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寵物中心 > 蜈蚣寵物怎麼飼養

蜈蚣寵物怎麼飼養

發布時間:2022-10-09 08:30:29

Ⅰ 蜈蚣怎麼養

蜈蚣的養殖技術:
1.野地養殖法:此方法簡便易行,冬天在有蜈蚣出沒的地方,挖一條長寬不限的小溝,內放垃圾、碎磚,動物殘渣、骨頭、腸、魚刺、雞鴨鵝毛等。蜈蚣嗅到雞毛等的腥味,就會聚集而來棲息、繁殖,春天即可捕捉。一般每隔1~2天後就可翻開溝捕捉到蜈蚣,捕捉後再補充新鮮的食物,覆以細土,以便繼續捕捉。清明前後是捕捉蜈蚣的最適季節。此外,還可用鐵耙於亂石堆、樹根、荒草和岸灘處捕捉蜈蚣。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初次飼養蜈蚣,可以解決種源問題,且特別適合那些沒有專業飼養條件的人。
2.室內全人工養殖法:
室內養殖可採用水泥缸,缸底面積最好為50×40厘米。將水泥缸以「品」字形疊放2~3層,用玻璃板作缸蓋,缸內均應鋪上松軟的細土,厚度視季節而變,一般春、秋季 10厘米,夏季5厘米,冬季20厘米左右。上層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塊、小木塊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製成三角形小水槽,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以供應蜈蚣所需要的飲水。放養的密度與個體大小,不同生長期以及餌料情況有關,一般每缸可飼養1~2齡幼體蜈蚣200條,或3齡蜈蚣75條,或4齡以上蜈蚣40~50 條左右,每缸約有4條雄性成體即可。其它方面,可參照室外半自然狀態下的人工池養法進行。
3.室外個自然狀態池養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較陰涼濕潤,背陽避風,僻靜的山坡地方。池用磚、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厘米的池壁,池壁要用水泥勾縫隙,池的長寬大小根據養殖數量而定。大池內應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別飼養。池的四周應設排水溝,池底面不澆水泥,先墊上6厘米左右的細泥土,上面鋪上細石塊或碎瓦片,並留有隙縫,池內也栽種雜草、樹木,並在池內放置飲水盤供應清潔的飲水,盡量造成適應蜈蚣棲息的自然生態環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鑲一圈15厘米寬,與池壁成直角的「內檐」伸出,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動物入侵。
(2)第一批放養的蜈蚣可來源於野生採集,也可購買種苗。一般種苗應選擇3~5齡性成熟的蜈蚣,要求體壯活躍,背烏亮而有光澤,雌雄搭配以10:1為宜,但雌蜈蚣產卵孵化時應將雄性蜈蚣全部擇出另養,池養蜈蚣的密度為每平方米350~450條為度。池內濕度以60~70%較為合適,不宜超過75~90%。若濕度過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導致脫殼和飲食困難,不僅妨礙正常發育,而且會發生生理性病變,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他內溫度應保持在26~29℃間,夏季當氣溫上升到40~42℃時,蜈蚣體內的水份蒸發迅速,應隨時注意降溫,一般方法是經常朝池內灑水降溫保濕。冬季應向池內拋擲稻草保溫,創造一個適合蜈蚣生長的潮濕、溫暖、飼料充足的環境。
(3)蜈蚣為肉食動物,喜食各種昆蟲,如蝗蟲、蟋蟀、蟬、蚱蜢、蜻蜒、蜘蛛,蟲蛾等,飼料應以禽、獸肉食為主,如泥鰍、黃鱔、蚯蚓、蝸牛、蝙蝠、鼠類、壁虎、蜥蜴、蛇類、蠅蛆、白蟻、地鱉蟲等,以及其它動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腳廢料,如雞血、雜骨、腸肚、禽毛、魚蝦小雜等。蜈蚣有時也屹瓜果、胡蘿卜、西瓜皮及植物嫩草,因而可適當搭配25~35%的蓮子草,葉葉綠等青飼料。夏秋季節傍晚,還可點燈誘蟲、蛾供蜈蚣捕食,並可適當投放一些昆蟲類在池中的雜草里繁衍,供蜈蚣批食。不過蜈蚣也耐飢餓,十幾天不給食也餓不死,但要注意蜈蚣極度飢餓或嚴重干擾時會互相殘殺而咬食飼類。並且蜈蚣可以幾天不食,但不可一日無水,要在養殖池內設置水盤,以供應充足的飲水。特別是蜈蚣對食類要求較講究,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蟲也不吃。投放食料應視季節增減,春夏季蜈蚣活動量大,應多放,晚秋初冬則可適當減少。一般一條成體蜈蚣每次食量約1克,幼體蜈蚣可2~3天餵食一次,成體蜈蚣則需每天餵食一次。放餌時間以傍晚為好,要先將前一天吃剩的殘渣清除掉,並要把較大的食物切段分散放置。
蜈蚣常見疾病與治療:
黑斑病:紅龍蜈蚣身下和頭部發現有大小不同的黑斑。可用食母生0.6克、土黴素0.25克、氯黴素0.25克,一起磨細拌飼料蟲連喂7天可防治,對嚴重者可分離餵食。也可分別選用制菌素、兩性黴素、放線菌酮和克念黴素等乳化劑防治。胃腸炎:用磺胺片0.5克拌飼料蟲飼喂,也可用氯黴素0.25克拌300克飼料蟲飼喂。
脫殼病:蜈蚣生長快,脫殼時濕度過干難脫殼,過濕產生小蟎蟲、真菌寄生。這時要連續每10天喂土黴素0.5克、食母生0.6克、鈣片1片,一起磨細,同400克飼養蟲拌勻連喂。
蜈蚣加工技術:
捕捉到的活蜈蚣,先用沸水燙死,再把尾端剪去,擠出糞尿,後取長寬與蜈蚣相當的簿竹片,削尖兩頭,一端插入蜈蚣齶下,另一端插入尾部,借竹片的彈力將蜈蚣伸直,置陽光下曬干。若遇陰雨天,可用炭火烘乾。乾燥後取出竹片(切忌折斷頭尾,影響品質),將體長相近的蜈蚣頭朝一方,在背腹處用寬lcm左右的細竹片橫向夾住,結紮成排,每排50條,置木箱內密封貯存。 品質要求 成品蜈蚣應足干、呈扁長狀,頭部紅褐色,背部黑綠色,有光澤,並有2條突起棱線,腹部棕黃色,癟縮,足黃色或紅褐色,向後彎曲,最後一節如刺狀,斷面有裂隙或中空,氣微腥,具刺鼻臭氣,味辛而微咸,頭尾部齊全,無破碎,無蟲蛀,無霉變。

