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水稻怎麼發展旅遊業

水稻怎麼發展旅遊業

發布時間:2022-08-30 13:45:02

① 中國發展水稻種植業的優勢條件是什麼

  1. 自然條件

    (1)氣候亞洲水稻種植區大部分分布在雨熱同期的季風區,水分、熱量、光照條件配合很好,非常適合水稻生長。

    (2)地形亞洲水稻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區和濱海地區,總體說來,這些地區地形都很平坦,便於引水灌溉而且水源有保證。

2.社會經濟條件

(1)豐富的勞動力水稻種植業的生產過程復雜、勞動強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勞動來精耕細作,所以它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東亞、東南亞、南亞是世界上幾大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所以可以為亞洲的水稻種植業提供非常廉價的勞動力。

(2)種植歷史悠久水稻種植業起源於亞洲,歷史悠久,農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通過精耕細作,能夠很好地提高稻穀單產量。

(3)生活習慣的影響長期以來,稻米已經成為當地人們喜愛的主要食糧,市場需求量較大。

② 水稻生產發展的情況怎麼樣

根據《中國農業年鑒》公布的數據,現將1949—2000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總產量和單產列入表2-8。表中除1949和1950年為當年數據外,其餘每時期的數據均為5年平均值。1949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2571萬hm2,總產量4866萬t,單產1.89t/hm2。經過50多年的發展,到20世紀末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3000萬hm2左右,總產量接近2億t,其中1997年首次超過了2億t,達到2.0074億t。自1995年起,單產連續7年超過6t/hm2。2000年我國水稻的播種面積、總產量和單產分別為2996.2萬hm2、1.879億t和6.272t/hm2,與1949年相比較,水稻播種面積、總產量和單產分別增加了0.17倍、2.86倍和2.30倍。

50多年來,我國稻穀總產的迅速增長,主要是由於播種面積擴大與單產的不斷增加,而以單產水平提高為主要因素。

1.稻穀單產

1949年僅1.89t/hm2,在1950、1966、1979、1983和1995年分別跨過2、3、4、5、6t/hm2,單產最高為1998年達到6.366t/hm2。單產自2t/hm2到跨過6t/hm2,每跨越一個台階(1t/hm2)分別經歷了16、13、4和12年。水稻單產的迅速提高,是我國政府正確實施「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體現。在科技上應歸功於現代改良品種(常規矮稈品種與雜交稻)的大面積推廣,科學施肥、病蟲防治以及不斷改善灌排設施等因素。

2.稻穀總產

稻作歷史上總產量最高的3個年份為1997、1998與1999年,分別達到2.007億t、1.871億t和1.849億t,分別占當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6%、38.8%和39.0%。1997年的稻穀總產量為歷史最高紀錄,占當年全國糧食作物總產量的40.6%。

3.播種面積

自1949年起,經歷50餘年,全國水稻播種面積增加不到20%。1966—2000年除1968年外,播種面積穩定在3000萬hm2以上,而以1976年為最大,達3621.73萬hm2,占當年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30%,為歷史最高紀錄。

進入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由於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飛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往城市轉移,並且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因此,稻田面積有所減少,特別是城鎮郊區的稻田改種其他作物或移作它用。2001年稻田播種面積已下降為2881.2萬hm2,總產為1.7758億t,有所降低,但單產仍然較高,達到6.163t/hm2。

表2-81949—2000年中國水稻播種面積、總產量和單產*根據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歷年《中國農業年鑒》公布的數據,除1949和1950年為當年數據外,其餘每時期的數據均為5年平均值。

如前所述,全球栽培稻分為幾個生態類型,不同類型的栽培稻除了基本形態特徵相同外,各類型間有所區別。本節以水稻類型為主。

③ 如何實現水稻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

1、實現機械化。水稻單產高,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不利於長期的發展。所以就必需實現機械化。
2、實現集約化:亞洲水稻大部分是小農種植,一家中一小片地,應該集體生產,獲得規模效益。
3、實現商品化:水稻產品大多自給自足,商品率低,所以應當商品化,使得農民增收。

④ 農村休閑旅遊業,應該怎麼發展

農村休閑旅遊業,應該怎麼發展?

