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未來旅遊業的發展的前景如何
國內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發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1、從總的旅遊人數和回籠貨幣來看,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以下表可以看出1985年到1988年,1988年到1992年,人數平均每年增長10%以上,旅遊消費總額平均年增長率亦在10%以上。
2、從旅遊消費方式和旅遊消費結構來看,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享受型極少。即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型旅遊活動多,而修學、健身、尋根、考察、探奇、了解風土人情的專項特點旅遊較少,一般遊客住低檔旅館,飲食簡單。據統計,在旅遊消費結構中,吃住行比重高達85%,游覽購物僅佔15%。旅遊整體消費水平低,據不完全統計1985—1992年,國內旅遊人均消費額僅58元。
3、從旅遊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來看,國內旅遊熱點多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知名度較高,旅遊基礎設施較完善的旅遊勝地,如北京、江浙滬、廣東等地,象敦煌、九寨溝、西雙版納、黃果樹瀑布等風景點由於交通不便相對處於溫冷點。從距離上看,一般以中近距離旅遊為主,遠距離旅遊為輔。如桂林主要以粵湘鄂的的旅遊者為主。從客源分布來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為主,內地縣鎮為輔。旅遊者停留時間較短,一般在2.5天~3.5天左右,「一日游」也佔有很大比重。
4、自我服務的散客多,有組織的較少。1986年,散客旅遊者仍佔90%以上。1991年800多家二三類旅行社組織招徠國內旅遊者423.623萬人,散客仍佔86%。旅遊過程中,自帶飲料、食品的遊客較多。
5、旅遊人員構成廣泛、公費旅遊佔有很大比重.目前國內旅遊人員的構成大體是:先富裕起來的農牧民外出旅遊,離退休幹部的療養旅遊,職工幹部的獎勵旅遊,企事業單位人員以及教師學生的度假旅遊以及各種公務旅遊。雖然隨著消費觀點的改變和經濟收入的提高,社會各階層、各行業都有相當數量的人加入自費旅遊隊伍的行列,但是,公費旅遊仍佔主要地位。
6、我國國內旅遊的配套設施和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採取了不少措施,如改善交通、增闢景點、美化環境,修建規格不等的飯店,設立專門接待國內旅遊者的二三類旅行社,1992年這類旅行社己發展到1400多家,但是,由於我國國內旅遊市場龐大,為國內旅遊服務的配套設施的發展遠遠不能滿足旅遊消費者的需求,國內旅遊者基本上停留在吃、住、行和安全的基本保障上,距離享受性服務差距很大。
『貳』 我國旅遊業未來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旅遊業具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的美稱。所謂朝陽產業,它的發展前景廣闊可觀,當今的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我國的旅遊市場規模穩步擴大。但是相較而言,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廣度深度都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民對旅遊消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內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討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覆蓋面廣,但總的說來仍然處於一種低消費、大眾化、低水平、中近距離旅遊的狀況。旅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建設發展很快,但仍不能適應國內旅遊市場發展速度的要求。
旅遊人次數穩步增加,旅遊消費額逐步提高;絕大部分屬於觀光旅遊,文化型和享受型極少;國內旅遊熱門地區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知名度高、旅遊基礎設施較為完備的4A級以上景區。自助旅遊增多,團隊出遊減少;度假村的區域『生特徵已經比較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西部、東北等區域的度假村經營都各顯特色。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重慶等經濟發達地區度假村數量明顯比其他地區高很多。這說明我國旅遊房地產度假村細分市場的區域格
『叄』 旅遊行業未來幾年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呢
旅遊景區損失超50%
新冠疫情對旅遊景區的經營提出巨大挑戰。根據中國旅遊景區協會初步統計,2020年春節期間,全國各地景區收入損失額度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90%以上。在降價營銷、入境游大幅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全國景區企業的收入損失程度會達到2019年同期收入水平的40%-50%以上。景區行業整體收入損失程度將會顯著高於旅遊行業整體平均水平。
綜上所述,後疫情時代,旅遊行業內企業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智慧旅遊。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肆』 中國未來旅遊業發展的前景
1、鄉村+旅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三、城鎮+旅遊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雄安新區。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特色小鎮概念仍將持續發酵,此外,依附於北京等一線城市的「衛星城」作為承接養老、旅遊、休閑職能的載體,會催生大量旅遊產業的投資項目。
三、生態+旅遊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伍』 旅遊業發展現狀和前景
旅遊業發展現狀和前景:
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國旅遊產業現在受到巨大沖擊,國內旅遊在經受巨大沖擊後仍僅呈現緩慢恢復的態勢。
旅遊業將迎來快速增長的重要機遇期,前景還是很不錯的,面向未來,隨著人們旅遊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旅遊市場的不斷成熟,旅遊業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和特徵。
