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鄉村旅遊
鄉村旅遊發展的問題-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旅遊規劃設計專家認為是很多的。鄉村旅遊是指以鄉土觀光、鄉野休閑、鄉俗體驗、鄉居度假為目的,以農業生產、農村風貌、農民生活為基本載體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鄉村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可以說,幾乎包含了所有的類型。就鄉村旅遊開發的角度看,我們應該首先去除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等已經由國家直接控制的成型的景區。因此,鄉村旅遊,更多的是著眼於景觀農業及鄉村休閑。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把鄉村旅遊資源分為五大類:
1、山水環境資源――以山嶽、河流、溪谷等等地質、地貌、水文等等自然環境的獨特觀賞價值為基礎,形成了山水景觀基礎,是「山水型旅遊新農村」。
生態環境資源――以綠色植被為依託,形成的鬱郁蔥蔥的環境,特別是較好的森林覆蓋,成為氧吧,形成了生態環境基礎,是「生態型旅遊新農村」。
2、田園環境資源――以鄉村田園的農耕風貌為特色,形成一幅優美的鄉村田園農耕景緻,形成了田園景觀基礎,是「田園型旅遊新農村」。
3、村落環境資源――以古村落、古街、古巷、古民居、特色民居、特色村莊建築、新型特色村落建築、民俗風俗習慣等等文化為基礎,構成獨特的村落景觀,形成了村落景觀基礎,是「村落型旅遊新農村」。
4、經濟產出資源――以果林、花卉、大棚、葯材、牛羊牲畜、魚塘、簡單副食品加工等等農作物、經濟作物、農副產品加工、畜牧業、漁業等等為依託,形成獨特的景觀環境和經濟產出基礎,是「新農產業型旅遊新農村」。
5、對於不同的資源類型,應該有完全不一樣的旅遊開發模式和營銷手法,也因此對新農村的效果及示範推廣價值產生不通的影響。我們應該選擇在一個區域有代表性的、可推廣的、易於成功開發的類型,進行試點。
㈡ 鄉村旅遊資源的類型有哪些
鄉村旅遊資源的類型,一般是分為鄉村自然旅遊資源和鄉村人文旅遊資源兩個大類。裡面又可以分為多個小類。例如以種植業為依託的田園型,以漁業為依託的漁場型。鄉村建築文化。鄉村禮儀文化等等。
㈢ 影響鄉村旅遊的因素有哪些
三農工作,是我國經濟建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央連續6年把三農問題列入「1號文件」,而鄉村旅遊被認為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新時期下,我們認為,應該抓住機遇,加大力度推進鄉村旅遊產業的發展,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舞台上,充分體現旅遊的價值和作用。總結對鄉村旅遊發展的研究,我們認為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這么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1.發展鄉村旅遊,可以充分利用農村旅遊資源,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遊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2.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增加價值。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農副產品就地消費,降低了運輸成本,提高了市場價格,促進農民增收。 3.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使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發展,進而減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資金。同時,當地農民參與投資、經營旅遊業,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實現「生活寬裕」的目標 4.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裡遊客把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5.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以農村文化為吸引物,發展農村特色文化旅遊。同時,通過旅遊可以吸收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6. 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旅遊對於環境衛生及整潔景觀的要求,將大大推動農村村容的改變,推動衛生條件的改善,推動環境治理,推動村莊整體建設的發展。旅遊追求個性化、特色化、原生態、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遊村莊的獨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說,發展農村旅遊,有利於農村乃至全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於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農村科學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7.發展鄉村旅遊,有利於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在發展鄉村旅遊的過程中,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旅遊業在當地社區的參與度,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進行農村建設,提高當地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實現「管理民主」的目標。 O(∩_∩)O
㈣ 我國鄉村旅遊發展有哪些有利因素
(1)規模壯大,結構優化