(一)挖掘農業多種作用和鄉村多種使用價值。


鄉村休閑旅遊業發展以其新奇的產業鏈特徵和合理的作業方法,充足挖掘青山綠水,清爽氣體,傳統文化,綠色生態情操等資源使用價值,凝結鄉村人氣值,推動鄉村從單純性農民定居向農民群眾定居變化。為群眾打造出「離城不近很近,房屋不高不矮,日子不慌不忙」的精緻生活,給住戶給予望藍天白雲草地,看碧海清波,吸清爽氣體,品美食特色的休閑好地方,日益展示出產業融合,整合資源和作用匯聚的與眾不同功效和美麗動人風采。

(四)推動優秀人才土地資源資產等資源因素向鄉村聚集

鄉村休閑旅遊業發展以其連接城鎮,溝通交流工農兵的與眾不同作用,推動城鎮從單邊流動性向雙重流動性變化。

⑤ 水稻農業的發展前景

由於水稻是一種高產作物,往往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其分布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如非洲的埃及、奈及利亞;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美洲的古巴、委內瑞拉、巴西等國家水稻農業也都佔有一定的地位。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發展了大片稻田,那裡採用科學的大規模的旱地直播技術進行生產。由於,飲食習慣,美國的大米大多用於出口。在我國的北方地區,選育耐低溫品種,利用地下水進行灌溉,使水稻的分布向北擴大到華北、東北,甚至黑龍江。

⑥ 水稻的發展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之一,野生稻馴化和栽培技術的進步,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我國栽培的水稻屬亞洲栽培稻,其祖先種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種植有了提高,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逐漸得到推廣。

明清時期,南方已經可以種植雙季稻、三季稻。在長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許多優良品種,並形成獨具特色的我國古代稻作技術。

我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我國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炭化稻穀或莖葉的遺存。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期遺址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歷史遺跡,以太湖地區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最為集中,長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餘散處江西、福建、安徽、廣東、雲南、台灣等省。

新石器晚期遺存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東也有發現。出土的炭化稻穀已有秈稻和粳稻的區別,表明秈、粳兩個亞種的分化早在原始農業時期已經出現。

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等。

我國水稻原產南方,大米一直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人民的主糧。魏晉南北朝以後經濟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遷,更促進了南方水稻生產的迅速發展。唐宋以後,南方一些稻區進一步發展成為全國稻米的供應基地。

⑦ 關於利用地方特色發展旅遊業的例子

黑龍江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階段及問題

發展階段

根據旅遊觀光農業發展的過程
,
舒伯陽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
:
早期萌芽階段
,
屬自發式
,
旅遊
主題不明確
,
僅作為休閑調劑
,
投資與經營主體是個人或小群體
,
市場供求關系模糊
,
以個人需求
為導向
;
初級經營階段
,
仍屬自發式
,
有一定的旅遊主題和活動安排
,
中小旅行社也主動參與經營
,
市場以短期贏利為目的
,
並以產品為導向
;
成熟的經營階段
,
屬開發式
,
有明確的主題和系列活動
策劃
,
投資與經營主體為大型
(
旅遊
)
企業集團
,
市場以長期投資收益為目的
,
以項目投資為導向。
據此判斷
,
目前我國旅遊觀光農業已發展到成熟的經營階段。

黑龍江的旅遊觀光農業起步較晚。近幾年
,
在哈爾濱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區出現了「現代農
業示範基地」、「綠色農業實踐基地」、「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形式的旅遊觀光農業項目
,
此外
,
還有部分個人或集體參與投資經營的「風情園」、
「農家樂」等項目
,
但是從其投資與經營
主體、
開發規模、
功能等方面分析
,
並以舒伯陽的旅遊觀光農業三階段論來判斷
,
黑龍江的旅遊觀

