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旅遊風險有哪些
什麼是旅遊風險
旅遊風險是指旅遊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因素。旅遊活動伴隨風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依照劃分標准不同』,旅遊風險可以分為不同類型。
旅遊風險的種類與特點
(一)旅遊風險的種類
風險是指尚未發生而可能發生的危險。風險伴隨著人類的社會活動而存在。風險的種類有很多,主要分如下幾類:(1)按照風險的對象可以分為人身風險、財產風險和責任風險;(2)按照風險的原因可分為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和經濟風險。這些風險在旅遊活動中會時有發生。譬如,旅遊者乘坐交通工具,在行駛途中可能因各種意外而遭遇不測;在住宿期間,可能因設施、保安或者自身原因而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失;在品嘗美味佳餚時可能因器皿消毒不良或者食物不潔引起不適或者食物中毒;在游覽中可能因景點設施造成人身傷亡事故等等。人們在旅遊活動中還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如台風、地震、.風暴、雨雪、滑坡等。此外,旅遊者丟失錢物、被歹徒搶劫事件,甚至由於旅遊者本身行為不慎而導致的墜落、溺水等事故也時有發生。在旅遊活動中風險一旦發生,就會危及旅遊者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因此,參加保險的目的就是將這種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承擔來自旅遊者轉嫁的風險即稱為旅遊保險風險。
(二)旅遊風險的特點
旅遊風險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旅遊風險具有不可預知性。此指這種風險可能發生,但也可能不發生。如果發生,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在何人身上發生都是無法預知的。為了防止這種風險給自己帶來的損失,旅遊者的最佳選擇就是參加旅遊保險。(2)旅遊風險具有偶然性。旅遊風險之所以是不可預知的,就在於它在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也屬偶然並無必然性。如果旅遊必然會遇到某種預知的危險,那麼就沒人敢冒這種危險,旅遊事業也就不能順利地發展。必然發生的危險不屬於旅遊保險的風險范圍,保險公司也不能承擔這種風險責任。(3)旅遊風險具有意外性。此指旅遊保險風險必須是在保險范圍內的,並且危險的發生也必須是自然力或者外力或者意外情況所致。如果屬被保險人自己有意造成,則保險公司不承擔賠償責任。意外性一是指人們未預見,發生風險事故的因素由於某種條件偶然發生;二是指人們雖預見到可能性,也採取了一定的防範措施,但由於估計不足或者措施不力沒能阻止風險的發生從而造成損害。對這種意外性所造成的損失,保險公司擔負賠償責任。
旅遊風險的預防
為了減少事故發生的數量和頻率,避免不應該發生的風險,我們應該積極採取措施,建立起風險預防系統,保障旅遊活動的順利、安全完成。由於旅遊消費者是活動的主體,是消費的接受者,因此,風險預防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費者自身的防範。旅遊消費者應該做到:
1.增強消費者安全隱患意識
根據系統安全理論的觀點,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安全的事物,也不存在絕對安全的活動,任何人類活動中都潛伏著危險因素。安全事故的隱患是客觀存在的,並不因人的意志而轉移。因此,在所有的旅遊活動當中,危險因素無處不在、無時不存。一旦時機適合,安全事故隨即發生,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旅遊消費者在旅遊活動中,要隨時隨地保持安全防範意識,強化安全心理訓練,身心愉悅的同時不要放鬆對事故可能發生的警惕,摒棄僥幸心理,樹立「安全第一、旅遊第二」的原則,切實發揮旅遊安全的防範效益。同時,在事故發生的情況下,旅遊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面對突發事故時不要慌張、保持冷靜,沉穩對待事故,從容地實行自救。可見,旅遊者安全意識的增強,是旅遊者避免事故發生的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從內心深處使消費者遠離隱患,不發生和它的接觸,切實起到風險預防的作用。
