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旅遊攻略 > 旅遊管理如何推動新時代發展

旅遊管理如何推動新時代發展

發布時間:2023-02-15 14:44:45

旅遊管理近年有什麼新發展

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目前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業,每年還以兩位數的速度在增長。在中國,2003年我國旅遊業的固定資產達到8439億人民幣,年營業收入約2308億人民幣,創造就業機會約6487400個,據世界旅遊理事會在WTO召開的世界大會上宣布,中國旅遊就業是世界第一位的,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研究結果,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年接待1.37億人次的入境旅遊者,同時2020年出境人數1億,位列世界第四。因此我國對旅遊管理人才需求有很大的缺口。

有關業內專家認為,旅遊是近年來的熱門消費項目,也是發展速度快、帶動作用強的新興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現代經濟與旅遊業發展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旅遊業已經成為衡量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標志,同時旅遊業正在逐漸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我國旅遊就業前景廣闊,旅遊就業存在十大增長點。即: 新型住宿接待業、特色餐飲業、旅遊景區景點開發、旅遊商品生產與銷售、旅遊農業、旅遊工業、旅遊新興服務業、旅遊文化娛樂業、旅遊交通運輸業、旅遊勞務輸出十個方面,這些領域就業增長快、潛力大、帶動性強,而且能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加快發展,就業成本低,老百性受益面寬。招生熱線搜索微信公眾號:湖南升學

旅遊管理專業知識和能力

1.掌握旅遊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有關旅遊管理問題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運用旅遊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國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旅遊管理專業主要課程

管理學、旅遊心理學、旅遊學概論、旅遊服務人員禮儀、旅行社經營與管理、餐飲管理、酒店經營與管理、旅遊英語、英語口語與聽力、旅遊法規、形體訓練、導游業務、公共關系學等。每學期安排有相應的專業實操,並組織學生到著名的旅行社、酒店進行專業見習及專業實習,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現代公關能力、旅行社的經營管理能力。

旅遊管理專業畢業生在學習中,應虛心求教、腳踏實地,同時善於補充積累相關知識,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樹立長期的職業規劃意識,不斷提高自己,高校也應適時的根據市場和形勢的變化發展調整培養方向和方法,與國內外行業形勢接軌,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修養和社會適應和實踐能力,並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同時旅遊相關部門也理當結合市場實際情況和行業形勢作出科學合理規劃。

由於旅遊管理專業在中國設立的時間還不長,所以相應的教學體系還不是十分完善,但中國旅遊市場的迅猛發展會加速它的建設。市場是最好的導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旅遊管理專業也一定會是紅的發紫的專業,旅遊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也一定會從經濟管理人才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旅遊業面對國際挑戰的堅強後盾。

②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前瞻網指出:「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旅遊強國的關鍵時期,旅遊業作為服務業中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不僅對相關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性,而且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深化旅遊業改革,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對於推動我國經濟加速發展、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推進國內外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總量的有效舉措。旅遊業具有聯動性廣、經濟性強的特點,可以對相關產業的發展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旅遊業每增加1個單位效益就可以帶動其他產業增加4個單位效益。與此同時,旅遊業就業具有門檻低、覆蓋面廣、勞動密集的特點,可以有效帶動其他行業就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研究發現,旅遊業每增加1個就業崗位就可為其他產業帶來5個就業機會。加快發展旅遊業將會在未來緩解嚴峻的就業壓力,給我國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巨大助力。旅遊業相較其他產業而言,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成本小的優勢。加快發展旅遊業,可以實現依靠資源消耗促進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向低耗能、高收益的新模式轉變,達到自然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統一。同時,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引領和帶動相關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轉變以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為主的貿易出口模式,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社會。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是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積極接待入境旅遊,打開國門,歡迎各國朋友,通過旅遊讓其充分了解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逐漸消除他們的一些錯誤認識和偏見;另一方面,大力組織民眾出境旅遊,走出國門,通過宣傳中華文明來提升華夏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塑造開放、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形象。
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實現產業融合。轉變旅遊業發展方式,要著重將簡單粗放的發展模式向規模化、效益化進行轉變,不僅要注重硬體設施的建設,還要優化服務和提高環境質量,實現旅遊業與其他產業間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在景點建設開發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對當地居民生活可能造成的影響。堅持保護為主的原則,適度、科學地開發生態旅遊資源。另一方面,應加速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合理利用農村的特色旅遊資源,依託當地生態環境,積極發展草原旅遊、湖泊旅遊、山川旅遊等,同時藉助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一大批特色古鎮、古村,完善鄉村旅遊設施和旅遊產品,增加鄉村旅遊的吸引力,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加強對旅遊工藝品、紀念品的創新設計,鼓勵旅遊用品的研發,推動旅遊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充分藉助文化、體育、信息、交通等行業優勢,實現不同行業間的交叉互補,推動旅遊產品和行業的發展。
構建多樣化旅遊產品,實現結構創新。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於旅遊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當前旅遊產品仍然比較單一,為滿足群眾的需求,需要加大對旅遊產品多樣化的開發。旅遊產品開發要從市場需求出發,通過對當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吸引更多的遊客參觀游覽。其一,要抓住人們對於休閑旅遊的內在需求,開發休閑旅遊產品,建設公共休閑設施,營造積極健康的休閑文化。其二,大膽創新方式方法,不斷升級旅遊產業結構,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例如,要遵循深化旅遊業改革開放、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切實加強規劃工作,在編制旅遊規劃時本著高標准、高要求的原則,做到專業、個性、創意和特色;要加快發展國際旅遊,堅持入境游和出境游並重的思路,轉變旅遊市場結構,實現國內游和國際游均衡發展;要實施精品戰略計劃,加快重點景區建設步伐,將景區打造成集觀光、度假、休閑、商務等多維一體的綜合景區。
進行旅遊業管理創新,深化市場機制。旅遊管理機制創新是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升級旅遊產業結構,規范旅遊市場秩序,革新人才培養方案,創造出適合旅遊業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要加快職能轉變,引導企業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競爭機制,堅持公平競爭原則。企業要實行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改革企業發展模式,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社會融資和政府支持,提高規模效益和服務質量,加強市場競爭力。通過整合中小型旅行社,建成一批集旅遊、購物、住宿、娛樂為一體的跨行業、跨地區的大型旅遊企業,使旅行社從「小、散、弱」向龍頭式的集團化方向轉變,成為推動旅遊業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的中堅力量。大力發展旅遊行業協會組織,加強行業自律、監督,規范企業行為,遵循市場秩序,並不斷鼓勵民營、私營企業的參加。
建設旅遊業保障體系,加強旅遊安全。建立旅遊業的安全保障體系,首先要完善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和安全救援體系等旅遊管理的服務能力,實現對廣大遊客生命財產的負責。其次要建立健全旅遊保險制度,完善旅行社責任險、旅遊意外險等旅遊險種,增強旅遊保險的理賠效能,提高規避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最後,要不斷完善旅遊投訴處理機制,及時、認真聽取和處理遊客的投訴意見,切實維護旅遊者合法權益。具體而言,各地旅遊景區應完善安全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應急預案及緊急救援機制;強化對遊船、大型觀光旅遊設施、索道等的安全管理;加強景區內餐飲住宿衛生管理;大力宣傳安全防範知識,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強化應急能力,切實保障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資料來源 前瞻產業研究院)
希望可以幫到你 不明的地方歡迎追問 還望採納謝謝!

