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張掖陳克恭提出的三條路子, 三大戰略 十大工程的內容是什麼
張掖日報訊 (記者 張俊德)1月6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克恭來到甘州區代表團,與代表們共同討論審議政府工作報告,聽取意見建議,共商強市富民大計。陳克恭強調,必須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搶機遇、抓投資、快增長、促發展、重民生、保和諧」的工作主線,創新、拓寬、充實「三條路子」,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使之內容更豐富、更具體,為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討論中,甘州區代表團代表緊緊圍繞市長欒克軍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結合甘州實際,踴躍發言,氣氛熱烈。陳克恭在聽取代表們的發言後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做主權利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歲末年初,通過召開「兩會」,系統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安排部署新的一年工作,並廣泛徵求意見建議,使各項工作更加符合人民心願,達到凝聚力量、統一行動的目的,因此,會議十分重要。欒克軍同志代表市政府向大會所作的報告,是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多次深入討論、反復修改完善形成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內容求真務實,文風朴實。報告通篇體現了一個「實」字,說明市政府崇尚實干,帶頭轉變工作作風,以務實的作風,解決問題、推動當前各項工作,並以此帶動政府部門、基層作風的轉變。二是基調向上,主線清晰。2008年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大事多、難事多,悲喜交加。目前世界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並日益加重,我市部分企業、特別是一些資源保障型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困難。在這種形勢下,准確判斷、把握形勢至關重要。中央把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作為當前各項工作的中心,實行適度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其實質是保增長、促民生,基本手段是擴大內需、擴大投資。在經濟運行正常,資源由市場配置的條件下,張掖作為一個欠發達地區,同東南沿海地區相比沒有優勢。靠市場配置資源,我們不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種生產要素聚集的「窪地」。
但在當前這一特殊時期,國家財政公共支出將主要投向生態、環保、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重點將向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工業反哺農業能力的西部地區傾向,西部就有了承接更多國家財政公共支出資金的機遇。如蘭新鐵路第二雙線這樣的、我們過去期盼多年都未能夠實現的項目,在短短幾個月就確定下來了。所以說,危中有「機」,機遇大於挑戰,希望多於困難。面對又一個投資高峰期的到來,我們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強烈的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准確把握國家實施的適度寬松的財政政策、積極的金融政策帶給我們發展的可能空間,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否則,機遇稍縱即逝。就張掖而言,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財政保障能力弱,企業利潤也有限。因此,只有快增長才能促進快發展。我們提出要快發展,這是准確把握形勢,結合自己實際作出的決策,是積極向上的目標任務,各縣區、各部門必須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搶機遇、抓投資、快增長、促發展、重民生、保和諧」的工作主線,以「三步並作兩步跑、兩步並作一步跳」的精神狀態,堅定信心,全力以赴,在搶抓新的發展機遇中爭取豐碩成果。越是困難時期,保和諧就越重要。沒有和諧,就沒有安定團結這個發展的基礎。必須強調統籌協調,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和諧穩定。三是目標明確、措施具體。報告提出的2009年經濟增長目標任務客觀實在,措施具體,就是要不斷拓寬「三條路子」,大力實施「十大工程」,全力保持經濟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市實施的「三大戰略」符合張掖實際,符合時代要求和群眾意願,到目前實施已近十年,成果豐碩。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實現途徑是有差異的。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根據變化了的形勢,研究發展規律,尋找科學發展的最佳途徑。工業強市是我市的重要發展戰略。但在現階段,我市工業基礎薄弱,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傳統工業的發展類型,基本可分為資源加工型、貿易加工型和市場消費型三類。我市處在單向交通瓶頸的地理位置,信息、物流不發達,金融支撐不完善,服務體系不健全,運輸成本高、人口密度稀等,由於這些因素制約,前兩種工業類型並不符合張掖的實際,做不大。目前我市工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著力點就是夯實工業基礎,大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特別是要圍繞鎢鉬、農畜產品等特色資源,大力發展資源加工型工業,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工業強市的基礎就會逐步夯實。
陳克恭強調,半城蘆葦半城塔影是張掖的特色,半城水、三萬畝濕地是張掖的亮點和優勢,也是走好三條路子的基點。田園風光是人們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追求。市委、市政府提出順應自然、建設生態張掖,是在科學分析了張掖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擁有的優勢和劣勢,前瞻性作出的部署。濕地的作用不僅是在生態方面,它在工業強市、投資環境改善、城鎮化建設、濕地產業發展等方面同樣具有重要作用。保護好3萬畝濕地,引領城市建設,就會改變城市的格局,彰顯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繼而成為創造投資項目,聚集生產要素,配置資源的有效平台。生態環境好了,鐵路、機場建設好了,形成了立體交通網路,就會有力地帶動一、二、三產業、特別是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我們提出「走好三條路子」,是針對全市實際提出的基本工作和基本措施;實施的十大工程,也是以項目管理的方式抓工作、搶機遇、爭投資、促發展,是科學化管理的內涵具體化。隨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形勢不斷發展變化,「三條路子」也應提高創新、拓寬充實,不斷賦予新的內涵,使內容更豐富、更具體,使「三條路子」越走越寬廣,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陳克恭強調,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農業發展的根本方向,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今後我市農業的發展,要高舉節水旗,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延長農業產業的增值鏈,真正形成張掖農業的特色。