旅遊業存在巨大投資機會: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全國旅遊投資繼續保持逆勢上揚的態勢,成為社會投資熱點和最具潛力的投資領域。
來旅遊業發展將向跨界融合方向邁進,以傳統觀光游覽為主要特徵的景點旅遊模式,已難以滿足多元化的旅遊需求,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陸』 未來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旅遊會更加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多樣化的發展方向既包括旅遊方式的多樣化,也包括旅遊目的地的多樣化。特別是空間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載人航天技術的更加成熟,未來太空旅遊已經不是夢想,到月球轉一圈或者星際旅遊都不再是夢想。天空旅遊,深海旅遊都成為可能。
二、旅遊的個性化定製與大數據結合
旅遊更具有目的性。旅遊公司充分利用大數據信息,向遊客提供個性化的旅遊方案日益簡單,也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智慧旅遊的雙向性更加成熟。一方面是旅遊公司充分利用網路信息的智慧化發展方向,向遊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一方面遊客自助選擇的旅遊目的地和旅遊項目也更加精準,更加有目的性,有針對性地進行預訂和實施。
三、自由行更加開放和個性化
交通的便利和互聯網技術的更加普及和升級,使更高級的自由行更加便利化,旅遊目的地的禁區會越來越少,各種旅遊方式、交通工具日益便利化,空中、陸地、水下都成為平常人家可以遊玩的地方。
『柒』 旅遊業發展前景如何
中國旅遊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將對旅遊需求增長發揮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城鄉居民收入將穩定增長,到2020年人均GDP將達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這將進入世界旅遊界公認的旅遊業爆發性增長階段。
國家擴大內需的經濟發展方略和加快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將為旅遊業進一步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將為中國旅遊業在國際市場和世界舞台更好地發揮作用,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政通人和,社會安定,將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隨著對現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將形成巨大的國內旅遊消費市場。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出境旅遊人數將繼續增長。」中國康輝旅行社總裁助理王新軍說,「在今後一個時期內,我國旅遊者將選擇中近程的周邊國家和地區作為出遊的主要目的地。同時,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等遠程目的地將會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
國家旅遊局有關人士分析認為,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旅遊消費需求將大幅提升,這是旅遊業持續興旺發展的動力。同時,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政治進一步崛起和國際交往的發展,國際旅遊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國際旅遊產品及行業管理將逐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對我國旅遊市場的發展思路,國家旅遊局提出「大力發展入境旅遊,規范發展出境旅遊,全面提升國內旅遊」這一市場開發戰略。業內專家認為,調整後的市場開發戰略,適應市場發展變化的需要,體現旅遊業發展的導向,對開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將起到重要作用。
『捌』 中國旅遊業未來十年將迎來什麼樣的前景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從去年開始,國家陸續出台了一系列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旅遊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的戰略產業。未來十年,中國旅遊產業大有可為,並將成為拉動全球旅遊產業的引擎。
在前景向好的大環境下,中國旅遊產業將呈現七大發展趨勢 :
1、旅遊產業,資本逐鹿
過去三十多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達到平均7.4%,從全球經濟體排位第八到今天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十年,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而旅遊業將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
為什麼這樣講 ? 因為我國正在進入旅遊消費市場與旅遊投資要素市場雙向互動、良性循環的新階段,旅遊投資的空間和潛力巨大。旅遊業作為全球較大的產業之一,僅依靠存量資源優化配置是不夠的,需要依靠增量資源的有效投入。
未來十年,大型非旅資本將加速進軍旅遊業,跨行業投資態勢愈發明顯。同時,旅遊企業並購重組和 「 走出去 」 的步伐加快,旅遊資源將深度整合。
2、「旅遊+」,跨界融合
融合性是旅遊業的本質屬性。旅遊業的綜合性特徵,決定了只有依託多個產業,才能向旅遊者提供包括行、住、食、游、購、娛等在內的旅遊產品和服務;旅遊業的關聯性特徵,既為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又拓寬了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旅遊業的綜合性和關聯性特徵,也決定了旅遊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具備融合發展優勢的戰略性產業。
旅遊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遊+正在與各個行業不斷融合。「十三五」期間,旅遊與國民生活及鄉村、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將成為新的發展熱點。
3、「+互聯網」,全產業鏈滲透
去年9月,「旅遊+互聯網」大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會上,國家旅遊局發布了《「旅遊+互聯網」行動計劃》,中國「 互聯網+旅遊目的地」聯盟發布了《促進「旅遊+互聯網」融合發展常州共識》。大會還提出,未來5年,中國「旅遊+互聯網」有望創造「3個1萬億紅利」:我國旅遊業互聯網軟硬體設施建設未來5年將創造1萬億元的需求紅利;我國在線旅遊交易未來5年將創造1萬億元的市場紅利;「旅遊+互聯網」未來5年所催生的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將創造1萬億元的增值紅利。
