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發展生態旅遊
中國應發展怎樣的生態旅遊
一、生態旅遊在路上
(一)最初的生態旅遊概念
1983年,墨西哥學者H. Ceballos- Lascurain首先創造性地提出「生態旅遊」一詞,該詞於1986年在墨西哥召開的世界環境大會被作為學術用語正式確定下來,之後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討論並流行開來。生態旅遊是前往相對沒有被干擾或污染的自然區域,專門為了學習、贊美、欣賞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動植物和存在的文化表現(現在和過去)的旅遊。
(二)國內生態旅遊發展階段
1.從概念引進到理解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在平衡保護與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生態旅遊。國內正式引入「生態旅遊」一詞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這之後的20多年時間里,生態旅遊在國內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在此期間,舉辦了各種形式的生態旅遊專題研討會或論壇。通常認為,1993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劃綱要》的文件, 標志著生態旅遊的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確認。國內學者王獻溥(1993,1995)、盧雲亭(1996)、郭來喜(1997)、張廣瑞(1999)等都相繼提出了各自對生態旅遊的理解及生態旅遊的概念。國內在引進、理解和吸收國外相關概念的基礎上,也在積極探討生態旅遊的內涵與本質,並在客觀上形成並積累了一套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概念體系。
2.從概念理解到實踐活動
生態旅遊是實現自然保護、旅遊業發展及區域振興等多重目標的一種最佳手段。從概念引進到理解,在此基礎之上,我國生態旅遊在近期也得到理性發展。其中,國家政策對生態旅遊發展的規范和推動尤為突出。
2009年,制定綱要——《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綱要(2008-2015)》;確定2009年為「生態旅遊年」。
2010年,確定規范——《國家生態旅遊區示範建設與運營規范(GB/T26362-2010)》。
2011年,「十二五」規劃提出:全面推動生態旅遊。
2016年,「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發展生態旅遊;並且發布《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15年)》。
3.生態旅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概念泛化
生態旅遊所依託的資源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關鍵在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我國,一些學者、旅遊業從業者、遊客對生態旅遊的本質認識不夠充分。生態旅遊概念模糊;生態旅遊市場出現各種亂象,如各類景區,目的地隨意冠名「生態旅遊景區」;以及市面上眾多「偽生態」旅遊產品。
(2)商業化
生態旅遊的內涵要求其應滿足全民公益性。但是目前生態旅遊的發展沿用大眾旅遊的老路,過渡依賴「門票經濟」,關注景區的經濟收入,造成商業化現象嚴重。
(3)低標准化
國內目前並沒有形成完整的生態旅遊標准體系。其中環境教育的方面的內容和效果應有嚴格的標准體系來制約和衡量。環境教育是保證生態旅遊成為尊重自然而負有責任的旅遊形式,但目前國內對環境教育的低標准化導致生態旅遊缺乏教育元素,體驗度較低。
二、在中國存在真正的生態旅遊嗎
筆者認為生態旅遊應滿足三個原則,首先生態保護是前提,其次環境教育是責任,最後社區參與是保障。
(一)生態保護
對整個國土面積來講都應該做生態保護。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保護地地體系,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水利風景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沙漠公園共八種。各類保護地的數量及面積均已形成一定規模,總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8%,超出世界13%的平均水平。這些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作為生態旅遊目的地,提供優質的生態旅遊資源,為開展生態旅遊提供了基礎條件。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地數量龐大,但質量仍有待提升,未來我們的生態保護區應該從數量走向質量。
(二)環境教育
盡管現在民間已經自發的有組織在進行小范圍的環境教育活動,但由於客觀條件等方面的限制,環境教育意識仍有待提升,環境解說系統仍有待完善,環境教育形式仍趨於單一,環境教育內容仍有待挖掘。環境教育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我國環境教育資源豐富,環境教育空間充分,環境教育也愈發受重視。可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發展經驗,探索環境教育的理論體系及實踐模式。國內現在也在努力做環境教育方面的嘗試,如浙江仙居建立的博物館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關於」環境的教育——理解仙居國家公園環境及與人的關系,了解相關自然人文知識與技能;「通過」環境的教育——有目的地探索與調查,幫助公眾獲得個人體驗並從中有所感悟;「為了」環境的教育——對自然的價值產生正面的態度,並採取積極的行動。國內自然學校、主題解說徑的建立以及國家公園線上體驗平台等都是好的發展方向。
(三)社區參與
