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安到三原縣沿途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8
⑵ 陝西省的旅遊勝地是那兒
首選西安,主要西安是九朝故都之一,歷史文化悠久,也是國際化都市,算是西北建築,歷史,文化的代表!市內旅遊景點很多,以大雁塔最為著名!市郊不遠有華山,臨潼的兵馬俑,咸陽阿房宮遺址,好多的......而且交通方便,大學城也是旅遊的好去處!西安有很多旅遊景點,郊區市區都很多
其他紅色旅遊就是延安,離西安較遠,這就看你的喜好,想多了解革命史事,延安這些年發展也快。
主要是這兩個地方,咸陽離西安半小時車程,旅遊景點也很多
⑶ 陝西咸陽有哪些特色小吃旅遊勝地
1、羊肉泡饃
陝西小吃羊肉泡饃
是獨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孫家飯庄從一八九八年開始經營,迄今已有百年歷史。
傳說,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西周時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上牛羊羹這一絕味,武帝競封為太官史,後又升為尚書光祿大夫。還有一段風趣的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於長安,終日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一日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櫃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後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過長安,仍不忘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牛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勝過山珍海味,並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櫃。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傳開,牛羊肉泡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
陝西小吃黃桂稠酒
2、黃桂稠酒
西安稠酒,是西安咸陽特有的古老名酒,釀造歷史悠久。先秦稱「醪醴」,北魏稱「白醪酒」。唐代時釀造工藝得到發展,稠酒質量不斷提高,成為人們喜愛的飲品。相傳「李白斗酒詩百篇」,所飲即為稠酒。稠酒因乳白黏稠而得名,酒液中加入桂花後,即為黃桂稠酒。稠酒是選用糯米,蒸熟加發酵而製成的一種原汁酒。其色白如玉,清香綿甜,醇厚爽口,具有醒腦提神、舒筋活血、健脾開胃等功效。稠酒類型分為三種:加入中葯的苦型稠酒;勾兌時加入甜味的甜型稠酒;既無糖、又無葯,原汁原味的單料稠酒。
黃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釀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黃桂而得名。此酒狀如玉液,綿甜醇香,回味悠長,據說其歷史可追溯到周代的"醪醴"。經考證,在蒸餾酒發明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們一直喝的就是這種米酒,尤其是唐代,「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此處所說的"斗酒"即是指稠酒,關於這一點近年來出土的唐墓壁畫亦可為證:1992年在長安縣南里王村出土的韋氏家族墓中,有一幅主人庭院宴客圖,圖上有兩個女童從兩側端酒上席。有考古專家指出,這畫上的酒是從旁邊現壓現端,一如李白詩"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所描繪的景象。其關鍵是一個"壓"字,即用人力使酒汁與酒糟分離開,這情景,在今日西安一些"老字型大小"飯店中仍然可以看到。
3、蕎面餄餎
陝西小吃蕎面餄餎
西安城牆內的西北方向有一個地方名叫教場門,顧名思義,大概是當年八旗兵、綠營兵操演武功的地方。"門"沒有看到過,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教場門"三個字出現在西安人的口中,常常是後面還掛著另兩個字"餄餎"。
因多用蕎麥面製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面餄餎。據有人考證說此食物在元代已經有了,根據是元人王楨著的《農書·蕎麥》節中有"北方山後,諸郡多種,磨而為面或作湯餅,渭之河漏。""河漏"、"餄餎",兩者在讀音上無論按普通話還是陝西腔都很相近,也許後者是前者的轉音吧。
陝西小吃灌湯包子
4、灌湯包子
聞名全國的「賈三灌湯包子」是陝西省著名清真飲食技師賈三先生發揚民族傳統飲食一技之長,研究、吸收南北各地穆斯林風味小吃的優點後創制。逐步形成古城西安一清真名小吃。「賈三包子」獨具風味,工藝考究,用料精細,「皮薄如紙,陷嫩含湯,調料香濃」,人稱「三絕」,被譽為古城第一籠。選用白麵粉制皮,秦川黃牛肉為陷,將牛骨髓原湯打入陷內,以小籠強火蒸出。不僅口感好,味道佳,而且含鈣量高,長期食用能壯骨生精,滋補強身,極具營養價值。
