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人文旅遊資源該如何保護和培育

人文旅遊資源該如何保護和培育

發布時間:2022-04-22 11:05:00

⑴ 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是什麼

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的辯證關系如下:
一、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旅遊資源是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了。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中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這些資源,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到開發後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此外,資源的保護還貫穿在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這是由開發帶來的負面效應所決定的。
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因此,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遊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開發是旅遊業發展的先導,是旅遊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例如,泉州清凈寺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大寺,而靈山聖墓是穆罕默德高徒三賢、四賢的埋骨處,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友好交往的珍貴史跡和歷史見證。只有通過合理開發,使清凈寺和聖墓走向阿拉伯世界,並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伊斯蘭教朝聖地,才能充分體現其保護的價值。
社會發展使旅遊需求多樣化和復雜化,開發能反映民族特徵的旅遊資源和以環保、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如生態旅遊)已成為旅遊發展的新方向。
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一般地,合理的科學的旅遊資源開發,或對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歷史遺跡進行發掘修復、保護,或對人文旅遊資源如民俗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資源開發促進旅遊發展帶來的旅遊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環境的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我國現已確定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葺歷史遺跡,建立博物館體系,挖掘整理文化遺產,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文化圈。這些措施,就是對人文旅遊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旅遊資源開發和保護是相互矛盾的,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
雖然旅遊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的、文化的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背道而馳。
首先,旅遊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遊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范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遊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當然,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資源的嚴重破壞。
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遊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遊客湧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如北京故宮很多地磚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護、修復工作的難度。目前國內旅遊景點並不對遊客量進行限制,而是來者不拒。可見旅遊承載力(旅遊環境容量)理論應用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旅遊開發帶來眾多遊客,也造成對資源的破壞。遊客的大量湧入,產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壞了資源環境,如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滇池和太湖,已成為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大淡水湖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灕江也是遍布垃圾(當然,這也有其他因素影響,但旅遊造成的污染首當其沖):大量遊客形成的喧嘩,破壞了寺院庄嚴肅穆的氛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諸如「×××到此一游」的亂刻亂畫更是對摩崖石刻之類旅遊資源的極大破壞。 再次,由於旅遊資源(尤其是人文旅遊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開發從而帶來外來文化的沖擊也可能是對旅遊資源的毀滅性打擊。盡管旅遊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遊者對資源所在地(旅遊地)的沖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旅遊資源開發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如賣淫、犯罪、賭博現象的產生發展以及資源所在地居民觀念意識的變化,旅遊地經濟狀況、經濟意識、審美傾向、社會關系等的改變,民俗風情的同化、庸俗化等,給旅遊資源及其環境造成了直接或間接的破壞。
過量的保護,妨礙了開發。因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過量的保護而沒有對資源的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遊業也就得不到發展。曾經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資興建清凈寺,但因部分學者強調應保持清凈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湯」。這里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過分強調保護也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防礙了發展。依筆者之見,在旅遊資源保護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應「該出手時就出手」,適時、適地、適量地進行資源開發。

⑵ 怎麼保護人文旅遊景點

加強宣傳,對全民進行旅遊資源保護的普及性教育,提高全民保護的自覺性。
加強法制建設,健全旅遊資源保護立法,使旅遊資源做到有法可依。
加強旅遊管理部門的職能,加強旅遊管理,因地制宜、分門別類地保護旅遊資源。