光農業正處於從初級經營向成熟經營過渡的階段。

目前
,
黑龍江很多地區投入運營、在建或者擬建的旅遊觀光農業項目較多
,
按其內容不同
,

分為
5
種類型
:
綜合農科知識類
:
如黑龍江北方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園、
哈爾濱的
「綠山川」
生態園、
二龍山現代高效農業科技成果展覽園等
;
瓜果品嘗類
:
如密山市綠色觀光農業走廊等
;
民俗生態類
:
如大慶勝利民族風情園等
;
花卉養植類
:
如雞西潤豐綠色園區等
;
種養殖產業類
:
如大慶國家級現
代化農業示範基地、
牡丹江大灣農業科技園區等。
其中
,60%
以上的旅遊觀光農業項目都是屬於綜
合類型
,
即集農業、科普、觀光、餐飲、經貿等於一體
,
進行農、
林、果、
牧、
漁等立體綜合開發。

存在問題

從目前黑龍江旅遊觀光農業項目的現狀來看
,
雖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
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
初步的基礎
,
但是並沒有擺脫目前旅遊觀光農業普遍存在的規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設施不齊
全、管理水平低、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等一系列問題
,
尤其以下列三大問題較為突出
:

規模較小
,
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
根據國外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經驗
,
當旅遊觀光農業區半徑
大於
29.5
公里的區域
(
面積
)

,
才能發揮最佳經濟效益
,
而黑龍江的項目絕大多數小於這個數字
,
因此項目主要集中於經濟較繁榮、城鎮化程度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
,
尤其以哈爾濱和大慶一線較

,
而資源相對豐富的中部、
北部地區較少。
隨著其它地區經濟的崛起和山區脫貧
,
其發展潛力不
容忽視。

目前黑龍江的旅遊觀光農業景點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遊企業投資興建和管理。
政府缺
乏對農業旅遊資源開發的宏觀控制和指導
,
很多項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場論證和發展規劃
,
造成投
資的隨意性和開發的盲目性
,
使一些地方旅遊觀光農業項目的主題開發重復、
雷同或近似
,
景區缺
少總體布局規劃
,
往往同一景區中各個旅遊景點不相協調。這給今後價格戰的惡性競爭埋下了隱

,
同時
,
造成後期農業旅遊經營和管理的困難
,
更難以進行深度開發。

項目的市場定位、建設主題定位不夠准確
,
缺少鮮明的北方農業特色和傳統的文化基礎。許
多項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
評估審查
,
投資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單純模仿別人的模式
,
並沒有
將種、養品種的新、奇、特和傳統文化底蘊做實、做強、做大
,
是造成市場范圍狹小、客源不足
的直接原因。此外
,
有的地方沒把旅遊觀光農業看作是建立在農業經營基礎上的農業與旅遊業的
有機結合
,
單純依靠旅遊或門票的收入來維持園區的發展
,
而客源的組織又以當地散客和學生為

,
與旅遊組織聯系不緊密
,
許多參觀學習都是免費接待
,
因此
,
很多的旅遊項目入不敷出、
舉步維
艱。

黑龍江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模式

旅遊觀光農業項目發展的基本思路

黑龍江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
,
應以超前的眼光
,
改革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來進行整體規
劃和宏觀調控
;
應從發展大旅遊的角度來實現黑龍江特色鮮明、
種類豐富的旅遊資源的整合
,
實現
旅遊觀光農業產業鏈的拉伸
;
應遵循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
,
堅持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兼
顧的原則
,
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提高綜合效益
;
應以農業為核心
,
以生產為本
,
走特色品牌、
精品項
目之路
;
應以科技進步為動力
,
以人力資源建設為保障
,
穩健地發展黑龍江的旅遊觀光農業
,
既為
把旅遊業發展成為黑龍江的支柱產業做出貢獻
,
也為黑龍江省的農業現代化起到長足的推進、示

(window.cproArray = window.cproArray || []).push({ id: "u2280119" });