賈三包子以它佳美的品質,精湛的技藝贏得各界人士賈三是西安城的名人。西安的小吃多,"賈三灌湯包子"是名頭最大、字型大小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5、陝西涼皮
陝西小吃陝西涼皮
涼皮又稱「釀皮子」,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其麵皮選料精良,工藝嚴謹,調味講究,以「白、薄、光、軟、筋、香」而聞名,涼爽可口,放入煮熟的芹菜和黃豆牙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宜於夏天食用。如今是關中西府的重要名吃。陝西涼皮種類繁多,做法各異,調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
麻醬涼皮: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較簡單,把麵粉調成糊狀,盛入特製的金屬涼皮籮里,搖支涼皮蘿使面精平平地鋪在籮底,然後放入開水鍋內蒸製成熟。吃時,把麵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
陝西小吃秦鎮涼皮
秦鎮涼皮: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時,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
漢中涼皮:因產於漢中地區而得名。由於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製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製作時,將磨碭米粉漿平鋪於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著蒜香。
陝西小吃岐山擀麵皮
岐山擀麵皮:岐山縣製作的最佳。製作時,將小麥粉洗出麵筋,把澱粉擀成薄餅,上蒸籠蒸制。製成涼皮既軟又粘。調料以岐山當地釀制的糧食醋和辣椒油為主,輔以洗出的麵筋絲,在一小鐵鍋內拌合均勻,盛盤而饗客,其口味主要特點是酸、辣、香。
麵筋涼皮:主產於關中地區,加工時,要先洗出麵筋,澱粉調成糊,盛入金屬涼皮籮上鍋蒸制。調制時,加入蒸烹麵筋塊、時令蔬菜,調味品有醋、醬、蒜汁、味精、鹽、辣椒油、香油等,吃時別有風味。除以上幾種外,陝西還有扶風的烙麵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陝北的綠豆涼皮等等。
6、泡泡油糕
陝西小吃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是三原縣很有名氣的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名點「見風消」油潔餅。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富強粉。包好放到花生油鍋里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撈出來,吃起來味道酥甜可口。麵粉燙熟,加入輔料,入油鍋炸制而成。色澤乳白,綿軟甜香,糕面蓬鬆起泡,入口即消。特點:色澤乳白、表皮膨鬆,如輕紗制就、蟬翼捏成。
主要原料:水燙面、黃桂、白糖、桃仁、玫瑰、大油。
簡要介紹:泡泡油糕是用水燙面、大油、黃桂、白糖餡等原料製成,製作方法獨特精製。其主要特徵為色澤乳白、表皮膨鬆,猶如輕紗制就、蟬翼捏成,可謂巧奪天工,深受人們的青睞。
7、岐山面
岐山面繼承三千年西岐故里遺風,並運用現代科技進行了工藝創新,具有"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不喝湯,回味長"的15字特色,以極富營養價值的天然植物的五端(根,莖,葉,花,藻)和五色(紅,黃,白,綠,黑)再配以數十種名貴調料烹制而成,營養成分平衡,營養價值極高,實屬價格低廉的大眾營養快餐。
陝西小吃岐山面
陝西的臊子面歷史悠久,清代已經很馳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聞名,用精白麵粉、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種調味品製成。其基本製作工藝是:面條要用手擀成,並達到面薄條細、筋韌光滑、軟硬適度的標准。做臊子是先將豬肉切成薄片,入熱油鍋烹炒,同時加入生薑、食鹽、調料面、辣面和陳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黃花菜、木耳炒好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吃時先將面條煮熟撈入碗內,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
岐山面要求寬湯,即湯多面少,並突出酸辣味。所謂煎、汪即面條要熱的燙嘴、油要多,才能體現此面的特色。岐山面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飽和脂肪酸的地方特色麵食。
