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生態旅遊怎麼保持平衡

生態旅遊怎麼保持平衡

發布時間:2022-09-13 05:07:52

❶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替,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條);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❷ 怎樣保持草原的生態平衡

草原的生態系統特點是生物多樣性較低,食物鏈單一,生態系統較為脆弱,易受人為活動影響而打破原有生態平衡。因此維持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最重要的就是維持原有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食物鏈的結構和群落結構,注重沿生態系統垂直和水平結構劃分重點保護片層。以上就是本人的觀點,希望對你有用。祝你學業有成!

❸ 如何保持生態平衡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當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整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

由此,必須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新文明。

為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平衡,除經濟和法律手段外,還必須依靠道德的力量。

建立適應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道德規范,有利於形成人們堅定的內心信念,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生態環境道德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這不僅反映了新階段道德建設的客觀實際和規律,也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

對青少年生態環境道德的具體行為要求是: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

要努力使保護母親河行動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態環境。

道德、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載體。

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

廣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動、開風氣之先,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

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系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

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珍愛生靈。

平等對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體,不隨意損害它們,保持生態系統平衡。

不踐踏草木,不攀折花葉,不虐待小動物,不吃珍稀動植物。

珍愛生靈。

❹ 怎樣使森林保持生態平衡

1、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維護生態系統穩定
突出生態特色就是要維護生態穩定,發揮生態效益。首先是生態公益林保護工程,明確規定,對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以及其他重要區域的生態公益林實施保護,同時要加大自然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小區的建設,加大名木古樹的保護力度。其次是綠色通道與城鄉綠化一體化工程。加強省道兩側、城區周圍綠化進程,建設綠色長廊,第三,搞好森林災害防治工程,抓好森林防火工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程建設,提高森林災害綜合防控能力,確保森林生態功能充分發揮。
2、加強森林資源培育,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森林是國家的重要資源,具有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一方面起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滿足國計民生對木材和林副產品的需求。因而必須加大森林資源培育力度,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總量,以滿足社會需求,維護生態穩定,促進可持續發展。
3、合理開發森林資源
一是要保持細木工板、刨花板生產的優勢,同時積極開發傢具製作、木製工藝品等成品加工,開創木製品成品生產領域,重點擴大木竹工藝品等出口產品的生產規模;二是要做好林產化工企業的技改,積極開發新產品,實現初級產品到精深加工、中間產品向終端產品的轉變,達到多級增值目標;另一方面要積極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多種效益:開發森林生態效益。建設生態公益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工程,開發利用森林水源涵養、水土保持效益;積極開發森林旅遊,建設好森林公園、開展保護區森林生態旅遊,開發利用森林景觀效益。

❺ 要怎麼做才能保持生態平衡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戰略環境評價的內涵的話,那就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及各類活動的總能量,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我們搞戰略環境評價主要就是看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工程、什麼樣的計劃,都應當在不損害、不破壞、不幹擾生態服務能力的限制之內。假如說一個工程超出了生態服務功能,超出了環境容量承載,這項工程肯定不應當被批准。即使今天看來它沒有危害,但明天、後天可能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的危害。因此我們說,戰略環評是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把關者。這是我對戰略環境評價的基本認識。

生態平衡就是一個重要的指針,這個指針說明,我們構建和諧社會也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好,實現中國現代化也好,都應當在不違背、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來實現。只有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上述的實現才是扎實的、健康的。只有不違背、不破壞生態平衡,才能使全人類的發展,尤其是全中國的發展走上一條健康的、理性的道路。

一、生態平衡是和諧社會的自然基礎

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個物種存在於地球之上,我們所依賴的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然就是自然界,如果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被打破了、崩潰了,那麼和諧社會是不可能建立的。

我們通常講可持續發展,一般來講全世界的共識是兩大主線,即兩大核心內容。第一,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可持續發展肯定應當處理好人和資源環境之間的和諧。科學發展觀裡面講的「人和自然和諧發展」,其實就是可持續發展裡面人與自然關系的高度提煉。我們用一句話來說明這個問題,就是人類向自然的索取。這個索取包括了自然給我們提供的整體環境條件,例如整體的溫度范圍、整體的濕度范圍,整體的地表面存在的位置等等,還包括氣候、生物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以及實現工業文明的各類礦產資源等等。

