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旅遊的概念具有什麼性質

旅遊的概念具有什麼性質

發布時間:2022-11-03 11:26:04

❶ 什麼是旅遊業旅遊業的性質表現在哪方面具備哪些特點

第五章

旅遊業

思考題

1..
名詞解釋


1
)旅遊業:旅遊業就是以旅遊消費者為服務對象,為其旅遊活動的開展創造便利條件並
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


2
)直接旅遊企業
:
指那些主要營業收入來自為旅遊者提供服務的企業,因而沒有旅遊者的
存在便無法生存的企業。


3
)勞動密集:為生產一定量所必須投入的生產要素中,勞動投入的比例高於其它生產要
素比例。


4
)旅行社:指從事招徠、組織、接待旅遊者等活動,為旅遊者提供相關旅遊服務,開展
國內旅遊業務、入境旅遊業務或者出境旅遊業務的企業法人。


5
)旅遊批發經營商:是那些主要經營批發業務的旅行社或旅遊公司。


6
)旅遊零售商:泛指那些主營零售代理業務的旅行社,以旅行代理商為其中典型代表,
還有其他有此類零售代理業務的服務商。


7
)包價旅遊:是指旅行社經過事先計劃、組織和編排旅遊全程的活動項目,向旅遊消費
者大眾推出的包攬全程服務工作的一種旅遊產品。一般規定全程活動的日程、目的地、行、
宿、食、游的具體地點和服務等級,並以總價格的形式一次性地收取費用。


8
)旅遊產品:是以旅遊者在目的地停留期間的訪問活動為核心,構成一次完整旅遊經歷
的各種有形因素和無形因素的集成或總和。


9
旅遊景點:指專為供來訪公眾參觀、游樂或增長知識而設立和管理的長久性休閑活動
場所。

2.
試析旅遊業的性質。

答:
旅遊業的根本性質在於它是一項經濟性產業。
旅遊業作為一項產業,
其根本目的在於發
展旅遊經濟。
雖然旅遊業的經營會將某些社會、
文化或環境事物作為其產品素材,
但對於這
些素材的使用只不過是旅遊產品的生產特點。
換而言之,
所有這些派生結果或生產特點都不
能改變旅遊業作為一項產業的營利性質。
旅遊業的細胞是以營利為目的並需要進行獨立核算
的經濟組織。
同樣,
由這些基本細胞集合而成的旅遊業也是以營利為目的,
因而也需要進行
經濟核算。
正因為如此,
我國才明確將旅遊業列為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而不將其列為文化
事業。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旅遊業的根本性質在於它是一項經濟性產業。

3.
同製造業相比,旅遊業有哪些基本特點。

答:
特點一:
綜合性產業。
特點二:
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性產業;
特點三:
政策性較強的產業;
特點四:脆弱性產業

❷ 旅遊的概念是什麼

關於旅遊的定義有很多種,這里分別介紹如下:

(1)概念定義。旨在提供一個理論框架,用以確定旅遊的基本特點以及將它與其他類似的、有時是相關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動區別開來。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義,1942年,瑞士學者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指出:「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

(2)技術定義。用它來為統計和立法提供旅遊信息。各種旅遊技術定義所提供的含義或限定在國內和國際范疇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技術定義的採用有助於實現可比性國際旅遊數據收集工作的標准化。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統計委員會推薦的技術性的統計定義:旅遊指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她)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並停留在那裡,但連續不超過一年的活動。旅遊目的包括六大類:休閑、娛樂、度假;探親訪友;商務、專業訪問;健康醫療;宗教/朝拜;其他。

(3)交往定義。1927年,德國的蒙根?羅德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從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4)目的定義。20世紀5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系和作用。

(5)時間定義。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馬丁?普雷博士在中國講學時,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為了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個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各個國家在進行國際旅遊者統計時的統計標准之一:逗留的時間。

(6)相互關系定義。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即旅遊的綜合性。

(7)生活方式定義。我國經濟學家於光遠1985年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

(8)「遊憩中國網」定義。旅遊的內涵——旅遊是人們在非定居的城市、鄉村、景區和度假區圍繞生態、文化、康體、游樂等功能進行的遊憩活動。旅遊的外延——旅遊應包括:旅遊目的地、旅遊產業、旅遊項目、旅遊產品等由大到小的一系列范疇。