③ 如何加快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建議

主要從以下6個方面來推進:
(一)創新發展戰略,改革管理體制

發展全域旅遊,是一項改革創新工程,重在圍繞適應旅遊發展兩個綜合需求(綜合產業發展和綜合執法需求),改革創新旅遊體制,從旅遊市場監管、旅遊公共服務、旅遊產業促進、擴大旅遊開放、旅遊管理體制和基礎制度等推進綜合改革。

一是要改革創新全域綜合統籌發展的領導體制,構建從全局謀劃和推進、有效整合區域資源、統籌推進全域旅遊的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進一步完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考慮旅遊配套設施及其公共服務的需求,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與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融合、銜接。

二是改革創新旅遊管理的綜合協調機制,推進旅遊管理體制的綜合改革,適應旅遊業從單一業態向綜合產業、從行業監管向綜合服務升級的客觀需求,這也是地方政府對旅遊發展認識升級的最典型和最生動表現。

三是改革創新旅遊綜合執法機制,鼓勵推進旅遊綜合執法隊伍等改革創新,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綜合執法保障。要把旅遊市場環境治理,納入到城市綜合治理的范疇內,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聯動。建立健全逗政府統一領導、部門依法監管、企業主體負責地的旅遊安全責任體系與工作機制。設立旅遊警察和旅遊巡迴法庭,是許多國家通行的做法。許多國家早已設立旅遊警察,包括西班牙、德國、俄羅斯、希臘、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埃及、阿根廷、孟加拉等等。這些旅遊警察大多會外語、著裝醒目、在酒店和旅遊景區隨處可見,小到問路、物品遺失,大到被敲詐勒索,他們都會馬上介入解決。旅遊警察提升了國內外遊客的安全感,這是最重要的旅遊環境。旅遊警察還是當地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有力增強旅遊吸引力和保障力。

(二)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旅遊規劃

發展全域旅遊,不能因循傳統規劃思路,必須改革創新規劃。

一是創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理念,將旅遊規劃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將旅遊資源與其他資源合理配置。

二是改革規劃體制,推進多規合一。

三是創新旅遊規劃。全域旅遊模式的規劃與景點旅遊模式的規劃不同,不再只是規劃景點景區、賓館飯店,需要系統全面規劃景點景區內外協調發展各、整合各類資源要素。

(三)改革評價體系

發展全域旅遊,必須樹立科學的旅遊觀念,按照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相關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

一是將發展旅遊作為區域內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要發展目標和重要考核內容,形成明確的任務分工要求,形成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合力。

二是創新旅遊數據徵集、分析體系。按照旅遊發展的新業態、新特點、新趨勢設置評價指標。探索建立適應全域旅遊特點的旅遊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與旅遊電商企業合作,建立現代旅遊的科學評價機制。

三是加強綜合效益評估,擺脫門票經濟逗依賴症地。我國大多數景區仍然處於門票經濟。2014年,除黃山門票占總收入的17.5%外,其餘景區門票佔比均超過40%,有的景區門票佔比更是超過80%。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旅遊經濟轉變,首先就要建立全域旅遊的綜合效益評價體系,逐步擺脫對門票收入的嚴重依賴。

(四)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

推進全域旅遊,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撐。這需要巨大的投資,迫切需要抓住供給側改革的機遇,改革創新投融資模式。推進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PPP等投融資模式改革創新,促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企業和旅遊項目融資支持,鼓勵私營企業、民間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吸引國際資本參與重大旅遊項目開發,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五)創新旅遊業態

創新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旅遊新業態,構建新的發展載體。推進旅遊小鎮、旅遊風景道、旅遊綠道、旅遊度假區、旅遊產業集聚區、特色旅遊基地、研學旅遊基地、養老旅遊基地等新興旅遊業態和產品建設。大力培育和扶持以休閑農業、鄉村度假、古鎮村落、特色民宿為代表的鄉村旅遊新業態,推進特色旅遊目的地、國家休閑區、休閑旅遊示範城市等目的地建設。推進旅遊+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旅遊+研學(教育)、旅遊+交通、旅遊+休閑度假、旅遊+新型養老、旅遊+健康養生、旅遊+購物等,大力培育全域旅遊的新產品新業態。要加快特色提煉,在創建精品旅遊品牌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區域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創建區域品牌。

(六)試點先行、示範引領

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強求一律。作為推進全域旅遊主體的地方黨委政府,有必要積極務實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色的全域旅遊的好經驗、好做法。國家每年遴選一批市縣創建逗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地,分步實施,滾動發展,上不封頂,下不設限,試點先行,示範引領。要採取系列措施支持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了解更多全域旅遊內容,可以關注下雲途智旅。

④ 如何在國家旅遊業發展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地方戰略理念創新

摘要】新常態一詞已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個領域。當今的旅遊業已經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產業,旅遊業的發展與城市規劃密不可分,而旅遊規劃也幾乎被所有人認為是解決龐大旅遊系統問題的最有效手段。在新常態背景下,旅遊規劃需要關注新的問題,本文結合這些新的問題為新時期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戰略指導。
【關鍵詞】新常態;旅遊規劃;發展戰略
1、新常態下我國旅遊發展特點與趨勢
關於旅遊發展的新常態,學者視角不同,見地也不同。筆者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發展旅遊歸根結底是如何平衡旅遊供給與旅遊需求的問題,而旅遊供需交易離不開旅遊活動的載體即旅遊空間。
1.1旅遊需求新常態-國民旅遊市場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凸顯
(1)國民旅遊興起,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內旅遊從1984年約2億人次增長到2014年的36億人次,增長了17倍;居民國內旅遊總花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在2013年已達到12.38%。出境旅遊於2014年首次突破1億人次大關,達到1.09億人次,成為重要的國際客源市場。預計到2020年,年人均出遊次數達5次以上;到2050年,年人均出遊達10次以上。涵括國內旅遊及出境旅遊的國民旅遊市場強勁崛起,取代入境旅遊成為市場主導。
(2)旅遊需求漸趨個性化、多元化
中國旅遊產業以觀光旅遊作為發育點,運行方式是以主要城市為基礎、以壟斷性資源為憑借、以主要景區為依託、以旅行社團隊旅遊為主要形式。近年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在城市居民中催生了大量的度假旅遊、商務旅遊、特種旅遊需求,逐漸超過觀光旅遊,上升為主流。進入2000年以來,觀光旅遊比重從長期來看呈下降趨勢,從40%下降到30%以下,而度假旅遊比重緩慢上升,從16.8%上升到了23.4%。度假旅遊者超過觀光旅遊者,成為長期趨勢。
(3)新興旅遊市場逐漸形成規模
從旅遊活動參與主體來看,一些特殊旅遊市場規模越來越大,如老年旅遊市場、兒童旅遊市場、青年學生旅遊市場、特種旅遊市場等。這些新興市場的出現,對傳統旅遊產品及相關保障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1.2旅遊供給新常態-企業國際化、集團化、品牌化加速
(1)旅遊產業覆蓋領域擴大,產業融合不斷深化
各類資源紛紛進入旅遊業,旅遊產業構成基礎發生結構性變化。旅遊地產、旅遊營地、自駕車、網路商等新產業形態、新產業組織紛紛涌現。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批基於互聯網的旅遊經營商如攜程、途牛等企業的崛起,打破了傳統旅行社、飯店、景區作為旅遊企業主體的格局。
(2)旅遊企業集團化、品牌化漸成趨勢
經過30年的發展,旅遊企業在數量上已經達到一定規模,但在實力上與國際先進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未來,旅遊企業一方面將通過多元化、鏈條化等方式逐漸實現旅遊企業集團化發展;另一方面,將進一步從價格競爭轉向品質競爭,實現旅遊企業品牌化發展。
(3)旅遊企業跨國經營步伐將加快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居民出境旅遊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旅遊企業通常會追隨客源出國軌跡進行跨國投資和經營。當前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具有優越的跨國經營優勢。政策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鼓勵企業、資本走出國門,開展跨國投資、經營,培育大型跨國旅遊企業。
1.3旅遊空間新常態-旅遊空間范圍不斷拓展
(1)景區管理轉向城市及目的地管理
早期中國旅遊的發展是以景區和景點為空間依託,呈現「小旅遊」特徵。隨著旅遊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旅遊要素的不斷擴充,旅遊景區已然無法承載「大旅遊」的發展。旅遊業的空間依託由過去的景區景點轉變為以城市和城鎮為主。相應地,過去圍繞景區的開發管理模式要轉向城市和目的地管理。
(2)多層次旅遊空間體系的形成
隨著旅遊發展的深入,立體化、多層次旅遊空間體系開始形成,其空間類型可以分為點狀、線狀、面狀。點狀包括各類規模小的景區(點);線狀包括各類跨區域的旅遊線路面狀包括城市、大型度假區、國家公園等。各種空間類型的旅遊區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包括休閑、度假、觀光等。對不同空間形態和尺度的旅遊區域,需要不同的政策加以管理。
(3)新型區域旅遊合作出現
傳統上,中國旅遊產業在空間上是以行政區域為核心的。隨著旅遊市場結構性轉型和經濟活動空間聚集,加上新的交通運輸空間格局形成等因素,促使旅遊空間結構發生了轉型。旅遊客源地一目的地一集散地空間結構形成,不同的區域和城市基於不同的分工,將展開新型區域旅遊合作。
2、新常態視角下旅遊規劃發展的戰略選擇
2.1規劃視野全球化
隨著中國與全球的相互了解、對視與融合變得全面與深入,作為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和旅遊客源地的中國,正在接受著來自全世界旅遊界目光的審視。經濟的全球化和國際旅遊業的大力發展加速了旅遊規劃全球化的進程。新常態背景下,區域旅遊市場競爭的范圍日益全球化,形成了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局面,在旅遊規劃的過程中要不斷思考全球化,但在行動上要結合本土特色。國際旅遊的發展大大推動了國家和地區間在旅遊發展事務上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世界旅遊組織及世界旅行及旅遊理事會等一系列國際旅遊組織推動旅遊規劃的全球化發展,因而要熟悉國際的市場規則,具有國際化視野,定位世界級,抓住新時代的機遇。
2.2開發定位主題化
隨著旅遊業的全面發展和旅遊產品的日益成熟,旅遊者的消費品位也在逐步提升,旅遊發展初級階段的走馬觀花式的方式已經難以滿足遊客的需求,擁有主題和文化內涵的旅遊形象與產品是目前遊客在旅遊活動中的迫切需求。在旅遊規劃與開發中游目的地定位不清晰,是現在很多地區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要突破並實現跨越式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定位問題,旅遊地開發定位的主題化是引領其正確發展的一面旗幟。定位什麼樣的旅遊主題決定了建設什麼樣的旅遊區,生產什麼樣的旅遊產品,吸引什麼樣的消費人群。
2.3功能提升創新化
在新常態背景下,消費者的要求已經不僅停留於基本需求的滿足上,因此旅遊區不再只是提供單一的功能,而是需要集觀光、休閑、度假、居住、養生、娛樂等眾多功能於一體。盡管現在的旅遊地區大多具有一些復合型功能,但是在新環境、新背景以及新趨勢下,旅遊開發地的功能應該得到相應提升與創新。旅遊規劃中的功能創新可以在其基礎功能上進行完善,同時還需要以現實客源市場需求變化和潛在市場的旅遊需求為導向,提升拓展功能,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採用產品功能多元化發展的戰略,開發出同時具備觀光游覽、休閑度假、文化體驗、康體娛樂、旅遊購物、商貿會展等多功能復合型的旅遊產品體系。
結束語
本文基於新常態視角,分析了此背景下旅遊規劃需要關注的焦點問題,並在此基礎上從六個方面提出了旅遊規劃的發展戰略。新常態給我國各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把握好這些機遇,積極採取應對措施,有利於旅遊業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華,於靜.新常態下鄉村旅遊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問題,2015,04:50-55.
[2]葛全勝,席建超.新常態下中國區域旅遊發展戰略若干思考[J].地理科學進展,2015,07:793-799.
[3]高興明.「新常態」下努力實現重慶農業可持續發展[J].南方農業,2015,13:10-17.