陳克恭強調,現在,張掖的優勢和劣勢已經清楚,工作的思路已經明晰,堅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條路子,推動三大戰略,實現科學發展」總體部署和實施「十大工程」已經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和統一行動。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端。政策和路線已經確定,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幹部帶頭、責任到人,組織力量層層抓落實。要繼續解放思想,通過認真學習、提高素質,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善於創新,破除一切不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在探索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咬定青山不放鬆,張掖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2. 張掖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標任務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一年。全球經濟逐步回暖,國內經濟整體向好,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繼續改善。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保持基本穩定,財政資金重點支持民生保障、社會事業 、「三農」和西部欠發達地區,信貸投放重點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節能環保等方面傾斜,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第二個10年規劃的實施和國務院支持甘肅加快發展指導意見的出台,為我們爭取更多的政策和財力支持提供了新機遇。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我們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布局、加快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市委二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確立的「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發展背景和基本定位,把張掖發展的方向、路徑、重點更加緊密地融入國家產業政策和全省區域發展布局之中,進一步拓寬了「三條路子」,強化了「十大工程」,將使我們的工業強市有基礎,現代農業有支撐,城鎮化有特色,對進一步凸顯區位優勢、擴大對外開放、承接產業轉移、增強發展活力產生重大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看到,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失,經濟增長中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國家在調結構、促轉變的主基調下,強調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將給我們增加項目投資帶來一定難度;我市經濟增長對國家投入的依賴程度高,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牢固。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將突出面對積極變化和不利影響同時顯現、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和壓力同在的復雜局面。為此,我們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增強機遇意識,堅定發展信心,又要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更加周全地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准備。
總體上看,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進一步好轉,隨著中央促進經濟增長一攬子計劃的進一步實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形勢將好於去年。只要我們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和省上的總體要求上來,統一到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抓住主要矛盾,突破重點難題,就一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挑戰和困難,不斷開創張掖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立足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發展定位,突出生態建設、現代農業、通道經濟三個重點,在國家宏觀政策導向中搶抓機遇,在全省區域發展布局中搶佔先機,在走好「三條路子」、推進「十大工程」中再求突破,著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加快項目建設和投資增長,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環境保護,著力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大口徑財政收入增長1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實現上述工作目標,必須更加註重把國家政策機遇、全省區域發展戰略與張掖發展實際結合起來,與時俱進走好張掖特色發展之路;更加註重把加快優勢資源轉化、發展特色產業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結合起來,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更加註重把加強城鄉基礎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與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更加註重把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加強社會建設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