人類在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既然索取了自然界的各類財富,我們對自然本身的回饋水平和強度是不是抵消了人類向自然的索取?這是一個可持續發展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我們實現不了索取與回饋的平衡,最終的結果是我們要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環境保護實際上就是人類對自然的回饋。環境保護本身就是我們幫助大江、大河、大海、大氣等等消納我們自己所產生的各類有害、有毒物質以及各種廢棄物。這種平衡應當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大主線。

可持續發展還有第二大主線,就是要平衡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表現為人際關系——也就是收入不同的各個階層群體之間;代系關系——就是當代之間和後代之間;區際關系——中部和東西部的關系,以及利益集團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些關系是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是互相損害還是互利和諧和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理論貫穿了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這兩大主線。而這兩大主線應當在2003年以後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中得到完善、升華和提煉。科學發展觀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一種更加明顯、更加准確的提煉。

從全球范圍來看,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過了全球承載能力的20%,人類在加速耗費自然資源的存量。全世界在150多年工業革命進程當中,對自然界的資源、能源以及自然環境方面的使用和干擾,應當是超出以前的幾百倍。現在經常提到幹部的政績,我們過去比較清楚的是財政赤字,知道借了錢將來要還,銀行貸款將來要還。要是問一個幹部生態赤字怎麼樣,他就會基本不管,留給後代。我們通常講借債要還,父債子還,我們留下的生態債務,後代一個也逃不脫。因此生態赤字要逐漸和財政赤字一樣引起中國未來發展的充分注意。這兩大赤字將來都應當作為衡量國家健康發展的基本內容。

要正確認識中國「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要了解這樣的背景:世界上國土面積在7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國家有6個,包括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在這6個國家中,中國的資源總量或者說基本的生存條件在總體上還是有優勢的,但是所有優勢在被13億人口這個分母一除之後,基本上變為了劣勢。中國65%的國土面積是山地和丘陵,我們要在這上面建設、發展,當然要比平地付出的艱辛更多。中國33%的國土面積是乾旱區、荒漠區,70%的國土上每年遭受到典型的東亞季風的強烈影響,東亞季風給中國帶來的自然災害在世界大國中是罕見的。我們有17%的國土面積構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國大陸的平均高度是世界大陸平均高度的1.83倍,我們是在一個高平台上搞建設,這樣它的穩定性,自然環境的脆弱性可想而知。

中國的人類活動強度很高。我們有13億人,以每年土壤和岩石的搬運量和運輸量的總和作為一個指標,世界有一個統計,每年中國總強度是380.17億噸,每人大概是33噸左右,而世界人口平均是15.6噸,也就是說中國平均翻動地表面的頻率和總量是世界其它國家的一倍還要多。還有一個指標,就是中國發生自然災害的頻率——這個頻率的次數是以每損失多少財產,死了多少人,損失多少面積來算的——大約1500年前的隋代,每年1.6次,逐漸加大到現在每年的3.9次,從現在到未來的30年當中,我們還可能增長到4.1次。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污染。中國生態環境的脆弱帶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3.6%左右。中國的黃土高原(陝西安塞)近25萬年以來生態環境在不斷地退化和演變。到了現在,根據地球遙感衛星圖片來看,已經找不到一片比較平坦的土地了。這種現象有自然侵蝕的原因,自然侵蝕再加上人類不斷增加的活動、人口數量的增加,共同造成了這種人類活動對於地表干擾的現象。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只有把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起來,走可持續發展的路,才是中國發展的前途所在。

二、從保持生態平衡到建設節約型社會

一個生態型的社會必須克服的基本瓶頸有五個:

