居高自傲。這種階級成份的轉換,必有後患。

記者:好像你對當教授不太感興趣,那你喜歡什麼職業?

北島:沒有我喜歡的職業,但這話得看當時的歷史條件。我當建築工人時,最羨慕的活是燒鍋爐看水泵的,因為有時間讀書寫東西,但一直沒輪上我;後來當編輯,夢想找份不坐班的差事,也未能如願。現在當老師,嘴又笨,不適合,但總比刷碗強。

記者:現在你在威斯康辛州的Beloit College當駐校詩人,都幹些什麼?

北島:我每年在Beloit待兩個月,教詩歌創作和中國當代詩歌。創作課分兩部分,一是分析大師的作品,二是討論學生自己的詩。當場討論學生的作品,對我是很大的挑戰,往往會因為一個詞不懂而卡在那兒。後來我要求他們提前把詩交給我,我先查字典把詩看懂了再說。混久了就好了,一個詞不懂也沒關系,大概知道他們在寫什麼。

記者:這個工作可以讓你擺脫生活壓力嗎?

北島:像我這樣的第一代移民,面臨很多壓力:父親病重,孩子要上大學,加上美國經濟不好,教職不穩定。我曾做過很多工作,比如在紐約和一個舞蹈團合作,在加州為法庭的中文口譯出考題,給BMW汽車寫頌詞,等等。我沒什麼可抱怨的,現在這工作收入還行,雖沒有醫療保險和養老金,好處是自由,一年中大多數時間屬於自己。

記者:這樣你有大把時間參加各大學的詩歌朗誦會,我對這樣的朗誦會很好奇。

北島:一般有創作課的大學,都有朗誦系列(Reading Series ),配套成龍,組成了專業詩歌生產線。大學的詩人教授們互相請來請去。我也是受益者,常被請去朗誦。但由於非正式教職,又是外國人,我享有誤入中心的局外人的特權。這種特權是:你在其中,但不必遵守他們的游戲規則;同時又不在其中,距離使你保持足夠的清醒和批判意識。

記者:你是用英文還是中文朗誦?

北島:用中文朗誦,然後請美國詩人或教授朗誦英文翻譯,一首對一首,有時加字幕。我從不用英文朗誦,一是英文沒那麼好,二是我喜歡中文的音調,喜歡那種它孤懸於另一種語境中的感覺。說白了,我念錯了,沒人能聽得懂。

記者:聽眾的反應怎樣?

北島:各地不一樣。在歐洲,一般來說,不會有聽不懂的問題,尤其像北歐國家,有理解晦澀詩歌的能力,他們自己就有很多這類的詩歌。而美國注重的是敘事傳統,聽詩費點勁兒。有時候我得搭配些容易懂的詩,朗誦前再說幾句話作引導。其實朗誦就是一種表演,你總不想跟聽眾過不去吧。

記者:你早期寫了些情詩,後期不再寫愛情了,你的感情經歷和詩歌真的分開了嗎?

北島:寫情詩大概只能在青年時代。那時,生活經驗和寫作很密切,到了一定歲數兩者逐漸分開,寫作變得曲折隱秘了,沒有年輕時那麼直接。

記者:以後會再寫愛情詩嗎?

北島:不知道,生活和寫作都是不可預測的。

記者:現在誰在你的生活中最重要?

北島:女兒。我對女兒有負罪感,我生活的動盪以及婚姻上的問題,對她影響很大。我離開她時她只有4歲,10歲來美和我團聚,15歲又回到北京,17歲再搬回美國,像個小流浪兒,在該得到父愛時沒有父愛。記得剛和女兒分開的那段日子,我的感情變得非常脆弱,甚至不能在街上聽見孩子哭,一聽見就跑,實在受不了。

記者:她讀你的詩嗎?

北島:很小的時候會背一兩首,長大後就不讀了。

記者:我喜歡你寫給女兒五歲生日的那首詩,你女兒認同你的詩人身份嗎?

北島:她沒這個意識,有時還嘲笑我,直到在北京讀國際學校時,她的中文老師和英文老師都要教我的詩,她似乎才另眼相待。讓我吃驚的是,她最近開始寫詩了。那是青春期騷動、跨國遷徙和文化震盪所致,倒是很自然的,應該和我沒什麼關系。

記者:你的日常生活是怎麼安排的?

北島:上午寫作,中午午睡,下午去健身房讀書學英文,給女兒做飯,晚上租個錄象帶看,算是休息。

記者:現在讀中文多還是英文多?

北島:當然還是讀中文多。但出於生存需要,強迫自己讀《紐約時報》,其英文簡潔明快。另外讀點英文小說什麼的,出於工作需要,有時也讀讀英文詩。總之,平時犯懶,一到關鍵就得臨陣磨槍。

記者:什麼時候最想寫詩?

北島:很久沒寫的時候,有種恐慌,就像學業荒廢的感覺之於讀書人一樣。

記者:喜歡和身邊的人談詩嗎?