⑤ 如何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問題一:如何發展旅遊業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發展秦皇島旅遊業,就要實現旅遊業的四個轉變。
一是要推動旅遊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發展轉變.在資源開發利用上,過多關注門票經濟,旅遊的綜合效益沒有充分發揮,缺少旅遊精品和拳頭產品,沒有產生很響亮的品牌效應。旅遊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就必須走集約化發展道路,整合資源,深化企業改革,培育龍頭企業,推行集團化、網路化、專業化經營方式,推動旅遊向深層次、高效率方向發展。
二是要推動旅遊經濟增長由數量擴張向素質提升轉變。充分挖掘現有旅遊資源的發展潛力,著力於旅遊資源的創新開發和深層次利用,多出精品,樹立良好的城市旅遊形象。從重視旅遊接待人次的增長,轉變為重視遊客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由單一產業向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轉變,走多元化經營的道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群,促進旅遊相關的產品開發和產業發展。
三是要推動旅遊服務方式由滿足旅遊消費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質量的旅遊服務轉變。不但要重視景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更要重視高質量的旅遊服務水平。不僅要以外地遊客為本,還要以本地市民為本;不僅要以一般群體為本,還要以弱勢特殊群體為本;不僅要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還要關心他們的文化利益、精神享受;不僅要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要滿足高質量、高品味的服務。
四是要推動旅遊帶動作用由注重經濟功能向積極發揮綜合功能轉變。旅遊是一項關聯度高、輻射力強的綜合經濟產業,旅遊優勢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經濟優勢,它的帶動作用除體現在傳統的經濟方面,還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弘揚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形象等綜合帶動功能。

問題二:如何促進我國旅遊業的發展 1、豐富旅遊產品結構。
2、促進旅遊產業集群化發展。3、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
4、繼續改善旅遊交通條件 。

問題三:發展旅遊業對促進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雜志首頁 > > 旅遊縱覽 11年5月號
旅遊業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來源:旅遊縱覽
關鍵字:旅遊業,區域,發展,作用
6
分享
[摘要]在區域發展中,旅遊業在區域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經濟功能日益重要。本文就旅遊業在區域中發揮的經濟功能及其在區域發展中的其他作用做以研究,並提出旅遊整合的重要性。旅遊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關鍵詞]旅遊業經濟功能區域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新興行業,是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行業,發展勢頭強勁。旅遊業之所以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如此之快的發展,其根本原因是它已經成為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其綜合能量遠遠超過其它重要的單一工業部門,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旅遊業在區域經濟發展、社會文化建設和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客觀存在的。旅遊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個方面的社會活動,這就決定了旅遊業的發展必然會給旅遊地帶來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一、旅遊業在區域中的經濟功能
旅遊產業的發展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在旅遊企業為滿足旅遊者的需要而生產「旅遊產品」時,也需要來自旅遊部門之外的物質和服務的投入。對區域經濟而言,其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
1.增加外匯收入。就接待區域外的旅遊者而言,其最重要的經濟作用之一便是可以增加一個地區的區域外匯收入,提高該區域的支付能力,從而有助於平衡其區域收支。
2.促進區域內相關行業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一方面有賴於目的地中很多經濟部門或行業的支持和配合,同時也可以帶動和促進很多區域內其他經濟部門或行業的發展。
3.增加目的地經濟收入,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別。國內旅遊消費並不直接造成國家財富總量的增加,而是形成在有關地區間的流動和重新分配,起到調節地區購買力的作用。然而海外旅遊者在華消費對我國的經濟來說,則構成一種外來的經濟「注入」,增加了我國外匯收入。
4.增加區域就業機會。發展旅遊業是增加區域就業機會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評價旅遊業的經濟功能時,增加就業機會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所以旅遊業的發展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增加區域就業崗位。根據國際經驗,旅遊業每百萬元固定資產可容納250人就業,而多數資金密集型行業每百萬元固定資產只能容納90人就業; [1]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旅遊業在吸收失業人員方面將扮演重要角色。
增加區域 *** 稅收。無論是發展入境旅遊業還是國內旅遊業,都可以起到增加國家稅收的作用。稅收是國家提供「公共產品」資產來源,沒有足夠的稅收,國家便難以有效地提供國防和治安等公共產品。因而旅遊的這一作用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既然旅遊業在國家總體和區域經濟中的功能如此重要,發展區域旅遊業,進一步探討旅遊業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旅遊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1.旅遊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
產業關聯或產業波及就是產業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任何一種產業活動通過產業之間相互聯結的波及效果,必然影響和被影響於其他產業的生產活動。一種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就被稱為產業關聯或產業波及效應。一般認為,旅遊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效應比較強。即旅遊業的發展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從而拉動區域經濟發展。一方面,旅遊業要發展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之上,因此,旅遊業的發展必然會拉動相關的物質資料生產部門隨之發展;另一方面,旅遊業作為國民(區域)經濟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綜合性產業,其產品內容包括了旅遊資源、旅遊設施及其他各類設備......>>