突出抓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計擴大項目投資,力促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緊緊抓住國家繼續擴大內需、實施重點產業振興規劃和支持甘肅加快發展的歷史機遇,力爭在實施「十大工程」、開發優勢資源、培育特色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再上一批大項目、好項目,確保開工各類項目470項,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3億元,生產性投資達到50%以上,努力實現投資規模和投資結構雙突破。主動做好土地徵用、拆遷安置等工作,確保蘭新鐵路第二雙線、軍民合用機場、祁連山腹地環線旅遊等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全力抓好40億立方米煤制氣一期等17個投資億元以上的重點工業項目,積極推進雲鵬公司10萬噸菊芋生產線等10個列入國家支持的重點技改項目,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組織實施投資60億元的176項基礎設施項目,加快山丹馬營河、民樂大堵麻兩個大型灌區續建,高台新壩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設;配合750千伏過境段建設,實施高台330千伏、甘州110千伏輸變電等24項電網建設和改造工程;開工建設國道227線至飛機場、甘州至肅南110公里二級公路,完成上年結轉的143公里鄉鎮公路,建成40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實施張掖火車站改造工程,進一步改善水、電、路等基礎條件。著力抓好投資6.9億元的88項社會事業及旅遊項目,不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分層抓項目的工作機制,縣區重點抓一批體現特色優勢、增強發展後勁的大項目,確保新開工年度投資上億元的工業項目1項、甘州區2項,保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持續拉動。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監理制,加強項目資金使用監管,切實提高項目建設質量。結合編制「十二五」規劃,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發掘項目,積極做好中央新增投資項目爭取工作,推動項目投資再上新台階。
二、大力發展新興工業,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堅持擴張總量和調整結構相結合、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工業相結合、承接產業轉移和增強內生動力相結合,藉助交通樞紐、經濟通道和園區平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夯實工業強市基礎,構建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加快黑河寶瓶、陶萊河三道灣等14個電站建設和火電二期項目審核進度,繼續做好黑河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緊緊抓住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的機遇,推進風能、太陽能資源勘測評估,加快平山湖風電場、高台八壩灘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前期工作,力爭啟動1至2個裝機5萬千瓦的風電項目,開工建設甘州區南灘1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加強同華電集團、航天研究院等央企的戰略協作,全力以赴促成太陽能光伏、光熱發電設備製造項目落戶張掖。堅持技改、續建、新上並舉,改造提升采礦冶煉、建材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加快山丹4萬噸中低碳錳鐵、甘州日產5000噸新型干法水泥、民樂30萬噸電石、臨澤100噸阿維菌素等項目建設;抓好有年集團1萬噸澱粉生產線改造等重點農畜產品加工項目,力爭在肉牛屠宰和肉食品精深加工方面實現新突破。加強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提升園區功能,重點推進鎢鉬冶金新材料、煤制氣多聯產項目,拉長資源精深加工和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努力把張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打造成具有較強帶動力、體現集聚效應的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加強對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的扶持服務,認真落實土地、財稅、信貸、出口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優化創業服務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快速成長。加強工業經濟運行監測,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力爭全市工業增加值增長17%。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堅持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探索建立節水農業與生態保護相生相伴的耦合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做大做強制種、肉牛、馬鈴薯、設施蔬菜、設施葡萄等特色優勢產業,整頓規范種子生產經營秩序,穩定玉米制種面積;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擴大肉牛養殖規模,促進加工增值;加快馬鈴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擴張基地規模,提高加工轉化能力;強化科技指導服務,提高品質效益,拓展銷售市場,新增設施蔬菜、葡萄1萬畝。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公益性農技服務網路。圍繞重點產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定向培訓300名村幹部、種養大戶,聘請400名「土專家」、「田秀才」,引進100名高層次農業技術人才,為農民群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服務。落實與中國農科院簽訂的框架協議,加快編制張掖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建設規劃,高標准配套完善渠、路、林、田等基礎設施,打造綠洲農業試驗示範新基地;加強與中核五院的聯系協作,積極配合建立航天育種基地,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大力推行農產品技術、質量和衛生安全標准,加強動植物防疫檢疫、農產品質量檢測和農業預警體系建設,推廣標准化生產面積260萬畝,建設標准化養殖小區140個,進一步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積極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申報,完成「金張掖」玉米種子、肉牛、紅提葡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積極創造條件,加強產銷對接,開拓特色農產品國內外市場。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規范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認真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整合黑河綜合治理、退耕還林後續產業扶持等項目資金,用好農村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加大財政專項投入,重點扶持發展肉牛產業和設施農業。優化資源配置,創新培訓機制,完成6.5萬農村勞動力培訓任務,帶動勞務輸轉26 萬人,實現收入22億元。抓好新一輪新農村建設試點,確保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動員社會力量,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產業支撐,加快沿山地區脫貧致富步伐。