北島:不喜歡,詩是不能談的東西。

記者:你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什麼?

北島:失去親人。我妹妹在76年因游泳救人淹死了,那孩子得救了。我和妹妹感情非常深,她那時才23歲,我27歲。我痛不欲生。我甚至覺得,後來寫詩辦刊物都和這事有關。兩年後我和朋友創辦了《今天》。

記者:現在想起北京,還是像你書里提到的是「大白菜的味道」嗎?

北島:嗅覺比其它感官的記憶更持久。剛開始連做夢的背景都是北京。時間一長,背景慢慢消失,剩下的只有氣味。在外邊待久了,回去的路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我再也找不到那個我出生長大的地方。13年後我第一次回北京,連家都找不著了。冬儲大白菜不見了,但它的味道留在記憶里,那是我的北京的一部分。

記者:如果讓你現在給「幸福生活」下個定義,會是什麼?

北島:記得年輕時讀普希金的詩:沒有幸福,只有自由與平靜。我一直沒弄懂。直到漂泊海外,加上歲月風霜,才體會到其真正含義。沒有幸福,只有自由與平靜。

⑦ 求北島 《彗星》 讀後感

每當人們談起北島,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把個人的、政治的和文學的評價混雜在一起。在當代詩歌史上,北島以冷峻、簡練的藝術風格著稱。清醒的思辨和隱喻、意象的直覺噴涌,構成了北島詩歌最明顯的特徵,而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悖論式警句,也已經成為他的一個標識。然而,對於整整一代詩歌讀者來說,北島非同尋常的影響力不僅在於他的詩歌之美,更源自當年他那種真實的、與歷史緊密相關的激情,以及由這種在時間中太容易衰減的激情生成的庄嚴語調——雖然他音調中的痛苦和哀傷,不僅有著時代的痕跡,也有著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的深切的個人體驗。

以一個英雄的聲音開始,北島的詩歌、姿態和價值因為一個特殊的時代而不同凡響,別有意義。客觀上他所承擔的,並非為當代詩歌書寫傳統的使命,而是身不由己地挽起歷史交予的纖索,去為所有被鉗制的舌頭代言,去撫慰從「文革」走過來的一代人備受創傷的心靈。回述這段歷史,北島無疑超額完成了任務。正如柏樺曾經驚嘆的,「今天派帶給我們的神話是罕見的,也是永遠的。它通過幾個人,一些詩就完成了對一個偉大時代的見證」。

而另一方面,北島也因勇敢的個人抗議贏得了褒獎,成為符合大眾讀者想像的特定歷史處境中的楷模,一個生活在無休止的精神革命和反抗邏輯中的英雄人物——雖然「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北島「只想成為一個人」;但在一個人性復甦的年代裡,北島卻必然成為一個他根本無意成為的英雄。這一悖論式的定語或許將無可奈何地貫穿北島的個人寫作史。盡管從開始就試圖避卻詩歌在時代激流面前的政治演繹,但作為詩人的北島被定格在激情高亢的「廣場」上,被無情地安在某個大理石基座上——他其後的寫作似乎已經變成可有可無的餘音和回響——實際上,他晚近的詩歌創作在某些批評者眼裡,也已經有爭議地淪為一些無關痛癢的格言警句。

也許,人們不能寬容一個拖著行李箱、周轉四方維持生計的北島,也不能接受那曾經專注於反抗、為苦難及社會理想而顫栗的時代精神的喉舌,轉向個體的、漫遊式的苦吟,轉向疏離現實的「詞的流亡」。作為詩人的北島和他詩歌的這種落差,既說明了時間的演進和90年代之後當代詩歌重心的轉移,也說明了北島詩歌中難以擺脫的歷史回聲,正如北島自己所說的:「那時候我們的寫作和革命詩歌關系密切,多是高音調的,用很大的詞,帶有語言的暴力傾向。我們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沒法不受影響,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作中反省,設法擺脫那種話語的影響。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是一輩子的事。」

這種命定的、持續的影響也是圍繞北島的諸多爭議的焦點。一方面,人們不公正地指責北島詩歌中的意識形態化,卻似乎忽視了具體的歷史情境——因為無論從詩歌的現實意義還是介入現實的方式來看,北島備受詬病的政治情結、對抗性思維無疑是他們那代人生命和個人精神歷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這種外在於詩歌的影響也遮蔽了北島的詩藝探索和形式努力,如有論者指出,北島晚近的詩歌在用語、意向上的超現實主義傾向,而這種傾向其實在1986年他寫作《白日夢》時就已顯露徵兆——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在他寫於1974年的小說《波動》。

我始終認為,就當代詩歌的現代性而言,北島的詩歌足以構成一個有意義的參照坐標;正如在分析當代詩歌所吸納的各種影響時,北島的詩歌也將成為一個富有價值的樣本。如今,時代背景已經變化,激情洋溢的憤怒一代已經回到自身,他們充滿力量的疼痛也被時間裹挾而去,而當代漢語詩歌才剛剛起步——面對目前詩歌繁復多元的格局,且不說「世界性寫作」的空泛無味,至少有關北島詩中缺少「本土化」和「民族性」的詰問是無端和不恰切的。