Ⅱ 【蜈蚣怎麼養】最正確的蜈蚣飼養方法

蜈蚣雖然有兩隻眼睛但是視力非常差,生活的主要輔助主要就是靠觸覺。蜈蚣怕非常怕光,白天躲在陰暗潮濕的雜草和石縫中,晚上出來活動覓食,養殖蜈蚣的濕度應該保持在60%——70%。濕度過大會在氣溫偏高時很容易加快細菌的繁殖,這樣會讓蜈蚣染上疾病,濕度過低蜈蚣可能會因為脫水而得乾枯病,所以濕度應該保持平衡而不能突高突低。蜈蚣是變溫動物,受溫度影響極大,每當達冬季的時候蜈蚣會因為氣溫低而躲在深入冬眠,這是蜈蚣的本能,在人工養殖中最好不要滅掉其本能,因為這樣可能帶來蜈蚣的變異,蜈蚣的蘇醒期是在清明後,當氣溫達到15℃以上的時候便會結束冬眠,當氣溫達到20℃的時候開始到處捕捉食物以補充體力,蜈蚣的生長發育最適合的溫度是在25℃--32℃。

Ⅲ 孵化出來的小蜈蚣要怎麼養

1、保證充足的飼料和飲水。幼蜈蚣的飼料應以多汁、柔軟的動物性飼料為主,蚯蚓和蝌蚪是幼蜈蚣較喜歡吃的飼料。投喂蚯蚓時,應選擇與蜈蚣身體粗細相近的個體,將其切成小段,投於塑料板上。而蝌蚪則可直接投喂,也可將其除掉內臟剁成肉泥再喂。幼蜈蚣的飲水主要由吸水海綿提供。

4、當幼蜈蚣結束育子期時,要及時與母蜈蚣分離。如果孵化期開始時,母蜈蚣住的是單間「產房」,則此時只需將母蜈蚣從「產房」中取出即可。如果母蜈蚣採取的是群養共池的辦法孵化,則可採取引誘法將幼蜈蚣從飼養土中誘出,然後轉移出來。具體做法是:利用幼蜈蚣喜群集、愛吃甜食的習性,用幾塊清潔的、鑽有若干小洞的人造海綿,在含有葡萄糖、奶粉的溶液中浸泡片刻,然後在傍晚放入蜈蚣池的活動場,幼蜈蚣會爬往海綿吃食和休息,次日晨,將海綿用鑷子輕輕夾起,移到准備好的飼養器中,將其內的幼蜈蚣抖落出來即可。

Ⅳ 蜈蚣飼養的方法

蜈蚣的主要繁衍地區在北回歸線以北,其適應性強,容易人工養殖。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蜈蚣飼養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蜈蚣飼養的方法

一、蜈蚣養殖池的建造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風條件好而又比較陰濕、僻靜的地方。養殖池可建在室內,亦可建在室外。養殖池用磚或石塊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80厘米為宜,池內壁四周用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粘貼,或在池口鑲一圈玻璃與池壁成直角的內檐,寬15厘米為宜。以防蜈蚣外逃。池內靠牆壁四周挖一條寬10厘米深4厘米的水溝,在水溝內側再挖一條寬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供投放飼料用。池內可栽上雜草和樹木,並堆放一些石塊、瓦片等供蜈蚣棲息。放種苗後池上要蓋一層草簾遮光。池內應保持干凈、潮濕、蔭涼和衛生。

二、飼喂方法蜈蚣一般每隔2~3天喂一次,活動期每天喂一次,孵化期間不需要餵食喂水。餵食的時間是每天的16:30~18:00之間。餵食後的次日早晨須將殘餘食物揀掉。蜈蚣投喂飼料可參照下列配方:

①各種昆蟲類動物70%,熟土豆20%,碎粒、青菜或麵包碎片10%;

②各種禽畜類或其它動物的肉泥70%,魚粉或蠶蛹粉20%,青菜碎片10%。每天在餵食的料槽內放置盛有清水的小碟盤,供蜈蚣飲用。

三、蜈蚣的繁殖與孵化蜈蚣一般在3-6月份交配,5-7月份產卵,每次產卵40-50枚,產卵後蜈蚣將卵抱在懷內孵化。孵化20左右天出殼,45天後才能離開母體獨立生活。孵化期間應保持安靜和適宜的溫、濕度,一般溫度應控制在25℃~32 ℃之間,濕度應控制在50%~70%之間。

