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甘肅14市州旅遊收入:酒泉領先天水,慶陽、定西、金昌後三位
甘肅省位於我國西北內陸,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加上厚重的 歷史 文化范圍,造就了甘肅省獨特的 旅遊 資源,雖然甘肅省的經濟 社會 發展水平長期處於全國後列,但是甘肅省的 旅遊 業發展還是比較不錯的, 旅遊 收入也是甘肅省GDP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019年甘肅省 旅遊 遊客接待量為3.7億人次, 旅遊 總收入2680億元,遊客量增速接近25%, 旅遊 收入增速超過30% , 旅遊 收入增速排名全國前幾位,發展勢頭極為良好。 2020年受疫情影響,甘肅省的 旅遊 經濟近乎腰斬,遊客接待量下降至2.13億人次, 旅遊 總收入下滑至1455億元,減幅均超過40%。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甘肅省的 旅遊 收入並不突出, 旅遊 業發展也非常一般。一方面甘肅省本身經濟發展不理想,省域富裕程度相對較低,加上地域狹長旅途漫長,省內 旅遊 消費普遍較低;另一方面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距離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地區比較遙遠,而周邊省份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也較為有限,而且人口最多的四川、陝西兩省本身就是 旅遊 大省,甘肅省並沒有非常明顯的 旅遊 資源優勢和吸引力。
從現實情況來看,甘肅省的 旅遊 資源質量還是不錯的,以人文景觀為主,但自然景觀也不遜色,嘉峪關、莫高窟、崆峒山、麥積山、月牙泉、玉門關都是極負盛名的 旅遊 景點,隴南的自然山水、江南風情也頗為迷人,酒泉、天水、嘉峪關、敦煌均為國內知名的 旅遊 城市。
甘肅省雖然地處內陸,但外國遊客也不少,而且近些年來外國遊客量狂飆猛漲,蘭州、嘉峪關、酒泉是甘肅省最受外國遊客青睞的三個 旅遊 城市, 旅遊 業也是甘肅省的外匯來源途徑之一。
今天就看看甘肅省14個市州的 旅遊 收入情況,由於2020年各市州的 旅遊 數據失真嚴重, 下文以各市州2019年的 旅遊 數據進行解析,文末會附帶2020年各市州的 旅遊 數據 。
1、蘭州2019年遊客量為8208.8萬人次, 旅遊 收入為766.6億元 ,是甘肅省唯一 旅遊 收入超過500億元的市州。從全國范圍內來看蘭州的遊客量是非常不錯的,同期 泰山所在地——山東省泰安市的遊客量為8262.7萬人次,基本與蘭州市相同,但同期泰安的 旅遊 收入為894.4億元 ,遊客人均消費明顯比蘭州高出不少,事實上這也是整個甘肅省 旅遊 業的普遍現狀。
蘭州作為甘肅省的省會, 旅遊 資源質量在省內並不突出,缺乏高知名度的重量級 旅遊 景點,否則 旅遊 收入最少會跨上一個小台階,主要景點有西部恐龍水樂園、吐魯溝、石佛溝、古梨園、青城古鎮等。
2、酒泉2019年遊客量為4207萬人次,低於天水、張掖兩市,但 旅遊 收入達到418.6億元,遠超天水、張掖,遊客人均消費明顯要高於這兩個城市 。在 旅遊 資源質量方面,酒泉也明顯要優於天水、張掖,以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景區、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陽關、赤金峽為代表,天水以麥積山石窟、伏羲廟為代表,張掖以大佛寺、鎮遠樓、丹霞地貌為代表。
3、嘉峪關市2019年遊客量為1317.6萬人次, 旅遊 收入為96.6億元,雖然總量不高,但是遊客人均消費比較高,是一個名副其實的 旅遊 城市。但2020年遊客量及 旅遊 收入下跌幅度均超過70%,是甘肅省 旅遊 經濟受挫最嚴重的市州。
4、甘南藏族自治州是2020年甘肅省唯一 旅遊 經濟正增長的市州,而且增速還不小,顯示出了超強的 旅遊 業發展潛力。 相比之下,慶陽、定西兩個人口大市的 旅遊 數據可以說是不忍直視, 旅遊 資源明顯匱乏,金昌作為一個地小人少的工業城市, 旅遊 經濟墊底也比較正常。
對此,你如何看待?
