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旅遊業的產業形態有哪些

旅遊業的產業形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30 16:40:17

㈠ 旅遊業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融合的主要形態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8

㈡ 旅遊業由哪些業務構成它具有什麼特點旅遊業如何影響國民經

1、旅遊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旅行社、交通客運部門和以旅館為代表的住宿業部門,屬於這三個部門的企業因而也構成為三種類型的旅遊企業。(「三大支柱」說)
2、住宿接待部門、游覽場所經營部門、交通運輸部門、旅行業務組織部門、目的地旅遊組織部門(「五大部門」說)
3、行、游、住、食、購、娛分類(「六大旅遊活動行業」說)
特點:
1.綜合性。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2.經濟性。發展旅遊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旅遊業本身就是由旅行社業、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等眾多的以盈利為目的並進行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構成的。因此,經濟性是旅遊業最根本的屬性,是旅遊業的核心和實質。
3.服務性。旅遊業為旅遊者提供的勞務是一種可以用於交換的特殊商品,這種特殊商品同一般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而生產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就是服務。
4.依賴性。我們了解旅遊業的依賴性特點,要明確它是一個較為敏感而且脆弱的產業,同時也是有一定風險性的產業。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把它視為唯一經濟支柱,一旦發生巨大波動,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5.帶動性。方能帶動其他直接或間接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產業全體的發展。所以是一業興、百業興。
6.外向性。現代旅遊也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廣泛的人際交往活動,具有明顯的外向性或涉外性。
影響:旅遊業的發展,能有效緩解居民工作壓力,增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版之間的交流溝通,帶動農村權風貌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促進城鄉區域間的協調發展,並積極引導了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的共同轉變。總之,旅遊業對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作用不僅在於它對社會各階層收入具有二次分配的經濟意義,還在於它能帶來的各地域、各階層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理念及價值觀方面等交流和溝通。

㈢ 全域旅遊五大鮮明特徵,是指什麼

全域旅遊的五大特徵主要是:
第一,在全域優化配置經濟社會發展資源,充分發揮旅遊帶動作用(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各類資源和公共服務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處處是風景,處處可旅遊)
第二,全域按景區標准統籌規劃建設(實現景點景區內外一體化,以遊客體驗為中心,優化旅遊服務的全過程)
第三,構建全域大旅遊綜合協調管理體制(兩個綜合:即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創新區域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實現區域綜合化管理)
第四,全域發揮旅遊+功能,使旅遊與其他相關產業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充分發揮旅遊業的拉動力、融合能力,結合旅遊催生新業態,提升其發展水平和綜合價值)
第五,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遊(要求打造旅遊相關要素配置完備和全面滿足遊客體驗需求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開放式旅遊目的地)

㈣ 旅遊業的五大產業是什麼

以前是餐飲業、住宿業、交通、景區景點、購物、娛樂產業(文娛活動、各地的大型特色演出)、不過像現在雲南旅遊在整改,游購分離了。

㈤ 旅遊產業包括了哪些行業

旅遊產業是一個泛指行業,包含景區與遊客到達景區的所有行業。整個旅遊業包含:一產:農業,二產:工業,三產:服務業。

細分如下:

起始端: 運輸業。

中介端:旅行社(線上與線下) ,酒店業,餐飲業,二銷伴手禮產品製造業。

最後端:山水景區,主題游樂場,農旅結合景區。

如今的旅遊產業要素已擴展為「食、住、行、游、購、娛、體(體驗)、會(會議)、養(養生)、媒(媒體廣告)、組(組織)、配(配套)」,他們相互交織組合,形成了以下九個類別的行業,構成了一個緊密結合的旅遊產業鏈。



(5)旅遊業的產業形態有哪些擴展閱讀:

旅遊產業主要指隨著我國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傳統的旅遊產業要素進一步擴展,各要素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旅遊產業鏈。

旅遊產業具有三大動力效應:直接消費動力、產業發展動力、城鎮化動力,在此過程中,旅遊產業的發展將會為這一地區帶來價值提升效應、品牌效應、生態效應、幸福價值效應。

㈥ 文化旅遊的商業模式基本形態有哪些

文化旅遊毫無疑問是當今熱點,但各界對其的認識卻存在差異,很容易與旅遊文化混淆。除了在概念和內涵理解上有分歧,關於文化旅遊的開發模式同樣莫衷一是。正因此,文化旅遊要獲得更好發展,有必要搞懂常見的七種開發模式。(來源參考:文化旅遊的七種開發模式)

一、主題附會型

主題附會型是將具有某種特定功能的旅遊業設施與文化旅遊主題相結合,從而產生更大效益的一種模式,是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較為常見的開發模式類型。

