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如何對一個旅遊資源進行評價

如何對一個旅遊資源進行評價

發布時間:2022-09-01 04:50:32

1. 旅遊資源的評價標准包括哪些

你好,我是旅遊包車姜師傅,關於旅遊資源的評價標准 綜合遊客、旅遊經營者、旅遊主管部門等各方面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價的不同目的,在不區分評價主體的條件下,我們將其稱為主體模糊條件下,可將旅遊資源評價標准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知名度 旅遊資源的知名度是與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即歷史價值、存在的區位環境和狀態、文化與科學內涵、美感強度等方面密切相關的。一項旅遊資源,越和歷史上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相聯系,則其歷史價值越高,從而其知名度也會越高;它存在的環境越好,區位優勢越大,保存狀態越完好,則知名度會越高;旅遊資源中文化內涵越豐富,越能代表某一歷史階段的科學成就,知名度越高;而在美感方面,越具有雄、奇、險、秀等特徵,吸引力就越大,相對而言知名度也會越高。一些名人故居,從建築的角度並沒有什麼特殊,甚至不如很多同類建築,卻因其和名人的關系,而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北京的香山,與我國南方很多低山丘陵相比,單從美感方面講並不及後者,但因為它在首都附近,區位優勢大,所以知名度遠遠超過同類地貌。 2.經濟效益 沒有經濟效益的旅遊資源,很難成為旅遊資源,即使是經濟效益差的旅遊資源,也很難成為旅遊資源。旅遊資源經濟效益的高低,是和這項資源的開發條件、環境容量、適應范圍與其他資源組合情況等密切相關的。 開發條件是指該項旅遊資源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所處區位條件、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環境容量指的是該項旅遊資源自身或其所在地,在同一時間所能容納的合理的旅遊者人數;而適應范圍是指該項旅遊資源能夠吸引多大范圍的不同地域、年齡、職業、文化素養的旅遊者,能開展包括觀光游覽在內的多少種類的旅遊項目,其旅遊旺季有多長等情況。 3.社會效益 主要指的是該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表現在人生觀、 價值觀 、個人行為 、家庭關系 、生活方式、 道德觀念、 宗教信仰等方面 。一項旅遊資源,如果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能夠使旅遊者陶冶性情、提高品行道德修養、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起到寓教於樂和寓教於美的作用,則它的社會效益就是積極的和良好的。反之,就是消極的和破壞性的。比如博物館與賭場的區別,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一項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後,如果是敗壞社會風氣,有礙社會環境,毒害人們的心靈,即使它的經濟價值再高,也要停止對它的經營,把它逐出旅遊資源的行列。 4.環境效益 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資源的開發,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既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有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積極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保護環境。優越的環境已經成為強大的旅遊吸引物,要加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力,首先必須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尤其是良好的自然環境的保護。二是促進生活環境質量的改善。為了開發旅遊資源,為了適應旅遊業的發展,旅遊地的基礎設施會不斷改進,為旅遊者服務的生活設施也會增加,從而在客觀上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有利於當地人民生活的改善。但是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對當地環境帶來消極的影響 ,主要也有兩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旅遊環境的開發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多方面的。旅遊開發初期對植物的覆蓋率破壞最大。隨著不斷開發,旅遊者增多,物種的多樣性會下降,抗性弱的物種會消失。旅遊活動中如狩獵、垂釣等,甚至是觀看,都會對野生動物造成不良影響。二是對人文環境的影響。如垃圾污染、交通堵塞 、部分旅遊者的高消費和不良個人行為對當地居民心靈上造成的負面影響等。 因此,只有具備良好環境效益的旅遊資源,才具有開發利用的價值,而且旅遊資源所處環境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它的吸引力。

2.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和技術

(一)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質旅遊資源評價與旅遊資源的評價一樣,也可歸為兩大類:一類為定性評價,一類為定量評價。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標准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例如對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等的評價,與評價人的感覺、素養有直接關系。定量評價方法更科學和客觀一些,但其評價數據的來源必須可靠。定量評價工作是基於人類價值判斷的統計性規律和人類認識的比較法則。

目前,旅遊資源評價方法已趨向於以定量評價為主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融合了較多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

(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

在研究技術上,網際網路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評價研究中。這些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空間分析手段,為旅遊管理和輔助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過與數學分析模型的集成發揮空間分析功能相結合,建立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旅遊開發條件模型、風景區環境容量模型、旅遊需求預測模型、旅遊經濟效益模型,可輔助旅遊管理部門做出合理的開發決策。