在社區參與方面,自然保護區曾有過一些慘痛教訓。自然保護區建立之前,當地居民一直在那裡生產生活,建了自然保護區之後,劃地為牢,不相往來,造成當地人生活水平下降。在很多欠發達地區開展生態旅遊勢必會對該地區或其附近的居民產生影響。一般來說,住在這樣地區的居民往往生活水平較低,且不具備獲得經濟收入的有效手段,所以開展生態旅遊恰好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社區參與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生計,指的是通過社區通過參與生態旅遊的發展提升當地的生計水平。社區參與方式多樣,應對當地生計資本,包括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物質資本、金融資本等方面進行評估,最後選擇適宜性的社區參與方式。
❷ 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生態旅遊者
尊重文化:一個合格的生態旅遊在,無論旅遊目的地的文化多麼地令用戶費解,也不會表現出不屑一顧地鄙視和厭惡,而是以尊重地心態來觀摩別人的文化,豐富眼界。
尊重文物:一個合格的生態旅遊者,不會對歷史文物做出不雅觀的動作,該拍照的時候就拍照,不該拍便不拍,即使拍照,也不會做出褻瀆文物的行為。
愛護環境:一個合格的生態旅遊者會自覺隨身攜帶一個垃圾袋,不會讓用戶出現隨地丟垃圾的行為,愛護環境,並且主動盡力維護旅遊生態區的環境衛生。
(2)如何才能成為生態旅遊者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生態旅遊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負面影響等情況下進行。例如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住宿多為帳篷露營,不亂扔垃圾,不驚擾動物,不採摘植物。使生態旅遊成為認識自然、提高環境意識的天然課堂。
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保護區:由於受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理環境單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差異極大。水土保持是生態旅遊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所以應對水不允許開展水土流失敏感性大的旅遊項目。
❸ 生態旅遊者的動機和行為有哪些特點
1、生態旅遊者具有高度的環境責任感
生態旅遊是針對環境惡化問題而產生的一種旅遊方式,其發展目標的基本特點之一是保護性。
2、生態旅遊者具有高素質和高品位
生態旅遊是一種高素質、高知識和高層次的旅遊。一般來講,生態旅遊者具有高度的生態意識,嚴格掌握專業的生態環保知識,在行動上體現環保,是具有高素質的特定人群。
3、生態旅遊者的消費水平高
相對於傳統大眾旅遊者來說,生態旅遊者對旅遊環境的要求更高,可進入門檻高。生態旅遊者除了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外,還要為保護環境而支付應該承擔的費用。
(3)如何才能成為生態旅遊者擴展閱讀:
生態旅遊的特點:
(1) 生態旅遊的目的地是一些保護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系統,參與者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經歷,這種經歷具有原始性、獨特性的特點。
(2) 生態旅遊強調旅遊規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圍之內,這樣有利於遊人的觀光質量,又不會對旅遊造成大的破壞。
(3) 生態旅遊可以讓旅遊者親自參與其中,在實際體驗中領會生態旅遊的奧秘,從而更加熱愛自然,這也有利於自然與文化資源的保護。
(4) 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這些責任包括對旅遊資源的保護責任,對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的責任等。由於生態旅遊自身的這些特徵能滿足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的需要,從而使生態旅遊興起成為可能。
❹ 生態旅遊有哪些特點如何發展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與可持續發展旅遊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包括: 0將對環境的沖擊減到最小,不損壞自然環境,維護生態的永續; 0以最尊重的態度對待當地文化,以最大的經濟利潤回饋地方; 0給參與遊客最大的旅遊滿足;
0通常出現於相對少受干擾的自然區域或文化區域; 0遊客應成為對自然環境保護、管理的正面貢獻者; 0以建立一套適合當地的經營管理制度為目標。
Butler(1990)指出生態旅遊還有以下的特點: 0規模小;
0通常由當地居民開發;
0在相對未受破壞的自然區域觀賞、學習享受自然和當地文化; 0以保護環境和維護當地居民的福利為目的; O有適當的管理。
上述概括較為籠統,筆者認為生態旅遊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五個性」:
(一)自然性
指旅遊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原始自然性。
它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static.pay./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
第一,指旅遊者所到的旅遊區域具有獨特的自然生態風光,人口相對稀少,由於受工業化影響程度較低,保存著生態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
第二,是指在這個區域內具有獨特的歷史和現實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純自然原始狀態的系統,對於旅遊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