近年來,我國積極引導和培育了一批農、林、漁業的資源優勢和鄉村風土民俗吸引旅遊者,為遊客提供觀光、運動、休閑、娛樂、餐飲、住宿、購物等綜合服務的鄉村旅遊點。使旅遊業充分切入農業,實現了與"三農"的直接對接,有力地帶動了農村的發展。目前,我國的鄉村旅遊點已發展成為全國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遊客接待人數近全國旅遊業接待人數的1/10。農村的產業結構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田地里的產品變成了旅遊商品銷售,綠色蔬菜、水果成為市場的寵兒,甚至在田地里耕作、採摘,體驗磨米、磨面都變成了旅遊活動。這一切變化,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轉變固有觀念,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鄉村旅遊。為"三農"問題的充分解決,探索出一條成功的途徑。
(2)鄉村旅遊與文化旅遊相結合
隨著人們出遊觀念的轉變,集休閑與求知於一體的旅遊度假方式已成為新的時尚。我國適應這一發展趨勢需要,發動和扶植有條件的鄉村發展鄉村旅遊活動,利用鄉村特有的文化,獨特的生活方式吸引遊客,為遊客提供越來越豐富的旅遊產品。我國民族眾多,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懸殊,各地鄉村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國有56個民族,這些少數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熱情奔放、或含蓄內在,或以種植為主,或以游牧為生,或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或以獨特的生活習慣世代繁衍生存。這些為旅遊者深入領略中華風情,探索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源泉。再以盛行於我國鄉村傳統的節日為例,漢族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重陽節,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苗族有"趕秋",彝族有火把節,壯族有歌墟,傣族有潑水節;伊斯蘭教有開端節、古爾邦節等,五彩紛呈,令人神往。傳統的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潑水節,貴陽苗族四月八,內蒙古蒙族的"那達慕",麗江的龍王廟會等都是深受中外遊客歡迎的鄉村民情風俗旅遊資源。另外,盛行於我國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摔跤、賽馬、射箭、鬥牛、盪鞦韆、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我國的鄉村具有美麗的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往往分布在沒有工業污染的貧困的山村,而這些山村又是中國獨特、神秘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留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中蘊藏著久遠的歷史傳統與多樣性的原生文化。正是具有多樣性,不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深深地吸引國內外遊客,使旅遊接待大大增加。
(3)設施逐步完善
我國鄉村旅遊區接待服務設施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均已具備旅遊交通指示牌、停車場、旅遊廁所、遊客中心、標志牌等硬體設施。交通道路問題也很大程度的得到解決。公路越來越平坦,極大的縮短旅遊者在路上所耽誤的時間。公路也連接到各鄉各村,大大提高鄉村的可進入性,也為自駕車旅遊提供了方便。如貴州已達到村村通公路,極大的促進了貴州鄉村旅遊的發展。各鄉村旅遊點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布局,整齊劃一。許多鄉村旅遊點建設起了鄉村度假別墅、農家飯庄、售貨點等旅遊服務設施,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個性化需求,延伸了旅遊產業鏈條,擴大了鄉村旅遊經濟內涵,增強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後勁。與此同時,我國還不斷探索切合農村實際的鄉村旅遊管理模式,逐步積累了成功的管理經驗。
(4)鄉村旅遊後勁十足
鄉村旅遊後勁十足,已建成的鄉村旅遊區(點)正積極追加投資,擴大經營規模.新開發的鄉村旅遊項目也在競相開工,抓緊建設。全國興起了鄉村旅遊的熱潮。鄉村旅遊以"離土不離鄉"的形式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門路。秦皇島市鄉村旅遊直接從業人員達15000人,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緩解了農村人口轉移的巨大壓力。望峪山莊景區建成後,外出打工村民紛紛返鄉從事旅遊開發,村民的就業門路擴寬了,直接收入也得到了相應增長,村民年人均收入由2000元增長到了5500元,土地年租金由每畝100元,增長到了1000元。相對於外國,中國的農村還處於落後的狀態,這使得中國的鄉村還保持著原來的風貌。而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遊客前來我國旅遊的動機,雖名目繁多,但仍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即是仰慕中國悠久的游牧、農耕文明史以及圍繞此而產生的不勝枚舉的名勝古跡。他們認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其反哺歸真的願望的"回歸自然"的旅遊意向應首推中國。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並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為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巨大的後天優勢。
(5)建設農村新面貌
鄉村旅遊在城鄉之間架起了文化傳播的橋梁。城市居民在鄉村旅遊活動中感受到了農村生活風貌,同時也傳播了城市文明,農民群眾在旅遊服務實踐中開闊了視野,學習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得到了顯著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凈整潔,環境條件逐步改善,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通過開展鄉村旅遊,對縮小城鄉差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㈤ 鄉村旅遊的特性有哪些