國內外近年來也越發重視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技術的應用。姚長宏(2002)在貴州六盤水市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工作中,完成了基於ArcView的白鶴風景區旅遊資源調查評價信息系統,建立了包括地質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圖層,以及人口、經濟等方面資料的資料庫。此外,還有運用現代計算機技術的評價方法,如崔越(2002)基於UML建立了旅遊資源的評價模型;駱華松(2000)利用遙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的旅遊資源評價模型等。王建軍和鄭進軍(2004)應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針對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的實際工作的需要,研究開發出「旅遊資源調查和評價信息系統」;龐淑英等(2004)利用計算機編程實現了評價模型的自動評分功能,開發出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以具有很強的可視化開發能力的Delphi5.0為語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為後台資料庫的自動評分子系統;Jafar等(2008)對伊朗波斯灣南部海岸的生態旅遊潛力進行評價前,運用已有衛星圖像對海岸線以及周圍環境進行調查,這對於一些地勢險要的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工作也是值得借鑒的。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

(一)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內容

1.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價值評價

對旅遊地某一地質體或某一地質現象特色或特徵的定性評價。如:旅遊地的山體、湖泊、水體、氣候、交通條件等。地質旅遊資源個體的價值評價,要以旅遊地的地質特點為依據來進行,以便使評價結果具有客觀真實性,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科學價值

地質旅遊資源包含地質科學內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質及結構、地球的發展、地球的現狀和未來、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發展、地質構造、地質作用及地質景觀等。而科學價值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科學知識普及與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現代科學技術成就。

地質科學構成了地質旅遊資源科學性的核心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品位,因此,地質旅遊資源通常具有很強的科普科考旅遊價值。在現有的世界級和國家級相關評價標准中,可以看出對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所選取的評價指標多以科學價值為主。如世界自然遺產的標准,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①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②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③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中國建設部於2005年4月提出的《國家自然遺產預備名錄標准》與世界自然遺產的特徵大致相同,但具體規定了以下標准: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動等的突出例證;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如河流、山脈、瀑布等生態系統和自然地貌。

中國於1994年11月通過的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的標准如下:①能為一個大區域甚至全球演化過程中,某一重大地質歷史事件或演化階段提供重要地質證據的地質遺跡;②具有國際或國內大區域地層(構造)對比意義的典型剖面、化石及產地;③具有國際或國內典型地學意義的地質景觀或現象。

(2)觀賞價值

觀賞價值是指地質旅遊資源能為旅遊者提供的美感種類及強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質旅遊資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審美觀賞價值,所以觀賞性在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中佔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觀賞性的強弱往往決定了地質旅遊資源的品級和旅遊價值。

對美學價值的分析強調線條、形體、色彩和質地四個要素,強調多樣性、奇特性、協調統一性等形式美原則。以地質景觀造型、景觀色澤、景觀要素組合,並依附於地質環境的植被、生態,構成地質旅遊景觀的觀賞價值,諸如名山大川、峽谷峻嶺、湖河泉瀑、奇峰異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大多景色秀麗、造型獨特、生態環境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地質現象千姿百態,特殊的地質構造條件加上相應的近代自然地理環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質奇觀,能吸引旅遊者旅遊、觀光、考察、鑒賞,滿足旅遊者愉悅要求,從而顯示地質旅遊資源的觀賞價值。

(3)文化價值

標志地球滄桑巨變的地質景觀,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質奇觀的認識,地質現象科學內涵的揭秘,能滿足人們的求知慾,以及景觀鑒賞、增長知識的需求。優美、奇異的地質景觀通常都是人們游覽觀賞的風景名勝區,多有歷代遊客、文人、名家的旅遊人文資源的積淀。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美的協調,形成自然與人文地質旅遊資源的復合旅遊景觀。

(4)特異性

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類地質資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稀缺程度。獨特性高意味著該地域該類型的地質資源少、吸引范圍大、級別高,因而開發價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國性的地質旅遊資源特別是世界自然遺產具有很高的特異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質條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環境,形成特殊的地質奇觀,這是地質旅遊資源的地域性特徵。這種地域性特徵不僅決定了地質資源本身的獨特性,還決定了當地生態、人文景觀的獨特性。特定的地質環境,常常會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態類型,構成特定的綜合自然景觀。如果某項地質旅遊資源有其獨特的旅遊價值,特別能滿足人們追新獵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這項地質旅遊資源就在某種意義及程度上具有壟斷性,人們只有身臨其境才會獲得真正的滿足。由此可見,地質旅遊資源的特異、珍稀價值是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的一項絕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質資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質旅遊資源所應有的。