2.提高旅遊消費者自身素質
旅遊事故的發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消費者貪圖便宜、尋求方便、缺乏基本認識、自身素質不高導致的。他們往往追求產品的報價是否便宜,是否能讓他們接受而不關心產品的質量和品牌,或是在旅遊活動中,經常為了能省些錢而選擇一些安全質量保障不高、折舊很多的旅遊設施,或是一些旅遊項目已經出現超員現象,旅遊者不但不制止和遠離,反而圖方便也拚命擠入等,這些經常會給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為了小利而損失大利,有時甚至是無法彌補的損失。因此,為了加強旅遊活動的安全,旅遊者在增強安全隱患意識的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加強對旅遊風險的認識,要意識到旅遊事故可能發生的突發性和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毀滅性,學會「吃小虧」,不要為了一點小利而讓自己後悔一生。
3.減少危險項目的活動
一般來講,越危險的項目風險性就越大,帶來的傷害也越慘重。比如,在旅遊活動中極限運動、峽谷漂流、探險運動等。這些活動的參與者往往都是當今社會的新型消費者,屬於1980年後出生的,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探險精神、較深的教育背景,容易接受新事物,嘗試新事物,同時也很年輕,因此,事故慘痛發生後也會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產生巨大的惋惜。事實上,事故的發生並不是因為這些年輕人本身的疏忽,而是這種危險項目無論准備得多充分,裝備得多嚴格,由於活動的極大危險性和刺激性,安全隱患是避免不了的。為了使事故可能性降到最低,避免悲劇的上演,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少去或不去涉及這些危險項目,遠離它們,不要使它們和自己有任何瓜葛,這樣就可以避免。如果一些消費者就是喜歡這些刺激的活動或是偶爾的放鬆,也一定要檢查景區的設施是否進行了國家的質量檢查,是否進行了隔期驗收,配套設施是否安全,一切在准備好之後再開始也會降低風險。
4.減少旅遊者的無意識行為
無意識行為也是引起事故的重要原因。這些行為一般來講和消費者的習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平時對任何事都漫不經心,不認真對待,生活中粗枝大葉,亂扔煙頭、不注意飲食、穿不合適的衣裝等,這些都是一些應該改掉的壞毛病。重要的是這些不正確的習慣可能給自己其他方面帶來負面、連帶影響。例如,在旅遊活動中,由於自己平時不注意飲食的合理安排和衛生,導致在旅途中可能因為勞累不想吃或暴飲暴食,最終在途中生病而致使旅遊中斷,甚至有可能得急性腸胃炎等,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痛苦。因此,旅遊者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好的習慣,不斷完善自己。在外出的過程中,要更加註意自己阿言行,盡量避免給自己、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貳』 如何正確看待旅遊企業經營中所遇到的風險和機遇
風險和機遇是相對的,也是相附相成的,高風險就有高回報,機遇也相對多一些!
『叄』 作為一名旅遊公司的銷售人員,疫情後,請分析消費者決策各個階段將面臨什麼問題,有什麼決策
首先消費者在這個階段肯定會優先考慮安全問題。我就是接觸各個地區的風險問題。李比如出現疫情地區有健康的影響。那麼他出去旅遊,回來涉及到有一個隔離或者到當地有一個隔離的問題,同時也會產生這樣的醫療問題。所以整體上有需要把控對的環節與人員的接觸包括參與住宿等等。與其他人員互接觸環節都是需要優先考慮。其次就是說在考慮這個遊玩的質量的問題,由於一些疫情的很多地區的景點開放程度,遊客的游覽程度,包括一個體驗的深度等等都會產生很嚴重的影響。這個階段這個消費者也會對我產生一些想法。
『肆』 面對旅遊的消極影響我們應該如何
1.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旅遊業作為勞動密集型、服務型的第三產業,具有就業門檻低、數量大、受經濟衰退影響小等特點,使本地區存在著巨大的人口壓力和就業壓力。據專家測算,發達國家旅遊業每增加3萬美元收入,即能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第三世界國家每增加3萬美元的旅遊收入,將增加2個直接就業機會和5個間接就業機會。