8、葫蘆頭
陝西小吃葫蘆頭
葫蘆頭是西安特有的風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饃有相似的地方,即同為掰饃,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豬腸。
葫蘆頭相傳源於唐代,名醫孫思邈到長安一家專賣豬腸的小店吃飯覺得腥味大,油膩多,得知製法不得當,便傳授竅道,並留葯葫蘆讓店主調味,店主為感激孫思邈,特將葯葫蘆高懸門口,後改稱"葫蘆頭"了。
其主料由豬大腸頭、豬肚頭、肥腸去腥臊後加佐料煮成湯,再用湯煮饃而成。其湯釅味濃、鮮香適口,是一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食品。具有濃郁味醇,鮮香滑嫩,肥而不膩,老幼皆宜的特點。
陝西小吃肉加饃
9、肉加饃
臘汁肉起源於戰國,當時稱"寒肉",經世代流傳、演變,遂成今日之秦味臘汁肉。樊記臘汁肉已有近百年歷史,由一姓樊小販所創。由於其選料精、調味全、火功到,又經長時間煨制,顏色紅潤、軟爛醇香、久貯不變。食者有"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之贊譽。近年來,在製作工藝上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加大了瘦肉比例和香度,使其更加濃郁噴香,深受食者歡迎。多次被評為省市名優小吃。1989年又以其風味獨特博得贊譽,榮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用剛出爐的白吉饃夾著吃,則饃香肉酥,回味無窮。
陝西小吃餃子宴
10、餃子宴
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發掘研究唐代和我國傳統餃子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餃子宴由西安解放路餃子館首創。餃子宴集古今南北餃子之大成,選料考究、工藝獨特,口味多樣,營養豐富,有108個品種。制出的餃子造型生動,一餃一格,一餃一形,觀之賞心悅目,食之回味無窮。西安餃子宴的得名,主要因這種宴賓筵席由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人稱「一餃一格,百餃百味」。食者贊曰:「一餐餃子宴,嘗盡天下鮮。美味佳環宇,疑是做神仙。」餃子宴可分為宮庭宴、八珍宴、龍鳳宴、百花宴等不同檔次。成熟方法分別採用蒸、煮、煎、炸、烤,口味有咸、鮮、麻、辣、酸、甜及糖醋、魚香、怪味等。餡料有魚翅、燕窩、海參、猴頭、發菜等山珍海味;也有雞鴨魚肉、黑米、桃仁和時鮮蔬菜等。
西安餃子宴薈萃了我國各種餃子的精華,在構思、造型、製作和餐飲形式等方面都有重大改進和突破,四時鮮蔬,八方美味被精心製作成各種餡料,烹制方法也從單一的煮和蒸擴大到煎、炸、烤、烙,東西南北的酸甜麻辣諸多品型也都包括其中,採用捏塑、雕塑、組合、點綴等技藝將花鳥魚蟲、民間故事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企盼都巧妙表現了出來。尤其是動物造型栩栩如生,常使顧客忙於欣賞而忘記了進餐。
陝西小吃 - 產生朝代
1、羊肉泡饃:在公元前11世紀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
2、黃桂稠酒:先秦
3、蕎面餄餎:元代
4、灌湯包子:元末明初
5、陝西涼皮: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
6、泡泡油糕:上溯至唐代
7、岐山面:漢代
8、葫蘆頭:源於唐代
9、肉加饃:起源於戰國。
10、餃子宴:唐代。
陝西小吃 - 有關傳說
岐山面
據說在漢代景帝年間,岐山縣京當村有戶人家娶了一個媳婦,聰明伶俐,賢惠能幹,針線綉活做得好,廚房內還精於烹調。過門後有一天,她做了次面條,光滑細薄,用料多樣,湯汁濃香,味醇厚鮮美可口。全家食後交口稱贊,年幼的小叔子尤其愛吃,經常嚷著、哭鬧著要吃嫂子擀的面條。後來,小叔子用功讀書,經常是廢寢忘食,嫂子看到小叔子的學業一天天長進,學習十分辛苦,也時常擀麵給其補養身體,小叔子學習也就更加用功。有一年,小叔子進京趕考,榜上有名,作了個地方官員,過年時邀請同僚到家裡作客,客人吃過他嫂子做的面條,飽餐之餘同聲誇贊鮮美無比。此後「嫂子面」便出了名,到處傳開來,爭相仿製品嘗。由於「嫂」與「臊」是異字諧音,天長歲月稠,「嫂子面」演變成了「臊子面」,在岐山一直延續至今。每當家裡遇到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逢年過節,都用臊子面待客。
1900年庚子之役,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西逃,駐蹕西安期間,各地貢品源源不斷,在品嘗了岐山縣城照壁面館的臊子面後,對了比較挑剔的胃口,大加贊賞,高興之餘賜贈「龍鳳旗」一面。在岐山縣有個傳統風俗,擀長面為做女人的本領之一,否則就視為家恥。故女孩兒從7歲起,母親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學擀麵,直至掌握了技巧,母親方才滿意。
灌湯包子