(5)康體價值

一些特定的地質資源以及地質體構成的風景名勝區、旅遊地,可供療養康體的溫泉、開展體育與探險活動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遊項目,具有特殊的旅遊價值。

2.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

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的地質旅遊資源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僅僅對地質旅遊資源個體品質的評價,還難以考察各種地質旅遊資源在整個區域內的組合關系和該區域所具有的總體特色,應強調旅遊地的綜合地質特徵和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將地質旅遊資源集中分布的空間范圍作為一個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的、綜合的評價,主要分析評價以下內容:

(1)多項綜合性定性評價

著重對一個地區的綜合地質特徵、多種地質景觀的定性評價。對地質旅遊資源系統評價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慮其級別(多用於地質現象評價)。除級別特色和特徵定性評價,應還有其他定性評價,如面積(區域綜合地質體)、體積(單一地質體)等,分為世界級、國家級和地區級三個級別。

世界級:指具有世界性意義,在全球都具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旅遊資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地質現象、地層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組合、地貌特徵(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還有首次發現的古生物化石種群、礦物岩石等,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世界罕見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安德列斯大斷裂」(未來洋殼孕育地帶)。

國家級:國內典型地質現象、地質景觀,在國內具有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典型地質現象對比,國內具有對比意義,成為國內其他地區研究的重要參考地,在地質構造方面如中國典型的山東—安徽的「郯廬大斷裂」(山東郯城到安徽廬江)。

地區級:可作為國內同類地質現象、地質景觀進行對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區域內保存完好、發育齊全,出露良好,交通區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地質構造方面如區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區的「青峰大斷裂」(房縣、保康、南漳、谷城)。

(2)資源類型組合

地質資源要素是相互有機結合還是處於分離狀態,分布是相對集中還是分散,這些都直接影響地質旅遊資源質量的高低。最佳的風景區都以地質資源要素組合完美和諧而見長,並且在分布上各景區各有特色。

擴大范圍來看,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互相補充和要素組合的協調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質旅遊資源所在區域內的各類旅遊資源是否構成優勢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種類眾多、聚集度高的整體優化結構。凡環境質量優、組合狀況佳的屬區位環境價值高的地質旅遊資源。地質資源個體同區域內其他地質資源個體的關聯性與功能互補性也影響開發的價值。

(3)地質背景條件

地質旅遊資源特徵、展布、景觀結構、景觀的旅遊價值等都決定於地質背景條件,依附於地質構造的復雜多樣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區的地質旅遊資源環境脆弱,其旅遊開發的適應性不大。例如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既是精品旅遊資源的高度富集區,同時也是生態環境、文化、景觀多重脆弱區。生態環境穩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質災害頻發,較小的擾動就可能造成極大的環境災難,而且一旦破壞就難以恢復,從而在較長時期影響該區的旅遊資源環境。

(4)旅遊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質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國際、國內及地方三個級別。根據地質旅遊資源的個體品質評價和資源系統評價結果來確定其吸引客源的類別。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性評價方法

1.「三三六」評價法

此方法由北京師范大學盧雲亭教授提出。所謂「三三六」是指「三大價值」、「三大效益」、「六大條件」的評價體系。

「三大價值」指旅遊資源的科學研究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三大價值」的定性評價從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進行評價,是旅遊區確定開發方向的基礎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遊開發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經濟效益主要考慮旅遊地社區和服務接待業創造的經濟價值;社會效益主要考慮旅遊活動給當地社區帶來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影響;環境效益則主要是研究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破壞程度。

「六大條件」是指旅遊資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遊資源容量條件、旅遊客源市場條件、旅遊開發投資條件、施工條件等六方面。「六大條件評價」是一種綜合性評價,實質上涉及了旅遊活動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購、娛的環境背景條件。

2.「六字七標准」評價法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黃輝實根據旅遊資源本身和其所處的環境提出了「六字七標准」評價法。該方法從資源本身和資源所處環境兩方面評價旅遊資源,雖然在實際操作中運用較少,但可以作為分析問題的參考方法。

對旅遊資源本身的評價採用六字標准:「美」:旅遊資源給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歷史;「名」:具有名聲或與名人有關;「特」:特有的或少見的稀缺資源;「奇」:給人新奇之感;「用」:有應用價值。