二、提升整合型

顧名思義,提升整合型是通過整合一個或多個區域內的文化旅遊資源,進行集中包裝和開發,再以人造景觀方式重現文化的一種模式。在這種開發模式下,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文化旅遊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優勢,以及帶動相關產業進步。

三、原地濃縮型

對於文化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有選擇性地體現當地文化旅遊的風韻。因此,在合適地段,建設以當地文化旅遊特色為主題的園區、集中呈現當地文化旅遊精華,是文旅資源豐富地區常採取的開發模式。

四、短期表現型

國內有部分非常重要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只能在特定時期才舉辦,具有明顯的時間局限。短期表現型就是一種充分利用特定短暫文化旅遊資源來推動區域內的旅遊業突擊發展的模式,缺陷是只對短暫性旅遊人流產生激發作用,可持續性不強。

五、直接利用型

這是一種不改變文旅資源原貌的開發模式,即直接對存在的文旅資源開發成為旅遊產品。直接利用型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對遊客體驗當地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是各界普遍推崇的開發模式。

六、復原歷史型

復原歷史型與提升整合型存在一定共性,都是通過人造景觀方式進行再現。所不同的是,復原歷史型僅限於對歷史民族文化的再現,提升整合型限制較少。所以,復原歷史型是通過歷史記載,對失傳的傳統文化題材進行挖掘,以恢復歷史面貌的開發模式。

七、虛擬型

虛擬性開發模式與主題公園結合程度很高,原因在於其利用的是可能並不真實的歷史故事或傳說,以此營造的自然景觀或重現歷史場景。這種模式常見於文化旅遊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

㈦ 旅遊企業的類型有哪些

一、按照從事旅遊產品經營的產業鏈劃分 :

1、直接旅遊企業包括旅行社、飯店、餐館、旅遊商店、交通公司、旅遊景點、娛樂場所等;

2、輔助旅遊企業包括管理公司、服務公司、影視公司、出版單位、通訊設施以及食品、衛生等生活服務部門和行業;

3、開發性組織包括相關的政府機構、旅遊院校、旅遊科研機構等。

二、按旅遊活動所使用的主要經營資源劃分:

1、勞動密集型旅遊企業;

2、資本密集型旅遊企業。

㈧ 旅遊業有哪些特徵及組成要素

旅遊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以下是由我整理的旅遊業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旅遊業的定義
定義概述

旅遊業是以旅遊資源為憑借、以旅遊設施為條件,向旅遊者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又稱無煙工業、無形貿易。

狹義的旅遊業,在中國主要指旅行社、旅遊飯店、旅遊車船公司以及專門從事旅遊商品買賣的旅遊商業等行業。廣義的旅遊業,除專門從事旅遊業務的部門以外,還包括與旅遊相關的各行各業。旅行游覽活動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級的社會消費形式,往往是把物質生活消費和 文化 生活消費有機地結合起來的。

理論依據

tourism一詞的來源

旅遊(Tour)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一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這個 含義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後綴—ism被定義為“一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而後綴—ist則意指“從事特定活動的人”。詞根 tour與後綴—ism和—ist連在一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完成這個行程的人也就被稱為 旅遊者(Tourist)。

關於旅遊者的爭議

旅遊者(Tourist)一詞首次以文字形式出現時引發的爭議:

史密斯(Smith,1989)指出:“薩繆爾·派格曾 報告 說‘旅遊者(Tourist)’用來作旅行者(Traveller)的新名詞是在1800年。

英格蘭的《體育雜志》則在1911年採用了旅遊(Tourism)這個字眼。

費福(Feifer,1905)認為,旅行者(Tourist)是斯坦德爾(Stendhel)在19世紀早期(1838)首先杜撰的。

米耶茨科烏斯基(Mieczkouski,1990)指出,有關旅遊者的第一個定義出現在1876年的《世紀大 網路 詞典》19卷中,它把旅遊者定義為因好奇和無聊而旅行的人。

科爾(Kaul,1985)認為,盡管旅遊者(Tourist)一詞的起源並非久遠,但是“入侵者’’(1nvader)則往往比做“旅遊者” (Tourist),因為人們希望他們趕快離去。另外,科爾還指出:在17世紀和18世紀早期,英國人、德國和其他國家的人,在歐洲大陸進行“大巡遊” (GrandTour),他們一回來,人們稱他們為“旅遊者”。

里玻(Leiper,1979)認為“旅遊”一詞大概首次出現在英國,它是被用來描述那些接受 教育 已從事政治、政府和外交生涯的英國年輕貴族。為完成學業,他們起程去歐洲大陸進行一般為期3年的“大巡遊”,直到文化教育完全結束後才返回家鄉。

