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體維生素D的最主要來源是什麼
維生素D是一種類固醇激素(脂溶性維生素),主要成分是VD2(麥角鈣化醇)和VD3(膽鈣化醇)。人體皮下儲存有從膽固醇生成的7-脫氫膽固醇,受紫外線(主要是中波紫外線UVB)照射後,可轉變為維生素D。
所以,過去也有「陽光即是維生素」之說。人體對於維生素D的獲取為多元途徑,比如,食物攝取、日曬生成、補充劑攝入等。但其中,90%的維生素D都是通過陽光照射合成的,經食物攝取的僅佔到10%。
(1)產生活性的維生素d是哪個部位擴展閱讀
作用
當人體血鈣濃度較低時,維生素D誘導甲狀旁腺素分泌,將其釋放至腎及骨細胞。在血鈣濃度較高時,維生素D又刺激甲狀腺C細胞,產生降鈣素,阻止鈣從骨中動員出來,並促使鈣及磷從尿中排出。所以,維生素D既可促進鈣吸收,也可促進骨骼中的鈣分解,維持平衡。
Ⅱ 活性維生素D是怎樣形成的
活性維生素D都是由相應的維生素D原經紫外線照射轉變而來的。
維生素D原是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維生素D原B環中5,7位為雙鍵,可吸收270~300nm波長的光量子,從而啟動一系列復雜的光化學反應而最終形成維生素D。
如果維生素D原為麥角固醇,則光照產物是維生素D2,如果維生素D原是7-脫氫膽固醇,則光照產物是維生素D3。
維生素D2又名麥角鈣化醇,主要由植物中合成,酵母,麥角等含量較多。
維生素D3又名膽鈣化醇,大多數高等動物的表皮和皮膚組織中都含7-脫氫膽固醇,只要陽光或紫外光照射下經光化學反應可轉化成維生素D3。
(2)產生活性的維生素d是哪個部位擴展閱讀:
相關作用
維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鈣、磷代謝,促進腸內鈣磷吸收和骨質鈣化,維持血鈣和血磷的平衡。具有活性的維生素D作用於小腸黏膜細胞的細胞核,促進運鈣蛋白的生物合成。運鈣蛋白和鈣結合成可溶性復合物,從而加速了鈣的吸收。
維生素D促進磷的吸收,可能是通過促進鈣的吸收間接產生作用的。因此,活性維生素D對鈣、磷代謝的總效果為升高血鈣和血磷,使血漿鈣和血漿磷的水平達到飽和程度。有利於鈣和磷以骨鹽的形式沉積在骨組織上促進骨組織鈣化。
Ⅲ 維生素D在體內的最高活性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維生素 分別在________________
1,25—二羥膽鈣化醇
肝臟
腎臟
羥化
Ⅳ 活性維生素d是什麼
活性維生素D3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促進骨質形成,增加骨量的物質。高鈣血症患者禁用。
活性維生素D3為白色結晶性粉末;無臭,無味;遇光、濕、熱均易變質。在乙醇或二氯甲烷中易溶,在乙醚中溶解,在水中幾乎不溶。熔點(2010年版葯典二部附錄Ⅵ C)為137~142℃,熔融時同時分解。
取活性維生素D3,精密稱定,加無水乙醇溶解並定量稀釋製成每1ml中約含1.25mg的溶液,依法測定(2010年版葯典二部附錄Ⅵ E),比旋度為+46.0°至+52.0°。
(4)產生活性的維生素d是哪個部位擴展閱讀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俄亥俄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維生素D3能顯著修復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的心血管系統損傷。鑒於曬太陽時身體會自動產生D3,因此專家建議,心血管系統損傷病患可多曬太陽或服用D3補充劑。
在最新研究中,塔杜斯·馬林斯基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直徑僅為人發絲千分之一的納米感測器,開發出了獨特的測量方法和系統,並用其追蹤維生素D3對單一內皮細胞(心血管系統的重要調節部分)的影響。研究發現,維生素D3是一氧化氮(一種調節血流量並預防心血管系統血栓形成的主要信號分子)的強力刺激劑,也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系統中的氧化應激水平。
Ⅳ 活性維生素D的主要形式是
目前,我們補充的維生素D主要是維生素D3。維生素D3又名膽鈣化醇,來源於動物,人體可合成,由表皮和真皮內含有的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紫外線照射轉變。維生素D3是維生素D中目前生物代謝率最高的一種活性形式,所以目前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絕大多數含維生素D的補劑,大多數都是維生素D3的類型。