② 中國最賺錢的三座山,第三名收入過5億,第一名哪座山
隨著我國人民精神追求越來越高,旅遊也越來越火,各大省份城市都爭相成為旅遊強市。我國三座最出名的山,排名第三的市黃山,一年的旅遊收入能夠達到5.5億元。不過要和第一名相比,黃山的收入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這三座山在我國境內都非常有名。如果感興趣,建議大家可以都去看一看。我國的大好河山,真的很值得細細體會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呢?如果去過,不妨給我們講講好不好玩吧。
③ 海南保亭縣經濟狀況
保亭的熱帶雨林溫泉旅遊正在迅猛起步!准備打造成高端熱帶雨林休閑、度假及民族風情的旅遊勝地。是一座山清水秀,民風質朴的海南省唯一國家級衛生縣。旅遊低碳經濟方興未艾,工業經濟一般。
④ 三亞淡季是什麼時候
三亞的淡季分為4~7月和9~10月。
每年4月至7月,因為氣溫偏高,日照時間過長,同時國內其他旅遊目的地正好適合春夏遊玩,分散了遊客對三亞的關注,因而是三亞旅遊的相對淡季。
9月至10月因為正值開學季,且大多數人們處於工作時間,無閑暇時間,由此造成了三亞的淡季。
(4)保亭旅遊收入如何擴展閱讀:
三亞市區三面環山,北有抱坡嶺,東有大會嶺、虎豹嶺和海拔393米的高嶺(狗嶺),南有南邊嶺,形成環抱之勢,同時,山脈的延伸將市區分成若干青山圍成的空間,為城市不同地區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間景觀環境。
三亞面臨南海,海灣較多,眾多海灣各有佳景。處於市區的大東海、小東海、三亞灣與市民生活的關系最為密切。
⑤ 海南旅遊業的發展前景
一、海南旅遊產業發展的現狀
隨著海南旅遊接待能力的持續增強,旅遊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旅遊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旅遊產業對相關產業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以觀光為主,度假、會議為輔的海南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已初具規模。
(一)旅遊業發展水平。
一個地區接待遊客的人數和旅遊收入水平,是判斷該地區旅遊業發展情況的重要量化指標。2004年海南接待遊客1402.88萬人次,其中接待國內旅遊者1372.02萬人次,佔全部來瓊遊客總數的 97.8 %;接待海外旅遊者 30.86萬人次,占遊客總數的2.2%。2004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11.01億元,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04.24億元,占旅遊總收入的93.9%。
(二)旅遊產業規模。
由於看好海南發展旅遊業的良好前景,社會各方面對海南旅遊業關注不斷增強,投資持續增加,旅遊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據經濟普查資料顯示,2004年海南省從事旅遊經營的法人企業有 845家,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 7.78 %;就業人員49325人,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就業人員的18.64 %;主營業務收入38.31億元,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4.94 %;資產總額196.49億元,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的2.98 %。其中,全省住宿業單位604家, 客房總數50334間;床位103305張。住宿業中旅遊飯店296家,客房總數37119間,床位78705張。旅遊飯店就業人員31297 人,資產總額116.10億元。旅行社184家,旅行社就業人員2729人,資產總額13.65億元。旅遊經營企業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198家,占旅遊企業總數的 23.4%;私營企業 275 家,佔32.5%;外國和港澳台企業71家,佔8.4%;有限責任公司137家,集體企業55家,股份合作22家,聯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企業分別是22家、45 家和20家。這表明,海南的旅遊企業中私營企業近幾年發展較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呈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格局。
(三)旅遊產品開發與旅遊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海南省不僅在發展旅遊業中逐步整合優化傳統的觀光旅遊項目,而且根據旅遊資源特點和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精心營造旅遊熱點,突出發展休閑度假、會議旅遊、節慶活動等能充分體現海南自然、文化歷史特色的各種專項旅遊產品,有效提升了旅遊產品競爭力。一些特色旅遊項目在國內已有一定影響,取得良好的示範性作用。如南山文化旅遊區,是集海南生態文化和歷史文化為一體,檔次較高、特色鮮明的旅遊觀光景區;以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為代表的一批建築風格各異的度假休閑酒店群落成了國內遊客冬季避寒的首選度假之地;博鰲亞洲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海南會議旅遊的興起和會議層次的提高樹立了良好的典範;包括台達、亞龍灣、博鰲在內的省內16家各具特色的海濱型、山地型高爾夫球場的分布密度在國內省市中名列前茅。景區(景點)的建設明顯加快,目前全省共有49處景區(景點),其中天涯海角、南山旅遊區等7處景區(景點)已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景點)。與此同時,全省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尤其是旅遊發展的交通「瓶頸」制約進一步緩解,旅遊點的可進入性顯著增強,在交通、通訊、水電供應等方面,基本能夠滿足現代旅遊業發展和國內外遊客的需要,初步形成了協調配套、功能齊全的旅遊設施供給體系。海口、三亞等五個城市也因此而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