❸ 旅遊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旅遊的基本特徵:

  1. 異地性特徵

旅遊是人類一種空間移動,異地性,就是到定居地以外的任何地方領略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性。異地性不僅指地理位置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只因地區不同而造成的旅遊資源的差異性。差異性越大,異地吸引力就越強。

2.暫時性特徵

旅遊只是到一個地方進行短暫的觀光,並不是長期的居住或在當地工作落戶。

3.綜合性特徵

旅遊業是集行、游、住、吃、購、娛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大產業,其綜合性是由旅遊活動的綜合性決定的。這種綜合性的特點,同一個旅遊目的地對旅遊業必須實行全行業管理。

(3)旅遊的概念具有什麼性質擴展閱讀:

旅遊基本要素:

「吃、住、行、游、購、娛」,簡單的六個字,但它的形成過程卻經歷了半個世紀,凝集了幾代人的心血,集中了成千上萬旅遊工作者的智慧。這六個要素,是中國發展旅遊業的根本,指導旅遊業的規范,衡量旅遊業的標准,同時,也是我們廣大導游員進行導游安排時必須考慮的六個要點、六個方面。了解了它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在實際導游工作中更好的為遊客服務。

享受性:旅遊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質生活條件獲得基本滿足後出現的一種追享欲求。有一位社會學家說,旅遊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樂」這樣三條。這是旅遊者心理的共性。旅遊者不遠千里而來,就是想領略異地的新風光、新生活,在異地獲得平時不易得到的知識與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

知識性:旅遊給大家帶來很多見識,增進了對各地了解,豐富了人文知識。這才是旅遊的真諦!

意志性: 旅遊給大家帶來心靈的意志,會讓自己的思維,心情發展到興奮,快樂的極致。

休閑性:日前高速運轉的生活工作頻率,使人越來越感到生活的壓力過大,所以需要在一些假日放鬆自己,到海濱城市享受陽光,沙灘,大海,藍天,白雲。

參考資料:中華網-旅遊的本質屬性及特徵

❹ 旅遊活動的性質是什麼

旅遊活動的性質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餘暇時間在逐漸增多。當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要。旅遊活動正是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一種活動,它是現代社會生活的一種高消費形態。?對這個問題,目前旅遊理論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旅遊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有人認為旅遊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本文認為旅遊活動的屬性是它的文化性,旅遊是以文化為主的綜合性社會活動。 1旅遊活動的性質 任何一個事物都是諸多矛盾的統一體,旅遊活動也不例外。在旅遊活動中存在著許多對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旅遊需求與旅遊供給之間的矛盾。產生旅遊需求的是旅遊者,提供旅遊供給的是旅遊產品經營者即旅遊企業。因此,旅遊需求與旅遊供給之間的矛盾又直接表現為旅遊者與旅遊產品經營者之間的矛盾。 就旅遊者方面而言,其旅遊活動的類型多種多樣,概括起來主要有觀光旅遊、尋根求源探親訪友旅遊、會議旅遊、宗教朝聖旅遊、度假療養保健旅遊、體育與探險獵奇旅遊、修學旅遊、海底火山沙漠旅遊以及各種專項旅遊、興趣旅遊等等。但無論旅遊者參加哪一種類型的旅遊活動,其旅遊目的都是觀光旅遊了解世界,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旅遊可以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因此,旅遊者的活動是一種文化活動。 旅遊產品經營者主要指旅行社、旅遊交通客運部門和以旅遊飯店為代表的旅遊住宿部門。它們共同構成了旅遊業的三個主要職能部門。旅遊產品經營者通過組織安排旅遊活動,為旅遊者提供交通、食宿、旅遊等項服務,獲取經濟效益。這就決定了其經營是經濟性質的,旅遊業是一項經濟事業,它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性質取決於事物內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旅遊活動的主要矛盾是旅遊者與旅遊產品經營者之間的矛盾,而在旅遊者與旅遊產品經營者之間,哪一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

❺ 簡述旅遊的基本屬性

旅遊的基本屬性是:社會屬性、文化屬性、經濟屬性、休閑屬性、地域屬性。

「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所以,旅行偏重於行,旅遊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