范作用。

旅遊觀光農業發展的項目模式

根據黑龍江省農業結構的特點和區域優勢資源
,
並借鑒國內外觀光農業的發展經驗
,
其旅遊
觀光農業項目的發展主要可採用以下幾種模式
:

農業主題公園

農業主題公園是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
,
以大農業或農業的某一領域為題材
,

農業生產場所、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遊場所結合於一體
,
以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為主要目的建
設項目。
在功能上
,
可建立糧油、
果品、
花卉等專業性農業公園
;
在利用方式上
,
可將作物的觀賞、
採摘、製品及其有關的文藝活動、節慶活動等融為一體
,
提高其經營效益
,
豐富游覽樂趣。

農業生產基地

有先進生產水平的、
有較大規模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
,
本身隱含著較高的觀
光游覽價值
,
廣闊的田野、
大群的牲畜、
食品的生產流程等
,
都是看點。
例如密山的綠色觀光農業
走廊就是屬於這種類型
,50
萬畝的「走廊」上
,
建有白瓜生產基地、西紅柿示範區、綠色水稻示
范區、
果園示範區等。
這種項目的旅遊服從於生產、
服務於生活
,
利用現有的生產項目開展旅遊
,
並利用旅遊客流對企業的形象、產品、理念等進行宣傳推廣
,
相得益彰。

農業科技示範區

農業科技示範區是一個集科研、開發、創新、示範四個方面主體功能於一
體的農業綜合大學科。
在示範區自身的科研、
生產設施的基礎上
,
開發旅遊觀光農業項目
,
並把農
業科技普及工作溶匯到游覽中去
,
是現階段旅遊觀光農業項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爾濱農業
高新技術園區
,
不僅擔負著
「設施綠色蔬菜生產綜合技術研究與示範」
等科研任務
,
還被哈爾濱市
委宣傳部和市教委聯合確定為「哈爾濱市青少年綠色農業實踐基地」。

⑧ 請問,水稻的發展歷史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水稻挽救了中華文明 水稻種植,在中國作為一種大規模的農業,大約在北宋的時候興起。自從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的占城稻之後,水稻真正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種喜愛水熱性氣候,需要大量水資源的作物,非常適合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種植。這種作物產量非常高,農民撒下去的種子通常可以收獲二十倍左右的稻穀。這與小麥四倍於種子的產量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再加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甚至三季,這意味著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種植的水稻要比小麥多出好幾倍。這對於因為糧食危機不斷陷入動亂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種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適當補充養料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耕種,產量也不會降低。比起種一季就得休耕一兩年的小麥來說,更是大大緩解了人地之間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幾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長,避免了麥田反復灌溉使水分大量蒸發造成的鹽鹼化問題,地力衰老的周期大大延長,無形中也延長了農業生產衰落的周期。 從北宋開始,中國古代王朝的經濟重心便正式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流域,與小麥農業一同衰落的中華文明也在水稻農業中重獲生機,避免了重蹈古埃及和兩河文明覆轍的命運。 一千年前的分水嶺 如果把宋朝看作是小麥經濟和水稻經濟的分水嶺,我們會發現,水稻接掌中國農業之後,中國統一王朝的更迭周期要比過去延長了。 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開始算起,到北宋建立之前,中國一共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十個時代更迭,歷時1180餘年,平均每個朝代只有100多年的時間。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幾個短命王朝分開計算的話,這個數字還要更小。 而從北宋到清朝滅亡,一共有北宋、南宋、元、明、清五個王朝,歷時950餘年,平均每個王朝接近二百年。可見北宋以前朝代更迭非常頻繁,這與黃河流域的小麥農業不無關系。而北宋以後以長江流域的水稻生產作為帝國生存的基礎,顯然大大改善了帝國的健康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之後的五個王朝中,元朝存在時間最短,只有70年,這一方面與蒙元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因為元朝統治者來自草原,將統治的重心放在了北方,而忽略了轉移到了南方的經濟中心。 從歷史上的人口數據來看,北宋以前中國人口從未超過六千萬,但是北宋以後人口急劇增加,達到一億,到清朝末年達到了四億。作為人口增長的基礎,主要糧食作物發生變化無疑具有決定性意義。 從小麥到水稻的轉移給中國政治的格局也帶來深刻的變化。北宋以前的三千餘年間,中國的人口、經濟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繁榮,相對於北方游牧民族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因此游牧民族雖然屢次南侵,卻始終不能深入到帝國的縱深地帶,從來沒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很快就被趕回北方草原。 但北宋以後,由於經濟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遷,使中原地區變得空虛起來,從此給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機會。北宋與遼,南宋與金的恩怨就是這種狀 況的寫照。隨後,蒙古和滿族也都先後成為了中國的統治者。這在北宋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我們也錯過了機會 在世界歷史上,一個時代的危機,往往可以成為開啟下一個時代的契機。古代西歐的人們與北宋以前的中國人一樣,常常面對糧食供應不足的危機。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之後,歐洲分裂成為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長期缺糧使他們內亂頻繁,戰爭不斷。他們不像我們這樣幸運,並沒有水稻來救急,於是便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解決生存問題,包括大力發展工商業,用工業產品從遠方換來糧食。飢餓讓歐洲腳踏實地地走向了世界,並最終找到了工業化的道路。 相比之下,我們似乎很幸運,在我們的文明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在我們的祖先面臨飢餓的時候,我們利用水稻這種植物成功地應付下來,使歷史發展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從此我們仍然呆在家裡繼續著自己的生活,祖祖輩輩守著一畝二分地,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想盡辦法精耕細作,這塊土地上的植物就能夠生長出養活我們的果實。無論是商業還是工業都顯得沒什麼必要,甚至是不務正業,我們始終守著最讓人感覺踏實的農業。於是,機會在貧瘠的小麥田隴中到來,很快又從肥沃的水稻溝渠中流走了。