2.增加外匯收入。旅遊不僅吸引了國內遊客,還吸引了大量境外旅遊者,成為重要的創匯方式,對於提高外匯儲備、彌補貿易逆差、平衡國際收支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通過大力發展旅遊業來增加外匯儲備,對提高我國經濟實力和國家的國際支付能力顯得極其重要。西藏1995年國際旅遊業利潤達到2598萬元,超過工業、建築業、交通業三個行業全年的利潤總額。
3.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不僅提供了許多直接就業機會,還刺激著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著許多間接的就業機會。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因為旅遊的活動本身包括「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所以它一方面給交通運輸、飯店賓館、餐飲服務、商業網點等帶來客源,另一方面也帶動影響了輕紡工業、建築業、加工製造、郵電通訊、房地產、金融保險業、文體事業等的發展,起到了「一業帶百業」的作用。同時,旅遊還增加了農產品的需求量,使農產品可以跳過購銷體制不暢的難題直接面對消費者,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
4.帶動改革開放,擴大國際交流。旅遊吸引了許多外國旅遊者,他們通過旅遊活動了解各地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建設成就、政策法規,因此,旅遊在客觀上促進了對外開放,為吸引外部資金和對外貿易創造了機會。同時,與工礦業相比,旅遊業沒有原料消耗,資源可以持續利用,是「無煙工業」,在本質上與環境保護有著內在一致性。此外,旅遊對環境保護還可起到經濟支撐的作用,旅遊收入增加了維護和美化環境的資金。要保護生態優勢,減輕自然環境壓力,發展旅遊業是很有效的方法。
5.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與保護。旅遊業是經濟文化型產業。通過旅遊業,民族文化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當地居民認識到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增強了自豪感,促使本民族自覺地去保護、傳承、弘揚民族文化,同時政府有關部門在鄉村旅遊的開發中也會積極深入地挖掘、拯救、復原、宣傳民族文化,由此可見,發展旅遊業,可以使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傳承得以發揚光大。
6.促進文明建設。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消費活動,在滿足人們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成為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佳結合點。一方面,旅遊者在進行旅遊的過程中,通過領略這些地區的秀麗山河、民俗風情、歷史文物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操。另一方面,旅遊者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新的思想觀念、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信息、新的思維,使當地居民開闊了眼界,促進了當地居民物質生活水平及精神文明的提高。此外,旅遊對文化層次的高要求能夠激發當地居民自覺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有效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
7.促進了科學技術和文化交流。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們通過旅遊,特別是國際旅遊,促進了各種文化、學術信息及先進科技成果的傳遞。旅遊的客源大多來自於國外或國內發達地區,這必然會推動本地區與外地的科技文化交流。
『伍』 如何避免遭遇的旅遊消費陷阱