(一)人口的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的背離。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前30年,人口的再生產數量很高,物質再生產沒有跟上去,因此長期處於一種短缺經濟,尤其是糧食的短缺,使得中國整體的發展構不成一個生態型的社會。當人口總量的生存需求和發展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滿足的時候,那麼這個社會永遠不可能是生態型的社會。到了上個世紀的90年代以後,中國基本告別了短缺經濟,人口的再生產和物質的再生產之間產生了良性的好轉。但是不要忘記,現在中國的人口列車仍以巨大的慣性每年800萬—1000萬的增量向前奔騰,還要延續30年左右。我們如何保證這些人口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是我們生態型社會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二)資源的生產價值和生態價值的背離。過去我們過分注重資源的生產價值,無論是土地資源還是水資源,把它的生態價值,特別是對整個構成一個完整生態系統中的生態服務功能忽略了。忽略的結果,使得我們對於生態型社會的體會比較淺,而且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聯合國曾經在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做過一個實驗,把經濟學家和生態學家們叫在一起,在熱帶雨林當中砍掉了一公頃的樹木,然後計算它的價值。如果造紙或者是做傢具等等,它們能夠換來的價值是多少?生態學家就把這片森林在整個生態系統當中的生態功能、生態服務能力,它對水、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等等都算進去,最後計算的結果是生態價值高出生產價值31%,二者之比是1:1.31左右。大家可以看到,在過分強調資源的生產價值,而忽略它的生態價值之後,我們實際上欠了大自然的債。

(三)環境容量的無償佔有和自覺養護的失衡。我們每天的生產生活當中,都要把自己的廢棄物和污染物拋棄到自然環境之中,你丟我丟,丟來丟去,直到最後環境容量無法消納這些東西。一直到現在,我們一些企業、生產者仍然對於環境容量還是抱有無償佔有的心態。什麼時候它和自覺養護、自覺維護、自覺保持、自覺回饋相平衡的時候,那麼生態型社會才有可能實現。

(四)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失衡。過去我們注重效率當然非常必要,但是公平就不重要了嗎?我們通常講的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有三大元素。第一個元素是發展動力,用高效率或者是先進的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我們單位時間的產出等等。第二個元素是發展質量。質量主要是考慮在生產過程當中,從源頭到末端,整體的過程當中對於環境本身的干擾和破壞是怎樣的,如果破壞超出了環境容量,那麼這種發展質量不高。第三個元素就是公平,也就是說發展的成果要有利於或者是惠及全體社會成員。雖然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知道經濟的增長是有區域不同的,我們不可能要求西北地區和東部一樣,產出那麼高,這個是不爭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能說誰經濟產出高就應當獨自享受,必須把發展的成果惠及到全體社會成員,使每個人只要生下來就應當享受社會提供的基本界限以上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們說效率和公平之間的不協調必然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❻ 如何更好的保護自然環境