四、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不斷拓展發展空間
堅持以生態文明引領城市建設,重點抓好城鄉規劃修編、濕地保護利用、新城區配套建設、老城區改造提升和城市綜合管理,全面完成總投資45億元的133個城鎮建設項目,進一步彰顯張掖歷史文化名城、塞上江南的城市特色。充分發揮城鎮規劃的龍頭作用,加快國家濕地公園、濱河新區、老城區改造、重點小城鎮等城鄉規劃修編,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創造條件。按照市區城市建設事權劃分原則和工作要求,強力推進濱河新區開發和濕地保護,完成濱河大道等主幹道路和水源涵養工程,加快寧和園三期和濱河小鎮一期住宅建設,配套完善供暖、供水、垃圾處理、美化綠化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為吸引項目投資、聚集生產要素搭建平台。加快推進老城區平房、背街小巷和西、南、北三條大街綜合改造,完成西一路、東環路向南延伸段拓建和張火公路設施配套,建設鼓樓四周地下人行通道。完善供排水管網,實施天然氣入戶工程,擴大集中供熱面積,加強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進一步提高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等公共服務質量。支持五縣縣城發揮自身特色優勢,科學調整城鎮空間結構,抓好道路交通、垃圾填埋、污水處理、集中供熱、特色街區、文體場館、物流服務等公共設施建設,改善城鎮生態環境,不斷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用足用活國家放寬城鎮戶籍限制等促進城鎮化發展的相關政策,增加城鎮人口,擴張城市規模。建立健全加強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繼續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和示範街區創建活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
五、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壯大三產實力
充分發揮張掖在河西地區「居中四向」的區位優勢和交通樞紐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以旅遊業和物流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做好發展通道經濟大文章,提高三產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順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把旅遊業作為我市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整合旅遊資源和工作力量,建立旅遊產業統一規劃、合理開發、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構建大旅遊格局;圍繞祁連山腹地環線旅遊,修編完善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景區建設開發規劃,加大以大佛寺、馬蹄寺、駱駝城遺址為重點的人文景觀建設力度,大力開發祁連山冰川、黑河濕地、紅色旅遊、丹霞地貌、山丹馬場、肅南草原等優質資源,著力打造富有魅力的特色旅遊區和目的地;強化宣傳促銷、市場拓展,進一步完善「優秀旅遊城市」服務功能,打響金張掖旅遊品牌,提高旅遊產業整體競爭力。以建設河西物流中心為目標,加快城鄉市場體系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商貿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和交易平台。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和「雙百市場」工程,完成西二環路等重點集貿市場改造任務,新建標准化農家店200家,進一步暢通商流物流渠道,改善城鄉消費環境。認真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力爭產品銷售額比上年提高30%以上。扎實推進便民服務進家庭、便民商業進社區工程,鼓勵發展金融保險、咨詢中介、物流配送、文化教育、康復健身等新型服務業態,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效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新建商品房60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危舊房1.5萬戶。整頓市場秩序,規范競爭環境,保持全市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鼓勵支持外貿出口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擴大特色產品的市場份額。
六、更加註重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和普惠制的原則,繼續興辦一批惠民實事。全面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拓就業渠道,推進全民創業,加強對退役軍人、殘疾人、零就業家庭和低保戶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繼續實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行動計劃,確保全市80%以上的畢業生實現就業(見習);把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30萬勞動力技能培訓結合起來,促進城鄉新生勞動力創業就業;增加城鎮小額擔保貸款投放,鼓勵和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完善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制度,強化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積極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和農村殘疾人養老保險試點,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深入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和市級統籌專項行動,重點做好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工作,著力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地方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老工傷」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等遺留問題。落實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政策,建設經濟適用住房3.3萬平方米、廉租住房12.5萬平方米。進一步完善城鄉困難群眾低保、醫療、教育、法律援助、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做好老齡婦幼、扶殘助殘工作,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堅持和完善領導接訪、首辦責任、信訪督辦制度,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加強行政復議能力建設,認真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強化安全生產責任,整治安全生產隱患,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加強應急管理機制建設,提高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推進「平安張掖」建設,充分發揮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作用,強化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積極營造共建共享的和諧社會環境。