(5)旅遊的概念具有什麼性質擴展閱讀

旅途中盡量少帶現金,不要將錢放在行李中,要貼身保管。貴重物品不要放在房間內。最好到正規商店購物,買了東西要發票證明。在試衣試鞋時,最好請同團好友陪同和看管物品。

重要證件如護照、簽證、身份證、信用卡、機船車票要隨身攜帶、妥善保管。出發前最好各復印一件放在手提包中,原件放在貼身的內衣口袋中。遇到有人查證件時也不要輕易答應,應報告領隊處理。如領隊不在場,可要求對方出示身份證或工作證件,否則應予拒絕。若對方是警察,也應記下其證件號、胸牌號和車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

❻ 什麼是旅遊,旅遊的定義

旅遊」從字意上很好理解。「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所以,旅行偏重於行,旅遊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 骨刻文中已有「旅遊」二字:「旅」和「游」二字在山東昌樂骨刻文中發現,是東夷平民旅遊娛樂活動最早的記錄,也是中國最早旅遊文化的體現。中國旅遊不僅歷史久遠,也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最早文字記載的國家。引(《大眾日報》2012年8月20日,丁再獻《骨刻文將「旅遊」記載前推兩千多年》,丁再獻著《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

❼ 什麼是旅遊有什麼特點

.
旅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根強的綜合性和整體性。 它是由行、住、吃、游、購、娛六大要素組成的行業整體。 對旅遊者來說...

2.
旅遊另一個特點是它的服務性。 它是一個主要提供非物質形態產品服務產品的行業。 現代旅遊業是隨著生產力高度發展而不斷發展的。

3.
旅遊另一個特點是它的文化性。 旅遊不僅僅是一種經濟事業,而且具有強烈的文化性質。

4.
旅遊還有一個特點是它的結合性。 旅遊是由行、住、吃、游、購、娛六大要素組成的綜合性行業

❽ 概念性旅遊規劃的性質和特點是什麼

概念性旅遊規劃的性質和特點是什麼?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研究,概念性旅遊規劃僅是旅遊規劃的初級階段的產物,與其說是一種新的規劃類別,倒不如說是一種新的規劃理念或方式.因而它較少受到固有的既定的思維定式的影響,極利於解放思想,使規劃本身更具想像空間和創造性思維,因而具有生命力.這種對業態的把握和以結構上、整本上的謀劃為主的規劃研究工作,正是從事旅遊科學研究的專家、學者的專長.因此,這樣做有利於旅遊規劃研究工作實現進一步科學的分工協作旅遊專家、學者只需要了解其他相關學科領域的一般性知識,而不需要掌握這些學科領域的高深的專業性極強的理論和技術,即可完全性任概念性旅遊規劃的制訂工作.
總的來看,概念性旅遊規劃具有下述特點.
1.更具想像空間和創造性思維,因而更具前瞻性和生命力.
2.講究結構上、整體上的謀劃,抓主要矛盾.
3.運用模糊論證,允許存在偏差.
4.便於規劃的科學分工和組織協調,少數旅遊規劃人員即可完成,不需要復雜的技術流程.旅遊地可以委託不同的編制組就同一規劃題目分別編制不同的概念性旅遊規劃方案(也可自力更生編制).從而實現相互比較或綜合,以確定最優化的方案作為戰略決策之用,也可作為今後規劃工作的指導性資料.
5.快速靈活,低成本,高效率,便於及時編制,及時修訂,及時更新資料,適應了現代旅遊市場競爭的需要,應用范圍很廣.

❾ 旅遊的概念,本質和特徵!!!

1.旅遊,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人是社會再生產的主體,人的行為從屬於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因而可以把人的行為劃分為生產行為、分配行為、交換行為和消費行為四大類。

旅遊的主體、客體、主觀、客觀就是旅遊構成的四個要件。同時具備四個要件的行為才是旅遊,否則就不是旅遊,而只能叫做旅行。沒有游覽觀光目的或行為的會議、商務往來、科學考察、修學、探險活動就不應該叫做旅遊,只能叫做會議旅行、商務旅行、科研旅行、修學旅行、探險旅行等等。至此,可以給出一個基本的樸素的旅遊定義:旅遊是指達到一定年齡的人到一定距離之外的地方去欣賞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的行為。
旅遊的本質是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旅遊的業的特徵
(1)旅遊業的依賴性;(依賴於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2)旅遊業的綜合性;(旅遊酒店、交通、旅行社、旅遊景區等)
(3)旅遊業的脆弱性;(容易受到社會經濟、政治、戰爭等影響,如03年的非典)
(4)旅遊業的波動性;(由於本身的脆弱性和季節性)
(5)旅遊業的季節性;(淡季和旺季的區別)
(6)旅遊業的涉外性;(接待外來旅遊者)
(7)旅遊業是資金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建造成本大,人力資源成本大)