⑶ 怎樣保護人文活動旅遊資源

(一)正確認識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關系人文資源是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也可以為人類的經濟活動帶來巨大的動力,成為人類經濟活動的工具。同樣,人文資源也可以成為旅遊業的資源,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結合,能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和生命力。一個湖泊與仙女沐浴的結合,一塊石頭凹痕與人形腳印的吻合,還有望夫石、飛來峰等等,都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有機結合,之後才有趨之若鶩的旅遊人群。 但是,人文資源也有其存在的相對獨立性,它不可以被人為所欲為地拿來作為旅遊的工具。南方某縣意圖把當地包裝成楊貴妃的故鄉並以此招攬旅遊人群,但卻始終無法調動人們的旅遊慾望。原因就是無視人文資源的相對獨立性,拿人文資源在旅遊業上濫用的結果。可以說,人文資源來自文化資源,而文化是「人類確立自身超越動物性的存在意義的根本所在。一部人類史,說到底是一部自然的人化與自然的文化的歷史,是一部動物的生存超拔到人類文化的生存境地的歷史」。可見文化以及文學藝術、人文資源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意義。 因此我們要給予文化人以充分的自主、自由創作的空間,明確文學藝術、人文資源的相對獨立性,使之與旅遊業成為有機的、自然而然的結合。而不是把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當作單純的發展旅遊業的工具或附庸。當然對人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是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民族的權利,關鍵是要開發利用得當,不可濫用。更重要的是,對文化生態要有危機意識,對人文資源要加以保護,加以挖掘、整理與發揚光大。 (二)大力培養具有高文化素質的旅遊人才-促進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 大多數的情況下,旅遊業是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結合,如何結合,結合得怎麼樣,必須由懂文化懂旅遊的專業人士進行系統的策劃和操作。否則,前述二者的結合就會成為生拉硬扯而顯得不倫不類並成為笑柄。為此,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必須得到充分的重視,對於懂旅遊善管理的高級人才,要捨得本錢引進來,特別是一些專家,他們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用更科學的方法,對一個地區的旅遊業加以規劃,能使一個地區的人文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深圳作為一個從小漁村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其人文資源比很多城市都缺乏,但其旅遊業卻發展迅猛。「錦綉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觀瀾高爾夫旅遊勝地等等,一個個響當當的旅遊品牌,是深圳大膽引進和大力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的結晶。可以說,高素質的人員結構正是深圳旅遊業的成功之本。 目前很多地方的學校還存在忽視培養旅遊專業人才的傾向,或者培養的此類人才不適合旅遊市場的需要,再一個是培養出來的人才留不住。為此,除了引進高級人才,本地的高校、普通職校還得擔負起培養高素質旅遊人才的重任,地方政府必須進一步改革人才使用、人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培養起一支高素質的旅遊專業隊伍,使人文資源與旅遊業能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文化淵源及文化特點。開展橫向聯系。整合周邊旅遊文化資源,准確定位旅遊城市形象每一個城市都有其區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特點與人文資源特點,這種特點與自然景物的特點結合,就成為其旅遊的特點,也是旅遊的吸引力所在。但是,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之間是有密切聯系的,城市之間也會互相影響的。一個城市的旅遊業對另一個城市的旅遊業也會產生影響。因此,發展一地的旅遊業必須將該地的旅遊業放到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大環境當中,並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系和融合,使其成為周邊大旅遊環境的中的一分子,使之成為另一城市旅遊的自然延伸與必要補充。所以,發展城市的旅遊業應在找准其特點的基礎上,還必須進行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明確其異同,以准確定位其城市旅遊形象。桂林、肇慶、梧州的旅遊內涵實質都是山水,怎樣突出其鮮明個性,樹立起鮮明的形象,並使之家喻戶曉,更好地吸引遊客,恐怕考慮其山水與人文資源的結合才是關鍵。 (四)要順應世界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不斷開發旅遊新概念、新產品 旅遊業發展到今天,沒有創新就很難有大發展,創新就是要走旅遊業與人文資源的結合,發掘不同區域人文資源的特點,使之與旅遊業緊密結合,促進旅遊業的更大發展。桂林有溶洞,貴州也有溶洞,你必須告訴人們它們之間的不同點是什麼,才能使遊客遊了貴州的溶洞還想游桂林的。桂林有甲天下的山水旅遊產品,桂林更有聞名中外的文化旅遊產品——印象劉三姐與樂滿地。梧州有龍母廟,廣東悅城也有龍母廟,那你得明確梧州的是龍母太廟,地位更尊貴,才能刺激人們的遊玩心理。 (五)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提升品質,同時。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和諧旅遊 旅遊同經濟一樣,也必須講究資源利用,特色突出。講究檔次,突出精品。講究人性,突出和諧。目前很多地方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但卻沒有突出重點,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平均用力,點多面廣,特色不鮮明,旅遊產品不上檔次,導致其吸引力不強,給人不值一游的感覺。以梧州為例,市區內有建築人文景觀——騎樓城,有龍母文化的龍母廟,有道教的白鶴觀,有佛教的四恩寺,還有儒教的聖文院,縣市下面有蒙山的太平天國封王建制地,藤縣的太平獅山,蒼梧的爽島庫區,岑溪的吉太白霜澗,這些景觀或者文化底蘊深厚,或者自然特色鮮明。如果能將其中一個加以大力開發,推向市場。都有可能成為梧州的旅遊拳頭產品。可惜的是開發力量過於平均,使得這些景點與人文資源的結合缺乏深度與廣度,不能滿足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僅就市區而言,如能將龍母文化及佛道儒有機地統一於遙相呼應的三山(分別為河東、河西、河南的白雲山、鶴山、火山)之內,將騎樓城房屋加以改造,使之成為供遊客悠閑住宿之地。這樣把梧州市區內的旅遊資源重組後打造成旅遊基礎設施齊備、環境和諧,與人文資源結合充分的旅遊品牌應是完全可能的。 (六)運用多種方法保護人文資源,將人文資源與旅遊業有機地結合 當代人文資源的保護就是每一國家、每一民族、每一地域對自身文明軌跡的保護,是對人類精神財富的守護與發揚,其終極意義,是對人類文明及其生存意義的保護,它對提高一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對提高國際競爭力,對達到更高程度的文明水準,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要通過學校、文化場所、傳習館、研究會、演奏會等多種途徑,從現在開始,從娃娃抓起,傳承和弘揚好民族文化。人文資源的保護還要通過採取政府、市場、法律、社會等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那些不符合新形勢的人文資源保護體制、機制必須加以改革,以保證文化生態的平衡。在人文資源得以充分保護與發展的基礎上,必須開拓思路,大力促進人文資源與旅遊業的結合,以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⑷ 旅遊發展中如何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鄉村旅遊的靈魂。要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不斷提升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旅遊吸引力,推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產品化,變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同時,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在實踐中摸索繼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子,使鄉村旅遊成為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防止將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庸俗化。
(一)制定鄉村旅遊的總體發展規劃
鄉村旅遊的消費者更多追求一種休閑情趣,他們大多有較豐富的旅遊經驗,追求是原汁原味的鄉村韻味,而不是工業文明的復製品。鄉村旅遊開發要以鄉村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遊產品的品位和檔次,避免鄉村旅遊產品結構雷同,提高產品競爭力。在規劃中要在改善農民基本生活條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注重保護農村文化的本色,強化經營特色和差異性,突出鄉村天然、淳樸、綠色、清新的環境,強調閑情和野趣。
(二)積極引導社區民眾參與鄉村旅遊發展
鄉村旅遊是在鄉村社區展開的活動,鄉村社區作為鄉村旅遊活動的重要依託地,村民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關繫到鄉村旅遊地鄉村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關繫到旅遊活動真實性的實現,更關系鄉村旅遊目的地的未來發展。在鄉村旅遊發展中,首先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充分認識社區參與在鄉村旅遊文化資源開發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 旅遊發展要充分尊重當地村民的傳統文化心理和民俗習慣,將當地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與鄉村旅遊開發相結合,使旅遊發展能獲得當地居民認同與支持,並積極地參與到旅遊開發中來。

