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歌有哪幾個種類
按形式和作用分
1、高原山歌
山歌是中國民間歌曲的代表性體裁之一,是人們在山間野外放牧、砍柴、挑擔、鋤草、行路等個體勞動生活中隨意詠唱的一種短小民歌。
中國的山歌流傳很廣,但主要集中於西南、西北及北部高原、山區廣大地帶。另有豫、鄂、皖交界的大別山,粵東北、贛南、閩西武夷、羅霄、南嶺三山交匯處等山歌流傳區。
2、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俗稱「號子」或「哨子」,是中國民歌的重要體裁之一,普遍流傳於全國各省區。其主要功能,就是統一大夥的勞動節奏,協調勞動動作,調節人們的勞動情緒。多種多樣的生產勞動,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勞動號子。
3、稻區「田歌」
自古以來,稻農們都習慣於在栽秧、薅草、車水、挖地時唱歌助興。這些民歌名目繁多,總稱為田歌。田歌的傳唱方式,基本上保留了勞動號子的特點,一般採用「領」、「合」形式、「領」與輪流接唱形式和分組對歌形式。
4、城鎮「小調」
小調(或稱小曲)是廣泛流傳在各城鎮、集市的一種民歌體裁。長期以來,經過城鎮職業、半職業民間藝人的加工、磨練,形成了結構較均勻、節奏規整、曲調細膩、主題內容多樣等一系列題材特徵。
5、雲嶺「雙聲」
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中國的民歌一律是單聲形態的。直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音樂學家才開始在中國西南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陸續觀察到了一組歌手同時唱兩個聲部的現象。從而,改變了以往中國無「復音」民歌的陳見。
按地域分
1、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客家童謠。流行於廣東東部的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紫金縣,福建西部的上杭、寧化、清流、永定,江西南部的興國、瑞金、永新等地,以及台灣北部的桃園、新竹、苗栗等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使用客家方言演唱。
2、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渭北民歌、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
3、雲南民歌
雲南是中國擁有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壯、苗、僳僳、佤、回、納西、拉祜、景頗、瑤、藏、布朗、阿昌、蒙古、崩龍、獨龍、普米等族。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按體裁分
按照它的體裁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號子(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小曲)。
按人群分
1、情歌
(1)傾訴互相愛戀之情和表明選擇愛人標準的,如《絲線牽橋妹敢過》、《金銀不是如意郎》。
(2)抒發離別、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畫在眼睛上》、《和來捏作一個人》。
(3)表達誓不分離的堅貞愛情的,如《情願挨打不丟郎》、《出了衙門手牽手》。
(4)告誡和批評的怨情歌,如:「要學莧菜紅到老,莫學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亂了心》。
(5)為數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類的偷情歌,雖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現了被剝奪正常愛情生活的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2、兒歌
一詞,中國「五四」以後才普遍使用。古代稱為「孺子歌」、「小兒謠」等。
(1)哪個民族民歌最能反映生活擴展閱讀
民歌,人民之歌。 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產生一類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洩。
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
它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朴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
② 各少數民族的民歌代表作
各少數民族的民歌代表作有:
(1)掀起你的蓋頭來(維吾爾族民歌)
(2)忠實的心想念你(達斡爾民歌)
(3)歌唱美麗的家鄉(苗族民歌)
(4)山丹紅花開(回族民歌)
(5)杵歌(高山族民歌)
(6)月下情歌(白族民歌)
(7)你送我一枝玫瑰花(維吾爾族民歌)
(8)道拉基(朝鮮族民歌)
(9)哇哈哈(新疆民歌)
(2)哪個民族民歌最能反映生活擴展閱讀:
民歌形式
民歌,人民之歌。 從古至今,無論東西南北,每一時代、地域、民族、國家;在不同的地理、氣候、語言、文化、宗教的影響下,都不其然會產生一類人類自娛、文化留傳或生活實質的宣洩。