蜈蚣的生活習性: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只有少量分布。每年驚蟄後,氣溫轉暖,蜈蚣冬眠蘇醒,開始出土活動,善居於陰濕的雜草叢中或亂石溝里。從芒種到夏至,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它又漸漸移到陰涼的壕溝、墳地、田埂或土坎的縫隙之中,避過炎熱的白天。到了晚秋季節,則又多棲於背風向陽的鬆土斜坡之下或樹洞、樹根較暖的地方。總之,蜈蚣畏光羞明,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潮濕、溫暖、通風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養殖蜈蚣時,就要據其生活習性,盡力創造它要求的生活條件。如在飼養場內栽樹種草,放置磚塊瓦片等都是為滿足蜈蚣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而採取的措施之一。

蜈蚣一般都在夜間出來單獨活動。它雖有8隻單眼,但視力弱,尤其是白天視力極差。單獨活動時至到觸角相碰才繞道而行,各自迴避。在晴朗無風的夜晚,20~23時是它們活動的高峰期。其活動的特點是夜間活動多,白天活動少;氣溫高於25℃時活動多,10~150C日活動少;10℃以下活動更少甚至停止活動;天氣悶熱,雨後的夜晚活動多,氣溫低的夜晚活動少;無風或微風的夜晚活動較多,大風(風力在六級以上)的夜晚活動少:雨後的夜晚活動多雨天的晚上活動少。由此可見,蜈蚣活動的頻率與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降雨量和光照強弱等氣象因子都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人工養殖蜈蚣時都要注意以上氣象因子對它生活的影響。同時蜈蚣鑽縫能力很強,因此蜈蚣能順利鑽過岩石、土坎等的隙穴,並能棲息在這些縫隙中。

在蜈蚣生活密度過大或驚擾較多的情況下,易引起相互殘殺而死亡。但在飼養條件下,隨著生活環境和飼養條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夠的新鮮飼料和水源,不加大對它生活的驚擾,即使養殖密度較大,對其生活也無多大影響。尤其是同一母體所產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長大後就是幾十條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夠新鮮飼料和水源,保持安靜的環境,是人工養殖蜈蚣的必備條件。

蜈蚣飼養要點

1.在自然條件下,蜈蚣一般棲息在山坡、田野、路邊或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在井沿、柴堆以及磚瓦縫隙間,特別喜歡陰濕、陳舊的地面。活動的基本特點晝伏夜出。在溫度低於10℃時便停食,零下7℃進入冬眠期。

2.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別喜食各種昆蟲,如黃粉蟲、蟋蟀、金龜子、白蟻、蟬、蜻蜓、蜘蛛、蠅、蜂以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里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和水產動物的肉、內臟、血、軟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蘿卜、嫩菜等,牛奶、麵包等作蜈蚣的食物。

3.人工養殖蜈蚣可採用缸、池等方式,採用缸養,用破舊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徑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將外邊的土拍實。缸內中間用磚或土坯壘起來,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與缸壁間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無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壘土坯即可。一個直徑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隻左右。注意飼養密度,必須按蜈蚣的體長和體大的變化而分群、分池飼養。

4.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範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做好溫度、濕度、光線管理,保持環境安靜。經常觀察,防止蜈蚣天敵進入養殖池內。防止食物、泥土的霉變,並且及時剔除有病的蜈蚣。

5. 蜈蚣的壽命僅有6年,性成熟以後,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後初晴的清晨進行交配,40天開始產卵,雌蜈蚣把受精卵產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時孵化。每隻雌蜈蚣一次排卵達2-3小時,每次產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塊。孵化期間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Ⅳ 蜈蚣的飼養方法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只有少量分布。每年驚蟄後,氣溫轉暖,蜈蚣冬眠蘇醒,開始出土活動,善居於陰濕的雜草叢中或亂石溝里。但如果飼養蜈蚣的話應該怎麼飼養呢?下面我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蜈蚣的飼養方法一、飼料

蜈蚣為典型的食肉性昆蟲,性較兇猛,憑著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顎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類小型動物。

蜈蚣食源廣泛,從野外觀察和試養觀察結果,綜合各地飼養經驗,蜈蚣的飼料主要有以下幾類:一類是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菸蟲、金龜子、稻苞蟲、牛,角蟲、蟬、蚱蜢、蜻蜒、蜘蛛、蠅類和蜂類等的成蟲、蛹、幼蟲和卵。

另一類是蠕蟲、蚯蚓、蝸牛、蛤蝓等無脊椎動物及蛙、蛇、蜥蠍、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內臟等。再一類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時,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黃瓜等瓜果以及蛋類、牛奶、麵包等熟製品。此外,浙江人工飼養的蜈蚣主食泥鰍、黃鱔、小魚、小蝦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雖然廣雜,但對食物要求新鮮,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養殖時,必須每隔2~3天就應投一次新鮮飼料。投料前,要徹底清除前次剩餘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飢力強。飢餓時,一次進食量可達自身體重的1/5~3/5。食飽後,十天半月不給食物也不會餓死。

同時,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飲水。因此飼養場內必須放置盛水器皿,並要定時換水,以保持飲水的新鮮、清潔。

蜈蚣的飼養方法二、產卵與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產卵期。每條雌性蜈蚣一般產卵量為20~60粒,大多為40~50粒,少數為10粒以下。產卵前蜈蚣腹部緊貼地面,自行挖掘淺的洞穴。產卵時,蜈蚣身體曲成“S”形,卵從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產在自行挖好的淺穴內。在無外界驚擾的情況下,產卵需2~3小時。產完後,隨即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團,抱在“懷中”孵化。蜈蚣產出的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徑約3~3.5mm,米黃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彈性。

蜈蚣孵卵時間較長,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過程中,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都在隨胚胎不斷發育逐漸變化。一個月後,卵內初具幼蟲形態,體長約1.2cm,可見卵膜內幼蟲的蠕功;35~40天後,幼體體長約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離開母體;43~45天後幼蟲體長約2.5cm,能離開母體自行尋食。在整個孵卵期間,母體早已蓄足養料,不必給食,否則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蟲被食物污染而被母體食掉,影響孵出率和幼蟲成活率。