⑸ 旅遊資源的保護措施有哪些

旅遊資源保護是指維護資源的固有價值,使之不受破壞和污染,保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原有特色,對已遭損壞的旅遊資源進行治理。

旅遊資源保護包括保護旅遊資源所形成的景物、景觀、環境和意境。其中,景物就是奇松異石、林木植被等自然風景,以及古今人為的活動物體、歷史文物等。景觀就是與景物並存的「畫面」,包括襯托景物的其他次要的景物。環境就是景物存在的空間環境。意境指的是環境氣氛,即環境給人的感受。

旅遊資源是旅遊開發的必備條件之一,是構成旅遊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旅遊資源,也就沒有旅遊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旅遊資源是脆弱的,常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是可以在一定時間後自行修復,有些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減弱和毀損旅遊目的地的吸引力。保護旅遊資源就是保護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資源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既包括自然界賦予的自然旅遊資源,也包括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文旅遊資源。其中,前者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後者則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旅遊資源對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旅遊地文化的保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1]

⑹ 旅遊資源保護的措施

世界各國在旅遊資源保護方面,所採取的方式大致有兩類:

一是運用法律手段,實行立法,加強法制。

二是根據旅遊資源質量,將其劃分為不同的級別加以保護。

保護內容

旅遊環境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先決條件,旅遊環境是以旅遊資源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社會諸條件的綜合。處理好旅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合理地開發與保護,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因此,將保護內容分為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兩部分。

1.旅遊資源:指具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點、景物。主要包括文物、古跡、建築、碑刻及革命文物等人文旅遊資源,以及山峰、象形石、水體和樹木等自然旅遊資源。