我國鄉村地域廣大遼闊,種類多樣,很多的地區都還保持著自然風貌,風格各異的風土人情、鄉風民俗,鄉村旅遊活動對象具有獨特性特點,古樸的村莊作坊,原始的勞作形態,真實的民風民俗,土生的農副產品。這種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古、始、真、土",具有城鎮無可比擬的貼近自然的優勢,為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提供了優越條件。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鄉村旅遊有以下一些特徵。
1、風格鄉土性:因為鄉村旅遊是從鄉村發展而來的,其鄉土性是吸引眾多都市遊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吃農家飯、住農家舍、體驗農家情都是鄉村旅遊開發的重要項目依託,所以鄉土性是鄉村旅遊獨一無二的特性之一。
2、地域異同性:鄉村旅遊資源形態各異,且大多以自然風貌、勞作形態、農家生活和傳統習俗為主,受季節、氣候和水土的影響較大,因此鄉村旅遊時間差的可變性、布局的分散性,可以滿足遊客多方面的需求。
3、行為多樣性:鄉村旅遊不僅指單一的觀光游覽項目,還包括觀光、娛樂、民俗等多功能、復合型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復合型導致遊客在主題行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參與性,如垂釣、劃船、捕撈、娛樂、參與勞作活動等。鄉村旅遊重在體驗,能夠體驗鄉村的民風民俗、農家生活和勞作形式,在勞動的歡愉之餘,還可購得滿意的農副產品和民間工藝品。
㈥ 鄉村旅遊基本類型有哪些
根據鄉村旅遊的文化特點,可以把鄉村游分為以下幾種:其一是農家樂類型:農家樂是以體會農家院生活為主要方式,以農村特色為旅遊資源,策劃開發的旅遊類型。
「農家樂」旅遊是以農村為背景,以農事作為主要方式,充分突出鄉村特色。其二是自然村類型:包括山村類型、水庫類型。其三是民俗村類型:包括 「原生民俗村寨」,是在民族地區選擇較為典型的天然村落對民俗文化進行開發、保護和利用,展現一個活生生的民族生活現狀。我國幾千年的發展,給後世留下了擁有大量傳統民居的古村落,形成了我國鄉村旅遊的一個重要特色。在我國鄉村旅遊古村落類型中,以南方的土樓最具有典型性。其四是田園風光類型:田園風光,是廣袤田壟與峰林山巒相連、田秀山青、山環水繞等美妙景色。
㈦ 鄉村旅遊構成要素有哪些
鄉村旅遊構成的要素有。景點的。住宿的。餐飲的。交通的。鄉村的旅遊要素有很多的。它們都是構成重要因素。
㈧ 鄉村旅遊的類型有哪些
1、以綠色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型鄉村旅遊。
2、以農庄或農場旅遊為主,包括休閑農庄,觀光果園,茶園、花園,休閑漁場,農業教育園,農業科普示範園等,體現休閑、娛樂和增長見識為主題鄉村旅遊。
3、以鄉村民俗、鄉村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鄉土文化為主題的鄉村旅遊。
4、以康體療養和健身娛樂為主題的康樂型鄉村旅遊。
(8)鄉村旅遊基因有哪些擴展閱讀
鄉村旅遊的設計要點:
1、鄉村旅遊要科學規劃、合理引導,堅持宜發展就發展,不要盲目發展和惡性競爭,絕不能千村一面。而鄉村千篇一律,到處都是一樣的商業化、城市化氛圍和人造景觀,就會既失去了個性,也失去了鄉村的魅力。
2、鄉村旅遊屬於一種服務業,要在保持鄉村獨有田園風光和農家文化的基礎上去引導需求。現在不少地方在發展鄉村旅遊中大拆大建,而且隨著新樓一片片崛起,承載歷史的記憶也同時被抹去。為了避免這種災難性的發生,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鄉村旅遊
㈨ 靠美食帶動的鄉村旅遊,如何才能持久
1 產品種類創新,模式創新
在美食產品上不斷創新,增加體驗環節,保持美食的新鮮感和趣味性。對遊客而言,「吃」不僅僅滿足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漸漸成為一種休閑活動,一種豐富生活的象徵,這樣的美食才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鄉村美食游想要長久,需突破以特色小吃、特產為主打產品的單一模式。注重系統開發與合理優化,開發美食主題核心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
2 特色活動,為美食旅遊增色
除了在產品上創新,還可以通過與美食相關的活動,增加體驗性和趣味性,形成長久的旅遊拉動效應。
可通過區域合作,開展資源互換與共享,打造區域性龍頭美食旅遊產品,開發主題旅遊精品路線,並結合其他區域的優勢條件創新美食文化資源表現形式,促進美食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深入融合。
3 深挖文化基因,豐富旅遊內涵
鄉村美食往往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包含本地的風俗特色、生產特色、生活方式……
因此,賦予美食文化內涵,將美食、文化遺產、生活方式整合起來,旅遊就不僅僅是品嘗美食,更是一種完整的生活體驗和精神享受。
以飲食文化為主軸,建造飲食文化博物館、舉辦美食培訓講座、創辦美食論壇、舉辦烹飪大賽等活動,還可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傳統手藝人才、以及評選美食形象大使等,使鄉村美食旅遊更加多元,有效地吸引遊客的文化探索動機。
文化與美食的結合,能夠豐富鄉村美食旅遊的內涵,提高旅遊活動的參與性,增加消費深度。
4 打造鄉村美食帶,串起吃喝玩樂
成功的鄉村美食旅遊應該達到一定規模,形成規模效應,一般而言,以美食街的形態存在。
用這條美食線路,將分散的自然景點、人文景觀、特色農場、休閑設施,以及餐飲企業連接起來,集合鄉鎮優勢資源,形成美食旅遊帶,合力拉動鄉村旅遊的發展。
5 做足宣傳,提高知名度
對於偏於一隅的鄉村美食,除了靠口口相傳的方式之外,還需要進行主動的營銷宣傳,提高美食的知名度。
現在,各地花樣繁多的「美食節」基本承擔了宣傳窗口的職能,由政府牽頭,對特色美食進行大力推廣。但是美食節往往是短暫的,容易被模仿、超越,缺乏足夠的特色標簽、辨識度和影響力。
這就促使美食宣傳的渠道和方式也需要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