相傳6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末明初,朱元璋揭稈而起攻打天下。1356年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打到浙江中部的金華城下,由於守城元兵早有防備,把城牆加高了七尺,另外還給城門加上了萬斤閘。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還是破不了城,只得在城外江邊安營。朱元璋和他的回回大將常遇春、胡大海等十分焦急,白天夜裡商議破城之法。一天深夜,常大將軍難以成眠,在帳外來回踱步,思忖著破城計策。忽然,他發現城門悄悄地開了,萬斤閘慢慢地升起,只見元兵押著一批民夫偷偷到江邊挑水。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沖向城門。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高喊到:「弟兄們,沖進城去啊!」頃刻間,起義軍似千軍萬馬,以排山倒海之勢,一批接一批向城裡沖去。常遇春肩頂萬斤閘,時間長了,肚子餓得慌。這時,恰好營里送來包子、菜湯等點心,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喂包子和菜湯。常遇春真是餓慌了,一面狼吞虎咽地吃著包子,一面仍不停地催促:「湯,包子,湯,包子……」胡大海看著肩負萬斤閘,汗流夾背的戰友,喂著喂著頓生一計,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再把包子喂到戰友嘴裡。常遇春吃著,覺得喉嚨濕潤了,力量倍增。直到士兵們都沖進了城裡,他才放下萬斤閘。後來,常遇春問胡大海:「你那天給我喂的什麼好吃的,使我力量倍增?」胡大海笑著說:「就是你叫的『湯包』呀!」常遇春也笑著說:「如果沒有你的湯包,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後來,這個動人的傳說傳開了,人們也就借著這個傳說做出了灌湯包,並迅速流傳開來。
⑷ 請介紹一下陝西省三元縣(或許是三原縣吧,不清楚好像在西安附近)「賈」姓的情況。
三原縣,古稱「池陽」,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因境內有孟候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自北魏太 西銅高速三原入口
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置縣,已有1560年歷史。三原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愛國詩人、一代書法大師於右任先生的故鄉,是省會西安的北大門和「西咸經濟圈」的北副中心,全縣轄10鎮4鄉,40萬人口,總面積576.9平方公里。
秦漢以來,三原長期為京畿之地,因受鄭國渠、漢白渠灌溉之益,民殷物阜,被譽為「衣食京師、億萬之口」的壯縣。三原縣位於關中平原腹地,素有八百里秦川「白菜心」之美譽。地理條件優越,區位優勢突出,南距西安、西距咸陽、北距銅川、東距閆良等省內大中城市均約30公里左右,處於得天獨厚的「弧心」位置。西(安)銅(川)一級高速公路(包括西銅復線)、隴海鐵路穿境而過,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2公里,規劃建設中的西安至平涼鐵路、西安至銅川城際鐵路,橫穿而過,107省道關中城鎮快速幹道環線橫貫東西,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航空、鐵路、公路立體道路交通網路。
⑸ 三原有什麼比較好的旅遊景點
首先推薦的是三原城隍廟。它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的特點。城隍廟的門票也相當便宜,我記得3年以前是2塊吧,現在最多漲到5~10塊而已,所以,不用擔心。當然,里邊只是一個小小的廟而已。另,三原縣博物館也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
接著就是李靖故居。靖自公園(唐園),名馳渭北,位於三原縣城北5KM的東里村。記憶中的數據不多,只記得高中的時候和女朋友去那裡遊玩,沒有玩好反倒吵了一架!至今仍然記得她穿裙子在一片矮小的竹子中拍照的樣子,可惜現在在重慶看的竹子太多了。建議你在路過的時候還是去看一下。
孟店古建。位於三原縣北8km的孟店村,清嘉慶年間(公元一七九六——一八二○),當地巨商周梅村(即安吳寡婦吳周氏之曾祖父)購地築屋,建此私宅。此建築原為十七院之建築群,後兵亂,燒毀十六院,僅存此一院。孟店古建營造數年,花費人力物力甚巨。整個建築,大屋頂,高台階,磚木石結構;布局合理,疏密得當;結構緊密,宏偉壯觀。此建築為宮宅形式。東西寬十三點八米,進深七十一米,面積為九百七十九點八平方米。門前有樓房三間,正中懸掛巨匾一塊,上寫「主政第」三個大字。門口台階為青石鋪就,拾級而上,一對石獅對峙雄視。進入大門,迎面一座巨型屏風,兩邊石柱多為透花雕刻。西有上馬石,東西有偏門。南牆上「大禹放牧」等浮雕風韻別致。進入二門,東西廊房門上皆為雕花木格窗門。西邊門上,雕有「八蠻進寶」;東邊門上,刻有「長安八景」。穿過廊房,便是五間大廳,廳房嵌鑲八扇格子門,各雕圖案。其中「郭子儀大拜壽」和「岳母刺字」等戲劇圖案如舞台再現,使人叫絕。在廊房和大廳之銜接處,刻石滿布。東牆上雕有球狀刻花一個,中為空心,含一圓球,起風則圓球旋轉,撞擊刻花,朗朗有聲。西邊牆上,多為幾何圖形,刻工極細,使人嘆奇。廳柱為生漆塗面,懸有楹聯一幅:燕翼貽謀堂上箕裘綿福蔭,鳳毛濟美楷前蘭桂發奇英。五間大廳之後,又為東西廂房。古建的後樓建造在青石疊鋪的方台階上。後樓中央,懸掛巨幅匾額,上書「懷古月軒」四個鎏金大宇。站立後樓之上,遠眺四方,使人心曠神怡。這座建築,雕刻藝術,堪稱渭北一絕。由於歷史漫長及種種原因,古建保存下來的周家文物並不很多。這個地方我沒有去過,只在網上查了一點資料。所以不能做評價。