維生素D3通常被稱為「陽光維生素」,在免疫系統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維生素D含量豐富的魚肝油、海魚,還有動物肝臟等,都是維生素D3的形式。
而不同的維生素之間也需要協同作用,類似「木桶原理」,有利於各種維生素的補充和吸收,因此,我們更推薦復合維生素,補充效率更高一些,維生素的補充也更全面。目前像湯臣倍健、21金維他、紐斯葆這種這類復合維生素選擇,含維生素D的復合維生素補劑,科學配比會更適合日常補充,且維生素原料主要來自帝斯曼,是擁有70多年維生素生產經驗與歷史的生產集團。而維生素D也與人體免疫力水平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更需要注重日常不同的維生素都需要補充到位,進行主動式免疫。
Ⅵ 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維生素D(簡稱V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乃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一組結構上與固醇有關,功能上可防止佝僂病的維生素,最主要的是維生素D3與D2。前者由人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成。後者由植物或酵母中含有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成。維生素D的主要功用是促進小腸粘膜細胞對鈣和磷的吸收。腸中鈣離子吸收需要一種鈣結合蛋白,1,25-二羥基維生素D3可誘導此蛋白合成,促進Ca2+吸收,又可促進鈣鹽的更新及新骨生成,也促進磷吸收與腎小管細胞對鈣、磷的重吸收,故可提高血鈣、血磷濃度,有利於新骨生成和鈣化。[1]
此外維生素D還有促進皮膚細胞生長、分化及調節免疫功能作用。一般成年人經常接觸日光不致發生缺乏病,嬰幼兒、孕婦、乳母及不常到戶外活動的老人要增加維生素D供給量到每日10μg(相當於400國際單位)。缺乏維生素D兒童可患佝僂病,成人患骨質軟化症。[1]
食物來源以含脂肪高的海魚、動物肝、蛋黃、奶油相對較多,魚肝油中含量高。[1]
中文名
維生素D
外文名
vitamin D
作用
促進鈣、磷吸收,皮膚細胞生長、分化及調節免疫功能
缺乏病症
兒童可患佝僂病,成人患骨質軟化症
主要類別
最主要的VD是維生素D3與D2
快速
導航
VD的命名與結構
VD的來源
VD的生化代謝
VD主要生理功能
VD補充
VD的應用和生產
VD簡介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科學家研究發現,多曬太陽或食用紫外光照射過的橄欖油、亞麻籽油等可以抗軟骨病,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發現並命名人體內抗軟骨病的活性組分為維生素D。[2]
維生素D(簡稱V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為一組具有抗佝僂病作用,結構類似的固醇類衍生物總稱。最主要的是維生素D3(膽骨化醇、膽鈣化醇)、維生素D2(骨化醇)。膳食中維生素D主要來自動物性食品如魚肝、蛋黃、奶油等、攝入後在膽汁存在情況下從小腸吸收,以乳糜微粒形式運入血中,在肝、腎、線粒體羥化酶作用下轉變為1,25-二羥基維生素D3,具有生物活性,可刺激腸黏膜鈣結合蛋白(CaBP)合成,促進鈣的吸收,促進骨質鈣化。人體內膽固醇衍生物7-脫氫膽固醇貯於皮下,在日光或紫外線照射下可轉變為膽骨化醇,為內源性維生素D,能促進鈣、磷的吸收。[3]
VD是類固醇的衍生物。為白色結晶,溶於脂肪,性質較穩定,耐高溫,抗氧化,不耐酸鹼,脂肪酸敗可使其破壞。動物肝臟、魚肝油、蛋黃中含量豐富[4] 。嬰兒、兒童、青少年及孕婦、乳母每日需量為400 IU(國際單位)[5] 。缺乏時成人易患骨軟化病,小兒即佝僂病。如血鈣下降,會出現手足搐搦、驚厥等,對牙齒的發育也有關系。維生素D攝入過多,可引起高血鈣、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甚至軟組織異位骨化等。[3]
VD的命名與結構
VD命名