問題四:如何讓文化內涵促進旅遊發展 文化滋養和精神浸潤是旅遊的靈魂,然而現今的一些旅遊城市和景點,存在著過度商業化和世俗化的現象,使整個旅遊中的文化盪然無存,凸顯的只是淺薄、媚俗與逐利。只有找迴文化的精魂,才是發展旅遊的康莊大道和內在動力。
豐富文化旅遊底蘊,讓文化滲透旅遊的始末。首先,文化旅遊地區人民以及導游要加深對於當地文化內涵的理解,避免文化被加工、曲解或整改。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可採用多種方式,例如景區「牽手」文藝院團,讓遊客從藝術的角度加深對文化的理解,也可以開展「背誦經典免門票」等活動來吸引更多人關注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對於一些文化古跡、國立博物館要定時進行免費開放,讓死古董變成活教材,以此來豐富文化底蘊。
開發文化旅遊產品,讓文化促進旅遊的發展。現今的文化旅遊產品大多存在產品老化問題,並且旅遊業產業結構不完整,為使旅遊業更好的發展,開發與時俱進的創新型文化旅遊產品必不可少。文化旅遊產業要向集約化方向發展,避免散、弱、小,注重層次感以及地方差異性,並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有些更具特色的地區還可規劃精品路線並利用高端宣傳手段宣傳,促進當地旅遊業蓬勃發展。
保護文化旅遊地區,讓文化與旅遊具有持續性。國家應制定相關法律,劃定歷史保護區,並且國家和社會都要加以保護,使之成為保持歷史風貌的文物保護區,而不是孤立的景點。對於文物建築的修補,要經過嚴格的評估,並注重科學性修復,更要注重歷史性、真實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統一,還可以將文化的保護納入景區評級的重要內容。這樣才能使旅遊地區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旅遊業才能持續的發展下去。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我們要努力發掘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旅遊底蘊,開發文化旅遊產品,保護文化旅遊地區,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旅遊的發展。

問題五:如何提高的文化內涵,促進旅遊業發展 文化與旅遊緊密相連,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和內涵,旅遊是文化的形式和載體。只有突出各種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才能吸引廣大旅遊者,產生旅遊消費和經濟活動,從而促進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旅遊產業的競爭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地方文化是旅遊經濟的底蘊,對於培育獨具特色的旅遊產業、打造地方旅遊品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們丹江口市歷史文化悠久、資源特色鮮明,認真研究我市地方文化特色在旅遊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為進一步充分發揮我市地方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山水旅遊品牌,提升旅遊資源的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問題六:怎樣促進旅遊業深度發展 首先是觀念上的創新。
按照城市即旅遊,旅遊即城市的理念把秦皇島真正建設成為一個精品大景區。把旅遊六要素同整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充分重視和利用好城市形象、社會風貌等社會資源。其次是管理上的創新。
從對旅遊業的管理上升為對旅遊活動的管理,變條帶式的管理為板塊式的旅遊目的地管理,實現旅遊管理從行業管理向目的地管理的跨越。緊緊圍繞來秦旅遊者需求設計和創新管理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服務質量。
第三是產品上的創新。設計培育新的主打旅遊產品,探索大型參與式的四季皆宜的旅遊項目開發思路。加強旅遊產業與文化產業整合,打造特色節目。加快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組合新的旅遊線路,創建「宜游」發展環境。

問題七:一個國家的旅遊業怎麼發展 一、發展旅遊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影響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經濟產業,涉及到社會許多相關產業,包括交通、建築、通訊、貿易、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產業。旅遊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就業范圍廣,就業層次多,吸納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長新增加的勞動力以及因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的大量富餘勞動力。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根據加拿大學者的系統模型理論,旅遊業收入每增加3萬美元,就將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世界旅遊組織研究報告也指出,旅遊業每增加一個從業人員,相關行業就增加5個就業機會。
(三)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國家旅遊局連續提出了「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的鮮明口號。這為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鄉村旅遊點所聘用的服務人員主要來自家庭成員和當地居民,在經營旅遊服務的同時積極推銷花卉、花果農作物產品,既降低了經營風險,又增加了農作物附加效益。在開發鄉村旅遊的同時,將會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積極進行「村村通」道路建設和旅遊區內道路建設,以及村社環境整治活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對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農民向非農領域轉化,加快了傳統的農村種植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

問題八:我國旅遊業未來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未來我國旅遊業發展趨勢
一、旅遊的多樣化趨勢 旅遊目的的不同,使目前占統治地位的觀光型旅遊將向多樣化發展,如休閑娛樂型、運動探 險型等。旅遊者多樣的個性化需求對旅遊基礎設施的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進入老齡 社會後針對老年人出遊增多進行的特色旅遊服務等。
二、旅遊空間擴展的趨勢 科技的進步,旅遊的空間活動范圍更加廣闊,不但可以輕易地進行環球旅行,而且可以向深 海、月球或更遠的宇宙太空發展,出現革命化的新的旅遊方式。
三、遠程旅遊迅速發展 在未來2O年間,世界旅遊業發展最顯著的特點是遠程旅遊的增加,到2020 年區域內旅遊 和洲際游的比例將從目前的82:18 上升為76:24,未來2O年洲際旅遊平均增長速度將 達到5.4%,高於世界旅遊平均增長速度一個百分點。
四、旅遊大眾化趨勢 旅遊不再是高消費活動而是作為日常生活進入了千家萬戶。旅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人們的 工作、生活都可能是遠距離的長途旅行方式,形成空前廣泛而龐大的人 *** 流和遷移,傳統 的地域觀念、民族觀念被進一步打破,旅遊的淡旺季不再明顯。
五、文化性是旅遊業發展的新亮點 就旅遊業的市場運作而言,第一個層次的競爭是價格競爭,這是最低層次的也是最普遍的競 爭方式;進一步是質量競爭;而最高層次則是文化的競爭。旅遊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內在的。 旅遊企業是生產文化、經營文化和銷售文化的企業,旅遊者進行旅遊,本質上也是購買文 化、消費文化、享受文化。在旅遊開發、管理和經營的過程之中沒有文化就沒有競爭力。因 此,旅遊業發展首先要注重文化內涵。無論是文化性、生態性、探險性還是度假性的旅遊項 目,也無論是辦旅行社,還是建飯店,都要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可以說,對文化內涵的注重 已經成為旅遊業競爭的起點,起點高則發展餘地大。其次要注重文化的形式。豐富的文化內 涵需要恰當的文化形式來表現,文化形式必須要和文化內涵緊密地結合。最後,還要注重過 程的文化性。旅遊經營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活文化的經營,這種活文化的經營就必須注重過程 的文化性。如各地普遍組織的各類旅遊文化節,從項目構思、總體框架到開展過程,都要充 分體現獨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內涵,才能形成特品。
六、形式與內容的多元化是旅遊業發展的主旋律 在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主要以游覽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為目標。但隨著經濟、文化和 教育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觀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遊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和體驗生活。人們旅遊需求的多層次發展勢必迫使旅遊業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均呈現 出多元化的特點。從形式上講,自助游等旅遊形式將越來越普遍;從內容上講,工業旅遊、 農業旅遊、會展旅遊等將會成為新的熱點。所謂工業旅遊,是指以工業企業的生產線、生產 工具、產品和廠區等為對象的專項參觀活動。它起源於上世紀30 年代的法國,當時雪鐵龍 公司讓遊客參觀其生產流水線,欣賞其汽車生產工藝。後來,世界各國著名現代化工業企業 紛紛仿效,汽車、鋼鐵、飛機、釀酒、電器、石油、飲料、食品、陶瓷等行業先後開放生產 製作過程,讓遊客一覽眼福。工業旅遊不僅滿足了遊客對於工業企業生產過程和生產工藝的 好奇心,還有利於企業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農業旅遊與工業旅遊相比內涵更為豐富。它不 僅包括田園風光的游覽、 村水鄉的休閑度假,還包括農產品的自摘、自食享受,民風鄉 情的體驗等。可以說農業旅遊是全方位、多層次綜合性的休閑娛樂活動。此外。各類會展也 會吸引大批的參與者,他們盡管有不同的目的和意圖,但都要在會展所在地進行購物、住 宿、餐飲和娛樂,於是便形成了會展旅遊。在我國,會展旅遊......>>