文峰木塔,這個我最熟悉,在三原縣城東南十餘里的安樂鄉中王堡,我舅舅的對門(以前的老門,現在封了,如果有人去了並在老門對面的小賣部買了東西,哪就是我舅舅家,挨宰了不許找我),建於明萬曆二十二年(一五九四年)。屬陝西省一座獨特的木塔。文峰木塔共四層,六邊挑檐,每邊長十三米;塔身全部是木質結構,高約二十餘米;塔基為磚石砌造,基高四米;塔頂是六角攢尖式樣,遠望好象一座亭台樓閣,玲攏可愛。塔內置有木梯,梯旁裝有扶欄,可供遊人登攀。每逢雨後睛初,雲開霧散,長天如洗,登塔極目,北望嵯峨山,峰峻巒碧,氣勢雄偉;南眺八百里秦川,遼闊無垠,景色如畫,令人悅目怕心,陶醉忘返。文峰木塔,相傳是在三原龍橋竣工以後、用搭架拆剩的木料修建的。同時,還修建了一座佔地三十多畝的寺院——木塔寺。記憶中,上小學的時候一寫游記性作文,老師就會喊我們去看木塔,而且還記得那個時候在作文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登塔遠眺,現在想起來,可能要吐倒一片了……。另外,在記憶中,木塔原來還有學校,現在為了保護文物,把學校搬遷了。木塔中的麻雀、蠍子特別多,而且好像有點其樂融融的樣子。門票很便宜,不上塔的話,你可以免費參觀,上塔的話,好像收費現在是5塊吧,記得以前是2毛錢,而且我是免費的,誰讓我舅住對門阿……
老龍橋。剛才已經提過了,連接三原清河南北的居民。傳說中還有一個悲慘的故事。忘記是什麼樣子了,記得好像是說一個媳婦害死了自己的老公,然後用磨盤沉屍清河,當時的縣老爺是一個聰明人,為了破案,用重金收購全縣的磨盤,然後配對(因為磨盤都是上下一對一的),最後就抓到了那個又狠心又貪財的媳婦(說明一下,我忘記是不是媳婦乾的,反正又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這下可好,收下來的磨盤沒有用處,總不能堆到縣太老爺府上吧。乾脆用來建橋吧(不是有人說,要想富,少生孩子先鋪路嘛,搭橋也一樣了,足見縣太爺的睿智),這樣就用這些磨盤打建了一個龍橋!現在如果你從新龍橋(斜拉索橋)的旁邊走入老龍橋,你會看到一個個的磨盤。
清河公園,就是剛才說橫穿三原東西的河流旁邊的一個公園。如果你從老龍橋的南面下河一直向東走的話,你會發現竟然不收費!可是別高興的太早了,走上一段,你就會發現一個唯一的小橋,這就是收費的地方,費用3元左右。公園很一般,如果沒有事情也可以走走,順著清河,你可以看看污染以及乾涸的河流。到公園的最佳季節應該是下雪的冬季,當然,雪對於三原來說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墳墓。陝西是一個唐墓葬頗多的地方,在三原縣徐木塬畔上就有唐高祖李淵陵和唐武宗李炎陵。陵墓倒沒有什麼希奇的,就是一堆黃土而已,可下面有一條水渠,人們把這渠水叫做潤陵水。說起潤陵水還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哩!相傳在一千多年時的一個清明節,唐太宗李世民帶領家眷前往徐木原父王陵祭祀,發現這一帶天氣天旱,禾苗枯死,民不聊生,決定興修水利,拯救百姓。從唐高祖李淵陵前向西開鑿,直通涇陽的清浴河,把河水引往下游灌溉良田。唐高祖陵前的村莊,人們叫它唐王村。村裡的百姓就將這水叫潤陵水。潤陵水清澈、香甜。過了好多年,唐武宗李炎死後也埋葬在先輩高祖李淵陵西不遠的同一條塬畔上。唐武宗李炎陵前的村莊,人們就叫它小王村。唐王村和小王村附近的百姓澆灌和飲用都是這潤陵水。上游任何人都不敢攔截。直到清朝時,涇陽有一霸,名叫郭九,曾在皇宮教過皇學,據說皇帝召見,他都立而不跪,他將潤陵水攔截霸佔了。此後,下游的唐王村和小王村一帶家田的莊稼便乾枯了。管理潤陵水的秀才楊扶正,曾多次找郭討水,郭九根本置之不理。後來,慈禧太後前來涇陽安吳堡看到其乾女時,楊扶正便攔轎告狀。慈禧太後即令郭九放水,郭九嘔氣而死。從此,唐王村和小王村等地區在潤陵水的灌溉下,歲歲增產,年年豐收。好像都是悲慘的傳說。
於佑任紀念館。如果對字畫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三原東面的於佑任紀念館去看看,新建的紀念館也非常漂亮,門票抱歉我不知道。
好了,我所知道就是這些。
如果有朋友對黃土高坡的「原」比較感興趣的話,順著三原向西、南、北放開韁繩,出不了10KM,你就能看到「原」,也就能看到你所嚮往的窯洞。另外,去原上的最佳季節在三月,那個時候是油菜花最多的時候,滿原的油菜花,會讓你非常俗氣的喊幾句:太漂亮了。
吃
與玩同等的就是吃。三原的小吃可謂囊括了陝西大致的特色。清單大致有biang biang面, 臊子面,,刀削麵,歧山擀麵皮(不是涼皮),蕎麥合烙,洋芋擦擦,酸菜雞絲米線,油潑扯麵,三絲煎餅,肉夾饃,蔥油餅,蒸碗豆花,貢丸湯,羊肉串,罐罐粉絲,澇糟,羊肉泡饃,水盆羊肉。如果讓我從早上開始吃的話,早上我吃特色的水盆羊肉,中午吃特色的蕎麥合烙和歧山擀麵皮及肉夾饃,下午吃羊肉泡饃,當然,這些需要你特別能吃。
