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什麼是旅遊暈輪效應

什麼是旅遊暈輪效應

發布時間:2022-11-28 19:24:54

❶ 什麼是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范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

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暈輪是一種當月亮被光環籠罩是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

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會從局部出發,然後得到一個整體的印象。也就是常常說的以偏概全。這就像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了月暈。暈輪效應在愛情當中,也同樣是適用的。當你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人閃閃發光,毫無缺點,狂熱的喜歡會讓你過度的誇大這個人本身的優點,而忽視了這個人的缺點。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

再說一個簡短故事:班上兩名學生同時趴在桌子上睡覺,老師認為好學生可能學習過度,太累了,需要休息。而面對差學生缺始終認為其不夠努力上進,一看書就打瞌睡。同樣一種行為,在老師眼中卻有著不同的評價。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

❷ 什麼是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是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暈輪效應除了與人們掌握對方的信息太少有關外,主要還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擴張和定勢的結果。它往往容易形成人的成見或偏見,產生不良的後果。故在人才選拔、任用和考評過程中應謹防這種傾向發生。

暈輪效應遮掩性:

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予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徵。隨意抓注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徵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

青年戀愛中的「一見鍾情」就是由於對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審美觀,往往對思想、情操、性格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處都視而不見,覺得對象是「帶有光環的天仙」,樣樣都盡如人意。同樣,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對一個人印象欠佳而忽視其優點的事,舉不勝舉。

❸ 什麼是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屬於心理學范疇。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

也就是,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3)什麼是旅遊暈輪效應擴展閱讀

成因:

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人類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

人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系成一個復合刺激物的。

譬如,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

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

❹ 暈輪效應是什麼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屬於心理學范疇。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

也就是,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什麼是暈輪效應?

共11個回答

xyz0703

高粉答主

2019-11-15

說的都是干貨,快來關注

關注

成為第4712位粉絲

暈輪效應(英語:Halo Effect),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屬於心理學范疇。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

也就是,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即是常常以既定印象概全。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4)什麼是旅遊暈輪效應擴展閱讀

成因:

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人類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

人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系成一個復合刺激物的。

譬如,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

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

❺ 什麼是暈輪效應

當人們對某人或事物的某個特徵形成了好或壞的印象以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或事物其他方面的特徵,這就是暈輪效應。好惡評價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方面,如一個人在知覺他人時,往往根據少量的信息將人分為好和壞兩種,如果認為某人是好的,此人則被一種好的光環所籠罩,並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相反,如果認為某人壞,這個人就被一種壞的光環籠罩住,並認為這個人所有的品質都很壞。可以說在社會知覺中,人們對人或事物的評價常常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即認為好者十全十美,壞者一無是處。暈輪效應常常出現在營銷實際中。某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則該品牌旗下的新產品一問世,往往在消費者心目中就已經披上了質量優良、信譽好的外衣,即使這種新產品完全不同於原來的產品。

❻ 什麼是暈輪效應

借用暈輪效應,即邀請已有名人為欄目主持,不僅在短時間內能夠迅速提升欄目的知名度,而且名人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氣質風格也是欄目內容品質的保障。下面是我整理的什麼是暈輪效應,歡迎閱讀。

什麼是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屬於心理學范疇,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暈輪效應愈來愈多地被應用在企業管理上,其對組織管理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體現在各種組織決策上。

暈輪效應定義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又稱“暈輪效應”、“成見效應”、“光圈效應”、“日暈效應”、“以點概面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指在人際知覺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凱利(H. Kelly)

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效應。和光環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

不難發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男女朋友之間也經常會出現光環效應。兩個恩愛的人在一起,便會覺得雙方身上都是優點,沒有一點點缺點。這就是在剛開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其實只是喜歡上了對方表現出來的某一方面的優點,然後經過暈輪效應的擴大,才使自己覺得對方身上全是優點。

企業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產品為大眾了解並接受?一條捷徑就是讓企業的形象或產品與名人相粘連,讓名人為公司做宣傳。這樣,就能藉助名人的“名氣”幫助企業聚集更旺的人氣。要做到人們一想起公司的產品就想到與之相連的名人。

暈輪效應點評

如一個人最初被認定是好的,則他身上的其它品質也都被認為是好的,有似“愛屋及烏”的原理。它指個人在敬仰、愛慕他人過程中所形成的誇大了的社會認知。光環效應在愛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顯。

