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活日常 > 禽龍生活在哪個時代

禽龍生活在哪個時代

發布時間:2022-03-04 03:03:20

Ⅰ 禽龍的生活習性是什麼呢

走進恐龍時代

地質史上的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地球生命的發展從這時起進入了爬行動物稱霸的時代。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在侏羅紀——恐龍的鼎盛時期——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齊聚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恐龍時代的地球環境

在恐龍生活的近兩億年的時光里,地球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連成一整片的陸地開始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地球板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由於光照不再均勻,熱量的傳導也被海洋阻斷,氣候環境也跟著發生了改變,這些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發生的,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

但是到了恐龍時代中期,地殼運動加劇,使得地質活動頻繁,造成了陸地氣候變化。到了恐龍時代晚期,由於氣候變得乾冷,地球上出現了沙漠。而地球板塊的漂移,造成了高山隆起,深谷下移,板塊攜帶大陸向不同的方向運動,使得環境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龍的世界」

三疊紀剛剛過去,氣候變得越來越潮濕,針葉林和蕨類植物開始占據優勢,並且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充足的食物讓那些蜥角類恐龍越長越大,梁龍、腕龍的身長甚至超過了20米!與此同時,獸腳類恐龍開始興旺發達。始盜龍、腔骨龍、鯊齒龍,無論是廣闊的平原還是茂密的叢林,到處都可以看到它們奔跑跳躍的身影。真是一個真正的「龍的世界」!

禽龍

Ⅱ 恐龍是在哪個時代的

恐龍是出現於中生代(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是群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
恐龍最早出現的那個年代叫三疊紀(2.05億年前~1.45億年前)。三疊紀的天氣相當炎熱並且乾燥,那個時候,爬行動物統治著地球。就在三疊紀的中期,恐龍出現了。 恐龍有很多種,最早出現的恐龍有虛骨龍、畸齒板龍、魚龍、幻龍等。 到了侏羅紀時代,又出現了許多種恐龍,如祿豐龍、雲南龍、禽龍、梁龍、劍龍、異特龍等。在侏紀時代,天氣不像三疊紀那樣乾燥了,雨水多了起來,好多的恐龍都生活在湖沼中。它們的體型也很大,有四五頭大象那樣重的體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到白堊紀時期(1.45億年前—6500萬年前),這一時期地球有了很大的變化,陸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塊,形成了海洋和陸地,而且陸地上的火山也時常爆發。這一時期出現了腕龍、三角龍、重爪龍、鴨嘴龍、霸王龍、角龍等等。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就滅絕了。
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Ⅲ 禽龍出現在哪個時代

讓我們通過時間隧道走進中生代,在距今1.4~1.0億年前的時代中我們找到了禽龍。只見它身軀高大、體形笨重、尾部粗而巨大,體長一般在10米左右,體重十幾噸。它的前肢較短,但堅實有力。最特別的是,禽龍的大拇指變大而成為一副尖利的「釘子」般的裝備,這是它們的自衛武器。可以想像,當它遇到想要吃它的霸王龍時,就用這種大而尖硬的「釘耙」去刺傷敵手。禽龍是形形色色鳥腳龍類中的一員,因為它們常用兩腳行走,兩腿直立的姿勢和它們腳的三趾構造,與現代的鳥禽頗為相像,所以人們叫它「禽龍」。禽龍的後肢很長且粗壯有力,腳趾分節寬而渾厚。禽龍大部分時間靠後肢行走,但有時在茂密的叢林、濕熱的沼澤或寧靜的湖畔尋食、飲水、漫遊時,也會用四足緩慢行走,但是遇到了霸王龍,還是要用兩只後腳逃命的,因為這樣速度更快。它的「自衛武器」僅是在迫不得已、無路可逃時使用。

中生代恐龍

Ⅳ 恐龍生活在什麼時代

中生代

Ⅳ 恐龍生活在哪幾個時代

最早出現於大約2億2千萬年以前,生活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億5千萬年。

1、中生代,顯生宙第二個代,晚於古生代,早於新生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中生界。中生代名稱是由英國地質學家J.菲利普斯於1841年首先提出來的,是表示這個時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中間性質。中生代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2、古生代時的盤古大陸分裂成南北兩片。北部大陸開始分為北美和歐亞大陸,但是沒有完全分開。南部大陸開始分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極洲,只有澳洲沒有和南極洲完全分裂。