另外,在這個清單中沒有列出來的是晚上的夜市,夜市中有烤羊肉串,很便宜。另外,還有讓我至今難忘記的zi'ran夾饃。如果肚子好的話,可以順便逛一下。還有三原的蓼花糖和金錢油塔(千層餅)也是一絕,有空也可以品嘗一下。
順便提一下,這些吃的都集中的'園盤路'附近,也集中在縣醫院附近。前幾年紅火的「油坊道」由於城區改建,現在只剩下道口的幾個小吃還在支撐了。
⑹ 咸陽還有哪些旅遊景點
大佛寺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彬縣城西十公里的西蘭路旁,寺窟始鑿於北朝,大規模開鑿於唐初,貞觀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他指揮的彬州淺水原大戰和五龍阪大戰中陣亡將士而建,起名應福寺。北宋改名慶壽寺。明以來俗稱大佛寺,以阿彌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
大佛寺因山起剎,雕石成像,共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於約400米長的立體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餘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四部分,曾被清代學者畢沅譽為「關中第一奇觀」。[63]
彬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開元寺塔、彬縣塔,民間稱「雷峰塔」。位於縣城內西南紫薇山下,塔高46.94米,塔底寬度14.04米,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八角形,七層中空,每層有4孔拱狀門洞,與長方形假門相間,逐層變換方位,疊澀出檐,腰檐上置平座欄桿,有琥珀枋、斗拱、撐檁和飛檐,也有瓦當、滴水,石作角梁,各懸風玲,外觀凝重挺秀,完全體現了宋代建築風格。塔內裝置了放射性轉角階梯,鋪有木板,可盤旋而上登臨塔頂,飽覽縣城及川道風光。[64]
永壽武陵寺塔
該塔身高27.5米,直徑6米,周長21米,七層八樓,第磚質木式結構。重檐樓閣式,層層有斗拱飛檐,角有風玲,樓門有圓有方,外有平座欄桿,所雕圖案各異。塔身內為兩米見方天井,木質樓梯旋繞直達塔頂。隔層拱門相對,出拱門憑欄可以俯瞰四面山色。
1981年,該塔被定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豎立署名永壽縣人民政府文物保護標志碑一塊。塔周圍曾有殘磚斷瓦,石佛像出土,塔下有清道光年間重修武陵寺石碑一道。 [65]
北杜鐵塔
北杜鐵塔又名千佛鐵塔
北杜鐵塔(千佛塔)[66]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距咸陽市15公里的北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一個宦官竟能出資鑄造這樣巨大的鐵塔,其權勢和富貴,蓋可想見。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稍傾斜。[67]
三原城隍廟
城隍廟
三原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來曾翻修和增修9次,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總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是古代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自三國起至清代末歷代建廟祭祀。三原城隍廟供奉的唐代名將三原人李靖。三原城隍廟規模之龐大,建築之堂皇,在全國城隍廟中首屈一指。城隍廟為宮殿式建築,用均衡對稱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40多座單座建築按主次布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著三道門、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鍾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全部建築琉璃蓋項,雕梁畫棟,富麗堂皇,美若宮殿,體現了我國古建築平面輪廊規正,整體布局合理,結構嚴謹,疏密得當,刻鏤精緻,紋飾典雅的特點。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書《出師表》和於佑任(三原人)書法真跡為世稱頌。[68]
秦咸陽城遺址
咸陽是戰國晚期秦國和秦代的都城。遺址位於今咸陽市區東15公里,南臨渭水,北距台塬,現存面積約20平方公里。