第一,價格問題。 俗話說「貨比三家」。在日常的消費中,比如餐飲或日用百貨是非常容易貨比三家的。而旅遊消費的特殊性在於它的生產與銷售,生產與消費的過程具有同一性,不可提前預測,不可提前生產。那麼,遊客用買日用百貨的經驗,在預定旅行社的時候「貨比三家」就很難真正行得通。旅遊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進行比較的難度,那該怎樣比較呢? 消費者在選擇旅遊產品的時候,不能單純地比較價格,旅遊產品的特殊性使得其很難精確的量化。現如今流行的網購,我們甚至可以先到實體店去看看聽服務員介紹產品的品牌、型號,然後才到網上訂購,哪家便宜就買哪家的,實際質量是一樣的。因此在選擇旅遊產品的時候也決不能單純地靠價格來判斷,而要看其約定的內容,包括旅遊的各個方面,食、住、行、游、購、娛,甚至具體到航班的時間,酒店的星級、位置,最重要的是要對購物和自費項目進行事先約定。 第二,選擇線路。 消費者很多都有逆反心理,覺得旅行社推薦的不靠譜,這和大家的消費經驗有關。比如電子產品,在中關村各個電子市場門口推薦的和專賣店推薦的就肯定不同,一般說來,專賣店有品牌形象,而且他和廠家利潤的捆綁是很緊的,他們的推薦就比較靠譜。旅行社良莠不齊,有的小旅行社的推薦可能就包含著很多陷阱。對於遊客來講,就不要存有逆反心理。有質疑的心態是很好的,是一種成熟、理性的態度,不能輕信,要有清醒的頭腦,但要相信品牌旅行社的推薦,是比較靠譜的,他們一般不會做一錘子買賣。 第三,合同簽訂。 隨著旅遊的興起,國家旅遊局和各地旅遊部門在保護旅遊者利益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旅遊合同的範本,是政府站在中立的角度上制定出來的,既要考慮行業更要兼顧消費者的利益。如果旅行社沒有合同範本,而是自己弄一個,那麼陷阱就比較多。所以,遊客在簽合同的時候一定要看合同是不是以合同範本為基礎制定的合同。甚至消費者也可以自己在網上下載一個範本去跟旅行社談,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很要求,與旅行社做一些特殊的約定,附加一些條款。 如果合同中有旅遊附加費,就要引起注意了。也可以倒過來推論——只要有附加費,基本上就可以肯定是零負團費操作。零付團費模式操作的團隊,才是有附加費的。一個正常的旅遊團隊是不應該有的,針對各類遊客的售價必然是一樣的,因為旅行社把成本和收益全都是算好了,在成本基礎上加上利潤,沒有道理再收附加費。每個遊客的交通、住宿、吃飯、門票的成本都是一樣的,然後再加上合理的利潤,就成為旅行社的報價,也就是賣價,那麼,旅行社為什麼還要區別對待遊客呢? 理論上講,零付團費是可以成立的,也是商業模式的一種,只不過這種操作模式被中國旅遊業給異化了。異化而且是推到一種極致之後,應用於大眾旅遊之後就必然。實際上,零負團費操作模式,對於中國旅遊業來說是透支行為,是對消費能力的透支,把一些本來不具備旅遊消費能力的人,用低價去吸引上路。因為中國人有一個習慣叫做「窮家富路」,遊客出門的時候一定是帶著錢,而且帶的是現金,只要你現金裝在兜里了,作為導游來講,他就有本事給你掏出來,只要掏出來就掙錢了。本質上這又是賭博行為,賭博的話,算的就是一個概率,旅行社把概率研究了以後就會發現,他們收取附加費的那部分遊客就是屬於購物的概率非常低的人。比如,老人的消費能力比較差,也比較理性,旅行社因此要收取老人參團的附加費用,這是經驗累積的結果。第二種是夫妻,一方面夫妻之間是可以制約的,你沖動了,我就不讓你沖動,或者你愛去買我就管著錢,有了會計和出納要腐敗就難一點,會計兼出納那就很容易腐敗。第三種是小孩,小孩根本就沒有購買力,這就是本質,所以要收附加費。 合同的另一方面是關於購物的約定。首先要給遊客知情權,在自願的前提下,對購物進行書面的約定。有些人喜歡購物,如果在旅行過程中不安排購物,他反而會投訴,這部分人有購買的慾望,也有購買的能力,只要旅行社帶他去的不是假冒偽劣的商店,買的不是假冒偽劣的商品,其結果是皆大歡喜的。遊客的旅行費用很低,通過他們的購物旅行社賺到了錢,商店也賺到了錢。 在簽合同的時候遊客也可以提要求,例如某人約了16個朋友去旅行,16個人參團可以省一個人的錢。他還可以根據旅行社的某一款產品要求為其做出修訂,然後加點錢,或者補點差價,這是很正常的。 第四,中途被甩。 在國外旅行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遊客不理性,給領隊施加很大壓力,導致雙方的溝通出現很大障礙。甩團一般是因為組團社和地接社出了利益上的沖突,進而發展成甩團。 遊客為什麼要選擇有品牌有實力的旅行社呢?因為他們實行的是先行賠付的原則,遊客的權益能都得到保障。有品牌有實力的旅行社肯定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他跟地接社產生矛盾,導致地接社做出甩團這種非常規的行為,此時組團社也會第一時間承擔起責任來。對於組團社和地接社來講,都應該顧全大局,不應該把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凌駕於遊客的利益之上。在發生這種非常規行為的時候,領隊的作用非常重大,遊客應該信任領隊。