暈輪效應詞語由來

最早提出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1]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象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心理學家戴恩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讓被試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無魅力,有的中等。然後讓被試者在與魅力無關的特點方面評定這些人。結果表明,被試者對有魅力的人比對無魅力的賦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徵,如和藹、沉著,好交際等。

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在對不太熟悉的人進行評價時,這種效應體現得尤其明顯。

認知角度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徵,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徵下結論,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而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

暈輪效應相關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布,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信息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效應”這個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於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於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 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於同一位講師的不同視頻。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室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看了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看了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視頻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視頻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這並不奇怪,因為它支持了之前關於光環效應的研究。

暈輪效應績效考核

在績效考核中,暈輪效應意味著一個考核者對被考核者的某一績效要素的評價較高,就會導致他對該人所有的其它績效要素也評價較高;反之,如果對被考核者的某一績效要素的評價較差,則會導致他對該人所有的其它績效要素也評價較差。

實質上,暈輪效應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評估者在員工績效評估過程中,把員工績效中的某方面甚至與工作績效無關的某一方面看得過重,用員工的某個特性去推斷其其他特性,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概全的評估偏誤。 當被考核者是那些對考核者表現特別友好或特別不友好時,暈輪效應是最容易發生的。

暈輪效應心理學形成原因

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徵之一——整體性有關。我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系成一個復合刺激物的。譬如,我們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我們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我們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我們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窺一斑而見全豹”,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了。

人格理論

對人知覺時的暈輪效應,還在於內隱人格理論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系的。比如,熱情的人往往對人比較親切友好,富於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較為孤獨、古板,不願求人,比較難相處。這樣,對某人只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徵,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徵。另外,就人的性格結構而言,各種性格特徵在每個具體的人身上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強暴性格特徵的人,往往還表現在處世待人上襟懷坦白,敢作敢為,在外表上端莊大方,懇切自然。而一個具有自私自利,欺軟怕硬性格特徵的人,則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虛偽陰險,心口不一,或阿談奉承,或驕橫跋扈。這些特徵也會在舉止表情上反映出來。於是,人們既可從外表知覺內心,又可從內在性格特徵泛化到對外表的評價上。這樣就產生了暈輪效應。

效應弊端

暈輪效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以偏概全。其特徵具體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1.遮掩性

暈輪效應實驗

有時我們抓住的事物的個別特徵並不反映事物的本質,可我們卻仍習慣予以個別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體,勢必牽強附會地誤推出其他特徵。隨意抓注某個或好或壞的特徵就斷言這個人或是完美無缺形,或是一無是處,都犯了片面性的錯誤。青年戀愛中的“一見鍾情”就是由於對象的某一方面符合自己的審美觀,往往對思想、情操、性格諸方面存在的不相配處都視而不見,覺得對象是“帶有光環的天仙”,樣樣都盡如人意。同樣,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對一個人印象欠佳而忽視其優點的事,舉不勝舉。

2.表面性

暈輪效應往往產生於自己對某個人的了解還不深入,也就是還處於感、知覺的階段,因而容易受感、知覺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覺所帶來的選擇性影響,從而對於某人的認識僅僅專注於一些外在特徵上。有些個性品質或外貌特徵之間並無內在聯系,可我們卻容易把它們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就必有另一特徵,也會以外在形式掩蓋內部實質。如外貌堂堂正正,未必正人君子;看上去笑容滿面,未必面和心慈。簡單把這些不同品質聯系起來,得出的整體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3.彌散性

對一個人的整體態度,還會連帶影響到跟這個人的具體特徵有關的事物上。成語中的“愛屋及烏”、“厭惡和尚,恨及袈裟”就是暈輪效應彌散的體現。《韓非子·說難篇》中講過一個故事。衛靈公非常寵幸弄臣彌子瑕。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病了,他得知後就連夜偷乘衛靈公的車子趕回家去。按照衛國的法律,偷乘國君的車子是要處以刖刑(把腳砍掉)的。但衛靈公卻誇獎彌子瑕孝順母親。又有一次,彌子瑕與衛靈公同游桃園,他摘了個桃子吃,覺得很甜,就把咬過的桃子獻給衛靈公嘗,衛靈公又誇他愛君之心。後來,彌子瑕年老色衰,不受寵幸了。衛靈公由不喜愛他的外貌而不喜愛他的其他品質了,甚至以前被他誇獎過的兩件事,也成了彌子瑕的“欺君之罪”。

錯誤

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

2.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3.它把並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

克服弊端

注意“投射傾向”