總論與展望
1, 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
自然環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於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麼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從古巴比倫王國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溫室效應,無不證明了一這點.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即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後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這就為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區域環境.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她以神奇的地貌和優美的環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園的風姿,為中國的生態旅遊開創了一個成功的範例.截至1996年底,全國已建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森林公園811處,年吸引遊客達5000多萬人次.隨著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的增加,旅遊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諸如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中國資源的保護應注意以下兩方面:
(1) 加強生態管理,使之持久協調發展
森林是一個整體,森林除木頭外,還有許多其它物種,它是一個由許多成份構成的復雜系統.如果把森林看做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那麼我們采了木頭,卻惡化甚至是毀滅了其它資源的生存環境,得不償失.當然也不能發揮森林資源的全部效益.但我們保護森林,並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會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滅,也是浪費資源.所以在不過度改變森林結構的前提下,進行采大留小有計劃,有選擇的開采,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可持續發展. (2) 嚴厲打擊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監察部聯合發出《關於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斗爭的通知》,經過全國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和各部門的艱苦努力,打擊處理了一批違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毀壞和被長期佔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國森林公安機關共查處各類森林和野生動物案件26369起,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為國家挽回了直接經濟損失2928萬元,收繳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動物209365頭(只),收回林地58305畝,取得顯著成績.但是,林區治安的幾個突出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一些基層單位,幹部法制觀念淡薄,毀林開荒,亂占林地的現象仍時有發生;犯罪分子在嚴打鬥爭開展後仍頂風作案,如雲南省昆明市現每月從市區運往外省的保護動物仍在1噸左右;盜伐,哄搶國有林木,非法運輸,銷售木材在一些地區仍很嚴重;有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嚴重,打擊森林犯罪力度不夠.因此針對上述情況,要加強森林立法工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保護森林.只要我們按照法律嚴格執行,加大打擊力度,森林建設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 統一規化,有序開發
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編制旅遊區總體規劃時,必須對旅遊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遊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准備,並採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為保證生態旅遊的環境質量的高品位,旅遊區的有關建設必須遵循適度地有序地分層次開發的原則,不允許任何形式的有損自然的開發行動.每個項目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要從生態角度嚴格控制服務設施的規模,數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風格,提倡以自然景觀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勢,體現自然之美,對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費等刺激經濟增長的項目堅決制止.經濟開發可以在風景區以外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即使是配合風景區的旅遊,其主要服務設施也完全可以在風景區外圍建設.古今中外名山,風景區和國家公園都是精神活動的場所而非經濟場所.我國古代,五嶽山下都設有"鎮","鎮"就是專門提供服務設施的.宋代規定泰山的外圍7里內"禁樵採".元代規定40里外的徂徠山禁止砍柴,都是為了保護泰山.美國規定商業開發要在國家公園以外的地方,其黃石國家公園自被發現建立後,不僅禁獵,禁伐,而且陸續遷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國阿爾卑斯山國家公園的面積達300多平方公里,公園內並無一條索道,若干條索道都是設在公園之外的.這些發揮功能區分,區內觀景,區外經商的優良傳統,我們可以借鑒.如將旅遊設施建在山腳下,山上不修索道,這樣游 人勢必在山腳下的賓館住宿,當地賺取住宿費和餐飲費肯定高於索道費,而且遊人分散於各處,大大緩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頂過分擁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下,現有的生態技術,資金條件以及人們的環保意識還達不到維護生態平衡要求的情況下,必須將寶貴的生態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而不是開發殆盡.旅遊區的環境容量問題,應加強研究,在旅遊區的環境容量未確定之前,必須控制旅遊業的發展速度.對一些重點保護的景區,必須防止太多的遊人進入,即使是一般旅遊區,也應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遊人.因為,環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壞容易修復難,一旦旅遊超過了環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環境破壞,再來治理就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
3, 增強環保意識,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一定要加強環境立法和管理.嚴格執法和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文物保護法》,《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與旅遊密切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規,並針對旅遊業對環境影響有潛在性,持續性和累計性的特點,增加補充規定.如增加對旅遊的環境保護稅收,用於修復被損環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遊有關部門應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有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法制觀念,例如對生態保護區的開發,要根據環境法律,規定哪些部分嚴禁開發,哪些部分可以開發以及開發的規模,開放的季節和可接待的人數等等.又如規定哪些地區禁止帶火種,禁止狩獵和毀壞林木,禁止遺棄垃圾和生活用品.對違法侵害自然資源者,加大執法力度,使其承擔相應的民事和刑事責任.
思想意識比法規更重要.我國在生態旅遊的生態規劃和生態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遊業主要以盈利創收為目的,不少旅遊區根本不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就開始營業.在旅遊景點,很少設立宣傳生態意識的宣傳欄,導游們的導游詞中也很少觸及生態道德教育的問題.而且,旅遊業的幹部及導游中大多數人也未接受過系統的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因此,我們在倡導生態旅遊時,必須樹立生態保護第一的思想,加強宣傳教育,轉變全民觀念.具體做法一是要通過立法,把對旅遊區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對策真正落實到每一個景點,並要求所有的旅遊管理人員,導游都必須經過系統的生態教育;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旅遊資源可再生"的觀念以及對旅遊開發的環境效應評估認識不足的現象,切實把旅遊環境當成旅遊業的生命和形象.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把發展旅遊業的目標與立足點建立在保證當代和幾代,幾十代人的旅遊需要上,並以這種思想觀念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的各項具體工作.二是把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納入國家教育計劃,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國情教育中增設這方面的教育內容.使我們的子孫後代從小就開始重視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愛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使生態善惡觀,生態良心,生態正義,生態義務成為青年的自覺行為和道德規范.三是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諧;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使每一個人旅遊者從自己做起,從每一件保護自然的小事做起.