恐龍最早出現的那個年代叫三疊紀(2.05億年前~1.45億年前)。三疊紀的天氣相當炎熱並且乾燥,那個時候,爬行動物統治著地球。就在三疊紀的中期,恐龍出現了。 恐龍有很多種,最早出現的恐龍有虛骨龍、畸齒板龍、魚龍、幻龍等。 到了侏羅紀時代,又出現了許多種恐龍,如祿豐龍、雲南龍、禽龍、梁龍、劍龍、異特龍等。在侏紀時代,天氣不像三疊紀那樣乾燥了,雨水多了起來,好多的恐龍都生活在湖沼中。

它們的體型也很大,有四五頭大象那樣重的體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到白堊紀時期(1.45億年前—6500萬年前),這一時期地球有了很大的變化,陸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塊,形成了海洋和陸地,而且陸地上的火山也時常爆發。這一時期出現了腕龍、三角龍、重爪龍、鴨嘴龍、霸王龍、角龍等等。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就滅絕了。它們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5)禽龍生活在哪個時代擴展閱讀

恐龍整體而言的體型很大。以恐龍作為標准來看,蜥腳下目是其中的巨無霸。在漫長的恐龍時代,即使是體型最小的蜥腳類恐龍也要比它們棲息地內的其他動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腳類則比任何出現在地表的動物都要大出幾個等級。

大部分的恐龍要比大型蜥腳類恐龍還小得多。現有的證據表明,恐龍的平均大小在三疊紀、早侏羅紀、晚侏羅紀和白堊紀都不斷變化。大部分獸腳類恐龍的體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間,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動物則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間。恐龍的體重估計值,大多介於1到10公噸之間。倫敦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研究指出恐龍的體重平均值約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類體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間。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世至白堊紀。它們大多為肉食性,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為最聰明的一類。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暴龍是著名代表,其餘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棘龍等也頗具名氣。

Ⅵ 恐龍生活在哪個年代

中生代時期。

恐龍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1841年,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研究了幾種類似蜥蜴的骨頭化石,認為它們是史前動物留下的,並將它們命名為恐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盡管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有這么一種奇怪的動物存在過。


(6)禽龍生活在哪個時代擴展閱讀:

中時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期的代表性恐龍如下:

1、三疊紀:恐龍的黎明,約距今2.5億年至2億年前,持續約5000萬年。

代表食肉恐龍:腔骨龍、虛型龍

代表食草恐龍:板龍

水生生物代表:魚龍、幻龍

2、侏羅紀:恐龍的鼎盛時期,約距今1.99億年至1.45億年前,持續約5400萬年。

代表食肉恐龍:異特龍、角鼻龍、蠻龍、

代表食草恐龍:腕龍、梁龍、劍龍

代表水生生物:魚龍、蛇頸龍

3、白堊紀:恐龍的衰亡時期,約距今1.45億年至6500萬年前,約持續8000萬年。

代表食肉恐龍:暴龍、鯊齒龍、阿貝力龍、棘龍、盜龍

代表食草恐龍:三角龍、鴨嘴龍、甲龍、泰坦巨龍

代表水生生物:滄龍、帝鱷

代表飛行生物:風神翼龍、翼手龍

Ⅶ 請問恐龍生活在什麼時期

恐龍與龍不同,參見龍 (消歧義)
恐龍,是對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大約2億1千萬年以前,生活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億5千萬年。在大約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幾乎所有種類的恐龍都滅絕了,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鳥類與某種恐龍有血緣關系。

恐龍(Dinosauria)這名字最早為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它由希臘詞彙deinos(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和sauros(意為「蜥蜴」)組成。恐龍一詞為日本翻譯,後為中國引用。

恐龍的體型差異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龍只有雞那麼大(鼠龍(Mussaurus),其幼體僅有20公分),但大多數都體型巨大。最大的是蜥腳類恐龍(戈壁卡拉麥里龍(Klamelisaurus gobiensis),體長超過30公尺,高10公尺),為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陸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僅次於鯨。

許多其他種類的爬行生物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某些種類同樣體型巨大,外形奇異,但它們不是恐龍。見蛇頸龍。

恐龍消失於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釋是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了滅絕(最早為Walter Alvarez提出)。但這一理論尚有爭議。