有些人總是從好的一面來解釋別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薩心腸。而有些人則總是從惡意來判斷他人的行為,即使是好事,他也會認為這是“別有用心”,這是因為他本人猜疑心重。這種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點附加給對方的現象,即“投射傾向”。人際知覺的投射傾向表明,人對他人的知覺包含著自己的東西,人在反映別人的時候常常也在反映著自己、而這種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覺的。如果你對自己的“投射傾向”不加註意,沒有清醒地、理智地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製造出暈輪效應,出現各種偏見。

注意“第一印象”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後所形成的直觀感覺在心理學上稱為第一印象。由於它有先入為主的特點,因而往往比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會給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但初次接觸所提供給你的判斷材料不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較外在的,往往還具有一定的虛假性。問題的嚴重性又恰恰在於,一般說來,先得到的信息總是影響著對於以後信息的解釋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後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補充和解釋的角色,這就是產生暈輪效應的“溫床”了、因此,冷靜、客觀地對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備非常重要。

注意“刻板印象”

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謂類化作用,按照預想的類型將人分為不同種類,然後貼上標簽,按圖索驥。比如,提起教師便想到“文質彬彬”,說到商人,總和“唯利是圖”掛起鉤來,等等。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於對某一類人普遍特徵的歸類,這是一種簡單的認識,雖然有利於對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產生偏差。因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據的卻並非認識對象本人的事實,有時刻板印象還是由於偏見的合理化而來。因此,刻板印象與暈輪效應可以說是有不解之緣的,是導致失真的一個“誤區”。我們要對他人產生確切、深刻的認識,千萬別忘了人的豐富多樣性,並不斷地修正頭腦中由於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避免“以貌取人”

避免“以貌取人”。一項心理實驗中顯示,當人們被要求在一堆他們不認識的照片中分別找出“好人”與“罪犯”時,總會受到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即表現出按外貌分類的傾向。前蘇聯心理學家鮑達列夫曾向72個人調查,他們是怎樣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堅強的標志,寬大的前額是智慧的標志,3人認為粗硬的頭發表示倔強的性格,14人認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認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實的標志,等等。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盡管這些生理特徵是較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這種“由表及裡”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份。為此,只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於表象,而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避免“循環證實”

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比如,你對某人存有懷疑之心,時間一長,自然會為人所察覺,對方必然會產生離心和戒心。而對方這種情緒的流露,又反過來會使你深信自己當初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角色互動和雙向反饋。由於一方感情的偏失,導致對方的偏失,反過來又加強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環證實,勢必陷入越來越深的偏見中去,走進暈輪效應的迷宮迷而忘返。這就提醒我們,當你看不慣某個人,對某個人懷有成見的時候,應當首先理智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是否受到暈輪效應影響,自覺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

走出迷宮

常言

說:“知人為聰,知己為明” 。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政工幹部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知人知己的能力。我們知道,對人的知覺過程不同於對物的知覺過程,人對自身和同類的知覺,往往一開始就註定要受到主體意識的明顯滲入和纏繞。所以對人的知覺與對物的知覺比較起來要更困難,更容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出現失真乃至造成錯覺。“暈輪效應”就是其中之一。

困惑

通俗地說就是以點概面。在認識人的過程中,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徵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有關特徵,也就是從所知覺到的特徵泛化推及未知覺到的特徵,從局部信息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就象暈輪或月暈一樣,是從一個中心點而逐漸向外力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所以稱暈輪或月暈效應。

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是悄悄地卻又強有力地影響著我們對人的知覺和評價。有的領導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個別缺點,或對他們的生活習慣、工作之餘的衣著打扮看不順眼,於是就會把他們看得一無是處。而看到某人的字寫得好,就認為他思路清晰,辦事果斷、認真、有條理等。在教學中,一個教師對學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學生本人相貌、舉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無關的事情所影響。這種偏差不僅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而且最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暈輪效應的極端化就是推人及物了,從喜愛一個人的某個特徵推及到喜愛他整個人,又進而從喜愛他這個人泛化到喜愛一切與他有關的事物。這就是所謂“愛屋及烏”。

特徵

給人們認知帶來的消極影響的直接結果就是偏見。偏見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的。一個走進暈輪效應迷宮的人,勢必會產生偏見。

在學習生活過程中,為避免光環效應影響他人對自己或自己對他人的認識,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過早地對新的老師、同學做出評價,要盡可能地與老師、同學進行多方面的交往,促進相互間的深入了解。