遊客也好,旅行社也好,要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不能人為地擴大損失。 旅遊者出去旅遊的首要目的是尋找一種美好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去尋找別扭。但是在旅行途中肯定會有很多的變化,這些變化有人為的,有不可抗的,遇到旅途發生變化的情況時,旅遊者的心態非常重要,人不可以改變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發生這種情況時盡可能配合,尋求幫助,遊客也可以自力更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當然也不能忍氣吞聲,讓他們胡作非為。發生甩團這種情況後不能人為的去擴大損失,擴大的損失最後是要由遊客來承擔的,不要認為旅行社錯在先,就可以任意妄為。這個時候你把心情改變了,甚至有的時候這種遭遇在很多年後回憶起來是很獨特的,但是不是說你就得原諒,在調整心情的前提下,耐心的,細致的,甚至刻薄的去收集證據,回來跟他算賬。現在是手機時代,互聯網時代,取證非常容易的,遊客的手機可以錄像可以錄音可以拍照,對事故的過程都可以作為一個證據,可以微笑著把這些錄下來,回來之後可能就會免費玩一趟。這么做就是讓旅行社沒有僥幸心理。 第五,意外保險。 建議幾十塊錢的保險費千萬不要省,保險不能保證遊客的安全,但卻是以防萬一的手段,對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都存在僥幸心理,但本著對自己和家庭負責的態度,保險費遊客還是不要省。 第六,刷卡消費。 現在,中國的銀聯在全球都可以刷,VISA卡的使用也很普遍,出門盡量少帶現金。去年在歐洲,一個旅遊車被撬了,結果現金損失是一百多萬,世界都為之震驚,這種教訓應該吸取。 第七,自助體驗。 自助游也包括自駕游,這種旅遊根據遊客自己的時間和消費能力,需要提前搜集要去的目的地和沿途的主要景點的信息,包括官方咨詢,參考網友的意見,以及攻略等,另外需要自駕游的旅遊者需要增加一些地理的常識,尤其是,同時也需要對車況進行檢查。另外通過專業機構去訂機票、門票可以降低出行成本。
『陸』 如何維護旅遊消費者權益
維護旅遊消費者權益要制定和完善旅遊法律法規;加強行政執法的力度;構建政府支持系統,加強政府監督。
一、制定和完善旅遊法律法規
首先要制定旅遊基本法,旅遊基本法是旅遊法律規范體系中的「憲法」,它處於主導地位,具有權威性,它規范旅遊經營行為,具體規定旅遊消費者的權利,對其基本權利予以特別保護,因此是必不可少的。
同時,在旅遊法的指導下制定包內含旅遊六要素以及相關市場管理等方面的細分法律,形成完整獨立的旅遊法律體系,為旅遊者保護自己的權益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規范旅遊合同制度,旅遊經營者提供的旅遊合同有利於旅遊消費者這一方。
二、加強行政執法的力度
要完善監督管理體制,加大執法經費的投入,加強對旅遊經營者、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大力發揮旅遊監察、紀檢部門的執法功能,是旅遊執法工作落實到實處,同時加大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進一步增強法治觀念、增強服務意識、訴訟意識、證據意識、程序意識等,提高整體執法隊伍的素質,促進旅遊行政執法水平的提高。
三、構建政府支持系統,加強政府監督
構建旅遊企業信用機制,積極引導旅遊經營企業加強自律建設,形成約束旅遊企業信用活動和信用關系的行為規則。完善旅遊信息發布制度,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應該負責旅遊信息的發布,是旅遊者充分、及時了解旅遊市場最新信息和價。
旅遊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權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簡稱為自主選擇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
2、有權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
3、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4、在自主選擇商品或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柒』 「免費旅遊」陷阱,誘導消費,虛假宣傳,老年消費者怎樣謹防免費旅遊陷阱