遺址中部偏北的"北坂"一帶,發現了周長2747的宮城牆基。宮城內外,已探明建築基址20餘處,發掘了屬高台建築的一、二、三號宮殿遺址。一號宮殿基址平面呈"凹"字形,長177米,寬45米;夯土台基高出地面6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正中為主體宮殿,周圍及下層分別為卧室,盥洗室,沐浴室,室內牆上繪制壁畫。宮城以外,還有著名的阿房宮,蘭池宮,望夷宮等遺址。遺址內,還發現了長近千米的寬闊道路,以及冶鑄,制陶,制骨等作坊遺址,發掘灰坑100多處,水井70餘口。出土遺物以磚瓦等建築材料為主,還有鐵器,銅器,兵器,貨幣和陶器等,其中不少磚瓦和陶器上戳印有篆、隸體陶文,是研究秦都咸陽的珍貴文字資料。 [69]
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
乾陵[69]
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咸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
漢陽陵
漢陽陵,又稱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始建於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修建時間長達28年。現已建成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佔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位於陝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3A」級旅遊景區。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關中印象—袁家村
從西安出發,驅車約一個小時的路程,便到了被人們稱為「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袁家村坐落在禮泉縣煙霞鎮北面的九嵕山下。走進村子,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幅幅近似於原生態的農家生活畫面。使遊人恍惚中有種穿越時空之感,彷彿回到了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
走進古樸典雅的小巷,兩邊店鋪林立,作坊鱗次櫛比。有油坊德瑞恆、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盧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閣、麵坊五福堂、茶坊童濟功、醋坊五味齋、布坊永泰和、葯坊同順堂------醋坊中,一壇壇、一瓶瓶手工釀造的純糧醋,散發著誘人的清香;麵坊中,興致勃勃的遊人饒有趣味的推動著沉重的石磨,白白的麵粉緩緩地溢出來;布坊里,滿面滄桑的媽媽坐在古老的織布機前細心地織著漂亮的土布;油坊中,那巨大的老木製成的榨油器令人嘆為觀止;葯坊中飄出的淡淡葯香若有若無地在鼻間縈繞;…… 踩著腳下仿古的青石板,欣賞著頗具關中風味的明清式建築,我感嘆這里幹部、群眾的智慧。同時,這里的情景,也讓我這個60後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親切感。
旬邑泰塔
滄桑泰塔泰塔坐落於旬邑縣城中學院內,修建於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塔高53米,佔地120平方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內中空,有木梯盤旋至頂,每層有拱形門洞與長方形的假門相間。各層門兩側砌有窗子,並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欄桿,整個建築遠視古樸壯觀,雄偉挺拔,近觀做工精細、靈巧雅緻。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其原在僧人寺院,後由於歷史變遷以及戰亂的破壞,寺院早已不復存在,剩下這一寶塔歷經近千年仍巍然屹立。泰塔之名,是根據我國傳統的八卦學說而定的,這座塔的建築基址在八卦學說中位於八卦的「泰位」,因此旬邑寶塔又稱為「泰塔」。由於戰亂的破壞,新中國成立前該塔破損嚴重,1959年對該塔進行了修繕。塔下豎立的石碑就是修繕寶塔的紀念碑。
目前,寶塔由於年代久遠,地基下陷,現已向東北方向傾斜,據測定已偏離中心線2.296米,因此,人稱該塔為「中國的比薩斜塔」。2001年泰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⑺ 陝西咸陽的主要景點有哪些,