因為使旅遊者選擇去某地旅遊的共同心理特徵是了解、觀察、體驗有別於他們本土文化模式的異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兩個內容的基礎上設計的特種旅遊項目和線路,要體現特定的旅遊生態環境特徵相對集中、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和諧相存的要求,項目和線路能夠使旅遊者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到的心理感受。
(二)保護性
和傳統的旅遊活動相比,現代生態旅遊的最大特點就是其保護性。
和產業革命以前的旅遊活動相比,當時的旅遊只是少數人參與的一種活動,旅遊並沒有對旅遊對象及其環境造成破壞,因此,當時不可能提出保護的問題。
和產業革命後的大眾旅遊活動相比,大眾參與的傳統旅遊由於參加人數之多、旅遊熱潮來勢之猛,使旅遊業中的旅遊開發和旅遊管理均為沒有成熟的理論指導下的應急行為,在旅遊經濟效應的推動下,開發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遊活動影響甚至破壞環境的現象隨處可見。
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影響下,人們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護,旅遊將消耗掉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殘留下來的最後的人類自然和文明將喪失貽盡。
❺ 開展農家生態旅遊活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第一,要有具備開發農家生態旅遊的資源基礎。農家生態旅遊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遊觀光農業,必須建立在具有可供旅遊觀光開發的農業資源基礎上,從而把農業資源轉化成旅遊觀光資源,擴大農業資源的功能。
第二,要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加工和包裝,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旅客參與農事活動融為一體,成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形態,突破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第三,要以生態旅遊為導向。農家生態旅遊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寬了生態旅遊觀光功能,巧妙利用城鄉各種差異來規劃、設計、組合而引起旅遊者消費慾望,使旅遊者親身感受和參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態農業等大自然情趣,把現代農業及自然資源景觀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最終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既發展了農業,又保護了環境。
第四,農家生態旅遊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伴隨著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新趨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關注的新興課題,而旅遊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此種情況下,經營者迎合當今社會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態化」,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心理,把兩個領域有機結合起來而成為一個新的產業,是農業和旅遊業的進一步延伸,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❻ 解釋生態旅遊者的培養
生態旅遊者:是生態旅遊中的人,指不破壞大自然,完全融入自然生態中體驗大自然的生存形態。目前生態旅遊已經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興起,很多人已經加入到生態旅遊的行列,成為生態旅遊者。
生態旅遊者的培養,首先是要從保護生態的角度出發,其次要對合適生態旅遊的資源的了解,
在國內,開放的生態旅遊區主要有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旅遊開發較早、開發較為成熟的地區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湖南桂東、西雙版納、長白山、瀾滄江流域、鼎湖山、廣東肇慶、新疆哈納斯等地區。按開展生態旅遊的類型劃分,中國著名的生態旅遊景區可以分為以下九大類:
1)山嶽生態景區,以五嶽、佛教名山、道教名山齊雲仙等為代表。
2)湖泊生態景區 以長白山天池、肇慶星湖、青海的青海湖、桂東三千湖等為代表。
3)森林生態景區 以吉林長白山、湖北神農架、湖南八面山、齊雲仙、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等為代表。
4)草原生態景區 以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湖南桂東高山相思大草原等為代表。
5)海洋生態景區 以廣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紅樹林海岸等為代表。
6)觀鳥生態景區 以江西鄱陽湖越冬候鳥自然保護區、湖南桂東千年鳥道、青海湖鳥島等為代表。
7)冰雪生態旅遊區 以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吉林延邊長白山等為代表。
8)漂流生態景區 以湖北神農架等為代表。
9)徒步探險生態景區 以西藏珠穆朗瑪峰、羅布泊沙漠、湖南八面山動植物寶庫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等為代表 。
全國生態示範縣:「湖南桂東,全國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湖南桂東,百座高山以仙為名,郴州為天下第十八福地,桂東乃天下福地之仙境,華夏之仙都!