2.旅遊者,從字面上解釋,就是遊客,即從事旅遊活動的人們。在英文里寫作「Tourist」 。意思是出於一種好奇心,為了得到愉快而進行旅行的人。但是在統計旅遊者的人數時,便出現了一個難題:哪些人算旅遊者?哪些人又不算旅遊者。比如說,一個人離開居住地到異地觀光,停留時間超過了24小時,這種情況算旅遊者,看來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另一個人離開了本單位或家宅,在本居住地的城市或郊野遊玩了幾個小時,當晚又回到了住地。這種情況算不算旅遊者?依我們的看法他是旅遊者,可是在國際上統計旅遊人數時,又不予以承認。

3.旅遊資源:所謂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有吸引力、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
主要內涵:
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吸引功能;
旅遊資源的作用對象——旅遊者;
旅遊資源的內容——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總和;
旅遊資源可開發性——旅遊價值和原材料。
旅遊資源可定義為: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並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統稱為旅遊資源。它是發展旅遊事業的基本物質條件,在范疇上屬於社會資源之列。
旅遊資源的特徵
(1)價值上的觀賞性。(獨特性)它主要是用來看或觀賞的。這是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
(2)空間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異性集中體現在各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遊景觀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業是否有成就。
(3)時間上的季節性。 (變異性) 主要指自然景觀受季節氣候的影響而呈現出的最佳觀賞季節。
(4)使用上的永續性。 主要指旅遊資源只供觀賞不能帶走,因此可以長期供遊人使用。前提是保護和管理得好。
(5)構景上的綜合性或多樣性。指旅遊資源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組成。

❿ 旅遊的概念定義

旅遊的概念定義

旅遊的概念定義,旅遊是人們為尋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很多人在休息的時候都會選擇旅遊放鬆自己的身心,這對於我們的感官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體驗,以下旅遊的概念定義。

旅遊的概念定義1

旅遊,可以讓人放鬆,可以使人增加閱歷。

關於旅遊的不同定義

1、交往定義:1927年,德國的蒙根·羅德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從"狹義的理解是那些暫時離開自己的住地,為了滿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種各樣的願望,而作為經濟和文化商品的消費者逗留在異地的人的交往。"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

2、為國際上普遍接受的國際定義:1942年,瑞士學者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對旅遊的定義:"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一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活動中必將產生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即強調了旅遊的綜合性內涵。

由於這個定義於70年代為"旅遊科學專家國際聯合會(AIEST)"所採用,因此稱為"艾斯特(AIEST)定義"。

3、目的定義:50年代,奧地利維也納經濟大學旅遊研究所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理解為是暫時在異地的人的空餘時間的活動,主要是出於修養;其次是出於受教育、擴大知識和交際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參加這樣或那樣的組織活動,以及改變有關的關系和作用。"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的基本目的是:消遣和增長知識。

4、流動定義:1974年,英國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對旅遊的定義:"旅遊發生於人們前往和逗留在各種旅遊地的活動,是人們離開他平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暫時前往一個旅遊目的地運動和逗留在該地的各種活動。"注意:這個定義強調了旅遊的本質特徵:異地性和暫時性。

5、時間定義:1979年,美國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馬丁·普雷博士在中國講學時,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為了消遣而進行旅行,在某一個國家逗留的時間至少超過24小時。"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各個國家在進行國際旅遊者統計時的統計標准之一:逗留的時間。

6、相互關系定義:1980年,美國密執安大學的伯特·麥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對旅遊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政府及東道地區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引發的各種現象和關系,即旅遊的綜合性。

7、生活方式定義:我國經濟學家於光遠1985年對旅遊的定義為:"旅遊是現代社會中居民的一種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的特點是:異地性、業余性和享受性。"

注意:這個定義強調的是:旅遊是一種生活方式,並且指出了旅遊的一些主要特點,即:異地性、業余性、享受性。

旅遊的概念定義2

「旅」是旅行,外出,即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在空間上從甲地到乙地的行進過程;「游」是外出遊覽、觀光、娛樂,即為達到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來即旅遊。所以,旅行偏重於行,旅遊不但有「行」,且有觀光、娛樂含義。