對旅遊資源所處的環境方面採用七個評價標准:包括季節性、環境污染狀況、與其他旅遊資源之間的聯系性、可進入性、基礎結構、社會經濟環境、客源市場等七項標准進行評價。

3.地質旅遊資源的五級評價法

該方法在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准中被提出。從三個方面、八個要素對旅遊資源進行評分,最終根據得分的高低將旅遊資源劃分為五個等級。旅遊資源評價的三個方面為旅遊資源的要素價值、旅遊資源的影響力和旅遊資源的附加值等。這三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又可細分為八個評價因子:旅遊資源的觀賞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圍以及環境安全等。

在五個等級的旅遊資源中,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三、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

(一)定量評價步驟

1.根據評價對象選取評價指標

主要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地質旅遊資源的特徵及旅遊開發需求,地質旅遊資源的獨特性和共性選取評價指標,這些要素的確定盡可能具體、全面,並且在所涉及的內容上有各自的相對獨立性。

對諸多旅遊資源進行評價,不管是採用哪種數學模型,都涉及旅遊資源的比較和重要性排序問題,所以評價模型中評價因子的選擇必須遵照一定的標准和原則: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區分判別性。

2.組織合適的評價者

由於價值觀和文化等差異,不同人對同一事物的評價結果不同。但從實驗統計學規律得出,不同人群或個體,對於同一事物現象的價值判斷趨向一個相同的結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也不例外。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價值評價可依據價值判斷的統計學規律來進行。在進行地質旅遊資源評價時,應盡量選用不同專業背景和盡可能多的人員來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權威性和可信性。

由於每一評價體系只能是客觀狀況在一定層次上的主觀反映,所以應建立一個由多個評價角度組成的綜合評價模式,才可科學、完備地反映地質資源質量,通常由專家和旅遊者兩者結合來進行評價。

(1)專家評價

根據層次分析法技術要求,邀請一批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實業部門和旅遊教育科研部門的專家,評估組成員來自旅遊行業各個部門,這可以保證較大的評估面。

具體方式可組織地方高等院校、旅遊行政管理、旅行社、國土、環保、園藝等旅遊各部門專家,對地質旅遊資源區域進行實地考查,考查工作應細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進行各評價指標的分值評價與權重判定。

(2)旅遊者評價

地質旅遊資源評價的結果是為旅遊管理部門和旅遊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與旅遊開發效益密切相關,最終為旅遊者服務。因此評價結果應當與旅遊者對地質旅遊資源的選擇相吻合。

由於專家對資料收集更全面,因而與旅遊者的感知有差異,使評價結果具有非大眾化的傾向。旅遊者的選擇也應該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隨機抽取。有些評價者為同一群體,其內部一致性較高,不具有代表性。評價主體應為存在著生活地域、年齡和文化層次等方面差異的旅遊者。

3.確定各評價因子的權重

由於各項評價因子對評價項目的影響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對各因子的指數分配中不能按均權處理,而應視其在評價項目中的作用大小來確定其權重的大小。評價權數的確定,來自於地質學、旅遊學等專家的經驗和地質旅遊資源的基本事實。

能用測量數據計算出其對於各評判等級隸屬度的,屬於顯數值因子;難以直接測量或用數值描述的,屬於隱數值因子,可通過問卷調查統計,用經驗法獲得,也可以通過在特爾菲咨詢系統支持下的層次分析法獲得。這一過程工作量頗大,而且相同的評價要素在不同的旅遊地其權重值也有差異,應因地制宜。

4.建立評價模型

基於對專家或旅遊者體驗的深入分析後,建立規范化的評價模型,然後運用數學方法得到評價結果,使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數量值。

把每項評價指標評估系數的平均值,乘以該項要素的權重系數,計算出地質旅遊資源在該項要素上的單項權重得分。其基本數學模型式(蔣素梅,2009)為:

地質旅遊

式中:Q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權重;Pi為第i個評價因子的分值;n為評價因子的數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質旅遊資源的評價。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地質旅遊資源中的各項因子價值高低,用總分值也可以與其他資源進行橫向比較。

(二)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方法

目前旅遊資源綜合量化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綜合價值評價模型、模糊數學評價法、綜合評分法、價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為常用的是層次分析法、特爾菲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等。這些方法相結合通常用於地質旅遊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如Liu等(2006)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喀納斯景區具有成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運用層次分析法和特爾菲法對其生態旅遊資源進行了評價;張捷(1997)以九寨溝喀斯特為例,構造比較和評價矩陣,運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權重,從地學角度和遊客角度闡述了喀斯特旅遊資源在九寨溝旅遊業中的地位;陳詩才(1993)運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對旅遊地學資源進行了評價。