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努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調整學校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危房改造14萬平方米,建設4所規模3000人以上的城區初級中學,建成7個鄉鎮寄宿制中學學生公寓,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水平,做好中等職業教育二期規劃和項目爭取工作,支持河西學院和張掖醫專健康發展。以師德師風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推進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完成市中醫院門診綜合樓、甘州區醫院住院部等11所醫療保健機構、10個鄉鎮中心衛生院、80個村(社區)衛生所改造建設任務;加強基層醫務人員培訓,不斷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認真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嚴防疫情擴散蔓延。加快公共文化、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建設,抓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重視發揮「農家書屋」作用,加強絲路「申遺」、文物普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成城區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完善群眾體育服務設施,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大食品、葯品監管力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搞好第六次人口普查。深化國防教育,加大擁軍優屬、雙擁共建力度,積極做好轉業退伍軍人優撫和駐軍部隊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推動民兵、預備役和國防動員力量建設,積極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加強社區工作,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領域,充分發揮社區促進就業、化解矛盾、維護治安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繼續做好人防、氣象、地方誌、防震減災、外事僑務、檔案管理等工作。
八、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加快發展的活力動力
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參與土地流轉,培育一批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典型樣板。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增強林業發展活力。全面完成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大力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規范完善教育、衛生系統績效工資制。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機制,扎實推進「雙選雙進」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激勵人才幹事創業。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做好高台縣基本葯物制度試點工作,在基層醫療機構推行基本葯物制度,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強化公共財政體系建設,繼續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等財政管理改革,鞏固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成果,繼續做好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工作,嚴格預算管理,優化支出結構,建立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機制。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全面開展稅源動態監控和稅收信息化管理,確保實現應收盡收。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逐步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進程,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市縣(區)兩級政府土地出讓、抵押擔保貸款等多渠道融資格局。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大力實施金融帶動戰略,加強銀政銀企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十大工程」、重點項目、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支持蘭州銀行設立分支機構,擴大服務業務。加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力度,鼓勵支持多領域的院地、校地、企地合作,為資金、項目、人才引進開辟廣闊通道。規劃建設「園中園」,開辟「項目特區」,以優惠的條件、優質的服務,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吸引周邊地區建設資源轉化加工園區,推動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
九、強化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切實抓好祁連山冰川、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沙治沙等生態環境項目建設,加快推進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前期工作,強化張掖生態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以農業節水為重點,加大節水技術推廣應用,為工業發展、城鎮化建設和生態保護騰出用水空間,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認真落實全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節能環保准入標准,推進建築、交通運輸、商業民用以及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推進土地整理和農村宅基地置換復墾,保持耕地總量占補平衡。堅持開發、利用、保護並重的原則,充分利用國家對祁連山西段重點找礦區的扶持政策,用好市級地質勘查專項資金,支持重點資源勘查項目,整頓規范開發秩序,增強礦產資源對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加強調查研究,科學編制全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3. 丹霞地貌申遺時,甘肅張掖也在其內,為什麼張掖卻要退出呢