2.旅遊環境:指影響文物保護、遊客旅遊行為的周圍環境。主要包括氣候、水體、地形、林木及社會文化環境等。

(6)人文旅遊資源該如何保護和培育擴展閱讀

保護條例

《文物保護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頒布、實施的旅遊市場法律法規40多個。在旅遊資源方面,中國並沒有專門的旅遊資源保護法,與旅遊資源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散見於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和林業、文化、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礦產、水利等部門的部門規章中。

主要有:

國務院頒布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1985年)、《自然保護區條例》(1994年)、《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1985年),原林業部制定發布的《森林公園管理辦法》(1994年),《森林法》、《環境保護法》、《城市規劃法》、《礦產資源法》等法律中對風景名勝區保護所作的規定。

《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中對文化遺跡保護所作的規定。各地方也結合各自特點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規。上述各項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規定了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問題。

⑺ 如何保護和開發旅遊資源

摘要 旅遊資源保護是指維護資源的固有價值,使之不受破壞和污染,保持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原有特色,對已遭損壞的旅遊資源進行治理。

⑻ 民族文化旅遊開發與保護的措施有哪些民族文化旅遊開發與保護怎麼做

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專家-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針對於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提出來了六大措施:(1)提高認識,加強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引導,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民族文化旅遊是現代旅遊的主潮之一,應提高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重要性的認識。因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涉及多個方面和多個部門,必須強化政府的宏觀引導及調控,形成科學合理的開發機制,實現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合理保護和科學開發,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多項有機統一。
(2)加強民族文化旅遊理論研究。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需要科學的理論、知識和行之有效的手段。與開發和保護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客觀需求相比,理論的研究只是剛剛起步,還有待於科學化、系統化。需要依靠各學科的專家學者藉助學科的理論知識、研究方法,站在時代的高度,對民族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再認識,深入探究其內涵,推動民族文化創新。
(3)突出特色,統籌規劃。特色是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生命線。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必須進行統籌的規劃、分期實施。應優先開發旅遊資源特色突出、基礎設施和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保證其優先發展,以帶動整個地區民族旅遊業的發展。
(4)開發中旅遊點、線、面應有機結合,形成立體開發網路。選擇在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依託民族民俗博物館、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擬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遊點;圍繞這些旅遊區(點) 的開發,實行區際合作,推動地區間聯合行動,開辟民族民俗旅遊線路;依託民族文化特色鮮明的城鎮,系列開發成集自然風光、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民族文化旅遊區。在開發中要遵循特色性、保護性、參與性、文化性、鄉土性等原則,防止旅遊區原生文化的西化、漢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5)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質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經濟學及規劃設計的人才。為此,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要特別注意將純正、豐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內容充實到各類教育培訓中去。
(6)大力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要更新旅遊宣傳觀念,把宣傳促銷看得和旅遊資源開發、旅遊產品設計與創新同等重要。應利用各種傳播媒介和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介和電腦網路的手段,加大對民族文化旅遊的宣傳,樹立民族文化旅遊的形象。 來源:民族文化旅遊開發-中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專家-北京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

⑼ 文學旅遊地為促進自身旅遊業得發展可採取的措施

可以採取以下四條措施:
第一,加強區域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要加強旅遊資源的培育與養護,在旅遊資源中,有些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是可再生的。目前,在區域旅遊發展中,受到威脅最大的不是不可再生旅遊資源, 而是那些可再生資源,如森林、草地和動物資源等[4]。區域旅遊資源能否滿足區域旅遊發展的需要,不 僅取決於區域旅遊資源的供給,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類如何利用和保護。
第二,走生態旅遊之路。生態旅遊要求經營者和遊客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培養環境意識和對自然的熱愛,盡量減少旅遊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侵襲。同時還要通過旅遊活動的開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中,實現旅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第三,利用旅遊產業政策為保障,依靠科學技術做支撐,著力構建我國區域旅遊適宜的開發和經營模式。建立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體系,吸納當地社區參與,加強遊客管理,進行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教育,建立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專家規劃和指導的輔助系統。
第四,借鑒歐美國家公園管理規制,樹立我國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聯動機制體制典範。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的目標,該目標是在充分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具有戰略預見性和長遠指導意義。

閱讀全文

與人文旅遊資源該如何保護和培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28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5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5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0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4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6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58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4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4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