在這些方法中,層次分析法具有明顯的優勢。它能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表示為有序的遞階層次結構,並能將數據、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客觀判斷直接有效地結合;特別是它能將決策者的經驗判斷給予量化,對目標結構復雜且又缺少必要數據的情況時更為實用。

1.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塞蒂(T.L.Saaty)於1973年提出的一種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能解決資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統分析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參與旅遊資源指標權重的設立,可使整個評價過程在定性指導下定量比例盡可能大,從而得以提高評價的准確性。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點是通過人們較易進行的兩兩相互辨別而達到整體比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為總目標層、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評價因子層是最基本的層次,指標的權重和分值計算從該層開始自下而上逐層進行。

圖4-1為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模型樹。採用了保繼剛(1996)《旅遊開發研究——原理、方法、實踐》中建立的評價體系和評價因子權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將旅遊資源評價分成若干層,構成旅遊資源評價模型樹。

(2)邀請專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顯重要等評判級別,分別以1,3,5,7,9或其倒數作為量化標准,對同一層次的各因素間相對於上一層次的某項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判斷,經計算,排出最後的結果。

(3)最後根據其權重排序,按權重賦予各個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該表可以用一定的給分標准對旅遊資源進行分項評價打分,得到綜合結果。

圖4-1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體系

表4-2評價因子權重表

2.特爾菲法

特爾菲法又稱專家意見征詢法,1964年美國蘭德公司數學家赫爾默和達爾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並投入應用。主要方式是,通過問卷的形式集中一些專家的意見(一般為20~50人),通過溝通—統計—再溝通—再統計,直到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被集中確定為止。利用特爾菲法對評價綜合層、評價因素層和評價因子層三個層次中的具體資源價值體現,邀請專家進行評分,據此計算出各層內部之間的權重值作為評價參數;在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模型中,合理地確定各評價層中評價指標權重系數是衡量一個評價模型優劣的關鍵。

將特爾菲法引入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是使旅遊地評價由定性轉入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重要途徑。在地質旅遊資源評價中,運用特爾菲法獲取資料,最後能相對客觀、有效地確立各評價因子權重。由於特爾菲法相對來說比較省時間、省財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國在旅遊地評價、開發中,越來越多地採用這一方法。

3.模糊綜合評判法

模糊綜合評判法在農林、氣象、地質勘探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模糊綜合評判法以模糊推理為主,定性與定量結合,各相關因子劃分為不同等級,分別為每一個等級賦一個初值。最後,對區域景點或景區進行分項打分,再採用加權求和的方法計算出各景點(區)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評判資源價值的大小。

模糊綜合評判法利用模糊隸屬度理論把定性指標合理地定量化,較好地解決了現有評價方法中存在的評價指標單一、評價過程不合理問題。這是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綜合化程度較高的浮標方法,已廣泛應用到資源與環境條件評價、生態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等各個方面。

4.地質旅遊資源的計算機評價系統

龐淑英等(2003)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以面向對象的具有較強開發能力的Delphi軟體為開發工具,以Access軟體作為資料庫管理系統,能有效地、合理地為地質旅遊資源自動評分。

將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並運用計算機的輔助,可完成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流程,如圖4-2所示:

圖4-2地質旅遊資源定量評價流程

3.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內容

一、旅遊資源概況:

1、旅遊活動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旅遊者(經濟實力強、文化水平高、地區發達閑暇時間長的人群)、旅遊資源(自然和人文景觀)、旅遊業(交通、食宿、服務等中間環節)。

2.旅遊資源的類型

根據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劃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種類型。

①自然旅遊資源,又稱自然景觀,主要有地貌、水文、氣候、生物等要素組成,其中地貌要素處於相對重要的位置,大多數自然風景區都離不開地貌構景的作用。

作用:對探險獵奇、游樂、療養等方面的旅遊有重要意義。

②人文旅遊資源,又稱人文景觀,主要包括古人類遺址、古建築、宗教文物、民俗風貌等,其中建築景觀是人文風景區構成的重要標志。

3.旅遊資源的特性

(1)多樣性

(2)非凡性:與同類地理事物與現象比較

(3)可創造性:主要針對人文景觀

(4)永續性:本身存在的歷史,旅遊資源使用的無消耗性

二、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

產生原因

後果

環境污染

旅遊活動產生各種廢棄物,如廢氣、污水、垃圾等

危害當地居民,也危害旅遊者本身

對動植物資源

的破壞

旅遊地居民為從事旅遊商業活動,不適當地使用當地動植物資源,如捕獵動物、亂砍濫伐

造成生態結構失調,以致環境功能減退

對背景環境的破壞

修建道路、停車場、旅店、餐館等服務性設施及旅遊者的參觀游覽、生活娛樂等活動

對背景環境造成影響

對文物古跡的破壞

旅遊者的踐踏、觸摸、拍照、呼吸和汗水的作用以及少數旅遊者的亂刻亂畫

對風景和文物古跡產生了直接破壞

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大量旅遊者的到來,以及為接待旅遊者而進行的各項服務

沖擊當地正常社會秩序,如占據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分享當地公共設施等

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有何意義?