我國丹霞地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本來甘肅張掖也是在范圍之內的,但是後來張掖退出了。很多人關注這個問題,想知道為什麼。其實主要是資金方面,張掖政府方面資金短缺,而且張掖這個旅遊景點本身沒有發展成規模化的旅遊業,還沒有整合的很好,比如說道路、水電、廁所這些基礎設施都是問題。
只是真的比較遺憾,張掖上次沒有參與到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之中。後來據了解的話,這要是政府方面比較缺資金,雖然財政也撥過專項資金,但是對於建設500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景區來說,還是有點捉襟見肘。到目前為止的話,像水電之類的基本設施都還不完善。
4. 如何發展旅遊業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發展秦皇島旅遊業,就要實現旅遊業的四個轉變。
一是要推動旅遊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轉變.在資源開發利用上,過多關注門票經濟,旅遊的綜合效益沒有充分發揮,缺少旅遊精品和拳頭產品,沒有產生很響亮的品牌效應。旅遊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就必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整合資源,深化企業改革,培育龍頭企業,推行集團化、網路化、專業化經營方式,推動旅遊向深層次、高效率方向發展。
二是要推動旅遊經濟增長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充分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發展潛力,著力於旅遊資源的創新開發和深層次利用,多出精品,樹立良好的城市旅遊形象。從重視旅遊接待人次的增長,轉變為重視遊客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由單一產業向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群,促進旅遊相關的產品開發和產業發展。
三是要推動旅遊服務方式由滿足旅遊消費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質量的旅遊服務轉變。不但要重視景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更要重視高質量的旅遊服務水平。不僅要以外地遊客為本,還要以本地市民為本;不僅要以一般群體為本,還要以弱勢特殊群體為本;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還要關心他們的文化利益、精神享受;不僅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要滿足高質量、高品味的服務。
四是要推動旅遊帶動作用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積極發揮綜合功能轉變。旅遊是一項關聯度高、輻射力強的綜合經濟產業,旅遊優勢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經濟優勢,它的帶動作用除體現在傳統的經濟方面,還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弘揚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形象等綜合帶動功能。
5. 各位朋友,大家怎麼看甘肅旅遊業的發展前景!
甘肅的中心都集中在河西四市:酒泉、嘉峪關、張掖、武威。這其中包括經濟、自然資源、文化、旅遊資源。其中屬酒泉和嘉峪關為重。酒泉及其下屬敦煌市、嘉峪關市在世界上都是文明的。河西人也朴實、厚道、豪爽。
6. 甘肅張掖有什麼發展前景
可發展濕地,為珍惜物種提供生存環境,可發現現代農業,可發展旅遊業,特別是丹霞地貌,以第三產業拉動經濟的發展。
7. 張掖的各方面情況如何
張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概況張掖地區應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西雙禮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絲綢古道之重鎮,西北交通之咽喉。張掖自然景色宜人,生產條件優越,是甘肅省商品糧、商品瓜果蔬菜生產基地。育詩贊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全區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轄張彼市、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6個縣(市),1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0萬。有漢、回、裕固、藏等26個民族。
全區由北向南按其自然條件大致可為力三個區域:張液市、臨澤縣和高台縣位於走廊平原,海拔1300一1700米,因地勢平坦、光熱豐富、灌溉便利,是我區王要的灌溉農業區;山丹縣和民樂縣位於祁連山區走廊平原的過渡地帶,大部分地區海拔1700~2500米,既育灌溉農業,又有旱作農業;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位於祁連山區,大部分海拔2600一3500米,是河西三大水系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發源地,也是省內高山細毛羊基地。區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水土資源和礦產資源,境內河流年徑流量24.6億立方米,凈地下水資源量1.45億立方米。現有耕地280萬畝,森林576.8萬畝,草原3257萬畝,尚有可開發的荒地420萬畝。現現已發現的礦產資源育32種,王要有鐵、銅、金、煤、石灰石、石膏、花崗石、粘土、白雲石、螢石、原鹽。芒硝等,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張掖古屬雍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里是我國農業文明發祥地之一,4千多年前就育先民繁衍生息。西漢元鼎六年(麗111年),武帝在此建郡,張液遂成為軍事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重鎮,中西文化交流要道。隋大業五年(609年),煬帝西巡,在張液會見27國君王和使臣,西域諸國商賈悉至,交市貿易,史稱「萬國博覽會」,以其宏大規模轟動中外。1274年,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渡羅旅居張掖一年之久。遍布境內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展示張掖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自然景觀得天獨厚,蔥籠的森林,廣袤的綠洲,雄偉祁連,綠茵草原,戈壁沙海,晶瑩冰川,構繪出獨具西部特色的絢麗畫卷。
位於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隋大業5年(609年),隋煬帝西行時,登此山謁見西域27國使臣,甘、涼州府派仕女歌舞隊在路口朝迎,史書多有記載。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雖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絕句,也使焉支山名揚華夏。該區重巒疊嶂,松林密布,南北寬20公里,東西長34公里,總面積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高3978米。整個區域為蔥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蓋。登高望遠,山上林海松濤,碧波無際;山下溝壑縱橫,清泉淙淙;腹地,獐、鹿、獾羊野生動物出沒其間;峽谷兩側崇山峭直,奇石岩岩。尚有古寺--鍾山寺、古亭點綴於山林巔峰之中。秋日,在懸崖峭壁上盛開的山丹花紅艷艷一片,競相怒放,爭奇斗妍。曉日初升,雲蒸霞蔚,叢霧飄渺,氣象萬千。這里日均氣溫20.3℃,氣候涼爽濕潤,景色秀麗迷人。有小黃山之稱。為消夏避暑、度假游覽不可多得的自然風景旅遊勝地。系甘肅省森林公園。