他們會以不同的形色傳遞他們的歷史、文明及熱愛,而歌謠亦是其重要之一環,而社會學或大眾俗稱之為民歌(謠)。
它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是經過廣泛的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無數人智慧的結晶,音樂形式具有簡明朴實、平易近人、生動靈活的特點。
③ 「長調」是屬於哪一個少數民族的民歌
蒙古
蒙古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自己輝煌的文明,尤以游牧文化最為燦爛。而蒙古長調可稱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哪裡有草原,哪裡就有長調,哪裡有牧人,哪裡就有長調。長調是草原上的歌,是馬背上的歌。
蒙古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它集中體現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點,並與蒙古語言和文學等息息相關。
可以說,蒙古長調演唱藝術是代表蒙古歌唱藝術最高成就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蒙古歌唱家代代相傳,口承心授,使長調成為具有成熟表現手法的藝術形式。它有著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藝術不同的結構和要素。
長調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悠揚的旋律、繁復的波折音和只可意會的內在節律。演唱長調時,常有將一個完整樂段從低音區提到高音區,再降到低音區的完整過程,有時一支長調要用幾組這樣的過程。長調在音樂上的主要特徵是歌腔舒展,節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長,不少樂句都有一個長長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顫音,唱起來豪放不羈,一瀉千里。
長調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即四句歌詞分兩遍唱完。長調演唱藝術只能根據演唱者的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掌握,而不能象短調歌曲的節拍那樣以「強和弱、1和2」來固定地表達。即不同的人演唱的節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而對這些草原特有的景色,只有悠遠的長調才能絕妙地加以表現。蒙古長調的唱法以真聲為主,它感嘆自然、謳歌母愛、贊美生命、訴說愛情,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靈深處的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論人們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聽到悠揚舒緩的蒙古長調,便會聯想起那茫茫無際的大草原,聯想到藍天、白雲、氈包和畜群,都會令人體味到草原獨有的春天的喜悅、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蒼涼。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樂,是離自然最近的一種音樂,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產物,是一種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
④ 民歌(我要有哪個民族的)
目前較全的。
一根竹竿容易彎(湖南)
花鼓調(湖南)
「茉莉花」(東北 與江蘇的「茉莉花」同名異曲)
阿瓦日古里(新疆)
祝酒歌(內蒙古)
我的家鄉多美好(赫哲族)
瑤族山歌(瑤族)
天烏烏(台灣)
四化像朵花(毛南族)
太陽還在半坡房(侗族)
我的花兒(哈薩克族)
桂花開放貴人來(布衣族)
婚禮宴客歌(傣族)
農夫歌(朝鮮族)
在橋下(俄羅斯族)
打鞦韆(基諾族)
多幸福,多快活(珞巴族)
催眠曲(獨龍族)
豐收的節日(塔塔爾族)
花香隨他一起來(德昂族)
保安令(保安族)
北京太陽的光輝(門巴族)
出海歌(京族)
小水渠(烏孜別克族)
美好的前程(布朗族)
聽見陽雀的歌聲(怒族)
青海花兒(回族)
杵歌(高山族)
我想到你家去作客(塔吉克族)
獵人之歌(錫伯族) 造天造地(阿昌族)
普米想念周總理(普米族)
忠實的心哪想念你(達斡爾族)
各族人民心連心(土族) 一對鴿子虛空里飛(撒拉族)
牧歌(柯爾克孜族)
月亮出來亮晶晶(仡佬族)
黨和仫佬親又親(仫佬族)
肅南草原好風光(裕固族)
毛主席的光輝比太陽暖(鄂溫克族)
越跳越歡樂(景頗族)
快來跳舞(納西族)
我把荷包送給你(拉祜族)
只為盤花妹才來(水族)
莫讓野鳥來採花(佤族)
土家唱起豐收歌(土家族)
辣辣地吃上個攪團(東鄉族)
得波錯(哈尼族)
請到我們家鄉來(僳僳族)
千軍萬馬過海洋(黎族)
阿西里西(彝族)
吹起羌笛跳鍋庄(羌族)
姑娘生來一朵花(白族)
天上飄著彩虹(藏族)
搖籃曲(滿族)
月亮出來亮晃晃(壯族)
猜調(雲南)
放馬山歌(雲南)
歌唱美麗的家鄉(苗族)
茉莉花(河北 與原產於江蘇的「茉莉花」同名異曲)
茉莉花的另一版本
久不唱歌忘記歌(布衣族)
觀燈(山西)
採茶燈(福建)
回娘家(山西)
在一起(彝族 簡譜版)
掛紅燈(陝西)
掛紅燈(山東)
康定情歌(新版,中英文對照)
十送紅軍(江西)
敬酒歌(蒙古族)
月光下的思念(傣族)
心上人像達瑪花(藏族 簡譜 )
槐花幾時開(四川)