[編輯]
恐龍分類
恐龍分為兩大類:蜥臀目和鳥臀目,以骨盆結構區分。

蜥臀目
獸腳亞目
角鼻龍科(腔骨龍、原美頜龍、雙脊龍、阿貝力龍)
棘龍科(棘龍)
異特龍科(異特龍)
虛骨龍類
暴龍科(霸王龍、阿爾伯脫龍)
似鳥龍科(似鳥龍、似鴕龍)
偷蛋龍科(偷蛋龍)
鐮刀龍科(鐮刀龍、慢龍)
傷齒龍科(傷齒龍)
馳龍科(恐爪龍、迅猛龍)
蜥腳形亞目
板龍科(板龍)
蜥腳類
梁龍科(迷惑龍、梁龍、馬門溪龍)
腕龍科(腕龍)
巨龍科(巨龍、薩爾塔龍)
鳥臀目
覆盾甲龍類
劍龍亞目(劍龍)
甲龍亞目(甲龍、頭骨龍、結節龍)
角足龍類
鳥腳亞目(鴨嘴龍、副櫛龍、棱齒龍、禽龍)
腫頭龍亞目(腫頭龍)
角龍亞目(鸚鵡嘴龍、原角龍、三角龍)

Ⅷ 禽龍生活在多少年至多少年

禽龍(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禽龍是種大型鳥腳類恐龍,身長約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者。它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凡藍今階到巴列姆階,約1億4000萬年前到1億2000萬年前;生存時代大約位於行動敏捷的棱齒龍類首次出現,演化至鳥腳下目中最繁盛的鴨嘴龍類,這段過程的中間位置。