母體在孵卵期間,一直不離開卵團或幼體,精心孵化和守護。不時用觸角左右擺動軀趕近身的其他小蟲,並常用食爪撥弄或用口吮舔卵團或者幼體。據觀察,這是母體食爪的基節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體在清洗卵團或幼體,以防止卵團或幼體遭細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產卵或孵卵期間,若受外界驚擾,就會停止產卵,並把已產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蜈蚣食卵後,多能重新產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產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遲,且產卵少,孵出率不高,影響蜈蚣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人工養殖蜈蚣時,在蜈蚣產卵和孵卵期間,應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切忌驚擾,這是養殖管理中必須注意的事項。

蜈蚣的飼養方法三、蛻皮與生長發育

蜈蚣屬甲殼類的節肢動物,體表覆蓋有幾丁質的甲殼,限制了本身的進一步生長發育。為了擺脫甲殼對進一步生長發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蛻皮數次。每蛻一次皮,就明顯的長大一次。在胚胎發育中要蛻皮三次,成體一般每年蛻一次,個別蛻二次。

蛻皮多在盛夏或產卵後進行。蛻皮前體色改變,行動遲緩,不吃食物,視力和觸角能力減弱。蛻皮時,由前向後逐節進行,最後蛻出尾足。蛻下的舊皮呈皺縮狀,拉直時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軀殼。蛻皮需約2小時左右才能完成。蛻皮時切忌驚擾,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人工養殖的蜈蚣蛻皮時還要防止成群螞蟻等對它趁機攻擊,否則易被螞蟻等咬死咬傷。

蜈蚣發育的速度較慢,從第一年孵化的幼體到當年冬眠前體長僅約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條件下體長也只約4.9~6.6cm。所以蜈蚣從產出的幼體發育至成體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時間。生長發育的速度與食料是否充足和進食時間的長短有很大關系。人工養殖中發現同一年產出的蜈蚣,室內養殖的比自然放養的生長發育得快。所以養殖時供給充足的新鮮飼料是提高其產量的重要條件之一。

蜈蚣的飼養方法四、越冬

蜈蚣屬變溫動物,外界氣溫升降的變化對其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寒冷的冬季威脅著它的生命。

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脅,它就鑽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間不食不動,身體呈“S”形或“L”形。冬眠時鑽入層的深度與氣溫、土溫的高低直接相關。氣溫、土溫越低,鑽入土層則越深;氣溫、土溫較高,則鑽入土層較淺。在一般氣溫、土溫條件下,多在土層15~40cm處冬眠;氣溫、土溫低時,可在土層80~100cm處冬眠。若土溫升高,不僅可以推遲冬眠時間,而且可在土層淺處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見,土溫的高低是影響蜈蚣冬眠時間長短、潛伏土層深淺的關鍵。

因此在養殖中,人為的提高冬眠場所的土溫,不僅可以縮短它冬眠的時間,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對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於提高養殖蜈蚣的產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養殖場開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與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勻,倒入坑內,把坑填平。然後鋪上適量的磚瓦碎塊放人蜈蚣。再蓋一層細土,最後覆蓋樹枝枯草。這樣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環境條件。

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前,土溫低,早、中、晚土溫升降變化大,改善後土溫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溫差變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溫在同一天內無大的變化,有利於蜈蚣安全越冬。

蜈蚣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後的好處很多,主要有:

①經過深翻,疏鬆了土壤,土層中空氣流通,因土表蓋有細土枯草,磚瓦碎塊下的土中熱量不易散失,增強了保溫能力;並且土中熱量易在磚瓦碎塊間散發,縮小了一天內早、中、晚的溫差。

②磚瓦碎塊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陰濕環境,且磚瓦碎塊間空隙較大,有利於蜈蚣的出入活動和棲息。

③垃圾泥灰與土壤拌和後,垃圾迅速腐爛、分解,散發出大量熱能,使土溫升高而較恆定,縮短蜈蚣冬眠的時間。

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有利於各種小蟲的繁殖,為蜈蚣增加了新鮮的天然食物,起到了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

因此人為改善蜈蚣越冬場所的環境條件,是幫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應予推廣。此外,蜈蚣越冬後,恢復了活動能力,要嚴密封閉飼養場所,防止蜈蚣外逃。


Ⅵ 飼養寵物蜈蚣的八個注意事項

相對於貓貓狗狗之類常見的寵物,現在的寵物市場上異軍突起,各式各樣的另類寵物都投入了市場的流通之中。蜈蚣就是這些另類寵物中的一種。寵物蜈蚣種類不多,但形體巨大,而且有的品種還有好看的花色。不吵不鬧,飼養簡單。是上班族和學生飼養寵物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特別提示

蜈蚣是有毒的,在飼養前一定要仔細考慮!一定注意安全!

Ⅶ 養蜈蚣怎麼養

1、挑選飼養盒。

對於飼養盒,我們要根據蜈蚣的大小來進行選擇。推薦通風透明的飼養盒,如果沒有條件購買專業的飼養盒,也可以用打了通氣孔的整理箱來代替。但一定要注意通風性。

2、挑選墊材土。

現在市面上適合蜈蚣的墊材土主要有三種——最常見的椰土、泥炭土(413或422),還有爬蟲木塊。這三種墊材土都是可以選用的,功能差別不大,主要在於欣賞性。這三種墊材土可以混合使用。選擇好墊材土後,要記得定時清理和更換,以避免蟎蟲的大量繁殖。

3、選擇合適的水盆。

水是生命之源,在蜈蚣的飼養環境內一定要准備一個不易被打翻的水盆以保證蜈蚣的水供應。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能馬虎。