西來寺座落在張掖城內西南隅,今西寺寺巷。是張掖市佛教協會所在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甘州府志》載:此寺建於隋朝。後稱慈雲精舍,是普覺靜修國師阿扎木蘇(西土人)所創。國師念甘郡自番藏經,奏請當朝康熙皇帝准頒紅字藏經108部。康熙五十一(1712年)國師將自己的住宅慈雲精舍改為寺。建樓五楹,以作藏經之所。清雍正十年(1732年)守邊大將軍平郡王福彭,公務之暇,臨幸此寺,賜金賜額,令喇嘛劉勞藏重修,命名西來寺。後有地方紳士成龍、客民閻海等捐資,共修樓宇十楹。上有彌勒佛並藏經,下有寶貝佛像並存國師真容,南陪殿有護國仁王佛像一堂,北陪殿有護國尊天護法一堂。大殿有如來佛像,過殿山門有韋馱、天王像。神態各異,雍容大觀。建築形式及結構:觀音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加寬前殿。殿內頂部中心在藻井,並圍以繪有各種圖案的天花板。藏經樓為單檐硬山頂,兩邊加卷棚頂,面闊五間,進深五架梁入架橡。陪殿面闊三間(11.4米),進深6.2米。寺內金爐香火,日夜不熄,朝佛禮拜者,絡繹不絕。解放後,中央文物考察團就中藻井、壁畫、供台、塑像、木刻(宗喀巴等像及金剛座不是木刻)斷定:西偏小殿為唐代建築物,其結構與敦煌元洞相近。殿內有壁畫21頁(唐朝3頁,明朝10頁,清朝8頁),大多剝落不堪,經堂正頂天花板中如藻井與明時北京的智花寺同類,殿內也有明塑,兩廊壁畫(畫佛教故事)是清代畫中上品。金剛殿、觀音殿較遲,然亦不出北宋。華東某學院教授石揚義贊同此說。1953年天水馮國瑞教授過甘,指山門前的鼓兒石為唐代物(此石花紋作為飛馬形),建議政府移文化館保管。又寺中舊有殞石一塊(舊稱落星石)。斗大、橢圓形。寺院中原有木刻像5尊,塑像32尊,在塑像中有32臂的佛像一尊。佛教有顯密二宗,張掖各寺院多屬顯宗,唯西來寺為密宗。
格薩爾王是古代藏族人民的英雄,他降魔驅害造福藏族人民的光輝業績,早在十至十一世紀,就在我國有雪域之稱的西藏草原、風光綺麗的青海湖邊、巍峨的日月山下、絲綢古道的隴原大地、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美麗的孫雀之鄉雲南等省區民間廣泛流傳,至今人民依然懷念歌頌著這位民族英雄。 在很早以前,嶺國出一個窮孩子,起名叫角如,這個孩子在奇異境界里誕生和長大成人。在嶺國英雄雲集,賽馬爭奪王位時,力戰群雄,得勝稱王,尊號為格薩爾。藏語稱甲吾格薩爾納特或格薩爾阿種。格薩爾王一生,充滿著與邪惡勢力斗爭的驚濤駭浪,為了鏟除人間的禍患和弱肉強食的不合理現象,他受命降臨凡界,鎮伏了食人的妖魔,驅逐了擄掠百姓的侵略者,並和他的叔父晁同--叛國投敵的奸賊展開毫不妥協的斗爭,贏得了部落的自由和平與幸福。 藏族人民有這樣一首詩贊道: 舉世英雄格薩爾, 力戰群魔定乾坤。 雄獅大王格薩爾, 英雄功績傳千秋。
年輕的格薩爾王登基之後,有著愛國愛民的舍已為人的精神,在嶺國百姓中間享有威望。在他的統領下,嶺國六畜興旺,百姓安居樂業,但內奸晁同十分忌恨格薩爾稱王,他暗中私通魔國、霍爾國,魔、霍國王派人到嶺國,施妖術,屠殺牲畜,掠奪牧民。接著木古國殘害嶺國人民,北亞爾康惡魔路贊搶走王妃,姜國掠奪嶺國鹽海,嶺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已贏得雄獅大王稱號的格薩爾王以雄獅遠征不能留,雪山屹然立宇宙。陪伴雪蓮有雪山,依靠猛虎勿擔憂的決心,為抗敵報國多次遠征,親率嘉察、察香旦馬為首的三十三員大將和嶺國將士,南征北戰。他從反擊入侵的魔國霍爾國開始,一連征戰降伏了幾十個部落。格薩爾王有自己眾多的保護神,也有奇妙的隨身寶物。他相貌超群,神通廣大,可以變化形體,能夠預卜先知,極為聰慧博識,無比英勇善戰。在他的統率下,嶺國人民經過曲折、困難的境遇,戰勝了各種妖魔鬼怪,打敗了眾多強大的敵人。格薩爾喬裝商人,深入敵巢,力斬群魔救出萬民,與愛妃珠妞相逢,嶺國上下,歡慶勝利,嶺國人民過上了幸福安定的好日子。 《格薩爾王傳》是著名的世界最長的史詩,長達一千五百多萬字。這部史詩最初產生於西藏。約在十至十一世紀間,先由一個叫敖爾布·卻博伯的喇嘛寫出,誦唱於宮庭和寺院中,在漫長的歲月里,經人民口頭流傳,說唱藝人不斷加工充實,終於形成了現在的浩繁的規模,成為世界巨著。《格薩爾王傳》這朵藝術奇葩,不僅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是金光燦爛的世界文化瑰寶。 格薩爾王南征北戰數十年,在馬蹄寺也留下了足跡,阿育王、單於王和格薩爾王在馬蹄寺相遇,鬥法比武,今蘭花坪劍劈石,就是當年格薩爾王用劍劈開之石。普光寺馬王殿北面有一石窟,原放有一口棺木,棺內安葬格薩爾王屬下高王。高王原來是單於王的一員大將,格薩爾王征服了單於王之後,高王成了格薩爾王的一員戰將,戰死之後,屍體懸棺葬於馬蹄寺。 目前,格薩爾王殿已經恢復,內塑格薩爾王、珠妞以及33員大將的塑像,成為馬蹄寺的一處新的旅遊景點。
8.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張掖發展
(一)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張掖的生態建設集中表現為南部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保護、中部綠洲的優化保護和北部荒漠戈壁的防護治理,這三個部分是一個自然系統,其經濟社會發展活動絕不可超越這個系統的承載閾值。積極順應國家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時代要求,把國家利益與張掖的特色、「三農」工作的特點緊密結合。
南部,積極推進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生態補償試驗區建設,加強冰川、森林、草原、濕地保護,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等生態恢復和保護工程,探索和運用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將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農牧民轉為生態管護人員,發展生態旅遊,加快緩沖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提高水源涵養能力。
北部,加快實施「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構築北部荒漠區「綠色長城」,阻擋風沙南侵,保護綠洲安全。
中部綠洲,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橫穿全境,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綠洲帶――張掖綠洲。這是一道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護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天然生態屏障,是古絲綢之路的生命保障線,是張掖經濟社會發展的集聚區,也是生態最為敏感的脆弱區。首先申請建立了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把整個長300公里的黑河流域中部全部納入了保護區,使其成為國家戰略性的生態公益項目,得到了國家支持,全市六個縣(區)也因此全部成為國家生態補償縣(區)。以生態建設引領城市建設,把實施黑河流域綜合治理、保護黑河濕地與城市建設緊密結合,使黑河流域兩岸的甘州、臨澤、高台三縣的城市建設別具一格,宜居宜游的田園般生態城市正在應運而生。特別是市府所在地的甘州區,以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1+5」的城市發展框架已全面形成。