茉莉花(江蘇)中英文對照版
掀起你的蓋頭來(維吾爾)
趕牲靈(陝西)
走西口(山西 簡譜版)
姑蘇小唱(江蘇 簡譜版)
瑤族舞曲(瑤族 )簡譜版
花兒與少年(青海)
龍船調(湖北)
五哥放羊(山西)
新疆好(新疆)
下四川(青海)
川江號子(四川)
小放牛(河北)
雨不灑花花不紅(雲南)
落雨大(廣州)
蝸牛和黃鸝鳥(台灣)
瀏陽河(湖南)
採花(四川)
在那遙遠的地方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陝甘)
刮地風(甘肅)
孟姜女(江蘇)
八月桂花遍地開(江西)
賣湯圓(台灣)
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川)
挖泥鰍(湖北)
綉荷包(山西)
正月里來迎新年(陝西)
新春秧歌扭起來(陝西)
青絲鳥(浙江)
鬧元宵(山西)
打著山歌過橫排(江西)
小拜年(遼寧)
青春舞曲(維吾爾族)
藍花花(陝西)
台灣島(台灣)
送我一朵玫瑰花(維吾爾族)
三十里鋪(陝西)
柳州有個鯉魚岩(廣西)
馬車夫之戀(維吾爾族)
四季歌(青海)
小河淌水(雲南)
阿拉木汗(維吾爾族)
東北風調(黑龍江)
嘎達梅林(蒙古族)
康定情歌(四川)
月牙五更(遼寧)
牧歌(蒙古族)
都達爾和瑪麗亞(哈薩克族)
小白菜(河北)
蒙古小夜曲(蒙古族)
在銀色月光下(塔塔克族)
沂蒙山小調(山東)
小黃鸝鳥(蒙古族)
茉莉花(江蘇)
鳳陽花鼓(安徽)
森吉德瑪(蒙古族)
交城山(山西)
一根扁擔兩個籮(湖南)
正月十五那一天(藏族)
落水天(廣東)
跳月歌(彝族)
邦錦花兒(藏族)
⑤ 簡述《詩經》中民歌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現實生活
一、宗廟祭歌和民族史詩
1、宗廟祭祀之歌.我國古代特別重視祭祀,保存在「三頌」和「大雅」中的宗廟祭祀之歌,其中心內容是歌頌祖先和在位的君王或諸侯的功德.
2、古老的民族史詩.《大雅》中有五首詩歌,《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敘述了周始祖後稷誕生到武王滅商的史跡和傳說,是古老的周民族史詩.
二、農事詩
1、農事祈報祭歌.《周頌》中的《臣工》、《噫嘻》、《豐年》等,這些詩歌,大都贊頌田土廣大,農夫眾多,勞動場面壯觀以及喜獲豐收的景象.
2、生產勞作之歌.
⑥ 哪個少數民族的民歌民謠最好聽
個人覺得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特色,主要看個人的偏好,我比較喜歡苗族的民歌民謠,記得去苗寨的時候,馬車走在山間小路,馬夫唱歌回盪在山間,感覺好獨特。另外就是朝鮮族,朝鮮族的民歌還是很有特點的,朝鮮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看看韓國娛樂業的發展就知道了。我比較偏好這兩個民族的,不知道你喜歡否。
⑦ 歌曲敖包相會反映了哪個民族的生活
中國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眾集體創作的。一般是口頭創作,口頭流傳,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經過集體的加工、提煉而成為完整的藝術作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民歌都各具風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練,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彩,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民歌是一種重要的歌曲體裁,主要有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
勞動號子(也稱「號子」)是在生產勞動中產生的,與勞動節奏緊密結合,題材廣泛。由於勞動方式不同形成多種類型,如:打夯號子、車水號子、船夫號子等。號子的演唱多為一人領唱,眾人合唱的形式。通常,號子更為勞動人民流傳,如《船夫曲》等。
山歌是勞動人民在山野、田間勞動中表達內心情感的民歌。曲調爽朗質朴,節奏自由舒展,演唱形式以獨唱或對唱為主。山歌通常是對唱歌曲,如《小河趟水》、《敖包相會》等。
小調(也稱「小曲」)是在鄉鎮中流行的民歌,多產生於民間日常生活和風俗活動中。曲調流利抒情,結構比較整齊,演唱時常加進表演和伴奏。小調一般為女性來演唱,如《紫竹調》、《知道不知道》等。
中國民歌是中國音樂體裁的一種,是人民群眾在生活實踐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歌曲藝術。它有3個基本特徵:
(1)始終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聯系。民歌的作者和傳唱者是勞動人民,他們通過編唱民歌傳授知識、表達愛情、訴說哀愁、祈求幸福,同時也以民歌抒發感情,美化生活,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歷史。
(2)民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創作是在演唱、流傳過程中進行的。一首民歌經過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幾代人的傳唱加工,日積月累,有的脫胎為新的民歌;有的經歷了千錘百煉,變得更美、更完善。如此不斷發展、繁衍,使民歌具有無比頑強的生命力。
(3)民歌的形式簡明樸素、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積淀著一個民族或地區的自然的藝術美.