人一旦進入老年,生理、心理和行為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那麼,老年人在消費偏好和消費方式上有什麼特點呢?中國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劉青說:「老年人在消費偏好和消費方式上有以下特點:一是節約消費。上一代的大多數人遭受著苦難和貧窮。他們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他們都追求高質量和低價格,所以低價或優惠銷售對老年消費群體極具吸引力。
那麼,目前老年人消費教育的重點應該是什麼?當前的重點是幫助老年人防範消費陷阱,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使老年消費者樂於消費、敢於消費、樂於消費。
『捌』 旅遊消費糾紛如何應對
法律分析:雙方協商;向消費者協會、旅遊投訴受理機構或者有關調解組織申請調解;根據與旅遊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 第九十二條 旅遊者與旅遊經營者發生糾紛,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一)雙方協商;(二)向消費者協會、旅遊投訴受理機構或者有關調解組織申請調解;(三)根據與旅遊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玖』 旅遊消費者在旅遊過程中可能存在對各種風險的心理感受和認識,包括:經濟風險、期望風險、心理風險、身體
摘要 (三)旅遊者評價旅遊目的地的標准 (1)旅遊資源的性質。 (2)觀光設施及配套設施和服務的優劣。 (3)旅遊者常住地與目的地的空間或時問距離的遠近。 (4)價值與價格比。 (5)目的地的社會特性。 二、旅遊者對距離的感知 感知距離,就是指人們從主觀意識出發,憑借其所獲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知識、經驗而對兩地之問實際距離所作的估計。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之問的距離對遊客行為的影響,直接決定著遊客的流向和流量大小。 (一)感知距離的特點 旅遊者對距離的感知,僅是人的感知的一種。具有以下特點: (1)主觀性。感知距離,是個人根據其所記憶的信息、經驗以及知識,所估計的從某地到另一地點的距離。它是個人對兩地之間實際距離的主觀認識,其產生依賴於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普通生活經歷。 (2)個體差異性。由於知覺距離的產生依賴於個人的社會、文化和生活經歷,而每個人的知識、經驗都不相同。即便是對同一個人而言,不同時空階段其情緒以及個性的一般傾向又不盡相同。這一切都決定了人們對任意兩點之問的距離感知也很難相同。 (3)不穩定性。在一定時期內,人們對距離的感知有保持一致的連貫性,但它並非一次成型不再發生變化。 (4)感知距離大小可以用時間度量。人們感知的距離不僅可以用國際標准長度單位(如公里)加以度量,還可以用時問來度量。 (二)感知距離對旅遊者行為的影響 距離對不同類型的行為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在個體層面上,距離決定個體空間,如親密空間、個人空間、社會參照空間、公共空間等;距離影響著個人認識領域的內容與范圍;距離深受文化的影響。距離的知覺直接影響旅遊者的行為及其態度。 感知距離對人的旅遊行為及其態度的影響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距離對旅遊產生阻止作用,二是距離反過來促進旅遊。 距離對旅遊的促進作用 距離對旅遊的阻止作用 「距離摩擦」,使得旅遊可能與距離大小成反比關系 距離的知覺失真
『拾』 當旅遊出現了問題,產生投訴後,消費者應該怎樣維護權利
近年來,隨著旅遊市場的火爆,旅遊糾紛也不斷發生,給遊客帶來了煩惱。對此,市旅遊局提示:作為遊客,首先要注意防患於未然,加強自我保護;其次要在發生糾紛時懂得如何正確維權。
預防旅遊糾紛,一要做到選擇具備資質、信譽良好的旅行社。二要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注重質價相符,不一味追求低價團;三要樹立旅遊安全和風險轉移意識,主動購買旅遊人身意外傷害險。
如果現場交涉後,仍無法解決問題,遊客可保留相關證據,在返程後再追究旅行社違約賠償責任。要特別注意的是,遊客不要在旅遊途中採取過激行為,例如拒絕登機、登船、登車或終止行程等,因為依照法律規定,這些行為屬於維權過當,擴大部分的損失將不會得到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