老城區,保護古跡,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建設以大佛寺文化廣場為中心的文化傳承中心,拆除了張掖賓館歸還於大佛寺,搬遷區委區政府讓位於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凸現了文化名城的風韻。在老城區以北,設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為發展通道經濟中的資源轉化、建設循環工業加工項目提供宜商宜業平台。在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老城區之間,恢復了3萬畝天然濕地,建成了中國離城市最近、面積最大的國家級濕地公園。依託國家級濕地公園,借黑河治理項目,治理亂墳崗、采砂場,建設了20平方公里水天一色的濱河新區。在老城區南部,建設了2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緊靠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將原有20平方公里的沙漠沙丘正努力建設為離城市最近的國家級沙漠地質公園。如此,著力彰顯著「濕地之城」、「戈壁水鄉」的獨特魅力,使新老城區和諧共生,古韻新風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以老城區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西有濱河新區,北有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南有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和沙漠地質公園,中間有國家濕地公園為屏障的5個新型功能區集成的「1+5」的生態城市框架,從而把城市的經濟與文化、歷史與現代、人與自然、空間布局與產業結構有機統籌起來,構成了宜居宜游宜商、更宜人的生態城市。
(二)以生產綠色農產品為重點建設現代農業大市。水是張掖綠洲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素。農業灌溉用水和生態用水在沙漠戈壁之中是一對天然的矛盾。因此,尋求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的平衡點,則成為必須要面對的一個科學而現實的重大問題。這樣,客觀要求必須發展節水、高效、綠色的現代農業,改變用水方式,把節約的水還給自然、還給生態,把發展農業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把張掖的地方要求與國家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需求相統一。為此,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一道發起舉辦了「綠洲論壇」,以求指導張掖在流域系統內,積極探索建立統籌生態建設與現代農業相生相伴的耦合體系,使區域內以水為主線的生態經濟系統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協調發展,從而步入生態越好→農產品質量越優→農業綜合效益越高的良性循環。
按照「多採光、少用水、節省地、高效益」的要求,結合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以節水、生態、高效為主要特徵,大力發展制種、肉牛、釀酒葡萄、馬鈴薯、番茄等特色優勢產業,就會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加快張掖向農業強市邁進的步伐。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共建了「張掖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園區」,現已成為全國首批、甘肅唯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把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建設同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結合起來,已連續3年實施30萬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近20萬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得到較大提升,形成了「前引後推」的發展格局,為現代農業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三)以發展通道經濟為重點建設服務型特色城市。加快改善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打通省際「斷頭路」,擴大通道截面,構建「暢通張掖」。通過打通南至青海祁連縣的通道,改造北至內蒙阿右旗的公路,使現有通道承東啟西的作用發揮得更充分,覆蓋的范圍更廣,成為連接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大通道。發展通道經濟,必須得有豐富的經濟流。積極推動區域旅遊產業合作發展,南與青海門源、祁連縣的生態旅遊相結盟,北與內蒙古阿右旗沙漠旅遊相聯合,東西與絲綢之路文化旅遊相銜接,打造區域旅遊精品線路,建設遊客服務中心,形成無障礙旅遊協作區,把張掖打造成「七彩丹霞、濕地之城、裕固家園、戈壁水鄉」的旅遊目的地和區域性中心旅遊城市。
與張掖接壤的南北兩大高原都是資源富集區,但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然要藉助於河西走廊的交通優勢。張掖市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公共保障能力相對較好,具有宜居、宜游、宜學、宜行、宜醫、宜商、宜業的優勢,將這些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與青海、內蒙等周邊省區的相鄰縣區共建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幫助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發展自己。樹立在為人服務中發展自己、在給人以便利中發展自己的理念,建設服務型政府,優化通道軟硬環境,完善服務功能,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法制環境,使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流動更加活躍和通暢,加快通道經濟發展。
與生態建設、現代農業和通道經濟三項工作重點相對應,張掖的奮斗目標就是建設生態文明大市、現代農業大市、通道經濟特色市。張掖本身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南北兩邊都與民族地區接壤,不論是維護自身團結穩定,還是發展通道經濟,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與發展。所以,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市也就成為張掖發展的應有目標之一。
9. 酒泉、張掖和甘南,誰才是推動甘肅省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呢
眾所周知,甘肅地區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組成的部分,這里的氣候與景觀都極其具備西北的重要特徵,同時也是眾多少數民族集聚的地方,民族文化與西域文化交織縱橫,形成了今天繽紛多彩的新局面,人們紛紛想要前去一覽西北的魅力,隨著交通的進步甘肅省的旅遊業也逐漸興盛了起來。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來到甘肅省看一看,這裡面積最大的三個區域相比,誰才是推動甘肅省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嗯?
小編說了這么多,你是不是對甘肅省更加了解了呢?你認為這三個地區誰的發展潛力最大,未來誰會成為甘肅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