問題九:如何提高地方旅遊的經濟效益 中國的旅遊業起步雖晚但發展迅猛,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旅遊業對城鄉經濟的拉動性、對就業的帶動性、對文化交流和環境保護的促進性等作用都在增強。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其在世界(區域)經濟中的產業地位日益提高,經濟效益也日益顯著,並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本文通過對我國旅遊業經濟效益現狀的分析,指出影響旅遊業經濟效益發展的不利因素,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提高旅遊經濟效益的途徑。
關鍵詞:我國旅遊業;經濟效益;途徑
一、目前我國旅遊業發展態勢和旅遊經濟效益水平
中國悠久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傳承、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交流的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我國旅遊業已經進入蓬勃發展時期,並正在朝著國內旅遊大國、入境旅遊大國、出境旅遊大國的方向發展。
旅遊經濟效益是在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前提下,旅遊經濟活動過程中生產要素的佔用、投入、耗費與成果產出之間的數量對比關系。全面提高旅遊經濟效益,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優化旅遊產業結構的基本目標之一。旅遊業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已得到廣泛認同,並顯示出對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的巨大帶動功能和拉動作用。近年來,中國旅遊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旅遊產業結構本身不斷得調整和優化。
二、影響我國旅遊業發展和旅遊經濟效益提高的不利因素
我國旅遊業有著繼續發展的後足動力和可靠保障,但也由於國內國際以及市場制度和旅遊業自身機制的原因,有一些影響前進的問題,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的阻礙著旅 *** 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一)旅 *** 業整體管理水平落後,體制缺乏創新
由於目前旅遊市場秩序尚待完善,各類旅遊企業規模參差各異,人員配備更是迥然不同,所以很大程度上造成旅 *** 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低下,旅遊企業的經營思路受到制約,旅 *** 業整體的服務水平很難提高,遊客的滿意程度也會下降,這將會嚴重影響旅遊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行業發展。
(二)旅 *** 業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培養使用脫鉤
旅 *** 業的發展原動力之一就是要有專門的旅遊人力資源,可以為行業發展貢獻更多的聰明才智。但目前我國旅 *** 業的人才缺口依舊很大。數字統計表明,高學歷人員數量在旅遊直接就業人數中所佔比例較小,而且旅遊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很多都跨行從事其他工作,培養和使用方面嚴重脫鉤,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內旅遊業的發展。
(三)旅遊產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無法吸引遊客
目前我國按旅遊者的旅遊目的提供的旅遊產品主要由觀光游覽、探親訪友、商務會議、休閑度假、宗教朝聖、文體科技交流等6大類構成。在這些大類旅遊產品中,很多地區都是盲目開發各類大小不一的度假勝地、養生會館,很多地區盲目跟風開發旅遊項目,旅遊區開發建設不因地制宜而缺少特色,這些無形之中在浪費著旅遊資金的投入,影響著旅遊經濟效益的提高。
(四)旅遊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影響問題的解決
目前我國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旅遊法案,用來約束旅遊主體和保護旅遊客體的多是各種「規定」、「條例」和「辦法」等。如《旅行社管理條例》、《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等等。由於目前旅遊業發展形勢一日千里,現行一些旅遊法規的相關內容很難跟上快速發展的旅遊現實,各類旅遊糾紛、投訴和傷害事件需要有統一的明文法律來裁定,所以加緊旅遊立法特別是旅遊基本法的制定和實施越來越必要,否則長遠來看會影響到整體旅 *** 業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我國國內旅遊經濟效益提高的途徑
(一)宏觀方面
1、要使管理體制更加專業更加有效?
旅 *** 業的管理涉及到諸多方面,具有很強的跨......>>

⑥ 學習旅遊專業的大學生如何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學習旅遊專業的大學生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大學生應當帶動當地旅遊事業的發展,貫徹綠色新發展理念,做到綠色旅遊。可以在當地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合理包裝,利用大學生獨特眼光挖掘當地特色,帶動更多的人來旅遊,從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作為大學生我們應當在當地提倡節肥節葯,堅持農業綠色發展這一基調。化肥和農葯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我們應當科學施用這些農業投入品,做到既能提升農業效益,也能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堅持節肥節葯,保證我國化肥,農葯施用量繼續保持負增長,貫徹新發展理念。

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我們應當提倡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我國幅員遼闊,農業農村佔大頭,農民所佔比例高。我國農業農村面臨「農業不強,生產基礎依然薄弱」「農村不美,發展滯後於城市」「農民不富,城鄉收入差距大」等現實困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能落下農業農村。沒有「三農」的強富美,就沒有中國的強富美。伴隨著農業文明的薪火相傳,人類才得以從遠古走到今天。沒有農業文明,一切文明都是空中樓閣。

⑦ 文旅產業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

數字時代的來臨,推動著數字技術在產業中的加快滲透與運用,不僅會給各產業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會加快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並對產業之間的融合方式、融合路徑、融合模式等多方面帶來重要變革,數字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正在開啟數字文旅產業發展的新時代。近年來,各級文旅部門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和 旅遊 產業「上雲」,發揮互聯網平台的賦能和效益提升作用,鼓勵各類互聯網平台開發文旅功能和產品,舉辦文旅消費活動,支持有條件的文化和 旅遊 企業平台化拓展。面對文旅產業數字化的大勢,我們能做什麼呢?

文旅數字化轉型困境


從技術維度來講,它需要從頂層架構,整體進行設計,最終在運營端實現結果的體現;

從人才維度來講,某些傳統的文旅企業需要對底層人才培養進行一次革新,這個涉及到組織架構優化;

從產品維度來講,完成資源整合後,產品創新、運營活動創新需要文旅企業在轉型中持續作為關鍵工作進行;

從管理維度來講,真正實現多景區多業態的一體化管控,而不僅僅是人流的監管;

從營銷維度來講,核心要建立一個全渠道營銷能力,無論C端還是B端必須擁有自己的一整套體系;


從服務維度來講,要構建數字化的場景服務能力。這個是文旅企業普遍需要解決的。這六大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接下來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要努力的方向。

如何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

助推文旅數字化融合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動能,催生了新模式、新業態,並呈現文旅服務智能化和智慧化、 旅遊 參觀多樣化和互動化、文旅體驗網路化和深度化,整個文旅業態正漸進延伸升級。通過數字化手段將文化資源融入 旅遊 場景是未來文旅融合的趨勢之一。疫情背景下數字化助力文旅產業升級的策略,依託消費升級、數字賦能、城鄉互動、數字治理等手段和方式,加快推動文旅創新融合升級,促進文旅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文旅融合這張大網是由文物行業、互聯網行業、 旅遊 行業、媒體行業、文創行業等等多領域、多行業共同織就,要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跨界多元合作,孵化一批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多元化、全域化、全鏈條的文旅融合發展業態,形成上下結合、橫向聯動、多方參與的文化 旅遊 新格局。

加快培養數字化人才

推動文化和 旅遊 深度融合發展,不僅需要既懂文化專業知識又懂 旅遊 專業知識,也需要懂數字化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要積極引導 旅遊 系統人才培養變革,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培養數字化思維與數字技術應用的相關課程; 出台政策引導數字人才投身 旅遊 產業發展,優化人才引進和培養環境,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空間。

出台相關政策和行業標准

建議加快建立健全推動 旅遊 產業與「新基建」融合發展的政策法規、管理規范,為推動 旅遊 產業數字化、信息化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制定新基建提供優化數據標准,對信息數據整合和交通、公路 旅遊 服務整合,明確數據對接標准、交通及路網配套 旅遊 產品及服務標准等。

推進文旅公共服務融合

以提升文旅產業數字化為目標,不斷完善文旅產業公共服務體制機制,不斷強化文旅公共服務的頂層設計;統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探索 建設和改造一批文旅綜合服務設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更豐富的文旅產品和服務,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旅獲得感和幸福感;優化文旅管理部門的服務,進一步提升管理部門的服務效能,使管理部門成為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後台伺服器」。

結語:疫情終會消散, 旅遊 出行也會逐漸回歸人們的日常生活。未來的文旅領域,將會更加高 科技 ,更加「智能化」,而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引入,無疑將給 旅遊 業的數字化帶來顛覆性的改變,這些變化既提高了消費者的游賞體驗度,還將為景區升級、解壓、舒困

⑧ 面對當前形勢下旅遊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從旅遊管理部門,旅遊企業及從業者的角度提出建議和意見

一、對全國旅遊市場發展形勢的總體判斷

今年以來,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實體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目前,這場金融危機不僅本身尚未見底,而且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進一步加深,其嚴重後果還會進一步顯現。普遍預期,世界經濟正進入「嚴重低迷」期,主要發達經濟體「已經或接近於衰退」。