(四)旅遊法律和產業政策。
旅遊法制建設走在全國的前列。1992年,海南省旅遊局組織制定了《海南省旅遊規劃大綱》;1995年,海南率先在全國推出我國第一部地方性旅遊條例《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1998年,海南省再次修訂《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和出台了《海南省旅遊市場管理規定》;並於2002年3月1日起正式頒布實行了《海南省旅遊條例》;《海南省旅遊總體規劃》目前也已獲得通過。與此同時,為加快開發海南的旅遊度假資源,國家還賦予海南許多鼓勵旅遊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如海南對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持普通護照參加5人以上的旅遊團隊,可以在15天內免簽證;國家還特許海南省擁有國際三、四、五類航權開放政策。所有這些法律和政策措施奠定了海南旅遊業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
二、海南旅遊業在全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首先,從旅遊產業的宏觀功能看,由於旅遊產業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服務業,也不是一般的第三產業,而是關聯度高、涉及面寬、帶動力強的綜合性產業。它在國民經濟和第三產業中處於一個產業群的核心地位,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旅遊消費直接投向的是吃、住、行、游、購、娛等6個部門,而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不僅體現在直接為交通運輸、賓館餐飲、商品貿易、景區景點帶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農業、工業、城建、文化等行業發展,進而還能刺激金融、保險、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起到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促進國民經濟素質提升的作用。2004年海南旅遊增加值48.84億元,佔全省GDP的6.0 %,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4.6%。
其次,從旅遊產業的波及和連帶效益上看,海南發展旅遊業是建立在國民經濟較低水平之上的,作為先導產業,相對其他產業,旅遊業的效益不僅表現在旅遊收入上,還更多的體現在社會效益上。即利用旅遊經濟的綜合性的特點,通過對旅遊業的投入開發,可以帶動一定范圍內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全面發展。「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就是在這種模式下旅遊業功能的形象化說明。例如,海南旅遊業與房地產業的互動作用在這幾年表現得相當明顯。不少經濟條件優越的國內遊客利用黃金周旅遊期間在三亞和海口等地購置房產,從而帶動了當地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城鎮經濟結構出現歷史性變化。旅遊房地產已逐步成為海南房地產業在國內促銷的品牌和優勢。
第三,從旅遊行業的特殊性來看,由於旅遊業的廣泛性和豐富性,決定了旅遊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行業。2004年全省旅遊企業直接就業人員49325人,占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就業人員的18.64 %。由於旅遊業的帶動性強,許多相關產業都可以藉助於旅遊市場的持續繁榮而活躍,開拓消費領域,吸納大量的就業人員,形成地方就業的主渠道。
此外,旅遊業相對於其它行業而言,所需的技術含量並不高,資金投入不大,成效較快,適於文化技術相對落後、資金缺乏而又急於擺脫困境的中西部貧困地區發展經濟的需要。通過旅遊業的開發,與外界進行人員、信息、技術及資金的交流與溝通,可以帶動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的山區其他經濟產業的開發與建設,對於主要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的中西部邊遠山區,能夠直接起到幫貧解困、弘揚民族文化的作用。
因此,可以說旅遊業是關聯全社會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與衰弱,已經不是旅遊業本身的問題,而是影響國民經濟全行業發展的問題。
⑥ 三亞旅遊
三亞市概況
自然地理:三亞,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樞紐;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黃金海岸線上最南端的對外貿易重要口岸;是祖國的南大門;是建設中的國際熱帶海濱風景旅遊新城。三亞市地處海南島最南端,位於北緯18°09′34〃-18°37′27〃、東經108°56′30〃-109°48′28〃之間。東鄰陵水縣,北依保亭縣,西毗樂東縣,南臨南海。東西長91.6公里,南北寬51公里。全境北靠高山,南臨大海,地勢自北向南逐漸傾斜,形成一個狹長狀的多角形。境內海岸線長209.1公里,有大小港灣19個。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等。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等。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面積較大的有西瑁洲島2.12平方公里,蜈岐洲島1.05平方公里。