北島的詩歌是「歷史面具上一個人的淚」,是從不放棄的懷疑和徹底的絕望,是「權力破碎的神話」以及對這一神話的不斷超越。正是由北島和「今天」詩歌開始,現當代詩歌的傳統才有了言說的意義和承繼的可能。作為「今天」之後第三代詩歌的代表詩人,韓東在《長兄為父》一文中甚至認為:「當代漢語文學是以『今天』和北島為起始的,它的時間標志是1976年。」這一偏重個人感受的說法或許過於極端——然而在我看來,忽略北島的詩歌就是無視新詩的歷史;否認作為詩人的北島,就是漠視我們自己的記憶和心跳。(文/劉立桿)

⑧ 關於朦朧詩的爭論

一、艾青對北島詩歌的批評
北島在70年代前期就和艾青相識,《今天》及「朦朧詩派」正式登上文壇也和艾青的支持有一定關系。但「朦朧詩派」登上文壇之後,便引來了諸多批評。事實上,「朦朧詩」這個稱呼在當時來說是含有貶義的,它主要指的是這些詩晦澀、難懂。記得前幾年在一次演講中,北島還有些生氣地說: 我們從來沒有承認自己是「朦朧詩人」。

《今天》

或許正是因為和北島關系比較親近,也比較熟悉北島的詩,1980年的時候,艾青在《與青年詩人談詩》中以北島的《生活》為例對晦澀難懂的現代詩進行了批評。北島的這首《生活》,內容只有一個「網」字。艾青這樣批評道:

有些人寫的詩為什麼難懂?他只是寫他個人的一個觀念,一個感受,一種想法;而只是屬於他自己的,只有他才能領會,別人感受不到的,這樣的詩別人就很難懂了。例如有一首詩,題目叫《生活》,詩的內容就一個字,叫「網」。這樣的詩很難理解。網是什麼?網是張開的的吧,也可以說是愛情之網,什麼都是網……

艾青

值得注意的是,艾青雖然說這首詩難懂,但其實他自己已經讀懂了這首詩:可以說是愛情指網,什麼都是網。那麼艾青為什麼還要點名批評這首詩呢?小新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

1. 當時「老詩人」和「新詩人」的論爭已經比較激烈,作為詩壇泰斗的艾青不得不表態,況且當時的主流話語要求他反對「朦朧詩」。

2. 艾青關心青年詩人,但又和青年詩人的創作觀有矛盾,他雖然能理解這樣的詩,但覺得這種創作觀念不正確。

當時的艾青,應該確實是抱著關愛青年詩人的態度。因為在對北島的《生活》作出批評之後,艾青也對北島的其它詩歌做出了贊揚。

北島

二、青年詩人的憤怒和艾青的還擊
但因為艾青的詩壇泰斗地位、北島的青年詩人領袖地位,以及當時的特殊氛圍,這番批評終究還是引發了一場極為激烈的論戰。反應最激烈的並不是北島,而是其它青年詩人。當時青年詩刊《崛起的一代》甚至還推出了一個專欄,名為「無名詩人談艾青」。

專欄中的文章都將矛頭指向艾青,其中更是包含著一些非常過分的言論。比如詩人黃翔在文章中聲稱要把艾青的詩歌送進火葬場:

你還是永遠去唱你那時代的「牧歌」吧。你和你的詩歌正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死去,在一代人中死去,我們要趁你還活著的時候把你的牧歌送進火葬場,絕不為它建築一座詩歌的「紀念堂」。

⑨ 如何評價北島和顧城的差別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重要詩人,人們常把他與舒婷、北島相提並論,顧城和舒婷也是很好的朋友,顧城屬於那種用靈魂也為靈魂淺唱低吟的詩人,但他的死也成為文學史家的一塊心病。
北島與顧城的關系
北島顧城是朦朧派的二位詩人,並且是主要代表人物。但他們的風格很不同,顧城幻想構造一個極致精神世界,北島反思質問推敲人世間的所有世事。如果說北島代表了一種態度,顧城就是一種靈魂。
北島顧城還有舒婷其實都是認識的朋友,因為他們是一個時代的。作為同一時代的文學產物來說,也確實是有不同,就像北島的經歷的確有別於顧城一樣。北島用剛強、獨特、鮮明的意境和有彈性的結構,表達了很多豐富的情感,並有一定的價值作用。顧城喜歡用象徵,而且是隱喻形式的,讀他的詩,感受到的是一場美的盛宴。

⑩ 如何看待北島對社會的責任感

摘要 網友你好,很高興接受你的提問。北島老師作為70年代崛起的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翹楚,他和一般知識分子最大的不同在於,他所具有的是至於整個時代的使命感,而不是之於某些事某些人群的責任感。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北島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4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