受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加上我國經濟生活中尚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困難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金融領域潛在風險增加。盡管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的嚴重困難和嚴峻挑戰,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勢沒有改變。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積累了雄厚物質基礎,經濟實力、綜合國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增強;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居民消費、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有巨大發展空間,擴大內需潛力巨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形成了較好的體制環境;金融體系總體穩健,財政赤字規模較小,外匯儲備充足,國內儲蓄率較高,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有較大餘地。

(一) 金融危機對全球旅遊消費的影響

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全球入境過夜旅遊人數增長率將低於3%;全球旅遊總收入增長率低於5.6%。危機對全球旅遊消費的影響有:

一是影響程度深。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導致全球旅遊消費信心顯著下落,有可能繼上世紀70年代初石油危機、8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後,成為全球旅遊市場的第三輪強力經濟沖擊波。

二是沖擊機理特殊。眾所周知,在各類突發事件和外部危機中,非典、地震、9.11等天災人禍都屬於外因,影響或抑制旅遊消費的范圍較窄、程度較淺、為時較短,負面沖擊往往來得急、去得快,呈現出「大落大起」的V型軌跡衰退。而本次金融危機波及供需兩方面,屬內因,起質變作用,必然導致旅遊需求萎縮、拉動旅遊業發展的經濟引擎熄火,其負面影響呈現出「緩降慢升、低谷徘徊」的變體U型軌跡。

三是全球化使危機雪上加霜。作為雙刃劍的全球化日益加深,既加強了各國旅遊業的聯系,又加重了世界旅遊的脆弱性,加劇了市場動盪,加大了應對難度。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全球旅遊業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難度空前,不可控、不可預料因素更是顯著增多。

(二) 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

為盡快摸清危機影響,今年11月中旬,我帶隊以「鞏固和擴大三大市場,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為主題,赴上海、浙江、北京調研,共計聽取13家主管部門、28家企業、11家科研機構代表意見,對各地經驗、面臨困難與工作訴求做了初步了解。掌握到兩個突出情況:第一,金融危機加速旅遊市場調整,市場政策調整時機已熟、勢在必行,特別應賦予國內旅遊更加突出的戰略定位。第二,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入境市場首當其沖,部分主攻入境業務的旅行社舉步維艱,業務流、客源流、資金流斷裂風險加大,不得已收縮戰線,預計明年的業務量可能大幅減少。

通過調研,我們認識到:第一,市場政策調整勢在必行。市場政策宜與時俱進、應勢而變,亟需做出宏觀調整。第二,旅遊業將進入下行周期。危機加速蔓延,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步入下行通道,居民出遊信心不高,市場減速甚至下滑可能性增多,宜密切跟蹤、研究對策、長期備戰。第三,危機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市場影響不同。調研發現,上海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國際依賴性和敏感性強,外界危機傳導快、通道多、影響深,業界反映「寒冬已經來臨」。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市場有國內客源支撐、國內消費托底,影響相對較小。旅行社、航空業、高星級酒店困難大;入境游、長線游、高端游沖擊大。第四,各地信心飽滿、措施充足。困境當前,信心比黃金寶貴、比貨幣重要。三地業界信心飽滿、措施充分,表示將全力應對、轉危為機。旅遊業是依託性、敏感性行業,危機沖擊是常態,重要的是堅定信心、帶好隊伍、練好內功、抱團過冬,大手拉小手共渡難關。

通過多次研究性工作會議,並結合本次調研和對國家旅遊局駐外辦事處的專題調研,我們認為,金融危機對我國旅遊業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一是對居民旅遊需求產生影響。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諸多不確定、不穩定風險,將快速傳導到居民消費行為,並率先波及到旅遊需求。外資撤離、出口減少、中小企業倒閉、失業增多、房價高企等宏觀面缺乏活力,勢必下調經濟預期、抑制出遊信心。從國內旅遊需求看,長線游、高端游可能最先遭殃,公務差旅、獎勵旅遊、高爾夫、會議活動等面臨需求下滑風險。但由於國內旅遊的大眾化、規模化、常規化,全年市場總體運行仍有望保持較大增長。預計2008年國內旅遊人數、國內旅遊收入分別增長6%和12%。從出境旅遊需求看,高端公務類、休閑類產品需求可能下降,跨洲遠程出遊也不排除下降可能;但考慮到出國旅遊仍處在快速成長期,消費較為活躍,金融危機的沖擊可能相對有限。預計2008年出境旅遊人數增長12%。

二是對外部旅遊需求產生影響。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入境旅遊的外部需求明顯減弱,拉動增長的需求端缺乏動力。主要表現為,客源輸入進入下行狀態,市場行情整體低靡;入境旅遊者、入境過夜者、外匯收入全面回落,顯示入境市場面臨嚴峻考驗。主要客源國下滑面擴大,韓日兩大市場出現多月連續大幅下滑;遠程客源全線大幅跌落,觸底反彈信號微弱。預計2008年入境人數、入境過夜人數、旅遊外匯收入分別下降2%、3%、5%。

三是對市場供給及企業經營造成影響。全球范圍內的財富縮水、資金趨緊、經濟衰退,我國旅遊業引進外資的外部環境有惡化傾向。外部需求減少,旅遊企業經營國際業務困難加大。全國部分旅行社入境業務不振,市場預期悲觀,更多轉向本國居民需求,經營薄利多銷的國內游和有較大利潤空間的出境游。

(三) 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思路

盡管我國遭受金融危機影響,但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共生、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國旅遊業長期發展的趨勢並沒有改變。主要依據有:第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為旅遊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第二,中央確定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宏觀經濟政策,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第三,金融危機加劇市場調整,為旅遊業轉型升級和旅遊產業素質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第四,國內旅遊市場潛力巨大,為應對危機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基礎。第五,各種危機的考驗,為旅遊業提高抗風險能力積累了寶貴經驗。只要我們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周密部署、扎實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完全有條件、有能力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把金融危機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確保旅遊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近日,世界旅遊組織秘書長弗朗加利表示,中國應對危機的現有條件都相對優越,中國未來仍將是世界旅遊格局中最具活力的關鍵性國家。我認為,全國旅遊市場推廣工作戰線的同志們應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堅定信心、迎難而上。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保增長、上水平、增活力、重民生」的工作目標,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在危機中捕捉商機、在逆境中開拓市場。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振奮精神、團結一心,全國一盤棋,上下一條心,奮力度過難關。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扎實工作、敢於開拓,越要樹立產業的社會責任感,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貢獻。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未雨綢繆的困局意識,越要在解決應時之需、推出應急之策的同時,謀劃長遠,統籌全局。

二是把握動向、靈活應對。針對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要樹立長期性、戰略性、全面性、宏觀性工作思路,以提振市場信心為主攻方向,不斷跟蹤其影響,關注各方面動態,及時、科學、准確研判形勢,有針對性地制定市場開發戰略,酌情調整和充實工作規劃。在開發國際市場時,要以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創新宣傳推廣手段;瞄準遠程市場展開整體形象宣傳,確保危機過後中國成為遠程客源首選旅遊目的地之一。

三要胸懷大局、把握機遇。要宏觀思維、縱向關聯,挖掘一切可用之機。一是充分演繹好政策題材,用好國家擴大內需新政策,放大政策效應。以民生領域、基礎設施為重點的4萬億投資,將拉動支線機場、高速公路等上下游產業,改善農村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國家加快住房、養老、醫改、教育等民生保障機制建設,有助於解除憂患、刺激出遊;農村土地改革,將賦予鄉村旅遊新的發展契機。二是把握市場新機。善於敏銳感應和利用好危機中的各種機遇,創造新的優勢。例如,危機中全球原油價格大幅下降,導致航空成本下調,旅行社企業采購成本相應下降,凸現經營成本優勢。

四要增長本領、打牢基礎。一是壯大產業實力,完善供給體系,提高應對危機硬本領。二是探索完善旅遊經濟監測體系,逐步建立市場景氣指數、企業信心指數、危機等級指數、旅行提示指數。三是探索完善危機預警和指數體系,逐步建立危機處理基金、政策響應機制、國際合作機制,發布企業社會責任指南,建立應對危機信息庫。