三亞在國際經濟關系中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從三亞向東經菲律賓至西太平洋,向南經澳大利亞至南太平洋,向西南經中南半島至印度洋以及大西洋,比在廣州出發近900公里左右,是祖國真正的南大門。三亞還是保護南海諸島的後方基地,其戰略位置在國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三亞市區環境極為獨特,山、海、河三種自然美景集中一地,構成了三亞市特有的自然景觀。市區三面環山,北有抱坡嶺,東有大會嶺、虎豹嶺和海拔393米的高嶺(狗嶺),南有南邊嶺,形成環抱之勢,山嶺綿延起伏、層次分明;同時,山脈的延伸將市區分成若干青山圍成的空間,為城市不同地區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間景觀環境。海上回望,群山如綠色屏障輝映出三亞市的嫵媚多姿。眾多山頭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灣和城市景觀的制高點。三亞面臨南海,海灣較多,眾多海灣各有佳景。處於市區的大東海、小東海、三亞灣與市民生活的關系最為密切。海上的東、西二島彷彿是面向南海的一張大門,為寬闊的海面增加了層次感,海霧飄過,兩島掩其中,憑添了幾分神秘;漫步沙灘,作為三亞市標志的鹿回頭隱約可見。三亞有東、西二條河穿過市區,二條河交叉南匯於南邊海,北匯於中島端,自然岸線曲折多變,上游水網縱橫交錯,兩岸自然生長的紅樹林綠影婆娑,時有水鳥飛弋,魚躍錦鱗,景緻優美,生機盎然。
面積:1919.58平方公里,其中規劃市區面積37平方公里。
人口:常住人口48.31萬,戶籍人口為47.5萬人,其中市鎮人口14.98萬。(統計日期:2000年底)
民族與宗教:三亞市是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1.5%,其中,黎族18.4萬人,苗族3407人,回族7096人。
語言:普通話、海南話、軍話、邁話、黎話、回輝話、儋州話、蛋家話等。
歷史背景:「三亞」因三亞河(古名臨川水)有三亞東西二河至此會合,成「丫」字形,故取名「三亞」。三亞歷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瓊台志》已有「三亞村」、「三亞里」的記載。三亞原為崖縣,1984年5月撤縣設立三亞市,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地級市。
經濟概況: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9.51億元,工業總產值14.97億元,農業總產值17.2億元,糧食產量10萬噸,海產品總產值5億元,水果5.64萬噸,瓜菜16.1萬噸,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12元,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收入7706元。
截止2002年年末,共有星級賓館36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2家,三星級13家,二星級20家。2002年接待旅遊過遊客203.50萬人次,旅遊收入5.3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22億元。
2002年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966萬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520萬美元,出口創匯800萬美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億元。
三亞既是國家和海南省重點開發建設的國際濱海旅遊城,也是海南省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住海邊、玩海水、吃海鮮,充分展示了這座濱海旅遊城的特色。寬闊潔白的沙灘、清澈湛藍的海水、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使三亞成為日光浴、潛水、帆板和沙灘體育活動的最佳去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天涯海角覽區、亞龍灣國家旅遊度假區、南山文化旅遊區、大東海風景區、鹿回頭公園、海山奇觀風景區、三亞灣風景區、落筆洞、南田溫泉、椰子洲島、蜈岐洲島海景樂園,此外還有崖州古城孔廟懷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已避風登陸遺址能雕像等人文景觀。由這些陸域面積約會121平方公里的景區景點和約88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組成的「三亞熱帶海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1994年1月10日發布的第三批國家旅遊局按「奇、絕、美、勝」四個系列在全國評選35個王牌景點中列為「美」景之首的景點。
⑦ 2021年海口旅遊收入情況
旅遊總收入2.67億元。根據查詢信息顯示,2021年海口全市接待遊客總數27.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67億元。海口,別稱「椰城」,海南省省會,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支點城市,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核心城市,海口市地處低緯度熱帶北緣,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常青,溫暖舒適。
⑧ 十大消費最便宜的旅遊城市是哪些
十大消費最便宜的旅遊城市是:成都、哈爾濱、重慶、吉林、沈陽、張家口、西安、蘭州、黃山、北京。
4、吉林
去吉林旅遊,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的長白山和松花湖是最吸引人的景點,長白山門票125元,松花湖門票30元,200元之內就搞定了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