4、提供躲避物。

提供一個躲避物,有利於蜈蚣找到安全感,有利於到新環境的開食。而且對於飼養盒的美觀性和藝術性也有極大的幫助。最簡單的躲避物就是樹皮了,小夥伴們可以考慮。

5、控制濕度。

對於蜈蚣來說,濕度尤為重要。蜈蚣本身就是喜潮濕陰冷環境的,所以我們飼養的環境也要一樣。墊材土的濕度最好能保持到百分之四十以上,且水盆中也一直都要有水。

6、控制溫度。

蜈蚣是節肢動物,所以對於溫度的要求也非常高。通常來說23-28攝氏度是最好的溫度。那麼在冬天我們就必須要准備加熱墊。加熱方法就是常見的爬寵加熱方法,就不用多贅述了。

7、餵食方法。

飼養蜈蚣的主要事物就是麵包蟲和大麥蟲。幼體一般是兩到三天喂一次,而成體則每周喂養一次便可。根據蜈蚣的體型給予相應的麵包蟲或者大麥蟲的條數。這一點也是蜈蚣飼養中最令人省心的一點。

8、傷口處理。

蜈蚣毒不具有致命性但是會產生劇烈的疼痛和明顯的紅腫,這種時候要保持鎮定,讓傷口在流水下沖洗5~20分鍾,在清洗的過程中擠壓傷口讓毒液盡可能的排出。清洗後用酒精或者碘伏進行消毒,不要貼創可貼之類的,保持傷口的暴露。處理之後一般一兩周就沒事了。

(7)蜈蚣寵物怎麼飼養擴展閱讀

研製成粉末

將蜈蚣捉住之後,將頭部和尾部用細尖的木棍插進去,之後曬干或者是烤乾備用,也可以研製成粉末使用。

1、通經活絡

蜈蚣味辛,葯性溫和,有毒性,主要入肝經。蜈蚣有解毒作用,還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蜈蚣的常用劑量是1~3g。通常是在爐子上面放一塊鐵板,把蜈蚣放在上面,烤後研磨成粉末後用水吞服,每次使用0.6~1g左右。

2、治療瘡瘍中毒

蜈蚣可以用於治療淋巴結結核感染後潰爛久治不愈,經常和雄黃一起合用,還可以治療瘡瘍中毒,久治不愈,可以只用蜈蚣內服,也可以合用清熱解毒葯,外用可以配成膏葯,敷貼在瘡瘍創面上面。

治療瘡瘍中毒的時候,可以和蠍子,冰片,穿山甲,麝香,腰黃,蟬衣,五倍子一起合用,有去腐生肌,促進瘡瘍癒合的作用,另外,蜈蚣還可以用於治療毒蛇咬傷,可以口服和外用,這是利用以毒制毒的原理。

3、息風止痙

蜈蚣還可以通活經絡,用於因經絡不活所引起的頭疼,身上疼痛。如頑固性的神經性頭疼,風寒濕痹所引起的身上疼痛,多和蠍子,天麻等葯合用。另外,蜈蚣還可以用於治療破傷風引起的角弓反張,有息風止痙的作用,通常和僵蠶,蠍子,鉤藤一起合用。

4、治療久治不愈的竇道,瘺管

蜈蚣還可以治療久治不愈的竇道,瘺管,如骨髓炎和骨結核由於治療不及時所造成的通向皮膚的管道,治療的時候可以一條或幾條蜈蚣,新鮮的也行,乾的也行,焙乾變黃後研磨成細末後使用。

Ⅷ 如何飼養蜈蚣

人工養殖蜈蚣有兩種方式:

1、半自然狀態下室外養殖多採用池養方式。養殖池要建在通風,排水條件好。向陽的地方。從地面向下挖80厘米深,面積為5一10平方米。緊靠圍牆內側繞口周建一條寬10厘米、深3厘米的水溝,靠溝的里側建一條寬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用來投放飼料。養殖池的上方要搭棚遮蔭和防雨淋。為了防止蜈蚣逃跑,養殖池要求四壁光滑和建造水溝;池底鋪10厘米左右厚的疏鬆細沙土,然後填3厘米厚的已發酵的畜糞,糞上撒些雞毛、雞骨,最後鋪上碎瓦片或碎石。

2、室內全人工養殖有缸內放養和室內放養兩種:

①缸內放養:在室內設置若干瓦缸,缸的底層鋪放厚約10厘米的泥土,土面堆若干層瓦片、石塊等,上面再覆蓋小塊麻袋片,缸口用細鐵絲網製成的罩覆蓋。
②室內放養:飼養室用的房間最好有天花板,或在屋頂鋪設鐵絲網,還要設置鐵紗門和鐵紗窗,以防蜈蚣外逃。室內四周用瓦片、沙、石塊和少量泥土堆疊在瓦石堆中,盡量多創造一些適合蜈蚣棲息的縫隙場地。為充分利用空間,瓦石堆可盡量堆疊高些。
人工飼養可因地制宜選擇飼料,如各種昆蟲、蚯蚓、魚、蝦、蛋、肉類、動物血、雜骨和瓜果等。但要求新鮮,腐臭或不新鮮的食物不能喂。可每隔2~3天喂一次,但第二次喂時,需將上一次的殘餘食物清理掉。蜈蚣有飲水習性,每次餵食時要在飲水器皿內放足夠的水。
第一批養殖的蜈蚣種源,多來自捕捉的野生蜈蚣。作為種用,要求選擇已有3~5年齡,達到性成熟的蜈蚣,並且體健活躍,背烏亮有光澤。雌雄搭配比例以10 :2為宜。
蜈蚣視力白晝差於夜晚,大多不合群,晚上8~11時是捕食高峰。最適宜的溫度為25~30℃,10℃以下蜈蚣不活動,低於0℃對其生存不利。天氣悶熱、雷陣雨後的夜晚活動頻繁,刮風下雨時活動少。故蜈蚣活動程度與氣候因素有關,應隨時注意調節。為了使蜈蚣安全過冬,可在飼養池中挖一條80~100厘米深的溝,將垃圾與挖出的土以l:2的比例拌勻,將溝填平。然後蓋上瓦片、碎磚,將蜈蚣放人。在瓦片碎磚上再蓋一層稻草或細土,使土溫升高並保持穩定,保證蜈蚣安全越冬。如在室內養殖,應將門窗關閉並掛上草簾,必要時用炭火加溫,提高室內溫度。