維生素D是維持高等動物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素,是一族A、B、C、和D環結構相同但側鏈不同的分子總稱,A、B、C、D環的結構來源於類固醇的環戊氫烯菲環結構。維生素D根據其側鏈結構的不同而有D2、D3、D4、D5、D6和D7等多種形式,在動物營養中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有D2(麥角鈣化醇)和D3(膽鈣化醇)兩種活性形式。[6]
維生素D2即植物來源的麥角鈣化醇,其命名是9,10-斷鏈-(5Z,7E)-5,7,10(10),22-麥角甾四烯-3β-醇,為無色結晶,熔點為115~118℃,不溶於水,易溶於乙醇和其它有機溶劑;維生素 D3是存在於動物體組織及魚肝油中的膽鈣化醇,正式命名是9,10-斷鏈(5Z,7E)-5,7,10(19),22-膽甾三烯-3β-醇麥角鈣化醇,其先體是來自植物的麥角固醇,為無色結晶,熔點為84~85℃,不溶於水。[6]
VD結構與化學性質
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是固醇類衍生物。現已知的維生素D有多種,比較重要的是維生素D2和D3,它們的結構很相似,只是側鏈有差別。結構式為如右圖:
維生素D是無色晶體,溶於脂肪,脂溶劑及有機溶媒中,化學性質穩定,在中性和鹼性溶液中耐熱,不易被氧化,但在酸性溶液中則逐漸分解。維生素D水溶液中由於有溶解氧而不穩定,雙鍵還原後使其生物效應明顯降低。因此,維生素D一般應存於無光,無酸,無氧或氮氣的低溫環境
Ⅶ 人體合成維生素D的部位是哪裡拜託各位了 3Q
為類固醇衍生物,屬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D與動物骨骼的鈣化有關,故又稱為鈣化醇。它具有抗佝僂病的作用,在動物的肝、奶及蛋黃中含量較多,尤以魚肝油含量最豐富。天然的維生素D有兩種,麥角鈣化醇(D2)和膽鈣化醇(D3)。植物油或酵母中所含的麥角固醇(24-甲基-22脫氫-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激活後可轉化為維生素D2。在動物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也可以轉化為維生素D3,因此麥角固醇和7-脫氫膽固醇常被稱作維生素D原。在動物體內,食物中的維生素D2和D3可在小腸吸收,經淋巴管吸收入血,主要被肝臟攝取,然後再儲存於脂肪組織或其他含脂類豐富的組織中。在人體中的維生素 D主要是D3,來自於維生素D3原(7-脫氫膽固醇)。因此多曬太陽是預防維生素 D缺乏的主要方法之一。維生素D2及D3皆為無色結晶,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破壞,不論維生素D2或D3,本身都沒有生物活性,它們必須在動物體內進行一系列的代謝轉變,才能成為具有活性的物質。這一轉變主要是在肝臟及腎臟中進行的羥化反應,首先在肝臟羥化成 25-羥維生素D3,然後在腎臟進一步羥化成為1,25-(OH)2-D3,後者是維生素D3在體內的活性形式。1,25-二羥維生素 D3具有顯著的調節鈣、磷代謝的活性(圖11)。它促進小腸粘膜對磷的吸收和轉運,同時也促進腎小管對鈣和磷的重吸收。在骨骼中,它既有助於新骨的鈣化,又能促進鈣由老骨髓質游離出來,從而使骨質不斷更新,同時,又能維持血鈣的平衡。由於1,25-二羥維生素 D3在腎臟合成後轉入血液循環,作用於小腸,腎小管,骨組織等遠距離的靶組織,基本上符合激素的特點,故有人將維生素 D歸入激素類物質。維生素D有調節鈣的作用,所以是骨及牙齒正常發育所必需。特別在孕婦、嬰兒及青少年需要量大。如果此時維生素D量不足,則血中鈣與磷低於正常值,會出現骨骼變軟及畸形:發生在兒童身上稱為佝僂病;在孕婦身上為骨質軟化症。1克維生素D為 40000000國際單位。嬰兒、青少年、孕婦及餵乳者每日需要量為400~800單位。 維生素D於1926年由化學家卡爾首先從魚肝油中提取。它是淡黃色晶體,熔點115~118℃,不溶於水,能溶於醚等有機溶劑。它化學性質穩定,在200℃下仍能保持生物活性,但易被紫外光破壞,因此,含維生素D的葯劑均應保存在棕色瓶中。維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幫助人體吸收磷和鈣,是造骨的必需原料,因此缺少維生素D會得佝僂症。在魚肝油、動物肝、蛋黃中它的含量較豐富。人體中維生素D的合成跟曬太陽有關,因此,適當地光照有利健康。 每天的需求量:0.0005至0.01毫克。35克鯡魚片,60克鮭魚片,50克鰻魚或2個雞蛋加150克蘑菇。只有休息少的人,才需要額吃些含維生素D的食品或制劑。 功效:維生素D是形成骨骼和軟骨的發動機,能使牙齒堅硬。對神經也很重要,並對炎症的抑製作用。 副作用:研究人員估計,長期每天攝入0.025克維生素D對人體有害。可能造成的後果是:惡心、頭痛、腎結石、肌肉萎縮、關節炎、動脈硬化、高血壓、輕微中毒、腹瀉、口渴,體重減輕,多尿及夜尿等症狀。嚴重中毒時則會損傷腎臟,使軟組織(如心、血管、支氣管、胃、腎小管等)鈣化