(10)旅遊的概念具有什麼性質擴展閱讀:

旅遊的好處:

在旅遊過程中,能夠陶冶情操,對於心情不好,甚至有抑鬱情緒的人來講,在面對名山大川、亭台樓閣、險景勝地的時候,抑鬱、煩躁等不良情緒都會得到緩解,隨風而逝。

被風光美景所陶醉,使人獲得愉悅的情緒,促進內分泌外,還能通過綜合運動,活動筋骨,疏通氣血,調養精神,呼吸新鮮空氣,沐浴陽光,享受著綠色帶來的恬靜舒適,其身心必將達到最佳狀態。

旅遊的概念定義3

一、國外旅遊定義

其一,強調旅遊目的地和內容的定義。在國外的一般性語言詞典中,對旅遊一詞的解釋是指人們因消遣性原因或目的而離家外出旅行的活動。這個定義比較強調旅遊的目的性,如消遣、審美、求知等。

其二,強調旅遊時空的定義。世界旅遊組織1991年定義:旅遊是人們為了休閑、商務或其他目的離開他們慣常環境,到某些地方停留在那裡,但連續不超過1年的活動。這一定義比較強調旅遊活動的空間性(異地性)和時間性(時間界定)。

其三,強調旅遊功能的定義。例如奧地利經濟學家Herman Von Schullard認為「旅遊是外國或外地人進入非定居地並在其中逗留和移動所引起的經濟關系的總和」,我國有學者認為「旅遊是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的一種人類社會經濟活動」;「旅遊是人們為尋求文化差異所進行的一種暫時性文化空間跨越的行為和過程」。這些從某一學科的視角定義旅遊,難免以偏概全。(如單純從經濟的角度解釋旅遊,就容易導致對「旅遊」和「旅遊業」兩者的誤解)

其四,強調旅遊本質的定義。英國學者伯卡特和梅特利克1972年的定義:「旅遊發生於人們前往和逗留各種旅遊地的流動,是人們離開平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暫時前往一個旅遊目的地運動和逗留該地的各種活動」。這一定義比較強調定義者所認為的旅遊「本質——人的流動」。其實這一定義並沒有抓住旅遊的本質,有些捨本逐末,旅遊的本質是「游」(消遣和審美等愉悅體驗)而不是「旅」(人的流動)。

其五,強調旅遊綜合關系的定義。如漢澤克爾與克拉普夫在1942年的定義(這一定義被「旅遊科學專家聯合會」採用,故稱為「艾斯特」定義):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逗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導致長期定居,並且不會牽涉任何賺錢的活動。美國學者羅伯特·麥金托什在1980年的定義:「旅遊可以定義為在吸引和接待旅遊及其訪問者的過程中,由於遊客、旅遊企業、東道國政府及東道國各地區居民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廣泛的社會關系。」

其六,所謂的權威性定義。如世界旅遊組織和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對旅遊的定義:「旅遊是人們為了休閑、商務和其他目的,離開他們慣常的環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裡停留的活動。其訪問的主要目的不應是從訪問地獲取報酬,暫時停留的時間不超過1年」。除了具有統計意義外,很難清除這個定義強調什麼,而且自相矛盾。既然強調「旅遊是人們為了休閑、商務等其他目的」,為何又強調「旅遊主要目的不應是從訪問地獲取報酬」。眾所周知,商務活動與從訪問地獲取報酬有關聯。

上述定義中,除一和四外,大多沒有抓住旅遊的目的和本質——以審美、消遣為主的愉悅體驗或游覽活動。

二、國內旅遊定義

(一)解析式定義

范能船先生在為章必功先生所著的《中國旅遊史》寫的序言中為旅遊做了這樣的定義:(1)旅遊是一種廣義的審美(人類求取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形式,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之一;(2)旅遊是一項廣義的文化活動,它既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又是文化的消費過程;(3)旅遊具有跨越空間的特點,往往超越地區、國家和州的界限,並正在向太空發展;(4)旅遊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相始終。(章必功:《中國旅遊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序一)

申寶嘉先生在其主編的《旅遊學原理》中對旅遊的定義:旅遊是產業革命以後分化自旅行的定居者在地域上的移動和暫時逗留所引起的關系和現象的總和;他們不會導致長期居留,並且不利用旅遊從事任何賺錢的活動。