Ⅸ 如何飼養蜈蚣的養殖方法

蜈蚣有很大的葯用價值,那麼蜈蚣怎麼 飼養 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蜈蚣的飼養 方法 ,一起來看看。

蜈蚣的飼養方法

蜈蚣養殖池的建造

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風條件好而又比較陰濕、僻靜的地方。養殖池可建在室內,亦可建在室外。養殖池用磚或石塊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80厘米為宜,池內壁四周用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粘貼,或在池口鑲一圈玻璃與池壁成直角的內檐,寬15厘米為宜。以防蜈蚣外逃。池內靠牆壁四周挖一條寬10厘米深4厘米的水溝,在水溝內側再挖一條寬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供投放飼料用。池內可栽上雜草和樹木,並堆放一些石塊、瓦片等供蜈蚣棲息。放種苗後池上要蓋一層草簾遮光。池內應保持干凈、潮濕、蔭涼和衛生。

飼喂方法

蜈蚣一般每隔2~3天喂一次,活動期每天喂一次,孵化期間不需要餵食喂水。餵食的時間是每天的16:30~18:00之間。餵食後的次日早晨須將殘餘食物揀掉。蜈蚣投喂飼料可參照下列配方:①各種昆蟲類動物70%,熟土豆20%,碎粒、青菜或麵包碎片10%;②各種禽畜類或 其它 動物的肉泥70%,魚粉或蠶蛹粉20%,青菜碎片10%。每天在餵食的料槽內放置盛有清水的小碟盤,供蜈蚣飲用。

蜈蚣的繁殖與孵化

蜈蚣一般在3-6月份交配,5-7月份產卵,每次產卵40-50枚,產卵後蜈蚣將卵抱在懷內孵化。孵化20左右天出殼,45天後才能離開母體獨立生活。孵化期間應保持安靜和適宜的溫、濕度,一般溫度應控制在25℃~32 ℃之間,濕度應控制在50%~70%之間。

蜈蚣的捕捉:

一般在 清明 節前捕捉為好。蜈蚣屬卵生昆蟲,根據蜈蚣喜陰濕、安靜,怕強光等生活習性,選擇叢林蔽陽或山坡向陰的地方作捕捉場地。在這些地方放置雞毛、雜骨或枯草樹葉等引誘蜈蚣棲息產卵,於 清明節 前揀卵。揀卵時連土帶樹枝雜草一起拿回,放人飼養池或飼養缸內覆蓋後進行孵化。孵化期間要經常輕輕翻動覆蓋物,防止其他蟲害侵入,以保證幼體順利安全孵出。

蜈蚣養殖飼料:

蜈蚣為典型的食肉性昆蟲,性較兇猛,憑著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顎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類小型動物。蜈蚣食源廣泛,從野外觀察和試養觀察結果,綜合各地飼養 經驗 ,蜈蚣的飼料主要有以下幾類:一類是各種昆蟲,如蟋蟀、蝗蟲、菸蟲、金龜子、稻苞蟲、牛,角蟲、蟬、蚱蜢、蜻蜒、蜘蛛、蠅類和蜂類等的成蟲、蛹、幼蟲和卵。另一類是蠕蟲、蚯蚓、蝸牛、蛤蝓等無脊椎動物及蛙、蛇、蜥蠍、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內臟等。再一類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時,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和西瓜、黃瓜等瓜果以及蛋類、牛奶、麵包等熟製品。此外,浙江人工飼養的蜈蚣主食泥鰍、黃鱔、小魚、小蝦和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雖然廣雜,但對食物要求新鮮,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養殖時,必須每隔2~3天就應投一次新鮮飼料。投料前,要徹底清除前次剩餘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飢力強。飢餓時,一次進食量可達自身體重的1/5~3/5。食飽後,十天半月不給食物也不會餓死。同時,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飲水。因此飼養場內必須放置盛水器皿,並要定時換水,以保持飲水的新鮮、清潔。

蜈蚣產卵與孵化: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產卵期。每條雌性蜈蚣一般產卵量為20~60粒,大多為40~50粒,少數為10粒以下。產卵前蜈蚣腹部緊貼地面,自行挖掘淺的洞穴。產卵時,蜈蚣身體曲成“S”形,卵從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產在自行挖好的淺穴內。在無外界驚擾的情況下,產卵需2~3小時。產完後,隨即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團,抱在“懷中”孵化。蜈蚣產出的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徑約3~3.5mm,米黃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彈性。

蜈蚣孵卵時間較長,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過程中,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都在隨胚胎不斷發育逐漸變化。一個月後,卵內初具幼蟲形態,體長約1.2cm,可見卵膜內幼蟲的蠕功;35~40天後,幼體體長約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離開母體;43~45天後幼蟲體長約2.5cm,能離開母體自行尋食。在整個孵卵期間,母體早已蓄足養料,不必給食,否則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蟲被食物污染而被母體食掉,影響孵出率和幼蟲成活率。