國家促進旅遊業發展的系列政策出台,正在破解旅遊生產要素優化組合配置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土地、資金、體制、機制、組織、技術、人力資源、品牌等。
同時,引導旅遊業與基礎設施建設、工業、農業、教育、醫療、 金融業互相促進發展,使旅遊業成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4、產品供給,從「資源+土地」到「投資+情懷」
大眾旅遊時代已經來到,旅遊正在成為老百姓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然而,現階段的旅遊產品還存在著「不配套」的問題。
目前的旅遊產品中,傳統供給供過於求,新型供給供不應求;觀光產品供應過剩,休閑度假養生養老等產品供應不足,導致需求外溢、市場外溢、投資外溢、效益外溢,旅遊業迫切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在傳統的資源主導和土地增值主導的盈利模式下,「小情懷」等「看不見的投資」開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熱門「小情懷」項目使精品鄉村游和非標准住宿走俏。
因此,未來十年,旅遊資本要注重「情懷」打造,旅遊產品供給將在新業態、新體驗、人性化配套等方面得到強化。不論項目投資的大小,都應更加重視情懷投入。
5、從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
在旅遊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的重點主要是建設,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這是一種「景點旅遊」的發展模式。然而,旅遊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全民旅遊和自駕游為主的全新階段,作為綜合性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廣泛,時代賦予旅遊業的責任也明顯加強,傳統的以抓點方式為特徵的景點旅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旅遊的發展需要,國內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探索。
所謂「全域旅遊」,簡單說就是把一座城市當作一個旅遊景區來規劃和建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變、從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最終實現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一種發展模式。從當前國際、國內旅遊產業的發展形勢來看,全域旅遊已經成為未來旅遊產業發展的大趨勢。
6、全球化趨勢明顯
中國是一個旅遊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要想成為旅遊強國,還需要提升本國的供給能力,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旅遊行業全面貫徹「515戰略」,推進旅遊業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實現「初步小康型旅遊大國」到「全面小康型旅遊大」的決定性時期。
未來十年,將有更多的國際品牌加快中國布局,國內旅遊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將加快,中國旅遊產業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為此,中國旅遊企業要主動融入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中間的一環,從渠道到目的地都要加速資源掌控,爭奪國際分工話語權。
7、旅遊雙創大有可為
一項調查顯示,從全球范圍看,69%的遊客將在2016年計劃新的旅程,各個年齡層的遊客都在尋求新的旅遊體驗。未來十年,隨著旅遊經驗的豐富,越來越多的國民將對新型的旅遊方式產生興趣,比如游輪、房車、背包旅行、探險旅行等。這類新型的旅遊需求也將在未來十年內催生旅遊裝備製造業持續發展,「雙創」必將激發旅遊市場新的活力。
綜上所述,在國民經濟發展增速的「十三五」時期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旅遊政策利好諸多,旅遊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方式及途徑多元,機遇頗多。但同時,非旅資本的湧入以及現有旅業資本的雄厚,亦將加劇行業競爭,新一輪優勝劣汰將繼續上演。而當百花爭鳴、群雄割據後,多足鼎立的旅遊「大時代」終將在未來十年到來。
『玖』 我國旅遊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從我上學的時候就經歷非典,到今年經歷新冠狀病毒。 十多年裡,這兩次超大規模的疫情和行業的發展也都是歷歷在目。
八 ZF對整個旅遊行業是否會有新的舉措
疫情過後,我們還能有多少入境游?市場肯定是比出境游更為萎靡的,那怎麼能改善?
是否有強行針對這個行業的復甦加把勁的方法?
這里我也真想不到,因為我還沒到那個層次。哈哈哈
九 遊客 行業內人員 乃至整個社會的整體素質會大大提高
其實我們在整個疫情過程中,聽到和看了無數感動國人乃至世界的故事,不光唏噓,甚至落淚,這一個個故事無不對我們整個社會人進行這心靈的洗禮。
『拾』 旅遊業有發展前景嗎
旅遊業有發展前景,隨著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推進,中國旅遊業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將對旅遊需求增長發揮基礎性的支撐作用;城鄉居民收入將穩定增長,到2020年人均GDP將達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這將進入世界旅遊界公認的旅遊業爆發性增長階段。
(10)中國旅遊業有什麼發展潛力擴展閱讀
2019年12月19日,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研究團隊歷時一年編寫的《2019年中國旅遊業發展報告》在武漢發布。《報告》從全球與國內聯動、社會經濟文化融合的大視角,對年度中國旅遊業發展績效和重點、熱點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與評價,並對中國省域旅遊競爭力和重點城市旅遊競爭力進行了評價和排名。
《報告》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文旅機構改革順利推進,產業發展政策環境良好,文化和旅遊機構改革順利推進,為文化和旅遊這兩大產業的深度融合注入了強勁動力。
「三大市場運行持續向好,入境市場持續回溫。」《報告》介紹,從增長速度來看,出境及入境遊客人次與收入增速均呈上升趨勢,而國內市場增速相對放緩。從近三年數據來看,中國出境旅遊人次呈快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