Ⅸ 禽龍的生活習性


19世紀的禽龍繪畫。圖中的禽龍以樹蕨為食。禽龍最先被注意到的特徵之一,是它們具有草食性爬行動物的牙齒,但科學家對於它們如何進食,則沒有共識。如同曼特爾所注意到的,禽龍並不像任何現存的爬行動物,它們的下顎聯合處缺乏牙齒,形狀為勺狀,他發現禽龍的牙齒最類似二趾樹懶與已滅絕的地懶磨齒獸。曼特爾提出禽龍擁有可抓握的舌頭,可用來勾取食物,如同長頸鹿。更完整的化石則否定了曼特爾的說法,例如:用來支撐舌頭的舌骨很大,顯示它們的舌頭肌肉發達,可推動嘴部的食物,而不能抓取食物。多洛藉由一個斷裂的下顎指出禽龍的舌頭並非類似長頸鹿。
禽龍的牙齒類似鬣蜥的牙齒,但較大。鴨嘴龍科擁有多排不斷替換的牙齒,而禽龍在同一時間只有一副准備替換用的牙齒。上顎骨左右兩側最多各有29顆牙齒,前上顎骨則沒有牙齒,齒骨左右兩側則各有25顆牙齒;上下顎牙齒數量不一致的原因,是因為下顎的牙齒較寬。因為這些牙齒位於顎部外側,以及其他的生理特徵,禽龍被認為具有某種頰囊,可能由肌肉所構成,可以將食物置於兩頰咀嚼,如同大部分其他鳥臀目恐龍。
當禽龍的嘴部閉合時,上下顎的頰齒表面會互相磨合,可磨碎中間的食物,形成類似哺乳類的咀嚼動作。因為禽龍的牙齒是不斷替換的,所以它們能夠終生以堅硬的植物為食。另外,禽龍上下顎的前端缺乏牙齒,形成鈍狀的邊緣,可能覆蓋著角質,可以咬斷樹枝。禽龍的小指纖細而靈活,可協助勾取食物。
不清楚禽龍平常以何種植物為食。較大的種可能以離地面4.5米以內的樹葉為食,例如貝尼薩爾禽龍。 大衛·諾曼認為禽龍可能以木賊、蘇鐵、以及針葉樹為食, 一般認為,白堊紀開花植物的出現與禽龍類有關,導因於這些恐龍以低高度植被為食。根據假設,由於禽龍類以裸子植物為食,使得類似草的早期被子植物有空間成長, 但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 無論禽龍以何種植物為食,根據它們的體型與繁盛,它們應該占據者體型中到大型草食性動物的生態位。禽龍在英格蘭與以下恐龍共同生存:小型掠食者極鱷龍、大型掠食者始暴龍、重爪龍、新獵龍、小型草食性恐龍棱齒龍與荒漠龍、禽龍科的曼特爾龍、甲龍類的多刺甲龍、以及蜥腳下目的畸形龍。 曼特爾根據英格蘭梅德斯通的化石所繪制的禽龍重建圖早期的禽龍化石很破碎,使得科學家們對於禽龍的步態產生不同的看法。禽龍最初被描述成鼻上有角的四足動物。隨者更多的化石被發現,曼特爾發現禽龍的前肢遠短於後肢。他的對手理查德·歐文,則認為禽龍是種具有柱狀四肢的矮胖動物。恐龍的第一個原始比例重建工作被託付給曼特爾,但他因為健康不佳的原因而拒絕了,這些禽龍雕塑後來以歐文的版本作為原型。
在貝尼沙特發現了大量禽龍化石後,科學家們發現禽龍是種二足動物。但禽龍在當時被塑造成筆直站立的步態,尾巴拖曳在地面上,充當三腳架的第三支點。
大衛·諾曼後來重新檢視禽龍化石,他認為禽龍不可能採取筆直站立的步態,因為它們的尾巴擁有硬化的肌腱。如果採取三腳架,禽龍的硬挺尾巴將會斷裂。若禽龍採取水平 的姿勢,則更能理解它們的手臂與肩帶特徵。例如,禽龍的手部相當不靈活,中間三指聚集、靠攏,上有蹄狀指爪。這種手部結構能夠承受更多的重量。禽龍的腕部相當不靈活,手臂與肩膀骨頭結實。這些特徵使得禽龍較常採取四足步態。
隨者禽龍的年齡增長,以及體重的增加,它們將更常採取四足步態;幼年貝尼薩爾禽龍的手臂較成年體的短,約是後肢長度的60%,成年個體的前肢長度則為後肢的70%。 根據禽龍類的足跡化石,以及禽龍的手部、手臂結構,可推論禽龍採取四足步態時,中間三根蹄狀手指可支撐重量。禽龍的後腳掌相當長,上有三根腳趾,它們會採取趾行動物的方式,使用手指與趾爪來行走。 禽龍以二足奔跑的最高速度估計為每小時24公里,但它們無法使用四足步態快速的奔跑。
在英格蘭的早白堊紀地層發現許多大型三趾足跡,尤其是在威特島的維耳德,這些足跡化石當初很難以敘述、解釋。有些早期的研究人員認為它們與恐龍有關系。在1846年,愛德華·泰戈特(Edward Tagart)將這些足跡化石歸類於生跡分類單元中的禽龍痕跡屬; 而塞繆爾·比克爾斯(Samuel Beckles)則在1854年發現這些足跡類似鳥類的足跡,但可能來自於恐龍。在1857年,一個年輕禽龍的後肢被發現,足部擁有三根腳趾,顯示這些足跡可能來自於禽龍。 盡管缺乏直接證據,這些足跡化石常被歸類於禽龍。在英格蘭的一個足跡化石顯示禽龍可能以四足方式行進,但足跡本身保存狀態不佳,因此很難作為直接證據。被歸類於禽龍痕跡屬的足跡化石,位於歐洲挪威的卑爾根群島與司瓦爾巴特群島,皆為發現禽龍化石的地方。 最早發現的禽龍拇趾尖爪,在1840年發現於德國美斯頓拇指的尖爪是禽龍的最著名特徵之一。雖然曼特爾最初將拇指尖爪放置在禽龍的鼻部上,但道羅根據在貝尼沙特發現的完整標本,將拇指尖爪放置於手部的正確位置上。但自從80年代以來,仍有許多恐龍的大型拇指尖爪被錯置在足部,類似馳龍科,例如西北阿根廷龍、拜倫龍、以及大盜龍。
禽龍的拇指尖爪被認為是種對付掠食者的近身武器,類似短劍, 但也可能用來挖開水果與種子, 甚至用來與其它禽龍打鬥。 一位科學家認為這個拇指尖爪連接者毒腺, 但這觀點並沒有被接受,因為尖爪的內部並非中空, 表層也沒有溝槽可使毒液流動。 貝尼沙特的大量禽龍化石,有時被認為是單一的災害而造成的,還有被認為是多種原因而造成的。根據群體生活的說法,該地至少保存了三種死亡方式,而大量的個體在很短的地質時間內死亡(約10到100年內), 但這並不代表禽龍是種群居動物。 貝尼沙特的幼年禽龍化石非常普遍,不同於現代群體動物的死亡模式。可能是周期性的洪水將大量的屍體沖積到湖泊或沼澤。
德國Nehden鎮的禽龍化石,則具有較大的年齡范圍,甚至是曼特爾龍與貝尼薩爾禽龍的六倍;根據地理特性,顯示可能有群居動物曾遷徙經過河邊。
不像其他被假設的群居動物,例如鴨嘴龍類與角龍科,沒有證據顯示禽龍為兩性異形動物。有論點認為貝尼沙特的曼氏禽龍或阿瑟菲爾德禽龍(目前都為曼特爾龍)代表禽龍的某種性別,可能是雌性,而較大、較結實的貝尼薩爾禽龍,則可能為雄性。 然而,這個理論沒有得到任何支持。

閱讀全文

與禽龍生活在哪個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7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9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