母體在孵卵期間,一直不離開卵團或幼體,精心孵化和守護。不時用觸角左右擺動軀趕近身的其他小蟲,並常用食爪撥弄或用口吮舔卵團或者幼體。據觀察,這是母體食爪的基節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體在清洗卵團或幼體,以防止卵團或幼體遭細菌和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產卵或孵卵期間,若受外界驚擾,就會停止產卵,並把已產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蜈蚣食卵後,多能重新產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產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遲,且產卵少,孵出率不高,影響蜈蚣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人工養殖蜈蚣時,在蜈蚣產卵和孵卵期間,應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切忌驚擾,這是養殖管理中必須注意的事項。

蛻皮與生長發育:

蜈蚣屬甲殼類的節肢動物,體表覆蓋有幾丁質的甲殼,限制了本身的進一步生長發育。為了擺脫甲殼對進一步生長發育的限制,所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要蛻皮數次。每蛻一次皮,就明顯的長大一次。在胚胎發育中要蛻皮三次,成體一般每年蛻一次,個別蛻二次。

蛻皮多在盛夏或產卵後進行。蛻皮前體色改變,行動遲緩,不吃食物,視力和觸角能力減弱。蛻皮時,由前向後逐節進行,最後蛻出尾足。蛻下的舊皮呈皺縮狀,拉直時是一具完整的蜈蚣軀殼。蛻皮需約2小時左右才能完成。蛻皮時切忌驚擾,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人工養殖的蜈蚣蛻皮時還要防止成群螞蟻等對它趁機攻擊,否則易被螞蟻等咬死咬傷。

蜈蚣發育的速度較慢,從第一年孵化的幼體到當年冬眠前體長僅約3.3~3.9cm,第二年在食物充足的條件下體長也只約4.9~6.6cm。所以蜈蚣從產出的幼體發育至成體性成熟一般需3~4年的時間。生長發育的速度與食料是否充足和進食時間的長短有很大關系。人工養殖中發現同一年產出的蜈蚣,室內養殖的比自然放養的生長發育得快。所以養殖時供給充足的新鮮飼料是提高其產量的重要條件之一。

蜈蚣的越冬:

蜈蚣屬變溫動物,外界氣溫升降的變化對其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寒冷的冬季威脅著它的生命。為了逃避寒冷冬季的威脅,它就鑽入地下,以冬眠的方式越冬。冬眠期間不食不動,身體呈“S”形或“L”形。冬眠時鑽入層的深度與氣溫、土溫的高低直接相關。氣溫、土溫越低,鑽入土層則越深;氣溫、土溫較高,則鑽入土層較淺。在一般氣溫、土溫條件下,多在土層15~40cm處冬眠;氣溫、土溫低時,可在土層80~100cm處冬眠。若土溫升高,不僅可以推遲冬眠時間,而且可在土層淺處或土表冬眠。由此可見,土溫的高低是影響蜈蚣冬眠時間長短、潛伏土層深淺的關鍵。因此在養殖中,人為的提高冬眠場所的土溫,不僅可以縮短它冬眠的時間,使之安全越冬,而且可相對的增加蜈蚣正常的生活期,有利於提高養殖蜈蚣的產量。比如在蜈蚣越冬前夕,在養殖場開挖80~100cm深的坑,把挖出的泥土與收集的垃圾泥灰按2:1的比例拌和均勻,倒入坑內,把坑填平。然後鋪上適量的磚瓦碎塊放人蜈蚣。再蓋一層細土,最後覆蓋樹枝枯草。這樣改善了蜈蚣越冬的環境條件。

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前,土溫低,早、中、晚土溫升降變化大,改善後土溫大幅度升高。早、中、晚的溫差變化小,能基本保持土溫在同一天內無大的變化,有利於蜈蚣安全越冬。蜈蚣越冬環境條件改善後的好處很多,主要有:①經過深翻,疏鬆了土壤,土層中空氣流通,因土表蓋有細土枯草,磚瓦碎塊下的土中熱量不易散失,增強了保溫能力;並且土中熱量易在磚瓦碎塊間散發,縮小了一天內早、中、晚的溫差。②磚瓦碎塊易吸水,造成了蜈蚣要求的陰濕環境,且磚瓦碎塊間空隙較大,有利於蜈蚣的出入活動和棲息。③垃圾泥灰與土壤拌和後,垃圾迅速腐爛、分解,散發出大量熱能,使土溫升高而較恆定,縮短蜈蚣冬眠的時間。④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有利於各種小蟲的繁殖,為蜈蚣增加了新鮮的天然食物,起到了為蜈蚣“自然投食”的作用。因此人為改善蜈蚣越冬場所的環境條件,是幫助其安全越冬的有效方法,應予推廣。此外,蜈蚣越冬後,恢復了活動能力,要嚴密封閉飼養場所,防止蜈蚣外逃。

蜈蚣的疾病防治:

人工飼養蜈蚣的主要問題是疾病防治,現將蜈蚣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 綠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於氣候變化,溫度高;濕度大,使蜈蚣受綠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關節的皮膚上出現黑色小斑點,繼而體表失去光澤,最終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療方法是:食母生0.6克,土黴素0.25克,氯黴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飼料拌勻喂病蜈蚣,直到病癒。

(二) 胃腸炎:蜈蚣多在秋後陰雨低溫時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頭部呈紫紅色,毒鉤全張,不食或少食,發病5~7後死亡。治療方法是:用磺胺片0.5 克研細後用飼料300克拌勻;另用氯黴素0.25克、飼料300克,拌勻,隔日錯開餵食。

(三) 脫殼病:由於蜈蚣棲息場所過於潮濕,使真菌在軀體寄生引起。初期表現不安,來回爬動;後期表現無力,行動滯緩;最終因不食不飲而死亡。治療方法是:土黴素0.25克,食母生0.6克,鈣片1克,共研成細末同 400克飼料拌勻,連喂10天即可痊癒。