希望採納
Ⅷ 人體維生素D主要來源於什麼
維生素D都是由相應的維生素D原經紫外線照射轉變而來的。維生素D原是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維生素D原B環中5,7位為雙鍵,可吸收270~300nm波長的光量子,從而啟動一系列復雜的光化學反應而最終形成維生素D。
如果維生素D原為麥角固醇,則光照產物是維生素D2,如果維生素D原是7-脫氫膽固醇,則光照產物是維生素D3。維生素D2又名麥角鈣化醇,主要由植物中合成,酵母,麥角等含量較多。
(8)產生活性的維生素d是哪個部位擴展閱讀;
維生素D最為人所熟知的作用就是促進鈣吸收。現在隨著研究的深入,醫學界發現其實它還有很多作用,比如降低乳腺癌、肺癌、結腸癌等常見癌症的發生率,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壓和感染性疾病等。
此外,維生素D還可以調節胎盤的發育和功能,這表明,孕婦維持較好的維生素D水平可預防如流產、先兆子癇和早產等妊娠並發症的發生。宮內及嬰幼兒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可降低1型糖尿病、哮喘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率。
Ⅸ 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
是25-(OH)2-D3
活性形式的維生素D是一種激素,其化學性質類似於類固醇激素,如睾酮、雌激素及調節壓力的皮質醇。
維生素D是維生素D2(VD2)和維生素D3(VD3)的總稱,在體內活化後具有了激素的生物活性(註:即指如果要具有激素活性必須要經過活化)。
VD3在體內要經過兩步羥化才具有生物活性。 先在肝內的25-羥化酶(25-hydroxylase)的作用下羥化形成25羥維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 然後在腎臟內由1α-羥化酶催化,再次羥化成活性更高的1,25-雙羥維生素D3。(1,25(OH)2D3也可由皮膚、胎盤、巨噬細胞等組織、細胞合成。)
維生素D3的活性形式主要包括25羥維生素D3、1,25-雙羥維生素D3以及24,25-雙羥維生素D3,其中1,25-雙羥維生素D3生物活性最強。25羥維生素D3是維生素D在人體血液循環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常作為評估個體維生素D營養狀況的檢測指標,但僅有微弱的抗佝僂病作用。(註:1,25-雙羥維生素D3的生物活性約是25羥維生素D3的100-200倍。) 之後,活化的維生素D3進一步羥化或氧化被降解,經肝腎代謝排出。
Ⅹ 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是什麼
1,25-(OH)2-D3。
維生素d能夠幫助孩子骨骼的成長發育。對於孩子們來說,平時應該多吃一些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但是家長對於維生素d的概念都不了解,也認識不到維生素d對於孩子的幫助。其實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有些維生素d含在天然的食物之中,並且通過充足的紫外線照射也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維生素d注意事項
維生素D雖為人體所需但成人每日需要甚少。皮膚接受日光照射和由膳食攝入即可,因此無需另補。對嬰幼兒和兒童,妊娠及服哺乳婦女,由於生長速度快,需求量大,僅需補充維生素D的適宜劑量劑量,但不要認為維生素是補葯,維生素D和其他的葯一樣,劑量過大,在體內不吸收甚至中毒或出現有害反應。
補充以自然靜補為首選,補充維生素d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如維生素D2一般存在於植物油,酵母中。維生素D3富含蛋黃,豬肝,羊肝,蝦皮,大豆,乾酪,酸奶,果仁,魚子醬中,是兒童攝取的優質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