二、發展三大旅遊市場的政策調整

目前,我國發展三大旅遊市場的政策是「大力發展入境旅遊、積極發展國內旅遊、規范發展出境旅遊」。隨著形勢發展,其政策立場、政策主張、政策內涵、政策目標都應與時俱進,做出相應調整。為此,國家旅遊局准備將政策重新表述為「全面發展國內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有序推進出境旅遊」。新的政策,更加突出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更加突出「滿足內部外部兩種需求、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戰略統籌。

(一) 規律表明,國內旅遊應回歸其優先地位

「先國內旅遊、後入境旅遊、再出境旅遊」,既是各國通行路徑,也符合旅遊全球化的基本規律。各國旅遊業普遍「先國內、後國際」,遵循「先行發展國內旅遊、再依次發展入境旅遊和出境旅遊」的發展路徑,有著脈絡清晰的邏輯軌跡。率先發展國內旅遊,優先滿足國民需求,體現「國民優先」的產業關切和「民族利益優先」的最初動機;提升旅遊發展水平,培育全民旅遊意識。藉助既有旅遊設施和環境,入境旅遊步其後塵,進入發展軌道。隨著全民旅遊風尚提高和經濟水平改善,出境旅遊需求逐步釋放出來。

(二) 入境旅遊的創匯依賴逐步減弱

一是創匯功能大幅弱化。30年來,我國入境旅遊外匯收入年均增長近20%,遠低於國家外匯儲備35%的年均增長水平。在國家外匯儲備總量中,旅遊外匯所佔比重大幅跌落。改革開放初期,比重超過30%,1986年甚至高達74%;但自九十年代起逐漸下降,九十年代後期僅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2007年,已降至歷史最低的2.7%。30%到不足3%的巨大反差,表明入境旅遊創匯功能的戰略意義已不復存在。

二是在服務貿易格局中的地位下降。改革開放中期之前,入境旅遊始終是保持國際貿易收支平衡的重量級平衡器。隨著國際貿易范圍擴大、種類增多,其創匯比重已累計下降20個百分點。2002年前,旅遊外匯收入占服務貿易總收入的比重始終在50%之上;自2003年起,比重逐年大幅下滑,維持在約35%的水平;2007年,下滑至歷史最低的30%。

(三) 國情、國策凸現國內旅遊的重要性

一是我國進入民生時代,旅遊業應成為民生產業。民生是當前中國最大的政治,是執政理念的根基。滿足最廣大人民的旅遊意願、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旅遊權益,是立業之本、發展之基。應更加重視在旅遊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民聲、民需、民願,應遊客之需、解遊客之急、排遊客之難,切實滿足和保障國民的旅遊需求。為此,應全面發展國內旅遊,把國內旅遊擺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是我國進入內需時代,旅遊業應成為動力產業。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日漸明顯,可以預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擴內需」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主旋律。為此,要在積極發展入境旅遊、確保入境旅遊外部需求不出現大問題的同時,更加關注國內旅遊這一內部需求,識別、滿足、提升、擴大內部需求,全面發展國內旅遊,擴規模、提速度、上檔次、調結構、促效益。

(四) 三大旅遊市場的宏觀定位

總體目標是,推動科學發展,培育民生產業,著力擴大內需,滿足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旅遊需求,關注民聲、滿足民需、體現民意、促進民生。全面發展國內旅遊,著重強化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積極發展入境旅遊,重「提升」、以「提升」促「發展」,著重強化全球化功能、文化傳播功能、改善貿易條件功能。有序推進出境旅遊,品質優先、兼顧規模,著重強化外交功能、文化功能。

三、旅遊宣傳推廣工作總體思路與具體要求

以旅遊目的地形象宣傳為核心、多渠道開展旅遊宣傳推廣,是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一項中心工作。多年來,我國的旅遊宣傳推廣工作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發展和完善,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的宣傳推廣工作,與我國旅遊業轉型升級的戰略任務,與新時期國家社會、經濟和外交等宏觀發展環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相比,還不能完全適應,尚有一定差距,仍需繼續完善。

面對新的市場環境、競爭態勢和發展重任,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以與時俱進的姿態、以專業的視野、認真的作風,進一步改進和拓寬旅遊宣傳推廣工作思路,進一步探討和完善旅遊宣傳推廣工作機制,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旅遊宣傳推廣工作效果。

今後一段時期,旅遊宣傳推廣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市場調研為基礎,以整體旅遊形象宣傳為核心,以營銷渠道建設為途徑,全面提高旅遊宣傳推廣工作的針對性、專業性和有效性。

(一) 以市場調研為基礎

市場調研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和通過各種途徑、手段,有目的地、系統地搜集、記錄、整理、分析和研究有關市場營銷方面的各種情報資料,掌握市場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一種活動。市場研究與分析,是科學決策、科學營銷的前提,只有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掌握旅遊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才能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佔得先機。

第一,要加強對客源市場的調研,把握需求變化的新動向、新趨勢。市場需求錯綜復雜,直接以遊客為主要對象、以全面滿足人的精神追求為主要內容的旅遊需求,更是瞬息萬變。只有準確地把握住了需求特點,才能科學地制定市場開發戰略、有針對性地瞄準目標市場、形成產品建設和市場開拓策略,這是開展旅遊宣傳推廣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加強客源市場的調研,要密切跟蹤旅遊需求,捕捉有用信息,發覺潛在風險,提出應對策略。既要把握客源市場政治、經濟、外交等諸多方面的概貌,又要了解客源市場的消費特徵、社會特徵、地理特徵、文化特徵;既要放眼外部需求加強國際市場調研,又要立足內部需求,科學判斷國內旅遊的運行特徵、市場走向、發展環境;既要關注客源市場旅遊需求的靜態特徵,又要善於解剖現狀、由表及裡、由近至遠,發現其潛在特徵和發展趨勢,提出長遠戰略思路。

第二,要加強對旅遊供給的研究,成竹在胸地展開旅遊市場推廣工作。供給與需求構成市場,供需之間能否在規模、結構和水平上實現均衡,直接關乎旅遊市場開拓的成敗。為此,要在對需求有充分把握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緊緊抓住供給這個環節,有效地擴大供給、提升供給。要特別突出對成片連線的區域性產品的系統深入研究,如加強對華東、新三峽、大香格里拉、絲綢之路、青藏鐵路、東北冰雪旅遊區等的市場分析。要特別重視發揮事件營銷的市場帶動作用,做好世博旅遊研究。要圍繞旅遊形象的建設,准確把握供給與需求的結合點,做好本地旅遊形象定位和品牌培育、宏觀環境的戰略研判與市場掃描、未來需求的預測與分析、目標客源的識別與開拓等相關研究。要針對國內旅遊消費需求,著力研究與當地旅遊資源、競爭優勢、區域布局相一致的供給體系,提升和完善周邊游、短線游、農家樂,擴大有效供給。

第三,要完善市場調研機制,提高市場調研深度。一是要廣泛借力、形成合力,有機整合旅遊管理部門、旅遊企業研發部門、旅遊院校及研究機構等多方面力量,內外聯動、產學研一體,全面加強市場調研,及時獲得最新信息,掌握旅遊市場的變化及趨勢,形成系統、規范、有效的市場調研機制。二是要按照市場研究的基本範式和通行模式,展開專業性旅遊市場深度分析,尤其要加強對網路營銷和高端市場等新型營銷渠道和新興細分市場的研究。三是要以開放的視野、宏觀的思維,對一些事關產業戰略發展的重大問題展開研究。當前情況下,尤其要重視以擴大內部需求為主題的國內旅遊研究,緊緊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一些戰略性、方向性的市場開拓思路與措施。

(二) 以整體旅遊形象宣傳為核心

全球旅遊發展的實踐表明,以旅遊整體形象為核心,引領供給體系建設、吸引旅遊需求,已成為一條具有普遍適應意義的重要經驗。開展旅遊整體形象宣傳,是旅遊市場內在規律的必然要求。旅遊整體形象推廣作為行業發展的公共產品,應由政府主導和牽頭,由企業負責招徠接待等後續市場開發工作。政府主推整體形象的主要模式是,圍繞形象包裝與策劃,組織推行系列推廣工作,塑造主吸引物、強化旅遊綜合形象、構建綜合競爭力,以吸引潛在群體注意力,誘發其對目的地的想像和嚮往,通過形象獲知與認同,萌生購買沖動,做出消費決策。