仙境桂東,一個神仙都嚮往居住的地方。實乃人間養生天堂、神仙避暑勝地!生態旅遊的必去之地。
❼ 如何進行生態旅遊者的培養
在旅遊區內設立具有生態教育功能的基礎設施,如建立生態景觀解說系統及廢物收集系統,設立環境保護和衛生指示牌等。
利用多種媒體,對旅遊者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例如門票、導游圖上印製生態知識和注意事項,通過完善制度對旅遊者的行為進行約束,大力倡導文明旅遊方式,如在旅遊區進山的入口處分發印有環保口號的廢品收集袋,要求遊客把旅行垃圾放在袋內,交由出口處的工作人員統一處理。
(7)如何才能成為生態旅遊者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生態旅遊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遊行為,應該在不幹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遊負面影響等情況下進行。例如旅遊交通以步行為主,住宿多為帳篷露營,不亂扔垃圾,不驚擾動物,不採摘植物。使生態旅遊成為認識自然、提高環境意識的天然課堂。
生態旅遊者的特定性是其自身素質要求的特定性,由於生態旅遊不僅用來表徵旅遊的區域和對象是自然物,而且更強調被旅遊的區域和對象不受到損害,要達到這個目標,生態旅遊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素質要求,包括身體素質、道德素質、環保知識及文化修養等各個方面。
❽ 怎樣理解生態旅遊者的概念
生態旅遊者是旅遊者生態意識不斷提高的產物,是生態旅遊活動的主體,是生態旅遊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因此,對生態旅遊者的定義十分重要,但目前理論界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說法。下面,我將從三種定義理解來分析生態旅遊者: ①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生態旅遊者是指到生態旅遊區,以消費生態旅遊產品為其旅遊活動的主要內容的旅遊消費者。這種定義的優點在於方便統計生態旅遊者的人數及相關指標,有利於旅遊企業和旅遊的研究生態旅遊市場,為其市場分析及生產經營提供有利的數據。但是,該定義過於商業化,並不能准確定義真正的生態旅遊者,只涉及到生態旅遊固定場所生態旅遊區,生態旅遊所提供的生態旅遊產品,都是對生態旅遊經營者活動的要求,不能確保旅遊者是否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其進入生態景區後的活動是否是生態活動,是否有保護環境的行動?所以,這種定義存在明顯缺陷。 ②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生態旅遊者指那些具有一定生態和環保知識並能再起旅遊活動中隨時體現出生態和環保的旅遊者。該定義,就我來看,這對生態旅遊者本身。非常適合。它既強調生態旅遊者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又能指出生態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表現生態和環保的行動,是一名負責任的生態旅遊者。但是,這種生態旅遊者十分的被動在景區的選擇上,沒有明確的生態要求,只是被動接受旅遊市場上的安排,恪守其份,在自身上表現生態性,只能是大眾化旅遊活動中的生態者。 ③ 第三種定義是對前面兩種定義的綜合,認為生態旅遊者是指那些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願意並能購買生態旅遊產品的旅遊者。這一定義的生態旅遊者,既避免了第一種定義生態旅遊者是否具有生態和環保知識的不足,又彌補了第二種定義生態旅遊者被動進入生態旅遊區的缺陷,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生態旅遊者。不過,該生態旅遊者只有小規模的群體,可進入性要求過高,對生態旅遊市場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抑製作用。 總的來說,生態旅遊者既不同於大眾化旅遊的傳統旅遊者,不注重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的學習,只追求較低層次的旅遊體驗;也不同於環保提倡者那樣過分關注環境保護,而忽略了旅遊本身和其所帶來的旅遊體驗。而目前,在所有的生態旅遊者定義中,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生態旅遊者必定是具有生態意識和環保知識,演繹到生態旅遊區消費生態旅遊產品,同時主動與當地居民交流,對服務要求低,學習當地文化,並積極參加環境保護的旅遊者。