❼ 如何保持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
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范圍內來回變化。這同時也表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某個要素出現功能異常時,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被系統作出的調節所抵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以多種渠道進行著,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會發揮補償作用。
對污染物的入侵,生態系統表現出一定的自凈能力,也是系統調節的結果。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農田和果園生態系統是脆弱生態系統的例子。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保持生態平衡:1、保持環境因素不發生較大的改變;2、保持生物多樣性;3、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

❽ 如何保持生態平衡

1.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

影響生態平衡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是各種因素的綜合效應。一般將這些因素分為自然原因和人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人為的因素主要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以及當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所帶來的環境問題等。如工業化的興起,人類過高地追求經濟增長,掠奪式地開發土地、森林、礦產、水資源、能源等自然資源;同時,工業「三廢」中有毒、有害物質大量的排放,超出了自然生態系統固有的自我調節、自我修補、自我平衡能力和生長力極限,致使全球性自然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

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1)物種改變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

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往往為了一時的利益,採取一些短期行為,使生態系統中某一種物種消失或盲目向某一地區引進某一生物,結果造成整個生態系統的破壞。例如,澳大利亞本沒有兔子,後來從歐洲引進以作肉用並生產皮毛。引進後,由於沒有天敵,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以致草皮、樹木被啃光,達到一種「談兔色變」的地步。雖耗大量人力、物力捕殺但收效甚微,最後,引進了一種病菌,才控制了這場危機。我國20世紀50年代大量捕殺麻雀,造成了某些地區蟲害嚴重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亂捕濫殺,收割式地砍伐森林,長此以往,勢必造成某些物種減少甚至滅絕,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

(2)環境因素改變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

這主要是指環境中某些成分的變化導致失調。隨著當代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農業生產的不斷進步,大量的污染物進入環境。這些有毒有害的物質一方面會毒害甚至毀滅某些種群,導致食物鏈斷裂,破壞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使生態系統的功能減弱以至喪失;另一方面則會改變生態系統的環境因素。例如,隨著化學、金屬冶煉等工業的發展,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氧化物以及煙塵等有害物質,造成大氣、水體的嚴重污染;由於製冷劑漏入環境中引起臭氧層變薄;除草劑、殺蟲劑和化學肥料的使用,導致了土質的惡化等。這些環境因素的變化,都有可能改變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種類和數量,從而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

(3)信息系統的改變引起生態平衡的破壞

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之一。信息通道堵塞,正常信息傳遞受阻,就會引起生態系統的改變,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生物都有釋放出某種信息的本能,以驅趕天敵、排斥異種,取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以繁衍後代等等。例如,某些昆蟲在交配時,雌性個體會產生一種體外激素——性激素,以引誘雄性昆蟲與之交配。如果人類排放到環境中的某些污染物與這種性激素發生化學反應,使性激素失去了引誘雄性昆蟲的作用,昆蟲的繁殖就會受到影響,種群數量會下降,甚至消失。總之,只要污染物質破壞了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系統,就會有因功能而引起結構改變的效應產生,從而破壞系統結構和整個生態的平衡。

當今全球性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主要表現為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水土流失嚴重,動植物資源銳減等。

2.研究生態平衡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要素之間不可能存在絕對平衡。就系統中的生物成分而言,不僅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使它們在數量上,甚至在種類之間增增減減。在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各自的群落乃至種群內部亦有競爭、排斥、共生、互助等相生相剋的關系不斷發生;生物通過能流、物流和信息流不斷調整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使生態系統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

(2)生態平衡是相對的,是發展、變化著的

由於生態系統自身的不斷發展,以及外部條件的變化,原有的平衡總是要被打破。當舊的生態系統平衡被破壞以後,在新的條件下,將建立起新的生態系統平衡。在這方面,生物進化的幾個階段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生物的進化就是不斷地從一個穩定狀態飛躍到另一個穩定狀態。

生態系統是一個耗散結構,它的有序性主要體現在生態系統的平衡上。生態系統內外各種因素的變化,特別是一些重要因素的變化,包括自然和人為的,必然使系統的有序性發生改變,從有序狀態到無序狀態。在新的條件下,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通過自身組織或人工調節,使無序狀態又重新恢復到有序狀態。生態系統就是從有序——無序——有序,從低層次有序發展到高層次有序。因此,生態平衡不是最後的平衡,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人類正是利用這一點,不斷建立更符合人類需要的各種人工、半人工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的平衡不是保持原始狀態

從人類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來看,保持原始狀態的生態系統是沒有必要的。原始狀態的生態系統所生產的物質,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不能滿足現今人類社會的需要。只有遵循生態規律,按照人類的需求,對自然進行利用與改造,使生態系統結構更合理,功能更高效,才能實現最佳的生態效益。這是我們所期望的,也是能夠達到的。例如,荒山變果園、植樹造林、改良土壤等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來源。