各國旅遊組織普遍將旅遊整體形象宣傳作為首要職能。其主要做法有,一是堅持政府主體。多數國家都專設有以整體形象推廣為己任的國家旅遊組織,編制足、職能清晰、經費可觀且有穩定來源。譬如,法國法蘭西之家、西班牙國家旅遊局職員達四五百之眾;海外辦事機構充足,如馬來西亞有44個、瑞士有34個、法國有33個、德國和西班牙各31個。其資金多由政府統一調撥,納入中央財政總預算。例如,美國4億多人民幣的旅遊推廣費,由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專門決議劃撥;今年眾議院還通過「旅遊促進法」。二是以廣告為主要載體。在各國旅遊整體形象推廣經費中,廣告佔到47%,旅遊高度發達的西歐高達64.2%。2004年,在CNN亞洲區播放廣告的發達地區旅遊局,多達39家。三是將旅遊形象升級為國家形象,實施國家行為。譬如,2001年,韓國舉辦「韓國旅遊年」,前總統金大中揭幕致辭。2007年,馬來西亞舉辦國家旅遊年,並作為國家獨立50周年慶典的重要活動,撥出專款4100萬美元,由總理開幕致辭。

在海外形象推廣長期實踐中,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形成了許多獨特模式。但目前的做法,多集中在年度主題口號、大型事件營銷、中國旅遊推介會、零散廣告宣傳、邀請旅行商和媒體考察采風、製作宣傳品等層面,缺少系統性強、戰略指向清晰、品牌效應顯著的中國旅遊整體形象,國際形象模糊、連貫性不夠、品牌意識較弱,缺乏市場引誘力、想像力、親和力。各地也基本沿襲了上述做法,重活動組織、輕品牌建設的現象比較突出,整體形象宣傳推廣相對滯後。

鑒此,今後宜突出以下重點:第一,應將推廣旅遊目的地整體形象作為各級旅遊部門的基本職能、中心任務;堅持以整體旅遊形象推廣為核心,發出統一聲音,統領市場推廣工作。第二,應針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從專業推廣視角,分別策劃推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高度濃縮地方風採的整體旅遊形象,配套制定形象推廣及品牌建設工作規劃,強化市場影響力、親和力、滲透力,培育品牌忠誠度,提升競爭優勢。針對國際市場,國家旅遊局正抓緊設計、包裝、推廣中國旅遊形象,為消除中國的誤解與誤讀,初步考慮將「超乎想像的中國」(China: Beyond Your Imagination)作為形象口號;針對國內市場,我們也考慮採取類似措施。第三,加大主流媒體廣告力度,加大網路營銷,立足公眾、面向終端消費者,培育市場關注,激發出遊慾望。第四,著力做好重大事件營銷,藉助當地經貿、文體等大型活動,推出注重連貫性、長期性、品牌化、專業化的旅遊形象推廣活動,造就市場聲勢、吸引社會關注。國家旅遊局將充分利用和演繹好世博主題,打造國家亮點、強化市場形象、吸引世界關注;各地要做好本土事件營銷,吸引眼球,打造注意力經濟。第五,配套提升旅遊供給、規范市場監管、完善導游等關鍵環節,確保在海內外遊客的實際體驗中,各旅遊目的地整體形象經得起品牌驗證。

(三) 以營銷渠道建設為途徑

營銷管理學理論表明,營銷渠道是促使產品或服務順利地被使用或消費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組織。良好而暢通的營銷渠道,有助於目的地營銷組織更好地進行各種營銷活動。全行業每年都組織和參加國內外例行展會、舉辦大型促銷活動,邀請各大旅行商和媒體前來考察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要求,所有這些渠道都面臨進一步建設的任務。要在已有營銷渠道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立體交叉和行之有效的旅遊營銷渠道體系。

建設新的旅遊營銷渠道體系,要始終以市場需求為主導,挖掘和利用渠道優勢,既要拓寬已有渠道的寬度,又要開辟新的渠道類別,最終達成立體交叉和行之有效的目標。首先,提升已有渠道。例行展會、大型促銷、旅行商及媒體考察采風等既有渠道,要進一步改進模式、強化專業、提升質量,把渠道優勢用足用實。特別要加強業界聯系,有效識別出與銷售本地產品密切相關的利益攸關方,重點培育、扶持、協助,擴大共同利益,形成多贏機制。其次,培育網路渠道。網路渠道具有用戶大眾化、選擇多樣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簡便化、時間全天化、空間虛擬化等諸多優勢,各行各業趨之若鶩。要更加關注網路營銷的作用,加快推進以提供公共信息和服務為主導功能的多語種旅遊資訊網建設,探索旅遊宣傳「無紙化」、「電子化」創新,藉助網路平台,改進旅遊宣傳推廣工作。其三,創造性地利用好其他渠道。運用好整合營銷傳播理念,調動或藉助一切有用力量或時機,既要借力發力,又要借勢造市。例如,要更加主動地向國家年、交流年、高層出訪、首腦會晤、國際會議等重大國際活動靠攏,巧妙介入、積極有為。要廣泛利用使領館、海外華人社團等海外資源,拉長、拉寬營銷渠道。各地也應主動尋找機會,建立相應渠道。

上述旅遊宣傳推廣工作總體思路的目標,是要全面提高旅遊宣傳推廣工作的針對性、專業性和有效性。一是要提高針對性。宣傳推廣工作對象龐大,市場又跌宕多變,這就要求進一步提高針對性,在目標客源層的設定上、宣傳品的製作上、專業展會的組織上、市場開拓的戰略戰術上,突出針對性,而不能以不變應萬變。特別是國內旅遊市場需求豐富,層次多、種類多,更應分門別類,採取相應策略。二是要提高專業性。專業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宣傳推廣的效果。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增強專業素養和專業視野,將專業性納入宣傳推廣全過程和各個環節,把專業理念和專業模式作為指導和衡量宣傳推廣的基本准則。三是要提高有效性。要在堅持針對性、專業性的前提下,將提高宣傳推廣的有效性作為最終工作目標。要逐步引入推廣活動評估機制,不斷改進和修正工作機制。

在具體宣傳推廣工作中,應堅持好「市場細分化、渠道體系化、活動區域化」的基本要求,並將之貫穿於各項工作實踐始終。

一是堅持市場細分化。旅遊市場具有廣闊性和復雜多變性,任何旅遊企業都不可能為所有消費者提供有效的旅遊服務。要細分旅遊市場,將具有不同需求的遊客群劃分成若干個子市場,再圍繞確定的目標市場展開宣傳促銷。通過市場細分,及時發現機會、佔領目標市場,制定有針對性的戰略和策略,爭取長遠發展。要認真進行市場研究分析,針對客源市場的不同情況,制定多元化的特色營銷策略,一區一策、一省一策、一市一策、一品一策,細分產品、細分客源,深度開發客源市場,全面提升旅遊形象。

二是堅持渠道體系化。豐富的營銷渠道體系能夠提高旅遊產品銷售的效率,使宣傳推廣工作涉及面更廣泛、效果更明顯。目前,歐美一些國家的旅遊營銷渠道體系較為成熟和健全。我國的旅遊營銷渠道還比較單一,尚未形成體系。在今後工作中,要努力完善我國的旅遊營銷渠道體系,多借鑒、多實踐、多完善,逐步形成立體交叉和行之有效的渠道體系。

三是堅持活動區域化。要以「一品一策」、「一地一策」為基礎,重點加大「成片包裝、成區促銷」推廣,以整體形象為核心,以旅遊線、旅遊區為重點,兵分多路、全面出擊。例如,面向國際市場,近程市場應以日韓、東南亞、港澳台為單元,遠程市場以英語區、法語區、德語區、俄聯邦為單元,形成立體化攻勢,採取差異性策略,展開針對性推廣。面向國內市場,應強化區域概念、打破行政界線、組建線路紐帶、提升區域形象、共享外部客源、增進區內流動。在這方面,江浙滬已走在前列;已舉辦了14屆的北方十省市旅交會也形成了顯著的品牌效應,打造了鮮明的區域整體形象。2009年,國家旅遊局將以線路和區域為主題組織海外參展和推廣,加強對各地區域聯合推廣、區域性節慶品牌的指導和支持。

閱讀全文

與旅遊管理如何推動新時代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24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88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36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2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56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75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06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2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5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6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58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3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4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14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1