蜈蚣的生活習性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只有少量分布。每年 驚蟄 後,氣溫轉暖,蜈蚣冬眠蘇醒,開始出土活動,善居於陰濕的雜草叢中或亂石溝里。從 芒種 到 夏至 ,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它又漸漸移到陰涼的壕溝、墳地、田埂或土坎的縫隙之中,避過炎熱的白天。到了晚秋季節,則又多棲於背風向陽的鬆土斜坡之下或樹洞、樹根較暖的地方。總之,蜈蚣畏光羞明,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潮濕、溫暖、通風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養殖蜈蚣時,就要據其生活習性,盡力創造它要求的生活條件。如在飼養場內栽樹種草,放置磚塊瓦片等都是為滿足蜈蚣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而採取的 措施 之一。

蜈蚣一般都在夜間出來單獨活動。它雖有8隻單眼,但視力弱,尤其是白天視力極差。單獨活動時至到觸角相碰才繞道而行,各自迴避。在晴朗無風的夜晚,20~23時是它們活動的高峰期。其活動的特點是夜間活動多,白天活動少;氣溫高於25℃時活動多,10~150C日活動少;10℃以下活動更少甚至停止活動;天氣悶熱,雨後的夜晚活動多,氣溫低的夜晚活動少;無風或微風的夜晚活動較多,大風(風力在六級以上)的夜晚活動少:雨後的夜晚活動多雨天的晚上活動少。由此可見,蜈蚣活動的頻率與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降雨量和光照強弱等氣象因子都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人工養殖蜈蚣時都要注意以上氣象因子對它生活的影響。同時蜈蚣鑽縫能力很強,因此蜈蚣能順利鑽過岩石、土坎等的隙穴,並能棲息在這些縫隙中。

在蜈蚣生活密度過大或驚擾較多的情況下,易引起相互殘殺而死亡。但在飼養條件下,隨著生活環境和飼養條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夠的新鮮飼料和水源,不加大對它生活的驚擾,即使養殖密度較大,對其生活也無多大影響。尤其是同一母體所產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長大後就是幾十條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夠新鮮飼料和水源,保持安靜的環境,是人工養殖蜈蚣的必備條件。

蜈蚣飼養要點

1、嚴防逃竄:蜈蚣飼養池等容器的內壁,應經常保持清潔、光滑,及時清除雨後池壁所濺附的泥土、污垢及積水,注意防護網罩的嚴密,以防蜈蚣逃逸。

2、調溫防漬:夏季高溫乾旱時應注意遮蔭防曬,傍晚時灑水保持環境濕度;暴雨後應及時檢查,注意排水防漬,覆土保巢。冬季應注意防凍,飼養池等容器內的蜈蚣棲息處,應加厚覆土或加蓋草袋、蘆席、薄膜等,以維持溫度,防止雨雪侵入,保護蜈蚣冬眠。室內養殖還應注意關閉門窗,保持一定室溫,但不必人工加溫;否則可致蜈蚣中止休眠而外出活動,此時若食物供應不足,會過多消耗自身營養,進而造成死亡。

3、繁殖監護:(1)隔離保護 在同一飼養池等容器內,雌體產卵時間不一致,未產雌體間、雌雄體間常可發生干擾、破壞其產卵與孵卵環境的寧靜,影響雌體產卵與孵卵的正常進行,甚至發生雄體掠食或雌體自食卵粒現象。因此對懷卵雌體應於產前隔離護養,將其單獨分開飼養或用破璃片、無底玻璃杯、罐頭盒、瓦片等進行有效分隔,形成人工巢穴,加以保護飼養。

(2)產前精養 由於蜈蚣抱卵孵化和育幼期間不進食、不飲水,純靠消耗自身體內儲存的營養來維持活動,所以於產卵前,雌體有大量進食積蓄營養的習性,此時則宜精養,及時供給足量食料,注意調節食物品種,保證雌體需要。

(3)監護孵化 雌體孵化期對驚擾、震動、強光、強聲等均有特別靈敏的反應,要求孵化環境為安靜、陰暗場所,防止意外驚擾。其孵化缸應於產前安置好,一旦開始產卵則絕對不能移動,觀察時要特別小心謹慎,不能移動任何遮護的物體(如瓦片或玻璃片等),也不能用手電筒直接照射觀察,更不要隨意給正在孵化的母體擲食;但可順著池壁緩緩地加些水,使孵化巢周圍略顯濕潮,但不可將水直接灑在孵化巢內。

(4)適時分離 孵幼結束,當母體離巢時,應及時將母體移出或將幼體單獨分開飼養。若分窩過遲,則易出現母體吃掉幼體現象,造成損失。幼體攝食能力差,應飼喂體軟多汁的小昆蟲,並因小蜈蚣攀緣能力強,要特別注意防止其逃竄。另外,隨著小蜈蚣不斷蛻皮,個體不斷增長,還應及時做好分窩飼養工作。

4、飼養防護:蜈蚣外形凶惡,毒液毒性強,飼養或捕收時若被螫傷,輕者可出現短時間的灼燒狀痛疼、紅腫,並有發熱症象,有時也可引起淋巴管炎和局部壞死,重者可致發熱、頭痛、嘔吐、眩暈等全身症狀。一般雖不致生命危險,但應注意防護。被螫後應立即擠壓傷口,擠出含有蜈蚣毒液的血滴,並可搽塗消毒酒精、氨水或風油精、清涼油或大蒜汁、鮮桑葉汁或香煙絲搗爛拌菜油外敷等,重度的螫傷應立即就醫對症治療。

>>>下一頁更多精彩“蜈蚣飼養環境”
閱讀全文

與蜈蚣寵物怎麼飼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8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28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5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5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4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6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58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4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4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