生態旅遊是針對旅遊業對環境的影響而產生和倡導的一種全新的旅遊業,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甚至當代人在不破壞前人創造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前提下,為後代人建設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觀。

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真正的生態旅遊是一種學習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層次的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單純的盈利活動是與生態旅遊背道而馳的。同時,生態旅遊也是一項科技含量很高的綠色產業。

三、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要運用綜合思維,從游覽價值、市場距離、交通位置及其通達性、地區接待能力等社會經濟方面進行分析,而且從環境方面要考慮旅遊的環境承載量,其規模應與旅遊區的環境承載量相適應,超過承載量則使旅遊環境惡化,小於承載量則造成資源浪費。

例如:世界旅遊業最發達的大洲是歐洲,原因是歐洲:經濟發達、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局勢穩定、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起步早、設施完善等。

旅遊區(或者旅遊度假區)的區位分析方法

1.游覽價值:旅遊資源的質量高(優質、獨特,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旅遊資源的集群狀況(旅遊景點多)和地域組合狀況(地區范圍內沒有雷同或質量更高的景點)。

2.市場距離: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距離,經濟距離(旅行所需的時間和費用)越長,吸引的遊客越少。旅遊地的最優吸引半徑是有限的。

3.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遊客的數量。

4.地區接待能力:旅遊活動的配套設施,關繫到服務質量高低和盈利水平。

5. 環境承載量:旅遊活動容納能力——容人量,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遊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遊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會造成資源浪費。

例題1:隨著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青藏高原已成為世人矚目的旅遊新熱區。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

(1)青藏地區主要的特色游資源是什麼?

(2)旅遊者進入青藏地區有多條線路,試比較青藏鐵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觀和旅遊觀賞視角的主要差異,完成下表。

線路

項目

川藏線

青藏線

地貌景觀

起伏和緩的雪山、高原寒漠等

水域景觀

以湍急的江水景觀為主

植被景觀

以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景觀為主

觀賞視角

以仰、俯視為主

(3)你認為青藏地區發展旅遊業對本區地方文化有處促進作用?

答案:(1)原始的高原雪域風光;獨特的藏族文化(藏傳佛教、民族風情)。

(2)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風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觀為主(森林、草原④以平視為主。

(3)有利於文化交流與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4. 常用的旅遊資源評價方法有哪些

旅遊資源通常使用「三三六」評價法就是:
「三大價值」是指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科學考察價 值。

「三大效益」的評 估即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進行評估。
「六大開發 條件」的評估包括:①地理位置及交通條件;②景觀的地域組合條件; ③景區環境容量條件;④客源市場條件;⑤投資條件;⑥施工難易程度。

5. 旅遊景點評估方法

旅遊景點評估方法

1、評價指標的甄選

在旅遊資源定量評價的實踐中,很難構建符合所有資源情況的評價指標體系,因此,許多學者都根據具體的操作實踐來制定評價的指標體系。盧雲亭(1991)、郭康(1995)和宋劍霞(1994)根據他們在北京、河北、陝西的實際調查和歸納分析,提出了「八度」評價指標體系,即規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審美度、組合度、知名度。郝曉蘭、李蘭維(1994)在對呼和浩特地區旅遊資源的評價過程中,將旅遊資源開發潛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首先劃分為旅遊資源價值和旅遊區位條件兩個評價綜合指標層,在每個綜合指標層下又設若干個評價因素指標層。其中,旅遊資源價值綜合指標層包括四個評價因素指標層,旅遊區位條件指標層包括三個評價因素指標層。每個評價因素指標層又可以山若干個評價因子構成,這些評價因子是最基本的指標單元,例如,觀賞價值這一評價因素就由美感度、奇特度和規模度三個評價因子構成。這樣,整個評價指標體系就由評價綜合指標層、評價因素指標層和評價因子指標層三層構成。