咸陽博物館,乾陵,茂陵,楊貴妃墓,彬縣大佛寺,三原城隍廟,昭仁寺,永泰公主墓,崇文塔,昭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於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乾陵位於乾縣城北門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園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內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厚度為24米。四面各有一門(東為青龍門、西叫白虎門、南稱朱雀門、北是玄武門),現在各門附近的村莊仍以門名稱之。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 集中在朱雀門外。據《金石萃編》記載:宋金時共有13段 題字,但多被風雨剝蝕,唯金代太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寫、旁有漢字翻譯的「即君行記」保存較為完整。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為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北邊,原有61番酋石像。現存60尊,是武側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頻,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明代劉伯溫作詩道:「番王儼待立層層,天馬排空勢欲騰。」郭沫若也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就是對石刻雄姿的描寫。乾陵形制雄偉,建築也很牢固,據《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據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到墓門共39層石條,每層間都有鐵栓固定,井用白鐵水灌注。這些情況與文獻記載吻合。乾陵不僅外現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 愛書法,廣為搜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李治和 武則天均處於盛唐時期,且據勘查,乾陵雖經1000多年,卻未被盜 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乾陵的范圍很廣,除山陵外,還包括縣城東北一帶17座陪葬 墓在內,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墳墓。這些墓的封土堆 基本保存完好,個別墓前陳列著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後黨和政府曾多次撥 款重修,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重點發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遊客參觀、游覽。景區為:4A級旅遊區(點)
⑻ 求咸陽旅遊景點大全排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第一是乾陵,第二是石門山森林公園,第三是馬嵬驛民俗文化村,這些景點都值得一去。
3、馬嵬驛民俗文化村位於興平馬嵬辦事處李家坡村,地處楊貴妃墓--黃山宮景區向西一公
里處,依託黃山宮獨特的歷史資源順勢而建,將現代生活與歷史文化完美結合,為馬嵬構築
起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⑼ 三原是什麼地方
我認為三原是三原最好的城市~~三原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古稱池陽,自北魏太武帝真君7年(公元446年)置縣,已有1556年歷史,因境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原內有清峪河、濁峪河、趙氏河三大水系,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地勢北高南低,以四十里原坡為界,北部為黃土台原區,南部為涇渭沖積平原區。按水利條件分為大灌區(涇惠灌區)、小灌區(清惠灌區)和原區(前咀子、玉皇閣灌區)。全縣總面積576.9平方公里,轄10鎮4鄉(城關鎮、安樂鎮、陂西鎮、獨李鎮、大程鎮、西陽鎮、魯橋鎮、陵前鎮、馬額鎮、新興鎮、高渠鄉、渠岸鄉、徐木鄉、嵯峨鄉)336個村,人口39.6萬,耕地面積52萬畝,縣城面積10平方公里。
三原區位優勢明顯,是省會西安的北大門、西南距咸陽、北距銅川均約30餘公里。交通比較發達,西銅一級三原縣文化積淀深厚、名人輩出,唐衛國公李靖,明吏部尚書王恕、工部尚書溫純,清代「天下第一長聯」的作者孫髯,近代的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師於右任以及當代書法名家劉自櫝、謝德萍等古今名人都出生於三原。
三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物薈萃,境內有文物景點114處,其中城隍廟、唐高祖李淵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目前,一個以城隍廟為龍頭,以於右任紀念館、於右任故居、孟店民宅、李靖故居、文峰木塔為支撐的旅遊景點體系初步形成。公路、西韓公路縱貫南北,咸宋公路、咸銅鐵路橫穿東西。縣干公路18條總長22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