⑧ 急!!這是哪個民族的民歌!
蒙古族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個游牧民族,活動在今甘肅、內蒙一帶。
②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③穹廬――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④見――同「現」,呈現。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陰山下」,說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陰山是綿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陰山為背景,給人以壯闊雄偉的印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天蒼蒼,野茫茫」,天空是青蒼蔚藍的顏色,草原無邊無際,一片茫茫。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穹廬是游牧異議的活動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們的衣食來源,對於這些與他們的生活和命運相關的事物 ,他們有著極深極厚的感情。所以我們說,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我們並且認為,這首民歌具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這里。
⑨ 民歌與人民生活的關系
民歌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眾,是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為了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願望而創作的,在過去,勞動人民被剝奪了掌握文化的權力,不識字,更不懂譜,但他們卻用口口相傳的方式編唱自己的歌曲,以滿足生活的需要,如《長工苦》、《攬工人兒難》,傾吐了遭受欺詐壓迫的長工的悲苦情懷,《綉荷包》,抒發了少女對情人的思戀和對幸福生活的憚憬等。(明·馮夢龍)有「但有假詩文,無假山歌」之說,民歌所表現的人民群眾的思想是最真實,最深切的。
民歌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覆蓋生活的不同層面,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除了娛樂作用外,它在社會生活中還具有許多實際功用。
1、教育與傳承: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中,流傳著歌唱長篇敘事詩,歷史詩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的「開天闢地歌」、景頗族的「木瑙齋瓦」、獨龍族的「創世紀」、僳僳族的「木刮基」等等。
這些歌曲記述了有關宇宙與人類起源的古代神話和傳說,先民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認識以及歷史、生產、生活和禮儀知識。這些歌曲曲調起伏較小,吟誦性強,篇幅長大,有的歌詞長達數萬行,一般需要數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唱完。這些歌曲多在節日、祭祀或婚喪禮儀中由巫師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氣氛肅穆。
2、人生禮儀:
人生有四個最重要的階段,即誕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在我國許多民族中,民歌貫穿於這四大禮儀。例如彝族接生婆所唱的《秧子歌》,廣西壯族男子18歲成年時所唱的《十八歲之歌》,蒙古族、普米族的婚禮歌曲,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土族、傣族、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漢族的《伴嫁歌》(或「哭嫁歌」),壯族、苗族、普米族的喪葬歌曲等等。
3、祭祀與驅邪:
在一些民族中,民歌常用於祭祖活動,以及由巫師、神婆主持的祭神驅邪、除病免災的儀式。例如傣族的「祭神調」、「師娘調」、「卜卦調」,侗族的「踩堂歌」(侗語叫「多耶」或「耶」)等等。
4、交際:
民歌的交際功用包括戀愛、交流、送往迎來及對歌鬥智等。它作為異性間交往的媒介,是我國許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功用。一些民族的傳統歌唱節目也往往與此相關。例如壯族的「歌墟」,苗族的「遊方」,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區土、回、撒拉、東鄉、保安及漢族的「花兒會」等等。在節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專設的戶外歌場交遊、嬉戲和對歌,歌聲通宵達旦,可持續數晝夜。還有一些民族,如布朗族、基諾族、傣族及南部侗族地區,有小夥子去姑娘家對歌尋偶的習俗。而哈尼族、黎族、景頗族等,則是由村寨或部落興建專用的公共房屋,供未婚青年男女對歌社交。青年男女從相識到定情,往往要有一定的過程,對歌的內容也就形成了一套程序。例如苗族的「遊方歌」的程序為第一次見面唱「見面歌」,歌詞內容為雙方的自謙;再次見面唱「相思歌」;第三次見面以後,才開始通過對歌了解對方更多的情況。
⑩ 北朝民歌最能反映我國游牧民族的生活和環境的詩
反映北地風光、游牧生活的歌。最著名的是《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