需要提出的是,2003年出台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GB/T18972一2003)以國家標準的形式確定了旅遊資源的評價指標體系,將其分為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及可以計算附加值的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三大評價項目,每一評價項目又設若干個固定的評價因子這樣做看上去顯得統一而權威,實際上它對許多旅遊資源,尤其是價值類型相對比較單一的資源來說就顯得很不公平。實際上,在很多時候硬性地對資源評價規定一套評價指標是徒勞的,因為旅遊資源的類型、價值和開發利用途徑是如此豐富,很難用某個單一的萬能指標體系去適應這種多樣和豐富,這也是現行的國家標准為許多學者所批評(黃遠水,2006;劉益、黃向、劉家明等,2006;朱竑,2005;王建軍,2005;王良健,2006;楊振之,2006)的一個重要原因。

2、確定不同指標的重要程度

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並非所有指標都同等重要。這些要求根據策劃或規劃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通常,各指標的地位通過對它賦予的權重來進行表達。而在資源評價中經常談論的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等就是根據權重計算方法的差異進行劃分的。

確定權重有很多方法,包括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灰色模型法、五點記分法等。其實,無論哪種方法,都或多或少摻雜主觀因素。其是否客觀與科學,與評價者和專家團隊的學識和經驗關系很大。

3、確定評價分級

評價分級的作用是比較同一種資源的相對地位。傅文偉(1994)對資源的評價指標用計分方法分為5級;張國強(1998)將風景資源分為5個等級,即特級景源、一級景源、二級景源、三級景源和四級景源,分別相當於國際級、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本地級;《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GB/T18972一2003)也將旅遊資源單體評價劃分為5級,並規定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五級、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而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4、評分

按照確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旅遊資源進行單項評分。然後根據資源各單項指標得分以及該項指標的權重,根據加權求和算出資源的總得分,最後按照起初擬定的評價分級對資源進行評價總結,從而確定該資源所處的等級。

6. 旅遊資源評價的系列要素主要有哪些

將旅遊資源評價標准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知名度 旅遊資源的知名度是與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即歷史價值、存在的區位環境和狀態、文化與科學內涵、美感強度等方面密切相關的。一項旅遊資源,越和歷史上著名人物、重要事件相聯系,則其歷史價值越高,從而其知名度也會越高;它存在的環境越好,區位優勢越大,保存狀態越完好,則知名度會越高;旅遊資源中文化內涵越豐富,越能代表某一歷史階段的科學成就,知名度越高;而在美感方面,越具有雄、奇、險、秀等特徵,吸引力就越大,相對而言知名度也會越高。一些名人故居,從建築的角度並沒有什麼特殊,甚至不如很多同類建築,卻因其和名人的關系,而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北京的香山,與我國南方很多低山丘陵相比,單從美感方面講並不及後者,但因為它在首都附近,區位優勢大,所以知名度遠遠超過同類地貌。 2.經濟效益 沒有經濟效益的旅遊資源,很難成為旅遊資源,即使是經濟效益差的旅遊資源,也很難成為旅遊資源。旅遊資源經濟效益的高低,是和這項資源的開發條件、環境容量、適應范圍與其他資源組合情況等密切相關的。 開發條件是指該項旅遊資源保存的完好程度和所處區位條件、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環境容量指的是該項旅遊資源自身或其所在地,在同一時間所能容納的合理的旅遊者人數;而適應范圍是指該項旅遊資源能夠吸引多大范圍的不同地域、年齡、職業、文化素養的旅遊者,能開展包括觀光游覽在內的多少種類的旅遊項目,其旅遊旺季有多長等情況。 3.社會效益 主要指的是該項旅遊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表現在人生觀、 價值觀 、個人行為 、家庭關系 、生活方式、 道德觀念、 宗教信仰等方面 。一項旅遊資源,如果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能夠使旅遊者陶冶性情、提高品行道德修養、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起到寓教於樂和寓教於美的作用,則它的社會效益就是積極的和良好的。反之,就是消極的和破壞性的。比如博物館與賭場的區別,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一項旅遊資源,其開發利用後,如果是敗壞社會風氣,有礙社會環境,毒害人們的心靈,即使它的經濟價值再高,也要停止對它的經營,把它逐出旅遊資源的行列。 4.環境效益 旅遊業的發展,旅遊資源的開發,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既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有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積極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保護環境。