❾ 關於立足生態建設,如何做好一名旅遊人的徵文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就要大力倡導和樹立綠色文明理念.將綠色文明當成是人與自然相和諧與共、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文明.將這一文明成為每個成員的共同認知.從而自覺傳播、實踐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綠色文明理念.人在自然中生長,綠是自然的顏色.綠色是多麼寶貴啊!它是生命、是希望、是快樂,讓我們行動起來,為珍惜綠色,創造綠色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就是要立足安康實際.安康地處秦頭楚尾,是西北、華中和西南三個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漢江即是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也是陝南安康人的母親河,它孕育著安康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歷史上曾譽為「黃金水道」.「九五」以來,我們始終把保護漢江流域生態環境安全,保護漢江水質免受污染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大投入和治理力度,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漢江環境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雖然堅持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環境保護型之路.如今,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啟動,大大推動漢江經濟走廊的開發·安康作為國家南水北調工程中線主要調水區,優質水源涵養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丹江口水庫在我省境內漢江、丹江流域集流面積659萬公頃,涉及漢中、安康、商洛、寶雞4市的29個縣區、298萬人口.漢江全長1537公里,在我省就有600多公里;總流域面積9.52萬平方公里,在我省達4萬多平方公里.安康不僅是調水區,而且是水源涵養區,同時也擔負著保護水源地水質的重大責任.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區,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土地資源破壞,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生態環境惡劣,泥沙下泄淤積河床、水庫,使水利工程運行壽命和運用效率降低,丹江水質惡化,制約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給南水北調工程水質安全留下了隱患.
隨著安康經濟的發展,隨著安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動員人士履行義務、參與生態建設;架起方便人民群眾監督生態環境建設的橋梁;想方設法鼓勵力量投入生態環境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安康山多水多,山青水秀,山多植物種類多,水多工業利用價值大,山青水秀又處南北過渡帶,孕育著宜人而鮮有的氣侯資源.大可以「水」牽線搭橋,聯結北京等五省市構建「同飲一江水,共建新生活」的新認識、新資源,立足資源優勢,運作生態資本,把綠色價值轉化為較高的經濟附加值,以而賦予整個經濟以新的活力和競爭力,獲得更多的政策和財政的反哺,實現經濟跨越勢發展.安康氣候宜人,以山為雄,以山抒情,以水為靈,以水表情,游者有所依,情有所寄,使生態旅遊成為主體.
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就要形成從我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現在做起.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保護安全的、多樣的生態系統,營造安全健康舒適的生存空間,我們積極呼籲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和強化自然山水的整體布局,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從安康的生態環境的實際出發,就是要以人為本,立足自身,點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厲行節約,防止浪費,珍惜資源,植綠護綠,減少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為人類永續生存與發展盡綿薄之力.只要全民動員起來,群策群力,積極行動,持之以恆,我們安康天空湛藍湛藍,空氣清新清新,山野翠綠翠綠,溪流水溝清澈清澈,山中野獸出沒……這些是多麼的令人羨慕啊!生態良好、景觀優美、植物多樣、清新舒適的人居環境.安康大地就一定會安寧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畫
❿ 如何選擇生態旅遊
你好,我沒有選擇在元旦出遊,不願意去人多擁擠而看不到美景的地點旅遊。我更喜歡人煙稀少的原生態旅遊景點。這種生態旅遊的好處有很多。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1.生態旅遊是一個區域或一個保護區生態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激勵保護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2.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
3.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保障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