根據因斯吉普(1nskeep,1991)的觀點,關於這類旅行的第一本指南是托馬斯·紐金特在1778年出版的《大巡遊》。與1778年的旅行者大相徑庭的是,現代的旅遊者則完全意味著是個反面形象,他們成群結隊,四處尋找便宜貨。

根據艾利特(E1iot,1974)的觀點,旅遊者被看中的是他們的錢,而被鄙視的是他們對文化的茫然無知。
旅遊業的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
旅遊業的基本特徵
由於旅遊業主要通過勞動服務的勞務形式,向社會提供無形的效用,即特殊的使用價值,以滿足旅遊者進行旅行游覽的消費需要。其行業的基本特徵是非生產性的,所以又稱無煙工業。旅遊業從整體上看,它不是實現商品流通的經濟部門,而是憑借旅遊資源,利用旅遊設施,提供食、住、行、游、娛、購的勞務活動,去滿足旅遊者旅行游覽消費的需要。所以也稱為無形貿易。

(1)旅遊業的依賴性;

(2)旅遊業的綜合性;

(3)旅遊業的脆弱性;

(4)旅遊業的波動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

(6)旅遊業的帶動性;

(7)旅遊業的涉外性;

(8)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
旅遊業的重要性
旅遊業包括國際旅遊和國內旅遊兩個部分。兩者由於接待對象不同而有所區別,但其性質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經濟發達國家的旅遊業,一般是從國內旅遊業開始,逐步向國際旅遊業發展。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落後,經濟建設需要外匯,大多是從國際旅遊業開始發展的。國內旅遊業和國際旅遊業是密切相聯的統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安排,能夠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共同發展。

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郵電、日用輕工業、工藝美術業、園林等的發展,並促使這些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旅遊業的發展趨勢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成熟,旅遊網站紛紛落戶。促進旅遊這個行業大力發展,旅遊網經這些年的發展後已多如牛毛,旅遊網站的發展也日趨成熟。

這類網站提供及時的旅遊線路報價、打折門票信息、切實的旅遊建議、以及詳細的旅遊資訊。將旅遊業內信息進行整合分類,人性化的開設了旅遊線路預定、打折門票、簽證服務、機票酒店預訂、旅遊 保險 、旅遊書城、包車服務、旅行游記、旅遊博客、等多方面的服務!

根據《2015-2020年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旅遊景區20976家,其中,A級旅遊景區5573家。旅遊景區已成為居民旅遊消費的 熱點 之一,景區收益不斷增加。2011年全國A級旅遊景區接待遊客人數25.54億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區游覽約2人次;營業收入達到2658.60億元,在全國旅遊總收入的比重在不斷提高。2011年全國旅遊景區接待遊客規模和綜合營業收入增長均超過20%,增速明顯高於同期全國星級飯店和旅行社行業,旅遊景區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

2007年1-11月,中國主要城市接待旅遊人數為39970340人次,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3.37%。其中接待外國遊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門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灣同胞4740206人次。

2007-2014年間,中國國內旅遊業收入每年都實現了增長。到2013年,中國國內旅遊業實現收入26276.00億元,同比增長15.72%。從2007年的中國國內旅遊收入7770.62億元增長至2013年的26276.0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2.51%,遠遠高於GDP增長。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上升,人們出遊的頻率越來越高,在國務院出台了《意見》之後,旅遊行業將迎來更高速的增長。

2008年10月份中國入境旅遊總人數已經連續第三個月出現下降,這表明金融危機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十一五”期間,我國旅遊業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國內旅遊人數平均增長12%,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年均增長3.5%,出境旅遊人數年均增長 19%,全國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5%。我國躍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和亞洲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居民人均出遊率達1.5次,旅遊直接就業達 1350萬人,旅遊消費對社會消費的貢獻超過10%,旅遊業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更加明顯。“十一五”旅遊業發展實踐表明,全國旅遊行業服務國家大局的能力明顯提高,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明顯提高,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能力明顯提高,把握旅遊業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徵的能力明顯提高,推進旅遊業科學發展的能力明顯提高。

㈨ 文化旅遊產業包括哪些



文化旅遊產業一般包括:影視、廣播、音像、游戲、動畫、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術、廣告、出版印刷、創意性設計、傳統工藝品、傳統服裝、傳統食品、多媒體影像軟體、網路、建築、雕塑、游覽等。
文化旅遊產業的規劃和設計一般要遵循這樣一條路徑:聚焦文化——打造產品——塑造城市——揚名品牌——帶動發展。
文化旅遊產業是旅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學術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門對文化旅遊產業的認識存在泛化現象,許多人把旅遊業主體都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包括旅遊交通企業、旅遊住宿企業、純自然的觀光型景區等。
閱讀全文

與旅遊業的產業形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5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2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11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2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700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6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