第二及時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別是對有突出優點或缺點的老師與同學。

第三在與他人交往時,不要過分在意他人是怎樣評價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會獲得他人的認可和理解。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業、作文、值日等等,特別要注意處理好可能會給自己的形象造成較大影響事情。

第五要敢於展示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同時,也盡可能讓他人了解自己的缺點。

面試官暈輪效應

(一)面試官自己偏好

對於面試官按照自己偏好評價人,在很多企業的招聘面試中時有發生,也最難避免。比如面試考官很看重學歷、他對高學歷者一定是青睞有加,在面試開始之前,學歷稍低者就鐵定已失一分。或者另一位面試官是做市場、搞銷售出身,對能言善辯者就常有幾分好感,而忽略了企業所招聘崗位的特點和要求。

(二)先入為主

所謂先入為主,就是面試官在面試剛一開始就對應聘者有了一個比較固定的印象。這種印象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比如說:面試官對應聘者的第一印象是誠實和友善的,那麼當發現應聘者的第一個謊言時,會認為是無心之過或是過份緊張,是可原諒的;而如果面試官對應聘者的第一印象是油滑和偽善的,那麼當發現應聘者的第一個謊言時,會認為是習慣使然或是有意為之,是不可原諒的。

(三)以點蓋面

❼ 什麼是「暈輪效應」呢謝謝!

暈輪是指太陽周圍有時會出現的一種光圈,遠遠看上去,太陽好像擴大了許多。暈輪效應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它是指一個人在對他人進行評價時,對他人的某種品質或特徵有非常清晰鮮明的知覺,由於這一特徵或品質從觀察者的角度來看非常突出,從而掩蓋了這個人其他特徵和品質的知覺。也就是說,這一突出的特徵或品質起著一種類似暈輪的作用,使觀察者不能客觀准確評判一個人的品質,而僅憑借一點信息就對這個人的整體面貌做出判斷。 最直觀的,往往我們會對第一次見到或僅僅見過相片的人通過相貌特徵做出對其人品內涵的某種程度的猜測,比如《三國演義》中號為「鳳雛」的龐統去拜見孫權,「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龐統又見劉備,「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不悅」。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就是暈輪效應的一種體現。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做「情人眼裡出西施」,這也是一種暈輪效應,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嫁給一個身材不高、其貌不揚的男子,因為姑娘看中的是他的才華,被他的才華深深吸引,從而就覺得他整個兒都美,看哪兒都「順眼」;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不錯的小夥子,追求他的姑娘亦不少,他卻偏偏看上一個長相很一般的姑娘,因為他看中了她優雅的氣質,為她的氣質所傾倒。這些生活中的現象,都是暈輪效應的反映。 再或者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各種精美裝飾的包裝、廣告、名片等,都是商品外閃爍的一圈暈輪,暈輪效應是外界感官刺激造成的一種正常心理反應,它既反映了群體價值取向有代表了個體認識傾向,但是只有正確認識,冷靜對待才能做到不去以偏概全,做到公正理性。

❽ 暈輪效應是什麼意思 解釋

1、所謂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

2、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丑」。

3、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徵,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徵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徵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徵;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

4、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❾ 什麼是暈輪效應

漢朝時候,還沒有科舉制度,知識分子是不能夠通過考試來求官的。當時,官員的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當官的世襲遺傳。另一種途徑是在民間選拔有德能的人來做官。而要通過選拔入仕,就必須有名聲。

漢恆帝時,陳蕃——也就是《世說新語》開篇講的就是那位「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陳仲舉,出任樂安太守。他到任以後,聽說治下有一位叫趙宣的平民百姓,鄉間盛贊其人至孝。父母去世,按常規要守喪3年,或居家,或結廬墓旁,這位趙宣竟然守喪20餘年,而且一直住在未封閉的墓道之中。

陳蕃聽到了眾人的贊譽以後,准備把他推薦給朝廷,於是親自去拜見了這位道德高尚的孝子。可是在聊家常的過程中,陳蕃卻發現有5個不到20歲的孩子出入。陳蕃一問,原來都是趙宣的兒子。

他當時勃然大怒:這傢伙睡在墓道中幹了什麼?這不是有辱鬼神嗎?仁孝的標准,你掂著腳尖夠不上倒也罷了,居然還假充什麼聖賢?這不是「誑時惑眾」嗎?於是陳蕃將趙宣治罪。

撇開這個故事的道德宣教意義不說,單就當時以孝的名聲來取士的做法。其實就是一種以偏概全的片面做法。而這個趙宣企圖鑽的就是這個空子,或者說是想利用當時人們普遍存在而不自知的「暈輪效應」,企圖用孝子的名聲來謀取好處,結果騙得了別人,卻在眼光老辣的陳蕃那裡穿了幫。