(二)概括式定義

馮乃康先生在《中國旅遊文化論稿》中認為:旅遊是以去異地尋求審美享受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短期生活方式。(馮乃康:《中國旅遊文化論稿》,旅遊教育出版社,1995)

王洪濱先生在其主編的《旅遊學概論》里認為:旅遊,是人們離開慣常居住地到異國他鄉的非定居性旅行和暫時停留所產生的審美、社交、求知等綜合性消閑活動的總和。(王洪濱:《旅遊學概論》,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

(三)專注式定義

謝彥君在《基礎旅遊學》里專注於旅遊的本質、屬性與特徵,對旅遊的定義做了這樣的思考:旅遊是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有社會、休閑和消費屬性的短暫經歷。

張凌雲在《國家上流行的旅遊定義和概念綜述——兼對旅遊本質的再認識》一文中對目前國際上流行的30種旅遊定義和概念做了梳理和歸納,指出旅遊定義的多樣性,以及由此給旅遊學科建設造成的「困境」。他借鑒胡塞爾的現象哲學方法,從兩個層面重新定義了旅遊:在第一個層面上,「旅遊是人們一直短暫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是人們對於慣常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或熟悉的人地關系和人際關系的異化體驗,是對慣常生存狀態和境遇的一種否定」;在第二個層面上,「旅遊是由於人的與生俱來的需要和行為得到滿足和釋放時,所產生的社會關系和現象的總和」。

從張凌雲的這30種定義中,可以看出國際上關於旅遊的定義分成學術定義和工作定義兩大類:即概念性定義或學術性定義和技術性或操作性定義(主要是出於統計工作的需要);還可以分為廣義定義和狹義定義兩大類:即宏觀地將旅遊看成是一種因人際交往而產生的社會現象(由此引發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和微觀地將旅遊看成是一種純個人的一種休閑方式或一項經濟產業。事實上,旅遊本身就具有經濟屬性、文化屬性和社會屬性等多種屬性。

從30種定義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旅遊概念的幾個本質特徵:

旅遊是人的空間位置的移動(與一般貨物貿易物的移動有很大不同),這種移動是暫時的,這是旅遊消費區別於其他消費活動的一個顯著特徵。

旅遊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動機,但我們一般認為旅遊的動機與遊憩有關,當然也可能包括了商務、教育、健康或宗教等因素,這一切構成了旅遊的基礎。

旅遊活動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礎設施、住宿、營銷系統、遊憩和景區服務設施,這一切構成了旅遊的產業基礎。

旅遊不僅僅是遊客個人的一種休閑和遊憩的消費方式。從空間上看,旅遊不僅僅是客源地向目的地單向的人員流動,而是由客源地、通道和目的地構成的一個完整的空間系統。

旅遊整體的空間系統,不僅是一個經濟系統,更是一個文化系統和社會系統,這是旅遊目的地系統存在的理論基礎。

國內外對「旅遊」本質認識的不同觀點

盡管當前國內外對「旅遊」的定義並未達成統一的認識,但研究者們的見解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認為:所謂旅遊,不過是外來人口進入非定居地並在其中逗留和移動所形成的經濟現象的總和。這一派以義大利學者馬里奧提(A.Mariotti)為代表。另一類意見認為:所謂旅遊,指的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這一類意見以德國的葛留柯思曼(G.Glucksman)為代表。前者傾向於從經濟因素著眼;後者傾向於從社會因素著眼。無論中外,學術界對於旅遊的本質認識,大都會圍繞這兩個點展開。

這兩種對於旅遊本質的不同認識,構建了兩種不同的研究框架和學術路徑。對於旅遊經濟活動的研究,是基於旅遊者的動機愛好和需求,以及旅遊商的供給、生產組織和管理等;而對於旅遊社會現象的研究,則是基於將旅遊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即不同文化背景的遊客在目的地的流動、逗留而引起的社會結構的變化。

前者以人的(心理)需要理論和經濟學的供需均衡理論作為理論基礎;而後者是以目的地系統的主客關系及其社會影響理論為基礎。前者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行為學、經濟學;後者的理論基礎則是社會學、人類學和傳播學

閱讀全文

與旅遊的概念具有什麼性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4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2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5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5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0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5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69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5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3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4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4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