7. 旅遊資源的評價

確定該旅遊資源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價值和地位,為新旅遊區的開發計劃提供科學依據,
為已開發和部分開發的老旅遊區提供改造、擴大的依據。
為國家和地區進行分級規劃和管理提供系列資料和判斷的標准。 系列要素評價:資源密度、資源容量、資源特色、資源價值和功能、地域組合、資源性質
開發條件評價:區位、環境、客源、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建設施工條件、開發序位
效益評價:經濟、社會、環境
旅遊資源
評價標准:
1.美學標准:對擬開發的旅遊資源的美學質量的高低或特色進行評價。
2.社會標准:對擬開發的旅遊資源能否體現當地現今的社會發展和文化特色進行評價。
3.歷史標准:對擬開發的旅遊資源能否反映擔負地過去的歷史文化風貌進行評價。
4.市場標准:對擬開發的旅遊資源所吸引的客源對象、吸引程度和客源規模進行評價。
旅遊資源的評價方法
1.盧雲亭先生「三三六評價法」
三大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科學考察價值
三大效益:經濟、社會、環境六個條件:景區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景物或景類的地域組合條件、景區旅遊容量條件、施工難易條件、投資能力條件、旅遊客源市場條件。
2.旅遊資源評價體系(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准)
1.評價項目:資源要素價值、資源影響力、附加值。其中:資源要素價值項目中含觀賞遊憩(you qi遊玩和休息)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等5項評價因子。資源影響力項目中含知名度和影響力、適游期或使用范圍等2項評價因子。
附加值含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1項評價因子。
秦皇島旅遊資源
2.基本分值:資源要素價值和資源影響力總分值為100分,其中:資源要素價值為85分,分配如下:觀賞遊憩使用價值30分、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規模、豐度與幾率10分、完整性5分。資源影響力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響力10分、適游期或使用范圍5分。附加值中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分正分和負分。
3.計分與等級劃分
依據旅遊資源單體評價總分,將其分為五級,從高級到低級為:
五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級旅遊資源,得分值域≥30-44分。
五級旅遊資源稱為特品級旅遊資源;
五級、四級、三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遊資源;
二級、一級旅遊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遊資源。

8. 旅遊資源的評價包括哪些基本內容

對不同地域的旅遊資源的組合特點及由此而產生的質和量的差異、對旅遊吸引力的大小進行的科學劃分。包括確定一定地域范圍內旅遊資源的類型特徵、空間結構、數量和質量等級、開發潛力和開發條件。其目的在於確定旅遊資源的開發價值和開發順序,明確建設方向,是旅遊資源開發規劃的重要內容。按評價客體的不同分為:

1、 資源本身的評價

主要包括旅遊資源的質量特徵(如其美感度、奇特度、醫療價值、體育價值等),豐度和集聚程度,環境容量,開發利用現狀和開發潛力分析;

2、 開發利用可行性分析

包括氣候條件對旅遊業的影響(表現為旅遊旺季和淡季的節律性變化),環境質量現狀,鐵路、公路及航空交通現狀及交通建設的難易程度,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現狀,旅遊資源所在的區位距中心城市的距離,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及對發展旅遊業的扶持能力;

3、 客源市場分析

包括旅遊資源對各層次遊客的吸引力,確定目標市場、潛在市場及市場的地理區域。旅遊資源評價及其理論研究始於本世紀70年代,評價方法分為兩類:1經驗分析法。在大量調查、考察的基礎上,憑經驗進行評價;2定量評價。將評價指標數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採用旅遊資源質量等級加權,基本公式如右上圖。即評價值為各評價指標的標准值ai分別加權後的數值和。旅遊資源的多樣性、復雜性,給定量評價帶來許多困難,純粹的定量評價往往帶有機械性,而單純的定性評價包含主觀成份,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做出科學評價。

9. 旅遊資源評價的六個條件

一、旅遊資源概況:
1、旅遊活動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旅遊者(經濟實力強、文化水平高、地區發達閑暇時間長的人群)、旅遊資源(自然和人文景觀)、旅遊業(交通、食宿、服務等中間環節)。
2.旅遊資源的類型
根據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劃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種類型。
①自然旅遊資源,又稱自然景觀,主要有地貌、水文、氣候、生物等要素組成,其中地貌要素處於相對重要的位置,大多數自然風景區都離不開地貌構景的作用。
作用:對探險獵奇、游樂、療養等方面的旅遊有重要意義。
②人文旅遊資源,又稱人文景觀,主要包括古人類遺址、古建築、宗教文物、民俗風貌等,其中建築景觀是人文風景區構成的重要標志。
3.旅遊資源的特性
(1)多樣性
(2)非凡性:與同類地理事物與現象比較
(3)可創造性:主要針對人文景觀
(4)永續性:本身存在的歷史,旅遊資源使用的無消耗性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對一個旅遊資源進行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5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7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2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9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11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4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2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700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6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2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