所謂暈輪效應,是指當人們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這就是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這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在對人知覺的時候,人們常常喜歡從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擴散出全部好或壞的整體印象,就像刮風天氣之前,晚間月亮周圍的大圓環是月亮光的擴大化或泛化一樣,故稱之為暈輪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給參加實驗的人一些人物照片,這些照片被分為有魅力、無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種,讓試驗者評定幾項與外表無關的特徵,如婚姻、職業狀況、社會和職業[上的幸福等等。

結果如表所示:特徵評定有魅力的人一般魅力的人無魅力的人人格的社會合意性65.3962.425631 職業地位2.252.021.70 婚姻美滿狀況1.700.710.37 做父母的能力3.544.553.91社會與職業幸福程度6.376.345.28 總的幸福程度11.6011.608.83 結婚的可能性2.171.

821.52

註:表中數字越大,表示所評定的特徵越積極。

分析這個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幾乎在所有特性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了最高的評價。僅僅因為長得漂亮,就被認為具有所有的積極品質。

這是在不同的個體差別中所反映出的暈輪效應,其實即使是對於同一個個體來說,人們對於不同品質的側重,也會造成暈輪效應的效果。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讓被試者看一張列有5種品質的表格(聰明、靈活、勤奮、堅定和熱情),要求被試者想像一個具有這五種品質的人,被試者普遍把具有這5個品質的人想像為一個理解的友善的人。然後他把這張表格中的熱情換為冷酷,再要求被試者根據這些品質,想像出一個合適的人,結果被試者普遍推翻了原來的形象,且產生了完全對立的形象。

實驗表明:熱情及冷酷這一特殊的品質在起暈輪的作用,掩蓋和影響了人們對一個人的總體印象和評價。

好惡評價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方面,在評價他人時,人們往往根據少量的信息將人分為好或壞兩種,如果認為某人是「好」的,則被一種好的暈輪所籠罩。賦予其一切好的品質。「情人眼裡出西施」的現象就是處於暈輪效應下的戀人,在良好的心境下,特別容易發現戀人身上的優點,而對情人產生不可抑制的好感,這些局部的優點,會像月暈一樣產生美麗的暈輪,把情人身上所有的缺點都退掉了。

暈輪效應常常產生一種朦朧的感覺,這種朦朧會顯得不真實。它常常產生於直覺化、情緒化的判斷,缺乏周密的觀察、理智的思考,因而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以偏概全的錯誤,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容易影響對人評價的准確性和可信度。

那麼,產生暈輪效應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方面,人的社會知覺往往受到個人「內隱人格理論」的影響,他們對認知對象的一些品質一旦有了某種傾向性的印象,就會用這種傾向性印象推斷和評價該對象的其餘品質,使其餘品質也反射出相同的色調。尤其當存在「核心」品質時,人們更具有這種推論,這使得在知覺中人們對他人的評價往往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即認為好者十全十美、壞者一無是處。

另一方面,這一效應的產生也與我們知覺的整體性有關。我們感知一個人或者事物的時候,不是孤零零地感知人某一方面的特點,而是趨向於從整體來把握知覺對象,人的某一方面的特點被感覺之後,我們總是希望從這個特點聯系其他相關的特點來形成總體的感覺。比如我們在黑暗裡觸摸到一件衣服袖口,憑借過去的經驗,我們可以聯想到衣服的衣領和整體構成,從而順利地穿上它。

但如果局部和整體的聯系並不具有必然性,暈輪效應下的整體感覺就會出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

暈輪效應容易造成績效考核中的嚴重誤差。上司在考核員工時,只根據某些工作表現來類推作為全面評核的依據。在這種效應下,主管者常會陷入對自己寵愛的部屬較高的績效評鑒,對不喜歡的部屬則給予較差的績效等。特別是在團隊里,職位較低者的考核結果,常常被打折扣,職位較高者的績效成績,又常被高估。

❿ 暈輪效應對旅遊服務有什麼意義

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對交往對象的某種特性或品質有清晰的印象,由於這種印象過分突出,從而掩蓋了交往對象的其他特徵和品質。
對於旅遊服務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給遊客一個好的第一印像,將其這個印象加以誘導,從而吸引遊客。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完善我們旅遊產品的不足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旅遊暈輪效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4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6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2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5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5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0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5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69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5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3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4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4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