採納哦

⑨ 發展水稻的區位條件有哪些

水稻是喜溫,喜濕的高產糧食作物.水稻種植是亞洲季風區最具特色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亞洲熱帶,亞熱帶季風區雨熱同期,具有適合水稻生長的優越氣候條件.與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相比,亞洲溫帶季風區由於季風氣溫較高,也可種植水稻.在平原地區,稻田多集中在土地肥沃的河流沿岸與下游三角洲地區.在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區,人們往往依山勢修築梯田,種植水稻. 水稻種植業是一種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精耕細作的集約農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季風區人口稠密,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是,由於亞洲的水稻種植業以農戶家庭經營為主,生產規模小,因此機械化水平和商品率一般較底.目前亞洲稻穀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90%,中國是世界上稻穀產量最多的國家. 亞洲水稻種植業的有利條件:1,氣候 全年或夏季高溫多雨. 2,地形 地勢較平坦. 3,勞動力 勞動力資源豐富. 4,市場需求 人口密集,糧食需求量大. 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⑩ 簡述我國發展水稻種植業的優勢和意義。

我國水稻主要分布在南方,但發展優質水稻的潛力卻在北方。一是北方日照較長,二是北方晝夜溫差大,三是北方台風暴雨等自然災害較少,病蟲害較輕。容易生產無公害稻米、綠色食品稻米和有機稻米。
北方水稻目前栽培面積雖然只佔全國水稻栽培面積的1/8左右,但由於種植的是粳稻,稻米品質較好,國內外需求量大,商品率高,在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中具有特殊意義,東北大米在國內市場上已經佔有重要位置。這已經成為北方地區稻區近年來水稻發展的特色。
①自然條件優越——為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高,降水量大,雨熱同期,可一年三熟;處恆河下游沖積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耕地比重大;河網密布,水源充足;水稻土土壤肥沃。
②社會經濟條件——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種植歷史悠久。

閱讀全文

與水稻怎麼發展旅遊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5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2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11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2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700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6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