3.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自然環境是生態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生物體通過與周圍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來維持自身的生長、發育和繁衍。因此,保護自然、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保持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便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

因為,人類只能以極少數的農作物和動物為食物來源,所以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簡單的食物網路極不穩定,容易發生大幅度波動。而人類又一味地向大自然超量索取,勢必將進一步加劇自身賴以生存的生物圈的破壞。由此可知,遏制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無限需求慾望,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實際上是保全人類自身。人類也只有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循自然規律,按照生態規律辦事。

(1)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

開發自然資源必須以保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為前提。只要重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相互協調的原則,就可以保持系統的生態平衡,同時又可以開發自然或改造環境。只有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相互協調,才能使自然生態系統適應外界的變化、不斷發展,也才能真正實現因地制宜,發揮當地自然資源的潛力。只有重視結構與功能的適應,才能避免因結構或功能的過度損害而導致環境退化的連鎖反應。

在利用生物資源時,必須注意保持其一定的數量和一定的年齡及性別比例。這應該成為森林採伐、草原放牧、漁業捕澇等生產活動中必須遵循的一條生態原則,以保證生物資源不斷增殖恢復。否則,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資源枯竭,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2)改造自然、興建大型工程項目,必須考慮生態效益

改造自然環境,興建大型工程項目,必須從全局出發,既要考慮眼前利益,又須顧及長遠影響;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破壞後果往往是全局性的、長期的、難以消除的。例如,興修水利既要考慮水資源的利用,又要考慮由此引起的生態因素的變化。否則,一旦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後果將不堪設想。

埃及20世紀70年代初竣工的阿斯旺大壩就是例證。該壩的建成在電力、灌溉、防澇等方面帶來了有益的一面,然而卻因破壞了尼羅河流域的生態平衡,引起了一系列未曾料想的嚴重後果。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流經蘇丹和埃及而入地中海,在埃及入海口形成肥沃的三角洲。千百年來,河水的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了土壤養分,沖洗了鹽分,又給地中海帶去了營養成分,著名的沙丁魚即產於此地。大壩建成之後,河水不再泛濫,土地缺少肥源,鹽漬化威脅日益加重。同時地中海也因缺少養分來源,浮游生物減少,魚類生產受到損失,沙丁魚的產量由未建壩時即1965年的15000噸降到1968年的500噸。水庫完工後的1971年幾乎不產沙丁魚了。此外,由於水庫的修建,改變了當地的生態條件,使得血吸蟲病和瘧疾患者都增多了。

阿斯旺大壩雖然有利於埃及的工農業生產,但也使埃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如葛洲壩的建立,忽略了魚、蟹等的回遊生殖規律,後來經一些生態學家的建議採取人工投放魚苗並輔以相應的其他措施,才保證了長江流域的漁業生產。因此,對於重大工程必須審慎從事,事前應充分論證,像三峽工程一樣充分考慮到可能發生的生態平衡破壞的後果,並盡可能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3)大力開展綜合利用,實現自然生態平衡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輸入系統的物質可以通過物質循環反復利用。在經濟建設中運用這個規律,可以綜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將生產過程中排出的「三廢」物質資源化、能源化和無害化,減少對環境的沖擊。總之,人類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只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就一定能夠保持或恢復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❾ 在發展農家生態旅遊的同時,應怎樣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很多時候農家生態旅遊的經營者為了利益往往犧牲了生態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更造成了環境污染。這樣做並不利於農家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發展旅遊的同時更應該保護生態環境。政府必須在農家生態旅遊開發中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農家生態旅遊發展規劃。一是要把農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納入區域開發的大系統中,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考慮到當地旅遊市場的需求、規模和發展趨勢,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投資與開發,保護好農村特有的農業生態環境,使自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二是要在農家生態旅遊開發前期,以及開發、經營過程中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監測工作。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是鄉村旅遊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特別是生態承載力和旅遊容量的評價。旅遊業雖被稱為「無煙產業」,但其經營同樣可以造成污染。農家生態旅遊區內的生態環境更加脆弱,遊人、旅遊設施大批涌現,污染物增多更易破壞生態平衡。對大氣、水體、土壤進行長期的環境監測,以判斷鄉村環境質量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閱讀全文

與生態旅遊怎麼保持平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5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5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9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6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5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6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0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4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99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3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3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4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